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學祥

孟學祥

筆名曉夢、卡斯特。毛南族。貴州平塘人。中共黨員。2008年畢業於黔南師院中文系。1983年參加工作,歷任教師、宣傳幹部、報紙編輯,平塘縣文聯副主席、《夜郎文學》主編。貴州省作協理事,黔南州作協主席。貴州省文學院簽約作家。1988年開始發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先後在《民族文學》等發表文學作品100餘萬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學祥
  • 國籍:中國
  • 民族毛南族
  • 畢業院校:黔南師院中文系
著作,相關報導,

著作

1988年開始接觸文學創作,寫作時用真名有時也亂用“曉夢”、“夢曉”、“卡斯特”等名字,先後在《民族文學》、《青年文學》、《山花》、《青年作家》、《青少年文學》、《佛山文藝》、《貴州作家》、《夜郎文學》、《教師報》、《貴州日報》等報刊雜誌發表小說、散文、散文詩、報告文學等100餘萬字。

2003年中短篇小說集《山路不到頭》在“貴州青年文藝人才培養工程”招投標中中標,並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獲首屆黔南州政府文藝獎二等獎。

2006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山中那一個家園》,獲全國第九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被評為貴州文學院首屆優秀簽約作家。

2009年被黔南州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獲科教興州獎。

相關報導

打開“毛南”這扇窗--訪“駿馬獎”獲得者孟學祥
第9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首次增設了人口較少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獎,有10部作品獲得該項大獎,貴州省毛南族作家孟學祥的散文集《山中的那一個家園》名列其中。

11月11日,擔任本屆“駿馬獎”終評評審的省文聯副主席井緒東說:“在散文集《山中那一個家園》中,孟學祥飽含著對故鄉和民族的熾熱感情,生動描摹了他所熟悉的大山深處毛南山寨人民的現實生活、生存狀況及其精神追求。這些文章共同映射出幾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毛南社會的歷史變遷,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徵和可貴的現實主義精神,在毛南族文學史上具有歷史突破意義。”
作家孟學祥
細讀散文集《山中的那一個家園》,每一篇散文既有對毛南山寨過去苦難的逼真描寫,也有時代新生活的生動反映和深情禮讚,可以說是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變遷的縮影。孟學祥在表現毛南族以及故鄉人民的生存狀態和命運掙扎方面無疑是真切而深刻的,他不是描摹故土的詩意美和浪漫情懷,而是以質樸無華的語言去“刻畫那些隱藏在大山深處的荒涼和沉重”,他筆下的故事、人物和生活都滿綴著生活的重負和求索的艱辛。尤其可貴的是孟學祥並不迴避生活的殘缺和改革中出現的矛盾,比如農民工進城造成的土地荒蕪和留守兒童問題、盲目發展帶來的石漠化問題等,既是對現實的真實描寫,更是對民族未來發展的深沉思索,意味深長。

從平塘者密一個邊遠的毛南山寨走出來的孟學祥,大專畢業後,教過書,辦過報刊,搞過農村工作,如今任黔南州作家協會主席。也許是因了自己無力改變毛南山寨的貧困,他寄情為書,希望通過自己筆下的文字反映那一幕幕平實、艱辛和美好。所以,更多看過他作品的人都說,他的文章仍脫不了那種山野的氣息,文字仍停留在那種樸拙的故事裡。正是這種質樸真切的文字觸動著讀者的神經,產生了共鳴。他說:“我和我的家人之前一直是布依族,直到1987年國家民委重新對我們民族進行識別,才把我們劃為毛南族。毛南族在貴州只有不到3萬人,平塘就占了2萬多人。我們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再加上大部分雜居、散居在漢族和布依族之間,很多古老遺留下來的東西(習俗、語言等)逐漸消失。這些給予我創作積累的財富,我要竭盡全力去挖掘整理,通過散文、小說的形式流傳下來。我想打開毛南這扇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