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獲得“湖南杖頭木偶戲”保護單位資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杖頭木偶戲
- 遺產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獲得“湖南杖頭木偶戲”保護單位資格。
木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流傳於湖南省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的形成起源於湘南、湘西一帶的杖頭“內扦子”木偶,流傳到當下已有大約800 年。後來因為祁劇的產生,給木偶戲帶來了藝術的生機。從原來成年走村串戶、敬神祭祀的鄉村小戲“家庭班”,發展成為可以進入人口較多的...
湖南杖頭木偶戲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獲得“湖南杖頭木偶戲”保護單位資格。
邵東縣木偶戲以湖南民間傳統的短把舉桿類的杖頭木偶戲為主流,是一項集多種藝術門類於一體的雙重表演的手工操縱藝術,既具戲劇的特徵,又具表演的藝術和手工操縱的技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邵東木偶戲 邵東素有“百工之鄉”、“金針之地”、“商貿之城”的美稱,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邵東縣以民營經濟的高速發展...
湖南杖頭傀儡戲,中國地方木偶戲。流傳範圍 流傳於湖南的各派杖頭木偶戲的總稱。杖頭木偶在湖南盛極一時,並根據地方戲曲被劃分為四大流派:祁陽派,唱祁劇,表演粗獷樸實;衡山派,唱長沙湘劇,表演細膩;龍山派,唱辰河戲和常德漢劇,表演豪放;常德派,唱常德漢劇,表演具有鄉土氣息。各派均有技藝高超的藝人。主...
木偶戲(杖頭木偶戲),江蘇省演藝集團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文化特徵 江蘇省演藝集團木偶劇團,移植、改編、創作了一批以木偶絕活為龍頭的精品力作,形成了“形神兼備、瀟灑俊逸”的藝術風格。在秉承傳統舉功、捻功、走功、頭功的基礎上,還創新發展了木偶作畫的絕技,在長期的國內外演出中,得到...
于都縣木偶戲,有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又叫“蚊帳戲”)和布袋木偶三種類形。前兩種,在明末清初就在民間盛行了。當時,銀坑鎮汾坑村劉氏家族的合順堂、鼎順堂木偶戲班,活躍在於都和鄰近的縣鄉等地,歷經數百年,世代相傳,已有十餘代了。演出信息 提線木偶劇團由4——8人,杖頭木偶劇團由2——4人組成,其中有...
武漢杖頭木偶戲是一種源於荊楚民間傀儡戲的傳統戲劇,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戲劇融合了武漢民俗、手工製作技藝、地方劇種、服裝等多方面的傳統文化因素,在弘揚與傳承荊楚文化、繼承發展祖國傳統木偶表演藝術方面極具代表性。文化特徵 武漢杖頭木偶戲,就是以木杖操作木偶動作來完成的戲劇表演形式。由於操作的是結實的...
三國故事,人物頗眾,對木偶戲的製作與表演有直接影響。唐(618--896)文化繁榮異常,歌舞戲、參軍戲爭奇鬥豔,機關木人可以飲酒唱歌吹笙,表演與製作已達統一。據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畫及詩詞歌賦推斷,提線、杖頭、布袋、“盤鈴傀儡”等木偶類型,此時皆有。村頭齊觀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載歌載舞賴...
洋縣杖頭木偶是以漢調桄桄和秦腔為唱腔、以杖頭木偶進行表演的戲曲劇種,它分布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一帶城鄉。洋縣木偶戲是以演員操縱木偶人物表演各種動作、以演員唱奏的地方梆子戲。基本內容 洋縣木偶戲是以演員操縱木偶人物表演各種動作、以演員唱奏的地方梆子戲。洋縣木偶戲從唱腔上可分漢調桄桄木偶戲和秦腔木偶...
屏南杖頭木偶戲,福建省屏南縣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杖頭木偶戲於明末時期流入屏南。至清康熙初年,耿精忠在閩舉行反清復明活動,在其未叛之前,其軍隊與戲子散布於各地。由此耿軍中的的杖頭木偶戲傳入屏南漈頭等地。屏南杖頭木偶戲是一種既有民間藝術傳統性,又是多種藝術綜合的傳統戲劇藝術...
陝西杖頭木偶戲 陝西杖頭木偶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2014年11月,“陝西杖頭木偶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陝西省民間藝術劇院有限公司獲得“陝西杖頭木偶戲”保護單位資格。
清代與地方戲曲結合蓬勃發展的木偶藝術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發展。木偶藝術從各地的戲曲中吸收滋養,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戲劇種或聲腔,如線胡腔(合陽線戲)、龍溪布袋戲、廣東木偶戲、湖南杖頭傀儡戲、泉州傀儡戲、川北大木偶、成都精木偶等各種木偶劇種。在四川,與真人表演的川劇相對而言,民間稱木偶戲為小戲,川劇能演...
又名穿頭戲、杖頭戲或象頭戲,也稱儒林景戲,均是福州百姓對傀儡戲、木偶戲的俗稱。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閩縣人林滋作《木人賦》,記述當時福州木偶“曲直不差,短長合度”,雕刻奇巧“藏機關以中動”,頭部“假丹粉而外周”,表演起來,“既手舞而足蹈”,“必左旋而右抽”,達到“貫彼五行”、...
如皋杖頭木偶戲是江蘇如皋的文化遺產。2007年,如皋杖頭木偶戲被列入江蘇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皋杖頭木偶戲,興於元、明,盛於清朝跟民國時代,存在光鮮的民族跟處所特點。歷史淵源 明末,從皇宮中逃出一黃姓木偶藝人,落戶如皋,改姓鄺,帶徒授藝,傳授宮中杖頭木偶的製造及操作技藝,帶出一批較有影響的...
漢中木偶是漢水流域陝西漢中市民間的一種傳統戲劇劇種,它的名字叫漢調桄桄杖頭木偶戲。遺產文化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首都北京世紀壇接納了它。在演藝精品薈萃的世紀壇專題展木偶展演廳中,來自世界珍禽朱䴉之鄉的漢調桄桄木偶占盡了風流,獲得文化部授予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獎。與之輪換演出的尚有福建...
雷州半島木偶戲(又稱雷州杖頭傀儡戲)一般是多人棚,由多名藝人操縱生、旦、末、醜4個傀儡仔,同時演奏1鑼1鼓1支笛。後來,增加淨和媽角兩個傀儡仔,稱為雙人棚或三人棚。大的傀儡班巳發展到7-11人棚。演出時,武戲(科白戲)用中音,念大字牌子;文戲逐漸改用土音,使用幫腔。經長期的發展,雷話木偶...
江西杖頭木偶戲,流傳於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于都縣的傳統戲劇,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 據族譜記載,明末清初年間,清兵入侵,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賴村東塘村人紛紛外出打工謀生,村裡有一姓黃叫世權的男子也跟著外出闖蕩江湖。他漂至福建省的上杭縣,舉目無親,流浪街頭,後被一楊姓藝人收...
萊西木偶以杖頭木偶為主,俗稱“撮頭戲”,木偶造型多數沿用戲曲中的生、旦、淨、末、醜等戲劇臉譜,表現不同的人物形象。木偶面部眼、耳、鼻、口可動,表演講究舉功、捻功和步功。操縱講究穩、準、正、平,並借鑑戲劇人物的步伐、跳躍、翻身、轉身等表演程式。其他木偶的表現形式則根據木偶形象的本身特點,增加...
粵西杖頭木偶戲,中國地方木偶戲。流行於廣東西南部。粵西每個縣、鄉、村幾乎都有木偶戲班,以長頸木偶戲最為流行。長頸木偶又分大小兩種。大中型戲班採用大杖頭木偶,身高一般為2.7尺到3尺;小型戲班和單人班則採用小杖頭木偶,身高約為1.3尺。木偶體內裝有主操縱桿,雙手的操縱棒則藏在寬闊的衣袖內,稱為內...
如皋圖書館館藏清代木版書《東皋詩存》中,記有一首觀賞木偶戲的詩:“亂踏黃昏入醉鄉,酒家樓上燭輝煌。登台漫作侏儒舞,過眼堪憐傀儡忙。唬笑正同真面目,優伶猶有舊冠裳。不須更說魚龍戲,贏得逢場一舉觴。”詩中所說的“侏儒舞”就是指的杖頭木偶戲。可見當時的木偶戲演出,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相傳如皋...
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全國文化行業高技能人才;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評審專家;金獅獎全國木偶皮影劇(節)目展演評審委員;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資助項目“木偶製作人才培訓班”特邀授課專家,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特聘授課教師;江蘇省藝術專業高級資格評審委員、非物質文化遺產杖頭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先後主持並參與了《豬...
因為高州木偶戲為獨角戲,所以對運輸要求較低,對演出場地要求也很簡單,只要有一塊小空地就能搭台表演,小至一張方桌、大至田間地頭,一年四季風雨無阻。其中春季時表演場次最多,平時表演偏重娛人,元宵節、過年時偏重娛神。戲類兼通。高州木偶戲以表演杖頭木偶為主,因其最初是在福建地區的布袋木偶基礎上發展...
資中木偶是以中型杖頭木偶為主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據《資州志》記載,資中(資州)中型杖頭木偶戲源於清光緒年間(1877年)。早年間,資中就有“木偶之鄉”之稱,杖頭木偶戲非常活躍。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包括資中在內的四川地區流傳的杖頭木偶戲最大的不同在於,是用左手托舉木偶,講究手腕的運用和...
客家木偶戲進而由上杭遠播海內外。每年的農曆6月24日,散播各地的木偶戲藝人都要回水竹洋“田公堂”朝聖木偶戲祖師“田公元帥”,並在此獻演木偶戲謝師酬神,形成獨具特色的“民間木偶文化藝術節”。上杭木偶戲主要流行於閩西各縣、市、區,閩南部分縣市,並傳播至湖南、浙江、贛南、廣東、海南各省、區,以及台灣...
它著重於人物形象本身的刻畫,表現人物本身的形貌特徵和思想品格,是被人操縱表演的戲具。遼西木偶的造型藝術和結構裝置經過久遠的進化過程,逐漸發展到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桿式木偶、人偶一體等不同的種類。造型藝術 遼西提線木偶 遼西提線木偶的主要結構是由木偶頭、四肢、提線和(句牌)提線版...
劇團創作的木偶藝術作品,成為了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精神營養品,同時受到社會各界木偶藝術愛好者的廣泛好評。成果 劇團風雨兼程地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經歷了創業的艱辛,建團初期,廣納博收、虛心求教,派人員向福建、陝西、山西、湖南等地的木偶表演老藝人學習,培養了一批造詣較深、享譽國內外的著名木偶表演藝術家...
獨具風韻的線戲 合陽線戲自成一家。它與流傳較廣的杖頭木偶、布帶木偶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表演時木偶的動作全部是靠演員用手中的細線懸控木偶完成的。因此,提線木偶在木偶戲表演中是難度最大的一種。其次,它的木偶造型與隋唐的雕塑藝術一脈相承。木偶頭天庭寬闊,下顎豐腴,眉目修長,尤其是旦角頭部造型,鼻頭...
廉江白戲,白戲,俗稱“白戲仔”,是廣東省在廉江城鄉頗為流行,深受民眾的喜愛的地方傳統戲劇。 白戲作為杖頭木偶戲,追溯其起源,始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安鋪鎮已成粵西重要商埠,經濟發達,文化日漸繁榮。距安鋪鎮六里的曲龍村農民創造了一種“竹筒戲”,這種戲,用本地白話民歌演唱,輔之以自制簡易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