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為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關於氣象防災減災要求,更好地發揮氣象在防災減災救災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和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落實“早、準、快、廣、實”要求,提升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水平,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和全社會回響機制,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為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實現“兩個確保”戰略目標提供高質量氣象保障。
(二)工作目標。2022年,完善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系,基本建立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和全社會回響機制。2025年,精密監測、精準預報、精細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全省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5%以上,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到45分鐘以上,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和全社會回響機制、極端天氣防災避險和氣象災害風險轉移制度等逐步健全,全社會氣象災害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明顯提升。
二、主要任務
(一)提升氣象防災減災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
1.提升黨政領導幹部氣象災害防範應對意識。各地要建立完善黨政領導幹部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培訓機制,將氣象法律法規、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等納入各級黨校教育培訓體系。組建氣象科普專家宣講團隊,廣泛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培訓,提高領導幹部套用氣象知識開展防災減災工作能力。(省委組織部、省氣象局、科技廳、科協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各省轄市政府和濟源示範區、航空港區管委會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各省轄市政府和濟源示範區、航空港區管委會落實,不再列出)
2.提升各行業、各部門氣象災害風險認知水平。氣象災害及衍生災害高影響行業、人員密集等重點場所的管理部門和單位,要組織開展本領域、本單位氣象災害應急避險等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高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各級教育、氣象等部門要加強大、中、小學生氣象災害防禦和安全意識教育。建立重大氣象災害宣傳科普聯動機制,開發優質氣象科普資源,打造“首席說天氣”“千鄉萬村氣象科普行”等科普品牌,建設氣象科普傳播矩陣,提高全天候、跟隨式氣象科普能力。(省委宣傳部、省氣象局、科技廳、教育廳、科協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3.提升社會公眾氣象災害應急避險能力。各地要加快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場館建設,逐步形成多樣化、特色化的氣象科普場館體系。各地、各部門要抓住“世界氣象日”“全國防災減災日”“科技活動周”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開展主題突出、特色鮮明、民眾參與度高、傳播效果好的氣象科普活動,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各地要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展教資源開發,組織全社會宣傳力量,加大氣象法律法規、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及防禦指南等系統性科普宣傳力度,幫助社會公眾多渠道獲取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正確認識、科學防範氣象災害。(省委宣傳部、省氣象局、科技廳、科協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二)健全氣象防災減災體制機制。
4.健全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系。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各地要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各級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體系,融入基層格線化社會治理體系,納入基層公共服務清單。各地要加強基層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體系建設,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要明確承擔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機構和第一責任人。各地要統籌推進氣象信息員、社區格線員、災害信息員隊伍共建共享共用。(省氣象局、應急廳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5.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和全社會回響機制。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和全社會回響機制,制定不同等級氣象災害預警的防範應對措施,細化分災種專項工作指引;建立健全重大氣象災害紅色預警信號停工停課停業等制度。各地要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根據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等級,採取相應的自救互救措施。(省應急廳、公安廳、水利廳、自然資源廳、交通運輸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文化和旅遊廳、教育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商務廳、氣象局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6.健全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體系。統籌制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規程。各地要加快完成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健全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和運行保障機制。完善廣覆蓋、立體化的預警信息發布手段,通信管理部門要組織電信運營商,建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屬地全網快速發布“綠色”通道,提升全網簡訊發布速率,推動5G訊息、小區廣播等技術在預警信息發布中套用。新聞單位要建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24小時緊急播發制度,通過“報、台、網、微、端”等平台,採用滾動字幕、加開視頻視窗、插播、加掛預警標識、彈出視窗等方式,及時、準確、無償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防禦指南。(省委宣傳部、省廣電局、氣象局、通信管理局、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等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7.加強氣象災害風險防範。建立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氣象安全管理制度,各地要加強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管理,健全氣象災害防禦安全責任體系。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探索建立極端天氣防災避險和氣象災害風險轉移制度。開展全省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風險區劃工作,加強風險普查成果套用。健全氣象災害風險多部門聯合預警機制,完善分災種、分重點行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提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質災害、城市內澇等氣象風險預報預警能力。各地要定期修編城市暴雨強度公式,開展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保障重大工程建設。(省應急廳、氣象局、自然資源廳、水利廳、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廳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三)提升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8.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加強氣象防災減災關鍵技術研發,將極端災害性天氣機理研究納入省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研發專項。建設極端天氣氣候研究實驗室,建設一批市級氣象套用技術重點實驗室。加快建設河南風能太陽能氣象研究中心。加強水文、農業、交通、旅遊、能源等重點領域災害性天氣影響預報和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技術研究。推動氣象與人工智慧、大數據、量子計算等新技術深度融合套用。(省科技廳、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廳、水利廳、交通運輸廳、文化和旅遊廳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9.提升精密氣象監測能力。加快實施氣象雷達系統(鄭州都市圈智慧氣象工程)項目,建設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系統和天氣雷達系統,近地面1公里高度氣象雷達監測覆蓋率達到90%以上。最佳化氣象監測站網布局,加密升級多要素自動氣象觀測站,改造老舊自動氣象觀測站,實現氣象監測街道(鄉鎮)全覆蓋,重點提高災害易發區、人口聚集區、糧食主產區等氣象監測能力,到2025年,全省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5%以上。強化衛星遙感產品套用。發展志願氣象觀測。推進氣象觀測設施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建立相關行業氣象統籌發展體制機制,將各部門、各行業自建的氣象探測設施納入國家氣象觀測網路,由氣象部門統一規劃和監督協調。(省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交通運輸廳、文化和旅遊廳、民航河南空管分局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10.提升精準氣象預報能力。實施精準化氣象防災減災工程。強化智慧型精準預報預警業務支撐,建設無縫隙、全覆蓋的智慧型數字格線氣象預報業務平台。完善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技術體系,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到45分鐘以上。2022年年底前批覆河南省氣象防災減災中心(鄭州國家氣象科技園)並開工建設,2025年基本建成。推動將趨勢性氣象、階段性氣象和局部災害性氣象預報有機結合,逐步提升“五個一”精準預報能力,努力實現提前1小時預警局部地區強天氣、提前1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提前1周預報災害性天氣、提前1月預報重大天氣過程、提前1年預測氣候異常。(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氣象局和鄭州市政府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11.提升精細氣象服務能力。推進氣象服務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構建集約化“雲+端”業務服務模式新格局,推進信息開放和共建共享共用。發展基於場景、基於影響的氣象服務技術。強化城市高影響天氣監測預警服務,做好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保障工作。圍繞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強化糧食安全氣象保障服務。建設流域、農業、交通、能源、旅遊、生態遙感等重點行業領域氣象服務中心,發展智慧型研判、精準推送的智慧氣象服務。提高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氣象保障服務能力。(省氣象局、水利廳、農業農村廳、交通運輸廳、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文化和旅遊廳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12.提升基層氣象台站基礎能力。依法加大探測環境保護力度。出台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工程建設總體安排意見,實施基層氣象台站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工程。推動基層氣象台站建設“三中心、一基地”,實現縣級氣象監測預警中心、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和氣象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功能,鼓勵各地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建設具有本地特色的氣象服務中心。2023年年底前完成試點台站建設,2025年年底前有序推進全省縣級氣象台站提質升級。(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氣象局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地、各部門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將氣象高質量發展和氣象防災減災納入相關規劃,制定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專項方案和年度實施計畫。各地、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要積極謀劃、部署和推動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工作,及時研究解決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工程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省直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支撐保障。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求,健全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加強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科技部門要設立聯合基金,對氣象關鍵技術攻關等給予重點支持。(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科技廳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督導落實。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工作納入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平安河南考核範圍,制定具體方案,抓好氣象防災減災項目實施。要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與防汛工作同調研、同監督,督促指導各地、各部門落實承擔的任務,確保實現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目標。(省直有關單位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解讀
當前正值汛期,面對極端天氣,我省將如何通過個性化、創新性的氣象服務,提升防災減災的能力?2022年6月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方案(2022—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推動補齊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短板,提高河南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工作目標丨到2025年全省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5%以上
《方案》明確,2022年,完善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系,基本建立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和全社會回響機制。
2025年,精密監測、精準預報、精細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全省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5%以上,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到45分鐘以上,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和全社會回響機制、極端天氣防災避險和氣象災害風險轉移制度等逐步健全,全社會氣象災害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明顯提升。
防範意識丨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建設氣象科普傳播矩陣
組建氣象科普專家宣講團隊、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建設氣象科普傳播矩陣……提升社會公眾氣象防災減災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重中之重。《方案》提出,要提升黨政領導幹部氣象災害防範應對意識,提升各行業、各部門氣象災害風險認知水平。要廣泛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培訓,提高領導幹部套用氣象知識開展防災減災工作能力;要加強大、中、小學生氣象災害防禦和安全意識教育;打造“首席說天氣”“千鄉萬村氣象科普行”等科普品牌;建設氣象科普傳播矩陣,提高全天候、跟隨式氣象科普能力。
從哪些方面提升社會公眾氣象災害應急避險能力?《方案》提出了明確要求,加快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場館,組織開展氣象科普活動,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同時,組織全社會宣傳力量,加大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及防禦指南等系統性科普宣傳力度。
體制機制丨建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屬地全網快速發布“綠色”通道
《方案》提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和全社會回響機制,建立健全重大氣象災害紅色預警信號停工停課停業等制度。
氣象災害來臨時,預警信息發布時效最為關鍵,如何保證預警信息快速發布?《方案》明確,建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屬地全網快速發布“綠色”通道,提升全網簡訊發布速率,推動5G訊息、小區廣播等技術在預警信息發布中套用。同時,新聞單位要建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24小時緊急播發制度,通過“報、台、網、微、端”等平台,採用滾動字幕、加開視頻視窗、插播、加掛預警標識、彈出視窗等方式,及時、準確、無償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防禦指南。
另外,氣象災害風險防範也要全方位增強,健全多部門聯合預警機制,完善分災種、分重點行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提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質災害、城市內澇等氣象風險預報預警能力。各地要定期修編城市暴雨強度公式,開展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保障重大工程建設。
預警能力丨近地面1公里高度氣象雷達監測覆蓋率達到90%以上
如何提升氣象檢測預報預警能力?《方案》提出五大方向: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精密氣象監測能力、提升精準氣象預報能力、提升精細氣象服務能力、提升基層氣象台站基礎能力。
在科技創新方面,《方案》提出,建設市級氣象套用技術重點實驗室、極端天氣氣候研究實驗室、河南風能太陽能氣象研究中心;在精密檢測方面,《方案》提出,建設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系統和天氣雷達系統,使近地面1公里高度氣象雷達監測的覆蓋率達到90%以上,改造老舊自動氣象觀測站,實現氣象監測街道(鄉鎮)全覆蓋;在精細服務方面,《方案》提出,構建集約化“雲+端”業務服務模式新格局,強化糧食安全氣象保障服務,提高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氣象保障服務能力。
做到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到45分鐘以上,是提升精準氣象預報能力其中一項目標。同時,提升“五個一”精準預報能力,即提前1小時預警局部地區強天氣、提前1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提前1周預報災害性天氣、提前1月預報重大天氣過程、提前1年預測氣候異常。另外,將在2022年年底前批覆河南省氣象防災減災中心(鄭州國家氣象科技園)並開工建設並在2025年基本建成。
基層建設如何增強?《方案》提出,基層氣象台站建設“三中心、一基地”,實現縣級氣象監測預警中心、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和氣象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功能,並且,在2023年年底前完成試點台站建設,到2025年年底前有序推進全省縣級氣象台站提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