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州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於2023年3月8日印發臨夏州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夏州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3年3月8日
  • 發布單位: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全文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的社會公益事業。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國發〔2022〕11號)和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全省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相關要求,加快推進臨夏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氣象服務臨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結合我州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視察甘肅時講話精神,加快推進氣象事業現代化建設,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在氣象高質量發展中趕超進位,為建設“六個臨夏”提供堅強氣象保障。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智慧型精準、結構最佳化的業務體系,智慧精細、普惠共享的服務體系,持續發展、充滿活力的人才培用體系。氣象科技創新、科學管理、發展支撐體系不斷健全,氣象服務供給能力和均等化水平不斷提升,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到45分鐘以上,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0%以上。
到2035年,基本實現以智慧氣象為主要標誌的氣象現代化,基本建成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和國民經濟全方位保障作用顯著增強,氣象服務覆蓋面和綜合效益大幅提升,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穩步提高。
二、加強氣象業務服務基礎能力建設,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三)完善精密氣象監測系統。統籌最佳化氣象觀測站網布局,科學調整、升級改造氣象監測站網,實現六要素氣象監測站全州所有鄉鎮全覆蓋。重點提高氣象災害易發、人口密集、特色農業產業等區域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圍繞全州農業產業布局和節水農業、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發展需求,完善農業氣象觀測與試驗站網。推動智慧型化、組網協同觀測,發展先進氣象觀測技術裝備,提升氣象觀測運行和套用水平,完善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推廣雷達協同智慧型觀測,爭取建設X波段測雲雷達,提升冰雹、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的監測預警能力;對臨夏C波段天氣雷達進行標準化改造,建設雷達維護保障平台。開展溫室氣體、森林、濕地等綜合立體氣候系統、生態氣象監測系統建設。建立行業氣象統籌發展機制,將各部門各行業自建的氣象探測設施納入氣象觀測網。各級政府及相關單位依法加強氣象探測環境和設備保護,建立氣象監測站點建設備案機制,依規落實氣象觀測站新建、遷建、改建用地及配套經費。(責任單位:州氣象局、州財政局、州自然資源局、州水務局、州農業農村局、州交通局、州文旅局、州林草局,各縣市政府)
(四)構建精準氣象預報系統。提升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能力,提高預報預警精細化程度和準確率,發展分類、分強度的突發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技術,完善智慧型化、數位化、精準化的監測預報預警系統。逐步實現提前1小時預警局地強天氣、提前1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提前1周預報災害性天氣、提前1月預報重大天氣過程、提前1年預測氣候異常。(責任單位:州氣象局)
(五)發展精細氣象服務系統。強化基於影響的氣象服務技術和分眾化智慧氣象服務業務,推進氣象服務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建立氣象部門與各類服務主體互動機制,大力發展基於需求、基於位置、線上互交、預報預警信息精準定向推送的伴隨式氣象服務模式。打造臨夏氣象融媒體中心,實現氣象信息製作與多元發布渠道的無縫銜接,做亮“臨夏氣象”權威發布名片。(責任單位:州氣象局、州委宣傳部、州工信局、州文旅局,各縣市政府)
(六)打造氣象信息支撐系統。做優做強臨夏氣象大數據中心,在確保數據安全、完整、準確的前提下,開發氣象數據融合產品。逐步推進信息開放和共建共享。加強氣象通信網路安全的軟硬體建設,完成網路升級提速。提升高性能計算能力。加強氣象信息網路安全硬體建設,提高主動防禦和突發事件處置能力。(責任單位:州氣象局、州委網信辦、州工信局)
(七)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健全分災種、分行業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加強應急、水務、自然資源、林草、氣象等部門交流合作,建立聯合會商與發布機制,提升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災害、地質災害、城市洪澇、森林草原火災等氣象風險預報預警能力。完善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全網快速發布“綠色通道”制度,推動利用政府公共資源和社會資源傳播氣象預警信息。各級政府牽頭建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決策信息支持系統,開展氣象災害鑑定評估。(責任單位:州氣象局、州交通局、州水務局、州自然資源局、州住建局、州林草局、州農業農村局、州應急管理局、州工信局、州文旅局)
(八)提升人工影響天氣能力。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0〕47號),繼續最佳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布局和標準化建設,持續推進高炮防雹、火箭增雨(雪)、災情調查、防災減災宣傳、效益評估、氣象監測“六位一體”人影作業點標準化功能布局,最佳化完善全域全季節人影模式。州、縣政府對人影指揮系統建設升級、空域協調申請、人影作業點建設改造、裝備維護升級、彈藥購置、安全保障裝備給予經費保障。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協調會議制度,完善統一協調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和作業體系。落實人影管理屬地化原則,將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生產納入州、縣政府安全生產管理體系,最佳化政府主導、部門合作聯動機制,保障區域聯防、上下游聯動作業、人影事故處置、人影安全管理等工作順利開展。加強基層人工影響天氣管理及專業化作業隊伍建設,落實人影管理崗位地方編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的作業人員招募管理制度,保障作業人員合理待遇,嚴格落實各項安全防護裝備保障、人身意外傷害及公眾責任保險等人影作業安全保障措施,保持人影作業人員隊伍穩定可靠。(責任單位:州氣象局、州發改委、州財政局、州人社局、州公安局,各縣市政府)
(九)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健全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構建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氣象災害聯動防禦和應急處突機制,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各級政府防災減災救災體系,融入格線化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致災風險聯合研判、風險預警聯合發布、極端天氣防災避險、重大氣象災害停工停課停業等制度。深化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和區劃成果套用,並建立普查和區劃定期更新制度,強化根據氣象災害影響修訂基礎設施標準、最佳化防禦措施。加強面向黨政領導的氣象法律法規、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培訓,強化氣象災害應急演練。加強大、中、小學生氣象災害防禦知識普及和安全教育,豐富氣象科普宣傳手段,打造氣象科普基地。依法做好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經濟園區等氣候可行性論證評估,評估成果動態更新、共享使用,強化重大工程建設氣象服務保障。(責任單位:州氣象局、州委組織部、州委宣傳部、州委政法委、州應急管理局、州發改委、州交通局、州住建局、州自然資源局、州水務局、州工信局、州教育局、州科協、州林草局,各縣市政府)
(十)加強防雷安全監管。推動各行業主管部門依法履行安全監管責任,將防雷安全納入安全監管和考核體系。建立聯合執法督查機制,實施協同監管,形成監管合力。持續推動防雷中介機構規範化管理,建立防雷中介機構考核和評價制度。成立防雷安全監管聯席工作小組,不定期通報防雷安全監管事項。將生產經營單位和防雷中介機構納入社會誠信體系,對嚴重失信企業和機構開展聯合懲戒。(責任單位:州應急管理局、州氣象局、州工信局、州住建局、州市場監管局,各縣市政府)
三、構建智慧精細、普惠共享的氣象服務體系,提高氣象服務發展水平
(十一)實施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行動。提升乾旱、冰雹、霜凍、寒潮、大風等農業氣象災害防禦能力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氣象服務水平。開展精細農業氣候資源和分災種農業氣象災害區劃,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加強夏秋糧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氣象服務。充分利用氣候資源指導農業生產和農業結構調整,強化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挖掘“寒”“旱”氣候資源優勢,完善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和溯源體系,打造系列“氣候好產品”,推進生態氣候品牌創建,助推發展鄉村旅遊新業態。探索建設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基地,推進“牛羊菜果薯藥菌花”等特色農業產業氣象技術服務。聯合開展農業保險天氣指數研究,穩步推廣天氣指數保險等農業保險氣象服務,不斷拓寬農業保險氣象服務領域。完善多部門涉農專家交流會商機制,發展覆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責任單位:州氣象局、州農業農村局、州鄉村振興局,各縣市政府)
(十二)開展“氣象+”賦能行動。推動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技術與旅遊、交通、電力等相關行業深度融合的氣象服務新業態。加強智慧化旅遊氣象服務能力建設,打造“全域游、全季游”氣象服務新格局。依託鄉村振興和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項目,在各旅遊景點建設旅遊氣象監測站點和監控設施。加強對旅遊景區突發性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的實時監控,為助推旅遊產業發展、提升旅遊服務能力、保障旅遊安全提供有力氣象服務支撐。推進文物遺址預防性保護氣象服務。開展精細化交通氣象服務,探索打造現代綜合交通氣象服務平台,加強交通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開展全州交通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構建交通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推動交通氣象信息融入路網規劃、設計、施工、運行及應急指揮各環節。面向公路、鐵路和水路,發展基於影響的交通氣象服務,重點提升濃霧、道路積雪和結冰、強降水、大風等影響交通運行的高影響及惡劣天氣精細化氣象服務能力。強化電力智慧型化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做好電網安全運行和電力調度氣象服務。探索氣象+保險的防災、減災、定損模式。(責任單位:州氣象局、州發改委、州工信局、州交通局、州農業農村局、州文旅局、州鄉村振興局、州供電公司,各縣市政府)
(十三)加強公共氣象和高品質生活氣象服務供給。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發展形式多樣、直觀易懂的公共氣象服務產品,探索將其植入各類媒體傳播渠道,推進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持續推動公眾氣象服務信息化建設,加快優質公眾氣象服務向農村、山區、邊遠地區延伸。最佳化農村、山區以及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獲取氣象信息的便捷性,擴大氣象服務覆蓋面。以高品質生活氣象服務需求為牽引,加快數位化氣象服務的普惠套用,探索開展出行、康養、醫療、健身以及重大體育賽事活動等氣象服務,開展人民高品質生活個性化、定製式的氣象服務,推動公眾氣象服務創新發展。(責任單位:州氣象局、州委宣傳部、州農業農村局、州民政局、州殘聯、州文旅局、州體育局、州鄉村振興局,各縣市政府)
(十四)完善覆蓋城鄉的氣象服務體系。開展城市主要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建立面向城市生命線、城市建設、生態環境等高影響領域的氣象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業務。強化城市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防洪排洪、交通出行等氣象服務。推動城市氣象服務示範建設。將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鄉村建設行動,健全農村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體系和隊伍建設,加強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能力建設。強化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和防禦指南的科普宣傳。(責任單位:州氣象局、州農業農村局、州鄉村振興局、州住建局、州科協、州生態環境局、州應急管理局,各縣市政府)
四、完善綠色發展的氣象支撐體系,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能力
(十五)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開展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交通安全、能源安全等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加強各領域各行業氣候變化適應策略等技術服務。推動城鄉建設、農業生產、災害防治、基礎設施等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提升。開展關鍵區域和典型生態系統碳排放和碳吸收過程動態評估。(責任單位:州氣象局、州發改委、州科技局、州生態環境局、州住建局、州交通局、州水務局、州農業農村局)
(十六)加強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完善風能、太陽能、水能精細化普查、區劃和信息統一發布制度,開展資源儲量、可開發利用量的全面勘查評估,提升風電、光伏發電、水電功率預測水平。開展宜居宜游宜業的優質氣候資源評價,打造氣象公園、天然氧吧、避暑旅遊地、氣候宜居地等氣候生態品牌。(責任單位:州氣象局、州生態環境局、州自然資源局、州文旅局、州農業農村局、州林草局、州供電公司,各縣市政府)
(十七)開展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氣象保障。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區先行區、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可持續發展,建立重點區域生態氣象服務機制,加強生態氣象監測、生態風險氣象預警、生態經濟氣象支撐、生態治理氣象服務。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氣象服務。加強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和突發環境事件氣象應急能力建設,推進氣象與生態環境部門數據共享、會商研判和應急聯動,聯合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基礎研究,提升重污染天氣應急回響能力,提升大氣污染防治氣象保障服務精細化水平。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服務保障項目經費支持。(責任單位:州氣象局、州生態環境局、州自然資源局、州水務局、州林草局)
五、突出科技支撐保障,增強氣象科技創新能力
(十八)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將基層氣象重點技術攻關納入州級科技計畫項目予以重點支持。突出智慧型格線數值預報模式本地化訂正套用、人工增雨(雪)、生態環境監測評估等領域的技術攻關。強化高原邊坡地帶強對流、暴雨預報預警技術研究。推進開展農作物新品種氣候適應性引試、農業氣象災害防禦、作物病蟲害預防等農業氣象新技術研究。加強風能太陽能發電功率預測預報及評估、乾旱監測預警與影響評估,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監測評估,人工智慧、大數據與氣象深度融合套用研究。(責任單位:州氣象局、州科技局、州生態環境局、州工信局、州農業農村局、州林草局、州農科院)
(十九)加強氣象科技創新平台建設。聚焦臨夏氣象業務服務發展核心技術和短板弱項,搭建氣象科技創新平台,最佳化科技創新管理模式,強化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創新團隊培育,加大科技創新項目研發經費支撐,營造良好氣象科技創新環境。探索推進科研院所、業務機構、相關部門等聯合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平台。(責任單位:州氣象局、州科技局、州工信局、州生態環境局、州農業農村局、州林草局、州農科院)
六、健全持續發展、充滿活力的氣象人才培用體系,著力夯實創新發展的人才基礎
(二十)加強氣象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高層次骨幹人才培養計畫,吸引氣象高層次人才,挖掘內部人才資源,加大預報預警、專業專項氣象服務、氣象業務技術研發、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綜合裝備維護保障、科研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人才培養力度,打造適應基層的高水平氣象科技創新團隊,加快形成素質過硬、結構合理的高層次人才梯隊。加大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的合作力度,圍繞基層氣象業務技術問題和氣象服務地方需求,形成“產學研用”融合的人才使用鏈。(責任單位:州委組織部、州委宣傳部、州人社局、州財政局、州氣象局、州科技局)
(二十一)強化氣象人才培養。建立常態化交流、掛職、培用工作機制和人才跟蹤培養機制,加強幹部交流和實踐歷練,推動氣象人才隊伍轉型發展和能力素質提升。強化幹部教育培訓,建立常態化綜合業務崗位大練兵機制,將氣象業務技能競賽納入州級職業技能競賽,以賽促學、以賽促培,提升幹部教育培訓質量和實效。推進氣象人才與地方部門的橫向交流,建立氣象跨行業培養機制,將氣象人才培養統籌納入地方人才隊伍建設和幹部教育培訓計畫。(責任單位:州委組織部、州教育局、州氣象局、州人社局、州總工會)
(二十二)最佳化氣象人才發展環境。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氣象人才評價體系。健全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等緊密聯繫,充分體現人才價值、鼓勵創新創造的分配激勵機制,落實好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有關規定。落實專業技術人員“定向評價、定向使用”政策,夯實基層氣象人才基礎。健全考核機制,加強日常監督管理,凝聚幹部人才隊伍力量,促進幹部擔當作為,營造幹事創業良好環境。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大先進典型宣傳力度。對在臨夏氣象高質量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責任單位:州委組織部、州委宣傳部、州氣象局、州科技局、州人社局)
七、強化組織實施
(二十三)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黨委政府對氣象工作的領導,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機制,州、縣將氣象高質量發展納入政府規劃,加強氣象高質量發展規劃重點工程項目支持力度,落實項目建設和配套經費。
(二十四)加強法治建設。依法保護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範圍及其要求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對環境保護範圍內的建設項目實施嚴格審查制度。氣象部門納入政府規劃委員會成員單位中。實施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統一發布制度,規範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災害防禦、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氣象信息服務等活動。推進建立氣象地方標準體系。
(二十五)加強支持保障。州、縣政府積極向中央省上爭取專項資金,不斷加大氣象防災減災投入力度。按照省上出台的相關政策,對氣象部門地方津貼補貼和對應養老、醫保等給予保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