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縣杖頭木偶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藤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藤縣杖頭木偶戲
- 批准時間:2016年11月10日
- 遺產級別:自治區級
藤縣杖頭木偶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藤縣。
藤縣杖頭木偶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藤縣。基本情況該項目類別屬於傳統戲劇,級別是自治區級。傳承保護2016年11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
杖頭木偶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劇,起源清朝同治年間由北流木偶藝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將其傳入桂平市,並發展六代木偶藝人,有李派和溫派之分。曾覆蓋全市各鄉鎮,演出場地多設於各鄉鎮文化站。杖頭木偶戲以演唱古代的歷史題材、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主,如《武松打虎》、《薛丁山》、《岳飛傳》等。2007年3月,...
木偶戲(杖頭木偶戲),江蘇省演藝集團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文化特徵 江蘇省演藝集團木偶劇團,移植、改編、創作了一批以木偶絕活為龍頭的精品力作,形成了“形神兼備、瀟灑俊逸”的藝術風格。在秉承傳統舉功、捻功、走功、頭功的基礎上,還創新發展了木偶作畫的絕技,在長期的國內外演出中,得到...
據木偶戲藝人說木偶戲起源於唐朝,在藤縣流傳源於明末清初,從玉林、北流流傳過來。藤南以金雞鎮大墳村為代表;藤北以和平、大黎為代表。藤縣流傳的木偶戲都是杖頭木偶。每隊一般2-3人。一人掌板、打鑼鼓,另外的人舞動木偶,唱、做、念、打,生、旦、淨、醜表演全包乾。木偶戲的演出內容多以中國古典小說、民間...
木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流傳於湖南省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的形成起源於湘南、湘西一帶的杖頭“內扦子”木偶,流傳到當下已有大約800 年。後來因為祁劇的產生,給木偶戲帶來了藝術的生機。從原來成年走村串戶、敬神祭祀的鄉村小戲“家庭班”,發展成為可以進入人口較多的...
武漢杖頭木偶戲,劇目多系神話故事和連台本戲,如《瓦車篷》《樊梨花》《包公案》等。1972年-1978年,武漢市木偶劇團,創作出《小貓爬樹》《哪吒鬧海》《豬八戒吃西瓜》等劇目。文物保護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偶戲(武漢杖頭木偶戲)項目保護單位武漢人民藝術...
粵西杖頭木偶戲,中國地方木偶戲。流行於廣東西南部。粵西每個縣、鄉、村幾乎都有木偶戲班,以長頸木偶戲最為流行。長頸木偶又分大小兩種。大中型戲班採用大杖頭木偶,身高一般為2.7尺到3尺;小型戲班和單人班則採用小杖頭木偶,身高約為1.3尺。木偶體內裝有主操縱桿,雙手的操縱棒則藏在寬闊的衣袖內,稱為內...
韓健 韓健,女,1966年11月生,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杖頭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韓健,女,1966年11月生,揚州市木偶研究所工作,揚州市人。所獲榮譽 2016年12月30日授予第四批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杖頭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
木偶劇場 木偶劇場位於江蘇省如皋市,是如皋杖頭木偶戲非遺展演中心的一部分。劇場一樓觀眾席分上下兩層,可容納200人同時觀演。木偶劇場的落成使如皋杖頭木偶戲有了獨立展示的視窗。
如皋杖頭木偶戲非遺展演中心,位於如皋花木大世界“盆景大觀”景區,分木偶劇場與杖頭木偶體驗館兩部分,總建築面積近1500平方米。走進沉浸式互動體驗區,這裡有木偶非遺知識展示、經典劇目場景呈現、木偶文創展銷店等區域。觀眾、遊客可以了解如皋杖頭木偶戲的前世今生,也可以買到工藝精美的木偶禮品。建築格局 展演中心分...
湖南杖頭木偶戲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獲得“湖南杖頭木偶戲”保護單位資格。
江西杖頭木偶戲,流傳於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于都縣的傳統戲劇,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 據族譜記載,明末清初年間,清兵入侵,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賴村東塘村人紛紛外出打工謀生,村裡有一姓黃叫世權的男子也跟著外出闖蕩江湖。他漂至福建省的上杭縣,舉目無親,流浪街頭,後被一楊姓藝人收...
江西杖頭木偶戲(寧都縣),中國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傳統戲劇,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簡介 江西杖頭木偶戲(寧都縣)杖頭木偶戲,當地人喊“蚊帳戲”。即在木偶頭部及雙手部位各裝操縱桿,頭部為主桿,雙手為側桿,演員躲於屏後,操縱時左手持主桿,右手持側桿,舉起木偶操縱其動作,在舞台上活靈活現...
屏南杖頭木偶戲,福建省屏南縣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杖頭木偶戲於明末時期流入屏南。至清康熙初年,耿精忠在閩舉行反清復明活動,在其未叛之前,其軍隊與戲子散布於各地。由此耿軍中的的杖頭木偶戲傳入屏南漈頭等地。屏南杖頭木偶戲是一種既有民間藝術傳統性,又是多種藝術綜合的傳統戲劇藝術...
湖南杖頭傀儡戲,中國地方木偶戲。流傳範圍 流傳於湖南的各派杖頭木偶戲的總稱。杖頭木偶在湖南盛極一時,並根據地方戲曲被劃分為四大流派:祁陽派,唱祁劇,表演粗獷樸實;衡山派,唱長沙湘劇,表演細膩;龍山派,唱辰河戲和常德漢劇,表演豪放;常德派,唱常德漢劇,表演具有鄉土氣息。各派均有技藝高超的藝人。主...
大台宮戲(rod puppet play),中國清朝宮廷演出的杖頭木偶戲(又稱托偶)的別稱。據《燕京歲時記》載:“京師戲劇之外,又有托偶……托偶即傀儡子,又名大台宮戲。”一般唱皮黃,有時也演武戲和大戲等。《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載,大台宮戲的表演舞台小於戲台,下半截用隔扇圍著,可以把裡面遮蓋住,內外隔絕...
戴榮華 戴榮華,男,1966年生,揚州市木偶研究所工作人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杖頭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揚州市木偶研究所工作人員。個人榮謄 2014年2月授予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杖頭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2021年11月,入選全國文化和旅遊系統先進工作者名單。
于都縣木偶戲,有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又叫“蚊帳戲”)和布袋木偶三種類形。前兩種,在明末清初就在民間盛行了。當時,銀坑鎮汾坑村劉氏家族的合順堂、鼎順堂木偶戲班,活躍在於都和鄰近的縣鄉等地,歷經數百年,世代相傳,已有十餘代了。演出信息 提線木偶劇團由4——8人,杖頭木偶劇團由2——4人組成,其中有...
如皋杖頭木偶戲是江蘇如皋的文化遺產。2007年,如皋杖頭木偶戲被列入江蘇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皋杖頭木偶戲,興於元、明,盛於清朝跟民國時代,存在光鮮的民族跟處所特點。歷史淵源 明末,從皇宮中逃出一黃姓木偶藝人,落戶如皋,改姓鄺,帶徒授藝,傳授宮中杖頭木偶的製造及操作技藝,帶出一批較有影響的...
傳承保護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2月,木偶戲(成都木偶戲)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2022年4月29日,木偶戲(大朗杖頭木偶戲)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項目編號IV-8。
許虹系江蘇省演藝集團杖頭木偶戲主要傳承人,師承著名木偶藝術名家,傳承脈絡清晰。其在該劇團主演十多部木偶劇,代表作品上比較突出,表演中有自己獨特風格和特殊技藝,既有傳承,更有發展,在同行業內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影響力。榮獲多項國家級重要表演獎項、獲得國家文化藝術資金專項扶持。授徒十多批,為杖頭木偶的...
揚州木偶戲“興於唐、行於宋、盛於明清”;清代中葉曾一度遷徙到三泰地區,在那裡留下深深的腳印,寫下了濃墨重彩、光輝燦爛的一頁;上世紀70年代回歸故里,肩負傳承保護的重任,帶著發揚光大的希望,30年裡樹立起座座豐碑,譜寫出更加輝煌的篇章。 揚州杖頭木偶戲是中國戲劇表演形式中最具個性、最具魅力的藝術...
湛江木偶戲是粵西地區木偶表演藝術的一個重要流派,也是廣東杖頭木偶戲的發源地之一。明萬曆年間,大批福建人南遷至粵西定居,將福建木偶戲傳入廣東,已有400多年歷史。湛江木偶戲主要流傳於湛江市全境,其中以赤坎、吳川、遂溪、廉江等地最為廣泛。是以杖頭木偶為載體、以湛江本地流行的粵語、客家話、閩南語、官話等...
雷州半島木偶戲(又稱雷州杖頭傀儡戲)一般是多人棚,由多名藝人操縱生、旦、末、醜4個傀儡仔,同時演奏1鑼1鼓1支笛。後來,增加淨和媽角兩個傀儡仔,稱為雙人棚或三人棚。大的傀儡班巳發展到7-11人棚。演出時,武戲(科白戲)用中音,念大字牌子;文戲逐漸改用土音,使用幫腔。經長期的發展,雷話木偶...
胡海 胡海,內江市木偶戲(中型杖頭木偶戲)傳承人。所獲榮譽 2022年6月,四川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21年度傳承活動評估情況為合格(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