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陳祖康,字紹文,號宜安,1901年出生,福建省漳平菁城人。陳祖康的家庭是一個殷富之家,亦是一個書香世家。1916年入龍巖九中讀書。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當時,熊雄也赴法國勤工儉學,與陳祖康同在
巴黎西郊聖日爾曼公學補習法語。1923年,熊雄介紹陳祖康加入共產黨員
趙世炎、周恩來等組織的中國少年共產黨(共產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1924年獲得烏靈大學理科碩士,次年獲法國西方工學院土木工程師職稱。被該校聘為助教。陳祖康在1924年獲法國
馬賽大學理科碩士學位,1925年夏又畢業於法國西方工學院,獲土木工程師證書,並被聘為該院的助理教授。在留法期間,由熊雄介紹加入中國少年共產黨,1924年6月轉為共產黨員。
軍統生涯
1926年陳祖康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任總司令部交際處外交參贊官,北伐東路軍總指揮部高級參議,獨立第四師總參議兼漳州
警備司令部參謀長。
陳祖康到福建後,參加
國民革命軍東路軍政治部的工作,先後任東路軍政治部宣傳科長,福建陸軍幹部學校政治教官。
1927年1月陳祖康在
閩南從事革命活動,任閩南特委委員、福建臨委委員;10月任
閩西特派員;12月當選福建臨委執委。
1928年2月當選閩南臨委常委,兼省臨委組織部長,4月代理福建臨委書記,6月中旬投靠國民黨
張貞部,6月24日福建臨委開除其黨籍。
1928年8月,中共中央派
鄭超麟為巡視員來閩整頓省委組織。陳得知鄭到達廈門,派人跟蹤,伺機捉拿未遂。
1929年8月8日,
紅四軍解放
漳平城。12日,民眾到陳祖康家殺豬出谷,放火燒毀其房屋。19日,紅四軍挺進閩中,陳即以國民黨岩平寧剿撫特派員身份與
張貞派的張汝劻旅乘虛進占漳平縣城。他薦派心腹陳應標為漳平縣長,捕殺革命人士陳福慶、
蘇振源、蘇金等人。
1930年,陳祖康到上海向“第三黨”的
鄧演達匯報工作後,10月回漳州創辦《迴風報》,至1932年6月因資金不濟而停刊。接著又參與“
第三黨”在
漳州籌辦《漳州日報》,受十九路軍影響,宣傳反蔣抗日。
1933年12月13日,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的“
中華共和國人民政府”委任陳為漳浦縣長。
1934年1月,
閩南自治軍司令胡捷進攻漳浦時,陳率部與之酣戰,後得十九路軍馳援,反守為攻。陳將胡梟首示眾。
1934年1月21日,“
閩變”失敗後,陳祖康避居長沙,以喝酒、打麻將消磨時光。後被長沙
警備司令部的軍統特務范裕厚拉入軍統組織。
1936年
兩廣事變爆發後,陳祖康到湖南
醴陵收集廣西方面的動態,“成績良好”,後被派往老家福建工作。在擔任軍統
閩北站站長期間,曾查到一封日本
台灣總督中島滿從香港寄給
福建省政府主席
陳儀的信並上報中央,嚇得陳儀趕快把他的日籍太太送到長沙並表示對中央的忠誠。
1939年,陳祖康被派到上海從事情報工作,從
陳公博那裡獲得了美國需要的日本剩餘海軍艦隻的位置的情報,從而幫助
美軍飛機徹底解決了日海軍艦隊。隨著抗戰的即將勝利,為了保證國民黨軍隊進入上海,他和日軍高級軍官勾結,破壞了共產黨在上海日軍下級官兵中的策反。
抗戰勝利後,陳祖康返鄉競選所謂“
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並當選為代表。大陸解放時,陳祖康隨國民黨逃到台灣。1960年,陳祖康又受命赴香港進行反共的情報工作。返回台灣後,於1979年2月在台灣病逝,享年78歲。
人物詩作
1924年春孫中山在
黃埔創建陸軍軍官學校,俗稱黃埔軍校,委任蔣介石為校長。6月16日舉行首期
開學典禮,錄取新生499人,孫中山核定校訓為“親愛精誠”,並以“革命軍的基礎在高深的學問”為題發表訓詞,奠定
國民革命軍的堅實基礎。
陳祖康與
熊雄(又名披素)是留法時的同學,熊雄先於陳祖康回國,在黃埔軍校經周恩來推薦,繼周恩來後任軍校政治部主任。熊雄多次去函去電,請陳祖康返國參加革命,陳祖康遂辭去西方工學院的教職,於1925年春離法回國,來到黃埔軍校任少校政治教官。由於受家庭影響,陳祖康從小愛好文學。他曾受業於名師陳步韓和劉岑仲,打下深厚的國文基礎,尤擅長寫詩。
1926年秋,黃埔軍校第五期開學。一天,
熊雄找到陳祖康說:“到現在,五期已經開學了,學校萬事俱備,惟校歌尚付闕如,似乎有些說不過去了。政治部方面大家都認為你對詩歌獨具專長,要你撰寫一篇校歌的歌詞,請你立即動筆。”接連幾天,陳祖康一直冥思苦想,寫了又撕,撕了又寫,始終未能滿意。有一天早晨,他信步江邊,望著眼前奔騰而過的珠江,猶如革命洪流滾滾向前,一發不可阻擋。回過頭來,軍校的練兵場上紅旗招展,與刀槍交相輝映,軍號聲和喊殺聲此起彼伏。看到這一派生氣勃勃的革命氣氛,陳祖康不禁思潮洶湧,豪氣頓生。回到宿舍後,他揮筆寫下了一段歌詞:
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預備做奮鬥的先鋒!
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
攜著手,向前行;路不遠,莫要驚。
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
陳祖康將歌詞拿給
熊雄看,熊雄連聲讚許,請少校音樂
官林慶梧譜曲。不久,陳祖康離粵赴閩,校歌有否被採用陳祖康不得而知。
1927年春有學生自
黃埔來見陳祖康,告訴他
黃埔學校已有了校歌,並唱了原文,這時他才知道那首歌詞被採用了,後來還被勒石在黃埔軍校的校園內。
1985年1月23日,全國政協委員
文強來函證實,這首校歌確屬陳祖康所作。
黃埔精神
大浪淘沙,書寫著人間滄桑。風雲變幻,折射出人生軌跡。陳祖康這位早期的共產黨人,由於歷史的局限和自身的因素,最終沒能成為正義的代表者,反而與共產黨分道揚鑣,其教訓是值得吸取的。但是,他在早期為中國革命作出了一定貢獻,
黃埔軍校校歌的創作,仍然值得一提,正如他自己所說:“在這校歌的字裡行間,無疑是代表了一部分
黃埔精神。”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中國第一所新型軍事幹部學校,名為“陸軍軍官學校”。1924年6月16日軍校在廣州開學,因校址設在
黃埔長洲島,故通稱“黃埔軍校”。在當時是與美國西點軍校、日本
士官學校、英國皇家軍官學校、蘇聯
伏龍芝紅軍大學齊名的世界著名軍校之一。黃埔軍校誕生於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軍校創辦後,國共兩黨都選派重要幹部到校任職。孫中山先生親自兼任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國民黨黨代表,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
熊雄先後擔任軍校政治部主任。軍校以孫中山提出的“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採取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方針,為國共兩黨培養、造就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在國民黨方面,
黃埔師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有近40人。
杜聿明、
胡宗南 、
張靈甫 、
黃維 、
戴笠 、
郝柏村 ,哪個不是耳熟能詳的人物!在共產黨方面,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中有5人出自黃埔、十名大將中黃埔出身的占了3位、1955年授銜的57名上將中有黃埔師生9人。左權 、陳賡 、
徐向前 、
林彪 、
蔣先雲 、
劉志丹 、
羅瑞卿個個都威名遠揚!
黃埔軍校作為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見證,在中國現代史和軍事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國共兩黨的黃埔師生在
平定商團叛亂和東征、
北伐戰爭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所向披靡,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抗日戰爭爆發後,
黃埔師生再度攜手,並肩作戰,無役不從,為
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仍然寄希望於國共合作掀開新的歷史篇章,擴大三通,促進海峽兩岸同胞的交往和經貿和文化交流,發揚孫中山先生提倡的“親愛精誠”之
黃埔精神,早日實現和平祖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