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發展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
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
虞世南、
歐陽詢、
褚遂良、中唐的
顏真卿、晚唐的
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不同風格
風格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
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锺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
歐陽詢的
正楷,源出
古隸,以
二王體為基礎,參以六朝北派書風,
結體特異,獨創一格,權威尤熾,其勢力深入社會,幾為學書的標準本。究其楷書特點,用筆剛勁峻拔,筆畫方潤整齊,結體開朗爽健。他的楷書碑帖代表作有《
九成宮醴泉銘》、《
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
楷書,婉雅秀逸,上承
智永禪師的遺軌,為王派的嫡系。雖源出魏晉,但其外柔內剛,沉厚安詳之韻,卻一掃魏晉書風之怯懦。其楷書代表作,當以《夫子廟堂碑》為最。
褚遂良的楷書,以
疏瘦勁練見稱,雖祖右軍,而能得其
媚趣。其字型結構看似非常奔放,卻能巧妙的調和著靜謐的風格,開創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書代表作,當以《
雁塔聖教序》為最。
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顏書之中,法度嚴謹的楷書當屬《
多寶塔碑》,適合初學者學習,而《
顏家廟碑》及《
麻姑山仙壇記》為其晚期之作,風格成熟,是
顏體書法的代表之作。像其他的如《東方畫贊》、《
顏勤禮碑》、《李元靖》,都各有風采僅供參考練習。
柳公權字型雖然秀勁挺拔,但有脫筋露肘之病,大都源自顏真卿之筆法,但柳公權字型以險峻取勝,吸取了歐、虞的
結字緊密,顏真卿的縱勢,寫出了其獨樹一幟的風格--
柳體,《玄秘塔碑》和《
神策軍碑》成為柳體書法的典範,但二者各有千秋。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
锺繇,他原是位
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
漢隸,筆勢恍如
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
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
楷法,實為
正書之祖。到了東晉
王羲之,將
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準。
一般說來,寫小字與寫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則上是:寫大字要緊密無間,而寫小字必要使其寬綽有餘。也就是說:寫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寫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侷促,故古人所謂“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蘇東坡論書有“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有餘”的精語。以上這些話怎么講呢?因為我們通常寫大字時,以為地位(面積)寬闊,可以任意揮灑,結果字型變成了鬆散空闊。寫小字則正好相反,因為地空間太小,擔心寫不下就越難免要盡力局縮,往往局縮過當,反而變成蜷促。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現象,極易觸犯的毛病。所以蘇公“大小難能”這句話,正是針對這種神情而發,更是經驗老到之談。
寫小字的重心與筆畫的配合,則與大字無大差異。至於
運筆,則略有不同。小字運筆要圓潤、娟秀、挺拔、整齊;大字要雄壯、厚重。大字下筆時用
逆鋒(藏鋒),收筆時用回鋒; 小字下筆時則不必用逆鋒,宜用尖鋒,收筆時宜用頓筆或提筆。譬如寫一橫,起筆處或尖而收筆處則圓; 寫一豎,起筆或略頓,收筆則尖;撇筆則起筆或肥而收筆瘦:捺筆則起筆或瘦而收筆肥,同時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筆畫生動而有情致;點欲尖而圓,挑欲尖而銳,彎欲內方而外圓,鉤半曲半直。運筆靈活多變,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筆筆不同,而又協調一致,一行字寫出來,錯落有致,卻又一直在一條線上,如是則行氣自然貫串,望之如串串
珍珠項鍊,神采飛揚。
小字為古代日用必需的書法,以前科舉應試時,閱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後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響。朝考狀元、翰林,尤注重書法。是故凡狀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讀書,也都善寫小字。如今硬筆盛行,用毛筆寫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筆臨寫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顯進效,因此想寫好硬筆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練習。定能打下堅實基礎,裨益終身,受用不盡。
锺繇書法,具古樸風格,惟傳世作品《
宣示表》《薦季直表》,無一確實者,多為後人傳模或臨作。欣賞好的摹拓本,可以想像其古雅書風。
歷代著名
爨寶子碑
爨寶子碑全稱為《
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質為沙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於雲南省
曲靖縣揚旗田村,1852年移置曲靖城內,現存於曲靖一中爨軒內爨碑亭。碑首為半圓形,整碑呈長方形,高1.83米,寬0.68米,厚0.21米。碑文計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題名13行,每行4字,額15字,均
正書。此碑的書法在
隸楷之間,體現了
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一種風格,為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其極高的書法的地位。在書法史上與《
爨龍顏碑》與《爨寶子碑》並稱為“爨”,前者因字多碑大稱“大爨”,此碑則被稱為“小爨”。1961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重新修理工建碑亭,加固碑座。
碑文記述
爨寶子生平,系爨部族首領,世襲建寧郡太守。滇人
袁嘉穀曾為碑亭撰書一聯“奉東晉大亨,寶子增輝三百字。稱南滇小爨,石碑永壽二千年。”這裡的“三百”、“二千”,是為了語言對仗,取其約數。實際上立碑,已有將近1600年歷史,碑文共有388字。大亨是
晉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號,次年又改稱元興,至乙已(公元405年)又改號
義熙。雲南遠在邊陲,不知內地年號的更迭,故仍沿用。
爨氏作為南中大姓、豪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三國時代,
諸葛亮親征雲南,平定南中大姓叛亂後,“收其俊傑”為地方官吏,其中就有“建寧
爨習”,官至領軍;諸葛亮又“移南中勁卒”,充實蜀漢軍隊,“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至南北朝,爨氏已稱雄南中。1971年陸良縣曾出土石刻一方,上書“泰(太)和五年歲在親(辛)未正月八日戊寅立爨龍驤之墓”。“龍驤”是晉將軍名,地位略低於三公,晉南北朝在南中的統治者,多加封“龍驤”。這碑石雖僅寥寥數語,但證明在“
爨寶子碑”之前80餘年,
爨氏就有人做
龍驤將軍。其家族早已赫一時,稱霸一方了。
龍門十二品龍門二十品》是
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北魏書風的代表作。《
始平公造像記》本是附屬於佛龕的題記,全稱為《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
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題記由
孟達撰文,
朱義章楷書。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
陽刻法,逐字界格,為歷代石刻所僅見,在
造像記中獨樹一幟。記文內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懷,兼為往生者求福除災。清乾隆年間始被
黃易(1744-1801)發現,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此碑文
方筆斬截,筆畫折處重頓方勒,
結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
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被推為
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
康有為稱龍門石刻“皆雄峻
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規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龍門石刻中的代表作。
鄭文公碑
《
鄭文公碑》,即《魏兗州刺史
鄭羲碑》,北魏
摩崖刻石,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
鄭道昭為了紀念其父所刻。書寫者是鄭羲的兒子鄭道昭。當時鄭道昭是兗州刺史,剛開始刻在天柱山巔,後來發現
掖縣南方
雲峰山的石質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稱為上碑,字比較小,因為石質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稱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並沒有署名,直至
阮元親臨摹拓,且考訂為鄭道昭的作品後才受至重視。
鄭文公碑的筆畫有方也有圓,或以側得妍,或以正取勢,混合
篆勢、分韻、草情在一體,剛勁姿媚於一身,堪稱不朽。
結體寬博,
氣魄雄偉。清代
包世臣說:“
北碑體多旁出,
鄭文公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畫本石鼓,與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體近易見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鄭昭道(公元?—515年)北魏書家。字僖伯,自稱中嶽先生。滎陽(今屬河南省)人。官國子
祭酒、光州刺史,後人
秘書監,謚曰
文恭。工書善正書,體勢高逸,作大字尢佳。
顏真卿
顏真卿(709--784),漢族,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開元間中進士。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
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
德宗時,
李希烈叛亂,他以
社稷為重,親赴敵營,曉以大義,終為李希烈縊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在書法史上,他是繼
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書初學
張旭,
初唐四家,後廣收博取,一變古法,自成一種方嚴正大,
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
顏體”。對後世影響巨大。他的書跡作品,據說有138種。楷書有《
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等,是極具個性的書體,如“
荊卿按劍,
樊噲擁盾,金剛嗔目,力士揮拳。”行草書有《祭侄稿》、《
爭座位帖》、《裴將軍帖》、《
自書告身》等,其中《
祭侄文稿》是在極其悲憤的心情下進入的最高藝術境界,被稱為“
天下第二行書”。
米芾《書史》:“《爭座位帖》有篆籀氣,為
顏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於意外。”
他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於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於時。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跡,提高其於書法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