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體

行書體

概述,產生與發展,行書的產生,行書的發展,行書的代表作,書寫特點,六大書體的藝術風格,六大書體的代表作,書法家及其作品,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米芾《蜀素帖》,現代鋼筆行書,龐中華,黃繼成,田英章,

概述

行書體,是繼楷書之後產生的一種新書體,是六大書體之一。六大書體,即篆書體、隸書體、草書體楷書體行書體和馬書體。六大書體,前五種是古代產生的書體,馬書體是當代書法家馬永安獨立創作完成的一種新書體——馬書體,也稱馬體、馬體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六種書體。啟功先生形容書法,楷書是坐,行書是走,草書是跑。啟功先生還講了坐怎么坐,走怎么走,跑怎么跑。啟功先生講,寫楷書不能慢,慢了則呆則滯;寫行草不能快,快了則飄則滑。有人習慣把行書和草書相提並論,其實行草完全是兩碼事,行書和草書產生的年代相去甚遠。草書產生要早於楷書,而行書卻是楷書的一種輔佐書體,差著輩分。行書,有行開楷、行書、行草之分。行楷近於楷書,行草近於草書,行書介於兩者之間。史書稱,東漢潁川劉德升,小變楷法為行,被稱為“行書鼻祖”。劉德升是桓公、靈公時代書法家,大約在公元147年。行書到了東晉王羲之,達至成熟和頂峰。王羲之至今約2000年,書法史上無出其右者。

產生與發展

行書之稱始於西晉衛恆《四體絕書》。張懷在《書斷》中是這樣闡述行書產生原因的:“行書者,後漢劉德升所造也。既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所謂之行書。”

行書的產生

從形成和歷代演變的發展過程來看,行書並沒有開成獨立的“行法”。這是與篆、隸、草、楷的最大區別。行書無法卻有體。最大特點是用連筆和省筆。卻不用或少用草化符號。較多地保留正體字的可識性結構。從而達到既能簡易快速書寫又能通俗易懂的實用目的。便於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換。另外,行書具有緊粘其他書體的特點。所以孫過庭《書譜》說:“趨勢變適時。行書為要” 。行書萌發於兩漢,成行於魏晉。至東晉產生了以二王為代表的具有高度藝術典範性的行書風格。

行書的發展

南北朝至初唐書壇,是籠罩在二王行書風格藝術氛圍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顏真卿行書開一代新風。此後宋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均受其影響。元至明中葉,無論是趙孟還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晉唐書風中占據一席之地。
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書發展的飛躍階段。其特點:一是出現了帶群體性質的具個性化的行草書家。二是在碑學思潮影響下出現了用北碑筆法寫行書的風格。前者是一種“尚勢”書風。後者是民間碑書體風格。行書是楷書的快寫,相傳始於漢未。它不及楷書的工整,也沒有草書的草案。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叫做“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於草書的叫“行草”。

行書的代表作

行書代表作《蘭亭序》局部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顏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而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則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暢達而腴潤。還有如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的趙孟頫、鮮于樞、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鐸,清代的何紹基等,都擅長行書或行草,有不少作品傳世。

書寫特點

同楷書相比,行書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1)減省點畫:為了書寫簡便,行書對楷書的某些部位作了簡化,或減省點畫,或併合線條。如“話”字的“言字旁”,原楷書繁寫為七畫,寫行書就只有兩畫,省去了五畫;“然”字的四點水,由四點變為一橫,省去了三畫;“近”字的游水,由一點三彎折加一平捺,簡化為一豎橫折,也省掉若干彎曲波捺;“佛”字中間原是變形的“弓”字,現用橫折彎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兩彎。減省點畫,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
(2)筆勢流動A:增加勾挑與牽絲:寫楷書要求點畫分明,一筆一畫地寫,寫行書則可點畫連起來,在點畫之間增加勾挑與牽絲。勾挑是在沒有勾挑的點畫上,順勢寫出短勾,如“古”字的橫畫,“好”字的撇畫;牽絲是在前後不相連的點畫之間順勢用細細的牽絲相連,如"絲'宇中間的點畫,“心”字的中右兩點。行書的點畫之間有了勾挑與牽絲,便顯得筆勢流動,意態活潑。但需要注意的是勾挑與牽絲不能太多,否則用筆就顯得不乾淨,造型也不美觀了。B:改變書寫筆順:行書的書寫筆順,採取的是草書筆順,同原有的楷書筆順不同。如“秋、有、戎、半”四個宇,前為楷書筆順,後為草書筆順。在寫行書時,改變書寫筆順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而且要合乎草書的規範。
(3)用筆靈活:行書用筆比楷書靈活,同樣的點畫寫法不大受約束。如“戈”字,橫畫寫好後,既可以直接從右側翻筆上去寫戈勾,也可以從右側上去繞個小圈再寫戈勾;“也”字的浮鵝勾,由上翻筆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寫下也行;“木”字旁的“木”,一般是寫好橫豎畫後,筆勢從左邊寫撇挑,但如果從右邊翻筆寫撇挑,也有道理;至於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書寫法,由上回鋒寫一挑固然好,用牽絲把豎勾與斜挑連起來寫則更佳。
(4)體態多變:行書是介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其活動範圍廣,表現力豐富,往往一個字有幾種寫法,體態多變。如“是”字的四個字尾,“花”字的四個字頭,寫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寫意,同中有異,多樣而統一,饒有趣味。
比較六大書體的異同,可歸納出如下兩個表格:

六大書體的藝術風格

書 體
點 畫
結 構
取 勢
運 筆
起 筆
收 筆
折 筆
篆書體
沒變化
右上
沒變化
藏鋒
回鋒
不停
楷書體
有變化
右上
有變化
藏鋒
回鋒
停頓
隸書體
有變化
右上
有變化
藏鋒
回鋒
停頓
行書體
有變化
變化
有變化
變化
變化
不停
草書體
有變化
變化
有變化
變化
變化
不停
馬書體
有變化
右下
有變化
露鋒
露鋒
不停

六大書體的代表作


書法字型分類

書法字型代表作

書法家

參考年代

篆 書

泰山刻石

李斯

秦公元前219年

隸 書

褒斜道刻石

佚名

漢公元63年

草 書

索靖

草書狀

晉公元239—303年

楷 書

宣示表

鐘繇
三 國公元151—230年

行 書

蘭亭序

王羲之

東晉公元303—361年

馬 書

《 馬體書法》

馬永安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公元2010年

書法家及其作品

王羲之《蘭亭序》

王羲之(321—379,另作303—361),字逸少,琅玡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後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父王曠,歷官淮南丹陽太守、會稽內史。伯父王導,歷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將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時不善於言辭,長大後卻辯才出眾,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譽。晉大尉郗鑒選中他為女婿,“坦腹東床”的典故就出於王羲之(見《世說新語·雅量》)。朝廷公卿著重王羲之的才器,屢屢召舉為官,他都辭謝。後為征西將軍瘐亮參軍,累遷長史,進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王會稽”。後與太原王述不和,稱病去職,歸隱會稽,自適而終。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鐘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鐘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鐘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鐘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爵、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鐘繇,自能融化。鐘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鐘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杼。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鐘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鐘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顏真卿《祭侄稿》

顏真卿,(709--784),漢族,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開元間中進士。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亂,他以社稷為重,親赴敵營,曉以大義,終為李希烈縊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書初學張旭,初唐四家,後廣收博取,一變古法,自成一種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顏體”。對後世影響巨大。他的書跡作品,據說有138種。楷書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等,是極具個性的書體,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嗔目,力士揮拳。”行草書有《祭侄稿》、《爭座位帖》、《裴將軍帖》、《自書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極其悲憤的心情下進入的最高藝術境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米芾《書史》:“《爭座位帖》有篆籀氣,為顏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於意外。”
行書體
他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於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於時。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跡,提高其於書法界的地位。
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書風,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人稱“顏體”。顏體奠定了他在楷書千百年來不朽的地位,顏真卿是中國書史上富影響力的書法大師之一。他的“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米芾《蜀素帖》

米芾,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岳山人等。漢族,後遷居湖北襄陽,長期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勛臣米信,高 祖、曾祖以上多為武職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輔,官至武衛將年。其母閻氏,曾為宋英宗趙曙皇后高氏的乳娘。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初師當時某位秀才,後是歐陽詢、柳公權,字型緊結,筆畫挺拔勁健,後又轉師王羲之、王獻之,體勢展拓,筆致渾厚爽勁,自謂“刷字”,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代四大書法家。其繪畫擅長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書法中的點入畫,用大筆觸水墨表現煙雲風雨變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稱米氏雲山,富有創造性。米芾傳世的書法墨跡有《向太后輓辭》、《蜀素帖》、《苕溪詩帖》、《拜中嶽命帖》、《虹縣詩卷》、《草書九帖》、《多景樓詩帖》等,無繪畫作品傳世。著《山林集》,已佚。其書畫理論見於所著《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等書中。
行書體
米芾書法宋代以來,為後世所景仰。其作書謂“刷字”,意指其作書行筆方法與前人不同。
宋史載:“米元章初見徽宗,命書《周官》篇於御屏。書畢,擲筆於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惡札,照耀皇宋萬古。’徽宗潛立於屏風后聞之,不覺步出縱觀。”公元1107年,米芾病逝,享年57歲。

現代鋼筆行書

龐中華

龐中華重慶市人,1965年畢業於西南科技大學地質勘探專業,硬筆書法教育家、當代中國硬筆書法事業的主要開拓者。現任中國硬筆書法協會主席,曾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自1980年以來,有100多種字帖和專著出版發行,其中代表作有:《談談學寫鋼筆字》、《龐中華鋼筆字帖》、《龐中華現代硬筆字帖》、《龐中華書法集》、《龐中華詩抄》、《龐中華散文集》、《龐中華電視講座》、《龐中華人生感悟》、《硬筆書法簡論》等,主編了多部書法教材,包括《硬筆書法普及班教材》、《硬筆書法高級班教材》、《中老年人硬筆書法教材》,以及適合中小學生課堂使用的《寫字課本》、《寫字字帖》、《書法藝術》、《龐中華快樂練字》等,其圖書總印數已突破億冊。他還應邀多次在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開辦了《硬筆書法講座》、《龐中華硬筆書法藝術講座》等,聽眾數以千萬計。他創辦的龐中華硬筆書法中心及學院,迄今已培養學員120餘萬人,被譽為“中國硬筆書法第一人”。

黃繼成

黃繼成湖北部縣人,著名的青年硬筆書法家。黃繼成先生自幼酷愛書法藝術。1986年參軍進入武警部門工作,空餘時間專研硬筆書法理論,臨摹書法名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其字型端莊俊美、清新灑脫、運筆流暢,極富節奏感。其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書法大賽中獲一、二、三等獎。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黃繼成先生出版了上百種硬筆書法專著,深受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喜愛,並被多所中國小指定為專門習字教材。

田英章

田英章,字存青、存卿,1950年生於天津,祖籍河北河間。先後畢業於中國首都師範大學、日本東京學藝大學,書法研究生。歷任中國國務院任命書書寫員,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主任,國人書畫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書畫人才資格審定委員會執行委員,中國硬筆書法協會首任會長,北京理工大學中國書法藝術專業客座副教授,日本國藝書道院教授,日本書藝會顧問,歐陽詢書法研究會會長等職。
田英章先生3歲隨父兄學習書法,主學歐陽詢楷書,兼學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米芾、趙子昂、成親王、黃自元、潘齡臬、華世奎等名家諸體,書法功底深厚,技藝超群。他用筆端莊舒朗,涵蘊豐富,結體嚴謹自如,意態多方,沉雄中多有飄逸之感,瀟灑中更具清勁之姿,是一個正統派、功力型、軟硬筆皆善的中年書法家。自1997年起,他先後五次獲得國內外書法大賽一等獎,1988年獲日本寫研新印字型競賽中國最高獎,1990年獲日本國際新字型森澤世界最高獎,1991年獲當代“國際書法精品展世界文化藝術金獎”。他還7次赴日本、韓國和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書法藝術交流,4次在日本舉辦“中國田氏兄弟”書法展覽。作品和簡歷已編入《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
田英章編寫的《田英章系列書法字帖》是現國內唯一一套適用於教學、自學的上乘教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