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詞語辨析,成語用法,成語解釋,詳細解釋,含義,出處,辨析,示例,成語爭議,
詞語辨析
【近義詞】醍醐灌頂
【反義詞】如墮煙海
成語用法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成語解釋
【基本解釋】發出很大的響聲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用來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
詳細解釋
含義
聵:天生耳聾,引申為不明事理。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使聾子都受到振動和醒悟(發:開啟;聵:天生耳聾,引申為:“不明事理”)。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頭腦糊塗麻木,是非不明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
出處
辨析
正音:聵,不能讀作“ɡuì”。
辨形:振,不能寫作“震”。
示例
成語爭議
張巨齡先生曾在《光明日報·文薈副刊》撰文認為,“振聾發聵”這個常用成語的“聵”字,是一個幾乎被所有人都在誤書的字。他寫道,“包括我們現在的一切出版物在內”,都將“聵”字誤書了。他呼籲,“在語言規範化、標準化日益加強的今天,應當由國家語言文字的相關機構予以規範,將這個(指“振聾發聵”的“聵”字)被誤書了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常用成語,恢複本來面貌:振聾發瞶。”
姑且不論這種注釋是否確切,單是“聵”字引起的誤解,就值得很好地研究一下。
“聵”的常用義項是“聾”。但是在這個成語中,前邊已經有了一個“振聾”,後邊的“發聵”,就不應該再表示同樣的意義了,正如“裝瘋賣傻”,“裝聾作啞”這樣的成語一樣。所以,我以為這個“發聵”,應當表示“使眼睛不明者能看見”,但“聵”確實當作“目”講。那么,這個字就應當是另外一個同音形近字:“瞶”。其左邊是“目”,而不是“耳”。
筆者保存著一份清光緒三十二年出版的《正宗愛國報》創刊號的原件,該號第5版在述及“本報的章程”時,就有一句關於歡迎“振啟國民聾瞶的讜論”的話,其中“瞶”,就是“目”字旁,表示“盲”的意思。
根據以上的分析,完全有理由提議,在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日益加強的今天,應當由國家語言文字的相關機構予以規範,將這個被誤書了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常用成語,恢複本來面貌:“振聾發瞶”。而其含義也應注釋準確,即:“使耳聾人能夠聽到,使失明者可以看見。比喻某種言論或行動具有使人警醒的力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