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中型杖頭木偶戲),四川省資中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偶戲(中型杖頭木偶戲)
- 批准時間:2014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92
- 申報地區:四川省資中縣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木偶戲(中型杖頭木偶戲),四川省資中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木偶戲(中型杖頭木偶戲),四川省資中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資中木偶源於清光緒年間,發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3製作工藝資中中型杖頭木偶製作工藝,集川中、南地區諸多木偶戲班技藝之長,採用瓷泥...
2014年11月,“中型杖頭木偶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傳承
杖頭木偶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劇,起源清朝同治年間由北流木偶藝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將其傳入桂平市,並發展六代木偶藝人,有李派和溫派之分。曾覆蓋全市各鄉鎮,演出場地多設於各鄉鎮文化站。杖頭木偶戲以演唱古代的歷史題材、歷史...
木偶戲(杖頭木偶戲),江蘇省演藝集團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文化特徵 江蘇省演藝集團木偶劇團,移植、改編、創作了一批以木偶絕活為龍頭的精品力作,形成了“形神兼備、瀟灑俊逸”的藝術風格。在秉承傳統舉功、捻功、走...
武漢杖頭木偶戲是一種源於荊楚民間傀儡戲的傳統戲劇,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戲劇融合了武漢民俗、手工製作技藝、地方劇種、服裝等多方面的傳統文化因素,在弘揚與傳承荊楚文化、繼承發展祖國傳統木偶表演藝術方面極具代表性。文化特徵 武漢...
湖南杖頭木偶戲操縱者的步法:木偶戲是在人戲的大舞台上再搭一個小舞台演戲,木偶比人小,是由木偶操縱藝人在小舞台帷幕(台框)下面操縱表演的。木偶通過操縱扦桿的傳導,以及藝人恰當的步法給予配合,才能在小舞台上“活”起米,為...
資中木偶是以中型杖頭木偶為主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據《資州志》記載,資中(資州)中型杖頭木偶戲源於清光緒年間(1877年)。早年間,資中就有“木偶之鄉”之稱,杖頭木偶戲非常活躍。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包括資中在內的...
洋縣杖頭木偶是以漢調桄桄和秦腔為唱腔、以杖頭木偶進行表演的戲曲劇種,它分布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一帶城鄉。洋縣木偶戲是以演員操縱木偶人物表演各種動作、以演員唱奏的地方梆子戲。基本內容 洋縣木偶戲是以演員操縱木偶人物表演各種動作...
揚州木偶戲又稱為傀戲、“窟儡戲,是一門古老的地方傳統藝術,以“剛柔相濟”“細膩傳神”而著稱於世。揚州有木偶之鄉的稱譽,其杖頭木偶與泉州的提線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齊名。泰興是中國的木偶之鄉。泰興廣陵鎮是木偶之鄉的發源地...
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
粵西杖頭木偶戲,中國地方木偶戲。流行於廣東西南部。粵西每個縣、鄉、村幾乎都有木偶戲班,以長頸木偶戲最為流行。長頸木偶又分大小兩種。大中型戲班採用大杖頭木偶,身高一般為2.7尺到3尺;小型戲班和單人班則採用小杖頭木偶,身高...
杖頭木偶戲 杖頭木偶戲是陝西省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2020年9月11日,西安市人民政府發布《關於公布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杖頭木偶戲被列入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木偶製作精細,造型美觀,已採用化工原料和紙型塑造。木偶的手簽子在衣服之外,稱為;外支棒;的杖頭木偶,其代表劇目有傳統戲《人間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孫悟空三調芭蕉扇》。建國以後,成都木偶戲的專業院團主要是成都...
四川木偶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從唱腔、劇目到表演程式廣受川劇影響,而自身又小巧靈便,因而班社多如牛毛,大大超過了川劇班。諸類型中,尤以杖頭最盛;而杖頭木偶又依造型結構和表演風格的不同,分做川北大木偶、中型木偶、小...
由此耿軍中的的杖頭木偶戲傳入屏南漈頭等地。屏南杖頭木偶戲是一種既有民間藝術傳統性,又是多種藝術綜合的傳統戲劇藝術形態,它在流傳過程中,也具有相應的木偶角色行當、偶身製作、木偶劇目、演唱音樂、木偶戲台等配套的藝術形式,...
泰興廣陵鎮是木偶之鄉的發源地,這裡的木偶劇起源於清朝中期,已經有了300多年的歷史。據史載,木偶又稱傀儡,木偶戲亦稱傀儡戲。春秋戰國時代稱木偶為俑,從俑發展到傀儡戲稱經歷了漫長的階段,到了明清時代,出現了提線木偶、杖頭木...
杖頭木偶人一般由藝人自己做,用樟木雕刻,然後點光。木偶人衣服也是自己做,包括頭飾、道具等等。主要價值 從藝術形態來說,寧都縣東塘村的杖頭木偶戲堪稱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偶爾留下的“活化石”,具有濃厚的歷史底蘊。木偶戲唱本文字,...
這裡的木偶具有“抽菸”、“吐火”、“變臉”等表演絕技,使得資中的中型杖頭木偶傳承人唐友民在藝術界頗有聲名,在外界享有“木偶藝痴”的聲譽。發展過程 資中被稱作木偶之鄉,資中木偶戲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早在清代末年光緒年間,就...
漢調桄桄杖頭木偶戲有600年的歷史。它萌芽於元末明初,形成於明代,明代萬曆時期已非常成熟,明代末年已很流行。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在行軍作戰之中都帶有桄桄木偶戲班,他們將漢調桄桄木偶戲傳遍了漢水流域、長江南北,甚至傳到...
湖南杖頭木偶戲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獲得“湖南杖頭木偶戲”保護單位資格。
藤縣杖頭木偶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藤縣。基本情況 該項目類別屬於傳統戲劇,級別是自治區級。傳承保護 2016年11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六...
20世紀80年代,如皋杖頭木偶率先打破傳統木偶戲的表演格局,巧妙運用皮影、布袋、提線、燈彩等木偶藝術表演手法,真人與木偶幻化交替表演,開創了木偶藝術人偶同台的先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藝術特色 如皋杖頭木偶戲是一門包含木偶製造跟...
揚州杖頭木偶戲是中國戲劇表演形式中最具個性、最具魅力的藝術種類,是中國寶貴的戲劇文化遺產。木偶極具浪漫主義色彩,誇張而富有美感,“不是真人,勝似真人”,“能人之所能,亦能人之所不能”,方寸之地,演繹萬千氣象,生動活潑...
陝西杖頭木偶戲)木偶戲(陝西杖頭木偶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偶戲(陝西杖頭木偶戲)”項目保護單位陝西省民間藝術劇院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湖南杖頭傀儡戲,中國地方木偶戲。流傳於湖南的各派杖頭木偶戲的總稱。杖頭木偶在湖南盛極一時,並根據地方戲曲被劃分為四大流派:祁陽派,唱祁劇,表演粗獷樸實;衡山派,唱長沙湘劇,表演細膩;龍山派,唱辰河戲和常德漢劇,表演豪放...
邵東縣木偶戲以湖南民間傳統的短把舉桿類的杖頭木偶戲為主流,是一項集多種藝術門類於一體的雙重表演的手工操縱藝術,既具戲劇的特徵,又具表演的藝術和手工操縱的技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邵東木偶戲 邵東素有“百工之鄉”、“金針...
遼西木偶的造型藝術和結構裝置經過久遠的進化過程,逐漸發展到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桿式木偶、人偶一體、卡通人偶、螢光木偶等不同的種類。表演特點 遼西木偶戲是通過演員操縱木偶表演人物,並賦予故事情節。木偶戲表現...
木偶戲(海派木偶戲),上海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20世紀初,海派木偶戲中的提線木偶戲和布袋木偶戲進入上海娛樂場所。20世紀50年代,來自江浙地區的3個杖頭木偶劇團和5個提線木偶劇團繁榮了上海的木偶戲舞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