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起源說法
藥發木偶歷史淵源的考證,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如無法看到歷史的真實形態,文獻記載簡略,未有確鑿的證據證實等。關於其起源與傳入,至少有以下四種說法:一是從宮廷煙火發展而來;二是傳承於宋代民間煙火技藝;三是在外地發展起來,傳入泰順境內;四是受木偶戲的啟發,藝人新創。其中在泰順民間較認同的是第四個說法。
起源於宮廷煙火說
陳聖格先生的《泰順藥發木偶戲》中認為藥發木偶戲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漢唐時期的宮廷煙火;第二階段是在煙火的基礎上加入人物或動物形象的藥發傀儡;第三階段是將藥發傀儡戲複雜化,戲劇場景進一步講究連續效果,稱“煙火戲”。由於最早的煙火出自宮廷煙火,而藥發木偶戲表演規模大,費用高,當時最有條件組織表演的正是皇家。因此,藥發木偶戲從“宮廷煙火”中發展而來並走向民間是有可能的。
起源於宋代民間煙火技藝說
藥發木偶戲起源於宋。原為民間藝人的一項煙花技藝,後被木偶藝人吸收到木偶表演中,使之形成一種獨特的觀賞性民間技藝。《都城紀勝》“瓦舍眾伎”條將其歸入了“雜手藝”一類:“雜手藝皆有巧名:踢瓶、弄碗、踢磬、弄花鼓捶、踢墨筆、弄球子、築球、弄斗、打硬、教蟲蟻、及魚弄熊、燒煙火、放爆仗、火戲兒、水戲兒、聖花、撮藥、藏壓、藥法傀儡、壁上睡……弄懸絲傀儡(起於陳平六奇解圍)、杖頭傀儡、水傀儡、肉傀儡(以小兒後生輩為之)。”值得注意的是此段記述中把藥發傀儡與另外四種傀儡形式分別開來。在宋代的文獻中,以內容來分類的,往往歸類在雜手藝里。
外地傳入說
中國國內也有一些地方保存著比較古老的、以煙火形式演繹粗略情節的煙火戲節目。陝西省蒲城縣遺存一種叫做“桿火”或“架子火”的節目;四川省江油縣的煙花架;與泰順藥發木偶外表形態比較接近的閩西上杭翁基村一種叫做“架花”的煙火戲;貴州印江稱“陰火架”的節目,常於祭祀、做齋、打醮、節日燈會等民俗活動中燃放,以求消災避難、人丁興旺、五穀豐登,其祭祀功能與泰順藥發木偶戲很接近。
受木偶戲的啟發,王氏自創說
相傳,大安鄉王氏祖先是最早製造與表演藥發木偶戲的藝人,其第一代藝人王立宦原是製作火藥出身,平日擅長製作煙花,正逢泰順鄉間木偶盛行,好動腦筋的王立宦,別出心裁剪些紙人染上五顏六色,混於煙花之中燃放,焰光下紙人凌空飛舞。由於紙人易燃,每放一次煙花均需重新剪做,其麻煩費時。後來他在觀看木偶戲時再受啟發,用小木料仿作小木偶頭,並在其五顏六色的紙衣上塗染耐火材料,以此替代紙人,既保持了小紙人的靈巧輕便,又不易燃毀,可多次反覆使用。藥發木偶戲一時成為鄉間逢年過節和重大慶典時較為盛行的娛樂項目,一直傳承下去。
大安後洋村周家的藥發木偶戲就是傳承於王家。王家第八代傳人王善擇之女王氏為周明守之妻,當時王家藥發木偶戲生意較好,周明守常在王家幫忙製作木偶,但老丈人對火藥的配方卻守口如瓶,周明守一直未能全盤掌握藥發木偶的製作。一次,王氏發現父親王善擇收藏的“配方”,於是熟記於心,回到周家口授丈夫周明守,從此藥發木偶戲傳於周家。
歷史背景
泰順縣自宋代開始就盛行木偶戲,但藥發木偶何時傳入泰順已無法考證。從清順治年間,藥發木偶開始有證可考,民間藝人王立宦傳有譜系,至21世紀初已有300多年歷史。當時,藥發木偶在當地民間深受百姓喜愛,加之其作品以民間集會、節日喜慶活動等民俗為依託,為這一手工技藝的傳承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王立宦的手藝一直傳到了他的第九代傳人。在泰順只有兩位藝人能製作藥發木偶,他們分別是大安鄉後洋村的周爾祿和雅陽鎮的歐名越。
周爾祿的手藝是他的父親周明守傳給他的,而周明守的手藝則又是從他岳父那裡學來的,即大安鄉後洋村王立宦的第八代傳人王善擇。
當年,王家第八代傳人王善擇之女王氏嫁給周明守為媳。當時王家藥發木偶生意極好,周明守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王家幫忙製作木偶,想從中學得技藝,但老丈人對火藥的配方卻守口如瓶,並對此項技藝有“三傳三不傳”的嚴格藝規(即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傳嫡親不傳旁親)。因此周明守一直未能全盤掌握藥發木偶的製作,後來,還是其妻想出辦法,經常回娘家“幫忙",背地裡卻暗暗探索其父親王善擇收藏的“配方”,並將其熟記於心,回到周家口授丈夫周明守,從此藥發木偶傳於周家。
雅陽鎮歐氏也是泰順藥發木偶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是歐名越。傳至歐明越為第三代,歐明越的兒子也基本掌握了這一工藝製作。藥發木偶是傳統戲曲表演形式的一種,它是“煙花”與木偶結合的產物。藝人根據兩者共同具有的觀賞功能結合起來進行表演,在燃放煙花的同時能出現木偶形象,並且有旋動、翻跟斗等一系列動作,使其更具神奇、壯觀的效果。
文化特徵
主要特徵
傳統木偶戲在表演過程中多配音、配樂,通過燈光、場景等來吸引觀眾,泰順木偶戲別開洞天,它以木偶與煙花等火藥相配,傳說中的各種歷史與神話人物在火光中穿梭,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表演中所用的硝都是藝人自己提煉的,因所用的是傳統工藝,所以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參考。泰順藥發木偶戲因在表演中經常噴射煙花,善於烘托氣氛,所以人們經常在喜慶的傳統節日或廟會活動中邀請藝人進行表演,有人為了博得好彩頭,在祭祀的時候也會請來戲班娛神娛人,傳統民俗節日的興哀決定了泰順木偶戲的發展前景。為了贏得客群和市場,泰順木偶戲多會表演民眾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故事。這些故事多取材於歷史故事、神仙神話,如《西遊記》《三國演義》等,這些故事經過長時間的篩選逐漸發展成為傳統劇目,成為歷代歷次泰順藥發木偶戲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木偶製作
第一步:制火藥(硝)——黑硝
取含磷土(從老木房一層樓板底下取黑土)——洗土——煎硝(把洗下來的黑水放在鐵鍋里煎成粉末狀)——碓硝(加上木炭和硝酸鉀等化學材料放在石白里碓)——碾硝——成品。
第二步:煙花及造型製作
1、梨花、柳花製作:取中指大小的乾竹筒21厘米,底部留節並打一小孔穿引線用,然後注入火藥,上口用紙塞緊,底部小孔插上引線完成。
2、流星製作:把紙切成長方形狀(21厘米×35厘米),用一根鐵芯把紙捲成簡,再把手捲紙筒放在卷炮架上卷緊加固,然後切成7厘米長的流星筒,底部插,上引線打上千泥,中間加入流星火藥,頂部用紙塞上即可。
3、花炮製作:把紙切成長方形狀(20厘米×35厘米),用一根大拇指粗的鐵芯把紙捲成簡,再經過卷炮架卷緊加固成花炮筒,然後底部打上乾泥(黃泥土),注入火藥,再放入能響帶花的響炮(能在空中炸開),頂部塞上紙,在底部火藥處打一小孔,插上引線即可。
4、藥發木偶盒製作:(1)根據不同劇目角色製作木偶,其木偶頭是用木頭雕刻,身軀是用竹篾編成的頭飾和衣服是作防火處理的彩紙。(2)木偶支架製作是用細竹條彎成圈,外圈直徑40厘米,里圈直徑30厘米,然後用竹片成“十”字把里外圈固定,有的製成上下連環三層(有的製成上下連環二層),用紅蠟光紙包著的細麻繩把三個環四周固定成三層,木偶懸掛中間,頂環、中環頂部裝上帶光引線,底環底部裝上花簡連上引線,最後把三個環和木偶摺疊裝人直徑50厘米大小的盒子,底部蓋上即完成。
5、鯉魚跳龍門製作:用細竹條彎成45厘米大小的圈,用竹子把環圈分成兩瓣,每瓣裡面再套小環圈,然後把鯉魚狀的兩個煙花套在小圈中軸上,點燃時可以轉動。
6、鳳凰吐花製作:用細竹條編成鳳凰狀,外麵糊上彩紙,在頭部裝上煙花,點燃時可以轉動。
7、轉盤煙花製作:用細竹條編成兩個直徑60厘米的環圈,然後把兩個環分上下層固定,中間綁一空心竹子為軸,上下層四周橫向綁上煙花連上引線,點燃噴花時整個可以轉動。
8、九龍吐珠製作:用細竹條編成1個直徑60厘米的大環圈和直徑30厘米的小環圈,然後把9個帶珠的煙花固定在竹環上,連上引線即可。
第三步:花樹主幹製作
從山上取一根碗口粗的毛竹,長度為13米或15米,筆直,然後從根部往上5米處每隔0.5米成十字鑿一方形小孔,共有13層或15層。
第四步:花樹組裝
1、從花樹5米處開始組裝,在打好的十字小孔上插入竹條成十字形,然後把組裝好的花炮及木偶組合固定於“十"字竹條上,就這樣一層一層往上固定,頂端是鳳凰吐花,最後用引線把每層連上即可。
2、煙花組裝排列自下而上是:花炮組合一藥發木偶組合——白石榴花組合——花炮組合——鯉魚跳龍門組合——花炮組合——藥發木偶組合——柳花組合——花炮組合——九龍吐珠組合——梨花組合——藥發木偶組合——花炮組合——轉盤組合——流星組合——鳳凰吐花。
3、組裝可以根據需要為13盤或19盤,藥發木偶也可以根據要求和劇目調整,煙花品種可以根據要求調整。
第五步:燃放
在方圓50米的空地中間挖一個1米深的洞把花樹立起固定,然後在最底部的一盤煙花處拉一根細繩到遠處,把點火器(俗稱“飛天老鼠”)點上,這時點火器會順著繩子飛向花樹,點上引線後又返回。燃放條件是晴天的夜晚,陰天夜晚為佳。
分布地區
木偶戲(泰順藥發木偶戲)主要分布在自古便有“木偶鄉”之稱的中國浙江省南部的泰順縣,該縣的大安鄉、三魁鎮、雅陽鎮更是木偶戲(泰順藥發木偶戲)藝人的主要聚集地和表演場所。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泰順藥發木偶戲是浙江省的文化遺產,在浙江民間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價值主要有三點:
歷史價值
中國的木偶藝術有五大類,其中水木偶和藥發木偶曾一度被認為在中國國內早已失傳,但據泰順有關部門研究人員考證後認為,長期以來存在於泰順民間的瓊花木偶即為藥發木偶。幾百年來傳承不斷的泰順藥發木偶戲在泰順發現,為中國木偶戲與木偶技藝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例證。
民俗價值
長期以來,泰順藥發木偶戲在泰順民間集會、喜慶、民俗活動中的作用和其神秘色彩對民俗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對豐富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對鄉土文化的認識有著深遠的意義。
觀賞價值
泰順藥發木偶戲以它獨特的製作工藝與煙花相結合,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具有更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傳承狀況
泰順藥發木偶戲自民國開始便一直呈衰落趨勢,處於後繼無人、瀕於消亡的危險境地。其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民俗節日的逐漸淡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發生了顯著變化,巨大的生存壓力使得人們忙於生計,已經沒有過多的精力再去留意傳統節日,並且人口的大跨度流動也造成了文化環境的改變,流動人口在外地難以形成文化主流。
二是其他娛樂形式的衝擊。流行歌曲、勁爆的舞蹈、網路遊戲等娛樂形式吸引了青少年群體,人們經常足不出戶就可以進行娛樂,泰順藥發木偶戲的生存空間再次被擠壓。
三是對防火公共安全的考慮。城市建築十分緊密,熱島效應明顯,空地少,泰順木偶戲在表演過程中要噴射焰火,容易埋下火災的隱患,消防單位出於防火公共安全的考慮不得不對其有所限制。
四是木偶、制硝工藝過於複雜。泰順木偶戲在表演前的準備十分繁瑣,但收益卻相對微薄,這便使年輕人對其失去了吸引力,陷入了後繼無人的窘境。
傳承人物
傳承譜系
王氏藥發木偶譜系:
第一代:王立宦,生於清順治戊戌年(1658年)。.
第二代:王盛世,生於康熙丁亥年(1707年)。
第三代:王世鎮,生於雍正甲寅年(1734年)。
第四代:王聖鑾,生於乾隆己卯年(1759年)。
第五代:王湛恩,生於乾隆辛丑年(1781年)。
第六代:王光翼,生於嘉慶癸酉年(1813年)。
第七代:王積伍,生於道光辛丑年(1841年)。
第八代:王善擇,生於同治庚午年(1870年)。
第九代:王貽足,生於民國癸亥年。2004年82歲時,由於老屋失火,不幸罹難,王家手藝自此失傳。
王氏藥發木偶分支——周氏藥發木偶譜系:
泰順縣大安鄉後洋村製作藥發木偶的代表人物是周爾祿,他18歲時跟父親周明守學藝,而周明守的手藝又是從其妻娘家學來的,時年,周明守20多歲。
第一代::周明守,1893年出生,卒於1987年,周氏藥發木偶第一代手藝人,師從其丈人王善擇。
第二代:周爾祿,周明守之子,1944年出生,現為泰順藥發木偶代表人物之一。
第三代:周祖余,周爾祿之子,1973年出生。
泰順縣雅陽歐氏傳承譜系:
第一代:歐君飽,清朝末期人,從事手藝長達20多年。
第二代:歐韻韶,歐君飽之子,清末出生,十幾歲時隨父學藝;歐勇德,歐君飽之子,歐韻韶之弟。
第三代:歐名越,歐韻韶之子,1928年出生。
第四代:歐自盛,歐名越之子,20歲左右隨父學藝。
代表人物
周爾祿,男,漢族,1945年生,浙江泰順人。2008年2月15日,周爾祿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泰順藥發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泰順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3年,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叢書之一的《泰順藥發木偶戲》,由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以泰順藥發木偶戲的生存環境、探源、藝術特徵及其重要價值、花樹的製作、傳承人以及瀕危情況保護措施等六大課題,向讀者展示了這一古老民間傳統藝術。
2016年12月,為進一步推進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56個項目的傳承保護工作,浙江省公布了第三批省級傳統戲劇之鄉,泰順縣被評為傳統戲劇特色縣(藥發木偶戲)。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木偶戲(泰順藥發木偶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2年9月,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履職盡責情況評估建議予以公示,2022年保護單位更名為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泰順縣廊橋申遺和保護研究中心)。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偶戲(泰順藥發木偶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泰順縣廊橋申遺和保護研究中心)。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1年,錦州木偶劇團參加韓國昌原國際演劇節上表演泰順藥發木偶戲,獲得獎項。
2012年,錦州木偶劇團參加成都第21屆國際木偶節上表演泰順藥發木偶戲,獲得獎項。
社會爭議
2008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泰順藥發木偶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周爾祿,在藥發木偶其中一道工序需要製造火藥,他因此涉嫌非法製造爆炸物罪惹上了官司。後來,泰順縣法院開庭審理作出一審判決,判處周爾祿免予刑事處罰。這樣讓人們進一步傳承泰順藥發木偶戲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