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關於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市政府關於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是2021年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市政府關於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 發布單位:南京市人民政府
  • 發布日期:2021年2月3日
檔案全文,檔案解讀,

檔案全文

區人民政府,市府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深入貫徹《省政府關於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蘇政發〔2020〕81號)等檔案精神,進一步提升氣象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改善民生、服務防災減災救災等能力和水平,現結合我市實際,就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和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要求,對標找差、創新實幹,加快氣象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實現氣象服務與城市運行管理深度融合,為“強富美高”新南京建設提供堅實的氣象服務保障支撐。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建成與國家、長三角區域、省氣象發展戰略相協調,適應需求、系統完備、開放融合、保障有力,具有南京特色高效普惠的公共氣象服務、綜合先進的現代氣象業務和科學高效的氣象治理體系,氣象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程度顯著提高,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8%以上,預警準確率比“十三五”平均水平提升5%,氣象服務滿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公共服務、科技貢獻、人才支撐和政策保障水平等在全省保持示範領先、在副省級省會城市保持前列,若干領域達到領先水平。
到2035年,氣象保障發展戰略、服務國計民生水平顯著增強,公共服務效益和滿意度顯著提高,全天候協同氣象監測更加精密,無縫隙的智慧型格線預報更加精準,專業化氣象服務更加精細,氣象科技創新基礎更加深厚,氣象治理能力明顯提升,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在全省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中的示範作用更加顯著,繼續走在副省級省會城市前列。
三、主要任務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1.健全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系。堅持屬地為主、綜合減災原則,將氣象災害防禦納入各級綜合防災減災體系,明確覆蓋到街鎮、建制村(城市社區)、重點單位的氣象災害防禦責任人和職責。將氣象災害防禦納入基層格線化社會治理體系,把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納入社會治理格線員工作。把氣象災害防禦知識納入格線員和防禦責任人培訓內容。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基層基本公共服務範疇,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同步推進。(責任單位:市應急管理局、市委政法委、市發改委、市氣象局,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2.完善氣象災害聯防工作機制。落實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應急指揮和統籌協調職能。強化氣象防災減災行政首長負責制,壓實分級負責的氣象災害防禦主體責任。動態更新市有關部門、區、街鎮、社區、重點單位氣象災害防禦責任人和格線員名錄庫。完善氣象、應急、消防、水務、城管、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海事等部門間統籌規劃、共建共享、預報預警、會商研判、應急聯動機制。面向長江、滁河、水陽江、秦淮河、固城湖、石臼湖流域防汛及城市內澇防禦等需求,強化流域、城區氣象災害聯防、信息共享和大數據分析,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和中小流域防汛抗旱指揮調度、聯防聯控水平。(責任單位:市應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市水務局、市城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交通局、市綠化園林局、市氣象局、南京海事局,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3.強化城鄉氣象災害風險管理。開展針對住建、交通、防汛、農業等領域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建立氣象風險信息庫。發展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制度,開展城市規劃、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氣候可行性評估。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加強綜合防災減災示範社區建設和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管理,健全基層社區氣象災害風險防控體系。深化氣象和保險合作機制,完善重大氣象災害救助政策,強化政策性農業保險,推廣天氣指數保險等農業保險氣象服務,為保險公司和保戶提供專屬氣象風險預警服務。創建省和國家氣象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南京氣象百年台站站史館。製作符合本地實際的氣象科普作品。將氣象災害防禦科普納入各級綜合科普體系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融入中國小義務教育體系,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至少接受一次氣象防災減災科普教育。(責任單位:市應急管理局、市規劃資源局、市水務局、市發改委、市建委、市房產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教育局、市氣象局、市科協,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4.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時效。落實《南京市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管理辦法》《南京市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快速發布實施細則》。規範預警信息傳播管理,完善預警信息發布機制。實現新聞媒體、應急廣播、通信運營企業等公共發布渠道與預警信息發布平台有機聯動,暢通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的“綠色通道”。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拓展發布系統部門接入與套用。全面落實基層氣象災害預警傳播功能配置標準。建立健全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面向基層社區、城市格線推送機制,預警信息發布到村到戶到人。(責任單位:市應急管理局、市文旅局、市氣象局、市通管辦,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5.強化民生保障氣象服務。建立自動感知、智慧型研判、精準推送的分眾化智慧氣象服務業務,豐富產品種類,創新服務內容,改進服務形式,拓寬發布渠道,提高服務的覆蓋面、影響力、滿意度。完善氣象信息共享和智慧氣象服務平台,改進居民生活、健康出行氣象服務指數產品。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公眾氣象服務需求熱點自動感知技術,實現對象分眾化、服務隨行化、產品多元化。建立全媒體氣象信息傳播體系,完善全市氣象服務融媒體矩陣,推動氣象動態信息融入“我的南京”“智慧城市”建設,嵌入城鄉格線化社會治理,實現主流媒體權威氣象信息全接入。發揮南京氣象在長三角一體化及南京都市圈氣象聯動聯防、保障發展中的作用。(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委政法委、市大數據局、市文旅局,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6.提升城市運行氣象保障能力。推動氣象融入城市管理、應急處置和綜合治理體系,深化重點行業智慧氣象服務,推進氣象與應急管理、公安、消防、生態環境、水務、交通、住建、城管、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旅遊、衛生、體育、綠化園林、海事、捷運等行業協作,完善城市積澇監測預警等氣象服務輔助平台與產品,服務防災減災、綜合交通、污染防控、城市治理、供水供電供氣、全域旅遊發展等重點領域,減輕暴雨、颱風、暴雪等氣象災害風險,提高城市運行管理精細化氣象服務水平。未設立氣象機構的中心城區政府、江北新區管委會要與氣象部門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指定應急管理或城市運行管理有關部門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和城市管理的氣象保障工作,共建氣象監測與預警傳播系統。(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交通局、市建委、市城管局、市規劃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旅局、市衛健委、市體育局、市綠化園林局、南京海事局、市捷運集團,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二)聚焦美麗古都建設,切實增強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能力
7.加強重要生態系統氣象保障服務。開展氣象、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部門多源協同觀測,完善大城市及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氣象觀測網,實現規劃銜接、標準統一、資源共享。套用氣象衛星遙感和氣象條件影響評估技術,開展城市熱島和植被生態等氣象監測和風險預警、生態氣候承載力評估、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影響評估。推動氣象旅遊資源保護與套用,開展中國天然氧吧、生態宜居等特色氣候品牌創建,助力全域旅遊,促進康養產業發展。探索開展降低航路影響的人工影響天氣新技術試驗,健全安全監管體系,提升人工影響天氣服務抗旱、大氣污染防治、森林防火等能力。(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資源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市水務局、市綠化園林局、市氣象局,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8.提升大氣污染防治氣象服務能力。提高大氣污染氣象條件監測預警水平,延長天氣預報、空氣品質預測、重污染天氣預警時效,提升預報準確率。加強氣象、生態環境部門聯動,開展輸入型大氣污染物跟蹤監測、區域傳輸預警和氣象條件對主要污染物影響的定量評估。推進氣象與生態環境部門的數據共享、會商研判和應急聯動,聯合開展夏季臭氧等污染防治基礎研究。按照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開展城市大氣環境容量動態評估和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氣象決策服務,為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改善、通風廊道規劃、產業布局和能源結構最佳化提供科學依據。(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資源局、市文旅局、市氣象局,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9.提高鄉村振興氣象服務保障能力。面向糧食生產、重要農產品生產、加工和供應,將氣象觀測納入農業“三園三區”建設體系,構建完善都市現代農業氣象觀測試驗站網。發展精細化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建立不同種植養殖品種農業氣象服務產品體系。開展農業發展規劃、種植結構調整等氣象評估。開展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加強螃蟹、草莓、西瓜、茶葉等特色農業氣象服務,聯合培育創建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最佳化農業氣象信息服務渠道,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氣象基礎信息融合共享,實現基於位置、關鍵農時的精細化、定製化、直通式農業氣象服務。(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氣象局,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三)發展現代氣象業務,不斷提高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水平
10.提高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完善城市大氣垂直觀測系統,充分利用衛星、雷達、微波、雷射等手段,實現大氣垂直廓線和強天氣快速三維協同監測,提升X波段雙偏振都卜勒天氣雷達、微波輻射計等新建設施建設效益。圍繞生態、交通、農業、旅遊等發展及防災減災需要,增加城區積雪、高架道路結冰、捷運沿線氣象實況等觀測項目,填補湖面和農村氣象災害監測盲區。發展多源資料融合、觀測數據線上質控及誤差分析訂正技術,實現基於要素關聯分析的天氣實況判別和觀測質量診斷。探索開展相控陣天氣雷達布設試驗和建設。強化氣象探測設施維護,嚴格執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確保探測設施安全運行和探測數據的有效性和穩定性。(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規劃資源局、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11.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建設和改進保障城市安全發展的天氣預報預警系統,協同省級研發智慧型型氣象業務一體化平台。全面推進氣象研究型業務,完善以數值預報釋用為基礎的現代天氣業務,強化精細定量化智慧型格線預報技術研發與套用。開展全流程、全時效精細化預報檢驗。強化颱風、暴雨、強對流、暴雪等災害性、極端性、高影響天氣預報預警業務。完善城市內澇、大氣污染、地質災害聯合預報預警和影響評估模型。提升災害性天氣落區預警準確率,延長預見期和預警時效。到2025年,災害性天氣預警時間提前45分鐘以上,預報質量相對指導預報有正技巧、不低於對標城市。(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發改委)
12.提高新一代信息技術套用水平。升級改造氣象主幹通信網路,促進氣象專網與網際網路深度融合,提升氣象信息傳輸能力。依託電子政務雲、大數據資源平台,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5G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基於物聯網技術的城市安全運行氣象保障服務系統,建設集氣象實時監測預報與應急服務於一體的移動氣象台。推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的融合套用。完善高性能計算、信息存儲處理、數據共享融合系統,增強預報預警系統計算資源支撐能力。加強氣象數據資源整理編目,制定數據已分享資料夾,提升氣象信息社會共享力度。綜合運用信息安全技術手段,完善網路安全實時監測監管平台和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氣象信息安全。(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科技局、市大數據局、市發改委,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四)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全面提升氣象科技創新水平
13.加強氣象監測與預報服務技術研究。研發和套用協同智慧型觀測及多源資料融合實時分析、主客觀預報最優融合等技術,全面支撐氣象智慧型格線預報和精細化服務業務發展。研發颱風、暴雨、強對流、暴雪等高影響天氣以及重大氣候事件、氣候異常的客觀化預報預測技術,提升高影響天氣預報服務水平。加強部門間合作,研究氣象條件對城市水電氣調度、捷運航空航運、地面交通運行、大氣污染防控、衛生健康等影響評估及風險預警技術,建立災害性天氣高影響行業氣象敏感條件閾值體系,為城市建設運行風險有效防控提供氣象支持。推動氣象科技創新成果套用轉化,提高科技創新對業務發展貢獻度。(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科技局、市大數據局、市發改委、市建委、市規劃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交通局、市水務局、市綠化園林局、市城管局、市衛健委)
14.支持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平台。落實《中國氣象局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南京氣象科技創新研究院合作協定》,加大支持力度,推動建設學科特色明顯、運行管理高效、體制機制創新的現代研究機構,構建全國領先、世界先進的氣象科技研發中心和氣象智慧型裝備產業孵化基地。支持和參與國家、省重點開放實驗室、野外氣象科學試驗在寧現場試驗、中試試驗。建設南京特大城市大氣廓線綜合監測平台。充分發揮南京氣象科技區位優勢,加大與高校、科研機構以及應急、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農業等行業科技發展的協同協作,促進南京氣象科技產業鏈、創新鏈發展壯大,打造南京氣象“矽谷”,提升南京氣象科技支撐能力。(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氣象局、市大數據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15.建設更高水平氣象人才隊伍。充分套用南京氣象教育及科技資源優勢,採用聯合培養、協同創新等方式,加大氣象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加快培養高水平、具有行業影響力的氣象科技領軍人才。培育基層氣象預報服務首席專家和綜合氣象業務帶頭人。將氣象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市中青年拔尖人才選拔培養計畫等人才工程以及各地人才培養項目。通過氣象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建設和“氣象工匠”打造,集聚海內外優秀青年,培育本土人才,爭創發展優勢,到2025年,氣象高層次人才、氣象青年優秀人才實現倍增,氣象科技人才入選國家、省級氣象高層次人才隊伍人數增加。(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氣象局,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五)推進氣象科學管理,切實增強氣象治理效能
16.加強氣象法治標準建設。立足城市治理和精細化管理要求,加強地方性氣象法規規章立法調研,適時推進相關法規規章建設。依據上位法做好配套性地方性法規及政府規章制定和修改工作。開展氣象法律法規執行情況檢查評估。推進氣象信息服務、預警信息發布等氣象法規規章落實。加強氣象依法行政,深化與市、區政府行政審批體系有機融合,完善氣象政務服務事項一城通辦。氣象及相關部門要圍繞城市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和社會管理,推進地方標準制修訂和氣象有關標準套用。加強氣象法制機構和隊伍建設,提高氣象執法水平。(責任單位:市司法局、市氣象局、市政務辦,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17.深化氣象重點領域改革。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氣象信息服務產業發展,提高智慧氣象服務供給能力。深化氣象業務科技體制改革,落實國家重大氣象戰略落地南京氣象先行先試任務。全面落實南京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任務,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推進氣象治理創新,依法履職。建立氣象服務、中介機構市場、企業氣象事務信用體系,完善監督制度,實現事中事後監管常態化。加強和完善氣象雙重領導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未設氣象機構的中心城區、江北新區氣象工作落實機制。(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場監管局、市政務辦、市發改委、市司法局,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18.健全防雷安全監管工作機制。健全各區人民政府防雷安全領導責任、相關行業部門監管責任,壓實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建立健全應急管理、氣象、住建、工信、交通、水利、鐵路、民航、電力、通信等建設工程防雷安全行業管理工作協調會議制度。將防雷安全工作納入各地安全生產考核體系、綜合執法檢查體系。完善“網際網路+監管”工作模式,全面落實防雷安全管理措施。列入氣象部門防雷安全監管範圍的生產經營單位,各行業主管部門應在每年年底前向氣象部門抄送下一年度監管名錄,並配合氣象部門做好防雷安全監管工作。把防雷安全信用管理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完善黑名單制度、信用獎懲制度,開展聯合懲戒。(責任單位: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氣象局、市建委、市工信局、市交通局、市司法局、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供電公司、市通管辦,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六)加強組織保障,全力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19.加強組織領導。各區人民政府要充分認識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發揮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的主導作用,認真研究解決氣象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加強組織協調,制定實施方案,細化工作措施,明確工作要求,強化氣象工作任務督查考核,確保各項工作任務、工作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責任單位: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20.加強規劃引領。各地要將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相關要求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體系。按照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定位,科學編制“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使氣象事業發展規劃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應急管理、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軍民融合等工作有機銜接。(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發改委,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21.加強政策支持。各地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加快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有效銜接各項改革,確保氣象部門人才隊伍穩定、業務水平提升。切實加大對氣象事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在將氣象事業所需經費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建立氣象領域可持續穩定的地方財政投入保障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符合氣象工作特點的扶持機制,在全省發揮示範引領作用。(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人社局,江北新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21年2月3日

檔案解讀

2021年2月3日,南京市政府印發《關於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深入貫徹省政府關於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提升氣象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改善民生、服務防災減災救災等能力和水平,我市制定出台《意見》。
《意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明確我市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第二部分為主要目標,考慮我市氣象事業發展現狀,在“十四五”發展規劃編制前期成果基礎上,分2025和2035年兩個階段提出了奮鬥目標,2025年的主要目標定性和定量描述,2035年的目標定性描述,體現了先進性、全面性,體現走在前列要求。第三部分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實施的“加強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建設”“增強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能力”“發展現代氣象業務”“提升氣象科技創新水平”“增強氣象治理效能”“加強組織保障推動發展”6項主要任務,及對應的“完善氣象災害聯防工作機制”“強化民生保障氣象服務”“提升城市運行氣象保障能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水平”等21個方面的工作任務與具體措施。
《意見》要求,加強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堅持屬地為主、綜合減災原則,氣象災害防禦納入各級綜合防災減災體系,納入基層格線化社會治理體系,納入社會治理格線員工作。強化流域、城區氣象災害聯防、信息共享和大數據分析。氣象災害防禦科普納入各級綜合科普體系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拓展發布系統部門接入與套用。強化民生保障氣象服務,推動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動態信息融入“我的南京”“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運行氣象保障能力,完善城市大氣垂直觀測系統,提高氣象災害監測能力。
《意見》強調,聚焦美麗古都建設,堅持科技創新驅動,推進氣象科學管理,深化氣象重點領域改革,加大氣象事業發展資金投入。按照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定位,各有關部門加強協作。科學編制“十四五”氣象發展規劃,發揮氣象在長三角一體化及南京都市圈氣象聯動聯防、保障發展中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