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湖南杖頭木偶戲早在16世紀末年,約當明萬曆年間即已在湖南省流行。明
袁宏道曾作詩描述常德木偶戲:“造物聊憑意匠成,縱無筋骨有神情,木人自覺機關少,粉本輸他笑語生。世界總依陽焰海,鄰封如近闥婆城,南詢童子參何晚,煙水風光第一程。”衡陽王船山也填了一首詠木偶戲的詞:“也似帶春愁,卻倩何人說,更無半字與關心,吐出丁香舌。紅燭影搖風,斜映朦朧月,鉛華誰辨假中真,皮下無些血。”可見各地木偶戲藝術有較大發展。不僅木偶已經設有機關,可供操縱表演動作,而且演出的技藝,受到當代文人的關注和稱讚。
17世紀初期,僅衡山一地就有十個戲班(當時稱十副箱子),一百多藝人,生、旦、淨、醜、文武場面,無一不精。
20世紀初期,湖南杖頭木偶戲又有較大發展,常寧一縣有木偶戲班二十四個,五百多藝人,組織陳平會,統一研究解決演出地區和藝人問題。長沙也出了“活木腦殼戲班”,成立了老郎廟永定公。戲劇業同業公會下設永光部。抗日戰爭後逐漸走向沒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湘中、湘南各地紛紛成立業餘或半職業戲班,它們演出的節目多移植當地戲曲劇目中適合木偶表演的武戲或做工戲。
文化特徵
表演
湖南杖頭木偶戲在表演上具有細膩傳神的特點。演員要賦予木偶以“生命”,使木偶在舞台上“活”起來,故在表演時必須準確鮮明,強調神似與奪張、虛實結合的特點。木偶戲的表演動作,一方面有虛擬的,如開門、關窗、起霸、趟馬等;另一方面有寫實的,如抽菸、打鬥,及一些動物的表演。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二者有機地糅合在一起,上天入地,乾坤挪移,表演空間十分自由,這正是木偶戲獨特的表演風格。
操作
木偶的頭、五官、頸脖的動作,都是通過舉桿來操縱的,為了豐富角色的表現力,將“死”木偶演成“活”角色,除了在頭型、臉譜、冠飾等造型和化妝上力求符合劇情需要之外,還要在木偶頭的操縱上下工夫。木偶頭的操縱方法,主要有:
點頭:操縱者只動手腕,使手掌前伏,將舉桿向前傾斜20-30度,再復原位,就算點頭一次,點頭多用來表達肯定的台詞。
搖頭:角色表達否定或嘆息、懊悔、激動等表情時用,操縱者只轉動手腕,將木偶舉桿左右轉動15-20度左右,手臂不能晃動。
仰頭:用來表現角色昂首挺立、旁若無人、怒氣衝天或驕傲狂安等表演中,操縱者以手腕為動力,手臂不播動,只將手掌往後傾斜30度左右,使頭向上仰。
甩頭:多用在角色生離死別、陣前脫逃、氣急敗壞等情節,操縱者將木偶頭低下45度左右,再將頭(發)自右向左,順時針方向畫圓圈,旋轉木偶頭時,千萬不可將整個木偶身體帶動搖晃起來,操縱者的手臂要正、要穩,要靠手腕用勁來旋動,木偶的頭要轉得圓,轉動得有節奏。
木偶手的操縱方法:木偶的兩隻手,是由兩根長60厘米的小圓扦子操縱的,木偶藝人用左手(手臂、手指、手掌、虎口)操縱這兩根細小的扦子,賦予無生命的木偶手以靈感,按劇情的需要,配合木偶其他各部位的動作,做出各個不同角色的姿態動作,使木頭木腦的木偶“活”起來,進行活生生的表演。
當然,木偶的動作不能機械呆板,也不可能對人物的動作做完全的模仿,因此必須根據“木偶”這一特定對象及其本身的局限性,做出“木偶人”的特定動作,讓浪漫與現實相結合。
木偶雙手扦子的操縱方法主要有:
單輪扦:操縱者在操縱時只動一根扦子,另外一根扦子要儘可能控制住不晃動,主要用來操縱一隻手的表演動作。
雙輪扦:操縱者同時輪動兩根扦子,將雙扦自外向內輪轉,木偶的雙手就向前擺去;自內向外輪轉,木偶的雙手就向後擺去。
推扦:操縱者將木偶一隻手的扦子或兩隻手的扦子推送出去,使木偶的手伸向身前,做出各種動作。
擺扦:操縱者將扦子前後擺動,使木偶的手自然而柔和地前後擺動。擺扦是以木偶的手臂長為半徑,肩胛為圓心,以弧形擺動。
漏扦:木偶在表演某些動作時,有時它的手要一隻高一隻低,這就需要操縱者將要低一些的那隻手的扦子在手學內向下漏下一節,使木偶手的位置擺得恰到好處。在做下一個新的動作前,要迅速將漏下去的扦子,在操縱者的胸脯上頂一下,將扦子推上去,立即握好雙扦做下一個動作。
帶扦:有的表演動作,木偶的兩隻手相距較遠,需要兩根扦子分開操縱表演才能動作協調,這就要將另一根扦子分給助理演員去帶動,協助操縱完成這一動作。
抖扦:角色在劇中感情衝動時,木偶頭、身、手都會顫抖。手還要隨著劇情的需要,在各個部位做動作,那么就要抖動扦子,還需要運用輪、推、擺等動作來配合。
木偶腳的操縱:
因為湖南杖頭木偶戲有內扦杖頭木偶,所以沒有固定的連身腳,在表演情節中需要腳的動作(如上馬、踢腿、亮腳等動作)時就臨時拿一個木製的腳形與木偶和某個動作配合,藝人們稱它為“打腳”。“打腳”較重要,它屬於手、眼、身、法、步五功之一,根據不同角色、不同情節,按劇情需要將木偶的腳亮出來,用得恰當,配合逼真,可使木偶角色增添不少特殊情趣。
木偶戲水袖表演的操縱方法:
水袖,不僅是傳統戲劇中的一種表演技巧,也是木偶戲表演中刻畫人物、表現戲劇情節的一種手段。常用的水袖表演方法有:
單翻袖:將木偶一隻手的水袖翻搭在手掌上。雙翻袖:將木偶兩隻手的水袖同時翻搭在手掌上。單搭袖:將木偶一隻手的水袖搭在另一隻手的手掌上。
背搭袖:將木偶的一隻手的水袖搭在木偶的另一隻手的前臂上,而木偶的另一隻手將水袖反搭在手臂後上方。
雙翻搭袖:將木偶兩隻手的水袖同時向左或向右翻搭在手掌上,成為左順翻袖右反翻袖,或右順翻袖左反翻袖,再將順翻袖的那隻水袖翻搭到另一隻反翻袖的手掌上。
雙翻高低搭袖:將木偶兩隻手的水袖同時向左或向右翻在手掌上,成為左順翻袖右反翻袖或右順翻袖左反翻袖,再將順翻袖的那隻水袖搭在另一隻反翻袖的手掌上,然後,將搭出去水袖的那隻手的扦子漏下來,成為一高一低的形狀。
後搭反翻袖:將木偶一隻手的水袖,由木偶身後反搭在另一隻手的上臂上,另一隻手的水袖反翻在手掌上。
甩袖:將木偶一隻手的水袖向左或向右單獨甩出去叫單甩袖,將木偶兩隻手的水袖同時向左下方或右下方圈甩出去,叫雙圈甩袖。
抖丟袖:將木偶左手、右手或兩隻手的水袖,往上抖在木偶的另一隻手的腕關節處,再將水袖從木偶胸前向前下方丟出去,叫抖丟袖。
另外,還有單背袖、雙背袖、披肩袖、遮袖、揣袖、雙擲袖等動作,這些都是木偶表演操縱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水袖功在木偶表演藝術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表演基本功。不論生、旦、淨、末、醜,都有水袖動作,水袖表演形式優美,內涵深刻,動作變化眾多,雖然木偶戲是靠藝人操縱木偶來表演的,但只要在表演中把動作操縱得準確到位,並且與木偶角色的身段、動作、唱腔等配合得恰當、協調,一定能夠增添木偶表演藝術的特色,顯示木偶藝術的魅力。
湖南杖頭木偶戲操縱者的步法:
木偶戲是在人戲的大舞台上再搭一個小舞台演戲,木偶比人小,是由木偶操縱藝人在小舞台帷幕(台框)下面操縱表演的。木偶通過操縱扦桿的傳導,以及藝人恰當的步法給予配合,才能在小舞台上“活”起米,為觀眾表演。因此,木偶戲表演藝人的步法,應該要按照小木偶人的比例去設計各種不同角色、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步法,它的步伐基本上要小於人戲演員步伐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
正步:操縱者兩腳並排站立,腳尖向前,重心在雙腳,身體正直,腿直收臂,腰直胸挺,頭正眼平。
平步:操縱者兩腳向左右斜角開步,成小外八字步向前行。丁字步:左腳向前伸半步,左腳跟靠於右腳窩,距離約六七厘米。
慢步、快步:一般表現緩慢或快速地行走或跑圓場。
箭步:多用在角色神情緊張形勢急迫,或表現機靈的姿態,其步法如箭,有左箭步、右箭步兩種。
拖步:多表示帶病、無力,或行走艱難的姿態。
雲步:用於行船或空中飄行。
老步:用於老人走路的姿勢。
蹺步:系旦角表示心情輕鬆愉快時走路的姿勢。
雀步:生、旦皆可用,表示怡情適意,或見親人時的步法。
弓箭步:用於神情緊張或煞馬的姿勢。
顛步、醉步:酒醉或帶病的步法。
音樂
湖南杖頭木偶戲主要運用當地流行的祁劇高腔、彈腔,並摻有民間花鼓戲的音樂唱腔,其主要樂器有祁胡、戰鼓、大鈸、小釵、雲板、噴吶、二胡等。
湖南杖頭木偶戲音樂以祁劇唱腔為主,風格清新、古樸、純真,自成流派。吹奏樂器主要是“叫子”,它是用兩片豬小腿骨磨製而成,長5厘米,寬3厘米,中間有一薄鋼片,用細線綁紮,含於口中,能吹奏過門音樂,模擬鳥啼蟲鳴,裝扮男女之聲,仿說老幼之言。
傳統的湖南杖頭木偶戲在音樂上多以地方湘劇和花鼓戲唱腔為主。近年來,其以創作音樂代替了戲曲音樂,使用作曲、配器的手法,更加貼近現代生活。
代表劇目
湖南杖頭木偶戲以傳統劇目著稱,老一輩藝人擅演短小精悍的折子戲,《攔馬》《鴻門宴》《蘆花盪》《盜仙草》等都是較有特色的劇目。湖南木偶戲的繼承者發揚傳統,借鑑革新,使這個劇種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新創作的《金鱗記》《白蛇傳》《八百里洞庭》《馬蘭花》《火雲鳥》《獵人海力布》《青蛙王子》《石三伢子》等劇目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其中一些作品還在國內外木偶藝術節上屢屢獲獎。
分布地區
湖南杖頭木偶戲在一些地區又稱“木腦殼戲”“棒棒戲”“矮台戲”“低台戲”“觀音戲”,演出木偶戲的班社則稱為“矮台班”或“低台班”。湖南杖頭木偶戲的分布狀況與地方戲曲相同,有地方大劇種之處基本就會有木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又分衡心杖頭木偶、常德杖頭木偶戲、長沙杖頭木偶戲,衡山杖頭木偶戲流行於衡山、衡陽等縣,漵浦杖頭木偶戲流行於漵浦、辰溪等縣,常德杖頭木偶戲流行於常德、桃源、華容等縣,長沙杖頭木偶戲流行於長沙、湘潭、湘鄉等縣。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譚奇書,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木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申報單位為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劇院。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獲得“木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項目保護單位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4年6月6日,《馬蘭花》是由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排創的大型木偶童話劇。該劇在四川南充舉行的“首屆中國南充國際木偶藝術周”上獲得藝術節最高獎“最佳劇目獎”,這也是繼《人狼同舞》之後,湖南杖頭木偶戲三年內再一次獲得國際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