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偶戲(杖頭木偶戲)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單位:江蘇省演藝集團
木偶戲(杖頭木偶戲),江蘇省演藝集團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文化特徵江蘇省演藝集團木偶劇團,移植、改編、創作了一批以木偶絕活為龍頭的精品力作,形成了“形神兼備、瀟灑俊逸”的藝術風格。在秉承傳統舉功、捻功、走功...
木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流傳於湖南省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的形成起源於湘南、湘西一帶的杖頭“內扦子”木偶,流傳到當下已有大約800 年。後來因為祁劇的產生,給木偶戲帶來了藝術的生機。從原來成年走村串戶、敬神祭祀的鄉村小戲“家庭班”,發展成為可以進入人口較多的...
杖頭木偶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劇,起源清朝同治年間由北流木偶藝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將其傳入桂平市,並發展六代木偶藝人,有李派和溫派之分。曾覆蓋全市各鄉鎮,演出場地多設於各鄉鎮文化站。杖頭木偶戲以演唱古代的歷史題材、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主,如《武松打虎》、《薛丁山》、《岳飛傳》等。2007年3月,...
武漢杖頭木偶戲是一種源於荊楚民間傀儡戲的傳統戲劇,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戲劇融合了武漢民俗、手工製作技藝、地方劇種、服裝等多方面的傳統文化因素,在弘揚與傳承荊楚文化、繼承發展祖國傳統木偶表演藝術方面極具代表性。文化特徵 武漢杖頭木偶戲,就是以木杖操作木偶動作來完成的戲劇表演形式。由於操作的是結實的...
揚州杖頭木偶戲是中國戲劇表演形式中最具個性、最具魅力的藝術種類,是中國寶貴的戲劇文化遺產。木偶極具浪漫主義色彩,誇張而富有美感,“不是真人,勝似真人”,“能人之所能,亦能人之所不能”,方寸之地,演繹萬千氣象,生動活潑,給觀眾拓展出無限思維空間;木偶表演極具綜合性和親和力,在舞台上、校園裡和鄉...
木偶戲(海派木偶戲),上海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20世紀初,海派木偶戲中的提線木偶戲和布袋木偶戲進入上海娛樂場所。20世紀50年代,來自江浙地區的3個杖頭木偶劇團和5個提線木偶劇團繁榮了上海的木偶戲舞台。上海木偶劇團博採中外舞台藝術之長,繼承和發展中國各類傳統木偶的特點及海派木偶藝術...
木偶戲(高州木偶戲),廣東省高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州木偶戲,也稱“傀戲”“傀仔戲”。高州木偶屬杖頭木偶,始於明朝萬曆年間,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高州木偶像頭雕刻精巧,表演技藝精湛,偶像可作眨眼、噴煙噴火、殺頭等高難度動作;木偶藝人集唱、做、念、打和奏樂...
石阡杖頭木偶在表演各種動作時講求乾淨利落,藝人經過數代的積累和篩選將各種木偶人物的動作簡潔化,於精湛中突顯準確和犀利,沒有因為繁多的戲服而影響動作表演。表演特色 石阡木偶戲在劇種上歸屬於湘劇,表演時使用的唱腔是湘劇中的“辰河高腔“。如果從唱腔的角度對石阡木偶戲表演時所用的劇日進行劃分,可以分為“...
揚州木偶戲又稱為傀戲、“窟儡戲,是一門古老的地方傳統藝術,以“剛柔相濟”“細膩傳神”而著稱於世。揚州有木偶之鄉的稱譽,其杖頭木偶與泉州的提線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齊名。泰興是中國的木偶之鄉。泰興廣陵鎮是木偶之鄉的發源地,這裡的木偶劇起源於清朝中期,已經有了300多年的歷史。戲劇特色 民間木偶戲...
洋縣杖頭木偶是以漢調桄桄和秦腔為唱腔、以杖頭木偶進行表演的戲曲劇種,它分布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一帶城鄉。洋縣木偶戲是以演員操縱木偶人物表演各種動作、以演員唱奏的地方梆子戲。基本內容 洋縣木偶戲是以演員操縱木偶人物表演各種動作、以演員唱奏的地方梆子戲。洋縣木偶戲從唱腔上可分漢調桄桄木偶戲和秦腔木偶...
木偶戲(臨高人偶戲),海南省臨高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臨高人偶戲源於南宋末期。臨高先民求神拜佛逐鬼驅邪時,皆用人型杖頭木偶。後經過藝人改造,搬上舞台,在清康熙年間已形成臨高人偶戲的舞台表演,其舞台不設布幛,演員手擎木偶化裝登台,人與偶在台上同扮一個角色,以人的表演彌補木偶感情之...
粵西杖頭木偶戲,中國地方木偶戲。流行地區 流行於廣東西南部。粵西每個縣、鄉、村幾乎都有木偶戲班,以長頸木偶戲最為流行。木偶分類 長頸木偶又分大小兩種。大中型戲班採用大杖頭木偶,身高一般為2.7尺到3尺;小型戲班和單人班則採用小杖頭木偶,身高約為1.3尺。木偶體內裝有主操縱桿,雙手的操縱棒則藏在寬...
由此耿軍中的的杖頭木偶戲傳入屏南漈頭等地。屏南杖頭木偶戲是一種既有民間藝術傳統性,又是多種藝術綜合的傳統戲劇藝術形態,它在流傳過程中,也具有相應的木偶角色行當、偶身製作、木偶劇目、演唱音樂、木偶戲台等配套的藝術形式,構成了具有不同於其它木偶藝術形式風格的杖頭木偶戲表現特徵。2007年8月28日,屏南...
又名穿頭戲、杖頭戲或象頭戲,也稱儒林景戲,均是福州百姓對傀儡戲、木偶戲的俗稱。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閩縣人林滋作《木人賦》,記述當時福州木偶“曲直不差,短長合度”,雕刻奇巧“藏機關以中動”,頭部“假丹粉而外周”,表演起來,“既手舞而足蹈”,“必左旋而右抽”,達到“貫彼五行”、...
湖南杖頭木偶戲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獲得“湖南杖頭木偶戲”保護單位資格。
它著重於人物形象本身的刻畫,表現人物本身的形貌特徵和思想品格,是被人操縱表演的戲具。遼西木偶的造型藝術和結構裝置經過久遠的進化過程,逐漸發展到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桿式木偶、人偶一體等不同的種類。造型藝術 遼西提線木偶 遼西提線木偶的主要結構是由木偶頭、四肢、提線和(句牌)提線版...
于都縣木偶戲,有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又叫“蚊帳戲”)和布袋木偶三種類形。前兩種,在明末清初就在民間盛行了。當時,銀坑鎮汾坑村劉氏家族的合順堂、鼎順堂木偶戲班,活躍在於都和鄰近的縣鄉等地,歷經數百年,世代相傳,已有十餘代了。演出信息 提線木偶劇團由4——8人,杖頭木偶劇團由2——4人組成,其中有...
改革開放以來,平陽縣木偶劇團全體演職人員,發揚了改革創新的精神,從劇目到操作表演,從舞台到布景,從音樂到聲光配置,從傳統到現代,都緊跟時代潮流,緊密地貼近生活,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觀眾面前。文化特徵 表演 平陽木偶戲是以提線木偶為主,集布袋木偶、杖頭木偶、人偶等四位一體的綜合型舞台表演藝術。在表演...
陝西杖頭木偶戲 陝西杖頭木偶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2014年11月,“陝西杖頭木偶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陝西省民間藝術劇院有限公司獲得“陝西杖頭木偶戲”保護單位資格。
邵東縣木偶戲以湖南民間傳統的短把舉桿類的杖頭木偶戲為主流,是一項集多種藝術門類於一體的雙重表演的手工操縱藝術,既具戲劇的特徵,又具表演的藝術和手工操縱的技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邵東木偶戲 邵東素有“百工之鄉”、“金針之地”、“商貿之城”的美稱,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邵東縣以民營經濟的高速發展...
杖頭木偶戲 杖頭木偶戲是陝西省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2020年9月11日,西安市人民政府發布《關於公布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杖頭木偶戲被列入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藤縣杖頭木偶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藤縣。基本情況 該項目類別屬於傳統戲劇,級別是自治區級。傳承保護 2016年11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桂政發〔2016〕57號)》,藤縣...
湖南杖頭傀儡戲,中國地方木偶戲。流傳範圍 流傳於湖南的各派杖頭木偶戲的總稱。杖頭木偶在湖南盛極一時,並根據地方戲曲被劃分為四大流派:祁陽派,唱祁劇,表演粗獷樸實;衡山派,唱長沙湘劇,表演細膩;龍山派,唱辰河戲和常德漢劇,表演豪放;常德派,唱常德漢劇,表演具有鄉土氣息。各派均有技藝高超的藝人。主...
漢調桄桄杖頭木偶戲有600年的歷史。它萌芽於元末明初,形成於明代,明代萬曆時期已非常成熟,明代末年已很流行。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在行軍作戰之中都帶有桄桄木偶戲班,他們將漢調桄桄木偶戲傳遍了漢水流域、長江南北,甚至傳到西南邊陲。該劇種為梆子戲,唱腔結構為板式變化體,詠白念唱的發音均為洋縣方言,...
萊西木偶以杖頭木偶為主,俗稱“撮頭戲”,木偶造型多數沿用戲曲中的生、旦、淨、末、醜等戲劇臉譜,表現不同的人物形象。木偶面部眼、耳、鼻、口可動,表演講究舉功、捻功和步功。操縱講究穩、準、正、平,並借鑑戲劇人物的步伐、跳躍、翻身、轉身等表演程式。其他木偶的表現形式則根據木偶形象的本身特點,增加...
泰興木偶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劇藝術。泰興是我國的木偶之鄉。泰興廣陵鎮是木偶之鄉的發源地,這裡的木偶劇起源於清朝中期,已經有了300多年的歷史。據史載,木偶又稱傀儡,木偶戲亦稱傀儡戲。春秋戰國時代稱木偶為俑,從俑發展到傀儡戲稱經歷了漫長的階段,到了明清時代,出現了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等表演...
演員的左手操縱木偶的簽子,控制木偶雙手動作。雙腳的動作要依靠其他演員來幫忙。20世紀80年代,如皋杖頭木偶率先打破傳統木偶戲的表演格局,巧妙運用皮影、布袋、提線、燈彩等木偶藝術表演手法,真人與木偶幻化交替表演,開創了木偶藝術人偶同台的先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藝術特色 如皋杖頭木偶戲是一門包含木偶製造跟...
如皋圖書館館藏清代木版書《東皋詩存》中,記有一首觀賞木偶戲的詩:“亂踏黃昏入醉鄉,酒家樓上燭輝煌。登台漫作侏儒舞,過眼堪憐傀儡忙。唬笑正同真面目,優伶猶有舊冠裳。不須更說魚龍戲,贏得逢場一舉觴。”詩中所說的“侏儒舞”就是指的杖頭木偶戲。可見當時的木偶戲演出,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相傳如皋...
粵西白戲,俗稱“白戲仔”,在廉江城鄉頗為流行,深受民眾的喜愛。粵西白戲,是一種杖頭木偶戲,追溯其起源,始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安鋪鎮已成粵西重要商埠,經濟發達,文化日漸繁榮。距安鋪鎮六里的曲龍村農民創造了一種“竹筒戲”,這種戲,用本地白話民歌演唱,輔之以自制簡易木偶,一般二至五人即可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