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合浦學會

州合浦學會成立於1922年,最初由中山大學前身的廣東大學學生髮起,原名“合浦留省學會”,是一個在穗工作和學習的合浦籍(含今北海、浦北)人士的民眾性學術團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合浦學會
  • 成立:1922年
  • 發起:中山大學前身的廣東大學學生
  • 原名:合浦留省學會
  • 地址:惠城花園惠景樓2406號
學會簡介,學會宗旨,前世今生,

學會簡介

廣州合浦學會成立於1922年,最初由中山大學前身的廣東大學學生髮起,原名“合浦留省學會”,是一個在穗工作和學習的合浦籍(含今北海、浦北)人士的民眾性學術團體。主要目的是進行文化學術交流,並幫助來省城求學的學子解決食宿困難,為國家和桑梓培養人才服務。會所設在廣州市文德路北元里1號(又稱文德東一橫街),後因會員擴展,1930年由合浦籍愛國將領、時任廣東省主席、國民革命軍第19路軍締造者陳銘樞將軍,連同香翰屏將軍等人帶頭髮起募捐,購入廣州市小北路161–165號一棟三層洋樓,學會遂於1931年9月遷入上述新址,更名為“廣州合浦學會”。
1997年學會再次遷移至現在的荔灣區康王中路189號惠城花園惠景樓2406號。
廣州合浦學會自成立以來,接受共產黨指導,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成為中共廣州地下黨組織、地下學聯與進步組織人士活動和聯絡的秘密場所,也是開展抗日鬥爭和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紅色據點;合浦籍的大學生成為組織學運的中堅力量。合浦學會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會宗旨

團結和組織合浦地區留穗各界專業人士進行學術交流、科技開發和諮詢服務活動,為廣東、廣州與合浦地區加強交流合作、推動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關心、鼓勵和資助合浦地區青年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使之成為國家和家鄉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為實現“科教興國”戰略做出貢獻;密切聯繫同本學會有一定關係的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的知識界人士,開展交流和聯誼活動,促進科教、文化、經貿的發展與合作,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服務。

前世今生

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距今2100多年的“合浦郡”已經設立。“合浦郡”所管轄的範圍包括今日廣東的開平、陽江、肇慶、茂名、湛江以及廣西的玉林、博白、陸川、橫縣和原屬廣東的合浦、浦北、北海、欽州、靈山、防城、東興等地,面積約為3萬平方公里。
解放前一段時間合浦縣只管轄合浦(廉州)、浦北、北海三地域。當年的“廣州合浦學會”的會員主要包括北海、合浦、浦北的專家、學者、教授、政府公務員、企業家及就讀於廣州各大學院校的學子,是馳名於廣州地區的大型民眾團體。
由於廣州(省城)具有獨特、優勢的文化結構,吸引了全國各地青年學子到廣州(省城)求學,合浦(含浦北)、北海也有很多學子在廣州求學。當時由伍瑞鍇、芩麒祥、朱能萱、蔡進偉、周勝臬等人倡議募捐籌辦成立“合浦留省學會”,得到各界回響。時任廣東省主席、國民革命軍19路軍陳銘樞將軍,香翰屏將軍、鄒敏初、方人矩等均捐助大銀2000元以上。各界知名人士陳濟棠、蔡廷鍇、蔣光鼐、余漢謀、林翼中、陳玉昆、廖愈簪、沈載英、王崇周、蘇陳亮、廖國器、王廣軒、陳玉衡、李紹欽、張國元、黃維玉、劉樹南、吳佩瑜、羅光穎、沈載和、林國佩、范德星、張枚新、黃質文、王定華等人慷慨解囊贊助。計有373人捐款,共捐大銀32560元,為“合浦留省學會”(後改名為“廣州合浦學會”)購置新會址、裝修、買家具等。
“合浦留省學會”成立於1922年,首次會址坐落於廣州市文德路親睦里,又稱文德東一橫街。第二次又購遷至廣州市小北路(87、89、91號一棟三層洋樓)。“廣州合浦學會”大門正中的牌匾,是由當時任廣東省民政廳廳長、教育廳廳長林翼中所書。後來再買廣州市康王中路惠城花園惠景樓,成為是永久性的會址。大多數的捐款人也是參與“廣州合浦學會”社會活動的名人,有些人解放後成為國家的黨政高級領導幹部。有不少的募捐者到了國外,成為愛祖國、愛家鄉的族親名人。
抗日戰爭期間,“廣州合浦學會”是廣州地下黨的聯絡點。當時上海地下黨和廣州地下黨組織均被破壞,王均予從上海到廣州找瓤勤大學進步學生麥蒲費聯合廣州大學、中學的進步學生秘密籌建地下革命組織“讀書會”、抗日五人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同盟”、廣州學生抗日聯合會”、廣州藝術工作者協會”等,這些組織都以合浦留穗學生為骨幹。
1935年,當時廣州廣雅中學的李士洋(合浦常樂圩人,1935年參加共青團聯盟、193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先後任廣雅中學第一任黨支書記、中共廣州臨時市委縣工委副書記、中共東莞中心縣委書記、中共香港工委副書記、中共合浦縣委書記。解放後任中共中央礦冶研究院黨委書記),在廣州地下黨工作期間,先後介紹靈山、合浦籍的蘇世炘、陳冠中、陳冠型、蔡紹襄等人參加共青團聯盟。李士洋經常與中山大學的合浦籍進步學生陳銘炎,杜漸蓬、張進煊、張世聰、韓耀初等人在“廣州合浦學會”三樓的一個“閣樓”開會。
“廣州合浦學會”是《抗日救亡周報》廣州地下刊物的主要集散地。周報由李士洋任主編,由胡澤群、陳冠中和何秉顏等人撰稿和編輯,蘇世炘負責協助印刷和散發。印發革命報刊是冒著生命危險的。後來為了避免暴露組織,根據上級指示停止編印。
1936年10月,中共廣州市委正式成立,王均予任書記,麥蒲費負責宣傳工作。由於王均予(解放後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負責中央出版局發行工作,經常要向各地寄出馬列著作、進步書刊,並秘密籌建“廣州學生抗日聯合會地下學聯”,建立“中青”等進步團體.這些團體骨幹包括的“廣州合浦學會”成員有:李上洋、馮道先、張進煊、陳任生、韓瑤初、張存芳、盧璧光、陳業昌、黃平、陳銘炎、杜漸蓬、張世堯、張世聰等。當時中共廣州市委負責組織工作的羅范群也分工負責黨務工作,又是廣州地下學聯的負責人。羅范群和錢興(後成為廣西工委書記)經常到“廣州合浦學會”聯繫和指導工作。學會成了廣東省和廣州市共產黨一個重要的活動陣地。麥蒲費通過“廣州合浦學會”存放和轉發馬列著作、進步書刊和黨內檔案,學會也是中共廣州地下黨和學聯一個紅色聯絡據點,對南方地區革命事業發展起到了橋頭堡的作用。
1936年,廣州合浦學會”大力支持抗日SWYX。同年1月13日,由曾生(解放後任廣州市長)組織三千人,由合浦籍馮道先(曾就讀於中山大學、參加了共產黨、廣州合浦學會”第二屆理事,北海中學馮祖毅老師的父親)擔任SWYX的糾察總隊長。當隊伍YX至多寶路尾荔灣橋頭時,糾察隊和反動軍警特務搏鬥,馮道先最後在“荔灣慘案”中被捕,遭秘密殺害於廣州東山鐵路旁,他的屍體由合浦籍中大同學伍瑞楷(曾任合浦廉州中學校長,廣州合浦學會”倡議募捐人)代為收屍埋葬,馮事年31歲。當年11月25日,中山大學抗日愛國師生在中大禮堂為他舉行了追悼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