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市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白銀市人民政府於2023年1月3日印發白銀市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銀市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3年1月3日
  • 發布單位:白銀市人民政府
全文,解讀,

全文

為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提升氣象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平,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2〕11號)精神和省政府關於氣象高質量發展相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圍繞“一圈一帶三線多極”動力格局,堅持氣象事業創新驅動發展、需求牽引發展、多方協同發展,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加快建設“六個新白銀”提供堅強支撐。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智慧型精準的基礎業務體系、普惠共享的服務體系、綠色發展的支撐體系、充滿活力的人才培用體系。氣象服務供給能力和均等化水平不斷提升,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到45分鐘以上,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0%以上。
到2035年,建成滿足白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智慧氣象為主要標誌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服務覆蓋面和綜合效益大幅提升,全市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穩步提高,氣象工作對白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
二、強化智慧型精準的氣象基礎業務體系,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三)提升精密氣象監測能力。加強氣象災害多發區和生態環境敏感區精細化、立體化氣象監測,最佳化全市站網布局,補齊觀測要素短板並結合服務需求提升布設密度,重點提高氣象災害易發、人口密集、糧食主產等區域氣象監測能力。建立行業氣象統籌發展機制,將各部門各行業自建的氣象探測設施納入國家氣象觀測網路,由氣象部門統一規劃和監督協調。(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廣旅局、市林草局、白銀高新區管委會,各縣區人民政府,以下均需各縣區人民政府、白銀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不再列出)
(四)構建精準氣象預報系統。提升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能力,提高預報預警精細化程度和準確率,發展分類、分強度的突發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技術,完善智慧型化、數位化、精準化的監測預報預警系統。逐步實現提前1小時預警局地強天氣、提前1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提前1周預報災害性天氣、提前1月預報重大天氣過程、提前1年預測氣候異常。(責任單位:市氣象局)
(五)發展精細氣象服務系統。強化基於影響的氣象服務技術和分眾化智慧氣象服務業務,推進氣象服務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建立氣象部門與各類服務主體互動機制,大力發展基於需求、基於位置、線上互動、預報預警信息精準定向推送的伴隨式氣象服務模式。擴大“白銀微氣象”官方氣象信息服務品牌影響力,實現氣象信息製作與多元發布渠道的無縫銜接。(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委宣傳部、市融媒體中心)
(六)打造氣象信息支撐系統。推進氣象信息支撐能力建設。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依託大數據云平台,建立健全氣象數據資料互動共享機制,推進氣象數據跨部門融合套用。強化新型氣象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氣象信息傳輸能力。加強氣象信息網路安全建設,提高主動防禦和突發事件處置能力。(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委網信辦、市工信局、市大數據管理局)
(七)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健全分災種、分行業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提升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災害、地質災害、城市內澇、森林草原火災等氣象風險預報預警能力。完善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綠色通道”制度,推動利用政府公共資源和社會資源傳播氣象預警信息。建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決策信息支持系統,開展氣象災害鑑定評估。(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廣旅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林草局、市融媒體中心)
(八)提升人工影響天氣能力。編制和實施白銀市人工影響天氣發展規劃。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和安全管理,將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生產納入各級地方政府安全生產管理體系。繼續實施地面固定作業點標準化建設,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增雨(雪)作業,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加強基層專業化作業隊伍建設,健全聘用管理制度。(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應急管理局、市鄉村振興局)
(九)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建設和防禦應對能力。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和格線化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機制,建立致災風險聯合研判、風險預警聯合發布、極端天氣防災避險、重大氣象災害停工停課停業等制度。深化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和區劃成果套用,強化根據氣象災害影響修訂基礎設施標準、最佳化防禦措施。加強面向黨政領導的氣象法律法規和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培訓,加強中小學生氣象災害防禦知識普及和安全教育。強化氣象災害應急演練。依法做好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強化重大工程建設氣象服務保障。(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廣旅局、市應急管理局、市科協)
(十)加強防雷和升放氣球安全監管工作。推動各行業主管部門履行安全監管職責,協調解決防雷與升放氣球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將防雷與升放氣球安全納入安全生產監管和考核體系。建立聯合執法檢查機制,實施協同監管,形成監管合力。持續推動防雷檢測中介機構規範化管理,將生產經營單位和防雷檢測中介機構納入社會誠信體系,對嚴重失信企業和機構開展聯合懲戒。(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文廣旅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
三、構建普惠共享的氣象服務體系,提高氣象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十一)實施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行動。開展精細化農業氣候資源和分災種農業氣象災害區劃,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提升糧食產量預報能力,做好病蟲害防治和設施農業氣象服務。構建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全力服務保障“4集群+4片帶+N”產業發展格局。強化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挖掘“寒”“旱”氣候資源優勢,完善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和溯源體系,打造系列“氣候好產品”,著力服務保障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示範區發展。開展農業高效利用水資源氣象服務和農作物種植適應性分析,加強農業結構調整氣象服務。(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鄉村振興局)
(十二)實施綜合交通戰略氣象保障行動。開展全市交通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構建交通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推動交通氣象信息融入路網規劃、設計、施工、運行及應急指揮各環節。面向公路和鐵路,發展基於影響的交通氣象服務,重點提升濃霧、道路積雪和結冰、強降水、大風、沙塵暴等影響公路和鐵路運行的高影響及惡劣天氣精細化氣象服務。(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
(十三)開展“氣象+”賦能行動。推動將基於影響預報的氣象服務產品深度融入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構建氣象服務與相關行業深度融合的氣象服務新業態。強化流域和水利氣象服務。(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水務局)
(十四)加強公共氣象和高品質生活氣象服務供給。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將氣象服務納入各行業發展規劃。發展形式多樣、直觀易懂的公共氣象服務產品,探索將其植入各類媒體傳播渠道,推進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最佳化農村、山區、邊遠地區以及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獲取氣象信息的便捷性,擴大氣象服務覆蓋面。開展個性化、定製化氣象服務。推進氣象融入數字生活,加快數位化氣象服務普惠套用。加強重大社會活動氣象服務保障,強化旅遊氣象服務,開展健康氣象、全民健身氣象服務。(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廣旅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體育局、市融媒體中心、市殘聯)
(十五)完善覆蓋城鄉的氣象服務體系。開展城市主要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建立面向城市生命線、城市建設、生態環境等高影響領域的氣象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業務。強化城市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防洪排澇、交通出行等氣象服務。將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鄉村建設行動,健全農村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體系和隊伍建設,加強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能力建設。強化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及防禦指南的科普宣傳。(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住建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鄉村振興局、市科協)
四、完善綠色發展的氣象支撐體系,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支撐保障
(十六)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資源保護開發利用能力。完善氣候變化監測評估,開展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交通安全、能源安全等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推動城鄉建設、農業生產、災害防治、基礎設施等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提升,提升決策氣象服務支撐能力。建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造氣象公園、天然氧吧、避暑旅遊地、氣候宜居地等氣候生態品牌。(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廣旅局)
(十七)開展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氣象保障。加強生態氣象監測、生態風險氣象預警、生態經濟氣象支撐、生態治理氣象服務。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氣象服務。加強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和突發環境事件氣象應急能力建設,提升大氣污染防治氣象保障服務精準化水平。(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生態環境局)
五、健全充滿活力的氣象人才培用體系,增強氣象科技協同創新能力
(十八)加強氣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氣象重點人才計畫,在氣象預報、氣象服務、氣象監測、氣象信息技術、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等專業領域及農業氣象、生態氣象等交叉學科領域,培養造就一批氣象科技領軍人才、首席氣象專家、全國優秀預報員聯盟、優秀氣象青年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形成氣象高層次人才梯隊,推進科技前沿技術在氣象領域套用。舉辦市級氣象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挖掘培養高素質氣象業務人才。將氣象人才培養統籌納入各級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常態化幹部交流掛職、培訓工作機制,推動氣象人才隊伍轉型發展和素質提升。深化氣象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健全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等緊密聯繫的氣象人才評價體系和分配激勵機制。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大先進典型宣傳力度。對在白銀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總工會、市氣象局)
(十九)加快氣象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將氣象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納入市級科技計畫項目予以重點支持。組織開展暴雨、局地突發強對流、大風沙塵、高溫等高影響天氣監測預報預警關鍵技術研發。開展城市氣象服務、農業氣象、生態環境、氣候資源、人工影響天氣等重點領域氣象服務技術攻關。加強人工智慧、大數據與氣象深度融合套用。支撐氣象重點領域項目、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推動氣象科技成果轉化套用,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與氣象業務和氣象服務有效銜接。(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氣象局)
六、保障措施
(二十)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推動各級政府將氣象高質量發展納入相關規劃並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常態化考核機制,將氣象高質量發展相關內容納入各縣區政府績效考核。
(二十一)加強法治建設。依法保護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實施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統一發布制度,規範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災害防禦、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氣象信息服務等活動。將氣象執法人員納入地方行政執法培訓。推進建立氣象地方標準體系。
(二十二)加強支持保障。按照事權與支出責任相匹配的原則,支持做好地方氣象事業發展。強化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屬地管理和氣象規劃重點工程地方立項批覆,保障人影、區域氣象站等項目用地及建設經費。落實雙重計畫財務體制,按照規定落實津貼補貼政策,保障氣象部門職工合理待遇。

解讀

2023年1月3日,白銀市人民政府印發了《白銀市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市政發[2022]64號)(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現就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出台背景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氣象事業發展,多次對氣象工作作出批示,為新時代氣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進入新發展階段,氣象事業發展呈現新特點、面臨新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2022年4月28日,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是繼1992年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工作的通知》和2006年印發的《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之後又一個國務院重要檔案,是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檔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綱要》,進一步做好新時代氣象工作,推進白銀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白銀市人民政府印發了《實施方案》。
二、主要內容
《實施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對甘肅重要指示要求為根本遵循,提出了氣象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
(一)總體要求
概括來講就是六個“一”。六個“一”具體是指,聚焦一條主線——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圍繞一個重點——白銀戰略發展工作部署;堅持一個理念——創新驅動發展、需求牽引發展、多方協同發展;構建一個體系——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扛起一個責任——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達到一個目的——為加快建設“六個新白銀”提供堅強支撐。
到2025年,基本建成智慧型精準的基礎業務體系、普惠共享的服務體系、綠色發展的支撐體系、充滿活力的人才培用體系,氣象服務供給能力和均等化水平不斷提升,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到45分鐘以上,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0%以上;到2035年,建成滿足白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智慧氣象為主要標誌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服務覆蓋面和綜合效益大幅提升,全市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穩步提高,氣象對白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
(二)主要任務
為實現發展目標,聚焦基本建成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徵的氣象現代化,《實施方案》提出了重點推動的四個方面17條主要任務。一是強化智慧型精準的氣象基礎業務體系,包括提升精密氣象監測能力,構建精準氣象預報系統,發展精細氣象服務系統,打造氣象信息支撐系統,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提高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建設和防禦應對能力,加強防雷和升放氣球安全監管工作。二是構建普惠共享的氣象服務體系,包括實施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行動,實施綜合交通戰略氣象保障行動,開展“氣象+”賦能行動,加強公共氣象和高品質生活氣象服務供給,完善覆蓋城鄉的氣象服務體系。三是完善綠色發展的氣象支撐體系,包括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資源保護開發利用能力,開展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氣象保障。四是健全充滿活力的氣象人才培用體系,包括加強氣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氣象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三、保障措施
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法治建設,加強支持保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