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氣象保障服務“強省會”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已經貴陽市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請抓好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陽氣象保障服務“強省會”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
- 頒布時間:2022年2月24日
- 發布單位:貴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築府辦函〔2022〕30號
全文,解讀,
全文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及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服務保障“強省會”五年行動,結合《中國氣象局推進大城市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氣發〔2021〕106號),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貫徹省委“一二三四”總體發展思路,緊緊圍繞貴陽市委、市政府的戰略部署,深度融入“強省會”行動,牢牢把握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為貴陽加快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經濟成長極、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生態文明示範區提供堅實的高質量氣象保障服務。
二、基本原則
需求導向,因地制宜。以“強省會”五年行動為指引,結合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建設準確把握貴陽建設特大型中心城市對氣象保障服務的需求和重點,著力提升城市氣象服務品質,構建具有西部特色、山地特點的貴陽城市氣象服務模式。
創新驅動,數智引領。充分借鑑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套用成果,依託“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區”建設,促進信息技術與氣象技術的深度融合,探索發展氣象監測、預報、服務的新技術新模式,促進氣象業務核心技術和服務方式實現新突破。
保障生態,提質增效。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圍繞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要求,發揮氣象在監測預報預警、遙感監測評估、氣候資源開發利用、人工影響天氣等方面優勢,為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經濟發展、提升城市承載力提供氣象保障。
政府主導,共建共享。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工作機制,共建共享各部門承災體隱患排查數據,激發調動社會資源和力量,統籌推進各類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形成推動城市氣象保障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重點突破,聯動發展。聚焦“強省會”氣象保障需求,緊盯重要環節和關鍵問題,發揮雙重領導體制優勢,集中資源、合力破解發展難題,有序推進貴陽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建成以貴陽主城區氣象防災減災為中心的精密監測一張網感知、精細預報全格線覆蓋、協同防災一體化聯動、智慧服務融合化共享的氣象服務體系。
氣象核心業務水平邁上新台階,中心城區監測站空間解析度達到1公里、更新頻次達到5分鐘,數字格線預報空間解析度達到1公里,0—12小時更新頻次不低於1小時,0—2小時更新頻次達到10分鐘。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80%以上,冰雹預警提前25分鐘以上,雷電預警提前60分鐘以上,暴雨預警命中率92%以上。
城市氣象防災減災取得新成效,以預警信號為先導,基本建立面向街道、社區、氣象災害重點防禦單位的部門應急聯動機制和社會回響機制,預警服務信息精細到城市治理格線,初步建成面向城市生命線以及旅遊、生態等高影響行業的氣象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體系。建成精準作業、手段多樣的西部人工影響天氣城市防雹網。
氣象融入城市品質生活取得新進展,基本建成氣象研學科普體系,初步構建貴陽特色的康養旅遊氣象服務模式,建成基於位置智慧服務城市治理、交通、旅遊、康養及重大活動的城市氣象服務系統,實現與多部門、各媒體融合化共享服務。氣象綜合實力在保持西部先進水平的基礎上,躋身全國中上水平,部分領域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四、主要任務
(一)築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提升氣象保障城市安全能力
1.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系。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堅持屬地管理、綜合減災原則,完善多部門聯合會商和發布制度,將氣象災害防禦融入全市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和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協調機制,完善基於閾值的重大災害性天氣“叫應”聯動工作流程。推動氣象防災減災融入基層格線治理體系,建立街道“格線化管理、直通式服務、針對性回響”的氣象災害分區預警、快速發布和聯動回響體系。整合街道、社區格線員、氣象志願者隊伍,推進綜合減災社區創建,提升社會公眾防災避災和自救互救能力。(牽頭單位:市應急局;配合單位:市氣象局、市民政局、市綜治中心,各區〔市、縣、開發區〕政府〔管委會〕)
2.建立城市氣象災害風險防控大數據平台。結合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深化氣象防災減災“六個一”建設,建立動態城市氣象防災減災大數據,形成數位化、精細化的城市氣象災害風險“一張圖”,建立風險隱患點、致災閾值、預警服務對象、應急救援力量“四張清單”,建立常態化基礎數據更新機制,提高氣象災害風險動態研判能力。(牽頭單位:市應急局;配合單位:市氣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交委、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大數據局、市教育局、市衛生健康局)
3.發展基於影響的預報和風險預警。聚焦暴雨、冰雹、大風、雷電、大霧、低溫雨雪冰凍等災害性天氣,2022年搭建分災種的災害案例庫及重要天氣特徵指標庫,構建基於格線預報的氣象風險業務;2023年初步實現空間解析度5公里、0—12小時逐小時、12—72小時逐6小時的城市及周邊區縣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質災害精細化氣象風險預測預警。加強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氣象保障服務,探索開展面向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分行業分部門的氣象影響預報預警服務。(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應急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各區〔市、縣、開發區〕政府〔管委會〕)
4.提升城市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傳播能力。進一步落實《貴州省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管理辦法》(黔政府令第195號),依託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及新一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2022年實現預警信息發布向格線員延伸,預警信息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逐步健全多部門預警信息發布機制,提高預警發布覆蓋面,提高突發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服務信息快速、精準、靶向發布能力。加強“天景線上”微信小程式和APP的推廣套用,繼續完善基於實時、地理位置的精準預報和預警推送技術。(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應急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各區〔市、縣、開發區〕政府〔管委會〕)
5.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保障能力。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黔府辦發〔2021〕83號),出台貴陽市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進一步健全市縣人影經費保障機制,規範作業人員隊伍,持續最佳化作業站點布局,到2023年基本建成人工影響天氣科學作業指揮體系,到2025年形成火箭和高炮為主、燃氣炮和地面燃燒爐為輔的裝備格局,作業能力達最大化,人影科學化作業指揮及裝備能力達到西部一流水平。(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花溪區、烏當區、白雲區、觀山湖區、清鎮市、修文縣、息烽縣、開陽縣政府)
(二)圍繞大城市建設需求和品質提升,氣象服務更加融入經濟社會發展
6.氣象服務城市建設。開展城市重大工程、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住房城鄉建設、綜合執法等部門聯合推進開展深基坑開挖、大型塔吊施工、大型構築物吊裝、大型臨時性構築物建設等氣象高敏感工程建設氣象風險預警服務,推動氣象臨時監測與風險預警在城市建設氣象災害抵禦能力薄弱期的社會化套用。(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應急局,各區〔市、縣、開發區〕政府〔管委會〕)
7.氣象服務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在高速公路、高鐵及市域快鐵、軌道交通、高架橋隧等敏感區域,與有關單位共建交通氣象監測站。推進圖像識別天氣要素技術在大霧、雨凇(霧凇)監測中的套用,試點開展以道路交通、軌道交通為重點的城市綜合交通氣象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服務。強化道路交通氣象信息發布能力建設,依託百度、高德等導航軟體,實時推送基於位置的高影響天氣風險預警產品,提升道路交通應急引導能力。(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交委、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市大數據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應急局、市軌道交通集團,各區〔市、縣、開發區〕政府〔管委會〕)
8.探索氣象賦能城市精細化治理。主動融入和服務智慧城市建設,構建氣象數據基礎,賦能城市數位化轉型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建設。探索“外掛程式式”“圖層式”氣象產品服務方式,推進氣象服務融入城市運行管理指揮系統。(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大數據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應急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科技局,雲岩區、南明區、花溪區、烏當區、白雲區、觀山湖區政府,高新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貴陽綜合保稅區、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管委會)
9.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推進高解析度遙感產品在城市生態質量監測評估中的套用,開展面向城市規劃、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建設的氣候影響評價、氣象風險評估等服務。聯合生態環境部門,繼續做好空氣品質和污染天氣氣象條件預報預警。聯合生態環境部門建設城市生態系統監測站,開展溫室氣體監測評估,為城市碳排放碳達峰提供氣象服務。探索開展生態氣候舒適度監測評估,建立氣候宜居、氣候康養等評價指標,推動國家氣候標誌、中國天然氧吧、氣候養生地等服務品牌的認定,助力城市綠色發展。(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各區〔市、縣、開發區〕政府〔管委會〕)
10.加強城市旅遊氣象服務。在風景優美、有特色的城市A級以上景區、公園、網紅打卡地、觀光農業區等建設實景氣象站,提供精細化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深化“天景線上”與“一碼游貴州”合作,初步融合實景觀測和多行業數據,完善花期預報、農業採摘等服務;到2023年提供氣象薦游、特色氣象景觀預報和美麗鄉村實景展示等產品,形成城市旅遊天氣地圖並持續完善。(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文化和旅遊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林業局,各區〔市、縣、開發區〕政府〔管委會〕)
11.開展市民康養氣象服務。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與“旅遊產業化發展”為目標,持續提升“爽爽貴陽”城市氣候品牌影響力,深度挖掘貴陽市康養資源,探索康養旅遊氣象服務,打造生態宜居、宜業、宜游、康養氣候品牌。聯合衛健部門開展氣象高敏感疾病、傳染病、慢性病等氣象影響研究,針對重點人群探索開展健康氣象風險預報預警服務,推動疾病預防關口前移。2023年完善紫外線輻射、空氣品質、花粉等健康氣象服務產品,2025年研發疾病發生氣象風險預報預警產品,啟動建設集康養旅遊氣象服務、氣象敏感性疾病風險預報預警、健康養老氣象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健康氣象服務平台。(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衛生健康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生態環境局)
12.提升城市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圍繞“數博會”、生態文明論壇、貴陽國際馬拉松等重大活動、大型體育賽事,建立和完善重大活動分級分類氣象保障服務機制、工作流程、工作規範。建設重大活動場地氣象觀測系統和保障服務系統,提高城市重大活動、重大賽事的現場實時氣象保障服務能力。(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體育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市大數據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應急局,各區〔市、縣、開發區〕政府〔管委會〕)
13.加強氣象科普宣傳能力建設。建立和完善“東山氣象科技園”、清鎮市“人工影響天氣科普館”和暗流鎮“農業氣象科普園”多地聯動的氣象科普基地體系,積極申報“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加強氣象科普團隊建設,創新合作模式,推進氣象科普知識進學校、進社區。試點啟動建設貴州首個氣象主題公園。研發微信智慧型互動功能,結合線上直播新媒體欄目,打造線上直播氣象台,實現更貼心的線上互動直播式氣象服務。(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科技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市教育局、市生態環境局,各區〔市、縣、開發區〕政府〔管委會〕)
(三)對標氣象現代化指標,推進氣象核心業務高質量發展
14.最佳化布局氣象觀測系統。布局科學、立體精密、智慧協同、共建共享的智慧型監測一張網。最佳化觀測站網布局和觀測要素,加密中小尺度氣象災害監測站,增加實景觀測,研發和套用大霧、大風等災害性天氣智慧型監測技術。積極倡導社會化觀測站建設,彌補城市100米以上高層建築梯度觀測、軌道交通地面高架線路、城市內澇、團霧、道路結冰、景區和公園的監測盲區,到2025年新增或升級改造200套多要素氣象站,結合生態環境監測站,地面站網布局精密度達到3公里,部分地區達1公里,局部地區達百米級。加強垂直觀測體系建設,2022年新建1部X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到2025年建成2部風廓線雷達、2部雲雷達和2部微波輻射計、10套三維大氣電場儀,爭取完成S波段雙偏振雷達換裝,全面提升城市大氣邊界層和近地面氣象觀測能力。(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市交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各區〔市、縣、開發區〕政府〔管委會〕)
15.加強氣象服務信息網路支撐能力。加強氣象業務套用系統集約化建設,推進相關業務、服務系統在“雲上貴州貴陽分平台”和省級氣象大數據云平台部署。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保障核心業務和服務所需海量數據算法、算力和存儲資源,為開展數據交換和氣象業務服務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信息化基礎支撐保障。加強氣象核心業務備份能力建設,提高氣象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的網路安全防護能力。(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大數據局、市發展改革委)
16.提升城市氣象精準預報預警能力。推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在氣象預報預警中的套用,研發具有快速識別、快速分析、快速發布特點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技術。2023年研發智慧型預報輔助分析系統,以省級科研能力為依託,以省級中尺度區域數值模式快速同化產品為基礎,綜合運用實況分析產品、智慧型格線預報等多種預報技術方法,加強多源融合技術的運用,構建智慧型格線精細化預報業務;2024年融合省級延伸期和月氣候預測產品,初步建立無縫隙、全覆蓋、精準化、智慧型型氣象預報預測業務體系,提升城市精細化氣象要素格線預報業務能力,實現分區、分時段、分強度的城市精細化氣象要素格線預報業務;2025年實現時間解析度0—12小時更新頻次不低於1小時、空間解析度1公里的氣象要素預報,實現綜合觀測及多源數據的智慧型監測和分析套用,持續提升氣象災害分類監測預警能力。(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科技局、省氣象台,省山地環境氣候研究所等省氣象局相關單位)
17.提升城市氣象服務科技創新能力。完善氣象科技成果分類評價、成果轉化、業務準入制度,人才引進與培養雙措並舉,充實氣象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加強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省市聯合解決制約城市氣象發展的科技難題。組建城市氣象服務專家組,推動跨部門跨行業融合創新。(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委、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18.加強配套制度和標準化建設。重點建立完善氣象行政執法、公共氣象服務、氣象防災減災、氣象設施和探測環境保護以及氣候可行性論證等領域的配套制度,加強氣象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能力,加強氣象普法宣傳。推進氣象防災減災、防雷安全措施、氣象行業管理等重點領域的標準制定及修訂。(牽頭單位:市氣象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司法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應急局,各區〔市、縣、開發區〕政府〔管委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管理
由貴陽市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指揮和領導貴陽氣象保障服務“強省會”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依託貴陽市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落實有關工作部署,協調解決重大問題。
(二)強化協同聯動
統籌氣象及各有關行業資源,最佳化資源配置,加強對城市氣象保障服務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撐。市、縣級氣象部門要及時調研掌握城市氣象保障服務需求,明確提出城市氣象業務科技支撐需求,加強業務科技成果的轉化套用。
(三)落實經費保障
統籌中央和市、縣級財政資金,合理安排預算、建立完善多部門長效投入機制,強化對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加大城市氣象保障工作投入力度,保障城市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工作推進。
(四)強化科學管理
建立健全促進城市氣象保障服務規範有序發展的政策標準體系。建立推進城市氣象保障服務高質量發展工作考核機制,加強對工作推進情況的督促檢查。
解讀
出台實施方案的目的
推進貴陽市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需求,助力農業生產、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出台實施方案的依據是
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0〕47號)和《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精神》(黔府辦函 〔2021〕83號)精神。
方案的主要目標
到2023年,貴陽貴安將建成機構健全、服務精細、隊伍規範、保障有力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2024 年防雹、增雨作業面積增加;到2025年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術先進、指揮科學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主要任務
主要任務包括提升立體監測預警能力、增強安全作業能力、加大農業保障服務、積極配合做好重大工程冰雹防禦工作、增強生態修復及開發雲雨水資源、完善指揮系統,健全安全監管體系建設。
都有哪些保障措施
一是根據需求,完善各區(市、縣)機構設定和幹部隊伍,加強部門溝通,建立上下銜接、分工協作、統籌集約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制,協同做好工程建設、關鍵技術套用、業務運行保障及監管、協調和服務。二是強化財政保障,健全投入保障機制,支持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作業保障和關鍵技術套用。三是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完善聘用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四是強化科普宣傳,將人工影響天氣宣傳科普納入國民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