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廣州市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已經廣州市人民政府同意,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23年6月26日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市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3年6月26日
  • 發布單位: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2〕11號)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東省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粵府〔2022〕121號),全面提升氣象服務保障廣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快推進廣州氣象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更好保障廣州超大城市安全運行,為廣州高質量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提供優質的氣象保障。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建成適應需求、結構合理、功能先進、保障有力、高效安全的氣象現代化體系,颱風、暴雨、強對流天氣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顯著提升,氣象綜合實力位居國內大城市前列。
  到2035年,建成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氣象全面支撐廣州高質量發展,與民生保障、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各領域深度融合,實現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徵的氣象現代化,氣象綜合實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主要任務
  (一)實施氣象科技創新能力突破工程,打造大灣區氣象科技創新高地。
  1. 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立自強。加強影響廣州的颱風、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客觀預報方法、發生髮展機理、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技術研究。實現以衛星、雷達、多源數據套用為重點的短時臨近預警技術自主可控。加強人工智慧天氣預報技術研究。建設10分鐘滾動更新的天氣預報預警系統。開展智慧型觀測、智慧氣象服務、氣候變化應對、氣象行業關鍵技術等科研技術攻關及成果轉化。開展氣象深度融入城市內澇、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城市病”治理的套用研究。(市氣象局牽頭負責,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各區政府配合)
  2. 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科技融合創新平台。依託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研究院,聯合中山大學、廣州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氣象智慧型裝備研究中心(廣州)、廣州市智慧氣象科技協同創新中心、氣象科技創新團隊等科技創新力量作用,建設“廣州市致災暴雨研究重點實驗室”,形成國內領先的氣象創新平台。強化海珠城市生態氣象觀測基地、黃埔城市綜合氣象觀測基地的建設。(市氣象局、海珠區政府、黃埔區政府牽頭負責,市科技局配合)
  3. 打造高水平氣象科技人才隊伍。將氣象人才納入市屬各類人才工程和人才培養計畫。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博士和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力爭1—2人入選世界氣象組織國際兼職專家庫,1—2人入選中國氣象局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梯隊,4—5人入選省氣象局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梯隊。夯實氣象科技人才基礎,提高專業技術高級崗位設定比例。(市氣象局牽頭負責,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配合)
  (二)實施氣象保障生命安全工程,築牢大城市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4. 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提高城市內澇、地質災害、森林火災、中小河流洪澇等氣象風險預報預警和防禦決策支撐能力,開展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分災種分行業的氣象影響預報預警服務。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預警信息發布和傳播綜合管理平台建設。持續完善靶向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提升分區域、分用戶、分類別預警發布能力。建立各相關部門、社會媒體預警信息即時共享、同步轉、協同播機制,提升預警信息快速發布和傳播能力,實現預警信息可在3—5分鐘內到達相關應急責任人。強化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套用,建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決策信息支持系統。(市氣象局、市應急管理局牽頭負責,市委宣傳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林業園林局、各區政府配合)
  5. 健全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氣象防災減災體制,將氣象防災減災納入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健全氣象防災減災“強預警、強聯動、強回響”機制,完善以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為先導的部門聯動機制,健全基於重大氣象災害紅色預警信號高風險區域、高敏感行業、高危人群的自動停課停業停工停運停市機制,最佳化重點部門、行業氣象災害防禦指引。下沉氣象災害防禦主體責任到鎮(街道),推進行政村(社區)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鼓勵行業協會參與承接政府購買公共氣象服務,支持基層防災減災社會組織,提高防範應對氣象災害能力。(市氣象局、市應急管理局牽頭負責,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區政府配合)
  6. 提升韌性城市建設保障服務水平。圍繞韌性城市建設,統籌考慮氣候的適宜性、影響性、風險性,科學確定城鄉空間布局、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內容,依法做好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深化城鄉水、電、氣供應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強化氣候變化對水安全、能源安全的影響評估,構建能源電力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模型和閾值,開展精細化的電力負荷預測和氣象災害影響評估預警。建立深基坑開挖、塔吊施工等建築工地災害性天氣閾值體系,開展精細化風險預警。(市氣象局牽頭負責,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水務局、廣州供電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氣象賦能城市生產發展工程,助力廣州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
  7. 提升鄉村振興氣象保障能力。開展氣候適宜性區劃和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發展精細化、基於影響和風險的農業氣象預報預警技術,建設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台氣象服務。做好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和病蟲害防治氣象服務。加強糧食、蔬菜、花卉、水果和水產養殖等農業氣象指數保險研究,完善農業政策性保險等災害風險轉移制度。(市氣象局、市農業農村局牽頭負責,市財政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配合)
  8. 服務更高水平交通強市建設。推進以道路交通、軌道交通、橋隧、水運、重要樞紐為重點的城市綜合交通氣象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服務。建設城市內澇交通氣象服務示範場景,基於道路通阻、流量等行業信息綜合分析技術,研發公路路網暴雨內澇、大風、高溫、能見度等高影響氣象災害風險預估技術和產品。推進氣象風險預警產品融入高德、百度等地圖。做好廣州白雲機場和鐵路氣象服務,強化對物流從業人員的直通式服務,提升多式聯運物流氣象服務能力。(市氣象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港務局牽頭負責,市公安局、市郵政管理局、廣州海事局配合)
  9. 加強國際交往中心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將氣象工作納入重大活動常態化服務保障機制,深度融入廣交會、讀懂中國、廣州馬拉松等大型展會、重大會議和賽事的運行指揮體系。完善重大活動加密觀測系統,研發重大活動關鍵區域氣象風險評估指標體系。開展定時、定點、定量氣象預報預警和關鍵區域微尺度專項服務。建設重大活動氣象移動應急保障系統。(市氣象局牽頭負責,市商務局、市體育局、各區政府配合)
  10. 推動智慧氣象賦能企業發展。重點面向汽車、電子、生物醫藥、石化、能源等行業用戶,深入挖掘氣象服務需求,建立“一企一策”服務清單,著力打造一體化、定製化、伴隨式氣象服務。建立大型企業氣象服務綜合管理平台,開展質量檢驗和效益評估,建立全鏈條氣象服務。(市氣象局牽頭負責,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區政府配合)
  (四)實施氣象點亮人民美好生活工程,滿足人民民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11. 促進文化旅遊康養產業發展。深入挖掘生態氣候資源,以白雲山、帽峰山“城市生態氧吧”試點示範建設為引領,推進城市生態氧吧、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論證、氣候宜居地等地方特色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開展花期預報、休閒採摘等都市現代農業觀光氣象服務,以及雲霧景觀、物候景觀等特色旅遊產業氣象服務,形成城市旅遊天氣地圖。針對影響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聯合開展重點人群的健康氣象風險服務和效果評估工作,推動疾病預防關口前移。(市氣象局牽頭負責,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林業園林局配合)
  12. 打造市民專屬氣象台。研發衣食住行游購娛等多領域,圖形、視頻、動畫等多形式的個性化、場景化、直觀形象的公眾氣象服務產品,利用網路機器人、微信、微博等渠道為市民提供需求自動感知、精準匹配、主動推送的分眾化氣象服務。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市、區兩級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增強老年人、殘疾人、外來務工人員等特殊群體獲取氣象信息的便捷性。(市氣象局牽頭負責,市民政局配合)
  13. 提高全民氣象科學素質。推進市、區兩級氣象科普場館建設和升級改造,建設廣州氣象科普館、帽峰山天文台。深入開展氣象安全宣傳教育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推進氣象科普與文化、教育、旅遊融合,打造廣州氣象小主播、廣州氣象科普講解、研學體驗等氣象科普品牌,開展廣州氣象文化遺產研究,挖掘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發源地的氣象歷史文化價值。(市氣象局、各區政府牽頭負責,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族宗教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林業園林局、市科協配合)
  (五)實施氣象守護綠美廣州工程,服務廣州高水平構建生態建設新格局。
  14. 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加強碳通量源匯研究。開展大灣區植被生態系統固碳效益評估,為城市碳匯網路建設提供氣象支撐。制定適用廣州的建築節能設計氣象標準,開展節能降碳評估。研發建築物冷負荷實時監測預報系統,最佳化空調製冷、蓄冷系統運行。推廣基於精確氣象參數的節能設計技術,為地區特色建築技術革新與套用提供氣象支撐。探索近零碳建築、社區氣象服務,為屋頂分散式光伏開發、鄉村分散式儲能、新能源併網和多能互補能源系統運行最佳化提供氣象保障。(市氣象局牽頭負責,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廣州供電局配合)
  15. 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氣象保障。加強生態建設和修復工程氣象保障,提供重大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對生態安全的影響監測評估和預報預警。提高重污染天氣和突發環境事件應對氣象保障能力,加強面向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的氣象服務。開展水污染氣象條件的監測評估和專題研究,完善初雨期、汛期造成水污染的氣象條件預警。服務綠美廣州生態建設,開展森林病蟲害監測評估技術研究。結合氣象條件,研究森林物候火險指數的編制及發布工作,加強森林物候火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提升高時頻、高精度的森林火險實時監測及服務能力。(市氣象局牽頭負責,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林業園林局配合)
  (六)實施氣象基礎業務能力提升工程,建設高水平智慧氣象業務體系。
  16. 建設精密氣象監測體系。提升氣象衛星、氣象雷達套用水平。共建共享農業、生態環境、港口、交通、旅遊等重要行業氣象觀測網。科學布局觀測站,所選站址在水平和垂直空間上應能客觀反映重點行業典型氣象特徵。增補高風險區域、人員密集場所、重點行業氣象觀測站,站網密度小於3公里。建設平均間距達30公里的風廓線雷達、雲雷達、微波輻射計等垂直氣象探測站網。完善太陽能、風能、溫室氣體等觀測網,對基準輻射、大風、生態物候、大氣成分等開展長期、連續、立體的觀測。建立廣州氣象計量站,完善氣象綜合觀測計量保障體系。健全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依法保護氣象設施和探測環境,鼓勵和規範社會氣象觀測活動。(市氣象局牽頭負責,市財政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港務局、市林業園林局、各區政府配合)
  17. 提升精準氣象預報能力。建立空間解析度1公里,0—12小時更新頻次不低於1小時,0—2小時更新頻次10分鐘的分區、分時段、分強度的城市精細化氣象要素格線預報業務,建設集智慧型分析、預報訂正、質量檢驗、產品製作於一體的預報系統。提升以突發災害性天氣智慧型識別和預警為重點的短時臨近預報預警能力,實現對流尺度災害性天氣的動態監測,開展0—24小時龍捲潛勢預報。對局地強降水、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提前1至3小時預報預警;對其他極端天氣提前6至12小時預報預警,力爭提前24小時預報預警。加強月度、季度、年度的精細氣候預測能力建設,提前1個月預報重大天氣過程、提前1年預測氣候異常。(市氣象局負責)
  18. 構建精細氣象服務體系。發展自動感知、智慧型研判、情景互動、精準推送的智慧氣象服務,構建基於風險影響的數位化氣象服務場景和模型,建設氣象服務眾創開放融合平台、融媒體發布綜合管理系統和數智化精細氣象服務系統。推進數字氣象融入“城市大腦”,建設城市精細化管理氣象保障系統,打造新型數據產品服務中台,為市政務大數據中台提供優質氣象產品集,賦能城市數位化轉型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建設。(市氣象局牽頭負責,市應急管理局、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配合)
  19. 強化氣象信息支撐能力。依託廣州數字政府建設和廣東氣象大數據平台,研發高質量氣象數據產品集,建立健全氣象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依託市政務大數據中心,實現跨部門氣象數據編目、匯聚、共享,建設“雲+端”氣象數據治理業務中台。運用新一代網路技術,建成省—市2萬兆、市—區1千兆的氣象骨幹網路,健全省氣象同城異地廣州備份中心。利用國省及廣州超算資源實現能力倍增,綜合算力達到2PFlops,存儲資源12PB。築牢市、區一體氣象網路安全防護體系。(市氣象局牽頭負責,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配合)
  (七)打造氣象高質量發展南沙場景,助力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
  20. 推動中國氣象局氣象導航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落戶南沙科學城。依託中央氣象台船舶氣象導航系統,研發廣州港近海、港口、海上絲路沿線國家氣象服務保障技術和產品,形成從港口服務到遠洋航線的全鏈條氣象保障服務,為航運企業提供導航業務,實現“國船國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氣象資源共建共享、共研共用,探索粵港澳大灣區氣象數據跨境共享。為聯合國人道主義應急倉庫、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等開展國際人道主義救援和應急物資轉運提供氣象保障。(市氣象局牽頭負責,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市港務局、廣州海事局、南沙區政府配合)
  21. 加強氣候投融資研究和氣象數據流通。開發氣候期貨、碳金融產品、氣象指數保險相關產品,開展氣候金融、可持續經濟和社會發展模擬與預測研究,為國家、地區以及企業應對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模式提供科學依據。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研發上市天氣期貨,開展新能源產業極端天氣風險規避服務。深入挖掘氣象類數據套用場景,依託公共數據運營機制,推動氣象類數據產品和服務有序進場交易,釋放氣象數據的價值。(市氣象局牽頭負責,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廣州交易集團配合)
  22. 建設國家海洋氣象綜合探測南沙基地。爭取中國氣象局支持,在南沙科學城建設集海洋氣象探測基地、海洋氣象探測數據分析處理中心、海洋氣象科技創新研發平台於一體的國家海洋氣象綜合探測基地南沙基地,助力南沙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加強沿海海洋(港口)氣象觀測站、海島氣象觀測站建設,實施遠洋船舶探測搭載計畫,深化海洋氣象探測設備、預報技術、服務系統、信息網路等領域的科研開發、成果轉化和行業套用。(市氣象局、南沙區政府牽頭負責,市港務局、廣州海事局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堅持黨對氣象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機制。各區、各相關部門要加大對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力度,有效銜接各項改革與創新措施,將氣象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納入本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市氣象局牽頭負責,市各有關部門、各區政府配合)
  (二)加強法治建設。
  貫徹落實氣象相關法律法規,落實《廣州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定》並適時開展實施情況評估,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建設。規範氣象活動,及時開展氣象法規、規章、規範性檔案的制定和修訂工作。健全氣象標準體系,積極開展氣象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的編制。(市氣象局牽頭負責,市司法局、市市場監管局、各區政府配合)
  (三)落實要素保障。
  各區、各相關部門要健全完善穩定的氣象高質量發展財政投入保障機制,最佳化氣象科技和人才管理體系,夯實氣象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基礎。對在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省、市有關規定給予表彰或獎勵。(市氣象局牽頭負責,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各區政府配合)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政策解讀

一、政策背景和依據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廣州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2〕11號)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東省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粵府〔2022〕121號)要求,加快推進廣州氣象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氣象服務保障廣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力,制定《廣州市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二、政策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為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實施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提出了兩個階段的發展目標:一是到2025年,建成適應需求、結構合理、功能先進、保障有力、高效安全的氣象現代化體系,颱風、暴雨、強對流天氣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顯著提升,氣象綜合實力位居國內大城市前列;二是到2035年,建成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氣象全面支撐廣州高質量發展,與民生保障、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各領域深度融合,實現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徵的氣象現代化,氣象綜合實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第二部分為主要任務,包括實施六大工程和打造一個場景。一是實施氣象科技創新能力突破工程,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科技融合創新平台,打造高水平氣象科技人才隊伍,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立自強,打造大灣區氣象科技創新高地。二是實施氣象保障生命安全工程,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健全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提升韌性城市建設保障服務水平,築牢大城市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三是實施氣象賦能城市生產發展工程,提升鄉村振興氣象保障能力,服務更高水平交通強市建設,加強國際交往中心氣象保障服務能力,推動智慧氣象賦能企業發展,助力廣州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四是實施氣象點亮人民美好生活工程,促進文化旅遊康養產業發展,打造市民專屬氣象台,提高全民氣象科學素質,滿足人民民眾美好生活新期待。五是實施氣象守護綠美廣州工程,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氣象保障,服務廣州高水平構建生態建設新格局。六是實施氣象基礎業務能力提升工程,建設精密氣象監測體系,提升精準氣象預報能力,構建精細氣象服務體系,強化氣象信息支撐能力,建設高水平智慧氣象業務體系。七是打造氣象高質量發展南沙場景,推動中國氣象局氣象導航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落戶南沙科學城,加強氣候投融資研究和氣象數據流通,建設國家海洋氣象綜合探測南沙基地,助力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
  第三部分為保障措施,包括強化組織領導、加強法治建設、落實要素保障等三個方面措施。
  三、政策亮點
  《實施方案》結合廣州氣象發展實際,聚焦氣象科技創新和氣象服務城市防災減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民美好生活、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服務重大國家戰略,提出建設六大工程和一個場景,致力在氣象高質量發展方面繼續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助力廣州高質量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