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石
- 外文名:An Shi
- 別名:三省齋主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中國甘肅省慶陽市
- 出生日期:1956年
- 逝世日期:無
- 職業:書法家,畫家
- 畢業院校:不詳
- 信仰:不詳
- 主要成就:書法
國畫鷹
領導 - 代表作品:行草書法,楷書,篆書,隸書,國畫鷹。
藝術風格,書法,國畫,人物成就,個人藝術成就,領導成就,感人事跡,人物評價,其一,其二,其三,其四,理論研究,作品欣賞,
藝術風格
書法
安石書法諸體皆工。篆書古拙樸茂,結構錯落有致,用筆藏鋒逆入,拙中見巧。隸書凝重雅致,方峻朴密,結字橫勢開張,縱勢收數,密處有空靈,疏處不散漫,結字中隱約透出楷意與篆味,很見個性。楷書端壓俊逸,結字工穩,線條平和遒勁,用筆頓折分明。行草書是安石的強項,安石行草書結構嚴謹,字勢遒逸:在變化上,隨勢結體,大小長短,肥瘦闊容,掩映穿插,伸縮爭讓,極盡變化;在欹側上,寓奇於正,似奇反正,參差上,錯落有致,匠心獨具;在參差上或左俯右仰,或上放下欹,有張有弛,有開有合。
他筆下的漢字之舞就像他的畫中那些翱翔藍天的展翅雄鷹,或靜若處子,或動若脫兔,在動靜的張馳與內斂中無不透著源於自然的韻味和暗藏的哲學寓意。
國畫
安石既是一位書法家,又是一位造詣很深的畫家。他的畫設色典雅,構圖嚴謹。在諸多題材中,尤以畫鷹見長。安石筆下的鷹,形神兼備,個性突兀。他畫中的鷹,或翱翔於碧空藍天,或搏擊於狂風巨浪,或傲然屹立於高標峰巔,幅幅作品簡筆縱橫,不拘繩墨,豪放灑脫,氣勢開張,傲昂氣質和雄健壯美的藝術形象躍然紙上。
他把自然客觀之鷹與人的主觀情感寄託融合為一,以表現人格精神境界為主題,展示現代大文化背景下人文精神的大胸懷、大氣勢、大境界的宇宙觀所體現的人格取向。從某種意義上說,安石的鷹畫作品是作者藝術心靈的投影和主體精神的折射,是源自於作者心靈的生命寫意。
人物成就
個人藝術成就
1999 年,美術作品《笑傲蒼宵》入選“甘肅省首屆工筆畫展”並獲獎,書法作品參加“慶祝建國50周年甘肅省書法篆刻展”獲獎;2000年,書法作品在“甘肅省新世紀書法大展”中獲獎;2001年書法、美術作品參加第十三屆“中國西部商品交易會四省書畫作品聯展”; 2003 年書法作品參加“首屆甘肅‘張芝獎'書法作品展”、“中韓第八回書法交流展”、“第四屆全國楹聯書法大展”; 2004 年書法作品入展“全國首屆大字藝術展”、“全國第五屆楹聯書法作品展”、“紀念鄧小平誕辰1 00 周年全國大型書法展覽”; 2005年美術作品入展“首屆甘肅省專業畫院畫家作品展”、書法作品獲甘肅省書協創作成果二等獎,先後三次獲慶陽市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06 年專題片《人生大境界、筆墨鑄精神——走近安石》在甘肅電視台公共頻道播放。
《安石書畫作品集》、《歷代文人詠慶陽一一安石書法作品集》、《安石花鳥畫選》、《安石寫意鷹畫集》、《安石書法作品集》分別由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部分作品在《中國書法》、《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書畫報》等專業報刊發表。
領導成就
自從擔任市書協主席以來,安石在市書協成立了教育委員會、創作委員會、評審委員會、毛體書法研究會等8 個專業委員會,使書協的活動有聲有色。
他經常召集全市文化精英和文化工作者骨幹,聽取他們對建設我市先進文化和和諧文化的意見和建議,採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凝心聚力,謀劃工作,鼓動全市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同心同德為我市文化藝術事業奉獻力量。
在他的策劃和組織下,先後成功舉辦了“李勇杯”全國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興隴杯”全國攝影作品大獎賽、岳飛《滿江紅》碑林全國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第五屆中國·慶陽民俗文化節“香包緣”全國著名書畫家作品邀請展等大型展覽。
為宣傳慶陽書法,發展慶陽書法藝術人才隊伍,他積極為中國書協和省書協推薦會員,鼓勵作者向全國各種展賽投稿,他共為省級以上書畫專業團體推薦會員90多名,向省級以上展覽推薦作品8百餘幅。
2003年,牽頭策劃組織舉辦了“慶陽地區中青年二十人書法作品巡迴展”,先後在蘭州、西安等地展出,產生了很大影響。
2004年,在“慶陽書法萬里行”活動中,安石擔任秘書長,負責外出聯絡協調工作,在他與組委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歷時兩年多時間,先後在河南鄭州、江蘇南京、蘭州、北京等地展出,受到當地廣大書法工作者和民眾的好評。
編輯出版了《慶陽風情》、《李勇杯全國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作品集》、《慶陽歷史名人剪紙作品集》、《西峰二十年》等書籍,深受市內外讀者好評。
他先後邀請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寧夏自治區書協主席吳善璋、中國書法家協會評審委員會主任白煦等20多位知名書畫家來西峰傳授技藝,開展交流,在理論上、實踐上對我市青年書法作者悉心培養,多方指導。
這些工作有力地推動了慶陽書法藝術事業的繁榮和發展。
感人事跡
他為失學兒童、孤寡老人、重病患者捐款2 萬多元。2011年12月,為了慰問邊防子弟兵,他冒著嚴寒,遠赴阿拉善軍分區,義務為部隊官兵書寫書畫作品20 余幅,贈予官兵。像這種義務贈書贈畫的活動他已堅持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來,他每年都組織書協、美協會員多次深入農村、機關、學校、部隊、企業書寫對聯,贈送書畫作品,累計義務書寫、贈送書畫作品達3 萬餘幅。1998年,鎮原縣農民杜養富因救落水兒童光榮犧牲,他組織書協、美協的同志專程赴鎮原縣城進行書畫義賣活動,收入所得6100元錢全部捐獻給杜養富的家屬。2003年,他在修建小崆峒岳飛《滿江紅》碑林中,和同事積極為工程籌資募捐,保證了工程的順利完成多年來。為慶祝西部交易會和慶陽第二屆香包節在峰舉辦,他組織了慶陽在峰的30多位知名書畫家,奮筆書畫長卷100米。
為了培養青少年書法愛好者,激勵他們學習書法的積極性,他每年從自己的工資中擠出一萬元作為基金,對獲得省級以上獎勵的青少年予以獎勵。
由於他情系隴東,修德敬業,無私奉獻,用自己精湛的書法技藝為老區的文藝事業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壯麗詩篇。2008年他被西峰區委、區政府命名為西峰區精神文明建設標兵。2012年被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文聯命名為甘肅省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人物評價
其一
書心激清流:揮毫育交林鶴一一談談安石的書法
安石引起我關注是他的書法作品連續在"慶祝建國50周年甘肅省書法篆刻展"、"甘肅省新世紀書法大展"中獲獎開始,那已經是10餘年前的事了。那時候,我就斷定安石有了如此紮實的功底,一定會走出來,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果然,在近些年來,他陸續入展"中韓第八回書法交流展"、"第四屆全國楹聯書法大展"、"全國首屆大字藝術展"等全國性書法展,出版了多部個人書畫專著,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再加上他在慶陽市書協主席的崗位上組織實施了"慶陽書法萬里行"等一大批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的大型書法活動,為當地書法藝術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隴原大地引起了廣泛關注,成為甘肅書法隊伍中的佼佼者。
書法,其實如禪如道,言詮禪非,言語道斷,面對安石書作的佳境,我總有一種"此中有真意,欲辯己忘言"的感覺,也許這正如禪家的訓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心靈體驗才是最為真實可靠的。安石涉及諸體,凡篆、隸、楷、行、草皆有涉獵。但我認為其最成熟、個人風格最明顯的還要屬於其行草書。安石的行草書作品,取精用宏,載成一體,卓然獨造而與眾不同,形成了一種屬於自己的書法語言和符號,一看就知道寫的輕鬆愉快,撲面一種簡潔清新、情致優雅的感覺。黑格爾曾說"是一種內容稱其為詩的並不是單作為
觀念來看的觀念,而是藝術的想像。"對於書法而言,如果藝術的想像把觀念把握住,用線條語言通過巧妙的組合把某種觀念傳達出來,並在理智的思辨性和感覺的獨特性二者之間構築具有一定純度的引起欣賞興趣的藝術審美,那么他的獨特個性就有可能獲得特殊的意義。他所追求的是一種和諧之美、雅致之美與書卷氣之美,因而點畫、結體、章法的方方面面都要"合理合法",而不能有意"造作"。顯然,這樣的"追求"所折射出的,正是王羲之那以"中和誠可經"為本色的藝術風格與美學思想。
從安石的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學得最多的是米市、王羲之,後來取法明清一路,而這 “三派”之中他學得最為深廣透徹、得心應手的,又是王羲之。所以,安石的藝術風格,用筆行中帶草,方圓並施,寫來不激不厲,頗具文人氣息,總體風貌在王氏書風的大範圍之內。他筆下的點畫,總能夠把相應書寫過程的來龍去脈,相當清晰而完整地展示出來,無論那神韻風采的瀟灑飄逸、清新雅健、風度翩翩與平和醇正,還是那點畫、結體的嚴謹端穩、一絲不苟、隨心所欲、自然天成,情況都是如此,這完全可以"一目了然"。安石的行草書還有濃厚的米南宮的影子,得益於《蜀素帖》、《吾溪詩序》等帖,意韻別致,結體穩中求險,而在筆法上多中鋒、側鋒合調並用,以粗重與靈活之線條相結合,形成優雅的樂章,字形不做強烈的欹側,又時而用顏魯公回抱之勢寫左旁長豎與右豎半包圍之形體,即注意鋒芒不過分外露又不失筆勢飛動之神采,因而能克服康有為所批評的"佻縹過甚"之病。
藝術風格之形成往往不是刻意能"追求"得到的,應是作者多年對碑帖的臨習、感悟,揮毫之際能直抒胸臆,超然物外,全無取媚於人之念,故方臻於妙境。安石是位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勤於總結歸納、融會貫通而精於創造的人。他對行書多年來孜孜以求,經過揚古棄古,忘我造我之後,其作品理趣互見,功性相合,自成一格。在傳統書法基礎上努力探索開拓,逐漸創造出體現自身學識、人格、修養的書注意境,不論是橫幅、中堂、對聯、扇面均能呈現出一派天機與"不激不厲,風規自遠"的雅和之風,清爽雋永,清氣撲人,觀之令人悠然怡然,頗得清雅閒適的品味。所謂"書如其人",在這裡t得到了很好的註解。
安石的篆書古拙樸茂,結構錯落有致,用筆藏鋒逆入,拙中見巧。墨色變化豐富,濃、淡、乾、濕、枯並舉,濃枯變化適宜,或枯如鐵馬秋風塞北,或潤如杏花春雨江南。他的隸書凝重雅致,方峻朴密,用筆自然灑脫,變化多端,中鋒、逆鋒、絞鋒、側鋒、裹鋒並用,輕重緩急、方圓轉折、粗細疾澀都體現在他的用筆中,並且顯得恰到好處。他的楷書端莊俊逸,結字工穩,線條平和道勁,用筆頓折分明,密處有空靈,疏處不散漫,用心去體會琢磨,對於線條的錘鍊、技法的變化、氣韻的協調、法度的掌控都很出彩。
"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動情乎?"安石為人謙和平淡,彬彬有禮,待人處世始終是一位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他熱心公益事業,每年從自己的工資中擠出10000元作為基金,獎勵當地熱愛書法藝術的青少年,常常為失學兒童、孤寡老人、重病患者捐款,情系隴東,修德敬業,無私奉獻,用自己精湛的書法技藝為老區的文藝.事業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壯麗詩篇。人品既高,筆自不同,人不足稱,雖工不貴,書法之境界與人的境界是相通的,安石清剛雅逸的書法作品不正是他散淡性情、高尚情懷和博愛之心的生動體現嗎?不正是"字如其人"的真實寫照嗎?
書心澈清流,揮毫散林鶴。他就像一股清泉,洗去了灰塵,沖淡了名利,洗滌著自己這顆熱愛書法、追求書法的執著之心,我相信他一定會"如丘之好學",不斷地提高自己,磨練自己,將來一定能越走越遠,取得更好的成績!
其二
無言獨化的精神境界——安石書法行狀
鄭墨泉/文
安石秉承家訓,少時即染指翰墨,傾心丹青。初學唐楷,下筆筋骨厚重,有恢弘磅礴之氣。稍後轉向二王,用筆行中帶草,方圓並施,寫來不激不厲,頗具文人氣息。再後來取法宋人及明清一路,意韻別致,結體穩中求險而興隨筆劃,章法錯落起伏而又真率自然。這幾年,他又涉及諸體,凡篆、隸、楷、行、草皆有涉獵。且創作頗豐,屢有佳作入選國家級展覽。
安石為人謙和平淡,彬彬有禮。他似乎並不以書畫家自居,但卻在追求一種古代文人士大夫那種高潔、淡雅的情懷與風采。在和先生多次的接觸中,我實在感覺不到面對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書畫家,而如同面對的是一位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一切都是十分和諧、靜雅、安詳、坦然,如同其書一樣。我想,安石除了保持自己的藝術信念與尊嚴之外,其中包含更多的恐怕是對古代文人士大夫那種超脫的自然境界的深刻理解與把握。
“書如其人”,我信。
自古以來,中國人總是把“書品”與“人品”結合起來,“立品為先”。“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故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中國文化傳統歷來有“文如其人”、“詩如其人”、“畫如其人”、“書如其人”之說。充分說明“人格決定風格,人品決定作品”。劉韶說:“寫字者,寫志也”。書法作品就是要表現作者的內心感悟和創作意境。我想,安石的做人、作書不正是如此嗎?
安石諸體皆工。篆書古拙樸茂,結體錯落有致,用筆藏鋒逆入,拙中見巧。隸書凝重雅致,方峻朴密,結字橫勢開張,縱勢收斂,密處有空靈,疏處不散漫。結字中隱約透出楷意與篆味,很見個性。楷書端莊俊逸,結字工穩,線條平和遒勁,用筆頓折分明。行、草書是安石的強項,我們不妨來詳細尋繹一下他的行草情結:安石寫行寫草不激不厲,從容揮灑,給人一種清新、醇厚、典雅、勁健、富有禪意的藝術享受。從他創作的作品來看,其用筆起碼有如下幾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是變化豐富。以橫畫而言,起筆有順鋒、逆鋒,收筆有上折、下折。撇畫有長有短、有豎又斜;斜撇中有出鋒、回鋒之別。至於點,更是或俯或仰,或方或圓,或斜或正,或曲或直,隨字賦形,因勢變化。二是沉著痛快,揮灑自如。行、草書不難沉著,也不難痛快,最難的是飽滿、渾厚、圓潤、遒逸,發筆處鋒芒外露,收筆處不露痕跡,粗不為重,細不為輕,在沉實有力的筆調中表現出瀟灑靈動的態勢,痛快淋漓的筆觸中顯露出雍容靜穆的韻味。在我看來,以安石的當下狀態,定能深諳其中三味。三是韻律。安石的行草書中,不同的筆畫有不同的節奏,如橫畫較慢而豎畫較快,捺畫較慢而撇畫較快。相同的筆畫也有不同的節奏,如同是豎畫,懸針快而垂露慢;同是捺畫,正捺慢而反捺快。正是這樣,快中有慢,慢中有快,有起有伏,有張有弛,輕重抑揚,跌宕頓挫。例如音樂,有高低疾徐不同的旋律,才能奏出悅耳動聽的樂章。四是剛柔相濟。行、草書用筆不能太剛,太剛乏虛和之韻;亦不能太柔,太柔則乏勁利之勢。安石在用筆上把藏與露、順與逆、疾與澀、轉與折、中與側、曲與直、起與伏這些看似矛盾的客體和諧地統一在一起,故能經得起推敲。五是牽絲自然。安石行草書的牽絲引帶是在作者有意味的情緒下揮灑的運筆節奏中自然形成的。該引則引,應帶則帶,不多不少.不枝不蔓,皆在筆取逆勢時偶然不經意地帶出,或一、二字相連,或三、五字相牽,因而顯得氣韻貫通,節奏感強。
安石行草書結構謹嚴,字勢遒逸。在變化上,隨勢結構,大小長短,肥瘦闊窄,掩映穿插,伸縮爭讓,極盡變化。在剞側上,寓奇於正,似奇反正。在參差上,錯落有致,匠心獨具。古人最忌“上下方整,前後齊平”。因此,安石的行草書在參差上或左俯右仰,或上放下斂,有張有弛,有開有合。
安石在行草書章法經營上,因體賦形,曲盡其態。粗看之下,似乎大小長短參差不齊,細看則和諧勻稱。其根據每個字在全篇中的不同位置及其上下左右的關係來確定字的形態,據勢變形,或欹或正,或縮或放。在謀篇布局上,氣勢連貫,或用意連,或用形連。在布局統一中求變化,和諧中求差異。“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把字的欹正方圓,墨的潤枯濃淡,行的疏密開闔,節奏的輕重緩急等各種矛盾著的對立形勢統一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同時,安石也善於處理作品中的虛實關係,常常運實為虛,實處亦靈,以虛為實,斷處仍續,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
書法創作是一個“頓悟”與“漸修”不可偏廢的漫長過程,既要有平常的心態,又要有進取的精神。作為一位有毅力又有平常心的藝術家,我想,安石已由覺悟步向自覺。因此,我們有理由對他抱以更大的期待。
2009 年8 月於西安
其三
源自心靈的生命寫意——安石畫鷹蠡評
鄭墨泉/文
中國人喜愛鷹。鷹崇拜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沿襲已有幾千年,古代鷹崇拜是王權政治權威和軍事力量的象徵。今天,現代文明與時代崇尚把鷹崇拜賦予了新的境界,鷹的精神已成為現代人個性張揚、超凡脫俗和雄強、勇敢力量的化身。我想,作為一位鷹文化的傳播者,安石能幾十年如一日的喜鷹、畫鷹,大抵源於此吧。
安石秉承家訓,幼時即染指丹青、傾心翰墨。數+載孜孜矻矻,鍥而不捨。既有著厚實的傳統功力,又有著一般人所無法具備的百折不撓的執著精神。
我們知道,安石在從藝之路上並沒有拜過名師,也沒有得到哪位大家巨擘的親炙指點,而主要靠的是“自悟”、“自覺”和“勤奮”。小時候,一本《芥子園畫傳》 就幾乎成了他的“良師益友”。這對於這位初學者來說,常常能夠起到舉足輕重的啟蒙作用,也為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安石發現,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的有些板滯和匠氣,為了使自己的作品擺脫板滯和匠氣,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安石廣泛地師法古人,臨摹經典,採風寫生。甚至於把西畫的表現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這些從他幾年前的一些工筆花鳥畫中可見一斑。而最近幾年裡,安石對於鷹的喜愛超乎常人,他說:“鷹者,‘英雄’也,乃自然界中強者,超級英物。”看得出來,他想通過鷹文化來喻示人的文化精神和高瞻遠矚、堅強剛毅及勇往直前的大無畏英雄氣概。此後他對宋代的趙佶、李迪、趙子昂到元代的張舜咨、雪界翁和明代的邊景昭、殷偕、王乾、林良、呂紀及清代的八大山人、華喦、高其佩還有近現代的高劍父、高其峰、張書旅、徐悲鴻、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等古今大家的經典作品心摹手追,反覆研習。在這期間,安石常常到生活中採風寫生。隴上多鷹,得天獨厚的他除了觀察鷹的生活習性外,還觀察鷹兀立時、攀懸時、抖羽時、展翅時、搏擊時的各種動態。他認為,熟悉鷹才能畫好鷹,“師鷹而造化”。久而久之,安石筆下的鷹,形神兼備,個性突兀。這些,從他創作的一大批鷹作品中不難看出:它或翱翔於碧空晴天,或搏擊於狂風巨浪,或傲然屹立於高標峰巔。幅幅作品造型精緻、結構嚴謹、設色典雅,或以簡筆縱橫、不拘繩墨、豪放灑脫,或誇張簡約、奇譎姿肆。如作品《氣雄萬夫》 構圖和諧、簡逸灑脫,圖中岩石自左而右,鷹兀立其上,氣宇軒昂。很有書寫性的幾筆蘭草穿插其中,起到烘托環境的作用,給畫面平添幾分生機。此圖用筆酣暢簡練,畫境意韻高遠。《思逐雲霄》中,一蒼鷹登枝雄視藍天,振翅待翔。樹幹蟲虬曲勁健,潤枯有致。在構圖的處理手法上,作者突出了鷹的傲昂氣質和雄健壯美的藝術形象與松柏勁挺高潔之風格。同時,作者也把自然客觀之鷹與人的主觀情感寄託融合為一,表現融天地宇宙於胸中氣概和自強不息生命力量的雄壯之美。《雄風》構圖縱橫交錯,連綿山崗蒼蒼茫茫,雄鷹以搏擊式振翩而下,大有“展翅恨天低”之氣勢。不難看出,作者是以表現人格精神境界為主題。畫鷹實際上是畫人。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通過“物化”、“移情”的藝術手法,賦予表現對象“人格化”,寄寓理想,傳情喻志,抒發壯志凌雲、氣貫乾坤的人格精神和崇高境界。《爭霸》一圖,風雨中一鷹開翮探爪,一鷹振翅昂首,嬉戲爭雄,蕭蕭風雨中充滿肅殺之氣,營造了一個緊張而又動感的場景和意境。《七雄圖》中,山巔、巨石、蒼松之上群鷹高踞,團塊布局使畫面氣勢雄渾穩固樹、石、鷹成為一個整體,顯得挺拔險峻而又氣勢博大畫面上,七鷹神態各異,變化有致。作者用筆果敢、揮灑淋漓,似乎是信手拈來,一揮而就。整幅畫以乾濕濃淡的水墨繪寫,以淡淡的赭石、花青烘染山石、蒼松,群鷹聚會的雄姿躍然紙上。
由此,我們首先發現,我們在觀賞安石鷹作品時,發現一個突出的特點:氣勢開張、寫意性強、構圖新穎。在安石的筆下,不論是鴻幅巨製,還是斗方小品;也不論是物象密集之作,還是一鷹一石,皆高低錯落,張弛有度,富有韻律、節奏和動感,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這種強烈的視覺衝擊,既來源於作者沉雄大氣的筆墨,也來源於作者不拘一格的構圖。安石的構圖,不為傳統的程式法則所框范,而是借鑑吸收了現代繪畫的平面構成和分割,或由內向外輻射,或由外向內合圍,或自上而下鋪展,或自下而上生髮,或出人意表,或險中求勝不論如何變化,但卻都圍繞著一個共同的美學取向和藝術法則,這就是一作者努力整合感性寫意與理性構圖之間的關係,以使得畫鷹這種傳統的藝術形式能夠富有更多的現代精神和現代氣息。
其次,我們發現,安石畫鷹,從總體基調上可以說是以氣韻取勝的(安石落墨沉雄,下筆果斷,不論提按頓挫、飛白轉折、鋪毫臥毫,皆有一股子“狠勁”) ,有氣有韻,氣韻兼得,平衡互補,非常耐看。這是因為:第一,安石畫鷹,有真正的寫意性,一鷹一石.一草一木,一點一划,都是用書法的筆墨寫出來的,故而充滿了層次和變化,生拙古樸,堅凝渾厚,有一種毛茸茸的感覺,充滿了生命的律動。第二,安石懂得控制,在其行筆的過程中,不焦不躁,不粘不脫,有乾有濕,有骨有肉,無任何刻意造作之感,故而使得整個畫面顯得松秀而靈動。第三,安石除了對水墨得心應手外,還敢於用色,也善於用色。其筆下的色彩既不同於物象的固有色,又突破了傳統畫鷹程式化設色的藩籬,艷而不俗,鮮中帶雅,給人以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增加了作品的情味和韻致,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既力能抗鼎,又意味無窮;既驚心動魄,又風情萬種。
最後,我們還發現,安石作畫,在造型上有著紮實的能力,加之他深厚的書法功底,所以,對物態形象的描繪既是傳神的,又是概括的;既是鮮活的,又是靈動的。他筆下的鷹,已成為他心中的鷹。鷹在心中。不論是兀立的、攀懸的、抖羽的、展翅的、搏擊的,還是鷹群相聚的皆形神俱得,意態兼奪。雖然緣於小寫意或大寫意畫法的技術特點,安石在作畫的過程中做了必要的提煉和省略,但卻總是能夠抓住所要表現對象的最生動、最傳神、也是最精彩的瞬間。儘管咨肆縱橫,卻自有“紀律”和“法度”;儘管放筆“直掃”,卻不違造型和神似,可謂妙手偶得,渾然天成。
從某種意義上說,安石的鷹作品乃作者藝術心靈的投影和主體精神的折射,或換言之,是源自乾作者心靈的生命寫意。所以,安石才有了今天這樣驕人的成績。
其四
沒有大腕的氣勢,也沒有名家的派頭,樸素的衣著,樸實的外表,樸實的話語,無不透射著他樸實的內心世界。安石同志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為著發展慶陽的先進文化,為著促進慶陽的和諧文化建設,為著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情聯隴東,心繫人民,甘於平凡,無私奉獻,坦然處世,用自己的滿腔熱忱和對文化、文學藝術事業的忠誠和執著譜寫著一個隴東文化人絢麗多彩的亮麗詩篇。
——朱旭升 左瑞傑
理論研究
鷹者
鷹者,天地間之靈禽,禽類中之神物。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鷹,自古便以英雄喻之。其搏擊雲天、凌空萬里之毅力,叱吒風雲、雲遊八荒之膽魄,兀立高岩、胸懷大宇之襟懷,高瞻遠矚、極目蒼宵之氣度,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之精神和勇氣無不令古往今來之文人雅士、英豪俊傑為之嘆服、為之折腰
縱觀寰宇,鷹,其精神已成為雄強、勇敢的化身,歷來為人們所敬仰、欽慕和崇拜,許多國家的國徽如美國、波蘭、埃及、墨西哥等,皆以鷹之形象為主體,象徵莊嚴與肅穆、強大和力量。
閱古觀今,鷹,早已成為文人雅士筆下創作的絕好素材。李白“雲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杜甫“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劉獻廷“風急雁行排遠岫,秋高雕影落寒煙”。鄧拓“自有雙肩生雙翼,翱翔萬里任西東”等詩句,皆以鷹喻志,寫鷹抒情,借鷹抒懷,讀後令人振奮不已。
放眼畫壇,鷹,更是藝術家繪畫的重要題材。唐代馮超正,五代郭乾暉,宋代趙佶、李獻,元代張舜咨、雪界翁,明代呂紀、林良,清代朱耷、華喦,近現代的高劍父、張書旂、潘天壽、李苦禪等大家均創作了不少風格迥異、神韻超然的藝術珍品,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餘生於農村,長於農村,兒時目睹了鷹的棲止、翱翔、獵物等各種姿態,或挺立凝視,或迂迴山間,或高翔雲際,或疾沖而下,觀其靜如處子、動若雷電,童心不禁為之震撼,遂萌生畫鷹之意。既長,遍覽傳世鷹作,心摩意臨,反覆研習,略得皮毛後又近距離接觸鷹,觀其形,察其勢,悟其性,品其情,逐漸對鷹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深感畫鷹即畫人也,要畫出的是英雄形象,俠士風範,要表現的是鷹那種縱橫萬里、馳騁乾坤的博大胸懷和自強不息的生命力量。只有把自然界的鷹與人的情感合而為一,融於一爐,做到鷹即是我,我即是鷹,只有讓自己的思想如蒼鷹般天馬行空,讓自己的靈魂如蒼鷹般雲遊萬里、叱吒風雲,如此畫鷹,才能得其神矣。
人事消磨,歲月荏苒,屈指算來,余畫鷹已有二十多年,期間不乏茫然和困惑、辛勞與汗水,雖然,總在孜孜以求中尋找著藝術上的突破口,希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把傳統與現代嫁接、抽象與具象融合、神似與形似統一,但始終未能超越,無法突破。總是在不斷地肯定與否定中寄希望於下一幅作品、下一次嘗試。因此,常常深感自己才情有限,天賦淺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數十年禪精竭慮,朝夕玩味,余愛鷹之情、畫鷹之心始終不泯。
——癸巳春 安石
作品欣賞
本詞條內所有圖片均為安石書法及國畫作品,請點擊放大欣賞。欣賞安石更多精彩作品,請點擊下列圖冊。(本詞條由康學傑、李清等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