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頭木偶戲是陝西省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杖頭木偶戲
- 批准時間:2020年9月11日
- 遺產級別:市級
杖頭木偶戲是陝西省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杖頭木偶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劇,起源清朝同治年間由北流木偶藝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將其傳入桂平市,並發展六代木偶藝人,有李派和溫派之分。曾覆蓋全市各鄉鎮,演出場地多設於各鄉鎮文化站。杖頭木偶戲以演唱古代的歷史題材、歷史故事...
木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流傳於湖南省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的形成起源於湘南、湘西一帶的杖頭“內扦子”木偶,流傳到當下已有大約800 年。後來因為祁劇的產生,給木偶戲帶來了藝術的生機。...
武漢杖頭木偶戲是一種源於荊楚民間傀儡戲的傳統戲劇,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戲劇融合了武漢民俗、手工製作技藝、地方劇種、服裝等多方面的傳統文化因素,在弘揚與傳承荊楚文化、繼承發展祖國傳統木偶表演藝術方面極具代表性。文化特徵 武漢...
木偶戲(杖頭木偶戲),江蘇省演藝集團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文化特徵 江蘇省演藝集團木偶劇團,移植、改編、創作了一批以木偶絕活為龍頭的精品力作,形成了“形神兼備、瀟灑俊逸”的藝術風格。在秉承傳統舉功、捻功、走...
揚州杖頭木偶戲是中國戲劇表演形式中最具個性、最具魅力的藝術種類,是中國寶貴的戲劇文化遺產。木偶極具浪漫主義色彩,誇張而富有美感,“不是真人,勝似真人”,“能人之所能,亦能人之所不能”,方寸之地,演繹萬千氣象,生動活潑...
陝西杖頭木偶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2014年11月,“陝西杖頭木偶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陝西省民間藝術劇院...
屏南杖頭木偶戲,福建省屏南縣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杖頭木偶戲於明末時期流入屏南。至清康熙初年,耿精忠在閩舉行反清復明活動,在其未叛之前,其軍隊與戲子散布於各地。由此耿軍中的的杖頭木偶戲傳入屏南漈頭等地...
湖南杖頭木偶戲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獲得“湖南杖頭木偶戲”保護單位資格。
木偶戲(高州木偶戲),廣東省高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州木偶戲,也稱“傀戲”“傀仔戲”。高州木偶屬杖頭木偶,始於明朝萬曆年間,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高州木偶像頭雕刻精巧,表演技藝精湛,...
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評審專家;金獅獎全國木偶皮影劇(節)目展演評審委員;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資助項目“木偶製作人才培訓班”特邀授課專家,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特聘授課教師;江蘇省藝術專業高級資格評審委員、非物質文化遺產杖頭木偶戲...
整體來說,石阡木偶戲所用的舞台較小,周邊主要以帷幕遮擋,台前懸掛書有漢字的小幅長旗幟,幕後最多可站立四人,表演時要將木偶高舉過頭頂。文化特徵 藝術特色 石阡木偶戲表演時的用具製作精美。石阡杖頭木偶所用的兵器、衣冠、道具等...
湛江木偶戲是粵西地區木偶表演藝術的一個重要流派,也是廣東杖頭木偶戲的發源地之一。明萬曆年間,大批福建人南遷至粵西定居,將福建木偶戲傳入廣東,已有400多年歷史。湛江木偶戲主要流傳於湛江市全境,其中以赤坎、吳川、遂溪、廉江等地...
邵東縣木偶戲以湖南民間傳統的短把舉桿類的杖頭木偶戲為主流,是一項集多種藝術門類於一體的雙重表演的手工操縱藝術,既具戲劇的特徵,又具表演的藝術和手工操縱的技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邵東木偶戲 邵東素有“百工之鄉”、“金針...
又名穿頭戲、杖頭戲或象頭戲,也稱儒林景戲,均是福州百姓對傀儡戲、木偶戲的俗稱。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閩縣人林滋作《木人賦》,記述當時福州木偶“曲直不差,短長合度”,雕刻奇巧“藏機關以中動”,頭部“假丹粉而...
木偶戲(海派木偶戲),上海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20世紀初,海派木偶戲中的提線木偶戲和布袋木偶戲進入上海娛樂場所。20世紀50年代,來自江浙地區的3個杖頭木偶劇團和5個提線木偶劇團繁榮了上海的木偶戲舞台。上海...
木偶戲(臨高人偶戲),海南省臨高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臨高人偶戲源於南宋末期。臨高先民求神拜佛逐鬼驅邪時,皆用人型杖頭木偶。後經過藝人改造,搬上舞台,在清康熙年間已形成臨高人偶戲的舞台表演,其舞台不設布幛...
北流杖頭木偶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北流市。基本情況 該項目類別屬於傳統戲劇,級別是自治區級。傳承保護 2016年11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
茂港單人木偶戲以一名藝人單獨操作表演整台戲為最大特色。表演時,在一根扁擔支撐的四尺見方小戲棚里,藝人坐在戲箱上,一手握杖頭,一手持手竹操縱木偶,口裡唱著戲文,雙腳還要打擊鑼鼓和木魚伴奏。靈活自如、配合默契的操作,令一個...
山口杖頭木偶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北海市。基本情況 該項目類別屬於傳統戲劇,級別是自治區級。傳承保護 2016年11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
資中木偶是以中型杖頭木偶為主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據《資州志》記載,資中(資州)中型杖頭木偶戲源於清光緒年間(1877年)。早年間,資中就有“木偶之鄉”之稱,杖頭木偶戲非常活躍。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包括資中在內的...
中國地方木偶戲。又稱大杖頭木偶、大木腦殼戲。因其偶頭木製而形體大,故名。主要流行於川北一帶,頗受廣大民眾歡迎。清末民國時期最盛。介紹 偶人身高,差不多與人等,約140厘米左右。木偶造型生動,面部各具特色,嘴、眼都能活動...
漢中木偶是漢水流域陝西漢中市民間的一種傳統戲劇劇種,它的名字叫漢調桄桄杖頭木偶戲。遺產文化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首都北京世紀壇接納了它。在演藝精品薈萃的世紀壇專題展木偶展演廳中,來自世界珍禽朱䴉之鄉的漢調桄桄木偶占...
粵西杖頭木偶戲,中國地方木偶戲。流行於廣東西南部。粵西每個縣、鄉、村幾乎都有木偶戲班,以長頸木偶戲最為流行。長頸木偶又分大小兩種。大中型戲班採用大杖頭木偶,身高一般為2.7尺到3尺;小型戲班和單人班則採用小杖頭木偶,身高...
隨後便由“主家”點戲,劇目多為傳統戲劇中的武戲。如《穆桂英大破天門陣》、《黃忠刀劈夏侯淵》、《水漫金山》、《豬八戒招親》等。有時,觀眾的興趣很高,戲班能一出接著一出地演,從傍晚一直演到深夜。價值 泰興杖頭木偶戲成為...
江西杖頭木偶戲,流傳於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于都縣的傳統戲劇,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 據族譜記載,明末清初年間,清兵入侵,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賴村東塘村人紛紛外出打工謀生,村裡有一姓黃叫世權的男子也跟著...
2014年11月,“中型杖頭木偶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傳承
如皋杖頭木偶戲是江蘇如皋的文化遺產。2007年,如皋杖頭木偶戲被列入江蘇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皋杖頭木偶戲,興於元、明,盛於清朝跟民國時代,存在光鮮的民族跟處所特點。歷史淵源 明末,從皇宮中逃出一黃姓木偶藝人,落戶如皋...
白戲俗稱白戲仔,是廣東省的地方傳統木偶戲劇。在廣東湛江市的廉江市城鄉頗為流行,深受民眾的喜愛。白戲作為一種杖頭木偶戲,追溯其起源,始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安鋪鎮已成粵西重要商埠,經濟發達,文化日漸繁榮。距安鋪鎮六里的...
白戲,主要流行於廉江市,是春節期間民俗慶典活動之一。粵西白戲,俗稱“白戲仔”,在廉江城鄉頗為流行,深受民眾的喜愛。粵西白戲,是一種杖頭木偶戲,追溯其起源,始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安鋪鎮已成粵西重要商埠,經濟發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