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察冀邊區

晉察冀邊區

晉察冀邊區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1937年10月,聶榮臻率八路軍一一五晉察冀邊區師部分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開闢晉察冀根據地

晉察冀邊區是中國新民主主義制度最早實施的地區之一。晉察冀邊區政府及軍區司令部舊址位於太行山麓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境內。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建立背景,選舉政府,政府遷駐,民主大選舉,結束,邊區戰果,後世紀念,

歷史沿革

建立背景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中國全面抗戰開始。在西安事變之後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的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在同年9月從其根據地陝北東渡黃河,開入山西、河北交界的五台山地區。9月25日,八路軍主力一一五師取得平型關、陽明堡大捷。之後10月,八路軍總司令部離開五台山,一一五師副師長兼政治委員的聶榮臻奉命留下建立根據地,展開游擊戰。其麾下有楊成武的一個獨立團、一個騎兵營(連長蔡順禮劉雲彪),另有兩個連及一批軍政幹部,約二千人。他們迅速占領了晉西北、察南、冀東北多個縣城。
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
同時,原東北軍的國民革命軍五十三軍六九一團,在團長呂正操率領下趁國軍南撤脫離五十三軍,建立冀中根據地
在此地區大部分國民政府官員撤走或投降,晉東北區政治主任公署主任兼五台縣縣長的宋劭文盂縣縣長胡仁奎留下進行游擊戰。

選舉政府

1938年1月10日-15日,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在阜平召開,大會選舉了邊區政府——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這次大會的舊址即在今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中學院內。參加大會的代表共146人,代表著邊區39縣的縣政府,一千餘萬的民眾,代表著擁有120萬民眾的114個民眾團體,代表著全邊區的正規軍與民眾武裝游擊隊、自衛軍,代表著蒙、回、藏少數民族,代表著宗教界人士,代表著國共兩黨。會上選舉產生了“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即邊區政府),並一致選舉聶榮臻、宋劭文、胡仁奎、張蘇、劉奠基、呂正操、孫志遠、婁凝先、李傑庸等九人為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委員。宋劭文為主任委員,胡仁奎為副主任委員,婁凝先為秘書長。邊區政府當時設有秘書、民政、財政、教育、實業、司法等六個處。每處職權相等於省政府的一個
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舊址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舊址

政府遷駐

1939年11月,晉察冀邊區政府遷駐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城南莊鎮西北五公里的花山村,稱花山舊址,為一三合院普通民居;次年秋,又遷往阜平縣史家寨鄉北村,稱家北舊址。舊址為窯洞建築,窯洞分上下兩層,共有窯洞35個。
阜平縣交通旅遊圖阜平縣交通旅遊圖
晉察冀邊區司令部建築位於阜平縣城南三十五華里的城南莊,舊址占地面積共1361.71平方米,均為土木石結構的平房。在這簡陋的小屋裡,毛主席曾寫下了《1948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黨工作》 、《新解放區農村工作的策略問題》兩篇重要著作。在當年的電話室,黨中央、毛主席的許多指示、命令都是從這裡傳遞出去的。

民主大選舉

1941年6月15日,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實施“新民主主義憲政”和在敵後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的指示,晉察冀邊區首次在華北敵後開展了民主大選舉運動。這次選舉運動分四個階段進行:6月15日至7月10日為準備階段;7月10日至25日完成區代表會和區長民選;7月25日至8月15日完成縣議會和縣長民選,並同時完成國大代表的選舉;8月15日至8月底完成邊區參議會、邊區行政委員會、各職業團體的國大代表等項選舉。
晉察冀邊區郵票晉察冀邊區郵票
在準備階段,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先後發布了《各級選舉的動員與組織工作》、《各級選舉準備會議決定》、《晉察冀邊區縣、區、村暫行組織條例》、《晉察冀邊區參議會暫行條例》、《晉察冀邊區暫行選舉條例》等指示和法規,發動村劇團、宣傳隊、歌詠隊深入鄉村、游擊區、接敵區宣傳演出,布置各縣發行宣傳動員選舉的小報100餘種,10餘萬份,動員起邊區民眾的參政熱潮。邊區各黨派、各階層、各民眾團體都積極推舉候選人,宣布竟選綱領,參加競選活動。
在這次民主大選中,晉察冀邊區各地參選民眾平均占選民總數的80%以上,中心區則達90%以上,游擊區也達70%以上,婦女參選者達83.6%。這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現象。在歷時3個多月的大選中,邊區人民民主選舉產生了區代表會和區長、縣議會和縣長、邊區參議員、行政委員會委員以及出席全國國民大會的代表,初步建立了縣、區、村三級抗日統一戰線的民意機關和行政機關,在邊區範圍內徹底摧毀了舊政權機構,使邊區實現了政權的根本改造和新民主主義政治。

結束

國共內戰爆發後,1946年國軍占領張家口,晉察冀邊區政府轉移到阜平。1948年春,晉察冀邊區政權與晉冀魯豫邊區政權合併,組成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晉察冀邊區建制撤銷。

邊區戰果

在八年抗戰中,邊區軍民和日偽作戰32,000餘次,斃傷日偽軍30萬餘人,對抗日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此邊區軍民創造了地雷戰、地道戰等一系列游擊戰法,被中共中央譽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

後世紀念

1948年4月,毛主席率領中央機關從陝北來到晉察冀的邊區阜平縣城南莊,居住工作了46天。期間,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審視度勢,調整了南線戰略,為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毛主席還親自起草了《紀念一九四八年五一勞動節口號》,第一次具體描繪了新中國的藍圖,成為新中國成立的動員令。
為了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教育激勵後人。1972年,在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所在地、毛主席居住工作過的地方建起了城南莊革命紀念館,2005年在城南莊革命紀念館的基礎上建成了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
紀念館分為展覽區、室外雕塑區和後山舊址區,充分展示了晉察冀軍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所創下的光輝業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