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事件背景,福建整肅,反蔣方案,事變經過,事變準備,成立政府,最終失敗,歷史評價,
事件背景
福建整肅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由於他們的抗日要求和行動得不到蔣介石政府的支持,與蔣的矛盾日益激化。
1932年,國民黨軍第19路軍進行“一·二八”淞滬抗戰,觸犯了南京政府的對日不抵抗政策。在《淞滬停戰協定》簽訂的第二天,蔣介石對“違令”抗日的19路軍進行“整肅”,下令將該軍3個師分別派到皖、鄂、贛三省“剿共”前線參加內戰。
6月,19路軍陸續入閩後,蔣介石整肅、收編了陳國輝、張貞等雜牌部隊,並舉兵進占閩西蘇區和閩南游擊區,在軍內外進行反共活動。年底,蔣介石改組福建省政府,任命19路軍總指揮蔣光鼐為省主席、軍長蔡廷鍇為駐閩綏靖公署主任兼十九路軍總指揮。
反蔣方案
1933年5月,十九路軍的老上司陳銘樞游歐回國,開始積極籌劃反蔣。參與陳銘樞策劃的梅龔彬回憶,陳提出上中下三種方案:“第一種方案(上策)是聯合粵桂反蔣;如果陳濟棠不肯參加的話,就執行第二種方案(中策),先搞閩桂聯合倒陳,再發動反蔣;如果陳濟棠和李宗仁都不肯乾,那只有採取第三種方案(下策),爭取與紅軍合作反蔣。
事變經過
事變準備
1933年6月1日《塘沽協定》簽字後第二天,蔣、蔡在福州發表通電,反對蔣介石對日妥協、出賣華北。接著又在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的影響下和“剿赤”軍事失敗的刺激下,放棄了抗日與“剿赤”並行的方針,十九路軍代表陳公培和紅軍代表彭德懷在南平王台簽訂停戰協定,劃分“國界“,並於10月26日派代表至江西瑞金與中國工農紅軍簽訂《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為事變的發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11月20日,李濟深等在福州召開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發表《人民權利宣言》。福建事變爆發。
成立政府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後,受到各地民眾和海外華僑的擁護,但同時也遭到蔣介石政府的輿論攻擊和軍事鎮壓。
最終失敗
12月下旬,蔣介石抽調進攻江西蘇區的嫡系部隊十餘萬人,以衛立煌、張治中、蔣鼎文為三路前敵總指揮,在海、空軍的配合下,由贛東和浙江分路進攻延平、古田等地。衛立煌行動迅速,很快抵達福建北部,對十九路軍形成夾擊之勢。剛剛成立不到百日的“人民革命政府”由於內部不團結,許多事情還沒有商定,就宣告夭折了。衛立煌為了截斷十九路軍經泉州退入廣東的道路,又迅速行軍,隱蔽地繞到閩江以南進行阻擊。同時,蔣介石大撒金錢,收買十九路軍高級將領,使其內部自亂陣腳,軍長師長几乎全部向中央軍投誠。
1934年1月上、中旬,延平、古田、福州先後被蔣軍占領,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軍總部分別遷往漳州和泉州。
21日,在蔣介石分化瓦解和優勢兵力的攻擊下,泉州、漳州相繼失守,福建事變終告失敗。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逃往香港,第十九路軍的番號被取消,軍隊被蔣介石改編,保留60、61、78師三個主力師番號,軍官大多調整為黃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