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應急管理第十四個五年規劃

《廣州市應急管理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是2021年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市應急管理第十四個五年規劃
  • 發布時間:2021年
前 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四個出新出彩”,鞏固提升城市發展位勢的關鍵階段。為科學指導我市未來五年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廣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廣東省安全生產條例》《廣州市安全生產條例》和《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法律法規和檔案,制定本規劃。
  廣州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作為我市應急管理機構改革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直面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應急管理、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抗災救災工作的決策部署,以及省、市黨委政府工作安排,著力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提升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和及時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能力,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全面提升全市城鄉本質安全水平,切實維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為廣州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加快推進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以“四個出新出彩”引領各項工作全面出新出彩,為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中勇當排頭兵提供持續穩定的安全環境。
第一章 現狀與形勢
  一、“十三五”期間建設成效
  “十三五”期間,廣州市應急管理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抗災救災的重要論述,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實責任、完善體系、健全法治、整合資源,以狠抓“黨建統安、專業興安、依法治安、廉勤保全、科技強安、全民護安、制度固安、服務促安”等八大舉措為著力點和突破口,有力有序有效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全面提升安全生產治理能力和自然災害綜合防治能力,做到了有急必應、有急會應、有急能應、有急善應,實現了市委、市政府賦予應急管理“四個確保”的職責使命,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好了局、起好了步。
(一)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健全。
  高標準完成了機構改革任務。我市按照國家和省的工作部署,市、區兩級應急管理部門全部組建到位,全面實現應急管理部門黨組改設為黨委,鎮街基層應急管理機構建設穩步推進,初步構建了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形成了黨政統一領導、部門分級分類管理、企事業單位主體負責、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應急管理新格局。依照應急管理“測、報、防、抗、救、查、建、服”全鏈條工作體系,推動建設應急管理“五個一” “四個時”機制;初步形成了以應急預案體系建設為基礎、扁平化應急救援指揮體制和預防搶險救援工作相銜接的應急指揮機制、應急協同救援機制、應急值守和信息報告機制、隱患排查治理機制、社會力量參與機制、軍地協調聯動機制;有序推進了應急管理領域放管服改革,“權力清單”“免責清單”等新舉措得到全面實施。
  (二)應急管理制度和預案體系更加完善。
  深入推進應急管理法治化進程,出台了安全生產領域黨內法規《廣州市貫徹落實〈廣東省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實施細則〉的工作措施》和《中共廣州市委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出台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地方政府規章《廣州市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定》,制定修訂了《廣州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規定》《廣州市電梯安全管理辦法》《廣州市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實施細則(試行)》《廣州市自然災害救助款物使用管理辦法》等約60部應急管理相關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行政規範性檔案。應急預案管理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修編了《廣州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各級各類應急預案3萬多個,基本建立起了以總體應急預案為核心,專項應急預案、部門應急預案、地方應急預案、重點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重大活動應急預案為基礎,覆蓋多層級、多領域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應急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法治化。
  (三)安全生產責任進一步壓實。
  全面強化了安全生產責任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以上率下貫徹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推動全市各級各部門建立安全生產委員會“雙主任”制度,實現了安全生產委員會“雙主任”制在11個區、所有鎮街(園區)及各部門全覆蓋;在國內率先將安全生產職責納入部門“三定”規定,推動了“三個必須”監管職責分解到部門內部末端;壓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全面推進實施同堂聽課、同標培訓、同責帶班、同圓交底、黨政同責、同城演練、同向執法、同步防範等八項舉措;在國內率先開展城市安全風險評估與城市安全規劃編制工作,深入開展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建築施工、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治理。積極推行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實現了高危行業全覆蓋;上線運營國內首個危險化學品動態監管平台,投入近40億元,完成了中國石化廣州分公司周邊3個自然村整體搬遷和綜合整治工作。
  (四)自然災害綜合防治能力穩步增強。
  加強自然災害風險防控,印發實施了《廣州市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出台《關於切實加強全市防汛工作的分工方案》,印發“三防工作明白卡”,基層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進一步提升,共創建202個“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新森林防滅火“無人機、對講機信息化指揮調度平台”、“五頭一口” “以水滅火”、“五清六有”、防汛“五字工作法”等舉措。加強災害事故風險防控,構建了以格線中心、災害監測預警站網和各應急管理單位為基礎的安全運行管理體系,形成了氣象災害、水旱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防禦體系,完成了市區兩級氣象局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建設全覆蓋,發布自然災害類信息,應急救援和應急值守架構、監測預警預報發布、信息共享報送等制度規範逐步完善;依託政務大數據中心,建立了互聯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初步建立了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數據資源庫,建立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以及森林火險監測預警系統。以風險評估調查、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救援、災害防禦為主要工作內容的自然災害綜合防治能力逐步增強。
(五)應急救援能力持續提升。
  積極推進以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核心、專業森林消防隊伍為骨幹、企業專職救援隊伍為支撐、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為補充的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組織指導全市各單位建設應急隊伍304支、2.2萬人。加強各類應急救援力量之間的聯動,與駐地部隊建立了軍地聯動機制。建成全國首個社會應急力量孵化基地,成立了廣州市社會綜合應急救援隊,積極制訂應急救援力量參與突發事件處置補償辦法,規範應急救援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抗災救災工作。建立了我市應急突發事件專家庫“智囊團”,常態化提供專業技術支撐。創新性初步構建了“五跨六上四基地”應急救援回響圈,常態化開展突襲式“雙盲”演練,每年開展應急演練季活動,不斷提升應急救援能力。
  (六)應急宣教培訓工作紮實開展。
  建設廣州應急安全全民體驗館,結合“5·12”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主題,開展了“應急雲課堂”“今天我主播”“安全隱患隨手拍”等線上活動,深入推進“五進”宣教活動,精心打造“10”宣教文化品牌。開設《急中生智》《花城政能量》等融媒體欄目,成立廣州市應急管理網路大學堂,開展安全發展示範城市系列宣傳活動,狠抓安全生產一線教育培訓,針對全市應急管理領導幹部和危險化學品、化工、醫藥、粉塵涉爆、有限空間等重點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開展培訓教育,不斷增強安全管理和應急救援能力。
  (七)應急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全面建成市、區、鎮街縱向銜接、橫向支撐的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市級生活類救災物資儲備倉庫1個、代儲倉庫3個、區級倉庫11個,倉儲總面積達7685平方米,建立健全了應急物資緊急運輸“綠色通道”,確保災情發生後6小時內將救災物資運送至災區。新建立173個應急避護場所,各類應急避護場所達到1364個。建設廣州市應急管理聯合創新中心,基本解決了極端情況下的通信保障難題。大力推進新技術套用,首次實現民爆物品裝載環節機器人化。完成了應急管理大數據平台建設,在危化品、燃氣、地下管線、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建成10多個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安全風險精確監測,實現了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在氣象服務領域全覆蓋,以及衛星、雷達、自動化探測等技術在氣象、森林火災、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領域的廣泛套用,進一步完善了全覆蓋的自然災害群防網路體系,科技防災減災抗災救災的水平顯著提升。
  “十三五”期間,我市應急管理領域主要指標均控制在規劃預測範圍內,如表1所示。全市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防治形勢持續穩定好轉,災害事故總量及傷亡人數持續下降,重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產整體水平顯著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明顯提升。
表1 “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序號
指標名稱
規劃值
完成值
1
生產安全事故起數
下降10%
下降64%
2
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
下降10%
下降13%
3
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0%
下降38%
4
災害性天氣監測率
達98%以上
99.13%
5
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覆蓋率
達95%以上
完成(城市〔鎮〕居民氣象信息覆蓋率為96.13%,農村居民氣象信息覆蓋率為96.77%)
6
森林火災24小時撲滅率
100%
100%
7
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地震監測能力
從平均2.0級
提升到1.0級
全市地震監測能力基本達到1.0級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應急管理機構改革之後,構建應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全力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的關鍵時期。應急管理既面臨著發展機遇,也面臨著新形勢新挑戰。
  (一)面臨的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深刻把握我國生產安全事故和自然災害頻發且損失嚴重這一基本國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出了應急管理一系列重大決策,指明了新時代應急管理事業的改革發展方向,應急管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1.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最高位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應急管理工作納入總體國家安全觀,將應急管理定位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了“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重要部署,把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擺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為各級黨委政府加強組織領導、狠抓責任落實、深化應急管理重點領域改革、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強化監管執法、增強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和提升應急管理效能,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 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實施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越是開放越要重視安全,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創新思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要著眼“兩個大局”,按照大灣區建設規劃,堅定不移推進“雙區”建設,深入推進廣深“雙城聯動、比翼雙飛”和引領帶動“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就必須堅定不移統籌發展和安全,就要推進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廣州。因此,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實施為完善區域應急協同機制、創新應急管理機制、構建城鄉風險防控體系,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堅實基礎。
  3. 人民民眾對安全的需求日益提升。人民民眾對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全社會對應急管理基本公共服務的迫切需要,將為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凝聚共識、匯聚合力,為推動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提供巨大動能,為構建新時代應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格局提供良好社會氛圍。
  4. 新技術對應急管理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科技信息技術的普遍和深度套用,有利於“科技強安”戰略的實施,為提高本質安全水平和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慧型化、精細化、社會化水平,為推進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聯勤聯動和提高監測預警能力、監管執法能力、輔助指揮決策能力、救援實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面臨的風險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十四五”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指出: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明顯增多。我們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強弱項,做到既化解既有的存量風險,又防範新興的增量風險,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因此,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1. 公共安全形勢仍然嚴峻複雜。廣州作為國際大都市,各類基礎設施和建設項目規模和密度大、經濟社會資產和活動集中,安全生產任務艱巨繁重,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市應急管理工作將仍處於爬坡期、過坎期。儘管我市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連續19年實現“雙下降”,但道路交通、建築施工、危險化學品、消防等行業領域及地面塌陷、森林火災、洪澇災害、山體滑坡、地震等各類災害事故多發易發。
  2. 城市日常運行安全風險防控壓力大。全市有1個化工園區,危化企業約2900家,危險貨物運量為1239萬噸/年,油氣長輸管道、燃氣管網、危險化學品管道等各類管道約3.6萬公里,城市軌道交通共16條線路(含2條有軌電車)、總里程553公里,公路通車總里程為1.3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15公里)。在建工地約3000個,全市機動車保有量逾308萬輛,大型商業綜合體155個,超過100米的超高層建築358棟。各類市場主體270萬戶,個體工商戶110萬戶。市域航運通航總里程近4000公里,漁船1400多艘,化工、交通、建築等行業領域安全風險居高不下。
  3. 城市抗災韌性和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還需要不斷強化。我市地處亞熱帶和沿海地區,轄內水系發達,河網交錯,共有河流、河涌1368條,總長5542.4公里。全市堤防(岸)總長10445公里、水庫308宗。汛期水多、枯季水少,多極端天氣氣候災害。林下可燃物載量大、腐植層厚,森林火災呈多發態勢,且火強度大,撲救難度大,發生重大森林火災機率大;北部易受山洪的侵襲,中部易發生內澇,中南部易受熱帶氣旋、風暴潮襲擊,多滑坡、土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
  4. 新興的增量風險疊加。伴隨著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新興產業發展、原材料需求上升、要暢通國內大循環關鍵基礎設施、加大城市更新改造等各種情況,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安全風險不斷湧現,各類風險的跨界性、關聯性、穿透性和放大性顯著增強、交織疊加,極易引發連鎖性風險,有效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的形勢嚴峻複雜。
  (三)廣州市應急管理還存在短板弱項。
  機構改革以來,我市應急管理工作穩步推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核一帶一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和“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要求相比,還有許多短板弱項。
  1. 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完善。消防安全體制改革仍處過渡期;一些交叉領域、非許可事項的安全監管責任還不夠明晰,自然災害各涉災部門之間“防”“減”“抗”“救”的工作分工有待進一步最佳化和明確,協調配合聯動機制有待完善和落實,監測預警統籌力度有待進一步提升。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五落實五到位”有待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存在一定的形式主義。
  2. 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建設基礎還比較薄弱,科技支撐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聯合創新機制不健全,全市應急指揮中心體系建設及作用發揮距離現代化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應急所需的信息資源共享水平較低,“智慧應急”效能發揮以及自然災害預測和次生災害預測精準性有待進一步提升。監測預警能力不適應多災種的應對;應急指揮平台體系不健全,特別是偏遠地區現場動態信息掌握不及時,決策指揮信息支撐能力不適應大應急的要求;看不到風險、查不出問題,利用網路監管執法尚不成熟,不善於運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發現系統性問題,安全生產監管執法能力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因此,在統籌運用融合指揮、應急通信、全域感知、短臨預警和數據智慧型等手段解決應急難題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3. 部分行業領域的預案體系建設不夠完善,未細化制訂相應的現場處置預案和操作手冊,尤其區、鎮街基層單位的預案修編不及時、針對性不強、可操作性有待提高,部分行業部門間的預案銜接性不強。預案演練和培訓工作開展還需進一步深入,綜合應急演練開展不足,城市生命線系統參與不深,部分演練重演輕練,實戰性不夠。培訓工作的廣度、深度不夠,技術性的專業指揮員少。演練評估工作不夠規範,運動員和裁判員未有效分離,對演練暴露問題和深層次的剖析、整改和督促未形成閉環。
4. 應急救援隊伍還不夠強,應急救援能力還不能適應防大災、抗大災、救大災的需要。專業救援和社會救援力量不足,區域分布不均衡。危險化學品、交通運輸、水務、生態環境等重點行業領域和森林防滅火等專業救援隊伍建設還未完全達到國家、省關於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的要求。應急裝備現代化能力和水平還有差距,裝備配置未進行標準化規範致使各隊間難以形成有效合力,先進裝備的購置共享機制有待完善,新技術、新科技及大型應急裝備在實際工作中的套用不夠,應急科技產業優勢集群尚未成型上規模,在整體上影響了應急救援能力的提升。
  5. 社會協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還不夠強。市民參與應急管理的社會化組織程度較低,市民應急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總體薄弱,第三方服務機構參與度和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社會協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抗災救災的重要論述,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圍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舉措,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準確把握新形勢新挑戰新要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立足“兩個大局”,深刻認識強化應急管理“三個重要定位”,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黨對應急管理事業的全面領導,以全面從嚴治黨統領和促進全面從嚴治安,改革創新、擔當作為,補短板、強弱項,著力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進一步健全完善體制機制,提升綜合應急救援能力,築牢夯實應急管理基層基礎,堅持全國全省全市應急回響“一盤棋”,實施精準治理、依法管理和社會共治,加大科技支撐,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減輕災害風險,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雙區”建設、“雙城”聯動為戰略引領,全力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奮力實現市委、市政府賦予的“四個確保”職責使命。為建設平安廣州、法治廣州、幸福廣州、美麗廣州,爭創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加快建設國際大都市,奮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以“四個出新出彩”引領各項工作全面出新出彩,為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中勇當排頭兵,提供堅實穩固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黨建引領、令行禁止。
  全面加強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以建立健全“令行禁止、有呼必應”黨建創新機制為抓手,把黨的領導貫穿到應急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統攬全局、協調各方,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轉化為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強大動力和堅強保障。
  (二)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堅守“發展絕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條不可逾越的紅線,聚焦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制定安全生產規劃,建設韌性城市、強化本質安全,建設最安全穩定的國際大都市。正確處理應急管理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係,切實把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提升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應急管理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堅持政府主導、多方參與。
  統籌發揮市、區、鎮街和部門的主動性、積極性,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優勢,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組織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突出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的工作導向,推進部門協同、行業協同、區域協同、軍地協同,提高應急處置效率,奮力做到有呼必應、有急必應、有急能應、有急善應、無急常應。
  (四)堅持預防為主、防救結合。
  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加強風險識別、評估,最大限度地控制風險和消除隱患。嚴格安全生產市場準入,構建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工作機制,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治理。全面推進應急管理由應急處置為重點向事前、事發、事中和事後全過程風險管理轉變,有效防止和減少災害事故。提升風險監測預警能力,健全風險動態聯合會商機制,實現精準預測、快速回響、科學處置。
  (五)堅持系統思維、統籌推進。
  堅持運用系統思維方法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落實全國全省全市應急管理“一盤棋”,增強防災備災意識,立足防大災巨災,大力加強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加固強項,加強弱項,加長短板,牢固樹立底線思維,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效益、安全等整體推進。
  (六)堅持改革創新、智慧應急。
  全面推進以數位化改革為引領,用數位化驅動推進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強化科技支撐,推進應急管理理論創新、制度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破解應急管理難題。面向廣州應急實戰需要,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現代化,堅持集聚資源、集成信息、集中攻堅和集合會診,探索“智慧應急”新模式,實施“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生產”行動計畫,提高應急管理科學化、專業化、智慧型化、精細化、社會化水平。
  
  三、建設目標
  (一)總體目標。
  到 2025 年,全面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廣州市域特色應急管理體制,建成統一領導、職責清晰、精密智控、高效運行的現代應急體系,應急管理“六大體系”健全完善,應急管理“六方面能力”顯著提升,應急管理“12項重點工程”全面落實,安全生產和綜合防災減災形勢趨穩好轉,生產安全事故總量持續下降,重特大事故堅決遏制,安全生產綜合管理能力顯著提升,重大風險防範化解能力、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顯著增強,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更加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型化,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走出一條符合廣州特色的超大城市應急管理新路子。
  (二)分目標。
  ——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健全。應急管理領導體制、指揮體制、聯動機制進一步健全,“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體系全面構建。建成市應急指揮中心,實現統一指揮、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基本建成,應急管理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顯著增強。
——災害事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重大風險防範化解能力全面提升,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高質量完成,做到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清、情況明,災害風險早期識別和預警能力大幅提升,城市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安全風險管控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安全生產責任全面壓實,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水平、城市安全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下降10%,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5%,車輛道路交通事故萬車死亡率下降25%。形成完備的“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的責任鏈條、制度成果和工作機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
  ——風險評估預警能力全面加強。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機制持續健全,企業風險控制體系針對性全面加強,綜合應急與行業應急風險標準緊密銜接,全市重要行業、區域的重大風險防範管控化解能力明顯提升,颱風、暴雨、洪水、森林火災等風險監測預警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實現對重點監測部位感知網路和多種通信網路融合的全覆蓋。完善預警信息發布體系,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更加快速、準確,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覆蓋率達95%以上。
  ——應急救援處置能力顯著提高。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專家庫建設更加體系化和系統化,應急救援配套設施與布局更加充足合理。應急救援隊伍快速反應能力、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提升, “五跨六上四基地”應急救援力量和回響圈基本形成。覆蓋全市應急物資儲備與供應體系基本建成,統一應急指揮調度能力顯著增強,多部門協調聯動更加高效,全市抗災救災綜合保障能力、核心救援能力和效能顯著提升。
  ——共建共治共享人民防線更加牢固。應急重大技術研發、標準認證、裝備製造等資源和產業集群優勢更加明顯,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慧型化、精細化、社會化水平全面提升。應急宣傳教育、科普體驗和志願者建設更加普及,公眾安全意識、自救互救能力、參與意識進一步增強,社會協同應對能力持續改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
表2 十四五時期廣州市應急管理規劃分類指標
類別
指標名稱
2025年規劃值
安全生產類
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
下降10%
億元全市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8%
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5%
車輛道路交通事故萬車死亡率
下降25%
年度10萬人口火災(消防)死亡率
<0.15
防災減災類
新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55個
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覆蓋率
≥95%
地震監測能力:全市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0級,海域150km以內的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套用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實現震後1—2分鐘內完成3.0級以上地震基本參數自動發布,震後10分鐘內生成地震烈度速報結果。
達標
防洪標準:中心城區防洪標準達到200年一遇;南沙和番禺城區主要外江堤防防洪標準達到200年一遇
200年一遇
市、區、鎮街及村(居)室內外應急避護場所的服務覆蓋率
100%
全市應急避護場所人均避難面積
1.5㎡
應急救援類
應急預案修訂率
100%
培訓計畫落實率
100%
應急預案演練演習執行率
100%
森林火災受害率
≤0.5‰
第三章 推進應急管理體系現代化建設
  一、黨建統安,健全權責統一的領導責任體系
  (一)健全領導體制。
  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應急管理事業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忠實踐行“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十六字方針,充分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嚴格落實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參與、協調聯動、保障有力的應急管理工作機制,實現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定期研究解決應急安全重大問題的常態化。完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責任體系,全面壓實地方黨政領導責任。推進市、區、鎮街、村居的應急管理工作有機銜接、強化應急管理責任的細化落實,為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二)完善工作機制。
  根據“多災種、大應急、全鏈條”的要求,強化安全生產綜合監管、自然災害綜合防治、應急救援綜合協調的統籌作用,進一步增強應急管理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完善應急預警、隱患排查治理、應急回響、應急指揮處置、應急協同救援、應急值守、應急保障等工作機制,做到統一高效指揮、部門協調聯動、處置科學高效。
  (三)明確權責清單。
  建立完善領導幹部應急管理權力和責任清單制度,公開並接受社會監督。把“三個必須”貫穿全市條塊終端、部門內部末端,層層落實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職責清單”和年度“工作清單”。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監管、行業主管部門直接監管、專業監管部門專項監管、應急管理部門綜合監管責任,實現權責清單同“三定”規定有機銜接。按照業務相近的原則,建立平台經濟等新興行業領域的監管責任動態調整機制,消除監管盲區和漏洞。
  (四)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推動落實企業風險分級管控和主動報告制度,嚴格落實企業安全生產法定責任,加強企業“關鍵少數”監管,建立健全自我約束、持續改進的內生機制。推動安全監管的“三個轉變”和強化落實“安全三問”,堅持“線上監管+線下執法”相結合,全面推行安全生產“一線三排”工作機制,深化“八同+五回+四自 ”組合措施,加強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推動企業健全全員、全過程、全鏈條安全生產管理規章制度,做到安全責任、管理、投入、培訓和應急救援“五到位”。
  (五)強化考核問責。
  加強對各級各部門及其黨政領導幹部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情況的督查督辦和考核,完善安全生產巡查、安全生產述職,嚴格落實責任書籤訂製度、責任考核制度。建立完善通報、約談、提醒、警示和曝光機制,嚴格落實“一票否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隱患治理督辦制度,嚴格落實紀委監委關於開展重大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責的相關規定。
  二、立體預防,建立關口前移的風險管控體系
  (一)健全風險管控機制。
  建立完善安全風險評估與論證機制,系統分析和全面評估城市安全運行風險因素,準確把握風險演變為災害事故的發展鏈條,定期編制各區、各重點行業領域安全風險分析評估報告和生產安全事故分析報告,定期公布本行業領域重大風險及其管控情況。貫徹落實《廣東省應急管理廳關於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辦法(試行)》《廣州市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實施細則(試行)》《廣州市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加強城市重大安全風險聯防聯控工作的意見》,健全安全風險分級分類管控體系,對位置相鄰、行業相近、業態相似的生產經營單位實施重大安全風險聯防聯控。
(二)強化風險管理信息化。
  建設風險綜合感知網路,提高災害風險預報精準度,提升風險監測和及時預警能力。利用物聯網、衛星遙感等技術,推進重點領域安全風險感知網路建設,重點加強城市燃氣、供水和排水管網、橋樑和隧道等城市生命線監測和氣象、森林、海洋等災害監測,形成全覆蓋的事故災害風險智慧型監測感知網路。利用我省城市風險點危險源排查管控信息系統,建立全市風險點、危險源數據和安全風險電子地圖並定期更新,建立定期報送重大隱患清單機制,重點涵蓋危險化學品、交通運輸、建設工程、城鎮燃氣、特種設備、消防、旅遊、自然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森林災害等領域,實現風險隱患動態化管理和資源共享。
  (三)強化本質安全。
  打造城市安全發展體系。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產業發展規劃、重大工程項目實施等風險評估工作,確保全全生產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等相關規劃相銜接。推動實施重大安全風險“一票否決”,建立新風險研判化解機制,強化從源頭杜絕安全風險。維護水利、電力、能源、交通、供水排水、通信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開展預警監測和精細化管理,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網,打造“智慧安全城市”。全力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並做好鞏固提升工程。
  三、統分結合,打造權威高效的應急指揮體系
  (一)健全指揮組織架構。
  調整最佳化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及其下設專項工作機構,健全各級各部門的安全生產委員會“雙主任”制度,進一步調整完善應急管理領域工作協調機制。搭建集中化、扁平化應急指揮架構,統一領導全市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深化指揮調度機制,探索應急救援處置智慧型化管理。制定、完善突發事件現場指揮部工作流程、會議制度、考勤制度、檔案管理制度,突發事件處置應急聯動機制、應急救援隊伍調動機制、應急管理工作“五個一”機制等,進一步提升應急管理指揮體系現代化水平。
  (二)完善應急處置機制。
  創新落實省委、省政府重大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四個一”機制和市委、市政府較大以上自然災害、生產安全等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四個一”機制。健全防災減災抗災救災體制,提高抵禦氣象、洪澇、地震、地質、海洋等自然災害綜合防治能力,完善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和會商應對機制;組建通信保障隊伍、配備標準化裝備,做到即時高效指揮。健全構建“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屬地為主、協同處置”的突發事件應急聯合處置機制,強化部門協同、區域協同、軍地協同。
  (三)推進應急指揮中心平台建設。
  建設現代化的廣州市應急指揮中心,同步推進各區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強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網際網路+、雲計算等先進技術與應急管理業務的深度融合,以預警智慧型化、風險數位化、現場可視化、指揮扁平化為目標,以廣州市政務雲、穗智管平台為依託,推進政府有關部門安全生產、自然災害、城市安全等領域共享接入,建設功能全面,集統一指揮、快速回響、信息共享、可視化管理於一體的應急指揮平台,提高應急指揮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加快推進市、區新一代應急指揮平台系統的互聯互通。
(四)健全完善應急聯合值守工作機制。
  嚴格落實領導帶班和關鍵崗位24小時專人值班值守制度和特別防護期雙倍值班力量機制。完善在重要時間節點成立由各重點行業部門聯合組成的城鄉安全聯勤指揮部工作機制和預置各方救援力量機制,推動各方信息第一時間歸口匯總、各類情況第一時間綜合研判、各種問題第一時間協商解決,實現一旦發生突發事件,能夠快速高效處置。
  (五)完善應急回響管理機制。
  健全完善全國全省全市“一盤棋”應急回響機制,堅持事發在外地、警示在眼前,舉一反三抓好風險防範化解工作。完善信息接報處置工作制度,建立黨委、政府、應急管理部門值班系統和110、119、120等常用報警呼救平台的互聯互通機制。健全災害事故信息發布制度,嚴格災害事故的發布時效。根據突發事件分級標準,啟動相應回響級別。
  四、科學實用,建立系統完備的法規預案體系
  (一)完善應急法規標準體系。
  根據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需要,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實踐到“測、報、防、抗、救、查、建、服”全過程,結合我市應急管理實際,充分借鑑國內外與應急管理相關的成熟法規、規章及預案體系,及時做好我市安全生產、自然災害、應急救援等方面法規規章、行政規範性檔案的立改廢釋工作。推動制修訂《廣州市安全生產條例》《廣州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管理規定》《廣州市突發事件危險源和危險區域管理規定》等一批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行政規範性檔案。深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健全行刑銜接工作機制,加強安全生產嚴重違法行為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嚴厲打擊新型安全生產犯罪行為。
  (二)健全應急預案體系。
  建立和完善以總體預案為核心,專項預案、部門預案、地方預案、重點企事業單位預案、重大活動預案為基礎,覆蓋多領域、多層級的應急預案體系。完善應急預案管理辦法,明確預案編制責任主體,規範編制流程,明晰管理工作程式。制定完善應急預案編制指南、操作手冊,推進預案編制工作標準化、規範化。強化預案銜接與動態管理,建立應急預案定期評估、修訂製度。修訂《廣州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組織各重點區域、各重點行業領域編制應急預案,重點推進鎮街、村社等基層單位及生產經營建設企業應急預案編制工作,確保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推動應急預案數位化管理,建立全市(市、區、鎮街三級)應急預案資料庫。
  (三)強化應急演練效能。
  完善應急演練制度,強化應急預案演練常態化機制。嚴格落實年度“應急演練季”活動,組織開展綜合應急演練、“雙盲”應急演練、桌面推演等多種形式的應急演練,提升應急演練效能。加強對應急演練工作的指導,開展跨地區、跨部門、跨險種的綜合應急演練,加強綜合應急與行業應急、城市生命線系統和民生系統的演練聯動,建立演練聯訓聯演和聯勤聯動工作機制,增強綜合應急統籌能力。
五、反應靈敏,打造常備高效的應急救援體系
  (一)完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建設。
  依託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有效整合全市各種應急救援力量,統籌形成以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森林消防應急救援隊伍為骨幹、軍隊應急力量為後盾、專業應急救援力量為協同、社會應急力量為輔助的覆蓋全市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按照適應“多災種、大應急、全鏈條”的要求,編制應急救援力量建設規劃,努力構建覆蓋海上、水上、陸上、山上、樓上、空中的搶險救援力量布防立體網,健全快速調度機制,提升應對重特大災害事故的快速高效救援能力。出台應急隊伍參與救援的補償、保險等規章制度,為各類應急力量提供必要的基本保障。
  (二)深化行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最佳化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布局,依託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力量,採用共建、合作等方式,重點推進自然災害、危險物品、建築、電力、電信、交通運輸、供水、供氣、環境監測、特種設備、防汛搶險、水上搜救、城市軌道交通、港口安全等行業領域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加強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力量配置、裝備配備、技能培訓和實戰化演練等,推進標準化建設,確保能滿足本行業領域突發事件處置需要。
  (三)推進基層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推進區、鎮街、社區、工業園區整合基層警務人員、醫務人員、民兵預備役人員、物業保全、公益性崗位人員等具有相關救援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員,建立“一隊多能”的基層綜合應急救援隊伍。按照“相鄰就近”原則,建立健全基層應急救援隊伍與其他應急救援隊伍聯動與支援機制,不斷提升信息報送和“第一現場”處置能力。
  (四)建立準軍事化應急管理隊伍。
  推動把應急管理能力培訓列入地方黨政領導幹部培訓的必修內容,切實提升各級黨政領導幹部應急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準軍事化管理標準規範,推動幹部隊伍、執法隊伍、救援隊伍建設。以“五個特別”為基礎,嚴格隊伍思想政治、能力素質、作風紀律建設,全面鍛造廣州應急管理鐵軍,為科學高效處置各類災害事故提供應急救援力量保障。
  六、全面覆蓋,構建出新出彩的應急宣教體系
  (一)強化新聞宣傳輿論引導。
  依託市、區、鎮街和企業現有隊伍力量,加強應急管理新聞宣傳隊伍建設,提升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企業應急管理新聞宣傳能力。建立完善應急管理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完善重大輿情快速反應和應對處置工作機制,加強輿情監測,深化與第三方專業輿情監測機構的合作。充分發揮輿情日常監測報告和分析研判的效能,及時準確發布信息,把握輿論主導權,提升突發事件輿論引導能力。加大應急管理先進事跡和先進人物報導力度,提升應急管理職業榮譽感。
  (二)鞏固應急載體陣地。
  加強陣地化建設,拓寬宣傳渠道。加強與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網路平台等主流媒體的合作,積極打造廣州經驗和應急品牌,辦好《急中生智》《急智過人》等廣播電視品牌欄目,持續推進廣州應急廣播、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南方號、抖音號等平台的品質提升。充分發揮新媒體特長,推動建立市、區應急管理自媒體矩陣,形成聯動發布、相互呼應的自媒體宣傳格局。
(三)實施安全文化欄目化護航工作。
  組織開展全國“安全生產月”“安全生產萬里行”“應急救援演練周”“防災減災宣傳周”等宣傳活動。深入推進安全宣傳“五進”活動,擴大對企業、農村、社區、學校、家庭安全宣傳覆蓋面,打造一批全市安全宣傳“五進”示範社區,提高公眾應急避險意識、風險識別和自救互救能力。創新“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應急安全文化宣教手段,深化“應急雲課堂”“今天我主播”“安全隱患隨手拍”等線上活動影響力,打造“10”宣教文化品牌。
  (四)持續強化應急安全培訓。
  加強公益宣傳,普及安全知識,培育安全文化。堅持社會共治,深化覆蓋全市的全民安全素養宣傳教育,提升公眾防災救災、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技能,夯實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意識和技能基礎。建設廣州應急安全全民體驗館,開發建設網上虛擬體驗館,定製面向學校和社區的移動宣教車。建設完善廣州市應急管理網路大學堂,建設一批應急安全宣教實訓基地。培育和引導職業院校加強安全職業技能培訓能力,依託高等院校推進高素質、高水平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培訓。
第四章 推進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一、全域感知,提升監測預警能力
  (一)提升綜合風險監測預警能力。
  藉助“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加快數位化發展賦能公共安全,套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人、移動互聯等新技術,逐步建設全覆蓋、全領域、全方位、全過程的應急管理全域感知網路,不斷形成高度智慧型、自我進化、共享眾創的應急管理信息化新生態,努力實現應急管理全域感知、動態監測、智慧型預警、精準監管。建設各類神經元和感知終端設備等基礎設施,實現社區、公眾聚集場所、大型城市綜合體、建設施工、道路運輸、港口航道、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主要城市生命線工程等重點場所、區域和颱風、暴雨、地質、森林等各災種全方位動態感知,推進重大危險源監測預警聯網,努力實現實時監測、動態評估和及時預警,提高監測數據動態獲取和更新速度,提升城市生命線系統可靠性,提升城市運行安全預警能力。
  (二)增強重大風險會商研判能力。
  聚焦數據智慧型,推動信息系統從數據組合、治理融合向智慧型聚合發展,捕捉風險弱信號背後的強信息。建立完善以災害事故預測預警信息為先導的風險動態聯合會商機制。加強節假日、寒暑期、汛期、特別防護期等重點時段、重大活動期間和重點行業領域如危險化學品等的風險會商研判,加強季節性安全生產、自然災害規律趨勢分析。依託應急管理專家庫和應急指揮平台會商系統,通過人工智慧等手段進行大數據分析預測研判,為應急回響、指揮調度、轉移安置和搶險救援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三)完善預警信息發布體系。
  建立完善全災害事故預報預警機制,加快我市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應急廣播系統建設,完善應急“一鍵通”信息快速報送系統,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路、防空警報器、現代通訊設備及各類新媒體,拓寬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實現應急信息分類型、分級別、分區域(市—區—鎮街)、分人群的有效精準傳播,實現重點時段、重要地區人群的預警信息精細快速靶向發布。完善預警信息快速發布和傳播機制,聚焦“短臨預警”,提高監測預警信息服務時效,有效解決信息發布“最後一公里”問題,提升全社會快速回響能力。
二、標本兼治,提升精準監管能力
  (一)建立完善新型監管執法體系。
  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意見,以及國家、省關於安全生產執法監察裝備標準化建設要求,在前期改革基礎上深入推進我市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進一步加強完善市、區兩級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和執法監察裝備標準化體系建設,釐清執法管轄許可權。全面加強安全生產執法隊伍建設,提升一線執法人員履職能力。堅持嚴格執法、差異執法同步推進,在嚴守安全底線前提下,分區分類加強安全監管執法,大力推行“遠程監管”“遠程執法”。按照“雙隨機一公開”要求,組織開展安全生產專項執法行動,緊盯重點企業、重點部位、關鍵環節,運用執法約談、重點督導等方式,加強對各區執法監督工作的指導協調,依法查處曝光典型違法違規行為。完善信用承諾、“黑名單”、聯合懲戒等制度建設,提升信用監管效能。完善事故調查及整改評估機制,跟蹤評估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提出的整改措施落實情況。推進安全生產“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入,不斷最佳化政務服務,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安全感。
  (二)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工作。
  全面推進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化工行業特殊作業“四令三制”工作制度。嚴格高風險化工項目準入條件,全面執行《廣州市危險化學品禁止、限制和控制目錄(試行)》。加快實施《廣州市危險物品卸載(倉儲)基地專項規劃》,嚴控危險化學品產業布局調整,實施化工園區安全生產一體化管理。全面提高危險化學品企業本質安全水平,涉及“兩重點一重大”的生產裝置、儲存設施可燃氣體和有毒氣體泄漏檢測報警裝置、緊急切斷裝置、自動化控制系統裝備和使用率必須達到100%。完成城鎮人口密集區中小型企業和存在重大風險隱患的大型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工程。危險化學品領域從業人員中取得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比例達到30%以上,具有化工、安全生產相關專業學歷和實踐經驗的監管執法人員數量不低於在職人員的75%。
  (三)深化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
  立足於防範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深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完善責任鏈條、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提升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能效,全面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深入開展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消防、道路運輸、交通運輸(鐵路沿線、郵政和城市軌道交通)、水上交通和漁業船舶、城市建設、工業園區等功能區、危險廢物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同步開展粉塵涉爆、有限空間、特種設備、水務工程、電力、旅遊、城鎮燃氣、油氣管道等領域安全監管。
  三、科學精準,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一)健全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
  推動基層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和能力標準化建設,強化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統籌力度,進一步落實基層安全生產、三防、森林防滅火、自然災害防治等應急管理工作職責。力爭確保每一個鎮街有一個健全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有一支應急救援隊伍、有一個應急指揮平台、有一個應急救援物資倉庫。推進安全風險網路化管理,支持和引導社區居民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築牢應急安全的人民防線。
(二)推進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標準化建設。
  全面開展社區(行政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十個有”建設,創建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統籌應急救援協會、紅十字會、志願消防力量等資源,加大微型消防站建設力度,探索社區救援綜合服務的新舉措,搭建志願者、服務對象和服務項目對接平台,提高基層防災減災綜合能力。
  (三)規範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
  整合基層安全生產信息員、氣象信息員、災害信息員、地質災害信息員、三防責任人等隊伍資源,打造覆蓋全面、專兼結合、精幹高效、一崗多能、相對穩定的“市—區—鎮街—社區(村)”災害信息員隊伍,實現全市城鄉社區災害信息員全覆蓋。
  (四)深化應急避護場所體系建設管理。
  推進應急避護場所標準化建設,建立應急避護場所統一管理制度,明確各級各部門管理職責。加強應急避護場所日常管理和維護保養,建立應急避護場所資料庫。市、區、鎮街及社區(村)室內外應急避護場所的服務覆蓋率達到100%,形成便捷、完善的應急疏散通道網,全市應急避護綜合能力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五)推進應急物資儲備及管理。
  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全市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管理信息平台,編制應急物資儲備規劃,構建主體多元的物資儲備體系,健全物資緊急生產、政府採購、調劑調用、物流配送機制,構建與超大城市相匹配的應急物資採購供應和保障體系。建成以市級應急物資儲備為核心,以區和區域性應急物資儲備為支撐,推動政府儲備和社會儲備相結合,建立企業社會周轉儲備回響機制,健全物資應急保障各方聯動機制,進一步完善以社會捐助、捐贈和家庭儲備為補充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推動應急產業發展,加大應急生產能力儲備,建立應急物資徵用補償機制。統籌最佳化全市應急物資儲備網點的規劃選址和建設,形成全市應急物資儲備庫、點的合理布局。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建設世界氣象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圍繞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服務傳統支柱產業,加快發展應急戰略性新興產業。
  四、協調聯動,提升抗災救災能力
  (一)打造“五跨六上四基地”應急救援快速回響圈。
  進一步完善構建全市跨區域、跨行業、跨層級、跨災種、跨部門突發事件搶險救援力量網路,建設覆蓋海上、陸上、水上、山上、樓上、空中的搶險救援力量布防立體網路和覆蓋處置多災種、分布全市東西南北中的集訓基地、備勤基地、孵化基地、聯創基地網路。預置充足應急物資、裝備,隨時高效投入應急搶險救援。
  (二)建立協調聯動機制。
  加強統籌協調、指導督促,充分發揮相關議事協調機構職能作用,健全重大安全風險防範化解和災害事故處置應對協同機制。加強與毗鄰城市的應急救援合作,建立突發事件信息通報、應急演練、應急救援等工作機制,共同做好區域突發事件防範處置工作。建立與駐穗部隊的聯動機制,完善資源共享共用和重要情況通報會商制度。
(三)創新共訓共練機制。
  建立健全由綜合性消防救援力量、專業救援隊伍、社會應急力量等多方共同參與的共訓共練工作機制。加強聯合演練,創新共練模式和內容,積極參與粵港澳三地救援隊伍共訓共練,定期開展多災種應急演練,不斷強化應急救援隊伍聯合戰鬥力建設。
  (四)完善救助應急協調機制。
  規範安置、救助、補償等程式,健全應急產品政府採購制度,完善自然災害救助體系。整合社會資源,引入社會力量,構建“以人為本、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救助體系。落實國家自然災害應急期、過渡期、恢復重建期、冬春救助期相關救助規定,推動自然災害相關易災產業購買商業保險,形成以政府財政、社會捐贈、慈善救助、保險賠償為共同支撐的多元化自然災害救助體系。完善公共設施恢復重建機制,重點加強水電氣、交通和通信等生命線工程的快速恢復能力建設。
  五、信息賦能,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一)深入推進應急管理大數據治理。
  開發建設廣州市級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以系統整合促進業務融合,集成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決策支持、政務管理等五個公共業務套用和生產安全事故救援、汛旱風救援、地質災害救援、森林火災防治、危險化學品動態監管、災害善後重建等專題套用。依託廣州市“數字政府”政務雲建設,用好用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共享數據中心的大數據,進行統一信息資源規劃,深入推進應急管理大數據治理,實現內部、外部共享交換的應急數據資源的匯聚,形成統一的數據資源池。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統一門戶“一站式”訪問,全面實現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和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業務協同,打造廣州災害預防“智慧大腦”。充分運用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建設成果,深化數據智慧型套用,推進大數據分析技術在災害監測預警、綜合研判、指揮調度、災情評估等場景的運用,提高災害預測預警預報和應急回響速度。
  (二)全面提高新科技新技術套用。
  強化大數據、人工智慧、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網際網路+、雲計算、區塊鏈等新科技新技術在平台系統建設、全域感知網路建設、應急通信網路建設中的套用,實現監測預警“一張圖”、指揮協同“一體化”、應急聯動“一鍵通”等功能。推進“網際網路+監管”“網際網路+執法”應急管理模式創新升級。改進隱患排查、執法檢查模組功能,實現隱患排查、執法檢查全流程、規範化網上辦理,不斷提升監管效率。推動5G通訊頻段、超高清視頻、計算機視覺識別等新技術手段的套用,實現應急監管在偏遠地段、特殊環境等情形的智慧型預警和協同指揮。推進“智慧安全生產”“智慧三防”“智慧森林消防”等信息化平台建設。推進森林消防通訊指揮和無人機巡查監控系統的更新升級建設,增強森林火災“空、地、人”一體化監測預警和應急回響能力,提升森林消防智慧型化水平。
(三)大力推進應急科技發展。
  落實應急管理科技聯合創新中心建設,充分聯合高校和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社會組織等專業團隊技術力量,共同參與應急管理信息化的研究和創新,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加強先進技術融合,聚焦應急管理實戰需求,貼近應急管理實際業務場景,構建長效、開放的“產學研用”技術聯合創新發展模式。推進應急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套用,加強應急安全科技人才支撐體系建設和應急安全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構建應急產業集群與合作機制。協調工業和信息化等部門,通過市與區共建、軍民融合等方式共建應急產業發展基地。大力推廣套用安全生產先進適用技術、工藝、裝備和材料,推進實施“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科技強安專項行動,完善相關標準體系,全面提升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等重點行業領域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在“高、精、尖、大”與“小、巧、智、便”結合上下功夫,開發生產滿足應急救援及各類特殊險情環境的特種救援作業裝備,切實提升企業安全技術裝備水平,形成我市應急重大技術研發、標準認證、裝備製造等資源和產業集群優勢。
  六、共建共治,提升社會參與能力
  (一)完善社會動員工作機制。
  推動應急管理社會動員地方立法和制度建設,完善應對災害事故相關社會資源徵用調撥補償機制,積極引導和鼓勵志願者隊伍、協會、聯合會、商會、慈善組織等第三方社會機構參與應急社會治理工作,健全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工作機制。完善社會動員機制,通過提供資金支持、購買保險、善後補償、物質獎勵等形式,為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提供良好保障。建立民眾舉報獎勵及容錯制度,強化輿論監督,加大曝光重大事故隱患和安全生產違法典型案例力度。
  (二)引導社會應急力量志願者隊伍參與應急救援。
  統籌指導社會應急力量建章立制,建立應急力量參與救援補償機制,推動將社會應急力量參與應急救援工作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範圍。將具有專業知識、技能和裝備的社會組織、志願者組織納入應急隊伍體系。深化打造融培育孵化、資源整合、能力提升、合作交流、風采展示、演練培訓、應急值守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孵化基地,推動社會救援力量規範、健康發展。
  (三)推進應急管理各類專家隊伍建設。
  不斷強化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消防救援等方面的專家隊伍建設,建立專家庫,完善專家管理制度,定期組織研判會商和一線調研,充分發揮各領域專家在決策諮詢、標準制定、安全診斷、應急會商等方面的作用,使其成為災害風險隱患預警和突發事件處置的“智囊團”。
  (四)推進市場機制發揮風險防控作用。
  探索構建以居民醫療保險、城市巨災保險以及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為主,指導性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突發事件保險機制。鼓勵保險公司開發各類涉災商業型險種,推動政府、企業和個人積極投保,不斷擴大涉災保險覆蓋面。強化安全風險管控和事故預防功能,形成安全管理與保險服務良性互動的工作機制。拓展巨災保險制度,加強專業救援人員的人身安全保障,推進專業救援人員商業保險機制。
(五)加強外部合作交流。
  加強與省內其他地市、省外以及國外政府部門,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交流,加大應急管理外部合作交流平台的廣度和深度,學習交流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推動建立與多方位應急管理政策和信息交流機制、培訓交流機制、國際救援合作機制。深化廣州市與奧克蘭市、洛杉磯市應急管理交流合作,推動全球人道主義應急倉庫和樞紐的建設。
第五章 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重點工程
  一、智慧應急信息化與戰略指揮建設工程
  結合“多災種、大應急、全鏈條”新時代應急管理要求,集新一代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移動網際網路於一體,推進應急感知網、指揮信息網、衛星通信網、無線通信網建設,構建縱向貫通、橫向整合、分層接入、全域覆蓋的廣州應急指揮信息網路架構,建成涵蓋全市安全生產、自然災害、城市安全、現場救援等業務的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實現“一網統管”。加強發展改革、公安、衛生健康、教育、民政、農業農村、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自然資源、水務、水文、氣象、林業園林、環保、水電氣、市場監管、城市管理等部門間的數據互聯互通,形成完整、統一、高效的應急管理信息系統與指揮調度體系,以應急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型化推動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專欄1 智慧應急信息化建設工程
1.城市運行管理系統“穗智管”應急管理主題建設
建設內容:按照“業務牽引、技術賦能、數據支撐、管理護航”的路徑,匯聚全市各部門風險源、危險點基礎設施信息、應急資源和各部門監測預警數據和實時突發事件,對風險源危險點和突發事件進行多源融合、深度感知、預測預警,構建風險隱患、突發事件、應急資源一張圖,支撐“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打造監測預警、決策指揮、調度協同一體化平台。
2.廣州市應急指揮中心建設
建設內容: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高標準建設廣州市應急指揮中心,融合應急值守、預測預警、指揮調度、視頻會商、實時監控、預案管理、隊伍建設、物資保障、災情發布、輿情監控、統計分析等功能於一體,促進全市應急管理機制和各類資源整合,逐步實現一張圖、一桿子、一盤棋、一鍵通、一體化,進一步提升應急管理指揮體系現代化水平。
3.捷運在建項目信息化監控平台
建設內容:整合廣州捷運現有的建設安全管控信息化資源,建成“平時”安全風險監管、隱患排查治理,“戰時”應急指揮調度的線網建設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利用雲平台、大數據、人工智慧分析等技術手段對風險隱患進行實時監控和管理,提升捷運建設應急指揮調度、安全風險監管和隱患排查治理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4.建設工程智慧監管一體化平台
建設內容:繼續推進“智慧工地”一體化平台建設,逐步形成全市建設工程信息化監管“一本賬”。將全市在建房屋(含管廊)工程納入智慧監管一體化平台管理,在建築工程安全管理領域實現大數據融合,強化責任主體落實,有效搭建項目工地與政府監管的信息反饋通道,形成監管信息下達與採集的快速反饋機制,加強工地信息化、精細化管理,提升對建設工程安全風險的管控水平。
  二、應急救援立體網路建設工程
  建成“五跨六上四基地”應急救援力量和回響圈,實現全市跨災種、跨區域、跨行業、跨層級、跨部門突發事件搶險救援力量網路,完善應急救援裝備儲運、體能訓練、專業技能戰術訓練、裝備實操訓練、特殊災害環境適應性訓練、戰鬥合成訓練等設施。
專欄2 應急救援立體網路建設工程
1.覆蓋全市的集訓、備勤、孵化、聯創基地
建設內容:建設覆蓋全市的集訓、備勤、孵化、聯創基地,完善東部基地黃埔區三防物資倉庫、南部基地南沙區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基地、西部基地廣州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維護應急管理中心、北部基地市三防(大坳)物資倉庫,加快推進市綜合減災與應急救援演練實訓基地、市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實習實訓基地、市應急救援搶險隊伍集訓備勤基地建設。
2.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建設內容:依託市政府公務飛行隊、直升機運營企業和無人機企業,推進購置大型直升機,推進直升機起降點建設,建立健全空中應急救援聯動機制,充實空中應急救援力量。
3.水上搜救力量建設
建設內容:依託現有工作機構和力量,進一步加強我市沿海的南沙、番禺、黃埔、海珠、天河、越秀、荔灣區設立水上搜救力量,落實組織、協調、指揮本區域海上搜救責任區的“兩防一救”工作責任,強化相應的人員、碼頭、船艇、應急裝備的保障。非沿海區也應參考開展相應水上搜尋救助工作。
4.重點行業領域應急救援隊伍技術裝備現代化建設
建設內容:加快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標準化建設,重點在石油化工處置、地質災害救援、水域救援、山嶽救援、森林火災救援、高速公路(隧道)救援等專業救援隊伍,配齊配強救援專業“高、精、尖”特種裝備。
5.消防滅火救援攻堅裝備現代化建設
建設內容:針對高層、城市大型建築綜合體火災,重點配備雲梯(登高平台)、破拆、壓縮空氣泡沫、高層供氣、高壓大流量供水消防車以及內攻搜救、高層補給、爬樓運送、便攜破拆等裝備。針對城市軌道交通、大體量地下建築火災,研究配備高機動性、適用於城市軌道交通應急救援的救援設備。針對各類化工火災、重點配備大流量大功率泡沫、舉高噴射、乾粉泡沫聯用消防車以及遠距偵檢,快速堵漏、動力關閥等裝備。
三、危險化學品全生命周期監管能力提升工程
  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高科技手段,對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存儲、運輸、廢棄物處置等實現動態實時監控、綜合分析,為監管各部門提供風險決策依據。進一步完善廣州市危險化學品動態平台監控效能,實現全市危險化學品來源可循、去向可溯、狀態可控。
專欄3 危險化學品全生命周期監管能力提升工程
1.“兩重點一重大”工程
建設內容:涉及“兩重點一重大”的化工裝置或儲運設施自動化控制系統裝備率、重大危險源線上監測監控率均達到100%。實施安全技能提升行動計畫,提升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主要負責人、分管安全負責人的職業技能。
2. 6處危險物品卸載基地建設
建設內容:實施《廣州市危險物品卸載(倉儲)基地專項規劃》,解決違法(非法)危險品臨時儲存和危險品應急儲存的需求,引導危險物品儲存的正規化。規劃在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增城區和從化區設定危險物品卸載(倉儲)基地。
3.水上危化品污染事故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建設內容:加強水上危險化學品污染事故應急體系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和扶持,建強專業的水上危險化學品污染事故應急隊伍。
4. 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建設內容: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隊伍、搶險器材配備,提升危險化學品應急搶險救援能力。
  四、森林防滅火能力提升工程
  堅持預防為主、防滅結合、高效撲救、安全第一的方針,按照“夯實基礎、科技融合、標準建設、建強隊伍、創新戰法、健全機制”發展思路,壓實森林防滅火各級各環節責任,健全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森林防滅火機制體制,夯實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強化預警監測手段,推進護林員專業化建設,建強專業森林消防隊伍,推動森林防滅火走向專業化、機械化、智慧型化、標準化、制度化、半軍事化發展軌道,全面建設森林防滅火的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實現“打早、打小、打了”。
專欄4 森林防滅火能力提升建設工程
1. 森林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建設內容:根據《森林防火工程技術標準》 《森林航空消防工程建設標準》等的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和林區地形條件,以及火險等級和火災處置的實際需求,繼續推進消防蓄水池(罐)、生物防火林帶、林區道路、撲火通道和航空消防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森林火災防控能力。
2.野外火源管控工程
建設內容:多渠道全方位宣傳森林防火,細化落實“五清”“五頭一口”管控措施,探索野外用火審批制度改革,研究開發巡山護林、野外用火審批和火情報送等功能的野外火源管理系統,進一步提升我市森林防火工作的精細化、規範化、制度化管理水平。
3.森林消防信息化指揮調度平台建設工程
建設內容: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採用新科技、新技術,推廣套用150兆通信指揮調度和無人機指揮調度平台,完善視頻監控、無線傳輸、移動指揮、無人機巡護等設備監測預警。同時,結合市應急指揮中心和“穗智管”建設契機,融合市林業和園林局“數字綠化”平台的森林防火業務系統,開發一套適合現行機制體制的森林防滅火業務管理平台和指揮撲救輔助系統,有效融合應急管理部門和林業職能部門森林防滅火職責,實現市、區兩級應急、林業和各鎮街的信息實時互聯互通,全面提升預防和撲救森林火災能力。
4. 森林消防裝備標準化建設工程
建設內容:全面掌握森林消防裝備器材配置情況,梳理總結問題短板,研究提出“以水滅火”裝備器材標準化建設意見,實現全市森林消防隊伍的裝備建設標準化,編制訓練大綱和作戰綱要,形成裝備搭配合理、隊員分工科學、撲火戰術成熟、專群配合默契、撲火快速徹底的隊伍訓練、管理和作戰體制。
5.森林防滅火隊伍建設工程
建設內容:按照《廣東省森林防火條例》和生態公益林管理要求、標準配足護林員數量,建立健全管理主體、管護區域、職責任務明確的管理制度。全面落實《關於加強我市專業森林消防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有關管理訓練、裝備配備、隊員待遇和建設標準的規定,配齊建強專業森林消防隊伍。
6.複雜森林火災撲救戰法創新工程
建設內容:針對當前林區可燃物載量多、地表腐殖層厚、林區道路密度低、地面人員行走難,尤其是發生在山高坡陡、地形複雜的森林火災,極易發生高危火情行為,地面人員撲救困難且存在一定危險的情況,研究無人機吊運裝備器材、保障物資和吊液(粉)滅火戰法,研發可延長射程的增壓水槍,聯合市公安局警航支隊開展空地配合滅火戰術,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租賃載重5噸以上的K32、M26直升機,加大直升機火情偵察、緊急救援、空投物資、索降滅火、吊桶供水、吊桶灑水等方面的研究套用,跨越式提升我市森林防滅火水平。
 五、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工程
  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建設世界氣象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貫徹落實國家自然災害防治9項重點工程建設目標,實施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工程,掌握風險隱患底數;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工程,恢復生態系統功能;實施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建設生態海堤;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提高抗震防災能力;實施防洪排澇水利提升工程,完善防洪排澇水利體系;實施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程,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實施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工程,建設區域性應急救援中心,推進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建設;實施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實施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工程,提升自然災害救援專業化技術水平。
專欄5 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工程
1.世界氣象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建設工程
建設內容:《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要求著力共建共享,建設“三中心、三平台”,夯實智慧氣象發展基礎。其中,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和氣象科技融合創新平台落戶廣州中新知識城建設,由國家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廣東省氣象局、廣州市氣象局、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合作共建。
2.實施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程
建設內容:完成國家第一次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工作任務,開展氣象、地質、地震、水旱、森林火災、海洋災害風險隱患排查,調查區域經濟社會重要承災體信息,掌握歷史災害信息和重點隱患情況,查明區域抗災能力和減災能力,形成廣州市自然災害防治區劃和防治建議,建立自然災害風險與減災能力資料庫。
3.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工程
建設內容:開展造林與生態修復,推進沿海防護林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和濕地公園建設,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現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抵禦颱風、風暴潮等災害能力。
4. 實施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
建設內容:推動海岸線生態整治修復工作,建立科學、實用的海岸帶生態整治修復效果評價標準和體系,助力打造宜居宜業的美麗海灣新格局。
5.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
建設內容:實施地震易發區中國小校、醫院等重要公共建築物抗震、安全鑑定工程,完成重要交通生命線、電力網路、電信網路、水庫大壩等重要設施加固工作,減輕地震災害風險,提升抗震防災能力;開展城市橋樑安全風險評估和排查,實施公路橋樑安全保障專項整治提升工程;實施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全民防災減災安全素養和應急防範避險自救互救技能。
6.實施防洪排澇水利提升工程
建設內容:完善骨幹防洪潮體系,實施小流域治理工程,開展山洪災害防治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實施城鄉排澇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效完善的城市排澇體系;實施城鎮飲用水備用水源工程,減輕突發災害對城市供水影響,開展易受颱風及其他自然災害影響重點設備設施風險調查。
7.實施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搬遷工程
建設內容:通過採取避險搬遷、工程治理和專業監測等措施,按輕重緩急對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綜合治理;實施農村削坡建房風險點治理工程,降低存量風險,堅決遏制增量。
8.實施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工程
建設內容:建設整合應急信息資源、統一高效的市、區應急指揮中心;升級全市消防救援指揮中心,完善全市消防站建設;建設覆蓋全市的應急救援集訓備勤基地,建成可覆蓋全市、輻射省內的快速機動回響隊伍;強化救災物資儲備載體建設,建立健全救災物資管理機制和救災物資調控體系;推進建設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和應急避護場所,實現社區“十個有”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全覆蓋。
9.實施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
建設內容:建設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預報預警系統,開展村級自動氣象觀測站和增城、從化X波段相控陣雷達建設,建設智慧型化決策氣象服務平台和新型智慧氣象服務平台,加強水文、地質災害、地震災害和海洋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實施水旱災害和森林火災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開展多災種耦合和災害事件鏈綜合監測預警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發與示範工程,升級廣州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加強甚高頻廣播系統、靶向預警、融媒體發布能力建設。
10.實施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工程
建設內容:加強森林防滅火應急能力建設,提升滅火救援裝備配備水平,推進地震應急技術保障能力建設,實施水上救援能力建設工程,加大關鍵技術攻關力度,構建應急協同指揮調度系統,以技術手段提升應急處置核心能力。
  六、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程
  進一步落實“三個必須”“五個責任”,深入開展我市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和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治理,突出非煤礦山、消防、交通運輸(鐵路沿線、郵政和城市軌道交通)、漁業船舶、城市建設、工業園區等功能區、危險廢物、危險化學品等重點行業領域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深入排查整治事故隱患,深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依法治理和綜合治理,著力“從根本上、源頭上消除事故隱患”。
專欄6 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程
1.非煤礦山安全整治
建設內容:嚴格落實非煤礦山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推動非煤礦山建立全員、全過程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源頭治理,嚴防邊關閉邊低水平重複建設。開展非煤礦山行政審批抽查,加強對非煤礦山建設項目安全設施竣工驗收活動和驗收結果的監督核查。嚴格貫徹落實省出台的非煤礦山分級分類監管、安全生產承諾、誠信體系建設、崗位安全操作規程、安全教育培訓等制度規範,配合省開展非煤礦山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試點建設。建立完善安全風險公告制度,鼓勵非煤礦山加強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推動“智慧礦山”建設,加強對地質勘探單位和採掘施工企業的安全監管。規範外包工程管理和技術服務行為,充分發揮技術服務機構對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的支撐保障作用,提升非煤礦山風險管控能力。開展非煤礦山安全綜合整治,強化隱患排查治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對非煤礦山實施全覆蓋監督檢查。
2.消防安全整治
建設內容:開展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建立消防車通道聯合執法管理機制,開展安全疏散設施綜合治理。針對高層建築、大型商業綜合體、地下軌道交通、石油化工等重點場所,制定實施消防安全能力提升方案,建立健全專兼職消防隊伍,實現標準化、規範化管理。聚焦老舊小區、電動車、外牆保溫材料、彩鋼板建築、家庭加工作坊、“三合一”場所、城鄉結合部、物流倉儲等突出風險以及鄉村火災,升級改造消防設施,分階段集中開展排查整治,全面落實差異化風險管控措施。教育、民政、文化和旅遊、衛生健康、宗教等消防重點行業部門建立完善行業消防安全管理規定,落實行業單位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推廣套用消防安全物聯網監測、消防大數據分析研判等信息技術,推行城市消防大數據管理,推動建設基層消防格線信息化管理平台、火災監測預警預報平台,建成消防物聯網監控系統、城市消防大資料庫和消防科普體驗中心及鎮街、社區、農村消防微體驗點。
3.交通運輸(鐵路沿線、郵政和城市軌道交通)安全整治
建設內容:深化鐵路沿線環境安全專項治理,重點整治鐵路沿線兩側影響鐵路運輸安全的障礙物、場所和違法行為等;完善寄遞渠道安全聯合監管機制,推動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落實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強公路主樞紐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治理。嚴格落實《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管理辦法》等規定,嚴厲打擊違規施工作業、私搭亂建、堆放易燃易爆危險品等危及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的行為。
4.漁業船舶安全整治
建設內容:結合省漁業安全生產要求,加強農業系統信息化建設,做好重點時期漁船漁港安全監管工作,加強“四類重點船舶”和重點水域安全監管,開展船舶港口的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防控。強化“拖網、刺網、潛捕”三類隱患特別突出漁船和漁港水域安全監管,開展以漁船脫檢脫管、船舶不適航、船員不適任和“脫編作業”為重點的專項整治,嚴厲打擊漁船超員超載、超風級超航區冒險航行作業行為。
5.城市建設安全整治
建設內容:開展城市體檢試點工作,結合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推動解決城市安全重點難點問題。全面開展城市房屋安全普查工作,督促房屋使用安全責任人對危險房屋安全隱患進行整治解危。加強城市地下基礎設施安全管理,推動各地開展城市地下基礎設施信息及監測預警管理平台建設。推動市政排水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推進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安全管理。狠抓施工現場重大風險防控,開展起重機械、高支模、深基坑、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等專項治理。
6.工業園區等功能區安全整治
建設內容:完善工業園區(不含化工園區,主要是白雲工業園區、雲埔工業園區、花都經濟開發區、番禺經濟技術開發區、從化經濟開發區等5個省級開發區或工業園區)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機制,明確負責工業園區安全生產監管職能的機構。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和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長效機制。建立安全管理檢查制度,落實安全工作整改制度和安全工作總結制度。
7.危險廢物等安全整治
建設內容:全面開展危險廢物排查,健全完善危險廢物等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的責任體系、制度標準、工作機制。建立形成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轉移、運輸、利用、處置等全過程的監管體系。建立部門聯動、區域協作、重大案件會商督辦制度。嚴厲打擊故意隱瞞、偷放偷排或違法違規處置危險廢物違法犯罪行為。加大力度督促危險廢物產生單位嚴格落實危險廢物申報登記制度,強化對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加強“煤改氣”、潔淨型煤燃用以及渣土、生活垃圾、污泥和涉爆粉塵的貯存、處置等過程中的安全風險評估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強化相應的安全責任措施落實。
  七、城市安全運行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紮實做好城市安全發展工作,提升城市安全源頭治理能力,構建城市安全防控機制,提升城市安全監管效能,強化城市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高城市安全運行監管水平。推進城市安全運行保障的防洪防澇、城市生命線、社會民生線、地下空間、市政設施、防道路塌陷工程建設,構建城市體檢CIM(城市信息模型),促進城市人居環境高質量發展,打造“海綿城市”。
專欄7 城市安全運行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1.提升城市安全源頭治理能力
建設內容:加強市政公用設施運行安全監管,突出市政公用設施運行管理中事故易發環節和部位,強化安全監管措施,保障市政設施安全運行。下大力氣解決好供水、供氣等設施老化、老舊管網系統跑冒滴漏等問題,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定期組織開展城市排水管網疏通工作,檢修維護排水泵站、雨水井蓋等,確保汛期排水設施正常運轉。加快制定或修訂城市高層建築、大型綜合體、綜合交通樞紐、隧道橋樑、管線管廊、軌道交通、燃氣工程、排水工程、垃圾填埋場、渣土受納場等工程技術標準,制定風險管控措施,全面提升安全生產運營依法治理水平。
2.構建城市安全防控機制
建設內容: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強化日常巡查,加大對城市廣場、公園(水域)、道橋等人員密集、問題多發場所、區域的巡查頻率,防止觸電、垮塌、踩踏、溺水等事故。提升數位化城市管理平台運行效能,擴大平台覆蓋範圍,拓展管理服務功能。加強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治理,督促房屋產權人和管理單位加強對房屋共用部位與共用設施設備的維護管理,提高應對突發氣象災害能力。加強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監管,實施隱患排查治理“清單化”管理,督促企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體系。
3.提升電力安全運行保障能力
建設內容:繼續督促各行業主體落實關於新建變電站、公用配電房合理選址且應設在地面以上有關要求,降低內澇風險;將新建公用配電房設於首層的標準擴展至用戶配電房,提升防災抗災能力。
4.提升海上安全運行保障能力
建設內容:建設“三無”船舶扣押基地,協調推動建立廣州市“三無”船舶扣押基地,推動“三無”船舶整治工作順利開展。
5.提升水務安全運行保障能力
建設內容:加快“智慧水務”工程建設,加強防內澇能力建設,做到“污澇同治”,逐步推進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內澇風險點整治,有效緩解城市內澇。統籌區水務部門、市(區)排水公司協同作戰,落實排水防澇等重點工作,提升排水管網精細化管理水平。繼續強化水務工程安全運行管理。壓實小型水庫防汛“三個責任人”和“三個重點環節”,確保水庫安全運行;強化水務工程設施防護,實現對主要江河、水庫水文站“四位兩高”基礎數據的線上監測和顯示,重點做好水庫大壩、排澇設施、江海堤圍等重點區域的防護,確保全全度汛。
6.提升道路運輸安全保障能力
建設內容:深入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全面排查涉道路運輸安全風險和事故隱患,有針對性制定完善整治提升計畫,實現重大隱患存量清零。深化“千燈萬帶”示範工程,開展“一燈一帶”建設、“平安村口”二期建設和升級工作。加強對“兩客一危一重貨”等車輛的重點監管,推進實施危險貨物道路運輸電子運單管理,實現對危險貨物道路運輸車輛、貨物、運輸線路、貨物裝卸全鏈條和全流程監管。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組織開展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情況專項督查檢查。完善各級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加強道路運輸安全重大問題會商研判,形成聯防聯控常態化機制。
  八、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工程
  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把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作為提升城市安全發展水平的重要抓手,牢固樹立“隱患就是事故”理念,補齊短板,提升國際化大都市安全治理水平。從源頭治理、風險防控、監督管理、保障能力、應急救援等方面加快城市安全發展體系建設,力爭成為全國首批安全發展示範城市,並高質量完成國家和省的覆核評議。通過後,持續加強城市安全相關工作,組織開展複評活動,建立長效機制。
專欄8 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工程
1.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
建設內容:創建全國首批安全發展示範城市。貫徹落實國務院安委辦、省安委辦統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對標對表69項國家評價標準和157個子項指標,全力推進創建達標和問題整改工作,努力以創建促進城市體檢和問題隱患滾動排查,補齊城市安全短板弱項,實現更高水平的安全發展。
2.安全宣傳“五進”示範社區創建項目
建設內容:充分發揮安全宣傳在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委託專業機構開展示範點建設,以點帶面、樹立標桿,以標準化推動社區安全宣傳工作落地,推動相關部門落實主體責任,大力加強公眾安全教育,拓展人民民眾參與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徑,進一步提高社會參與能力、全民安全素質和社會整體安全水平。
3.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項目
建設內容: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工作,力爭成功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55個。
  九、市民安全素養和避險自救能力提升工程
  推進廣州應急安全全民體驗館建設,建設一個全國一流的綜合性應急科普教育實訓基地,在市、區、街道建成一批面向社會公眾的應急科普場館,積極開展應急避險、逃生自救、居家安全、防震減災、公共安全、消防安全、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等科普教育,提高企業、學校、社會人群防災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
專欄9 市民安全素養和避險自救能力提升工程
1.廣州應急安全全民體驗館建設項目
建設內容:創新實現“一館三體”,即實體館1.4萬平方米(涵蓋生活安全、生產安全、生存安全,12個重點行業領域,350個體驗項目)、網上虛擬體驗館(利用虛擬互動技術,構建100個虛擬體驗場景)、移動館(2輛宣教車)。同時打造“1+12”安全體驗網路,匯聚各區、各行業、各企業等宣教資源,推動各區、各重點行業領域建設應急體驗場所,讓市民隨時隨地學到應急安全知識。
2.綜合減災與應急救援演練實訓基地項目
建設內容:推動花都防災減災救災綜合基地建設。基地規劃建設占地面積約11339平方米,重點保障以地震、林火監測為主的綜合監測、備勤值守、物資儲備等基礎職能業務,並因地制宜開展演練實訓、應急避險等減災救災工作,以夯實該區域的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基礎保障。
3.廣州市應急安全教育實訓基地
建設內容:採取政校企合作,市、區共建等方式,依託暨南大學應急管理學院、廣東應急管理學院、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等院校綜合優勢,合作共建廣州市應急安全管理教育培訓綜合性實訓基地,重點保障全市應急管理幹部輪訓,社會應急安全人才實訓,實現培訓陣地化、普及化、大眾化。推動把應急管理能力培訓列入地方黨政領導幹部培訓的必修內容,切實提升各級領導幹部應急管理能力。
4.廣州市應急管理網路大學堂項目
建設內容:構建完善的市、區、鎮街、企業四級的安全培訓管理體系,實現應急安全培訓的陣地化、普及化、大眾化,與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合作共建“廣州市應急管理網路大學堂”。通過創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整合優勢資源,建好科研團隊,做強做優“網際網路+教育+安全”教育服務工作,在推動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提升從業人員安全素質、培育全民安全文化、強化全民安全意識上發揮重要作用。
5.最佳化《急中生智》融媒體電視欄目
建設內容:不斷最佳化《急中生智》電視節目內容,通過不斷創新播出形式、豐富節目主題等方式,實現收視率和受歡迎度進一步提升。
6.校園安全提升工程
建設內容:推進“安全教材進校園、安全教育進課堂”,推進學校安全管理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全面落實學校安全管理責任,建立健全校園及周邊政府主導、多部門參與、各司其職、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在學校周邊200米範圍內建立學生安全保護區,加強安全區域內企業、設施、門店、交通等綜合治理;強化校車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溺水安全、消防安全、實驗室化學品安全等重點領域管理。按照《中國小幼稚園應急疏散演練指南》的要求,開展應急疏散演練,開展校園安全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推動校園安全防範體系及功能設施建設全面達標,切實維護教育系統安全穩定。
  十、應急物資儲備與供應體系建設工程
  全新升級廣東省暨廣州市應急物資保障基地建設,完善場地硬體條件,科學調整儲備的品類、規模、結構,提升儲備效能。最佳化應急物資品種和儲備布局,合理確定儲備規模,全面加大投資建設力度。建設全市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管理信息平台,實現資源信息、物資調撥統一管理。制定和完善廣州市應急物資徵用及補償辦法。出台我市突發事件經費管理、緊急徵用補償等配套制度,指導突發事件預算申報、無主突發事件政府兜底支付、緊急處突徵用補償等工作。
專欄10 應急物資儲備與供應體系建設工程
1. 廣州市應急(救災)物資保障基地建設
建設內容:統籌推進市級救災倉庫建設,加快實施廣州市應急(救災)物資保障基地項目,建成總用地面積26879 平方米,建築面積約7800 平方米,包括救災物資儲備庫、公共衛生類(社會層面)物資儲備庫。
2. 推動省公共衛生應急物資產業園落戶建設
建設內容:充分發揮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制度優勢,聯動相關部門,最佳化產能保障和區域布局,進一步最佳化應急產業布局,推動建設應急物資產業集聚區,推動省公共衛生應急物資產業園落戶建設。
  十一、社會力量參與應急管理建設工程
  廣泛動員、組織和凝聚社會力量參與應急管理,積極動員社會應急力量參與科普減災、應急救援、災後重建等工作。完善社會應急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機制,加強扶持建設和業務指導,建立協同化、科技化、實戰化的應急回響機制。
專欄11 社會力量參與應急管理建設工程
1. 依託孵化基地,打造規模化、實戰化社會應急力量
建設內容:完善廣州市社會應急力量天河孵化基地建設,推進社會應急綜合救援隊伍建設,加強訓練、演練和比武,磨合機制,提升社會應急力量應急處置綜合能力,打造應急救援尖兵。積極探索推進社會應急力量孵化基地二期工程選址建設,為社會應急力量提供裝備、物資存儲場地,山野、水域等救援領域日常訓練場所。持續扶持社會應急力量發展壯大,在隊伍規模、救援技能、裝備配備、隊伍機制建設、隊伍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十二、應急管理人才培養建設工程
  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要大力培養應急管理人才,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盤活優勢資源,拓寬培養渠道,加強與專業高校的戰略合作,探索與雙一流高校共建應急管理相關專業學生實習實踐培育基地,大力培養應急管理專業人才。支持和引導職業院校加強安全職業技能培訓能力,推動高水平職業院校提供安全培訓考試支撐。暢通應急管理人才招錄引進渠道,持續引進和培養高危行業安全管理、技術、工程、執法等各類人才;儘快引進和培養應急預案編制、應急指揮、應急處置、應急信息化人才;積極引進和培養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及監測預警、火災管理、防汛抗旱、地震和地質災害防控等人才。定期開展多元化培訓,著力打造我市應急管理黨員幹部的知識、素質、能力體系,逐步形成“一專多能”“通才專才互補”的人才隊伍結構。著眼“雙區建設”“雙城聯動”,不斷完善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合作交流機制。
專欄12 應急管理人才培養建設工程
1. 應急管理人才建設工程
建設內容:依託暨南大學應急管理學院、廣東應急管理學院等相關應急管理院校建設,完善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招錄特殊支持政策,推動應急管理納入各類職業培訓內容,鼓勵高等院校開設應急管理相關專業,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建設。切實提升應急管理系統領導幹部業務水平,通過開展脫產業務培訓、定期組織案例分析會、業務現場會等方式,以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互相促進的方式,持續提升綜合業務水平。
2. 應急管理專家領航計畫
建設內容:實施應急管理專業領軍創新人才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工程,完善應急管理人才評價體系,鼓勵應急管理部門幹部積極參加各類專業學術論壇,支持激勵應急管理部門幹部與高校教授合作開展應急管理理論研究,發表專業理論文章。建立應急管理專家智庫,遴選一批應急管理、各相關專業學術帶頭人,為各類重大突發事件風險防控、會商決策、救援處置、評估總結以及日常培訓演練、諮詢服務等提供支持。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本規劃是未來五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的藍圖,是全市應急管理、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抗災救災工作的戰略性、綱領性及綜合性規劃,是全市各區、各有關部門和生產經營單位履行應急管理相關職責的重要依據。規劃中涉及到的應急管理職責,由相應主管部門、單位負責組織實施。各區各部門應加強組織領導,密切協調配合,促進規劃銜接,制定實施方案,分解建設任務,紮實推進有關建設任務有效落實,確保重點工程建設如期完成。
  二、加強資金保障
  加大保障措施和投入。重點加大對規劃實施的財政扶持、人才培養、企業鼓勵等政策研究,確保規劃實施取得實效。市各級政府要將應急體系建設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貫徹落實國家相關稅收政策,制定和完善金融、產業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相結合的安全生產應急管理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健全財政投入機制,按照規劃思路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從計畫、資金、土地等方面予以保障。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創新公平準入條件,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有序推進重大工程項目的組織實施,以項目促進規劃落實。加強資金的使用管理和績效評價,提高投資效益。統籌資金使用,整合最佳化資源,形成政策合力,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引導多元化資金投入。落實應急專項經費,充分發揮金融、保險的作用,為應急能力建設提供輔助服務。
三、加強科技支撐
  落實中央和國家部署,強化應急管理裝備技術支撐,最佳化整合各類科技資源,推進應急管理科技自主創新,依靠科技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慧型化、精細化、社會化水平。全力推進全市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工作跨越式發展,以強化和創新科技為支撐,加強應急管理各環節的銜接和協同;以新技術革命為導向,提高突發事件專業信息匯集、監測預警、應急決策和指揮調度能力,推動全市應急產業發展和應急能力提升。
  四、強化監督評估
  建立規劃實施評估機制,加強目標管理和過程管控,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完成情況將納入責任制考核範疇,規劃編制部門要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加強評估結果的運用,對規劃目標任務和進度安排進行科學調整;完善規劃實施監督機制,適時開展規劃執行情況專項檢查;暢通監督渠道,發揮行政監察、組織人事、統計審計等部門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作用,確保相關工作有序推進和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附屬檔案:有關名詞解釋說明
附屬檔案
名詞解釋
  “四個確保”:確保人民民眾生命安全、確保城鄉安全正常運行、確保重要設施安全、確保堤防水庫安全。
  應急管理“五個一”:一鍵通、一張圖、一桿子、一體化、一盤棋
  應急管理“四個時”:及時防範、即時採集、實時指揮、歷時數據。
  “三個必須”: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
  “五頭一口”:山頭、墳頭、人頭、田間地頭、村居頭頭、進山路口。
   “五清六有”:清墳邊、清林邊、清地邊、清隔離帶、清旅遊景區可燃物,有機構、有預案、有機制、有隊伍、有物資、有演練。
  防汛“五字工作法”:統、查、治、防、儲。
  “五跨六上四基地”:完善構建全市跨區域、跨行業、跨層級、跨災種、跨部門突發事件搶險救援力量網路;覆蓋海上、陸上、水上、山上、樓上、空中的搶險救援力量布防立體網路和覆蓋全市、處置多災種的集訓基地、備勤基地、孵化基地、聯創基地網路。
  “五進”: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
  “10”宣教文化品牌:構建20個立體宣傳矩陣、製作播放20n期“急中生智+安全無恙”專題電視廣播節目、打造包括20個場館的應急安全體檢館群、甄選20部巨災科普電影強化防災意識、創建20個安全宣傳“五進”示範點、推薦20本應急安全理論書籍、創建20家安全文化示範企業、製作播放20部公益宣傳片、培育20個“三個必須”骨幹宣教單位、組建由20名宣傳策劃設計專家組成的智囊團。
  “三個轉變”:從重點檢查企業員工向重點檢查企業負責人履責情況轉變;從事後吸取事故教訓向事前防範化解安全生產風險轉變;從客觀查原因向主觀查不足轉變。
  “安全三問”:一是企業主要負責人應該履行的安全生產責任是什麼;二是你的安全生產責任是否都落實了,檢查是否到位,投入是否到位,培訓是否到位,應急救援是否到位;三是本企業重大風險隱患是什麼,採取了什麼防範措施。
  “一線三排”:一線是指堅守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三排”是指排查、排序、排解。
  “八同”:同堂聽課、同標培訓、同責帶班、同圓交底、黨政同責、同城演練、同向執法、同步防範。
  “五回”:現場回訪、案情回放、專家回查、責任回溯、監管迴路。
  “四自”:風險自查、隱患自糾、事故自警、責任自負。
  省應急處置“四個一”機制:一個指揮中心、一個前方指揮部、一套工作機制、一個視窗發布。
  市應急處置“四個一”機制:一位分管市領導和一個部門牽頭負責,一個工作專班跟進處置,一個專項工作方案統籌應對,一個口徑上報和發布信息。
  “五個特別”:特別講政治、特別講紀律、特別講科學、特別講認真、特別講精神。
  “兩重點一重大”:重點監管危險化工工藝、重點監管危險化學品,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
  防災“十個有”:有組織體系、有大喇叭、有警報器、有避難場所、有風險地圖、有明白卡、有應急值守、有應急照明、有小冊子、有宣傳欄,確保日常有宣傳、風險廣知曉、災前有預警、災中可避險、受災得救助。
  “四位兩高”:歷史最高水位、設計水位、警戒水位、實時水位,堤頂高程、防浪牆頂高程。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9月9日印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