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創辦時間:1981
簡介
駿馬獎是由中國作協和
國家民委共同舉辦的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自1981年創立至今,已連續
評選7屆,對推動中國少數民族
文學創作和鼓勵優秀民族
作家作品產生良好效果。 全國
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駿馬獎”,是由
中國作家協會、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共同主辦的少數民族文學的國家級文學獎。這一獎項的設立,體現了黨的民族政策,體現了中華各
民族的大團,體現了各民族文學交流互補,共同繁榮的盛世氣象,對中國的
改革開放和祖國的統一將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七屆獲獎作品是從來自全國28個省、自治區和
直轄市的31個民族、263位作家的266部作品中脫穎而出的,它們被評審會認為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中
思想性、
藝術性俱佳的
代表作。評審會副主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
吉狄馬加介紹說,從這些獲獎
作品、
作家可以看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特別是獲獎的55部作品中有22部是用少數民族語言直接創作的,不僅展示出各民族語言文化的極大魅力,更說明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不同民族之間文化發展上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指導思想
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的
評選工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馬列主義、毛澤東
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針,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維護祖國的統一,民族的團結,貫徹“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鼓勵和倡導關注現實生活、體現時代精神,反映少數民族新的精神風貌的好
作品。堅持導向性、權威性、公正性,扶植人口較少
民族文學出新人新作。
評選出
思想性、
藝術性、民族多樣性都完美統一的優秀
作品。
評獎項目
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設有以下獎項:
長篇小說;中篇小說集;短篇小說集;
詩集;
散文集;報告文學集;評論、理論集;翻譯;新人新作。
評獎範圍
1、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每三年
評選一次,凡在評選年度內在國家地、州以上
出版社(港、澳、台出版社暫不列入)出版的少數民族作者用漢文或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的
長篇小說、中篇小說集、短篇小說集、
詩集、
散文集、報告文學集、評論集、兒童文學集及
報紙、刊物發表的單篇
作品均可參加評選(單篇作品,為新人新作所設,每屆評獎年度內初次發表作品的作者方有資格入選)。單篇
作品以報刊發表時間為準,作品集以著作權頁上的出版時間為準。
2、凡在
評選年度內用漢文翻譯發表的當代少數民族文學
作品(不限民族成份),都可作為翻譯獎入選參評,此獎只評譯者不評作品。
3、10萬人口以下民族(以國家1990年人口普查公布的統計數字為準)的少數民族作者,可以單篇
作品(省級以上報刊發表的
小說、詩歌、
散文、評論)參評。
評選標準
1、所選
作品應有利於倡導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的
思想和精神,有利於倡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有利於倡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於倡導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對於體現時代精神和歷史發展趨勢,反映現實生活,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形象,催人奮進、給人鼓舞的優秀
作品,應重點關注。同時兼顧題材和主題內容多樣化。
2、重視
作品的
藝術品位。鼓勵在繼承中國優秀文學傳統和借鑑外國優秀文化基礎上的探索和創新,尤其鼓勵那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為人民民眾所喜聞樂見的富有
藝術感染力的
作品。同時兼顧
藝術風格、流派。
3、注重
作品的民族特色和多樣性。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是中國各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中共同創造豐富的整體文化。所選
作品,應在繼承各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反映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方面具有較強的特色,特別關注那些反映各民族在改革開放後的新生活、新變化的作品。
4、民族文學翻譯獎人選,應在翻譯當代少數民族文學
作品中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數量、質量均有突出成果。
評選機構
1、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由中國作協、國家民委聯合發文到少數民族聚居的省、區,由這些省、區作協(文聯)推薦人選及聘請文學界有影響的
作家、
理論家、
評論家和文學組織工作者出任評審會委員,每一屆評審會成員的組成應有更新。更新名額不少於評審總數的1/2。評審會組成人選報中國作協和國家民委黨組批准,評審會主任、副主任由中國作協和國家民委有關領導擔任,組成評審會。
2、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由創聯部民族文學處具體負責組織、協調工作。
評獎程式
1、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
作品的徵集工作由民族文學處負責。經評審會批准後,向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及單列市的作協、民委、全國各有關出版單位和大型文藝雜誌社發出
作品徵集通知,請他們在規定期限內向評獎辦公室報送符合
評選要求的參評作品。
2、在截止日期內收到的推薦
作品,聘請若干評論家、
作家和編輯家組成審讀小組,對推薦作品在廣泛閱讀、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篩選,提出適當數量的作品,作為提供給評審會審讀備選篇目。經由三名以上評審的附議,亦可在審讀小組推薦的篇目以外,增添備選篇目。在
評選過程中,可適當召開讀者座談會,聽取讀者的意見。
3、評審會在認真閱讀全部備選篇目的基礎上,經充分的協商與討論,最後用記名投票方式或不記名投票方式產生獲獎
作品。投票方式由評審會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擇定。
作品獲得不少於評審總數的三分之二的票數,方可當選。為貫徹“少而精”的原則,本獎項每屆評獎的獲獎
作品,以不超過20篇(部)為宜。
4、評獎揭曉後,
評選結果由中國作協和國家民委共同發布訊息並召開頒獎大會。獲獎作者,頒發證書、獎牌和獎金。對出版發表獲獎
作品的
出版社、雜誌社及責任編輯頒發獎狀(證書)。
評獎紀律
1、為確保評獎的權威性與公正性,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要堅持評獎標準,逐步實行評審名單公開、投票過程公開以及評審評語公開制度。每一評審或評審會集體要對獲獎
作品分別作出簡短的評價,評獎揭曉時公之於眾。
2、杜絕行賄受賄等違法亂紀行為和人情請託等不正之風。評審會委員、審讀小組成員以及評獎辦公室成員,一律不得收受參評者的禮物,不得出席參評者的宴請,不得進行任何有可能影響
評選結果的不正當交易。一旦發現此種行為,有關評審或評獎工作人員的資格將被取消,有關參評者的參評資格也將予以取消。
3、實行迴避制度。評審會成員和參與評獎工作的工作人員若有
作品參評,或與參評
作家作品有較為密切的關係(如系作品的責任編輯、參評作者的親屬等),有可能對作品作出不公正的判斷,應主動迴避,或作者退出評審會,或作品退出備選篇目。
評獎經費
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的經費,由中國作協、國家民委共同承擔。
創辦歷程
第一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評獎活動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重視,評獎活動中湧現了大量優秀的
作家和
作品,如
張承志的短篇
小說《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中篇小說《阿勒克足球》;
孫建忠的中篇小說《甜甜的刺莓》、短篇小說《留在記憶里的故事》;
烏熱爾圖的短篇小說《瞧啊,那片綠葉》;瑪拉沁夫的電影文學《祖國啊!母親》;沙葉欣的劇本《陳毅市長》等。其中有些
作家在以後的各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評獎活動中仍多次獲獎,成為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中流砥柱。第一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評獎活動引起了很大反響。1982年4月,中國作協召開書記處會議,將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正式定為每3年舉辦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每5年舉辦一屆。
尹漢胤說,自1981年創立至今,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評獎已經連續
評選了8屆,從第一屆至今從未間斷過。
1984年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評獎之時,中國作協黨組便將此獎的籌備組織工作交由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負責,具體工作由民族文學處實施。國家民委同時決定此獎由文化宣傳司負責,文藝處具體組織實施。每屆評獎由雙方負責此項工作的主要領導出任評獎委員會主任。1994年,第五屆評獎時,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烏蘭夫題寫的“駿馬獎”三字,被正式作為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的名稱。在這一屆評獎過程中,通過各民族
作家的共同努力,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評獎實現了55個少數民族都有作家獲獎的歷史性大團圓。令人欣慰的是,一些人口較少的民族,如阿昌族、佤族、普米族、
塔塔爾族、
珞巴族等,也湧現出了自己的獲獎
作家和
詩人。
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從第一屆到第五屆,經歷了一個從蹣跚起步到發展健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少數民族的文學創作也逐漸走向繁榮。在回顧駿馬獎發展歷程時,
尹漢胤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它們是同步的。少數民族文學在這個過程中,有了飛躍性的發展。這30年裡,改革開放帶給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應該說是突飛猛進的,一些省區的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甚至超越了其經濟的發展。”
第一至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的頒獎活動都在
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六屆頒獎大會首次移師
雲南昆明,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擴大駿馬獎的影響範圍,同時也是考慮到雲南少數民族眾多、雲南少數民族
作家在歷次評獎中獲獎最多、創作實力較強。頒獎晚會首次採用了電視晚會的形式,氣氛歡快熱烈,將媒體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為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評獎活動開創了新的形式,也讓更多的人了解、關注駿馬獎,這對於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來說有著特殊意義。
2004年在中宣部“對中國作協《關於申報全國性文學評獎項目的報告》的批覆”中,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被定為國家級文學獎。逐漸地,隨著評獎機制的不斷完善,駿馬獎終於成為中國少數民族
作家最重要的文學大獎。
在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頒獎晚會上,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
金炳華指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一支多民族、多語種、多門類的少數民族
作家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了自己民族的獲獎
作家,許多民族還形成了本民族的作家群。時任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評獎委員會主任委員的
吉狄馬加在第八屆駿馬獎頒獎晚會前說:“本次獲獎
作品民族特色濃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其中關注現實、反映中國新時期以來社會現實生活及‘三農’題材的作品占有較大比重。與前幾屆獲獎
作品相比,整體水平有所提高。” 由此可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已經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
在駿馬獎體制逐漸健全之後,少數民族文學
作品的內容、題材以及
作家們個人的文學造詣等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和創新。首先,少數民族
作家緊扣時代脈搏,書寫出反映時代變遷和社會現實的
作品,把探索的目光深入到各民族悠久的歷史,從民族歷史文化縱深中發掘創作的資源,作品的廣度和深度大大加強。其次,
作家們的創作方式多樣化,創作
思想多元化。改革開放促成了少數民族文學自身觀念的轉型,促使
作家們擴大了文學表現的自由度,文學
思想觀念越來越充滿著開放性和包容性特徵,
作品的風格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比如,
李陀、扎西達娃、
張承志等
作家,大膽借鑑和吸收現代外國
小說如意識流、象徵、魔幻現實主義等創作手法,並與中國傳統的小說技法融合併加以革新,找到適合自己的創作方式,表現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內容。再次,少數民族
作家的民族性追求日益自覺,並不斷地在文學中表現出各民族獨特的民族性內涵和特色。那些具有強烈民族文化意識的
作家,除了借鑑其他民族的文學養分外,更注意潛心從本民族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學中汲取
藝術養分,在博採眾長中加以融會貫通,創造出蘊含著獨特民族性內涵的
作品。此外,在對民族風情的審美追求中,少數民族
作家已經深刻意識到不能停留在展示民族的奇異性層面,而是應該在民俗風情的描繪中發掘一種人生境遇,傳達作家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和思考;要深入挖掘蘊藏在社會生活中的民族文化傳統精神,對生活有新的發現,賦予人物與故事以更深厚的文化內涵。這樣的一種民族自覺意識和追求,為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由邊緣走向主流以至走向全國和世界提供了可能。
除此之外,歷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都會推出一些優秀的新人,這些
作家通過駿馬獎為廣大讀者所熟知。例如,來自
四川的藏族
作家阿來,他曾在第四屆駿馬獎上憑藉中短篇
小說集《舊年的血跡》獲獎,自此走入人們的視線。隨後他又在第六屆駿馬獎中,以
長篇小說《塵埃落定》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並通過改編自這部小說的同名電視劇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少數民族作家。來自北京的回族女作家
霍達的
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獲得第三屆駿馬獎,其長篇小說《補天裂》又獲得了第六屆駿馬獎,且這部小說被評為新中國成立50周年全國十部優秀長篇小說獎、第七屆全國 “五個一工程獎”的優秀圖書和優秀電視劇兩個獎項。類似的
作家還有很多,有些人的
作品兼獲了其他獎項,如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
第十屆(2008-2011)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獲獎名單
2012年08月16日
長篇小說
|
《阿思根將軍》(蒙古文)
| 白金聲(蒙古族)
|
《春香》
| 金仁順(朝鮮族)
|
《康巴》
| 達真(藏族)
|
《泥太陽》
| 潘靈(布依族)
|
《諸王傳》(維吾爾文)
| 亞生江·沙地克(維吾爾族)
|
中短篇小說
|
《丹砂》
| 肖勤(仡佬族)
|
《換水》
| 李進祥(回族)
|
《寂寞旋風》(藏文)
| 扎巴(藏族)
|
《駿馬之駒》(哈薩克文)
| 烏拉孜汗·阿合買提(哈薩克族)
|
《摩圍寨》
| 何炬學(苗族)
|
散 文
|
《父親與故鄉》(蒙古文)
| 納·烏力吉巴圖(蒙古族)
|
《我的鄉村》
| 陶玉明(布朗族)
|
《我的心在高原》
| 葉多多(回族)
|
《西藏古風》(藏文)
| 平措扎西(藏族)
|
《鄉村裡的路》
| 鐘翔(東鄉族)
|
報告文學
|
《非洲小城的中國醫生》
| 鐘日勝(壯族)
|
《糧民——中國農村會消失嗎?》
| 愛新覺羅·蔚然(滿族)
|
《四海之內皆兄弟:朝鮮族教育家林民鎬》(朝鮮文)
| 金虎雄(朝鮮族)
|
《我生命中難忘的畫像》(維吾爾文)
| 哈孜·艾買提(維吾爾族)
|
《西藏的孩子》
| 鷹薩·羅布次仁(藏族)
|
詩 歌
|
《時間之花》
| 曹有雲(藏族)
|
《我的滇西》
| 李貴明(傈僳族)
|
《我的靈魂寫在臉上》
| 王雪瑩(滿族)
|
《響箭》(維吾爾文)
| 瓦依提江·吾斯曼(維吾爾族)
|
《鷹魂》(彝文)
| 木帕古體(彝族)
|
翻 譯
|
查刻勤(蒙古族)
| 蒙古文譯漢文
|
沈勝哲(朝鮮族)
| 朝鮮文譯漢文
|
蘇德新(漢族)
| 維吾爾文譯漢文
|
伍·甘珠爾扎布(蒙古族)
| 漢文譯蒙古文
|
第九屆獲獎作品
長篇小說
《樓蘭之子》(維吾爾文)維吾爾族 帕爾哈提·伊力牙斯 新疆青少年
出版社《羅孔札定》(景頗文) 景頗族 瑪波(女) 雲南民族
出版社中、短篇小說集
《黑馬歸去》 哈薩克族 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女) 新疆青少年
出版社《山峰雲朵》(藏文) 藏族 次仁央吉(女) 西藏人民
出版社《蜿蜒的小河》(藏文)
藏族 南色 青海民族
出版社詩集
《斯日古楞詩選》 蒙古族 斯日古楞 內蒙古人民
出版社《人叢中渴望人情》(朝鮮文) 朝鮮族 金學松 延邊人民
出版社《雪域抒懷》(藏文) 藏族 伍金多吉 西藏人民出版社
《其曼古麗詩選》(維吾爾文) 維吾爾族 其曼古麗·阿吾提(女)民族
出版社散文集
《寶的故事》(哈薩克文)
哈薩克族阿瓦力汗·哈力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愚昧的人們》(維吾爾文)維吾爾族 拜格買提·玉蘇甫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報告文學集
《深山信使王順友》 彝族 倮伍拉且 中國工人
出版社《遠古部落的訪問》
佤族袁智中(女) 雲南民族出版社
《創業史詩》(蒙古文) 蒙古族 布仁巴雅爾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理論、評論集
《高原女性的精神詠嘆》 彝族 黃玲(女) 雲南人民
出版社《日據時期朝鮮族移民文學》(朝鮮文) 朝鮮族 張春植 民族
出版社《論哈薩克文學》(哈薩克文)哈薩克族 浩斯力汗·哈米江 新疆人民
出版社《新時期蒙古族文學批評》(蒙古文 蒙古族 仁欽道爾吉 民族
出版社人口較少民族特別獎
《星光下的烏拉金》(
散文集) 裕固族 鐵穆爾 甘肅文化
出版社《以我命名》(
詩集) 德昂族 艾傈木諾(女)雲南民族
出版社《月亮刀魂》(
散文集) 阿昌族 孫寶廷 雲南人民出版社
少數民族文學翻譯獎
特·官布扎布 蒙古族 蒙古文譯漢文
覺乃·雲才讓 藏族 藏文譯漢文
伊明·阿布拉 維吾爾族 維吾爾文譯漢文
第八屆獲獎作品
長篇小說
《苦 笑》(朝鮮文) 朝鮮族 朴善錫 遼寧民族
出版社《光輝的路程》(柯爾克孜文) 柯爾克孜族 沙坎`玉買爾 新疆人民
出版社《火 魂》(彝 文) 彝 族 賈瓦盤加
四川民族
出版社中、短篇小說集
《你臉上有把刀》 達斡爾族 薩 娜(女) 大眾文藝
出版社《五月飛蛾》 土家族 葉 梅(女) 中國文聯出版社
《秀 發》(維吾爾文) 維吾爾族 克尤木·阿布都 喀什維吾爾文
出版社卡德爾·夏里
詩集
《圓 融》 朝鮮族 南永前 遼寧民族出版社
《童年的詩》(蒙古文) 蒙古族 莫·哈斯蘇都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南逝的雲》(藏 文) 藏 族 尖·梅朵 青海民族出版社
《頂陶罐的姑娘》(維吾爾文) 維吾爾族 博格達·阿不都拉 新疆人民出版社
散文集
《巴·那順烏日圖
散文集》 蒙古族 巴·那順烏日圖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另一面歷史人物的另類傳記》 蒙古族 張宏傑 百花文藝
出版社《母 愛》(朝鮮文) 朝鮮族 李善姬(女) 延邊教育
出版社《那是什麼》(維吾爾文) 維吾爾族 托合塔什·拜克里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報告文學
《飛天驕子——楊利偉》 滿 族 周建新 中國廣播電視
出版社《尹湛納希》 蒙古族 薩仁圖婭(女) 遼寧民族出版社
理論、評論集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論》 回 族 李鴻然 雲南教育
出版社《昔日詩歌研討》(哈薩克文) 哈薩克族 居馬德里·馬曼 新疆人民出版社
《遠去的詩魂》 土家族 鄧斌 向國平 湖北人民
出版社
《現象與文本》 彝 族 李 騫 雲南人民出版社
翻譯獎
狄力木拉提·泰米提 維吾爾族 維吾爾文譯漢文
第一屆獲獎名單
長篇小說集
瀑布 陸地 巨變 烏拉孜罕·阿合買提
倖存的人 益希單增 騎兵之歌 敖德斯爾 斯琴高娃
淮海大戰 寒風 格桑梅朵 降邊嘉措
戰鬥的年代 柯尤慕·圖樂迪
檳榔盒 農穆等 爭執 鞏蓋·木哈江
侗家人 滕樹嵩
短篇小說
希望的綠葉 張長 蠻人小傳 李惠文
一個擔架兵的經歷 李喬 留在記憶里的故事 孫健忠
壓在心底的話 鄭世峰 節日回到布依寨 羅國凡
戰友 苗林 紫花與紅葉 關沫南
彩霞 林元春 娘伴 譚覃
刀朗青年 祖·沙比爾 春雪 伊·布拉固德
綠色的箭囊 伍略 山路崎嶇 普飛
花園裡的風波 班覺 母愛 莫·阿斯爾
遮蔭樹 蘇曉星 誰的過錯 岳堅
齊毛太 多傑才旦 永遠吃香的人 雷德和等
長詩
喀什之夜 吾鐵庫爾 她的夢幻與現實 庫爾班阿里
大黑天神 曉雪 鳳凰歌 韋其麟
米拉尕黑 汪玉良 晨星傳 金哲
雪山風暴 汪承棟 格拉茨姆 戈阿乾
從馬尾弦上流下來的歌 戈非 說吧,長白山 金成輝
蓮花灘 王世興 孤膽英雄頌 康朗亮
群星的故鄉 阿爾斯蘭 獻給葉子的歌 敖力瑪斯榮
真摯的愛情 穆·薩迪克 西遷之歌 管忠才
一個奇幻的夢 端智嘉
短詩
命運之馬 巴·布林貝赫 捧送陽光的人 伊丹才讓
愛情篇 鐵依甫江 長在屋檐上的瓜秧 顏家文
喳曲的傳說 格桑多傑 心的叮嚀 艾里坎木·艾合坦木
楠木的呼聲 岩峰 太陽的女兒 蘇赫巴
心歌 胡昭 北陸抒懷 任曉遠
剪禾把 莫義明 在春天的夢鄉里 馬自祥
潑水節之歌 莊相 台灣一定要回歸祖國 陳連生
山鄉園丁組歌 莎紅 冬季的高原 恰白·次旦平措
向牧馬人敬禮 阿曼吐爾·巴依扎克
花的世界 那家倫 百歲老人 羅汛河
寫在彈坑上 李甜芬 您終於來啦 沙蕾
閃爍的明珠 陳學明 草原珍珠 博·敖斯爾
紀念碑 吾馬爾哈孜·艾坦
摔跤手贊 加·巴圖那生 苗家董存瑞之歌 潘俊齡
金麥黃熟了 韋革新 怒江架金橋 祝髮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