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中共中央和
毛澤東譽之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
晉察冀邊區政府、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位於太行山麓的河北省
保定市阜平縣境內。
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察冀軍區是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河北省大部和山西省、
察哈爾省(今分屬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河北省)、
熱河省(今分屬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遼寧省)邊界地區創建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是八路軍在
晉察冀邊區的最高領導機關。
軍區創建
聶榮臻根據中央決定,率八路軍第
115師獨立團、騎兵營、師屬
教導隊的兩個隊、總部特務團直屬隊大部和第3營營部帶2個連以及第
115師第
343旅派往平山、井陘、平室地區的工作團和第685團的一個連,第
120師第
359旅派往平山、盂縣地區的工作團共2000餘人,開始了創建根據地的工作。
至1937年11月上旬,上述部隊與中共領導的
河北游擊軍、
呂正操領導的人民自衛軍一起,基本控制了平綏、正太、同蒲、平漢4條鐵路幹線之間的廣大地區。
11月18日,晉察冀軍區機關由五台山縣移駐河北省
阜平縣城。阜平是冀西的一個山區縣,全境內崇山峻岭,峰巒疊障,當時人口只有9萬多,而面積卻有2500平方公里,民眾又有較高的政治覺悟,是一個開展山地
游擊戰的好地方。
12月中旬,晉察冀軍區根據中央指示,一面反敵圍攻,一面對全區部隊進行整編,將所屬4個軍分區各編組成一個支隊。各軍分區兼支隊領導機構,每個支隊轄3個大隊(相當於團)。另將平西國民抗日軍編為第5支隊。並於12月底在
阜平開辦晉察冀軍區軍政幹部學校,
孫毅任校長。此時,全區部隊共1.5萬餘人。
晉察冀軍民於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挫敗日軍2萬兵力的“八路圍攻”,共斃傷敵1000餘人。
歷史沿革
發展期
同時,晉察冀軍區和
八路軍第120師各一部在平西地區組成
八路軍第4縱隊,歸晉察冀軍區指揮,
宋時輪任司令員、
鄧華任政治委員,轄第11、12支隊和騎兵大隊、獨立營,共5000餘人,執行挺進冀東的任務。7月,第4縱隊主力配合中共冀熱邊特委發動和領導
冀東暴動,起義武裝先後發展到10萬人,但起義部隊隨即被日軍打垮。
1938年9月至10月,日軍調集了五萬兵力分二十五路向
晉察冀邊區腹地五台、
阜平、
淶源等地大舉圍攻。晉察冀邊區軍民在中共中央和
八路軍總部指導下,經過四十八天激戰,粉碎了敵人的圍攻,保衛了根據地。到1938年10月,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已發展到擁有兩個政治主任公署、八個專署、七十二個抗日縣政府和一千二百餘萬人口的廣大地區。
1939年2月,根據中央指示,由第4縱隊和冀東抗日武裝正式組成
冀熱察挺進軍,
蕭克任司令員。在此期間,
抗大第2分校在
陳伯鈞校長率領下進至河北省
靈壽縣陳莊,與晉察冀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合併辦學。
從1939年2月開始,晉察冀軍區遵照八路軍前方總部整軍訓令的要求,對全區部隊分期分批進行整編。到年底,全區共編成31個戰鬥團。其中
北嶽區編有第1、2、3、4、5、19、20、25、26團和教導團、騎兵團、特務團及游擊軍;冀熱察挺進軍(亦稱冀察熱遼挺進軍)編有第6、7、9、10、12團;
冀中軍區編有第16、17、18、21、22、23、24、27、29、30、32、33團及警備第1、2團。全區主力部隊和游擊隊總計9.5萬餘人。
1940年,晉察冀軍區將冀中軍區第1-5軍分區依次改編為第6-10軍分區。原冀南第1軍分區也劃歸第6軍分區。7月底,撤銷原挺進軍第13支隊番號,成立
冀東軍分區,
李運昌任司令員、
李楚離任政治委員,轄第12團和由
包森支隊編成的第13團。1940年秋,晉察冀軍區決定成立平北軍分區,
程世才任司令員,轄第10團及騎兵大隊。
1940年初,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已發展成為包括
晉察冀邊區、冀中和冀熱察三個戰略區,擁有九十餘個縣政府和一千五百餘萬人口的廣大區域、成為華北敵後抗戰的堅強堡壘。1940年8至12月,
晉察冀軍區部隊參加了八路軍"
百團大戰",給華北敵人以沉重打擊,給全國人民以巨大鼓舞。
1940年底,晉察冀軍區轄:
北嶽區5個軍分區,13個主力團;
冀中軍區5個軍分區,16個主力團;
冀熱察挺進軍的2個軍分區和平西區的5個主力團,以及軍區直屬1個主力團。全區共有35個主力團,20餘個游擊支(總)隊,總計兵力10萬餘人。
收縮期
1942年1月開始,晉察冀軍區實行了精兵簡政,縮編主力,加強地方武裝和民兵建設。將
冀熱察挺進軍機構撤銷,
蕭克改任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
原平西軍分區改為第11軍分區,平北軍分區改為第12軍分區,冀東軍分區改為第13軍分區,均歸軍區直接指揮。
晉察冀還將主力分別編為甲種團和乙種團,以執行不同的戰鬥任務。5月,各區整編先後完成。北嶽區(包括前冀熱察區)轄7個軍分區,編有第1-6團6個甲種團和第7、9、10、11、12、13、19、20、25、26、34、35、36、40、41、42團16個乙種團,另有一個騎兵團;
冀中軍區轄5個軍分區,編有警備第1團、第17、18、23、27團5個甲種團和警備第2團、第22、24、29、30團5個乙種團。此外,還轄
抗大第3團、騎兵第2團和一個回民支隊。
冀南軍區轄第16、21、33團。主力部隊共約6.7萬餘人,地方軍編為31個地區隊和縣、區游擊隊,共約2.8餘人。日軍進行
五一大掃蕩後,
呂正操率2萬主力退到北嶽山地,冀中淪為游擊區。8月,
程子華、
劉瀾濤任晉察冀軍區副政治委員。
1943年2月,邊區進行第三次“精兵簡政”,所有大團一律縮編為小團。整編後,北嶽區轄第1-4軍分區,編有第1-6、19、20、25、34、36、42團及教導團、騎兵團和10個區隊;
冀中軍區轄第6-10軍分區,編有第17、18、22、26、27、29團及10個區隊(24團改為區隊,但仍稱24團);平北地區的第12軍分區撤銷,改組為平北支隊,歸第11軍分區領導;第11、13軍分區編有第7、9-13、40團和7個區隊;晉察冀軍區警衛營與警衛大隊合編為
獨立團,歸軍區直接指揮。
1943年8月5日中共中央致電晉察冀分局指出:“你們現在只有80萬人口的比較鞏固的根據地,其他能收公糧的90萬人口是處在游擊區中,而你們連馬匹折合計算尚有8萬多人脫離生產,這是不能持久的。目前你們應即下決心減去3萬,只留5萬,其中文武比例,應是文一武四。”依照中央指示,該邊區又進行了一次較為徹底的精兵簡政,撤銷冀中軍區,各軍分區直接歸軍區指揮。8月27日,
聶榮臻赴延安參加“七大”,由
蕭克代理司令員,
程子華代理政治委員。
1943年8月底,
呂正操奉命率第17、18、22、26、27、29團開赴晉綏。1944年3月,第1、5、9、34團和
獨立團、騎兵團編組為教導第2旅(
黃永勝任旅長,
鄧華任政委),調到
陝甘寧邊區。一併調往陝甘寧邊區的還有軍區炮兵營、一個工兵連、
抗大第2分校、陸軍中學、抗大附中等部。
恢復期
為適應根據地不斷擴大和鬥爭形勢的需要,根據中央指示,從1944年10月開始到年底,晉察冀軍區成立了冀晉、冀察、冀中、冀熱遼4個二級軍區。
冀晉軍區轄第2-4軍分區,
趙爾陸任司令員,
王平任政治委員;
冀察軍區轄第1、第11-13軍分區,
郭天民任司令員,
劉道生任政治委員;
冀中軍區轄第6-10軍分區,
楊成武任司令員,
林鐵任政治委員;
冀熱遼軍區轄第14-18軍分區,李運昌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到1944年底,全區總兵力增加到9.1萬餘人,民兵增加到63萬餘人。
1945年後
1945年8月,晉察冀軍區將原有的38個小團擴編為大團,後又將8個地區隊、65個縣支隊、39個縣大隊編成62個團,全區共98個團。
抗戰勝利後,為適應革命形勢發展,晉察冀軍區部隊進行了統一整編,組建
野戰軍和地方軍。野戰軍有原
冀中軍區部隊編成的兩個縱隊(分別轄第1、2旅和第11-13旅),原冀察軍區部隊編成的兩個縱隊(分別轄第6、7、9旅和第8、10旅、騎兵旅),原
冀晉軍區部隊編成的兩個縱隊(分別轄第1、2、3旅),原
冀熱遼軍區部隊編成冀東、熱河縱隊(分別轄第12-14旅和第22、27、30旅、
混成旅)。地方軍有冀中、冀晉、冀察、冀東、熱河5個二級軍區。
晉察冀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仍由
聶榮臻擔任,
蕭克任副司令員,
劉瀾濤、
羅瑞卿任副政治委員,
唐延傑任參謀長,
朱良才任政治部主任。
1945年10月,晉察冀軍區將冀察、冀晉各一個縱隊編組成第1
野戰軍,
聶榮臻兼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軍區副參謀長
耿飈兼任參謀長,下轄9個旅。11月初,又將冀察、冀晉、冀中各一個縱隊,冀東、熱遼縱隊和調歸軍區建制的
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編組成第2野戰軍,
蕭克兼任司令員,羅瑞卿兼任政治委員,
彭壽生任參謀長,下轄7個旅。軍區還成立了
野戰炮兵部隊。野戰軍共21.9萬餘人,地方軍共10.4萬餘人,基本民兵擴大到90萬餘人。
1946年3月,部隊再次進行整編,撤銷第1、2野戰軍指揮機構,原冀中、冀察、冀晉、冀東、熱遼、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等9個縱隊編為4個縱隊,歸軍區直轄。第1縱隊司令員
楊得志,政治委員
蘇振華;第2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郭天民;第3縱隊司令員
楊成武,政治委員
李志民;第4縱隊司令員
陳正湘,政治委員
胡耀邦。同時,以部分
野戰軍充實地方軍,另組建13個獨立旅,分別歸各二級軍區建制。晉察冀軍區教導旅改編為
張家口衛戍司令部。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晉察冀軍區按照中央軍委指示,恢復野戰軍指揮機構,
蕭克任司令員,
羅瑞卿任政治委員,
耿飈任參謀長,
潘自力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4縱隊。此時,晉察冀軍區轄野戰軍和冀中、冀晉、冀察、熱河、熱遼軍區及張家口衛戍司令部。
1946年10月下旬,晉察冀軍區根據中央局擴大會議精神,將各縱隊2個旅均擴充到3個旅,連同
地方部隊,全區兵力擴充到24萬餘人。1946年12月初,晉察冀軍區撤銷了
野戰軍指揮機構,第1縱隊調回
晉冀魯豫軍區。
冀察軍區和
張家口衛戍司令部合編為察哈爾軍區,
冀熱遼軍區改稱為冀察熱遼軍區。1947年4月20日,冀察熱遼軍區及所屬部隊共8萬餘人劃歸
東北民主聯軍建制。
1947年6月,晉察冀軍區重建野戰軍指揮機構,
楊得志任司令員,
羅瑞卿、
楊成武分任第一、二政治委員,轄第2、3、4縱隊和炮兵旅,共約12萬人。12月,原察哈爾軍區機關和
冀中軍區、冀晉軍區部隊新組建第6縱隊,歸
晉察冀野戰軍建制。同時,將
察哈爾軍區與冀晉軍區合併為北嶽軍區,並以原兩軍區部隊組建第1縱隊,歸北嶽軍區建制;以冀中軍區部隊組成第7縱隊,仍屬該軍區。
軍區撤銷
為加強整個華北解放區的建設,適應全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需要,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於1948年5月9日決定,晉察冀軍區與
晉冀魯豫軍區一部合併組成
華北軍區,晉察冀軍區番號撤銷。
楊成武將軍
抗日戰爭開始後,
楊成武同志任
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團長。作為第一批開赴華北戰場的部隊,獨立團參加了
平型關戰役,擔負在靈丘至淶源之間的腰站地區阻敵援兵的艱巨任務。戰前,他對所屬部隊反覆強調:必須死死頂住日軍,絕不能放過日軍的一兵一卒。這次作戰擊斃日軍300多人,圓滿完成了打援任務,保證了平型關戰役的勝利。
平型關大捷後,
115師一分為二,一部山東,一部去
晉察冀此後,
楊成武同志先後任八路軍獨立第1師師長、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率部在長城內外、太行山麓、易水河畔進行艱苦的敵後抗日
游擊戰爭。
1939年5月,勝利地進行了
大龍華戰鬥,殲滅日軍400餘人,繳獲大量機密檔案。
聶榮臻同志說,繳獲這批檔案,比繳獲日軍幾百支槍、幾十門炮的價值還要大。這些檔案後來送到延安,為黨中央制定方針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1939年11月初,他率部在雁宿崖地區伏擊,殲滅日軍500餘人。當日軍前來報復時,他又指揮部隊進行了著名的
黃土嶺伏擊戰,殲滅日軍900餘人,並擊斃了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旅團長
阿部規秀中將。這是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擊斃的日軍最高將領。日本朝野震動,驚呼“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中共中央、八路軍總部相繼致電參戰部隊,祝賀這一重大勝利。
百團大戰中,
楊成武同志指揮或參與指揮了
正太戰役、淶(源)靈(丘)戰役,其中東團堡一戰全殲守敵,打出了八路軍的聲威。
1941年秋季反“掃蕩”中,他指揮的部隊中湧現出“狼牙山五壯士”英雄群體,成為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抵禦侵略、捨生取義的精神象徵。1944年9月後,他先後任冀中軍區司令員、冀中縱隊司令員。在日軍細碎分割、嚴密封鎖、瘋狂清剿、反覆剔抉且無險可守的冀中平原上,他領導根據地軍民創造性地運用地雷戰、
地道戰、交通戰、平原游擊戰、水上游擊戰等人民戰爭的新戰法,形成“層層火陣燒野牛”的局面,為大反攻作戰建立起戰略基地。楊成武同志撰寫的《冀中平原的地道鬥爭》一書,作為秘密檔案油印下發,成為冀中地道戰的指導性檔案。他與
冀中軍區政治委員林鐵率部參加了局部和
全面反攻,先後進行了任(丘)河(間)戰役、
子牙河東戰役和
大清河北戰役,為取得抗日戰爭戰略反攻的最後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