木偶戲(石阡木偶戲)

木偶戲(石阡木偶戲)

木偶戲(石阡木偶戲),貴州省石阡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石阡木偶戲是流傳於貴州省石阡縣各民族中的一種民間傀儡戲曲劇種,鼎盛時期的演出範圍輻射到全縣各地及周邊湘、鄂、渝、黔等省邊區的各民族中。石阡木偶戲其遠祖可追溯到漢魏以遠的“刻木人像”的“傀儡”,為宋元時期杖頭傀儡的遺存。據口傳資料,大約在200年以前,自湖南辰溪傳入,至21世紀初已有7代傳人。石阡木偶戲藝術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除了藝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藝術和操作裝備也是吸引觀眾的一個重要方面。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石阡木偶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9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偶戲(石阡木偶戲)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92
  • 申報地區:貴州省石阡縣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藝術特色,表演特色,唱腔,曲牌,版式,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地理環境
石阡,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隸屬銅仁地區,是一個深處貴州東北部腹地的山區小縣。秦代曾在其境內設立夜郎縣,其境內有漢族、土族、苗族等13個民族,是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地方。其境內地形複雜地貌多樣,多地下熱泉,自然生態保存相當完好,亦有“熱泉之鄉”的美譽。這裡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早在秦代即在縣境內置夜郎縣。石阡境內有漢仡佬侗苗土家等13個民族,古代各族人民和睦相處,表現出特有的開放心理。石阡木偶戲正是植根於這樣一種文化生態環境之中。
歷史背景
石阡木偶戲,“石阡”是指“貴州東北石阡縣”。如其他木偶戲一樣,石阡木偶戲源自中原,木偶戲南傳過程中先從中原傳入江南,再從湖南的辰溪傳入石阡,時間大約是清中葉,至21世紀初有200多年的歷史。從第一代傳人算起,至21世紀初已經傳了七世。
清晚期至20世紀50年代是石阡戲的興盛時期,當時戲班眾多,每班少者七八人、多者十餘人,主要有泰洪班、天福班、太平班等五班,演出範圍從石阡縣擴展至周邊各地及湘、鄂、黔、渝等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後,戲班主要有湯山的興隆班、花橋的泰洪班,但興盛程度遠不如前。石阡木偶戲在選定繼承人時要求嚴格,既注重才藝又注重人品。整體來說,石阡木偶戲所用的舞台較小,周邊主要以帷幕遮擋,台前懸掛書有漢字的小幅長旗幟,幕後最多可站立四人,表演時要將木偶高舉過頭頂。

文化特徵

藝術特色

石阡木偶戲表演時的用具製作精美。石阡杖頭木偶所用的兵器、衣冠、道具等都是為其量身製作的,在做工上十分考究,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達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服裝製作方面多取用色彩明艷的面料,根據木偶的大小逐一定製,在艷麗的色彩外又增加了一份整齊。木偶擅長表演武打等激烈的動作。石阡杖頭木偶中的男(武將)、女(武旦)武角是其一絕,男性武角以“非凡氣度”見長,多身披銀亮的戰甲,臉上有垂胸的長須,背後有威武的“飛虎旗”,手持長柄的紅槍或關公刀,動作粗獷豪放;女性武角以“英氣明麗”見長,多身著鳳冠霞帔,頭上有近一人高的雉尾,動作細膩利落。石阡木偶戲以表演武戲見長,除此之外,為了娛樂大眾有時也會摻雜歷史鬧劇。石阡杖頭木偶在表演各種動作時講求乾淨利落,藝人經過數代的積累和篩選將各種木偶人物的動作簡潔化,於精湛中突顯準確和犀利,沒有因為繁多的戲服而影響動作表演。

表演特色

石阡木偶戲在劇種上歸屬於湘劇,表演時使用的唱腔是湘劇中的“辰河高腔“。如果從唱腔的角度對石阡木偶戲表演時所用的劇日進行劃分,可以分為“高腔劇目”和“平彈劇目“兩種,強烈的地方腔調使其在音調錶演方面擁有了獨特的藝術美感。在高腔的表演過程中始終以嗩吶伴奏,與之相應的曲牌有十幾個之多,比較常用的有【山坡羊】【大漢腔】【小漢腔】【紅納襖】等,與之相應的劇目有30多種,經常表演的有《古城會》《過五關》《九龍山》等。這些“高腔劇目”大多反覆出現打鬥場景,屬於戲迷喜聞樂見的“武劇”行列。石阡木偶戲的戲班人數不多,成員全都是甘溪、萬安、北塔、晏明、花橋等鄉村的男性公民,多是師徒關係或父子叔侄關係。這些戲班除了木偶、服裝、道具等要自備外,戲篷等也要自帶。

唱腔

石阡木偶戲的唱腔分“高腔”和“平彈”兩種,據藝人付銀洲介紹,高腔由嗩吶主奏,平彈以二胡主奏,但由於各戲班琴師的相繼辭世,主奏音樂已經失傳,僅存鑼鼓間奏,在表演實踐中“高腔”與”平彈”相互聯繫,但並不混用。藝人們往往跟據不同的劇目內容選擇不同類型的唱腔進行表演。

曲牌

石阡木偶戲的高腔屬曲牌體唱腔,據說擁有【大漢腔】【小漢腔】【鎖南枝】【柱雲飛】【平牌子】【刮骨令】和【風人松】等一百多個曲牌,經常使用的曲牌有【大漢腔】【小漢腔】【柱雲飛】等。
1、【大漢腔】
在石阡木偶戲的表演實踐中,【大漢腔】主要用於帳中議事,調兵遣將等場合,.為生角經常使用的唱腔,唱詞句體為長短句式,總體上,第一句為四字句,節律為第二句為七字句,節律為三四,第三句為五字句,節律為二三,第四句為七字句,節律為二二三,第五句為三字句的詞組,句前有“哎呀”、“哇呀”等感嘆詞。如“哎呀,眾三軍”等大漢腔押腳韻,第一句起韻,第二、四、五句押韻,一般為“un”“en“韻,有時,根據不同的故事內容,詞體的結構,節律韻律均會在主句體的框架內有所變化。
2、【小漢腔】
【小漢腔】往往與【大漢腔】協同使用,緊跟在【大漢腔】之後,多為文武將帥領令時演唱,從角色行當的角度看,適用於生、淨兩個行當,演唱時,生角用“徽聲”,淨角用“莽聲”,即胸聲和喉音聯合發聲,高亢有力。【小漢腔】的詞體結構為六句體的整齊句式,七字句,詞體節律為二二三,【小漢腔】押腳韻,第一句起韻往往一韻到底,在具體運用時,【小漢腔】的韻往往與前面【大漢腔】同韻。
3、【柱雲飛】
【柱雲飛】的詞體結構為長短句式,共五句,首句前有-至三字的叫板,定出曲牌的情感基調,第一句為四字句,二二節律,第二句為七字句,四三節律,第三至五句,均為五字句,二三節律。其韻律特點是:押腳韻,一韻到底多為“in”“en”韻。色彩傷感而淒涼,多用於“孝戲”,表現思母念母等情感,有的也用於“撰本戲”,以反映報國忠君思想。【柱雲飛】適用於生、旦、淨、醜各行當之中,儘管各行當均有特定的發聲方法,但在演唱時,都採用其聲,聽起來十分真摯。“平彈”戲的唱腔為板腔體。石阡木偶戲原本沒有板腔體唱腔,是20世紀20年代,“泰宏班”第六代班主付銀洲在外地巡迴演出時學習並引進的。《石阡文化志》稱:其曲牌(板式)有【南路】【北路】【二簧】【慢板】等數十個,【南路】板式大部分已經失傳,僅存【扣扣板】。【北路】板式保存相對完好,有【一字】【慢二流】【快二流】【三流】【導板】【滾板】【哭板】等,其中以【一字】為基本板式,其餘均為他的變體。

版式

1、基本板式
石阡木偶戲“平彈”【北路】的基本板式叫【一字】。其唱詞為上、下七字句的對應性結構,如此疊加形成一個完整的唱段。每句唱詞押腳韻,其基本規律是第一句起韻,第二、三、四句押韻,之後作為上句的單數句,可以換韻,偶數句歸韻。唱數句歸韻。唱句的節律與古代巴蜀一帶“竹枝詞”同出一轍,均為二二三的結構。
2、變化板式
如前所訴,石阡木偶戲“平彈”【北路】在【一字】的基礎上形成了【二流】【三流】【導板】【滾板】【哭板】等不同的變化板式,各變化板式雖然出自【一字】,但音樂形態各有特點,適合表現不同的情緒色彩,具有不同的功能。

代表劇目

石阡木偶戲的劇目大多取材於歷史演義,演出時有“高腔戲”“評彈戲”之分,代表劇目有《二進宮》、《長板坡》、《過五關》、《梨花招親》、《薛仁貴征東》、《封神》、《周氏拜月》、《周氏當絹》、《香山》、《九里山》、《書館相會》(《書館逢》)、《屯土山》(《徐州失散》)、《白馬坡》、《賜馬挑袍》、《千里走單騎》(《過關斬將》)、《古城會》(《斬蔡陽》)、《馬跳檀溪》、《三顧茅廬》、《三闖擋夏》、《取長沙》、《蘆花盪》、《單刀會》、《薛仁貴打摩天嶺》、《梨花斬子》、《磨房會》、《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兩狼關》、《雙斬子》、《鬧東京》(《四姐下凡》)、《雪梅教子》(《斷機教子》)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石阡木偶戲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獨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多樣性的社會功能,其價值主要體現於:
1、是古代杖頭傀儡在黔東地區的遺存。
2、研究黔東地區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例證之一。
3、是研究黔東方言在民間戲曲中運用的活例證。
4、對高腔、平彈的傳播學研究具有啟發性意義。
5、具有豐富、獨特的民族造型藝術和服飾文化價值。
6、通過對石阡木偶戲的表演方式、身段、場合、習俗等方面的研究,有助於中國木偶藝術的發展。
7、對石阡木偶戲劇目在民間的傳播研究,有助於中國當代少數民族社會教育方式的研究。
8、石阡木偶戲蘊含的豐富的宗教信仰理念是研究民間宗教構成心理的又一重要路徑。

傳承狀況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及各種先進娛樂形式的廣泛傳播,石阡木偶戲原來的觀眾群體逐漸轉移視線,失去了對木偶戲的興趣。此外,石阡木偶戲主要以傳統形式的曲目為主,缺乏新鮮內容,天長日久便難以滿足人們的好奇心。本身缺少創新和改進,是石阡木偶戲喪失觀眾群體的原因。據統計,還會表演石阡木偶戲的只有3位耄差藝人,年輕人為了謀取生計都不願意從事木偶戲的學習和表演,加之舊的傳統習俗規定只有男性才能學習木偶戲,於是導致石阡木偶戲的人力資源處於消亡的險境。由於失去了觀眾和市場,石阡木偶戲的表演活動基本處於停止狀態,術偶、道具、樂器、服裝等都是從前的舊物,已經破損不堪,需要及時的修補和更新。與器物的損壞相比,劇目、曲牌、唱腔、表演技藝的處境則更為危急,隨著藝人的離世,許多技藝已經失傳,如果再不進行及時的整理開發,不久的將來,石阡木偶戲這一藝術形式便會從中國大地上徹底消失。

傳承人物

付正華,男,侗族,1930年3月出生,貴州石阡人。2008年2月15日,付正華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石阡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為貴州省石阡縣。
饒世光,男,仡佬族,1944年4月13日出生,貴州石阡人。2008年2月15日,饒世光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石阡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為貴州省石阡縣。

保護措施

2014年,由原石阡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秀忠編著、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石阡木偶戲》正式出版。該書是一本從歷史淵源及根植環境到杖頭造型及唱腔音樂、從藝術表演到戲曲劇目、從傳承到保護、從關注到期盼介紹石阡木偶戲的讀物。
2017年8月30日,石阡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阡木偶戲傳承實踐基地、貴陽木偶劇團石阡教學培訓基地在萬壽宮掛牌成立。這不僅是石阡木偶戲的福音,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福音。
2018年開始,為更好的傳承和保護好石阡木偶戲,石阡縣花橋國小將木偶戲引入校園,通過定期邀請傳承人到學校為學生及老師指導授課、學校自行安排興趣活動課、大課間集體展示等方式,讓石阡木偶戲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傳承中得以弘揚。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石阡縣文化館獲得“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項目保護單位石阡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2年,石阡木偶戲在成都舉行的第21屆國際木偶聯會暨國際木偶節上演出。
榮譽表彰
2012年5月27日至6月3日,石阡木偶戲劇目《三討荊州》和《古城會》在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舉行的第21屆國際木偶聯合大會暨國際木偶節上,經過由中國國內外木偶藝術家組成的評審會認真評審,最終斬獲該屆木偶節“最佳傳承獎”榮譽稱號。
2017年7月3日,石阡木偶戲劇目——《三討荊州》在貴州師範大學(寶山校區)禮堂由貴州省殘聯、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貴州省教育廳聯合舉辦的第九屆全省殘疾人文藝匯演首場比賽(曲藝類)上,獲得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