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皋木偶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藝術。如皋地處江海平原,歷史文化悠久,是著名的木偶之鄉,提線、杖頭、布袋、大燈彩、扇子木偶多種多樣,木偶戲劇發展很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如皋木偶
- 藝術形式:民間藝術
- 發源地:江蘇如皋濱江臨海
- 發源年限:清道光年間
歷史起源,藝術特徵,主要價值,
歷史起源
如皋地處江海平原,歷史文化悠久,是著名的木偶之鄉,提線、杖頭、布袋、大燈彩、扇子木偶多種多樣。木偶戲劇發展很早,據現有資料記載,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如皋文人冒襄為紀念父親冒起宗誕辰百年,曾邀木偶班與家樂同演於如皋冒家巷德全堂。如皋圖書館館藏清代木版書《東皋詩存》中,記有一首觀賞木偶戲的詩:“亂踏黃昏入醉鄉,酒家樓上燭輝煌。登台漫作侏儒舞,過眼堪憐傀儡忙。唬笑正同真面目,優伶猶有舊冠裳。不須更說魚龍戲,贏得逢場一舉觴。”詩中所說的“侏儒舞”就是指的杖頭木偶戲。可見當時的木偶戲演出,已經具有一定規模。
相傳如皋杖頭木偶來自皇宮。說是清代中期從皇宮裡逃出一個姓黃的木偶藝人,改姓為鄺,隱居如皋,傳授宮中杖頭木偶製作和操作技藝。據史書記載: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2年,如皋杖頭木偶戲班繆二麻子在如皋東部一帶演出。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如皋丁西杖頭木偶班與雪岸杖頭木偶戲班相互取長補短,探討表演藝術。發展到上世紀初,如皋有大大小小的木偶戲班上百個,主要分布在如皋東南部比較富裕的地區。每個戲班少則四五人,多則六七人,半農半藝或以演戲謀生。其中婁家班班主婁加如,其父婁元章、祖父婁高、兒子婁生福、孫子婁鵬都是杖頭木偶戲藝人。婁家取名“新藝”班,李家取名“新盛”班,還有馬塘的錢家班和雪岸的金國財、金竹華,兩個金家班以及龍舌的楊懷爵班,在當時都是比較有名氣的。1954年這些戲班合併成立了如皋縣木偶京劇團,由婁加如擔任團長。當時有成員18人,其中包括操縱演員、說唱演員及樂隊。他們的活動區域除了蘇北以外,還到江南、上海、山東、浙江、安徽等東南沿海城鄉搭台、扯蓬,演“蓬戲”。以後屢經變遷,於1989年成立了如皋市木偶藝術團,目前民間猶有零散的木偶戲藝人表演活動。
藝術特徵
如皋杖頭木偶戲以杖頭木偶為載體,具有戲劇綜合藝術的基本特徵,是一門成熟的舞台表演藝術。如皋杖頭木偶的基本結構可以分四個組成部分:頭部、身軀、舉桿(俗稱命桿)、簽子。
過去木偶頭部是用較輕的木頭雕刻,現在改用紙漿脫胎、玻璃鋼或海綿等製成,身軀部分過去是用一根木頭襯在肩部,支撐住衣服就行,比較“寫意”,而現時要求“具像”,用海綿、紙漿脫胎等製作。舉桿用竹木製作。簽子用竹條、鋼筋製作。表演時,演員用右手握住舉桿(即命桿),食指勾動眼線、嘴線和頭線,嘴眼可以活動。木偶的身軀、頭、頸動作主要就是依靠這個命桿,它是生命之桿。演員的左手操縱木偶的簽子,控制木偶雙手動作。雙腳的動作要依靠其他演員來幫忙。
如皋杖頭木偶戲演出傳統戲曲,唱做念打均採用戲曲程式,角色行當、文武場人員基本齊備,演現代劇目引進燈光布景等現代表現手段,充分運用木偶表現技巧,乃至人偶同台演出,極大提高了藝術表現力。如皋杖頭木偶戲以其久遠的傳統藝術,精湛的木偶製作,神奇的舞美特技,出神入化的操作表演,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曾參加北京亞運會藝術節、中國第二屆及第六屆藝術節演出,並成功地出訪韓國、泰國及羅馬尼亞,參加歐洲第四屆木偶藝術節獲特別獎。
主要價值
1. 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是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2. 廣大民眾喜愛,特別是少年兒童喜聞樂見,對於少兒藝術啟蒙教育,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有引領作用。
3. 出國文化交流卓有成效。如皋木偶已參加國際木偶聯合會,並出訪過羅馬尼亞、韓國、泰國等,世界各國用木偶形式交流演出,效果很好。
4. 木偶是工藝旅遊品,是很好的文化產業。上世紀八十年代,如皋木偶批量生產在廣交會設攤位展銷,出口亞、非、拉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