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風格

書法藝術風格就是藝術家在創作中表現出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書法家由於生活經歷,藝術修養,個性特徵、審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選擇書體,表現手法諸方面都會有自己的特色,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風格也最能顯示出一個人的氣質、精神風貌。這也是數千年歷史積澱在書法家心靈中的高能反映,體現線上條中的微妙之處,給人以無限的遐思。

黑格爾說:"風格一般指的是個別藝術家在表現方法和筆調曲折等方面完全出現他個性的一些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書法藝術風格
  • 草書代表人物張旭
  • 篆書代表人物李斯
  • 隸書代表作品:《張遷碑》
歷史,分類,藝術起源,

歷史

史前時期,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不是真正的漢字,但卻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裡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儘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 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殷商至漢末三國 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書(八分)、草書行書楷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楷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 唐代 唐代的書法理論在三國、兩晉、南北朝基礎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孫過庭的《書譜》、張懷 的《書斷》、《書儀》及張彥遠的《法書要錄》都被後人奉為準則,對後世書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五代、宋、遼、金、元的書法是對晉、唐時期書法的追述與繼承,這一時期由於戰亂和政局不穩,呈現出複雜局面。書法家轉向以書法抒發個人的情感意趣的軌道。出現了北宋的"宋四家",元代的趙孟頫等名家。書法理論也獲得了發展,出現了如:《墨池篇》、《書史》、《宣和書譜》、《翰墨志》、《廣川書跋》、《法書考》、《翰林要決》等理論著作。給當時及後世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參考的文樣和理論的指導。 清明時期 明代書法藝術基本上是繼宋、元帖學書法而後加以發展。而今人論及清代書法時,每以"帖學"、"碑學"劃分為前後兩期,大致以嘉慶道光之際為分期點。也就是以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以前為帖學時期,之後為碑學時期。這種劃分是否合理當另當別論。不過,宋元之後,以二王書學為中心的所謂碑帖學時代,至今已轉入最低潮,而學習漢魏以前的篆隸書法的作者,則逐漸增長,當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這時也是名家輩出、各領風騷。中國書法發展歷史,共有六種書體,即行書體草書體、隸書體、篆書體、楷書,也叫行體、草體隸體篆體楷體,簡稱行草隸篆楷。而這時的書法理論比前代更有成就,《書筏》、《藝舟雙楫》、《書概》、《廣藝舟雙楫》等理論著作相繼產生。  明清的書法作品如同繪畫一樣傳世、遺留的較多。當前見諸於市面上出現的也較多。中國的書法和繪畫作品,至遲從魏晉以來,一直被歷代宮廷和民間作為藝術品珍藏起來,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但在流傳中竟出現了作品的真贗問題,困惑著收藏家、鑑賞家。而在歷史上也曾經有過贗品的官案。明清時,由於部分沿海城市的工商業先後發展起來,書畫的需求便日漸增多,明間製造贗品便應運而聲。什麼"蘇州片"、"河南造"、"湖南造"、"後門造",鋪天蓋地,無孔不入。這也是困擾收藏家、鑑賞家難題所在。明清的作品雖然流傳很多,但裡面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對於當下藝術市場中的收藏家、收藏界來說,購買、收藏這部分作品時應保持謹慎的態度。

分類

篆書

篆書,代表人物李斯。篆書始於先秦,成熟於小篆。小篆與各體書法:昔人有“非究於篆,安能得隸”的說法,因為隸法源出於篆,習篆也正是習隸。隸書楷書字型,首先講求橫平豎直,正合乎篆書的基本筆法,篆書結體貴勻整,隸、楷書也講究勻整,篆書寫得準、熟練,再寫隸書、楷書,也就自然勻整。寫行書草書要活潑生動,需有善於畫圓的工夫,篆書多半圓或圓形的筆畫,到了婉通的火候,寫行書草書,格外活潑生動,曲盡圓轉之妙。是知篆書筆法,為各體書法的基礎。如漢隸中的夏承碑,筆法介乎篆隸之間,仍多圓轉之處,是可證篆通於隸。顏楷合篆籀之理,得書壇最高妙境,所書麻姑仙壇記,肉骨停勻,筆力平衡,有人說顏出於篆,是可證篆通於楷。黃山谷的行書,長筆畫,與篆書用力無異,康有為有“山谷行書與篆通”之句,是可證篆通於行。懷素狂草,筆筆中鋒,瘦勁婉通,飛動中見圓轉之妙,包世臣有“醉僧聖母、律公二帖,導源篆籀,渾雄鷙健,是為草篆”之說,是可證篆通於草。學隸、楷、行、草各種書法,本來並不一定要先寫篆書,不過倘是能夠先寫篆書再寫隸楷行草就更容易悟得筆法。弘一大師教寫字方法:“須由篆字下手,每日至少要寫五百個,再學隸, 入楷;楷成,學草”,其順序也是先由小篆入手。小篆臨好之後,才可以臨鐘鼎,寫甲骨,摹一切古篆,才有筆法和筆力,氣韻和神味
小篆由籀文整理而成,曲線圓寫,筆畫統一勻稱,結體謹嚴,遒勁莊重,兼而有之(圖右為秦《泰山刻石》)。在中國文字及書法藝術上,都有極大的影響,許慎編《說文解字》十五卷,即以“小篆”為主要文字依據。故知小篆是一切篆體的正軌,學書法者,不可輕之。
隸書

隸書,代表作品如《張遷碑》。隸書是由古文篆文漸次演變而來,據說是秦人程邈所創。隸書又分"秦隸"與"漢隸"。"秦隸"結體渾圓,相近與篆文,多用方筆,又稱之為"古隸"。"漢隸"世人又稱為"八分"體,變圓曲為方直,結體寬扁,逆筆突進,波磔呈露,此種字型,因演變成於漢,故稱為"漢隸"。
古隸,自秦至西漢,乃至東漢初,為"古隸"通用時期,傳世碑刻文字,有秦量秦權、漢代陶陵鼎蓋銘、魯靈光殿走刻、五鳳二年刻、萊子侯刻、祀二公山碑、開通褒斜道刻等。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下圖),震驚了考古學界和書法界。它的出土,使現代書法家們眼界大開,亦為書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隸的資料。秦隸在結體上有自己特殊的時代特徵,既有後世隸書的特徵,又包含了篆書的特點。古人說:“篆之捷隸也”,這是很有道理的。從“快”這一意義上說,秦簡為毛筆墨書,只有毛筆的運用,篆書的快寫,才真正把中國書法向 隸書的方向推進。
草書

草書,代表人物張旭草書是中國文字最為簡約的書體。“狂草”的得名,據傳是由於張旭,他每次作書前,多酒引發情緒,或助自然界的現象來觸發靈感,醉後呼叫狂走,再下筆作書。世人以張顛呼之。而懷素在他所書的《自敘帖》(左),曾引李御史丹云:“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誰曰不可。”由上可知,“狂草”,一方面是由於所書時的疾速與詭奇,一方面是張旭、懷素所表現出來的顛狂態度而得。
本來草書是足以表現個人的性靈、氣度、學養與創造新的意境,但狂草的詭奇疾速、恣意縱橫、用筆之活、變化之能,於意境更多所啟發,韓愈在《送高閒上人序》中形容張旭草書說:“喜怒、困窮、憂悲、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欲草書焉發之。於物,見於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草書到此境界,己經心物一如、神而化之,完全脫離了實用意義,是一種純粹的高度的藝術形式。歷代狂草大家還有黃庭堅、祝允明王鐸傅山等。
草書對一般人是難以辨認的,對於書寫的文字既不能完全了解,又 何從欣賞?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漢字以點線組合,各種形態的點線,結合成千變萬化的圖形,以不同速度書寫的點線,猶如一串音符,高低轉折,抑揚頓挫,欣賞書法,就如聆聽樂曲中的旋律與節奏。草書比起其它字型,書寫空間的排列、點線的對應,更能自由的發揮,也就是草書最能表現書法藝術的精神。
楷書

楷書,代表人物顏真卿。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 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锺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
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範本。茲分別簡介如後:
歐陽詢的正楷,源出古隸,以二王體為基礎,參以六朝北派書風,結體特異,獨創一格,權威尤熾,其勢力深入社會,幾為學書的標準本。究其楷書特點,用筆剛勁峻拔,筆畫方潤整齊,結體開朗爽健。他的楷書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楷書,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禪師的遺軌,為王派的嫡系。雖源出魏晉,但其外柔內剛,沉厚安詳之韻,卻一掃魏晉書風之怯懦。其楷書代表作,當以《夫子廟堂碑》為最。
褚遂良的楷書,以疏瘦勁練見稱,雖祖右軍,而能得其媚趣。其字型結構看似非常奔放,卻能巧妙的調和著靜謐的風格,開創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書代表作,當以《雁塔聖教序》為最。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锺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準。
行書

行書,代表人物王羲之。行書的起源,相傳有兩種說法:
一、據張懷 《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
二、據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云:“锺繇書有三體: 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國小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河東衛凱子 ,采張芝法,以凱法參,更為草稿。草稿是相聞書也。”由是而知行書亦稱行押書,起初當由畫行籤押發展而來。相聞者,系指筆札函牘之類。
行書的優點:張懷 《書議》說:“行書非草非真,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草行”《宣和書譜》亦說:“自隸法掃地,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者之間者,行書有焉。”行書既沒有像正書那樣規矩繁難,也沒有草書那樣狂放難認的弊病,因具有“不拘不放,易認好寫”的優點,所以筆札函牘,皆使用,兼以古今人學書,亦特別重視此體。久之已成為在社會上流行最普遍,在日常生活中最切實用的字型。在套用價值上來說,算得是最偉大的。故能自後漢相傳至今,歷久而彌新。

藝術起源

簡介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起源時間 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繩汕仰韶村發現而得名的。近40餘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類型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不過畫圖更趨於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小篆,由篆而、楷、行、草,各 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套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