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實施方案

寧夏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實施方案

《寧夏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實施方案》是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2〕11號)要求,加快推進寧夏氣象高質量發展,結合工作實際,制定的實施方案。

該方案於2022年12月1日由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夏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2年12月1日
  • 發布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發文字號:寧政發〔2022〕38號 
  • 有效性:有效
  • 主題分類:農業、林業、水利
印發通知,全文內容,

印發通知

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寧夏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實施方案的通知
寧政發〔2022〕38號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自治區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寧夏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實施方案》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第139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1日

全文內容

寧夏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實施方案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2〕11號)要求,加快推進寧夏氣象高質量發展,結合工作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關於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部署,以提供高質量氣象服務為導向,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需求牽引發展、協同高效發展,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努力構建科技先進、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全面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新寧夏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支撐。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區現代氣象科技創新、服務、業務和管理體系更加健全,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能力不斷提升。天氣預報準確率達到88%以上,強對流預警信號時間提前量達到45分鐘以上。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基本實現全覆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穩定在90分以上。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全區GDP比率由“十三五”期間的0.3%下降至0.2%。氣象服務供給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
到2035年,氣象科技水平與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徵的氣象現代化基本實現。氣象與國民經濟各領域深度融合,氣象協同發展機制更加完善,結構最佳化、功能先進的監測系統更加精密,無縫隙、全覆蓋的預報系統更加精準,氣象服務覆蓋面和綜合效益大幅提升,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穩步提高,氣象服務自治區重大戰略和人民生產生活的水平顯著提高。
二、增強氣象科技創新能力
(三)加大關鍵技術攻關力度。面向氣象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重大需求,將氣象重大關鍵技術攻關納入自治區科技計畫予以重點支持。加強天氣氣候、災害性天氣機理、氣候變化回響等基礎研究。開展賀蘭山和六盤山地形、大型新能源基地對天氣氣候的影響科學試驗。適時開展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生態氣候影響效應評估,圍繞工程建設全過程安全和質量,開展精細預報預警服務關鍵技術研發。(自治區科技廳、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水利廳、寧夏大學、林草局及中衛市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套用技術示範。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人工影響天氣、生態安全氣象監測預報評估技術示範。開展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生態、農業、能源、城市、鄉村等領域及重大工程影回響用研究。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與氣象深度融合,研發基於場景、位置、影響的氣象服務套用技術。(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科技廳、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生態環境廳、農業農村廳、寧夏大學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搭建氣象科技創新平台。強化優勢互補、聯合共建,以大氣科學為重點,增補一批新型觀測儀器和探測設備,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六盤山大氣科學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加大寧夏氣象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和中國氣象局旱區特色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風險管理重點實驗室支持力度,提升實驗室科技創新效能。強化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支持永寧、中寧和固原農業氣象科技試驗基地、氣象科技小院建設。(寧夏氣象局、自治區科技廳、科協牽頭,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賀蘭山東麓園區管委會、寧夏農科院、寧夏大學、林草局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推進東西部協同氣象創新聯合體、共同體建設。建立多部門聯合、多領域融合的氣象關鍵技術協同科研攻關機制。樹立以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科技成果評價導向,健全分類評價機制。建設科研誠信體系,推進氣象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建設,推動氣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套用。研究實施氣象科技力量倍增計畫。(自治區科技廳、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應急廳、林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1:氣象科技創新重點方向
1.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預警防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控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套用(“十四五”期間)。針對暴雨、乾旱、冰雹等災害性天氣,開展智慧型識別、預警、風險防範等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開展強對流天氣短時預報動態權重集成技術和高頻滾動訂正技術、延伸期重要天氣過程動力與統計預測技術、氣候異常成因機理及預測技術、多模式集合技術和模式降尺度解釋套用技術攻關、多波段雷達組網融合監測關鍵技術創新與套用。開展基於地面觀測、衛星遙感和精細化天氣預報相結合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等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套用研究。
2.重大水利工程應對氣候變化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十四五”至“十六五”期間)。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對陸表生態、大氣環境、天氣氣候影響評估和未來風險預估研究,並圍繞工程建設全過程安全和質量,開展精細預報預警服務關鍵技術研發。開展風能、太陽能精細化動態監測預測評估,開展風光發電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技術研究。開展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核查評估方法技術攻關。開展濕地等典型生態系統土壤-植被-大氣相互作用及其機理研究。
3.氣象科技創新平台基礎提升(“十四五”期間)。建設六盤山大氣科學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推進創建中國氣象局六盤山大氣科學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加強中國氣象局旱區特色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風險管理重點實驗室、寧夏氣象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4.人工影響天氣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十五五”至“十六五”期間)。開展季風與西風帶交匯區雲和降水物理過程觀測研究,人工干預雲和降水發展的物質、時間、空間規律研究,人工增雨、防雹、防霜關鍵技術攻關,人工影響天氣綜合集成技術套用示範。
5.氣候經濟生態價值評估轉換兌現平台(“十四五”至“十六五”期間)。開展寧夏氣候經濟生態價值研究、分析評估,發展適合寧夏的氣候診斷與氣候經濟評價技術方法,加強氣候與經濟關係研究,探索氣候經濟生態價值轉化方式。
三、加強氣象基礎能力建設
(七)提升氣象災害精密監測能力。加快中衛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建設X波段天氣雷達、地基遙感垂直廓線觀測系統以及北斗探空接收站,彌補垂直監測短板。新建、升級賀蘭山、六盤山等易災區及城市人口密集區、產業密集區氣象觀測站。持續推進氣象探測裝備國產化疊代和更新。最佳化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完善氣象探測裝備計量檢定和試驗驗證體系。規範社會氣象觀測活動,發展志願氣象觀測。(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林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構建精準氣象預報系統。建立智慧型數字預報業務體系。建設協同、智慧型、高效的天氣氣候綜合預報預測支撐系統。開展精準預報“五個一”能力建設,逐步實現提前1小時預警局地強天氣、提前1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提前1周預報災害性天氣、提前1月預報重大天氣過程、提前1年預測全區氣候異常。(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寧東管委會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推進氣象服務智慧型化轉型。建設寧夏一體化智慧氣象系統和面向民生普惠套用的“寧夏·追天氣”智慧氣象服務終端。發展分區域、分時段、分強度的城市精細化氣象要素格線預報和氣象風險評估服務技術,推進數字氣象融入智慧城市治理,提升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防洪排澇、交通出行、建築節能、空氣品質等智慧型氣象服務業務能力。建設基於衛星遙感套用和跨部門大數據挖掘的“絲路·天眼”套用系統。(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安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遊廳、應急廳、寧東管委會、林草局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加快氣象信息基礎建設。升級建設固移融合、高速泛在的氣象通信網路。推動“觀測端-信息端-套用端”全鏈條數據質量校驗,研製高質量氣象數據集。升級完善寧夏氣象大數據云平台,提高氣象數據服務能力。建設自治區級氣象業務同城異地災備中心。建設完善氣象數據、信息網路和業務套用安全保障體系。(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安廳、財政廳、寧夏通信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提升氣象數據融合套用能力。完善行業數據獲取、存儲、匯交、使用監管制度。加強氣象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交通運輸、文化旅遊、應急等行業信息共享。推動氣象融入“東數西算”寧夏樞紐,建設氣象主題資料庫。依法開放氣象數據,有序推動氣象數據挖掘及融合套用。(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推進“數字政府”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提升氣象台站基礎保障能力。實施基層氣象台站業務用房和各級氣象部門配套基礎設施維修改造。按“補短板、強弱項、重民生、促發展”思路,推進基層台站標準化業務平面建設和氣象基礎能力建設,不斷完善台站業務運行環境。(寧夏氣象局牽頭,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2:加強氣象基礎能力建設重點工程項目
氣象台站基礎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至“十五五”期間)。基層台站和各級氣象部門節能環保供暖、值班公寓、供電、消防、安監、應急保障等配套設施升級改造。氣象台站標準化業務平面和運行支撐環境試點建設。
四、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十三)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建設。水利、氣象等部門聯合開展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自然資源、氣象等部門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住房城鄉建設、氣象等部門聯合開展城市內澇氣象風險預警。應急、林草、氣象等部門聯合開展森林草原防滅火氣象風險預警。發展分災種、分區域、分時段、分強度、分影響的風險預警和不同群體影響預報業務。(自治區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應急廳、林草局、寧夏氣象局牽頭,寧東管委會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打通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綠色通道”。加快寧夏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推廣套用和預警信息統一、集約發布。建立高等級預警信息全網發布、靶向發布、各級廣播電視台即時插播機制。探索5G和小區廣播技術在預警快速發布中的套用。完成應急廣播系統與寧夏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對接。推動機場、車站、商場、高速公路、旅遊景點等人員密集場所信息發布終端第一時間播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自治區應急廳、廣電局、寧夏通信管理局、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工業和信息化廳、交通運輸廳、商務廳、文化和旅遊廳、寧東管委會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提高全社會氣象災害防禦應對能力。強化風險普查成果套用。定期開展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風險區劃,建設基於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數據的風險評估和決策信息支持系統。加強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編制和設施建設,依據氣象災害影響,修訂基礎設施標準。最佳化災害防禦措施,提升重點區域、敏感行業基礎設施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將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納入鄉鎮、街道等基層格線化管理和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考核。將氣象災害防禦和應對氣候變化科學普及工作納入各級綜合科普體系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和氣象文化基地建設,提高公眾防災避災和自救能力。(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應急廳、科協、寧東管委會、林草局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加強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和安全管理。制定全區人工影響天氣發展規劃,最佳化調整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布局。完善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體系。建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隊伍管理和經費投入保障制度。升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系統,最佳化人工影響天氣“五段式”業務。強化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建設涵蓋作業裝備和彈藥購買、運輸、存儲、使用、報廢等各環節的智慧型物聯網監控體系。科學高效實施飛機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更新升級火箭、高射炮、煙爐等作業裝備。加強人工影響天氣重點區域專項觀測系統建設。(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公安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應急廳、林草局、寧夏軍區戰備建設局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建設。建立完善以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為先導的應急聯動和社會回響機制。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修訂完善各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開展重大氣象災害應急演練。加強以應急預案為約束的部門回響,強化部門聯動,將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與各部門回響綁定納入當地人民政府應急指令。建立基於重大氣象災害高等級預警信息的高風險區域、高敏感行業、高相關主體停工停業停課機制。完善直達責任人的氣象災害預警“叫應”機制。(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交通運輸廳、商務廳、文化和旅遊廳、應急廳、廣電局、寧夏通信管理局、寧東管委會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3: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重點工程項目
1.寧夏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Ⅰ期工程(“十四五”期間)。建設中衛新一代天氣雷達、X波段天氣雷達、地基遙感垂直廓線觀測系統、北斗探空接收站,升級銀川探空站北斗導航系統及全區雷電觀測網,實施雷達雙偏振改造,升級改造易災區、人口密集區等重點保障區域的氣象觀測站,建設產業密集區雷射測風雷達。提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測預估能力和山洪地質災害、中小河流洪水、森林草原火災等氣象風險預報預警能力。建設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智慧型監測預報預測支撐系統,建設基於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數據的風險評估和決策信息支持系統,補好城市防洪排澇、城市數據大腦、災害易發區基層格線化管理、產業園區、交通等氣象災害預警監測、防災基礎設施短板。支持銀川市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範市,提升服務保障城市安全發展能力。加強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建設車載應急智慧氣象服務平台,加強與應急、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信息共享、會商聯動和應急回響,提升氣象災害應急回響、救援處置保障能力。
2.抗旱增雨與生態保護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工程(“十四五”期間)。建設北斗導航水汽垂直觀測系統、機動應急智慧型作業系統,升級完善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指揮調度及關鍵技術套用示範系統。最佳化調整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布局,重點加強中部封育保護區和南部水源涵養區抗旱增雨與生態保護修復型人工增雨(雪)作業能力建設。完善“天基-空基-地基”立體人工影響天氣專業探測系統,開展空中雲水資源評估。
3.寧夏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Ⅱ期工程(“十五五”期間)。更新升級老舊氣象觀測儀器設備,升級最佳化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業務系統。在重點工業園區、雷電災害易發區布設新型雷電探測儀器,建成全區雷電災害立體精密監測網。
4.寧夏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最佳化升級(“十五五”期間)。繼續最佳化系統精準靶向發布功能。建設智慧型化發布功能模組。建設語音機器人,實現智慧型應答。建設社會公共信息傳播資源對接接口,實現和各類信息渠道的對接。建設新媒體預警產品自動生產模組。建設預警信息發布效果評估模組。
五、提高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水平
(十八)推動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圍繞糧食安全,開展農業氣象災害監測網建設。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加大對全國枸杞氣象服務中心和自治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綜合氣象服務中心支持力度,提升“六特”產業氣象服務能力,提供伴隨式氣象服務。做好病蟲害防治和種子生產氣象服務。構建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社區)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服務平台。開展農業氣象災害區劃和農作物種植氣候適應性區劃。(寧夏氣象局、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牽頭,自治區財政廳、鄉村振興局、賀蘭山東麓園區管委會、寧夏農科院、林草局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提升現代綜合交通氣象服務能力。強化氣象災害易發路段交通氣象監測網建設,提升基於交通安全影響的氣象監測預警能力。公安、交通運輸、氣象等部門聯合開展惡劣天氣高影響路段最佳化提升工作,強化惡劣天氣交通安全協同聯動預警處置能力。開展分災種、分路段的精細化交通氣象服務。加強危險天氣諮詢服務。推進高速鐵路、通用航空和現代物流氣象服務。(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公安廳、財政廳、民航寧夏監管局、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銀川辦事處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提升能源和電力氣象服務能力。在風光能源豐富的可開發利用重點區域,布局建設風光資源觀測網。發展風光發電功率預報系統、預報模式和數值產品,開展風光發電氣象預報服務專業專項業務。圍繞能源安全,強化電網安全運行和電力調度氣象服務。提升“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重要時段能源保供氣象服務能力。(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寧東管委會、國網寧夏電力公司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一)提升全域旅遊氣象服務能力。加快重點旅遊景區旅遊安全專業氣象監測網和預警信息傳播設施建設。開展全業態、全季節、全流程的分眾化精細化旅遊氣象服務,強化生態康養和鄉村旅遊氣象服務。融入賀蘭山、六盤山國家公園創建,打造氣象主題公園。推動避暑旅遊地、氣候宜居城市等品牌創建。(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應急廳、科協、林草局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4:提高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水平重點工程項目
1.氣象助力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工程(“十四五”期間)。建設特色農業精細化氣候資源監測評估系統,建設分作物、分區域、分時段、分影響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強化國家級枸杞氣象服務中心運行能力。建設自治區糧食安全氣象災害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中部乾旱帶自動土壤水分加密觀測點,依託國家級農業氣象試驗站建設科技小院,建設農業乾旱監測數據共享服務系統,建設病蟲害防治和種子生產精細化氣象服務系統,建設智慧農業氣象綜合服務平台“雲”品牌。
2.鄉村全面振興樣板區氣象保障工程(“十五五”期間)。推廣鄉村全面振興“閩寧”氣象保障模式,建設各具亮點的美麗鄉村氣象服務保障示範樣板,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提檔升級,促進鄉村振興氣象服務整體能力和水平提升。充分利用國省兩級氣象服務產品支撐,製作針對性、精細化氣象服務產品。建設鄉村振興氣象服務系統,強化農業生產經營全鏈條氣象服務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抗氣象災害風險能力。
3.寧夏綜合立體交通氣象服務保障工程(“十五五”期間)。交通運輸、民航、鐵路、氣象等部門聯合建設立體交通氣象大數據共享平台,升級完善全區交通氣象監測站網,建設智慧交通氣象服務系統,研發交通氣象外掛程式,融入智慧公路、智慧鐵路、智慧民航、智慧水運、智慧郵政等平台,顯著提升氣象服務保障交通安全能力。
4.新能源氣象服務保障工程(“十五五”至“十六五”期間)。建設10天內逐15分鐘精細化風光發電功率預報系統。推動氣象信息融入寧夏新能源運行綜合監測系統。升級風光發電氣象災害預警系統。
六、最佳化氣象服務人民美好生活供給
(二十二)推進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加強氣象服務信息傳播渠道建設,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創新服務供給模式。增強農村、山區、邊遠地區以及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獲取氣象信息的便捷性,擴大氣象服務覆蓋面。建立公共氣象服務清單制度,形成保障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有效運行長效機制。(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財政廳、廣電局、寧夏通信管理局、寧東管委會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三)豐富生活氣象服務供給。面向公眾美好生活需要,開發新型生活氣象系列產品。發展視頻、動畫等直觀快餐式服務產品。開展個性化、定製化氣象服務。推進氣象融入數字生活,建設融媒體氣象服務平台,利用寧夏融媒體矩陣,拓展公眾氣象服務渠道。(寧夏氣象局、自治區廣電局牽頭,自治區財政廳、交通運輸廳、商務廳、文化和旅遊廳、體育局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四)建設覆蓋城鄉的氣象服務體系。增強氣候適應性和重大氣象災害防控能力。聚焦極端性、高影響災害性天氣,建設城市生命線運行氣象風險數字地圖,將氣象風險評估服務融入城市安全運行指揮系統。將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鄉村建設行動,將拓寬農村氣象預警信息覆蓋面納入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構建行政村全覆蓋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與回響體系。完善鄉鎮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村級應急行動計畫。(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鄉村振興局、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應急廳、廣電局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5:最佳化氣象服務人民美好生活供給重點工程項目
1.智慧氣象建設工程Ⅰ期(“十四五”期間)。建設太陽能、風能氣候資源監測、評估、預報預估和精細服務業務體系,建設氣候資源監測和預報系統,以及風電、光伏發電功率精準預測系統。建設基於自治區大數據平台的氣象主題資料庫,推動氣象大數據離線加工及分析處理、人工智慧套用、氣象業務區級災害備份等相關係統在寧夏樞紐落地。建立基於高分衛星、風雲氣象衛星遙感監測數據及多部門數據融合的“絲路·天眼”套用平台。升級氣象衛星直收站和業務平台。實施“氣象+”賦能行動,構建交通物流、文化旅遊、電力、現代化工、清潔能源等跨部門跨行業氣象數據集,建設“氣象+行業”數據支撐系統,建設“氣象+”智慧型綜合服務系統。圍繞美麗新寧夏建設,打造氣象主題公園、避暑旅遊地等旅遊氣象生態品牌。建設一體化智慧氣象服務系統和面向民生普惠套用的“寧夏·追天氣”智慧氣象系統終端。
2.智慧氣象建設工程Ⅱ期(“十五五”期間)。升級建設固移融合、高速泛在的氣象通信網路。推進氣象統一認證服務及終端安全能力建設。建設氣象網路空間資產關聯庫、風險情報庫、安全能力庫。升級“氣象+”賦能支撐系統,深度融入電力、交通運輸、文化旅遊、現代物流、清潔能源等重點行業全生產流程,智慧型製作並發布個性化、專業化的伴隨式氣象服務產品,使氣象要素轉化為生產要素。
3.氣象服務品質提升工程(“十五五”至“十六五”期間)。與購物、餐飲、娛樂、體育運動等生活套用平台對接,建設面向公眾衣食住行游購娛及其他美好生活需要的用戶畫像系統,智慧型刻畫分析用戶特徵和氣象服務需求。建設互動定製、智慧型感知、分眾個性的氣象服務產品智慧型加工分發系統,對接融入各類生活套用平台,提供無處不在的氣象服務。
4.寧夏氣象融媒體中心和融媒體氣象服務平台建設(“十五五”至“十六五”期間)。改造現有氣象影視演播室,建設包括融媒體服務策劃編輯、虛實結合演播室、網路直播互動、專家訪談、視頻編導製作等功能區的寧夏氣象融媒體中心。建設區市縣三級采編髮一體的融媒體氣象服務支撐系統,支持匯聚網際網路主流媒體資訊,實現對氣象熱點信息跟蹤、分析和挖掘以及線索瀏覽、熱點發現、選題策劃、任務管理、視頻連線、現場直播、拍攝回傳、移動寫稿及審片、圖文視頻產品製作、智慧型分發、熱度統計、評論互動等功能。
七、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氣象支撐
(二十五)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加強“一河三山”生態脆弱區氣候變化影響監測評估和風險預估。開展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等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強化氣候承載力評估,開展重點行業和領域應對氣候變化技術研究。建設溫室氣體和碳源匯監測站,發展溫室氣體及碳達峰碳中和監測評估、農業和林草碳匯氣象服務等技術,開展碳排放監測核查評估。(寧夏氣象局、自治區科技廳、生態環境廳牽頭,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應急廳、寧東管委會、林草局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六)加強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探索建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開展全區風電和光伏發電開發資源精細化監測評估。建立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普查、區劃發布制度。強化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規劃布局氣象服務。建立重大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指導目錄。推進氣候資源及災害等區劃融入國土空間、城市發展重大規劃,做好重點工程項目、規劃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國網寧夏電力公司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七)強化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氣象服務。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區、自然保護地等建設生態氣象災害監測站,構建“陸空天”高時空解析度全要素生態氣象精密監測網。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建設、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氣象服務。加強面向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氣象服務,提高重污染天氣和突發環境事件應對氣象支撐服務能力。(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水利廳、應急廳、林草局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6: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氣象支撐重點工程項目
1.碳監測碳中和評估技術研發(“十四五”至“十五五”期間)。強化引智合作,開展溫室氣體和碳源匯監測、核查、評估關鍵技術攻關,研發農業和林草固碳量高精度遙感監測核查和氣象模型預估關鍵技術,開展基於遙感碳匯監測評估模型的參數最佳化研究、改進碳循環模型,研發構建寧夏農業和林草生態系統碳匯評估及碳資產開發技術體系,開展張騫葡萄郡、賀蘭稻魚空間碳匯交易套用研究和示範建設。
2.先行區建設碳達峰行動氣象服務工程(“十四五”期間)。加強氣候變化對寧夏生態脆弱區影響監測評估和風險預警能力建設,服務高水平國家新能源綜合示範區建設。成立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寧夏分中心,開展溫室氣體和碳源匯監測、核查、評估關鍵技術攻關等工作。在賀蘭山東麓建設多要素立體氣象觀測站,為廢舊礦坑種植釀酒葡萄等綜合保護利用提供技術支撐服務,開展釀酒葡萄碳效益評估工作。建設寧夏地基高精度溫室氣體監測站網、溫室氣體監測預警平台、寧夏氣候安全早期預警、溫室氣體智慧型決策系統。
3.氣候變化監測評估與生態氣象保障工程(“十五五”期間)。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和氣候脆弱敏感區氣候變化監測能力建設,建立涵蓋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態氣象觀測系統。加強包含地球多圈層要素的氣候變化資料庫建設,構建完善寧夏氣候變化監測分析指標體系,強化極端氣候事件與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完善氣候變化決策與產品體系。面向重點行業和領域、重點區域和流域,開展災害風險定量化、動態化評估,發布風險預測、預估和預警產品,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4.先行區碳中和氣象服務工程(“十六五”期間)。繼續開展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寧夏分中心建設,建設覆蓋全區的溫室氣體立體觀測網,升級更新溫室氣體及碳中和基礎資料庫和監測評估業務系統,健全完善碳達峰碳中和溫室氣體監測評估業務,建立區-市-縣碳源匯分級減排評估及碳補償生態效益評估服務體系。
八、建設高水平氣象人才隊伍
(二十八)打造西部氣象人才高地。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將氣象人才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人才相關計畫和專家庫遴選範圍。加大自治區級人才計畫和人才獎勵對氣象領域的支持力度,建立持續穩定的氣象人才發展投入保障機制。緊緊圍繞氣象服務保障自治區高質量發展和提升創新能力需要,搭建創新平台,組建高水平創新團隊,培養造就一批氣象傑出人才、領軍人才和青年氣象科技人才,加快打造一支具有西部競爭力的優秀高層次氣象人才梯隊。(寧夏氣象局、自治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九)著力加強氣象人才培養引進。秉持開放合作理念,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加大對氣象高層次人才培養、全日制博士碩士及氣象急需緊缺人才引進等支持力度,著力集聚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服務人民的優秀氣象人才。圍繞統籌發展和安全能力提升,將氣象法律法規、防災減災救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等納入領導幹部培訓課程體系。強化幹部橫向縱向交流,加強省部、東西部合作,多渠道、多層次培養氣象幹部人才隊伍。(寧夏氣象局、自治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自治區財政廳、黨校〔行政學院〕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強化組織實施
(三十)堅持黨對氣象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理解把握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氣象工作決策部署,推動全區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完善省部合作一年一度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建立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健全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機制,將氣象高質量發展納入相關行業專業規劃。各地各部門要認真研究解決氣象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加強組織協調,統籌做好資金、用地等保障。適時開展實施情況督促檢查,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寧夏氣象局牽頭,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一)健全法治保障。推進氣象依法治理,開展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氣象災害防禦、氣象信息服務等氣象相關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制修訂工作。加強防雷、人工影響天氣和升放氣球安全監管,健全安全責任體系,強化安全生產考核。加強氣象執法監督,建立完善氣象與應急等相關部門協同監管和聯合執法機制。加強氣象標準化建設,健全地方氣象標準體系。(寧夏氣象局牽頭,自治區司法廳、應急廳、市場監管廳及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二)加強對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大對全區氣象事業發展投入保障。進一步落實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繼續完善雙重計畫財務保障體制,落實氣象部門人員、業務維持等經費,保障全區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寧夏氣象局、自治區財政廳牽頭,各市、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