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遼西木偶戲)

木偶戲(遼西木偶戲)

木偶戲(遼西木偶戲),遼寧省錦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木偶戲(遼西木偶戲)產生的時間較晚,大約起於清末,至21世紀初才1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原文化與遼西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有其鮮明的地域性和複合性。木偶戲(遼西木偶戲)融雕塑、雕刻、美術、頭飾、服飾等形式藝術於一身,具有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舞台美術及舞台裝置等多重性。它把各類舞台表演藝術與木偶操縱表演有機結合,成為了跨越語言障礙的表演藝術,著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的形貌特徵和思想品格。

2006年6月3日,木偶戲(遼西木偶戲)入選遼寧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遼西木偶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9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偶戲(遼西木偶戲)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遼寧省錦州市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遺產編號:Ⅳ-92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木偶工藝,造型藝術,表演特徵,操縱特點,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活動,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遼西木偶戲產生的時間較晚,大約起於清末,至21世紀初才100多年的歷史。
遼西木偶戲設計、製作創始人蔡大田(蔡萬榮),1899年出生在遼西錦州。他編創的木偶劇《嫦娥奔月》製作精良。遼西木偶戲的另一個關鍵人物是關劍青,生於1926年,是民間懸絲木偶藝人。
1949年之後,遼西文工團將關劍青連人帶戲、木偶、道具一起接回錦州,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國家木偶劇隊——遼西文工團木偶劇隊。
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將遼西木偶劇隊調往北京。
1955年5月,成立了一直保留下來的中國木偶藝術劇團。遼西木偶製作經過四代傳承,已由懸絲木偶發展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桿式木偶、人偶表演、卡通木偶、螢光木偶等多個種類”。
1975年,王娜加入錦州木偶劇團,開始自己的木偶演藝生涯,先後師從關維吉、龍風雲、李雲鑒、索萬金學習木偶表演技藝,為傳承和拓展遼西木偶戲作出貢獻。

文化特徵

木偶工藝

遼西木偶製作為純傳統手技工藝,從泥塑到石膏翻模,打磨、打膩子、著色、刻手、頭飾、服裝無一不是手工,工藝繁雜、製作精良、傳統地道。它的造型藝術是雕塑繪畫、結構裝置相結合,用物質來塑造人物形象的。它著重於人物形象本身的刻畫,表現人物本身的形貌特徵和思想品格,是被人操縱表演的戲具。遼西木偶的造型藝術和結構裝置經過久遠的進化過程,逐漸發展到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桿式木偶、人偶一體等不同的種類。

造型藝術

遼西提線木偶
遼西提線木偶的主要結構是由木偶頭、四肢、提線和(句牌)提線版組成的,木偶身高2尺。提線木偶的頭是用樟木或文理細密的鍛木、柳木雕刻成型的。頭內設有機關裝置,通過提線控制,使嘴、眼,鼻、舌活動。偶頭脖子上粗下尖,與籠腹結合,可隨意擺動扭轉,作出低頭仰臉,左右側傾等頭部活動。
遼西杖頭木偶
遼西杖頭木偶的頭部造型,是經過雕塑、翻模、陰糊、脫胎、打磨、上裝置、化妝、上透視等工藝製成的紙質偶頭。頭與身子是用木製的命桿連線。命桿有兩種:一種是直把式傳統命桿;一種是手槍把式命桿。手槍把式木偶的命桿是在傳統直把式命桿的基礎上發展形成。木偶的雙手是用木材雕刻製成。杖頭木偶的手釺是連線在木偶的手掌處,翻轉靈活。手桿是用銅絲製作的。偶體本身沒有腿、需要腿的動作時,則另配腿,稱為“打。杖頭木偶,保留了傳統打腿,並子以發展,有的木偶為了形象完整,將木偶的雙腿與胸腔下端連線固定,另作一條與胸部顏色質地相同的布簡用於遮掩表演者的手背,這種腿部的處理方法,稱為“掛腿”或“三條腿”。
遼西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由頭、中肢和服裝組成,布袋木偶的軀幹上口連線木偶頭,左右上角連按木偶手,布袋前片下端連線雙腿,表演者手伸進布袋中,食指插在木偶脛的空腔里,中指、拇指伸到木偶左右袖管中,直接操縱雙手,動作敏捷、準確無誤,表演者的手就是布袋木偶的主體。近年來,為了豐富布袋木偶手臂的動作,改進了布袋木偶的結構,給木偶的雙手裝上手釺(類似杖頭木偶的手釺),演員通過捻動手軒,可以作出較多動作。
遼西鐵枝木偶
遼西的鐵枝木偶身高90cm,製作材料與枝頭木偶相同,結構與杖頭木偶不同,由頭、身體、肢體、頭釺、股釺、手釺等組成。遼西鐵枝木偶需要三人同時操作一個偶,演員站到木偶的身後表演,即:一個演員操縱木偶的頭釺和股釺來完成本偶頭與身軀的動作,另一個演員操作木偶的雙手釺,第三個演員操縱木偶的雙腳釺,這種鐵枝木偶不需要在舞台上設帷幕,能夠完整表現木偶的全身形體動作。
遼西桿式木偶
遼西的桿式木偶是遼西傳人索萬今經過多次研究和實驗成功的。即:用一根4米長的金屬細管做操縱桿,演員操縱暗藏的機關表演飛偶,飛偶在空中可以做轉體、酒花等動作。此種桿式木偶為中國首創。
遼西卡通式木偶
遼西的卡通人偶是把木偶的外形套在演員身上,即演員的頭、手、腳就是木偶的頭、手、腳,這種卡通人偶,通常用來表演童話木偶劇中形體較大的動物,如《動物小樂隊》中打架子鼓的大師子,《猩猩與狐理》中的大黑猩猩,木偶主持人《大公雞》等。在遼西大秩歌中還流傳的“大頭姓娃”也是卡通人偶。
遼西人偶表演
遼西的人偶表演有兩種。一種是軟體大木偶。演員和木偶分別是戲中的兩個角色,這種木偶與真人的比例是1:1,表演時舞台上無任何遮擋物。製作木偶的材料尼採用泡沫海綿雕塑成空心頭胎,臉皮是採用四面彈力的細紋針織布包在海綿上。演員與木偶表演融融為一體,並通過協調完成兩個角色。軟體大木偶突破了木偶表情的固定化。木偶幽默小品《愛》就由這種表演方式完成;遼西的另一種人偶表演是改良了杖頭木偶的表演方法,演員由擋幕後走到台前,直接為觀眾表演,演員的表演不再受擋幕的限制,人偶可以直接交流感情。
遼西螢光木偶戲
遼西的螢光木偶戲也叫黑戲。主要是由舞檯燈光和螢光木偶來完成。即戲中需要黑戲效果時,舞台上關掉所有明光,打開紫外線光,木偶著螢光色,操縱木偶的演員穿上黑色的衣服,帶上黑色手套和帽子,在舞台黑色天幕前表演,紫外線燈下看不到演員的存在,螢光顯得格外絢麗,這種螢光木偶善於表演各種神奇變幻的場面和人物。

表演特徵

遼西木偶戲表演的三大基本功是“舉功”“走功”“捻功”。“捻功"的技巧又分多種,初級的有簡單手勢、單叉腰、雙又腰、單掄臂、雙掄臂,單和手、雙和手、前弓後背等15節練功操。如果表演傳統木偶戲,還要模仿戲曲演員的動作,練習各種手勢、水袖功等。操縱木偶的三要素是“穩”“準”“細”。“穩”指木偶表演不能忽高忽低,時輕時重、東倒西歪;“準”是準確、協調地展現木偶的手。眼、身、法、步等形體動作;“細”即細緻地表現木偶的動、靜、快、慢、進、退以及每個眼神、每個亮相。

操縱特點

由於木偶戲具有“以物象人”的特殊形式,故需將操縱者遮擋起來,從而決定了木偶戲舞台當有特殊的結構。遼西杖頭木偶和布袋木偶是演員把木偶舉過頭頂表演,所以,舞台上要設一道帷幕遮擋演員,帷幕上邊表演木偶戲,帷幕的大小由木偶的大小決定。常規用的帷幕長6米至8米,高1.6米至1.7米,舞台上的布景安裝上1.65米的高腳,舞檯燈光布局設定需面光、側光、頂光、天幕光等以及其它效果流動光位。舞台設定邊幕、沿幕、天幕、帷幕等,景區設定網景、紗幕、推景轉景、吊景等。舞台設施組成一種輕便靈活,具有框式結構的多功能木偶戲舞台,以適應木偶戲多種形式的表演,增強綜合藝術效果。

代表劇目

木偶戲(遼西木偶戲)的主要代表劇目有《鰻魚舞》《草裙舞》《飛天》《腿的故事》《蘇三起解》《葛麻》《黑風洞》《望娘灘》《豬八戒背媳婦》《小放牛》《通天河》《孫悟空》《白毛女》《變臉》《聰明少年徐文長》《嫦娥奔月》《畫竹》《漁夫與金魚》等。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儘管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跟緊時代的步伐,遼西木偶劇團的所有成員一直都致力於尋求實現良好傳承與發展的道路,但由於受人才稀缺與資金匱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與限制,加之多元化文化的不斷衝擊,導致遼西木偶藝術遲遲得不到新的突破,因而難以實現良好的傳承與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現代娛樂的衝擊下觀眾日益減少
縱觀實際,21世紀文化產業可為發展得如火如茶,娛樂節目豐富多彩。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傳統的文藝娛樂活動已無法滿足現代人民民眾的精神生活需求,人們不再像以往那樣眼巴巴地乾等著傳統文藝表演的到來,而是在現代文藝娛樂中多方位地選擇愉悅身心和消造時光的方式。一直以來,電視、電影等多媒體藝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加之網際網路愈加科學化和智慧型化,越來越多的人都將對藝術文化的興趣轉移到了大眾媒體產品上,關注地方傳統文化的人越來越少。與此同時,即便還有部分人對這些傳統文化感興趣,但他們寧可自己坐在家裡通過電視、電腦等藝術傳播媒介來欣賞也不願出門趕到現場用心感受。
缺乏優秀的木偶表演藝術人才
對於木偶藝術來說,木偶等表演道具以及表演者均缺一不可。然而,從實際的角度來看,與21世紀較火紅的電視、電影等演藝事業相比,願意從事木偶表演的人越來越少,十分慘澹,門可羅雀。雖然也有部分從藝術學校畢業的年輕人一開始對木偶藝術飽含熱情,但時間一久,在木偶表演藝術發展前景以及收入待遇的現實壓迫下,他們都紛紛選擇轉業。
木偶藝術表演者創新意識過於低下
意識決定行為,通俗來說就是人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會做出是什麼樣的行為或動作。所以,木偶藝術表演能否讓觀眾感覺到精彩絕倫和新穎有趣在較大程度上取決於木偶藝術表演者是否具有高度的創新意識,能否在原有表演基礎上結合時代的發展與觀眾的觀看需求對這門表演藝術進行針對性的完善與創新。然而,絕大多數的木偶藝術表演者都認為木偶藝術是傳統民間藝術,若加入現代元素或自主改革創新則會令其失去原來的傳統味道,因而其在該方面的創新意識過於低下,甚少有木偶藝術表演者能夠充分發揮現代多媒體等先進科學技術的作用來提高木偶藝術表演的新穎性。

傳承人物

王娜,女,漢族,1956年生,吉林盤石人,國家二級演員。2008年1月26日,王娜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遼西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為遼寧省錦州市。

保護措施

為了讓遼西木偶戲得到進一步傳承,錦州市文化部門制定了一整套保護措施並建立了瀕危保護領導小組;決定培訓一批新學員,解決後繼無人問題;政府部門決定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立遼西木偶戲工作室保護領導小組。對遼西木偶的現存實物分批分期複製,建立專門展室,收集散落在民間的作品,加以保護;對老藝人親自製作的大小道具,予以陳列;凡屬老藝人在製作工藝中自製的工具和器具,全部進行收集、修復;對遼西木偶的現存實物分批分期複製不再進行破壞式使用,保證一般性演出和業務活動不再直接使用,建立專門展室予以陳列,指派較得力的人員,研究繼承和保護的具體措施和辦法。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錦州市木偶劇團有限公司獲得“木偶戲(遼西木偶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偶戲(遼西木偶戲)項目評估合格,錦州市木偶劇團有限公司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2年5月,遼西錦州木偶劇團參加了在四川成都舉行的“國際木偶節”,在此次木偶節上,他們表演了新編木偶劇《漁夫與金魚》。
2015年8月,遼西木偶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遼寧省人民政府重點民生工程“傳承民族文化,築夢精神家園”——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系列活動中展示展演。
2016年1月,遼西木偶戲等11項非遺項目在由遼寧省文化廳主辦,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歌舞團、遼寧大劇院聯合承辦的“逛大展·看大戲·過大年”迎新春文化惠民展示展演活動中展出。
2016年12月,遼西木偶戲等非遺項目在南郡天下·南莊裡文創城演出。
2017年2月,遼西木偶戲等非遺項目在遼寧大劇院上演出。
2019年11月,遼西木偶戲在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泉州市人民政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木偶聯會中國中心、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主辦的第六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展演上出演。
2020年9月,遼西木偶戲在愛一方新文化生活體驗中心一樓舉行的遼寧省第十一屆藝術節錦州分會場展演劇目中,首場演出。

榮譽表彰

2011年8月,在韓國昌原國際演劇節上以《木偶變臉》等劇目取得3項金獎。
2015年8月,錦州木偶劇團的參賽劇目《鹿乳奉親》在揚州舉行的“金獅獎”中國木偶皮影劇(節)目展演上,獲得最高獎項“金獅獎”。
遼西木偶戲《飛天》劇目曾獲得全國木偶皮影比賽“金獅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