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黃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浦北縣張黃鎮)

張黃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浦北縣張黃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黃鎮:位於欽州市東南部,瀕臨粵港澳,素有合浦中區、浦北南大門之稱,全國重點鎮,被列入廣西第一批百鎮建設示範工程,國家批准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鎮群規劃綱要》的區域性中心小城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黃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浦北縣
  • 下轄地區:轄28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777
  • 郵政區碼:535319
  • 面積:240平方公里
  • 人口:9萬人
  • 方言:客家話、廉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海洋氣候
  • 著名景點:五皇山國家地質公園
  • 車牌代碼:桂N
地理位置,地理交通,歷史沿革,自然資源,發展定位,經濟社會,招商引資,東方農場,重大事件,張黃名人,張黃旅遊,

地理位置

張黃鎮位於欽州市東南部,南瀕北部灣,東臨粵港澳,地處華中、華南與東協的出海要道,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鎮群規劃綱要》和《欽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5)》定位的區域中小城市,國家級重點建制鎮,北部灣經濟區四級城市建設區,北部灣加工製造業重點配套產業基地,欽州市具有縣區功能的兩個綜合型重點鎮之一,浦北縣南部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2011年末全鎮總人口12萬,通行欽廉粵語、廉州話客家話
廣西欽州市浦北縣張黃鎮

地理交通

張黃鎮南跟泉水鎮相連,東與安石鎮交界,西和大成鎮接壤,北同龍門鎮白石水鎮為鄰,全鎮總面積240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張黃江沖積平原、盤地遍布全鎮,多小丘陵,土壤為紅壤、細沙土和黑土,地形條件好、開發成本低,西北部是五皇山國家地質公園,東北部有合浦水庫越州天湖旅遊景區)。
張黃鎮交通條件非常優越,是國道209線、省道217線、浦北至鐵山港二級公路的交匯點,規劃在建的還有貴港至合浦高速公路、欽州港張黃、靈山武利至張黃、博白東平至張黃、張黃至合浦曲樟(鐵路貨運站)等二級公路,周邊城鎮三級水泥公路貫穿全鎮,境內已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公路,而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張黃城區距浦北縣城40公里、合浦縣城50公里、北海市區78公里、欽州市區125公里、靈山縣城68公里、防城港175公里、南寧市230公里,距合浦至湛江高速公路入口40公里,距北海福成機場65公里,距鐵山港60公里,東南距湛江港198公里。張黃汽車站每天有班車到北海合浦浦北、欽州、防城港、湛江靈山、南寧、廣州、東莞、深圳、佛山、珠海、玉林貴港、柳州等地。

歷史沿革

張黃鎮一直稱“鎮”,未設過鄉,始建於明朝景泰年間,起初由張氏和黃氏先祖在此設客棧賣茶、粥及其他商品,供往返於廉州灣和張黃江的旅客住宿餐飲,此後各地商人遷入,集市漸大,因地起源於張、黃二姓,“張黃”故此得名。
東漢合浦郡。中國歷史地圖集。東漢合浦郡。中國歷史地圖集。
東漢建武十九年(43年),合浦郡治由徐聞(今廣東海康)遷至合浦縣張黃南部的舊州(今屬泉水鎮),轄境粵西、欽廉、玉林、海南島。至南朝初期,張黃曆屬廣州地。
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設越州郡,立於張黃東南20公里的仰天窩,刺史為陳霸先叔伯陳伯紹。越州郡管轄東至茂名、南至今徐聞、西至靈山、北至容縣之廣大地域20個郡縣,並一度兼理海南島,時與廣州建同為省級建制。
南朝越州郡。中國歷史地圖集。南朝越州郡。中國歷史地圖集。
隋朝大業元年(605年),改越州為祿州,城治從仰天窩遷往合浦郡治原址(今泉水鎮舊州村)。
唐朝貞觀八年(634年),改越州為廉州,因東有大廉山,故名。
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撤銷廉州,改設太平軍,治所海門鎮(今廉州鎮),後又復設廉州。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廉州改為廉州路,隸屬於湖廣行中書省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廉州路為廉州府,屬廣東布政司。十四年(1381年),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石康三縣。成化七年(1471年)撤銷石康縣併入合浦縣。明朝合浦縣下設典史署及高仰、永平、珠場三巡檢司,全縣編戶30里,今張黃鎮屬高仰巡檢司蓬萊鄉。
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二縣,隸屬廣東行省。道光八年(1828年),合浦縣分為十六團四十八局,張黃鎮屬聯安團,管轄安石、馬蘭。光緒十四年(1888年),設防城縣,欽州升為直隸州廉州府轄合浦、靈山二縣,期間在張黃鎮建立上八團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合浦縣屬廉欽道廉州府。宣統三年(1911年),廉欽道改稱欽廉軍政府,駐廉州鎮。清朝合浦縣依循明制,高仰巡檢司駐張黃鎮,管轄大鄉十四個。
民國元年(1912年),撤銷廉州府,合浦直屬欽廉軍政分府,同年改為欽廉綏靖處,三年撤綏靖處,復置欽廉道,九年撤欽廉道,合浦縣直屬廣東省。合浦縣有十六個區五十二個局(鄉),張黃鎮屬聯安區。十八年(公元1929年),張黃鎮被劃為張黃東鎮、張黃西鎮兩大鎮。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合浦縣先後屬廣東省南區綏靖公署、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二十二年,張黃鎮屬合浦縣第三十四區。三十二年,合浦縣第四區署駐張黃鎮,管轄常樂安石、龍門、白石水、北塞(通)、舊州、石埇七個鄉。
建國後,1949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南路專區,1950年改屬廣東省欽廉專區,1951年改屬廣東省欽州專區,張黃鎮屬合浦縣第十四區,同年12月在張黃鎮設立“合浦縣人民政府中北區政府”。1952年合浦縣北部析置浦北縣,張黃鎮屬浦北縣第四區,與欽廉四屬同劃入廣西省代管。
1955年欽州專區劃歸廣東省,改稱合浦專區。1958年撤銷合浦專區,浦北縣、北海市並歸合浦縣,併入湛江專區。1958年11月,撤銷鄉、鎮建制,改設人民公社,合浦縣東方紅公社駐張黃鎮,管轄張黃、白石水、大成、泉水、國營東方農場。1961年改設區、社建制,合浦縣張黃區管轄張黃、白石水、泉水、江平、安石、石埇、大成。1965年7月,把合浦縣北部復設浦北縣,張黃鎮隸屬於浦北縣,與欽廉四屬劃入廣西壯族自治區至今。
張黃鎮現轄2個居委會、1個工管委,下轄23個村委會、470個村民小組,雞冠村、陽春村、新橋村山沖村元壩村江背村、鄧平村、大村村、六羅村、大坡村普林村福山村江平村馬屋村長嶺村木根村大平村合山村、米埠村、學堂村、洋水村、十字村、羅家村
合浦縣老地圖。合浦縣老地圖。

自然資源

張黃鎮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特產有香蕉、甘橙、荔枝、龍眼酸梅黃欖、乾葛、淮山劍麻、花生、木薯、豆類、茄番、紅薯、橡膠、竹子等,有“竹子之鄉”美稱,竹編產品質量堅韌,遠銷歐美等世界各地。瘦肉型生豬、美國皇鴿、養雞等畜禽養殖業相當發達。境內廣泛分布花崗岩和水晶石,儲量豐富,質量一級。

發展定位

根據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目標要求,當地政府確定了張黃城鎮化發展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張黃鎮以工業發展為主,帶動商貿和服務業發展,集工農貿服務於一體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努力建設成為北部灣經濟區的經濟、工業強鎮。”爭取到2020年城區規劃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以上,全鎮人口達到15—20萬人,其中城區人口10萬人以上(含東方農場),城鎮化水平達到55%以上。
省級A類產業園區張黃工業園區啟動於2006年5月,園區交通方便利;距 浦北縣工業集中區示意圖鐵山港60公里,距欽州港120公里、北海港90公里,距沿海高速十字路出口35公里。
張黃工業園規劃面積2.8平方公里,位於張黃鎮東南向,產業布局為農副產品加工區和物流中心區。張黃工業園區自啟動以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積極籌措資金,一方面通過加強土地資本運作,加大地方財政的扶持力度,切實加快園區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園區各項配套設施日趨完善。標準廠房已動工建設,首期已交付使用,後期的工程在建設中。
張黃工業園區在鞏固傳統支柱產業的同時,張黃工業園“五金城”項目,占地32公頃,總投資38400萬元。主要生產家電、機械的部件,配件、五金零件的一條龍生產線。
中共欽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曉欽曾蒞臨張黃鎮調研時指出,必須充分利用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給張黃鎮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好張黃鎮地處玉林通往北海交通要道的優勢、與合浦相鄰的地域優勢,採取各種措施,大力引進各方外商,繼續加大園區建設力度,做大做強支柱產業,爭取多引進相關產業、大型實力企業落戶張黃,加快推進張黃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重點鎮重點發展、率先發展。
浦北工業集中區圖浦北工業集中區圖

經濟社會

張黃鎮經濟建設快速發展,財政收入近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00元;張黃工業園區規模以上的企業現有約50家,已經形成造紙製糖、食品加工、煙花炮竹、劍麻和竹編等傳統支柱產業。
張黃鎮城鎮基礎設施比較完善,有自來水廠、醫院、供電站、汽車站、酒店賓館、超市及四大市場、信息網路中心、交警中隊、電信郵政、百貨商場、銀行、省轄單位東方農場等,生活、生產、消費、休閒、通信、交通等現代服務設施齊全,程控行動電話和寬頻網路覆蓋全鎮各村。城鎮開發建設較早較快,城區面積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萬,是1984年廣西第一批建制鎮、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文教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張黃文化中心曾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集體”稱號。張黃鎮還是浦北縣唯一歷次入選廣西市容“南珠杯”競賽活動C類城市鄉鎮類優秀獎的城鎮。
張黃鎮有中學四所,縣屬重點高級中學張黃中學,縣南部中心國中張黃鎮中,東方農場直屬的東方中學,鎮村聯辦的大平中學;全日制國小30多所,在職中國小教師1000多人,在校中小學生2萬人。張黃醫院是縣南部一所綜合性地段醫院,國家一級甲等醫院;東方醫院直屬廣西農墾局東方農場,設施完善。
有添寶、城南、東方、文化等現代居民住宅小區,縣第一個廣場——寬闊雄偉的世聰廣場,縣第一個標準足球場——張黃鎮中足球場,廣西鄉鎮最大的百貨超市——百匯購物中心,欽州市鄉鎮最高層建築——張黃酒店,東方大道、環城東路、環城西路、張黃二橋、張黃中橋、張黃鎮行政信息中心(政府)辦公大樓、新世紀廣場、步行街、商業街以及在建的錦江公館等房地產開發項目,一批先進的基礎設施正在完善城區整體布局。
張黃車站客運線路圖張黃車站客運線路圖

招商引資

廣西日報浦北訊(記者黃克起 實習生陳埔麟 通訊員韋立岩 何冬梅)浦北縣張黃鎮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鎮變成全區小有名氣的中心大鎮,這是張黃鎮黨委、政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招商引資工作取得的成效。2004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3.36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9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15元;總投資額5800多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倍。
張黃鎮是浦北縣南部的商貿重鎮和交通中心,素有浦北南大門之稱。國道和省道兩條公路在鎮區交匯。該鎮至南北高速公路入口處40公里,至北海市80公里,至欽州港150多公里。為了充分利用和發揮區位優勢,張黃鎮黨委、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採用墊資承包工程、預購宅基地和以地抵工程建設款等多種形式,多方籌措開發建設資金,以擴大城鎮建設的規模,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到張黃鎮來投資辦企業。
建設了世聰廣場和東方大道,先後開發建設了文化東區、環城東路、張黃二橋等工程,建設了鎮政府新址及生活小區。搬移土方20多萬方,剷平山頭一座,截至目前,整個小區地下排水溝、道路街道正在施工建設。由於該鎮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了城鎮化進程。
城鎮建好了,投資者也來了。總投資額5800多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倍,已經建成投產項目8個,在建的4個。其中工業企業項目4個,服務業項目2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個,城鎮建設項目4個。進駐張黃鎮的華宇、華源兩個煙花廠,靜電複印紙廠、永興紙箱廠等30多家企業。初步形成了煙花爆竹、竹芒編織、涼果加工、製糖、劍麻生產加工等幾大支柱產業,成為支撐張黃鎮經濟發展的棟樑。
建設項目
5月10日上午,浦北縣張黃鎮2010年新農村建設項目啟動。
張黃鎮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中的四級建制鎮,也是北部灣經濟區13個重點建制鎮之一,有浦北南大門之稱。近幾年來,在浦北縣委、縣政府的努力下,在欽州市交通運輸局等聯誼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該鎮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當天,該鎮雞冠五保村搬遷工程、陽春村級公共文化平台建設、雞冠村塘背坡水壩修復工程、陽春村委辦公樓搬遷四個項目啟動。
欽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榮梓在啟動儀式上說,浦北縣委、縣政府和各聯誼單位要想方設法籌集項目建設資金,抓緊落實,規劃設計好項目並做到節省投資,成熟一個開工一個,爭取下半年全部進入施工階段。當地政府要做好民眾的宣傳教育工作,幫助民眾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爭取民眾積極投資投勞,乾群一心共同努力,把張黃鎮建設成為浦北縣乃至欽州市新農村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的新亮點,為全市農村的發展與改革提供更多的寶貴經驗。
欽州市交通運輸局等聯誼單位及浦北縣的有關領導參加啟動儀式。

東方農場

張黃鎮是廣西軍區原生產師的駐地。上世紀70年代,毛澤東指示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廣西軍區生產師,師部設在張黃鎮,以橡膠種植為主業,按正規部隊編制,共設六個團、五個獨立營,其中一團在龍州,二團在東興,三團在合浦,四團在浦北,五團在博白,六團在陸川。在師、團一級有現役軍人任職,到營一級則全是不穿軍裝的解放軍。1971年8月,來自全區大小城市1.4萬餘名中學畢業生,參加了廣西軍區生產師的建設。1974年,由於體制變化,撤消了廣西軍區生產師軍墾農場建制,建立廣西農墾局國營農場建制,場部依舊設在張黃至今,改稱廣西農墾局國營東方農場,所編人員則落地生根,成為張黃鎮的新移民。

重大事件

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叛亂。東漢建武十七年(41年),交趾反漢,攻掠合浦等城。光武帝派遣伏波將軍馬援發兵合浦,山海開道,西進平亂,途徑今張黃鎮長嶺村周邊,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所以後世給他立祠。1958年因建合浦水庫,千年漢城古鎮沉於水底,僅剩三帝廟存在,至今香火旺盛。
南朝南越王陳伯紹啟立越州郡。時任廣州刺史佐將的陳伯紹,因討伐劉嗣祖有功,即被封為龍驤將軍,宋泰始四年(468年)領兵再討劉恩道晉升西江督護、東莞太守,隨之又被派往交州平亂。陳軍船行南流江,來到“夷獠叢居,寇盜不賓”的合浦北界安營紮寨。伯紹某日外出探察,忽現青牛兩頭消失於草叢,即派人遍尋不見其蹤,驚呼“此地當有奇祥”,而立志置郡越州。宋泰始七年,劃廣州、交州九郡歸越州屬。後南齊越州領郡增至二十個,屬縣五十五個,轄域與兩漢合浦郡相當。元徽二年(474年),任命陳伯紹為越州郡最高行政長官、交越軍區總司令,興建州城,“威服俚獠”,增加編戶。陳伯紹即以此城與廣州、交州平起平坐,綏靖地方,開荒墾田而使風土變、人口增。陳霸先追封他為“南越王”,百姓建廟敬奉他為神明。張黃鎮有紀念陳伯紹大王廟存在。
明朝中葉閩粵漢民遷徙廉郡開基。明代兩粵狼煙四起,史載永樂皇帝始,廣西賊流劫廉州府各地,到崇禎十七年“山賊劫石康圩”,百年不得安生。其中尤以成化朝匪情最惡劣,致使廉州府石康、合浦二縣地域數百里無人煙。是時廣西大藤峽瑤族、八寨僮人反叛,破廉州、陷石康、犯靈山,石康縣令羅紳被殺,羅鑒戰死。羅紳被害後,石康縣民“家祭巷哭,如喪考妣”,立祠廟長祀。天啟年初,廉州府建順塔於石康,顯然與羅紳之死有關。廉州知府劉恆臨危受命,與高雷聯軍,一舉驅逐多股盜賊。儘管日後略有餘匪犯境,但匪情已不足為患。時人議論道:“冥頑昔為饑寒迫,禮義今由富足生。”所以成化七年(1471),京師裁撤石康縣入合浦縣,廣東布政司榜召閩客入廉,重建秩序,復興經濟。粵閩庶士移民張黃,極擅工商農事,不出年月,否極泰來。隨之,人口大增,百業興旺,市井繁榮,奠定往後數百年基業,深深地影響了張黃鎮。
清朝兩廣天地會起義。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左江鎮總兵進剿龍門時被殺。廣東合浦方晚、廣西博白劉八等起事,占據石康,進逼張黃,官軍圍剿。翌年四月,合浦方晚、博白劉八由石康圍攻合浦縣城,後又圍攻欽州城八天八夜。五月,署廉州知府李山榮因合浦、靈山被圍時不親自前往救援而被撤職查辦。十月,護理海口營參將黃天廣在合浦常樂打敗方晚,殺死60人,生擒3名,受傷致死百餘名。鹹豐元年(1851年)6月, 天地會方晚、劉八中清軍反間計,復攻張黃,自相殘殺,清軍乘機圍捕,方晚在石康多蕉被擒,劉八在大曲嶺被擒,餘部2000餘人投奔太平軍。
合浦縣抗日青年代表大會在張黃農校召開。1938年8月12日,日軍首次侵占北海潿洲島,北海成為前線地帶,欽廉地區東部屏障被破壞。10月21日,廣州淪陷。年底,國民黨合浦縣黨部、政府、軍隊和其他社會團體、救國團體遷往張黃鎮,廉州中學、合浦一中遷往縣北部山區小江。中共欽廉黨組織轉入六萬山、白石水、小董、十萬山等地活動。1938年11月,國民黨革命軍一七五師政治部主任林增華與中共建立了合浦青年抗日先鋒隊總隊,,何世權(李英敏)任總隊政治部主任,在合浦縣廉州、公館、白沙、閘口、西場、龍門、寨圩等地均建立抗先支隊,開展抗日宣傳、軍事訓練、防奸防諜、查緝日貨等工作。1939年5月,中共欽廉黨組織與抗敵後援會和抗先總隊等抗日團體聯合倡議,由駐軍一七五師政治部主辦,在張黃農校召開了合浦縣抗日青年代表大會,到會各界代表100多人,中共欽廉黨組織負責人張進煊、何世權、張世聰、朱瀾清等參加了大會。大會通過軍民合力懲辦貪污、嚴懲走私、防奸和“保衛大北海”等有利於團結抗戰的決議,標誌著欽廉青年抗日民眾運動掀起了新高潮。時任第三戰區第九集團軍總司令、第四路軍副總司令、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統率委員會主任委員香翰屏先生髮回七絕詩歌 《為合浦健兒請纓殺敵壯行二首》:“三廉英傑數劉馮,保衛家邦建偉功。桑樣奇男欣董武,此行端不愧英雄。”(其一)“請纓殺敵保鄉邦,衛國干城器難量。杯酒壯行歌易水,矚望豈止是廉陽。”(其二)
廣東省合浦縣立第一職業學校。合浦農校全稱“廣東省合浦縣立第一職業學校”,俗稱“張黃農校”,生源以合浦縣為主,含靈山、欽州、防城以及廉江等地。1933年2月由香翰屏將軍發起募捐,召集旅穗欽廉籍軍政商界人士及地方鄉賢出資,劃撥合浦縣和北海區部份稅捐,合浦縣長廖國器負責具體籌備工作,傍址清光緒年間的上八團學堂,於同年8月正式建校。為解決長期經費問題,張黃農校兼營農場,範圍北抵賣筍破嶺和社學嶺、東南至營盤嶺及周邊田園、西隔張黃江。農校首任校長蔡李楠,初設農科、工科,填補合浦職業教育空白,後來造就了眾多農工人才。1958年夏,張黃農校遷欽州,原址併入合浦縣立第四中學(今張黃中學)。

張黃名人

晚晴兩廣將領宋安樞。 宋安樞(1854~1938),字星恆,合浦江城(今浦北)人,晚清將領。光緒七年(1882),考取廉州府學生員;十一年,補增為廉州府廣生員;十六年,報捐廣東省貢生。二十四年,為報捐同知,創辦進誠書院(今浦北中學)。二十七年,在廣東省賬捐局報捐藍翎,賞換花翎。同年,參加阻擊太平軍,因功保任知府。二十八年,為振新八營統領,出兵廉州府各地剿匪,在張黃鎮創立廉州府上八團學堂(今張黃鎮中心國小),得升道員留任,加二品頂戴。三十年七月,改任管帶廣東續備軍第十營欽(州)防(城)幫統、廉(州)防(城)續備營統領。三十一年四月,奉朝廷令,參加鎮壓孫中山、黃興組織的欽州三那(那彭那麗那思)抗捐暴動。三十二年,兩廣總督岑春煊保奉為“清字勇號”,穿黃馬褂吏部議敘加一級記錄。三十三年,接任廉防分統,不久卸任,奉請從優議敘。宣統元年九月,北上進京面聖,奉旨發往廣西以道員敘用。翌年二月,分統廣西泗、鎮、邕各營,三月統領廣西中部各營,駐防平樂府、梧州府。同年十月,擁護武昌起義,回響廣西獨立。民國元年(1912),出任田南道尹兼新軍第四統領,晉銜陸軍少將,仍駐平樂府、梧州府,延達左右江地區,管治廣西水陸交通防務。民國四年,退役歸隱。著有《盾鼻錄》。
粵軍儒將香翰屏粵軍儒將香翰屏
粵軍愛國儒將香翰屏。香翰屏(1890~1978),別名桂禎,字墨林,合浦(今浦北)石埇客家人,中將加上將銜。民國元年(1912),就讀廣東法政專門學校,加入國民黨。五年任廣東海防司令部文職,八年轉學廣東護國軍第五軍軍官講武堂,畢業後到陽江護國軍充下級軍官。不久,編入孫中山建國粵軍鄧仲元第一師,在陳銘樞陳濟棠第四團任連長、副營長、少校副官、中校營長等職。十五年,第一師擴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四團改稱第十一師,任第三十二團團長。期間,率部討伐陳炯明鄧本殷的東征和南征戰役,奉命參加湯坑之役。十七年,升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師長。次年,實施編遣,任第一師第二旅旅長。旋又擴編,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六十二師師長。期間,在蔣桂戰爭中大敗侵粵桂軍。二十年起,歷任第一集團軍第二軍軍長、廣東省會公安局局長、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西南政務委員會委員、廣東中區綏靖委員、南路軍第二縱隊司令、惠州河源警備司令。期間,胡漢民被囚於南京,寧粵分裂,蔣介石密電請香任第八路軍總指揮職,被其公開駁回。又,在陳濟棠朱德的保境安民秘約下,讓江西紅軍借過粵境。二十三年,以國難日及,因不滿陳濟棠施政,傾向陳銘樞閩變,辭職鄉居。二十五年,兩廣事變後,出任廣東綏靖副主任、第四路軍副總司令,率粵軍高級將領北上各省宣示廣東歸附中央之誠。抗戰軍興,受命為第三戰區中央軍第九集團軍代總司令、副總司令,參加淞滬會戰,率部轉戰淞滬蘇浙各地。旋迴粵仍任第四路軍副總司令職,兼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統率委員會主任委員,訓導粵省抗日民團。二十八年,第四路軍撤銷,調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四戰區挺進縱隊東江指揮所主任,與張發奎余漢謀蔣光鼐蔡廷鍇等通電全國聲討漢奸汪精衛。二十九年,改任閩粵贛邊區上將總司令,支援粵北會戰,堅守嶺東一帶,迂迴擊垮大批日軍,保住廣東半壁江山免於戰火。戰後復員,連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受命為廣州行轅副主任、廣州綏靖公署副主任等職。三十五年,因不願介入內戰,獲準退役。三十六年,續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三十七年,被選為國民大會代表,任廣州紅十字會會長。1949年,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同年夏御任本兼各職,移居香港,專事書藝。應張發奎邀,參加香港崇正總會理事。1978年8月在港病逝。以一介書生之身,力行軍旅三十年,關懷地方文教,獎掖有志青年。妻曾素齡,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嫡親;兒香灼璣,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前主席,兩岸四地著名教育家、建築師、書法家。著有《香翰屏將軍草書初集》。
著名作家、革命家李英敏。李英敏 (1916~2006),筆名李毅生,原名何世權。京族。北海人。中共黨員。1936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法學院。歷任中共合浦地下黨支部書記、區委書記、縣委宣傳部部長及特派員,六萬山粵桂邊地區抗日游擊隊指揮員、政委,海南瓊崖縱隊、區黨委宣傳部長,《海南黨報》主編,新華社海南分社社長,北京中央電影局支部書記、局長,文化部社文局第一副局長,國家民眾藝術館館長,中宣部文藝局局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影協理事,中國民眾文化學會副會長,廣西文聯第三屆名譽主席,中國影協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電影文學劇本集《南國紅豆集》、《李英敏電影劇本選》,短篇小說集《海里的月亮》、《椰風蕉雨》,散文報告文學集《五月的鮮花》,綜合選集《李英敏作品選》,報告文學《奮戰二十三年海南島》,長中篇小說《敵後女交通員》等。電影文學劇本《南島風雲》獲1956年文化部優秀電影獎,短篇小說《夜走紅泥嶺》、報告文學《五指山上飄紅雲》等四篇均獲1979年中國作家協會、中央民委優秀作品獎,長篇紀實文學《椰島英風》獲1987年廣西銅鼓獎,《民眾文化論文集》獲文化部民眾文化學會榮譽獎,論文集《民眾文化大好春光》獲1984年文化部特別榮譽獎。
欽廉革命烈士張世聰。張世聰(1909~1945),字學明,合浦(今浦北)大成人,中共欽廉四屬早期負責人之一,白石水武裝起義革命主要領導者。其父早逝,由母撫養成人。民國十七年秋(1928),進廣東省立第十一中學(今廉州中學)讀書。二十四年九月,考入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文史系。大學期間,任廣州合浦學會理事,積極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經歷了荔灣慘案。二十五年十一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二十六年秋,棄學從戎,奔赴抗日前線。二十七年二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八月,回合浦與朱蘭清、許家驊等人建立中共白石水黨支部。是年十月,從廉州、北海抽調知識青年二十多人,組建合浦縣白石水區委,任統戰委員、黨支部書記,與何世權(李英敏)從事革命活動,以國小校長、白石水鄉長的公開身份,宣傳抗日,發展黨員,參與地方建設。二十八年,在國共兩黨召開的張黃鎮“合浦縣抗日青年代表大會”,公開發表演講。二十九年夏,日軍占領欽防、邕橫,逼近靈山,合浦由前線轉為敵後,遂領導組織兩千多人舉行抗日武裝起義,任白石水武裝大隊大隊長。三十年十一月,部隊解散,到遂溪縣教書,繼續組織游擊隊在雷州半島一帶抗日,身負重傷。三十四年春,返合浦任南路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支隊隊長兼政委、欽廉四屬黨組織聯絡員兼軍事特派員,兼領二支隊、合浦大隊及南路總指揮。是年五月六日清晨,在浦北大窩山與敵作戰中壯烈犧牲。1950年公布犧牲訊息,1954年在張黃鎮建烈士墓,1984年擴建烈士陵園,2003年改建世聰廣場,用以紀念白石水革命英靈。
抗戰烈士陳前。陳前(1905~1942),原名陳致中,系張黃街人。祖籍合浦縣曲樟鄉璋嘉村。因祖輩經商,遷居張黃開設當鋪。1925年,他偕同妻子到廣州謀生,得到同鄉陳銘樞的支持。1931年,他毅然送妻回鄉後投身當時任京滬衛戍司令長官的陳銘樞部下,爾後,跟隨十九路軍調往京滬。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戰時,在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的指揮下,陳前和戰友們跟日軍展開了浴血奮戰。十九路軍奉命調往福建“剿共”,他卻留在上海做地方工作,與中共地下人員取得聯繫,並積極參與地下黨活動。1936年,他被送進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期間,歷任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六團參謀股長、副營長、副團長。1942年5月12日,在河北易縣鐘家店西北山頂的戰鬥中犧牲。
南路合浦縣委書記張進煊。張進煊(1908~1968),合浦白沙人,中共欽廉四屬早期負責人之一,合浦縣委前書記。民國十三年(1924),讀廣東省立第十一中學(今廉州中學)。1930年,考入中山大學農學院農業行政專業。1934年畢業後,到廣東農林局新造糖廠任技術助理。1936年,參加中國青年抗日同盟,任《時事周刊》編輯,通過廣州合浦學會從事地下活動。193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回合浦五中開展革命。同年10月,調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19382月,回廉州中學任教,領導建立合浦黨組織,任縣特支書記、工委書記、中心縣委常委,相繼發展成立廉州、北海、白沙、西場等支部。1939年5月,奉命重建合浦縣委並任書記,領導建立白石水農村根據地,發展黨員和組織武裝。1940年夏,調南路特委委員兼茂名縣工委書記。1941年冬,到湛江赤坎特委培訓幹部。1943年春,因病返鄉。1945年2月,帶病參加欽廉四屬武裝起義,任合浦大隊副大隊長、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政治部民*運科科長等職。1946年8月,到越南任廣南華僑中學校長。1948年夏,第三次出任合浦縣委書記,領導軍民,迎接解放。次年6月,病重休養。1950年1月,任合浦縣征糧總隊政委,大力組織支前工作,不久因病離職。1958年,被劃為“地方主義頭子”,開除黨籍和公職。1961年7月,恢復公職,任合浦縣皮膚病防治站副站長。1968年2月,含冤逝世。1979年4月,獲欽州地委平反,恢復黨籍和政治名譽。是年9月,合浦縣委為其舉行追悼大會,重立墓碑。
著名劇作家龔知敏。龔知敏,筆名老弓,浦北張黃人,漢族,1948年生,合浦廉州中學高中畢業。1968年應徵入伍。歷任戰士、偵察排長、新聞幹事,《解放軍文藝》見習編輯,武漢軍區文化部幹事,廣州軍區文化部幹事、《戰士文藝》主編,廣州軍區體工大隊副政委、文藝創作室創作員,廣西電視台電視劇製作中心副主任、主任。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國家一級編劇。著有中短篇小說集《血光·族魂·人馬戀》,話劇劇本《無花果》,電視劇本集《綠風·情結·燕子窩》等。小說《人馬戀》獲1981年廣東小說一等獎,電視劇《無花果》、《故鄉的獨弦琴》、《綠風》、《情結》等獲中南、西南和全國駿馬獎獎項,話劇《無花果》獲全軍優秀獎。另外,擔任責任編輯、文學統籌、監製的電視劇計250部集。
北部灣老作家黃家玲。黃家玲,浦北張黃人,漢族,1941年8月生,國家二級作家。1979年首批加入廣西作家協會,1991年加入世界華文詩人協會。歷任浦北中學語文教師、縣教學研究室主任、縣文聯主席、縣文化局局長、欽州市文聯副主席。在《人民日報》、《詩刊》等期刊發表詩文100餘萬字。出版有詩集《海筍》、《筆的神話》和散文集《憶是金》,先後主編過《蕉香》文學雙月刊、《廣西民間文學作品精選浦北卷》、《浦北縣文史資料》、《浦北文化報》、《浦北縣文化志》等。曾於北京獲1995年“中國文藝界名人作品展示會”金鼎獎,被美國海外藝術家協會授予銅質鍍金獎牌,有多首新詩被美國格爾菲斯文化出版公司收入《世界華文詩歌選集》。1991年8月,欽州市文聯在全國先進文化單位浦北縣文化館舉行北部灣地區史無前例的個人作品研討會——黃家玲作品研討會。
廣西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經濟處原處長陳朝明,浦北張黃人,高級經濟師,廣西朱熹思想研究會副會長,廣西客屬企業家聯合會副會長,廣西客家海外聯誼會欽防委員會主任委員。
廣東省廣西商會副會長包三原,浦北張黃人,深圳市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廣西十個縣駐廣東深圳同鄉會顧問,深圳市富恆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市聚威諮詢集團創始人之一、董事副總裁,廣西富騰房地產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

張黃旅遊

張黃客家儺舞跳嶺頭)。跳嶺頭是“儺戲”的一種,由古老的中原祭祀儀式演變而來,客家人用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活動從中秋節到農曆九月中旬在各村輪流舉行。表演者一般為本村的鄉賢或道士,身著古裝,頭戴帽子,臉掛麵具,手執刀、斧、棍、鋤、鏟之類的農具兵器,以開擅、扯大紅、跳三師、拜四師、舞五雷、五雷滅妖、慶豐收等內容為主,還伴著琴鼓笛等樂器。戲中人物栩栩傳神,時而詼諧有趣,時而神秘詭異,其客家話幽默說詞經常會引發觀眾一陣陣笑聲,其陰森森的氣氛充斥整個山坡有時不禁讓人有種涼颼颼的感覺,觀眾有的站著,有的坐著,時不時竊竊私語,談論著戲中角色。“跳嶺頭”一般從頭天下午開始,到次日上午結束,上午結束的那場表演,當地叫做“趕老虎”,應該是驅邪避災的意思。每到嶺頭節,公路就成了圩市,兩旁攤點密密麻麻,琳琅滿目,衣食住行玩,應有盡有。到了晚上,放露天電影、粵劇演出。嶺頭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連海鮮都擺上了,再拿出珍藏的美酒,款待客人。一般家庭會擺三兩桌,寬裕點的甚至擺上十桌,宜多不宜少,不能怠慢,以免尷尬。
五皇山客家儺舞表演。秋風攝五皇山客家儺舞表演。秋風攝
越州天湖之張黃十字埠。越州天湖之張黃十字埠。
五皇山國家地質公園。五皇山,原名叫“五皇嶺”,五皇山是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欽州市浦北縣龍門、北通、白石水、大成、張黃五鎮境內,距離張黃20多公里。五皇山在張黃一地,百姓稱作“單竹尖”,又分下單竹、中單竹、上單竹,下單竹即是在山腳到叢林覆蓋之地,中單竹即為出了叢林到草坪接石山一帶(海拔大致與對面的通天嶺對等),上單竹就是五皇山主峰。五皇山自然風景區是由高山草坪、高山茶園、高山梯田、溪流瀑布、亞熱帶季雨林、花崗岩奇石等自然景觀和儺舞跳嶺頭)人文景觀等構成的生態旅遊風景區,具有“山高林茂、草綠石奇、谷幽水秀、霧濃雲美、民俗奇異”的特點,是一個集觀光、休閒、體驗於一體的生態旅遊景區
位於坡子坪村的香翰屏將軍故居。位於坡子坪村的香翰屏將軍故居。
越州天湖旅遊景區。越州天湖據張黃鎮20公里左右,主體景區在張黃鎮境內,地處合浦水庫區,南北走向,縱距最長達52公里。湖區面積79平方公里,庫容12億立方米以上,湖內有小島百餘座。這裡的湖水清澈,煙波浩渺,遠近山色碧黛,環湖荔枝、芒果園已成規模。內有仙鶴島、東坡渡、伏波灘、望夫嶺、清濁湖、對歌坡、三帝廟等自然景點。仙鶴島上棲息著成千上萬隻白鶴,還有天湖大渡槽和香翰屏將軍故居等人文景觀。香翰屏故居建築藝術中西合璧,亭台樓閣依山傍水而建,據故居2公里即是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越州古城。
張黃鎮年初一祈福活動。張黃鎮年初一祈福活動。
清朝年間,圩鎮南大門建有一座貞節牌坊,高十多米,氣勢宏偉,下面有三個拱門,中間能過汽車,抗戰時期已拆毀。此時,所剩的只有幾座古廟祠堂,如大王廟、媽祖廟(天后宮)、文武廟、觀音堂、三官堂及土地祠、百家祠。可惜這些古建築在解放前後特別是文革期間已拆毀或損壞,尚存的是上八團學堂,由清朝道台大人宋安樞創辦,其時是合浦縣北部最高學府。學堂最有特色的是所有支柱全部用一丈多長的花崗石鑿成,有圓的、有方的,而每對石柱都刻有對聯(凹字),字型剛勁秀麗,可惜年久失修,已經面目全非。2005年,張黃老城區改造時拆除上八團學堂、合浦農校遺址。
百年滄桑的張黃老街。百年滄桑的張黃老街。
張黃老街騎樓區。老街風貌多以民國特色建築為主,二層騎樓樓挨樓,迄今還發揮它們的作用。在老街上八團學堂遺址旁,是廣東省立合浦縣農業職業學校(愛國名將香翰屏創辦),但已被拆除。從其大理石、花崗岩及不少廣州來源的建築材料來看,已明證了當時這所農校為欽廉地區所作出了的歷史貢獻及一定的宏偉規模,門口左側立有一塊“合浦縣抗日青年代表大會遺址”碑記。張黃小吃有炸肉粉、冷粉、毛蟹粥、甜筍、黃欖、瓜皮、花籺、飯包籺、水籺、發籺、涼粉籺、槐花籺等等,形成品牌的是張黃月餅。解放路(當地稱“死食街”)是張黃小吃的主要聚集地,每入夜,食客便紛涌而來,好不熱鬧,店鋪經常通宵達旦經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