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杖頭木偶戲,中國地方木偶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粵西杖頭木偶戲
- 流行地區:廣東西南部
粵西杖頭木偶戲,中國地方木偶戲。
粵西杖頭木偶戲,中國地方木偶戲。流行於廣東西南部。粵西每個縣、鄉、村幾乎都有木偶戲班,以長頸木偶戲最為流行。長頸木偶又分大小兩種。大中型戲班採用大杖頭木偶,身高一般為2.7尺到3尺;小型戲班和單人班則採用小杖頭木偶,身高...
杖頭木偶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劇,起源清朝同治年間由北流木偶藝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將其傳入桂平市,並發展六代木偶藝人,有李派和溫派之分。曾覆蓋全市各鄉鎮,演出場地多設於各鄉鎮文化站。杖頭木偶戲以演唱古代的歷史題材、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主,如《武松打虎》、《薛丁山》、《岳飛傳》等。2007年3月,...
粵西白戲,是一種杖頭木偶戲,追溯其起源,始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安鋪鎮已成粵西重要商埠,經濟發達,文化日漸繁榮。距安鋪鎮六里的曲龍村農民創造了一種“竹筒戲”,這種戲,用本地白話民歌演唱,輔之以自制簡易木偶,一般二至五人即可演出(一人主演,一人協助操縱木偶,一人敲擊竹筒)。由於竹筒配擊節奏,又...
茂港單人木偶戲以一名藝人單獨操作表演整台戲為最大特色。表演時,在一根扁擔支撐的四尺見方小戲棚里,藝人坐在戲箱上,一手握杖頭,一手持手竹操縱木偶,口裡唱著戲文,雙腳還要打擊鑼鼓和木魚伴奏。靈活自如、配合默契的操作,令一個木偶隨著劇情唱做念打,並有斟酒、寫字、舞劍、格鬥等高難動作,且時而男腔,...
湛江木偶戲是粵西地區木偶表演藝術的一個重要流派,也是廣東杖頭木偶戲的發源地之一。明萬曆年間,大批福建人南遷至粵西定居,將福建木偶戲傳入廣東,已有400多年歷史。湛江木偶戲主要流傳於湛江市全境,其中以赤坎、吳川、遂溪、廉江等地最為廣泛。是以杖頭木偶為載體、以湛江本地流行的粵語、客家話、閩南語、官話等...
木偶戲(杖頭木偶戲),江蘇省演藝集團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文化特徵 江蘇省演藝集團木偶劇團,移植、改編、創作了一批以木偶絕活為龍頭的精品力作,形成了“形神兼備、瀟灑俊逸”的藝術風格。在秉承傳統舉功、捻功、走功、頭功的基礎上,還創新發展了木偶作畫的絕技,在長期的國內外演出中,得到...
木偶粵劇:粵劇木偶採用粵劇的唱腔、音樂和表演程式,以杖頭木偶為表演角色的一種地方戲曲。其唱腔、音樂比單純木偶戲更為豐富多彩,而演員、道具又比一般的粵劇團大為精簡。高州木偶粵劇團在木偶造型上力求逼真、生動、傳神,表演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無論是折迭水袖、開合扇子、撥取金釵、接送酒杯、開弓射箭,自然...
于都縣木偶戲,有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又叫“蚊帳戲”)和布袋木偶三種類形。前兩種,在明末清初就在民間盛行了。當時,銀坑鎮汾坑村劉氏家族的合順堂、鼎順堂木偶戲班,活躍在於都和鄰近的縣鄉等地,歷經數百年,世代相傳,已有十餘代了。演出信息 提線木偶劇團由4——8人,杖頭木偶劇團由2——4人組成,其中有...
雷州半島木偶戲(又稱雷州杖頭傀儡戲)一般是多人棚,由多名藝人操縱生、旦、末、醜4個傀儡仔,同時演奏1鑼1鼓1支笛。後來,增加淨和媽角兩個傀儡仔,稱為雙人棚或三人棚。大的傀儡班巳發展到7-11人棚。演出時,武戲(科白戲)用中音,念大字牌子;文戲逐漸改用土音,使用幫腔。經長期的發展,雷話木偶...
因為高州木偶戲為獨角戲,所以對運輸要求較低,對演出場地要求也很簡單,只要有一塊小空地就能搭台表演,小至一張方桌、大至田間地頭,一年四季風雨無阻。其中春季時表演場次最多,平時表演偏重娛人,元宵節、過年時偏重娛神。戲類兼通。高州木偶戲以表演杖頭木偶為主,因其最初是在福建地區的布袋木偶基礎上發展...
木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流傳於湖南省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的形成起源於湘南、湘西一帶的杖頭“內扦子”木偶,流傳到當下已有大約800 年。後來因為祁劇的產生,給木偶戲帶來了藝術的生機。從原來成年走村串戶、敬神祭祀的鄉村小戲“家庭班”,發展成為可以進入人口較多的...
杖頭木偶戲 杖頭木偶戲是陝西省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2020年9月11日,西安市人民政府發布《關於公布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杖頭木偶戲被列入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湖北省武漢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21年5月24日,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92。歷史淵源 武漢杖頭木偶戲是一種源於荊楚民間傀儡戲的傳統戲劇,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戲劇融合了武漢民俗、...
浙、閩木偶藝人隨南宋朝廷南渡,定居廣東吳川、電白一帶,使木偶戲在廣東粵西地區傳承和發展。據《廣州市志》載:“廣州的木偶戲藝術是從浙江、福建輾轉粵西等地傳入的,有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提線木偶三大品種,有逾100多年的歷史。”清末民初,木偶戲已活躍於廣州街頭,當時主要演出地點是城隍廟(今中山四路忠祐...
藤縣杖頭木偶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藤縣。基本情況 該項目類別屬於傳統戲劇,級別是自治區級。傳承保護 2016年11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桂政發〔2016〕57號)》,藤縣...
第四節晉江布袋木偶戲 一、簡要描述 二、歷史源流 三、藝術特色 四、發展現狀 第五節漳州布袋木偶戲 一、簡要描述 二、歷史源流 三、藝術特色 四、傳承價值 第六節台灣布袋木偶戲的發展 一、戰前時期 二、金光布袋戲時期 三、無線電視布袋戲時期 第四章嶺南地區木偶戲 第一節粵西杖頭木偶戲 一、簡要概述 二...
上年紀的中山人大概不會淡忘,直到二十世紀的60年代末,中山還有一個木偶劇團,在省內頗負盛名。中山的木偶藝術,源出於三鄉鎮烏石村,而根子卻是粵西的雷州地區。相傳大約在公元1850年(清遭光三十),有一雷州男子名叫奎元,流落到三鄉謀生,此人擅刻木偶,又會演木偶戲。烏石村村民鄭金宵和兒子鄭惠迪對此發生...
韓健 韓健,女,1966年11月生,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杖頭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韓健,女,1966年11月生,揚州市木偶研究所工作,揚州市人。所獲榮譽 2016年12月30日授予第四批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杖頭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
如皋杖頭木偶戲非遺展演中心,位於如皋花木大世界“盆景大觀”景區,分木偶劇場與杖頭木偶體驗館兩部分,總建築面積近1500平方米。走進沉浸式互動體驗區,這裡有木偶非遺知識展示、經典劇目場景呈現、木偶文創展銷店等區域。觀眾、遊客可以了解如皋杖頭木偶戲的前世今生,也可以買到工藝精美的木偶禮品。建築格局 展演中心分...
山口杖頭木偶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北海市。基本情況 該項目類別屬於傳統戲劇,級別是自治區級。傳承保護 2016年11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桂政發〔2016〕57號)》,...
從此桄桄木偶戲則完全走向民間,成為民眾自發的戲劇娛樂形式。為生存計,木偶戲亦有過去的只唱漢調桄桄而改為以唱秦腔為主、兼唱漢調桄桄的局面。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為桄桄或秦腔藝人唱念,並操縱杖頭木偶完成各種戲劇動作。木偶製作形制分為暗桿、明桿兩種,其洋縣杖頭木偶戲很有個性。藝術特徵 1、洋縣杖頭木偶...
北流杖頭木偶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北流市。基本情況 該項目類別屬於傳統戲劇,級別是自治區級。傳承保護 2016年11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桂政發〔2016〕57號)》,...
屏南杖頭木偶戲,福建省屏南縣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杖頭木偶戲於明末時期流入屏南。至清康熙初年,耿精忠在閩舉行反清復明活動,在其未叛之前,其軍隊與戲子散布於各地。由此耿軍中的的杖頭木偶戲傳入屏南漈頭等地。屏南杖頭木偶戲是一種既有民間藝術傳統性,又是多種藝術綜合的傳統戲劇藝術...
白戲俗稱白戲仔,是廣東省的地方傳統木偶戲劇。在廣東湛江市的廉江市城鄉頗為流行,深受民眾的喜愛。白戲作為一種杖頭木偶戲,追溯其起源,始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安鋪鎮已成粵西重要商埠,經濟發達,文化日漸繁榮。距安鋪鎮六里的曲龍村農民創造了一種“竹筒戲”,這種戲,用本地白話民歌演唱,輔之以自制簡易...
木偶戲 參見主詞條:木偶戲 木偶戲,俗稱“鬼仔戲”“鬼戲”“雞戲”,是粵西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最為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新編的《茂名市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戲曲”這節如此記載:“茂名地區的木偶戲,按木偶形體和操作技術的不同,分杖頭木偶戲、布袋木偶戲和提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俗稱“鬼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