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東縣木偶戲

邵東縣木偶戲

木偶戲是一項古老的民間表演藝術,據考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木偶戲的起源和創始人,歷史上眾說紛芸。但木偶戲始於漢朝,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之說,最為史學家和木偶戲界的認同。我國的木偶戲主要有“杖頭木偶”、“提線木偶”、“布袋木偶”三大類。邵東縣主要分布有杖頭木偶和布 袋木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邵東木偶戲
邵東木偶戲,詳細介紹,

邵東木偶戲

邵東素有“百工之鄉”、“金針之地”、“商貿之城”的美稱,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邵東縣以民營經濟的高速發展享譽國內外。在這快速發展的現代文明中,邵東木偶戲仍以一種原生化的傳統文化形式在民間流傳著。
木偶戲是一項古老的民間表演藝術,據考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木偶戲的起源和創始人,歷史上眾說紛芸。但木偶戲始於漢朝,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之說,最為史學家和木偶戲界的認同。我國的木偶戲主要有“杖頭木偶”、“提線木偶”、“布袋木偶”三大類。邵東縣主要分布有杖頭木偶和布 袋木偶。
邵東木偶戲以湖南民間傳統的短把舉桿類的杖頭木偶戲為主流,是一項集多種藝術門類於一體的雙重表演的手工操縱藝術,既具戲劇的特徵,又具表演的藝術和手工操縱的技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詳細介紹

1、杖頭木偶的基本結構:
邵東的短把杖頭木偶主要由木偶頭、木偶身、舉竿、簽子四大部
分組成。
木偶頭:是用木頭雕制的,頭高12公分左右,上面雕刻有眼睛、
口、鼻、耳等五官,五官有固定和活動兩種,固定的眼、口、鼻、耳就是在木偶頭上直接雕刻繪製,活動的五官即是將木偶頭內部掏空,安裝能活動的五官,用機關連線控制。
木偶戲的身軀:邵東的杖頭木偶是傳統的內簽子木偶,是沒有
身軀殼架的,用戲服袍靠替代木偶身軀,戲服寬大,故身體呈扁型。
舉竿:藝人們又稱它為“柱心”或“命竿”,整個木偶,靠它來支撐,邵東的杖頭木偶的舉竿和木偶頭是在同一塊木頭上雕刻的,舉竿只有23公分長,連在木偶頭的脖子下,通過內簽子操縱木偶的雙手。
簽子:簽子是用來支撐木偶和操縱木偶兩隻手做各種動作表演的支撐簽桿,是兩根約70公分長,直徑為0.6公分的小圓木桿或竹籤子,邵東木偶是內簽子木偶,簽子從服裝內裝在木偶的雙手上,這樣操縱方便靈巧。
2、杖頭木偶的操縱方法:
雖然木偶的表演和形體動作,不像人那么豐富多彩和複雜多姿,但是,只要操縱表演的藝人進入了角色感情,有比較深厚的操縱功夫,就能把操縱者的感情通過舉竿、簽子傳導到木偶身上去, 使木偶的各種動作、身段能有機地協調,準確地表演,使木偶的表演富於生命力,感情逼真、惟妙惟肖。
木偶的頭、五官、頸脖的動作,都是通過舉竿來操縱的,為了豐富角色的表現力,將“死”木偶演成“活”角色,除了在頭型、臉譜、冠飾等造型和化妝上力求符合劇情的藝術美之外,還要在木偶頭的操縱上下功夫,木偶頭的操縱方法,主要有:
A、點頭:操縱者只動手腕,使手掌前伏,將舉竿向前傾伏20至30度,再回復原位,就算點頭一次,點頭多用在表達肯定的台詞。
B、搖頭:角色表達否定或嘆息懊悔,激動等表情時用,操縱者只轉動手腕,將木偶舉竿向左右轉動15-20度左右,手臂不能晃動。
C、仰頭:用來表現角色昂首挺立,旁若無人,怒氣衝天或驕傲狂妄等情緒,操縱者以手腕為動力,手臂不搖動,只將手掌往後傾斜30度左右,使頭向上仰。
D、甩頭:多用在角色生離死別、陣前脫逃、氣急敗壞等情節。操縱者將木偶頭低下45度左右,再將頭(發)自右向左,順時針方向旋轉360度,旋轉木偶頭時不能將整個木偶身體帶動搖晃,操縱者的手臂要正、穩,靠手腕用勁來旋動,木偶的頭要轉得圓。
3、木偶手的操縱方法:
木偶的兩隻手,是由兩根長70公分的小圓簽子操縱的,通過操
縱木偶藝人的左手(手臂、手指、手掌、虎口),操縱這兩根細小的簽子,賦於無生命的木偶手以靈感,按劇情的需要,配合木偶其他各部位的動作,做出各種角色的姿態動作,使木偶“活”起來。
木偶雙手簽子的操縱方法主要有:
單輪簽:操縱者在操縱時只動一根簽子,另外一根簽子要儘可能控制住不晃動,主要用來操縱一隻手的表演動作。
雙輪簽:操縱者同時輪動兩根簽子,將雙簽自外向內輪轉,木偶的雙手就向前擺去,自內向外輪轉,木偶的雙手就向後擺去。
推簽:操縱者將木偶一隻手的簽子或兩隻手的簽子推送出去,使木偶的手伸向身前,作出各種動作。
擺簽:操縱者將簽子前後擺動,使木偶的手自然而柔和地前後擺動,擺簽是以木偶的手臂長為半徑,肩胛為圓心,以弧形擺動。
漏簽:木偶在表演某些動作時,有時它的手要一隻高一隻低,這就需要操縱者將要低一些的那隻手的簽子在手掌內向下漏下一節,使木偶手的位置擺得恰到好處,在做下一個新的動作時,要迅速將漏下去的簽子,在操縱者的胸脯上頂一下,將簽子推上去,立即握好雙簽做下一個動作。
帶簽:有的表演動作,木偶的兩隻手相距較遠,需要兩根簽子分開操縱表演,才能動作協調,這就要將另一根簽子分給助理演員去帶動,協助操縱完成這一動作。
抖簽:角色在劇中感情衝動時,木偶頭、身、手都會顫抖。手還要隨著動作的需要,在各個部位做動作,那么,就要抖動簽子,還需要運用輪、推、擺等動作來配合。
4、木偶腳的運用:
邵東的內簽杖頭木偶沒有固定的連身腳,在表演情節中需要腳的動作時(如上馬、踢腿、亮腳等動作),就臨時拿一個木製的腳形與木偶和某個動作配合,藝人們稱它為“打腳”。“打腳”很重要,它屬於手、眼、身、法、步五功之一,根據不同角色、不同情節,按劇情需要,將木偶的腳亮出來,用得恰當配合逼真,可以使木偶角色增添不少的特殊情趣。
5、木偶戲水袖表演的操縱方法:
水袖,不但是傳統戲劇中一種表演技巧,也是木偶戲表演中刻畫人物、表現戲劇情節的一種手段。
邵東木偶戲常用的水袖表演操縱方法有:
單翻袖:將木偶一隻手的水袖翻搭在手掌上。
雙翻袖:將木偶兩隻手的水袖同時翻搭在手掌上。
單搭袖:將木偶一隻手的水袖搭在另一隻手的手掌上。
背搭袖:將木偶的一隻手的水袖搭在木偶的另一隻手的前臂上,而木偶的另一隻手將水袖反搭手臂後上方。
甩袖:將木偶一隻手的水袖向左或向右單獨甩出去叫單甩袖,將木偶兩隻手的水袖同時向左下方或右下方圈甩出去,叫雙圈甩袖。
抖丟袖:將木偶左手或右手或兩隻手的承袖,往上抖在木偶的另一隻的腕關節處,再將水袖從木偶胸前向前下方丟出去,叫抖丟袖。
此外,還有單背袖、雙背袖、披肩袖、遮袖、揣袖、雙擲袖、雙翻搭袖、雙翻高低搭袖、後搭反翻袖等動作,這些都是木偶表演操縱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水袖功在木偶表演藝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表演基本功,不論生、旦、淨、末、醜等行當,都要運用水袖動作、水袖表演,形式優美、內涵深刻,動作變化豐富。
6、木偶戲的步法的操縱:
木偶戲是在人戲的大舞台上再搭一個小舞台演戲,木偶比人小,
是由木偶操縱藝人在小舞台帷幕(台框)下面操縱表演的,木偶通過操縱簽竿的傳導,以及藝人恰當的步法給予配合,才能使木偶在小舞台上“活”起來,為觀眾表演,因此,木偶戲表演藝人的步法,應該要按照小木偶人的比例去設計各種不同角色、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步伐,它的步代基本上要小於人戲演員步伐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
傳統的步法有:正步、平步、丁字步、慢步、快步、箭步、拖步、雲步、老步、蹺步、雀步、弓箭步、顛步、醉步等。
7、邵東木偶戲的表演劇目和唱腔音樂:
邵東木偶戲“清武班”現存木偶戲全本戲、單本戲、拆子戲近百部,大部分是清代和民國時期雕版刊印的線裝本,少量為前人的手抄本。經常演出的保留劇目有60多部,主要有傳統的關公戲、觀音戲、岳飛戲、楊家將、說唐、征東征西、悟變戲、楊孝打虎等。
邵東木偶戲的唱腔主要運用當地流行的弋陽腔、崑腔、高腔、彈腔等祁劇唱腔音樂,有小部分劇目也採用廣西桂劇高腔音樂,其主要樂器有鑼鼓、鈸、釵、方扳、嗩吶、二胡、高胡等。
8、邵東木偶的戲袍及景片工藝:
邵東木偶戲的戲服袍靠全部是民間藝人用棉布縫製而成,戲服袍靠上的各式圖案都是用五彩絲線摻金絲銀絲手工精心繡制。其景片都是民間的繡品,頭冠髮飾都是民間手工製作的。
邵東木偶戲歷史悠久,覆蓋面廣,深為廣大人民民眾所喜聞樂見,
是一種綜合性、技巧性極強的民間藝術,是民間戲劇的活化石,它保留和詮釋了許多民間傳統習俗,具有深刻的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的研究價值。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邵東縣城鄉人民也早已步入現代化的生活環境中,加之木偶戲班藝人們的老齡化,現邵東木偶戲的市場與傳承已瀕臨困境。2008年7月,邵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普查中發現:邵東木偶戲傳承至今的只有“清武班”和“清雲班” 兩副擔子。此兩副擔子仍常年堅持在城鎮鄉村演出古老的木偶戲,以其精湛的技藝與吃苦耐勞的精神詮釋著民間藝術頑強的生命力。其中位於邵東縣楊橋鎮的清武班是邵陽市到目前為此發現的行套齊全、劇目豐富、藝人最多、演出活動堅持時間最長的民間木偶戲劇團。據 “清武班”第五代傳人龔日升老師傅(現年81歲)稱:“清武班”創建於清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六代傳承至今,已逾180餘年。龔日升家中現保存木偶頭像50餘尊,服裝70多件,頭盔50多頂,各類樂器30餘件,戲用兵器道具60多件,線裝刊印和手抄劇本50多冊。龔日升所保存的杖頭木偶,雕工精細、造型生動,經邵陽市文物專家鑑定,系清代中葉的雕刻工藝,屬於國家二級、三級文物。所保存的全套木偶戲行頭和線裝古版木偶戲唱本,經鑑定具有極高的文物保護價值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價值,已經引起了市、縣兩級政府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高度關注。
2008年8月,邵東木偶被邵陽市人民政府入選為邵陽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邵東木偶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將在新時期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