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2年5月7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四五”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四五”規劃
  • 發布單位: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修訂信息,內容全文,

修訂信息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四五”規劃》業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中遇到問題,請徑向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反映。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5月7日

內容全文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四五”規劃
目 錄
  一、發展基礎與形勢
  (一)“十三五”發展回顧
  1.主要成就
  2.存在問題
  (二)面臨形勢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三)總體思路
  1.戰略定位
  2.發展思路
  (四)發展目標
  三、構建數字經濟引領的現代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體系
  (一)聚力發展五大支柱產業
  1.數字經濟核心產業
  2.智慧型網聯和新能源汽車
  3.綠色石化和新材料
  4.生物醫藥與健康
  5.現代高端裝備
  (二)轉型發展五大特色優勢產業
  1.紡織服裝(含箱包皮具)
  2.美妝日化
  3.智慧型家電(含燈光音響、安防設備)
  4.珠寶首飾
  5.食品飲料
  (三)融合發展五大製造服務業
  1.定製服務
  2.工業設計
  3.檢驗檢測
  4.系統集成
  5.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四、實施深度融合的“八大提質工程”
  (一)實施數字經濟提質工程,推進兩化兩業融合
  (二)實施產業鏈群提質工程,推進產業鏈上下游融合
  (三)實施技術創新提質工程,推進科技與產業融合
  (四)實施主體壯大提質工程,推進企業融通發展
  (五)實施灣區協同提質工程,推進城市與區域融合
  (六)實施三品戰略提質工程,推進先進制造與消費升級融合
  (七)實施綠色低碳提質工程,推進產業與生態融合
  (八)實施營商環境提質工程,推進政府服務與市場主體融合
  五、塑造集約高品質產業新空間
  (一)構建“一核引領、一廊貫通、三區五極、多園支撐”產業發展新格局
  1.一核引領: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核心區
  2.一廊貫通: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
  3.三區五極:打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引擎
  4.多園支撐
  (二)打造協同發展的空間布局新模式
  1.建設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核心區,以兩化融合引領高質量發展
  2.聚焦打造區域增長極,推進各區產業高質發展
  (三)建設集約高效的產業發展新載體
  1.堅持底線思維,落實工業產業區塊發展空間
  2.促進增量集約利用,優先保障重點產業發展空間
  3.推動存量提質增效,促進產業和空間“雙轉型”
  4.加強工業用地管理,構建全生命周期產業監管機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
  (二)建立“鏈長制”
  (三)加大要素支持
  (四)強化評估督導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市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加快推進先進制造業強市發展戰略的關鍵階段。為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貫徹國家、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精神,本規劃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東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粵府〔2021〕53號)、《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穗府〔2021〕7號)等檔案精神,重點明確“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我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產業體系、重大任務、空間格局,是“十四五”時期推動我市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建設數產融合的全球標桿城市和先進制造業強市的重要綱領與行動指引。
  一、發展基礎與形勢
  (一)“十三五”發展回顧。
  1. 主要成就。
  “十三五”時期,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之一、國家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我市高度重視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先後出台《廣州市先進制造業強市三年行動計畫(2019—2021年)》《廣州市加快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若干措施》《廣州市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20—2022年)》 等政策,在全國先行開展“1+5+N”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基本形成覆蓋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鍊的政策體系,加快建設廣州開發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大國家級開發區,推進工業產業區塊劃定管理、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等工作,培育了若干千億級產業和超百個百億級大型骨幹企業。
  目前,我市已成為華南地區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工業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率先獲批“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國家服務型製造示範城市、國家級綜合型信息消費示範城市,成功打造中國軟體名城和“全球定製之都”案例城市,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多項指標位列前茅,被國家列為首批規模化部署5G商用試點城市,是5個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之一。
  總量效益顯著提升,工業投資穩中有進。我市通過抓全年目標管理、抓運行監測、抓企業服務扶持、抓製造業企業降成本、抓規下工業企業上規模,有效推動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穩步提升。2018年、2019年、2020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連續三年突破兩萬億元,並在2020年達22477億元。2015至2020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從5233億元增長至5722.5億元。2020年,全市先進制造業增加值為264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5年的54.3%提高到58.2%。工業投資穩中有進,“十三五”期間,全市工業投資平均增速達5.7%,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突破千億元大關,2020年達1029.9億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415.7億元,占工業投資比重為40%,總量及占比均創歷史新高。
  產業轉型升級加速,高質量發展態勢明顯。汽車製造、電子產品製造、石油化工製造支柱作用明顯,已形成三大產值超千億元的先進制造業集群,超高清視頻和智慧型家電、智慧型裝備、高端醫療器械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培育對象。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汽車製造業工業總產值從2015年的3930.8億元增長至5848.7億元,產值占全省近70%、產量占全省90%以上,汽車總產量達295萬輛(全國主要汽車產區第一);規模以上電子產品製造業工業總產值從2015年的2532.5億元增長至2737.1億元,其中超高清視頻和新型顯示產值超1800億元,液晶電視板卡、顯示模組等市場占有率繼續保持全球第一;規模以上石油化工製造業工業總產值1692.7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4%。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2020年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0%。其中,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表現突出,集聚上下游企業5500多家,增加值突破千億元大關,2020年達1317.6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5%。智慧型裝備與機器人產業增加值突破500億元,2020年達509.1億元,抗疫高端裝備取得新進展。積體電路加快布局,粵芯12英寸晶圓項目順利投產。創建全國首個區塊鏈發展先行示範區,匯集區塊鏈企業300多家。
  數字經濟穩步發展,兩化兩業融合加速。市區聯動實施《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數字建設導則(試行)》,加速建設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獲批全省首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大數據)。建設“中國軟體名城”,推進軟體產業基地建設,掛牌運營通用軟硬體(廣州)適配測試中心和設計仿真工業軟體適配驗證中心。“十三五”期間,全市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工業和信息化部口徑)連續突破3000億元、4000億元,2020年達4948.8億元,增速在全國9個軟體名城中位居前列。新型基礎設施持續發力,國際數字信息樞紐優勢明顯。首批254個重大數字新基建項目總投資額超2600億元,7大骨幹網在廣州設立骨幹節點,廣州網間互聯頻寬超1200G,國際網際網路出入口頻寬4800G,國際網路性能時延指標全國第一。2020年,全市累計建成5G基站4.8萬座,實現5G網路中心城區全覆蓋,建設華南地區唯一、全球25台之一的國際IPv6(網際網路協定第6版)根伺服器,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接入二級節點(25個)和標識註冊量(32.9億個)全國位居第一。數據中心在用機架規模(14.1萬個)約占全國的4.7%,建成中國電信沙溪雲計算中心、中國移動(廣州)數據中心等一批大型數據中心,“天河二號”連續六次世界超算500強排名第一。製造業服務化程度明顯提高,開展“定製之都”示範工程,21家企業入圍首批示範(培育)名單,“灣區製造”首批授牌12家套用企業,定製家居全球領先,全球前5強企業中廣州占據3席。
  創新資源加快聚集,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聚焦生物醫藥、海洋科學、航空航天等領域,成功引進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2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中國科學院下屬大院強所等一批“國家隊”科技創新資源,推進“一區三城”等重大載體平台建設,加快工業和信息化部製造業創新成果產業化試點(廣州)、環高校開放式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投入運營。2020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1.2萬家,總量位居全國第四,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1家(占全省70%)、省重點實驗室241家(占全省61%)、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數63家,建成3145個省級以上創新平台;全市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8.1件,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受理量1785件,分別是2015年的2.5倍和2.8倍。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顯著提升,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達到43.3%,較2015年提高28%,5億元以上大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科技成果轉化提質增速,2020年技術契約成交額突破2000億元,是2015年的8倍,穩居全省首位。
  平台載體持續最佳化,產業空間提質增效。加強工業用地管理和保障,出台《廣州市提高工業用地利用效率實施辦法》《廣州市工業產業區塊管理辦法》《廣州市新型產業用地(M0)準入退出實施指引(試行)》等政策,首次劃定621平方公里、669個工業產業區塊。推進實施M0新型產業用地新模式,大力整治村級工業園,制定村級工業園評價指標,推動《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廣州市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的實施意見》(穗府辦規〔2019〕9號)、《廣州市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三年行動計畫(2019—2021年)》等政策實施,累計整治提升村級工業園超16平方公里,湧現天河智匯PARK、樂天智谷、中國軟體CBD等一批示範項目。推進66個低效園區提質增效試點工作,持續鞏固擴大“散亂污”整治成果,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整治效率、管理水平,累計完成清理整治“散亂污”場所約5.9萬個。
  區域協同縱深推進,輻射引領作用增強。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建設順利推進,廣深“雙城聯動”、廣佛“極點帶動”作用持續發揮,聯合周邊城市共同打造超高清視頻和智慧型家電、智慧型裝備、高端醫療器械三大產業集群,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中名列前茅。積極與深圳共建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廣藥集團牽頭深圳三九藥業申請成立國家級中藥創新中心。落實戰略合作協定,引進華為“鯤鵬+昇騰”生態、雷曼光電等重點項目。簽署新一輪廣佛同城化合作協定,共建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聯手打造先進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四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共建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三園一城”,深化廣佛肇清雲韶經濟圈建設,與肇慶、韶關、江門簽署新一輪合作協定,與茂名、雲浮簽訂港口合作框架協定。
  綠色製造有序推進,綠色發展成效突出。深入開展“粵港清潔生產夥伴計畫”,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加強工業節能技術及裝備、優秀節能方案推廣套用,加強綠色製造試點示範建設。“十三五”期間,全市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超20%,成功申報144項國家級綠色製造示範項目,41家企業和產品入圍工業和信息化部第五批綠色製造名單,數量居全國前列。
  營商環境全國領先,經濟活力有效釋放。深入推進營商環境3.0改革,在審批服務便利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企業投資管理、貿易便利化、新型市場監管體制改革等方面成效顯著。堅持推進“獲得電力”改革,全市辦電環節時間減少約50%,實現接電速度、接電成本、供電可靠性“三個國際領先”,近五年累計降低企業接電成本52億元。在2019年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南方監管局和廣東省營商環境系列評價中,“獲得電力”排名位居前列。持續落實支持實體經濟、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發展等惠企政策,“十三五”期間協調金融機構新增中小微企業貸款0.9萬億元,至2020年末獲得信貸的中小微企業總數超4萬戶。
  2. 存在問題。
  產業結構轉型步伐加快,但新舊動能轉換待提速。一是傳統支柱產業增長前高后緩。2020年,規模以上汽車、電子、石化三大支柱產業工業總產值高達10278.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從2015年的48.3%提升至50.6%,但近年來受區域競爭激烈、市場趨於飽和等因素影響增長放緩,增速由2018年的8.5%逐步回落至2020年的3.7%。其中,汽車製造業作為第一支柱行業,增速由2017年的17.4%下滑至2019年的-0.5%,2020年在汽車消費政策及新能源車市場帶動下回升至3.8%,產量自2017年達310萬輛高位後暫無較大突破;電子產品製造業增長緩慢,年均增速僅4.1%;石油化工行業有所下滑,產值由2015年的2251.6億元減少至2020年的1692.7億元。二是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等新興產業仍處於發展初期,尚待培育。三是都市消費工業特色突出,但規模突破與品牌建設面臨瓶頸,整體發展穩中趨緩,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641億元。
  產業集群規模優勢突出,但產業鏈聯動效應相對薄弱。目前,全市在汽車、電子、石化、裝備等領域形成了一批規模優勢突出、集群效應明顯的產業集群,但核心元器件、高端晶片、關鍵基礎材料、基礎軟體等對外技術依存度仍然較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一是汽車等領域大群短鏈特徵突出,產業鏈安全性、穩定性受挑戰。如汽車產業集群規模雖超5000億元,但汽車電子領域薄弱,發動機控制系統、底盤控制系統和車身電子控制系統等自主核心技術和產品創新能力較缺乏。二是電子信息等領域強群弱鏈及“產業高端、環節低端”特徵明顯,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電子產品製造業工業總產值達2737.1億元,但積體電路製造和電子電路製造產值約210億元,占比僅7.7%。三是都市消費工業產業鏈聯動薄弱,企業“多而不大、大而不強”,行業龍頭對產業鏈帶動作用不強。
  產業空間利用模式面臨轉型,質量和效率有待提升。一是工業用地空間布局相對零散,80%以上工業用地的面積在2公頃以下,高質量產業空間載體相對缺乏。二是存量工業用地利用效率不高,現狀工業用地平均容積率偏低,容積率1.0以下的工業用地約占總工業用地面積的80%、總建設量的60%。2020年,全市工業用地地均增加值約15.6億元/平方公里,占全市工業用地1/3的村級工業園僅貢獻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0%、總稅收的6%。三是儘管近年來年均新供應工業用地約5平方公里,占全市用地供應的1/4左右,但新增工業用地對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尚未完全顯現。
  創新鏈與產業鏈匹配度不高,支撐作用有待發揮。一是產業高端化水平有待提升,2020年全市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為715.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5.7%,遠低於深圳(66.1%)。二是以基礎研究為主,科研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有待打通。全市專利申請集中在高校及研究院,2019年技術契約認定登記數21074項,技術契約成交額1273.4億元,較2015年分別增長260.6%、378.7%,但仍低於北京(83171項,5695.3億元)、上海(36324項,1522.2億元)。人才等要素供給相對不足,有待通過政策資源吸引、培育並留住更多高層次人才及團隊,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持。
  (二)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格局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深刻複雜變化,仍將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縱深拓展,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大量湧現,數據驅動與跨界融合深刻改變產業圖景,要求我市搶抓數產融合發展機遇,加快形成增長新引擎和產業新體系。顛覆性技術創新孕育產業未來爆點,量子科技、基因技術、自主控制等領域不斷突破,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智慧型網聯汽車等產業將迎來爆發期。數據資源成為關鍵生產要素,數據驅動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世界加快邁進數字經濟時代。跨界融合重構產業發展格局,網際網路與實體經濟、製造與服務、數字與產業加速分解、跨界和融合,不斷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為我市轉型升級傳統優勢產業、提升新興產業能級、培育未來增長引擎,在部分領域實現“換道超車”,打造數產融合的全球標桿城市提供了機遇。
  大國戰略博弈加深疊加全球疫情蔓延衝擊,世界經濟格局和國際經貿秩序深度調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加快重構,要求我市統籌產業發展和安全,沉著有力應對嚴峻的風險挑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影響深遠,全國全省全市疫情防控壓力不減,今後較長時期經濟發展困難將明顯加大,要求我市統籌疫情防控常態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突破危局、把握新機,穩健有序推進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取得新成效。同時,大國戰略博弈不斷加深,經濟全球化進程嚴重受阻,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面臨嚴峻挑戰,要求我市把產業安全擺在更加重要位置,著力提升產業治理現代化水平,沉著有力應對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風險挑戰。
  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要求我市準確站位、積極進位,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城市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連結城市。我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的層次更高、內容更全面、任務更關鍵,對我市工業經濟加快轉變方式、最佳化結構、轉換動能,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提出了新要求。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暢通生產、分配、流通各環節國內大循環,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將充分顯現,為我市深化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揮“千年商都”內引外聯的傳統優勢,挖掘內需潛力、拓展投資空間,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城市創造了新機遇。全面實行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放的範圍更大、領域更寬、層次更深,對我市發揮開放型經濟發展重地作用,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參與更高層次國際產業合作,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連結城市提出了新要求。
  全省全市迎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重大機遇,協同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要求我市發揮優勢、主動擔當,成為推動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核心引擎。全省積極承擔大灣區建設主體責任,攜手港澳建設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以同等力度支持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和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雙區驅動”效應將充分釋放,要求我市堅持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統籌布局區域產業鏈,攜手共建世界級產業集聚區,為建設國際大都市、引領區域協同發展提供堅強支撐。廣東省提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指引全省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我市是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歷史底蘊深厚,樞紐功能強大,商業貿易活躍,改革開放率先,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具有產業體系健全、創新資源富集、軟體信息技術領先、融合發展潛力巨大等優勢,要充分激發內生動能,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憑風借勢、在全省發展梯隊中爭先進位,積極開創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新局面。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廣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和市委全會及“兩會”精神,著力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雙區”建設、“雙城”聯動為戰略引領,堅持製造業立市之本,全力以赴穩增長,搶占數字經濟發展制高點,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體系,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為廣州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強市,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作出積極貢獻。
  (二)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質效優先。堅持創新在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下大力氣攻克“卡脖子”問題,推動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相互促進,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引領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將質量和效益作為衡量工業發展的主要標準,保持工業規模穩步增長的同時,最佳化產業結構,提高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全要素生產率及投資水平,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系統謀劃,協調發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落實全國全省全市一盤棋,以系統化、整體化的思維謀劃工業和信息化發展。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市場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工業和信息化領域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最佳化,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集群發展,鏈條聯動。瞄準國際先進水平,促進產業從集聚化向集群化發展躍升,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從穩定性向現代化提升,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加快形成“鏈式整合、集群帶動、協同發展”新格局。聚焦重點產業領域,分行業做好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強化建鏈、強鏈、補鏈、延鏈,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培育一批控制力和根植性強的生態主導型企業、“鏈主”企業,打造若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產業引領,空間支撐。堅持產業發展與空間格局相匹配、產業規劃與空間規劃相銜接,強化產業功能導入,提升城市空間發展質量。以工業產業區塊為核心,以國家級開發區、省級開發區、各類工業園區及村級工業園為重點,引導全市工業用地集聚布局,促進增量集約利用和存量提質增效,提升工業用地和工業園區效率,打造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高品質空間載體。
  內外互通,開放合作。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建產業基礎穩定通暢、供應鏈內外聯動的產業鏈體系,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服務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以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提高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促進產業深度嵌入國內大市場,鞏固提升國內市場占有率。主動向全球開放市場,以“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和自貿試驗區建設為重點,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區域合作,更好實現引進來和走出去,培育對外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拓展國際市場新空間。
  (三)總體思路。
  1. 戰略定位。
  “十四五”時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複雜變化,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華南地區經濟中心,廣州應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基於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套用場景,充分發揮數字對產業發展的賦能作用,全力促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現“數產融合的全球標桿城市”總體戰略定位。
  世界領先的數字經濟引領型產業高地。積極搶占數字經濟發展制高點,強化數字經濟核心引領作用,率先探索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新路徑,充分發揮數據作為數字經濟關鍵生產要素的重要價值,超前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向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發展,攜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共建若干世界級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建設成為世界領先的數字經濟引領型產業高地。
  全國重要的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貫徹落實先進制造業強市戰略,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戰略試點示範城市和國家服務型製造示範城市,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培育一批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打造“兩城兩都兩高地”,築牢先進制造業基礎,以服務型製造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構建產業發展生態鏈,形成質效顯著、創新活躍、競爭有力的全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典範。
  2. 發展思路。
  “十四五”時期,廣州應以多維融合為主要思路,堅持“5686”工作推進體系,堅持築牢實體經濟根基,推動製造業比重穩步上升,構建現代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體系,塑造集約高品質產業新空間,實施深度融合的任務工程,加快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高水平打造數產融合的全球標桿城市、先進制造業強市。
  著重推動製造業比重穩步上升,增強數字經濟發展引領能力,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中央明確要求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加快數位化發展。國際經驗表明,主要已開發國家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波動下降後基本穩定在20%—30%。“十四五”時期,廣州應注重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推動製造業比重穩步上升,提高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更好推動全市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
  全力建設“一樹五枝”現代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體系。“一樹”代表以數字經濟為引領,“五枝”代表五大支柱產業。堅定不移落實先進制造業強市戰略,實施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戰略引擎工程,聚力發展五大支柱產業,結合產業根植性和兩業融合優勢,轉型發展五大特色優勢產業,提升五大製造服務業融合賦能水平,大力建設“兩城兩都兩高地”,加快形成數字經濟引領的現代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體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全國競爭力的產業集群,聚力打造智慧型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全力建設綠色石化、現代高端裝備、半導體與積體電路、超高清視頻和新型顯示等超千億級產業集群,積極培育紡織服裝、美妝日化、食品飲料等百億級產業集群,形成“萬千百”產業集群梯隊格局。
  大力實施深度融合的“八大提質工程”。堅持全國全省全市一盤棋,實施數字經濟、產業鏈群、技術創新、主體壯大、灣區協同、三品戰略、綠色低碳、營商環境“八大提質工程”,推動工業和信息化向高端、智慧型、服務、綠色方向發展。以智慧型化、數位化轉型推進工業和信息化融合,以源頭創新、成果轉化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以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以綠色改造升級推動產業與生態融合,以質量品牌提檔升級帶動工業整體高質量發展,明確規劃實施的具體任務和行動計畫,提高規劃可實施性和可操作性。
  聚力塑造“一核引領、一廊貫通、三區五極、多園支撐”空間新格局。圍繞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打造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核心區,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貫通全市重要產業平台節點,以廣州開發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大國家級開發區為引擎,以花都、番禺、從化三個省級開發區和廣州臨空經濟示範區、白雲區民營科技園為區域發展極點,加強其他產業園區及村級工業園等的支撐作用,塑造“一核引領、一廊貫通、三區五極、多園支撐”空間新格局。維護產業發展空間底線,加強工業產業區塊管理和產業導入,構建全生命周期產業用地監管機制。以城市產業空間革新為抓手,通過增量集約利用和存量提質增效,最佳化工業用地布局,提升工業用地和園區產出效率,保障土地要素和產業載體供給,積累工業發展後勁。
  (四)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市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達到新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部分重點領域居於國際領先地位,打造形成“兩城兩都兩高地”,初步建成數產融合的全球標桿城市和先進制造業強市。到2035年,製造業強市地位更加鞏固,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形成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全面建成數產融合的全球標桿城市和先進制造業強市。
  規模實力穩步提升。工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產業基礎能力進一步提升,在重點領域構建一批現代化產業鏈,聚力打造兩個萬億級、全力建設十個千億級、積極培育若干百億級產業集群,形成“萬千百”規模化產業集群梯隊格局,現代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體系不斷完善,推動製造業比重穩步上升。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市場主體創新活力進一步激發,高標準高水平創新載體不斷豐富,產學研協同創新網路更加完善,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要突破,有效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形成有利於創新創業的產業生態。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達到60%。
  發展質效明顯提高。工業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主要工業產品質量標準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廣州製造”品牌影響力大幅增強。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率達到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45萬元/人。
  數字經濟創新引領。數字經濟規模實力持續提升,重點行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達到新水平,新型製造模式廣泛普及,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成效顯著,數字經濟創新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15%。
  綠色發展持續深化。工業領域用能效率和資源集約利用水平明顯提升,工業污染物排放顯著減少,循環經濟發展成效突出,綠色製造模式普遍推廣,打造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綠色製造體系進一步完善。
表1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四五”規劃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序號
  二級指標
2020年
2025年
指標屬性
規模結構
1
全口徑工業增加值(億元)
  5722.5
力爭8000
預期性
2
全口徑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22.9
穩步上升
  預期性
3
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
  58.2
65
  預期性
4
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
  15.7
25
  預期性
創新驅動
5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1.5
1.7
  預期性
6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
  43.3
60
  預期性
質效提升
7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率(%)
  22.9
25
  預期性
8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萬元/人)
  37.2
45
  預期性
數產融合
 9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12.0
15
  預期性
綠色發展
10
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1.4
完成省下達目標
  約束性
11
工業增加值電耗下降幅度(%)
  7.3
完成省
下達目標
  約束性
  
  三、構建數字經濟引領的現代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體系
  堅定不移落實先進制造業強市戰略,實施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戰略引擎工程,聚焦打造數產融合的全球標桿城市,聚力發展五大支柱產業,結合產業根植性和兩業融合優勢,轉型發展五大特色優勢產業,提升五大製造服務業融合賦能水平,大力建設“兩城兩都兩高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形成數字經濟引領的現代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體系。
  (一)聚力發展五大支柱產業。
  順應產業發展新趨勢,突出數字經濟引領的新理念新要求,推動汽車、電子、石化等傳統支柱產業智慧型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以數字驅動和跨界融合催生新業態新產業,培育壯大產業發展新引擎,打造新的支柱產業。
  1.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
  超高清視頻和新型顯示。發展超高清顯示面板、攝像模組與圖像感測器晶片、超高清前端攝錄與專業顯示設備、4K/8K攝錄編播設備,支持編解碼傳輸與圖形圖像引擎等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提前布局雷射顯示、3D顯示、Micro(微米量級)LED等新型顯示技術。引進培育一批領軍企業,加強新型顯示材料、高世代/超薄液晶玻璃基板、光刻膠、靶材、偏光片、化學氣相沉積設備、陣列曝光機等薄弱環節。建設集產業孵化、研發設計、編輯製作、展示演示、體驗交易等於一體的綜合性產業載體。引進一批實現圖形圖像引擎等技術創新套用的優質影視項目,加快超高清頻道建設。建成國內領先的超高清及新型顯示創新產業示範區、5G+超高清行業創新套用示範區、國際領先的超高清及新型視聽產品生產基地(“兩區一基地”),培育全球領先的新型視聽產品等核心技術、終端製造和內容供給能力,建設“世界顯示之都”。
  專欄1 建設超高清視頻和新型顯示產業集群
  推動全鏈條融合發展。依託花果山超高清視頻產業特色小鎮、廣州媒體港、天河軟體園等,推動超高清視頻生產製造、內容製作、公共服務等形成產業集聚,著力打造一批發展特色鮮明、產業鏈條完備、配套服務齊全的超高清視頻產業園區。加快超高清視頻融合套用,在教育、旅遊、文體、交通等領域建設一批5G+4K/8K和VR/AR+4K/8K超高清視頻套用示範項目,探索“5G+超高清+先進制造”在生物醫藥、汽車、石化等重點產業中的套用。辦好世界超高清視頻(4K/8K)產業發展大會,吸引海內外超高清視頻企業、人才、研發成果在穗落地。
  發揮重點企業引領作用。推動企業提質增效,支持樂金光電8.5代OLED面板生產線、超視界10.5代顯示器生產線、維信諾第6代AMOLED模組、杉杉股份偏光板等重點項目達產穩產,加快創維智慧型科技製造基地、TCL華星項目等建設進度,培育一批“兩高四新”企業和科技型小微企業。引進培育一批深耕薄弱環節的超高清視頻企業,運用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基金支持企業兼併重組擴產,對符合條件的新成立和引進企業給予適當補助。
  加強創新研發能力建設。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技術研究院,支持印刷及柔性顯示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支持行業領先企業聯合建設超高清視頻前端系統創新中心。扶持超高清視頻技術轉化套用,通過廣州市重點產業智慧財產權運營基金支持擁有核心智慧財產權的初創期或成長期企業項目實現智慧財產權及相關產品的交易、運營和推廣套用,將獲得中國專利獎、廣東專利獎等高價值專利納入廣州市智慧財產權工作專項資金扶持範圍。
  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以黃埔區、增城區為製造產業集聚核心區,以海珠區、天河區、荔灣區、越秀區、白雲區為內容製造和套用服務發展軸,以南沙區、番禺區、花都區、從化區為產業輻射帶,逐步推動形成“雙核一軸兩帶”的產業發展格局。
  
  半導體與積體電路。對接省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四梁八柱”,努力構建國家積體電路第三極的核心承載區。晶片設計環節,重點攻關無線通信、信息傳輸及處理、微處理器、感測器、存儲器、射頻收發器、定位導航、電源管理等關鍵通用和專用晶片技術,大力支持新型顯示、移動智慧型終端、網路通信等優勢產業的晶片設計,加快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儲能及充電管理、智慧型穿戴設備等新興領域的核心晶片開發,加大面向工業控制與驅動、汽車電子、超高清顯示、醫療電子、智慧建築等領域的晶片設計與研發力度,提升晶片設計企業及第三方IP核、EDA(電子設計自動化)企業服務水平。晶片製造環節,布局建設2—3條12英寸積體電路製造生產線,支持建設第三代半導體生產線,積極引進先進工藝晶片技術並加快產業化。加快發展先進高壓電路器件工藝、電源管理超級集成矽柵半導體(BCD)工藝、數模混合集成工藝、微機電系統(MEMS)工藝、射頻電路、鍺矽工藝、矽光工藝、微控制集成工藝等特色專用工藝。晶片封裝測試環節,推進系統級封裝(SiP)發展,開展晶片級封裝(CSP)、圓片級封裝(WLP)、多晶片封裝(MCP)、穿透矽通孔(TSV)、3D堆疊封裝、數模混合系統級封裝、高可靠性功率器件封裝等先進封裝和測試技術的研發。推動半導體分立器件和積體電路封裝產業上規模、上水平。積極布局發展矽晶圓、光掩膜、光刻膠、拋光液、濺射靶材、封裝焊料、先進碳納米材料、中高端電子化學品等專用原材料。引導企業積極布局積體電路裝備領域,加強前道工藝分析測試設備和第三代半導體生產設備自主研發。積極爭創國家級積體電路產業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轉移中心和積體電路產業公共服務平台等國家級技術創新平台。大力支持IP核與EDA軟體等積體電路相關工業軟體自主研發,突破敏感材料、關鍵工藝、軟體算法等發展瓶頸。
專欄2 建設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產業集群
  強化產業平台支撐。進一步支持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等建設積體電路可靠性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支持建設面向研發及產業化的晶片設計、測評與質量提升公共服務平台,打造高端積體電路全產業鏈可靠性試驗(RA)、破壞性物理分析(DPA)、板級可靠性試驗(BLR)、失效分析(FA)一站式公共服務平台,推廣積體電路可靠性整體解決方案(TSQ)等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和可靠性設計、風險分析等質量工程技術,形成高端積體電路全產業鏈分析評價技術能力,建立完善的高端積體電路全產業鏈可靠性分析評價標準及公共服務體系。支持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及“鏈主”企業積極發揮橋樑、引領作用。
  加快人才引進培育。制定專項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建立積體電路骨幹人才和專業人才庫。引進一批國內外積體電路領域的創新創業人才、高端研發人才、海歸高端人才、工程技術人才等。推動重點高校辦好微電子學院、積體電路學院,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積體電路、智慧型終端、智慧型機器人實踐教學基地,大力培養培訓高層次、急需人才。支持舉辦或參與積體電路學術會議、高峰論壇、行業展覽、行業培訓、大學生競賽等活動。
  加強專項資金支持。爭取國家和省積體電路產業基金支持廣州積體電路重大產業項目。加強與省產業發展基金、省創新創業基金、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等基金以及社會資本合作。對落戶廣州市的積體電路製造、設計、封裝測試、裝備、材料等產業鏈重大項目,採取“一項目一議”等方式給予支持。安排專項扶持資金,支持晶片設計企業研發創新。
  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以廣州開發區、南沙區、增城區為核心承載區,其中,廣州開發區圍繞中新廣州知識城和廣州科學城兩大發展極,著重布局積體電路設計及綜合性積體電路公共服務平台,謀劃打造中新廣州知識城積體電路產業園,圍繞粵芯項目發展特色工藝積體電路製造;支持南沙區建設第三代半導體設計、製造和封測基地;支持增城區建設智慧型感測器產業生態。將海珠區、番禺區、天河區、白雲區打造成積體電路產業外層生態圈,形成“重點突出、錯位協同”的積體電路產業集群空間發展格局。
  
  智慧型硬體及器件。智慧型硬體重點發展移動智慧型終端、智慧型服務機器人、智慧型家居、虛擬現實設備及工業級智慧型硬體等新一代智慧型終端,積極發展自主可控電子計算機及專用設備,布局發展智慧型化計算機、高端電子專用測量儀器、新一代通信和網路測試儀器,加快人機互動、生物特徵識別、計算機視覺、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關鍵技術在手機、平板、智慧型可穿戴設備等消費類終端的套用。新一代網路通信設備重點發展基於4G和5G移動通信技術的接入網和核心網設備、下一代網際網路設備、光通信設備、衛星通信設備,積極發展用於構成通信網路的系統設備和終端設備的測試及測試儀表、雲存儲系統與設備等。新型電子元器件方面,圍繞汽車電子、可穿戴設備、工業控制、醫療器械等領域的新興需求,重點布局敏感元器件、儲能器件、光通信器件、量子器件等新型電子元器件,積極發展光子晶片、高速光模組、光電耦合器、光電交換器件、高性能低成本光纖預製棒,以及光無源器件和微機電系統(MEMS)光開關等器件,前瞻布局新穎量子與納米級規模元件、高速元件。
  軟體和信創。全面推進信息技術創新套用,提升工業軟體、套用軟體、平台軟體、嵌入式軟體等自主創新水平,加大信息技術服務產品供給。推進信創產業園區、適配測試中心、創新平台等建設,開展軟體、硬體、套用和服務的一體化適配。支持作業系統、資料庫、中間件、辦公軟體等基礎軟體和套用軟體的研發和套用。加快發展工業軟體和嵌入式軟體,推動數字孿生、邊緣計算、工業智慧型、工業知識圖譜等數位化關鍵技術及產品研發,重點突破CAD(計算機輔助設計)、EDA(電子設計自動化)等研發設計類工業軟體。培育發展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5G、區塊鏈、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軟體技術和產品。加快6G、量子信息、衛星網際網路、類腦智慧型等前沿領域軟體技術研發。突破嵌入式作業系統等核心技術,面向智慧型網聯汽車、數控工具機、智慧型機器人和新能源等領域開展嵌入式軟體產品研發。加快發展金融核心業務系統、建築信息建模、智慧能源管理、智慧型交通管理、智慧型辦公等套用軟體。積極發展微服務、智慧型服務、開發運營一體化等新型服務模式,提升信息技術服務層級。強化開源技術成果套用,構建有利於創新的開放式開源生態。
專欄3 建設軟體和信創產業集群
  推進一批重點項目。加快推進研發設計類CAX(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即CAD、CAM、CAE、CAPP、CAS、CAT、CAI等各項技術的統稱)軟體平台、工業作業系統、信創套用生態、“鯤鵬+昇騰”生態的軟體開發與適配等項目建設。
  打造一批生態平台。以設計仿真工業軟體為突破口,建設設計仿真工業軟體適配驗證中心,打造自主創新能力強、產業生態活躍的工業軟體體系。推進通用軟硬體(廣州)適配測試中心和廣州“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等重點載體建設,加快培育一批圍繞通用作業系統開發的大型套用軟體開發提供商。
  強化與灣區城市聯動發展。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軟體和信創產業合作,搭建國際研發創新平台,鼓勵軟體企業組團“出海”,融入國際化產業鏈體系。強化與深圳“雙城”聯動,探索在基礎軟體、通信軟體、醫用軟體、工業軟體等領域深入合作。加強與珠海、佛山、東莞等地在特色軟體領域的合作。
  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構建“一區四園、一港多點”發展格局,依託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等創新資源優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軟體創新發展區、國家級信息技術套用創新基地、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提質升級天河軟體園,推進越秀廣東省信息技術創新展示演示中心建設,打造黃埔區、番禺區、白雲區等特色鮮明的軟體園區,形成錯位發展和梯次配套發展格局,擦亮廣州軟體園招牌。
  
  人工智慧。重點發展智慧型運載工具、智慧型語音和視頻圖像識別、智慧型終端等智慧型產品、智慧型裝備及機器人,積極培育智慧型晶片、智慧型感測器等智慧型關鍵器件、智慧型軟體等,形成具有廣州特色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體系。發揮廣州傳統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商貿服務業優勢,為人工智慧產業提供豐富的套用場景,將製造、醫療、交通、商貿等優勢產業作為人工智慧大規模套用的主賽道,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賦能。加強與提前布局、掌握人工智慧技術的企業密切合作,推動人工智慧創新產品、平台和服務先行先試。推進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打造極具價值創新示範作用的人工智慧特色載體,充分發揮示範區引擎作用。
專欄4 建設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
  建設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集聚國內外優質創新資源,招引國內外高水平人才,在人工智慧基礎理論與核心算法、人工智慧軟硬核心技術、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重大示範工程等領域形成一批標誌性、引領性基礎理論和技術創新成果。支持實驗室與企業合作,建設高水平的協作創新平台,成為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產業高端創新聚集地和快速發展策源地。
  加快人工智慧創新產業載體建設。加快建設琶洲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大數據)和省級人工智慧產業園區,支持建設廣州大學城科技創新產業園,充分利用高校數位技術領域重點科研平台資源,打造一批產學研協同創新示範載體。
  探索人工智慧場景開發套用。支持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利用5G、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在交通、醫療、教育等行業領域開展套用場景項目建設,加大數位技術套用場景開放力度。推進數據深度開發利用,加大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力度,探索公共數據資源市場化配置方式,進一步提升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工業網際網路。面向行業和企業套用,建設一批行業級、企業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依託平台企業、行業龍頭和科研院所,開發套用一批基礎共性、行業通用、企業專用工業APP。加快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國家頂級(廣州)節點,推動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與企業套用發展,推動國際主流標識解析方案OID(對象標識符)、Handle(句柄)與國內主流標識解析體系NIoT(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台異構解析系統)、Ecode(國家物聯網標識體系)、CID(連結標識,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標識編碼體系)連結和標識互解。探索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的產業化套用模式,開展關鍵產品追溯、供應鏈管理、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標識解析集成創新套用。聚焦紡織服裝、美妝日化、智慧型家電、珠寶首飾、食品飲料等特色優勢產業,遴選具有帶動作用的骨幹企業或具備示範效應的中小企業實施“1+2+N”模式(即每個行業組建“平台+行業解決方案商,協同N個數位化轉型生態夥伴”聯合體)。建設工業網際網路產業集群展示體驗中心,綜合運用5G+4K/8K、AR、VR、人機互動等技術,集中展示數位化解決方案和工業網際網路套用成果。建設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廣東分院及大數據中心,推動建設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創新發展集群。
專欄5 建設工業網際網路產業集群
  搭建先進支撐網路。加快打造人機物全面互聯的工業網際網路,大幅提升工業網際網路平台設備連結和產業賦能能力。加快寬頻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依託4G、5G、NB-IOT(窄帶物聯網)、SDN(軟體定義網路)、NFV(網路功能虛擬化)等新一代網路通信技術,建設低時延、高頻寬、廣覆蓋、可定製的工業網際網路企業外部網路。開展IPv6設備、軟體和解決方案套用部署,提升基於IPv6的網路水平。
  推進行業標識解析節點建設。部署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廣州),建設公共標識解析服務平台,形成標識註冊、解析、查詢、搜尋、備案、認證等公共服務能力。在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高端裝備、都市消費、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行業,建設和運營一批標識解析二級及以下其他服務節點。
  推動企業上雲入網。推動企業內部網路進行IP化、光網化、無線化、扁平化和柔性化改造,打造內部網路改造的示範工廠。推動企業使用公有雲平台提供的計算、存儲、資料庫等信息基礎設施,推動企業核心業務系統、生產設備以及產品“上雲上平台”,實現生產資源最佳化配置、製造能力精準交易和供應鏈高效協同。
  促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推進政府與工業領域的數據對接,豐富政府數據來源。推動政府數據清洗與脫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分級分域推進政府數據開放,推動形成工業網際網路企業參與、利益共享、激勵創新的公共數據生態,充分挖掘數字經濟紅利。支持製造業龍頭企業、工業網際網路服務商開展開源社區、開發者平台和開放技術網路建設,提供開發環境、工具和工業數據,廣泛匯聚第三方開發者,舉辦面向工業APP開發、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開發者大會、套用創新競賽等活動。
  構建網路安全保障體系。與數字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建設、運行網路安全保障系統,推進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健全網路安全技術監測體系、應急處置機制,工業網際網路、數據中心、雲平台等設施的安全保障,確保數字基礎設施安全平穩可靠運行。
  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依託天河區網際網路企業集聚優勢,打造以天河區為核心,黃埔區、南沙區、海珠區聯動發展的產業格局。充分發揮天河區、海珠區人才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開發及系統集成等產業,發揮黃埔區、南沙區製造業集聚優勢,大力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和實體企業融合,推動企業入網上雲。
  
  信息安全。強化信息安全核心技術攻關,研製安全高效的量子加密技術、同態密碼技術、格密碼、安全多方計算等基礎密碼理論技術,加快發展國產高性能密碼產品。依託信創產業基礎,加快發展高性能防火牆、安全路由器、安全交換機、工業安全網路設備、安全衛星終端、安全可穿戴設備、電磁防護、新型無線電監測系統等安全產品和防護產品。大力發展信息安全軟體,重點發展網路安全、工控安全、數據安全、信息系統安全、車聯網安全、密碼算法、安全測試等軟體。積極發展信息安全服務,為各行業提供入侵檢測、漏洞挖掘、安全審計、入侵防禦、數據保護、追蹤溯源、系統安全運維等服務。
  網際網路與電商。緊跟網際網路發展趨勢,加速產業轉型和產品創新。鼓勵各類企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融合網際網路和電商思維,聚焦智慧型網聯汽車、數字創意、都市消費等領域進行核心技術研究和產品設計,適度提高網際網路電子商務交易比重。培育壯大網際網路企業,發展個性化、本地化的網路廣告、網上直播、互動娛樂、網路影音、電子媒體、數字出版、線上會展等服務。引導各類企業利用自建電商平台或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開拓銷售市場,支持企業利用直播銷售、視頻錄播、視頻會議等方式進行線上行銷、線上展示、線上籤單等商務活動,實現線上線下全渠道推廣。圍繞新一代電子信息、汽車、化妝品、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引進和培育一批專業化電子商務企業,發展電商軟體開發、品牌(產品)委託運營、行銷推廣、第三方支付等電商服務。積極推動電子商務與虛擬現實、人工智慧、數據挖掘、生物識別等新技術融合,支持電商平台和企業探索移動電商、社交電商、“冬粉”經濟、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完善電商配套服務,發展物流、供應鏈管理、管理諮詢等服務,建設智慧物流信息平台。
  5G和衛星通信套用。加快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網路,以5G為重點,重點發展新型電子元件及組件、5G網路設備、套用終端等產品。強化在5G無線技術、5G網路與業務、5G測試與儀器儀表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5G核心算法、控制軟體、套用軟體和設備,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在重點區域與行業開展5G虛擬專網建設,探索5G虛擬專網的創新套用路徑。加快建設NB-IOT(窄帶物聯網)與5G的融合網路,積極推進700兆赫頻段5G網路建設。積極推動北斗通信導航發展,加快發展高性能導航基帶、射頻晶片、板卡、多模衛星接收機、高解析度感測器、高精度北斗導航/測繪終端裝備、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系統等。依託廣東省北斗衛星套用晶片及系統集成工程實驗室、廣東省地理時空大數據工程實驗室,突破高精度北斗定位數據處理系統技術、大規模空間數據融合分析與服務關鍵技術、高精度測繪、高精度多模衛星導航數據處理分析與實時定位軟體等研發。加快培育開發北斗衛星空間基準授時、高解析度高光譜遙感圖像處理及套用和空間信息三維顯示等技術和裝備。完善北斗導航產業鏈,著力培育智慧交通、智慧型工業和智慧公共安全等裝備系統集成及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北斗導航服務運營商。支持周成虎院士廣東省地理信息協同創新中心建設。
  數字創意。依託新型顯示、內容製作、軟體、5G通信等產業基礎,利用豐富的套用場景,不斷壯大電競、動漫、電影、VR/AR、數字音樂等產業。大力發展遊戲電競產業,構建遊戲研發、生產製造、內容製作、賽事舉辦、場館建設、直播轉播等於一體的遊戲電競產業生態圈。加強原創遊戲產品研發,積極發展遊戲服務外包,支持遊戲電競企業利用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研發電競內容和衍生產品。加快中國遊戲軟體谷、國際電競創新中心建設,打造電競研發創新、賽事舉辦、直播轉播、展覽展示等主題產業園,推動電競產業資源向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集聚。依託電競中心等場所和重點商圈,打造地標性電競產業帶。支持“電競+”與旅遊、教育等套用示範場景建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遊戲電競品牌賽事、獎項、活動等。推動遊戲電競動漫一體化發展,加速將廣州打造成為“世界電競名城”。發展動漫產業,鼓勵動畫、漫畫原創設計、繪畫、影視剪輯、配音擬音等動漫製作發展,積極發展動漫圖書、人偶及服飾等關聯產業。完善動漫產業鏈服務平台,打造“X動漫”平台,建設世界水準的遠程制播中心。建設完善廣州動漫博物館、動漫遊戲展示館等公共服務設施。加快電影工業與人工智慧、5G、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技術融合,打造電影裝備製造基地,推廣數字電影工程領域新技術在電影製作流程的套用。
專欄6 大力發展電競產業
  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建立廣州市遊戲電競企業重點名錄,遴選一批創新能力突出、產品實力較強、場景適用面廣的企業,通過版號申請、場館建設、賽事舉辦等方面支持企業發展。
  強化研發創新支持。扶持精品內容創作,支持企業加強原創遊戲產品研發。推動創新主體加強前沿和關鍵技術的攻關,搶占產業技術制高點。搭建國際電競產業創新孵化平台,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強化金融市場支持。籌備成立廣州市電競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推動一批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遊戲電競企業到科創板上市或新三板掛牌,助力產業加速發展。
  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將遊戲電競產業相關的引才、優才、扶才納入“廣聚英才計畫”,創新人才發展機制,建立電子競技項目運動員技術等級制度。
  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構建“一核四區多圈”空間布局,以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為核心,黃埔區、天河區、番禺區及海珠區為產業集聚區,白雲湖數字科技城、越秀北京路、天河中央商務區等地為體驗互動消費圈,形成軟體開發、內容和遊戲製作、競技、體驗協同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格局。規劃布局遊戲電競產業試點園區,引導企業入園經營,集中規範監管園區內企業。加快專業場館建設,規劃建設若干能夠承辦國際頂級賽事的大型專業化電競比賽場館。
  
  大力發展VR/AR產業。依託數字內容製作產業基礎,發揮渠道推廣優勢,實施虛擬現實優質內容套用產品培育工程,推動VR技術與遊戲、視頻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VR內容生態,做大VR數字內容產業。依託新型顯示、積體電路產業基礎,加快發展虛擬現實視覺圖形處理器(GPU)、物理運算處理器(PPU)、高性能感測處理器、新型近眼顯示器件等關鍵元器件和終端設備。攻關突破動態環境建模、實時三維圖形生成、多元數據處理、實時動作捕捉、實時定位跟蹤、快速渲染處理、裸眼3D等核心技術。加快虛擬現實與人工智慧融合,實現虛擬對象智慧型化、VR互動智慧型化、VR內容研發與生產智慧型化。加強VR重點行業套用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研發,提升行業套用產品供給能力,打造虛擬現實生態系統。
專欄7 布局發展VR/AR產業
  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研發近眼顯示技術方面,探索發展適人性光學系統,加快推動近眼顯示向高解析度、低時延、低功耗、廣視角、可變景深、輕薄小型化等方向發展。在突破感知互動技術方面,重點突破六軸及以上GHz(吉赫)慣性感測器、3D攝像頭等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在渲染處理技術方面,重點攻關新一代圖形接口、渲染專用硬加速晶片、雲端渲染、光場渲染、視網膜渲染等關鍵技術,推動渲染處理技術向高畫質、低時延、低功耗方向發展。在內容製作技術方面,發展全視角12K解析度、60幀/秒幀率、高動態範圍(HDR)、多攝像機同步與單獨曝光、無線實時預覽等影像捕捉技術,重點突破高質量全景三維實時拼接算法,實現開發引擎、軟體、外設與頭顯平台間的通用性和一致性。
  推進行業示範套用。VR+製造,積極推進虛擬現實技術在製造業研發設計、檢測維護、操作培訓、流程管理、行銷展示等環節的套用,提升製造企業輔助設計能力和製造服務化水平。VR+醫療,加快虛擬現實技術在醫療教學訓練與模擬演練、手術規劃與導航等環節的套用,推動提高醫療服務智慧型化水平。VR+教育,推進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領域實驗性、演示性課程中的套用,構建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等教育教學環境,發展虛擬備課、虛擬授課、虛擬考試等教育教學新方法。VR+文化,推動VR與動漫、遊戲、電影、舞台演出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虛擬文化場館、虛擬現實主題樂園、虛擬現實行業體驗館等,創新文化傳播方式,創新藝術創作和表現形式。VR+商貿,適應電子商務、家裝設計、商業展示等領域場景式消費趨勢,發展和套用專業化虛擬現實展示系統,提供個性化、定製化的地產、家居、家電、室內裝修和服飾等虛擬設計、體驗與交易平台,發展虛擬現實購物系統,創新商業推廣和消費體驗模式。
  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以天河區、黃埔區為VR/AR產業發展核心區,對VR/AR全產業鏈進行布局。打造1—2個“強而全”、若干“小而美”的VR/AR產業園區。
  2. 智慧型網聯和新能源汽車。
  智慧型網聯汽車。重點攻關環境感知與決策控制、車用無線通信、雲控平台與信息安全等智慧型網聯汽車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重點支持感測器、控制晶片、北斗高精度定位、雷射雷達、高性能計算控制器、毫米波雷達、V2X(車對外界的信息交換)設備、高精度地圖、人機互動、智慧型汽車系統、高性能智慧型懸架系統、作業系統等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建設基於寬頻移動網際網路智慧型網聯汽車與智慧交通套用示範區,重點建設測試、驗證環境及相應的數據收集分析、管理監控等平台,集中開展智慧型網聯汽車產品性能驗證的示範與評價。建立智慧型網聯汽車與網際網路、物聯網、智慧型交通網路、智慧型電網及智慧城市等的信息交流和協同機制,探索具有區域特色、多領域聯動的智慧型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模式。培育引進自動駕駛龍頭企業,發展自動駕駛運載工具(含飛行器、汽車等),支持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建無人駕駛套用試驗區。
  新能源汽車。以純電動汽車為主要技術路線,發展自主品牌的電動乘用車、商用車以及插電式混合動力、增程式電動乘用車。積極探索並有步驟地推進共享電動汽車發展,全面推進公交純電動化,在重點領域實現新能源汽車規模化、商業化套用。積極推進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探索電池租賃、充換電服務等多種商業模式,最佳化新能源汽車套用配套服務。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推進加氫基礎設施建設。
  先進節能汽車。重點開發B級、C級轎車車型,以及中型、中大型SUV,發展牽引、載貨、倉柵、廂式運輸等物流運輸車。針對危化品運輸、環衛、醫療等細分市場,開發專用車產品。加強核心技術突破,加強發動機可變氣門技術、廢氣能量回收技術、發動機熱管理技術、高效變速器、低摩擦技術、先進燃油噴射系統、48伏輕混系統、混合動力發動機技術、混合動力機電耦合技術等領域產品開發。推動配備怠速啟停、節油噴射等技術的先進燃油車,混合動力汽車和替代燃料汽車研發製造。完善節能汽車推廣機制,通過汽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等引導節能汽車的研發和消費。
  汽車零部件。發展脫鈷動力電池、石墨烯電池、氫燃料電池、下一代電力電子功率器件、分散式驅動控制、制動能量回收系統、多能源動力系統集成、無線充電、動力總成集成控制開發等技術和產品。發展高附加值零部件,提升變速箱殼體、變速箱齒輪、橋殼、行星齒輪、半軸、軸銷等二、三級零件配套能力。推動發展汽車再製造,積極發展發動機、變速箱等廢舊汽車零部件再製造技術和產品,開發舊件無損檢測與壽命評估技術、等離子熔覆等關鍵技術和裝備。
  汽車後市場。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針對汽車製造商、供應商、經銷商等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面向汽車消費者開發多樣化汽車信貸產品。以品牌4S店、維修店為主體,發展汽車配件、保養、維修、美容、改裝、油品等服務。培育和引進國內知名汽車租賃公司,支持針對不同場景創新汽車租賃服務模式,開展異地還車、電話預約、電子商務等業務,滿足多種個性化出行需求。
專欄8 建設智慧型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強化研發體系平台創新。依託廣東省智慧型網聯汽車創新中心,整合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內產學研金用資源,面向全球加快引進汽車設計、研發機構、研發團隊和優勢技術等創新資源,創建國際智慧型網聯汽車產業創新中心。推進汽車產業相關技術標準、測試評價、基礎設施等產業支撐平台建設,鼓勵建設智慧型網聯汽車關鍵零部件測試驗證公共服務平台等,形成支撐產業發展的系統化服務能力。支持整車企業聯合第三方機構建設具有南方地理環境和氣候特色的第三方汽車綜合檢驗檢測試車場,提升國內品牌汽車驗證檢測能力。
  加快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擴大5G基站和LTE-V2X路側單元(RSU)的部署範圍,推動智慧桿塔的改造與建設。開通自動駕駛公交套用示範線。加快充電樁建設。加快智慧型公交、智慧型充電系統設施建設。到2025年,L4級別自動駕駛汽車實現產業化,建成全國領先的5G車聯網標準體系和智慧型網聯汽車封閉測試區。
  打造汽車循環經濟示範區。建立完善廢舊汽車拆解及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廢舊電池回收處置和固廢處理體系,支持企業進入汽車綠色回收和梯次利用、廢舊電池物聯晶片研發製造、動力電池融資租賃等領域。
  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做大做強東、北、南三大汽車產業集群,構建“一園兩城四基地”的產業空間布局。其中,東部重點建設增城汽車產業基地、黃埔汽車產業基地、北汽集團華南汽車生產和出口基地;北部重點建設花都汽車城和從化明珠工業園;南部重點建設廣汽番禺汽車城和南沙汽車產業基地。
  3. 綠色石化和新材料。
  精細化工。鞏固現有精細化工產業優勢,在建築塗料、家具塗料、工業塗料、膠粘劑以及輕工、日化行業配套原材料等領域,做強國內領先的龍頭企業,積極吸引世界知名化工企業落戶設廠,擴大利用外資和引進先進技術,繼續強化在細分領域的優勢。加快發展高端日用化學品,重點發展專用化、特色化、高端化、差異化的精細化學品,促進精深加工,大力發展日化級乙氧基材料、高端表面活性劑、高性能吸水樹脂(SAP)等原材料,為日化行業提供上游支持。加快推動天然原料、香料和日用化學品領域融合發展,形成個人護理領域的系列高端產品。
  化工新材料。針對汽車、高端裝備用工程塑膠,重點發展聚芳醚碸/酮/腈、PCT樹脂、聚苯硫醚等產品,加快開發長碳鏈尼龍、非結晶型共聚酯(PETG)、聚甲醛等高性能工程塑膠及其改性產品;支持發展新能源電池雙氟磺醯亞胺鋰、氟代碳酸乙烯酯等新型電解質、電解液,發展中高端鋰離子電池隔膜。針對積體電路和新型顯示產業所需電子化學品,發展中高端聚氟乙烯和聚偏氟乙烯背板膜、含氟質子交換膜和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用偏光片等。針對生物醫藥等領域,發展高性能分離膜等高端生物醫藥製品,支持發展生物基增塑劑替代鄰苯類增塑劑,加快發展如聚羥基脂肪酸酯(PHA)、聚碳酸亞丙酯(PPC)、生物基二元酸二元醇共聚酯等生物基合成單體及其聚合物。
  先進高分子材料。重點發展高性能合成材料、改性塑膠、完全生物降解塑膠、特種工程塑膠等領域及功能橡膠、氟橡膠、矽橡膠等功能密封材料。發展鋼結構建築與隧道防火塗料、外牆保溫塗料、裝飾材料等特種塗料及低表面能自潤滑、防污減阻塗層材料,積極發展配套海洋工程裝備等產業的防腐蝕技術與塗層材料、混凝土防腐蝕外加劑等先進高分子材料。
專欄9 建設綠色石化產業集群
  引進培育產業關鍵鏈條。鞏固精細化學品及日用化學品發展優勢,圍繞新一代電子信息、現代高端裝備、汽車、生物醫藥、智慧型家電等領域化工產品需求,大力引進、培育和支持一批特色項目,促進精深加工和發展化工新材料,發展合成樹脂深加工、高性能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日用化工等高端綠色化工產品,提升高端精細化工產品和化工新材料占比。
  培育綠色石化骨幹企業。建立綠色石化龍頭骨幹企業培育庫,實行分級培育。鼓勵和支持優勢企業加大兼併重組特別是海外併購力度,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增強企業跨國經營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
  完善創新服務平台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和科研機構在廣州建立綠色石化研發中心以及檢驗檢測公共服務中心,推進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高端合成材料新型研發機構落戶廣州,著力解決關鍵共性技術供給不足問題,加快綠色石化高端產品開發,不斷促進政產學研用金對接合作。
  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打造以黃埔區為核心,以南沙區為重點,以花都區、白雲區、增城區、番禺區等為優勢區域的綠色石化產業布局。
  鋼鐵及有色金屬材料。緊抓汽車、高端裝備等產業發展需求,重點發展交通運輸用鋼、海洋工程用鋼、能源石化用鋼、高性能精密合金板及關鍵基礎零部件用鋼等精品鋼材,著力提升高性能鋁合金、高性能銅合金、鎂合金、貴金屬、鈦及鈦合金等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產品的附加值。
  粉末冶金。圍繞汽車製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智慧型家電等領域,重點發展高品質金屬粉末、高性能鐵基/銅基粉末冶金材料、高熵合金、磁性材料、生物醫用活性金屬材料、高純靶材等高端粉末冶金材料,支持增材製造、金屬粉末注射成形等先進粉末冶金技術創新,突破等離子旋轉電極霧化、等離子絲材霧化等“卡脖子”難題。鼓勵粉末冶金產業集群促進機構聯合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開展產學研合作,攻克一批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布局“粉體製備—材料成形—裝備配套”全產業鏈,推進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產業集群建設。
  電子材料。瞄準國際積體電路龍頭企業,積極引進下一代先進工藝、大尺寸晶圓生產線,擴大晶圓製造規模,重點發展氮化鎵(GaN)、碳化矽(SiC)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電子專用合金、銅帶、多層敷銅板、印製線路板、積體電路引線、引線框架、鍵合銅絲、封裝膠等電子封裝材料。圍繞新型顯示產業發展需求,重點發展小分子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高分子OLED、柔性塑膠基板材料、關鍵發光材料及載流子注入層傳輸材料等有機聚合物。
  新能源材料。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用鋰電池正極材料、隔膜材料、電解液和其他配套材料,提升鎳鈷錳三元系、磷酸鐵鋰等鋰電池正極材料比能量和能量密度,加大對高鎳三元材料和矽碳負極材料開展的電解液研發與生產,進一步提高鋰電池包裝、塗層等配套材料性能和發展水平。支持研發新型耐高溫隔膜、高電壓電解液、固體電解質以及金屬空氣電池材料,發展低成本晶矽及矽基薄膜電池材料、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導電銀漿等材料,培育鈣鈦礦材料、高效有機光伏材料、超薄晶矽薄膜等前沿技術。積極推進新一代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碳化矽等核能相關材料、高性能超級電容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
  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重點發展特種玻璃、高性能玻璃纖維、玄武岩纖維、高純度石英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綠色新型耐火材料等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及製品。加快發展環境友好牆體材料、無機防火保溫材料,壯大新型建築材料產業規模。重點突破高活性、高純功能陶瓷原料粉體製備、先進成型與燒結等共性關鍵技術,大力發展功能陶瓷原料粉體、陶瓷基板材料、陶瓷電容器、磁性陶瓷、微波介質陶瓷器件及其配套材料。
專欄10 建設新材料產業集群
  建設中國新材料CID(中央創新區)。大力引進半導體材料、顯示材料、新能源材料、特種功能材料以及石化產業鏈延伸項目,重點攻克並推廣醫用聚乳酸在外科手術縫合線、心臟/膽管支架、骨科材料、生物靶向性的藥物緩釋材料等領域的套用等,圍繞廣州石化基地重點發展基礎化工材料的綜合利用,帶動產業鏈中下游項目建設。
  著力打造新材料產業鏈。建立新材料產業重點企業目錄,建立新材料產業數據平台,對單項冠軍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予以支持。對綠色石化、智慧型汽車、新型顯示、積體電路、生物醫藥、前沿新材料6大新材料產業鏈,實施產業鏈穩鏈、補鏈、強鏈、延鏈、控鏈,支持一批融合製造業、服務業、創新平台、工業網際網路和5G等產業的新材料產業化項目,打造滿足新材料企業發展需求的專業園區和集群基地。對內培育對外引進3D列印、石墨烯、粉末冶金、生物醫藥材料等前沿產業,促進前沿新材料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
  落實重點新材料“首批次”套用示範支持機制。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新材料首批次套用保險補償機制,積極推進廣州新材料企業產品指標進入目錄;修訂廣州市重點新材料“首批次”套用示範指導目錄,加快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生物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新基建等領域的新材料產品產業化和市場化。鼓勵需求與生產企業聯合開發、設計及評價新材料產品。支持一批新材料產業化和規模化套用項目,鼓勵大企業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新材料產業生態平台,推動跨行業合作和分工協同。
  支持新材料產業平台建設。支持新材料領域的專業性行業組織和集群發展促進機構開展智庫研究、行業交流、政策宣貫、戰略諮詢、技術服務、人才培養、行業規範制定等企業服務,支持組織講座、培訓、技能資質認定,建設線上線下研發與測試評價共享平台,支持行業組織和集群促進機構參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的產業集群競賽。促進政產學研金介用對接合作,推進新材料產業基金建設,促進金融機構與新材料企業的投融對接。進一步發揮石墨烯國檢中心(廣州)、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平台和科研院所的技術研發、人才輸出、檢測認證等功能,持續推進中國新材料CID(中央創新區)規劃建設,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打造以黃埔區為產業創新核,白雲區、番禺區、南沙區、花都區、增城區、從化區等組成的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發展環,在綠色石化化工新材料、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等領域實現集聚化發展。
  4. 生物醫藥與健康。
  生物製藥。重點發展抗體藥物、全新結構蛋白及多肽藥物、核酸藥物、海洋基因工程藥物、生物疫苗等。依託廣州國家實驗室、生物島實驗室、華南生物醫藥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加快推動基因工程藥物、基因治療、免疫細胞治療、幹細胞治療、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治療等基因與細胞治療技術研究和產業化。
  化學製藥。重點發展採用新靶點、新作用機制的專利新藥以及針對我國特定疾病亞群的新藥、新複方製劑、診斷伴隨產品,鼓勵新型輔料的研發和套用。加快發展針對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藥菌感染、病毒感染等疾病的化學創新藥,推進緩釋、靶向、長效、速效等新型製劑和關鍵工藝技術產業化。
  現代中藥。針對重大疾病,重點發展中醫藥臨床治療優勢突出的中藥新藥,開發一批藥效機理清晰、質量標準完善、安全高效、穩定可控的現代中成藥新品種。加快中醫藥領域創新藥、經典名方等研究開發,積極推廣新技術、新工藝在中藥製造裝備的套用,振興中藥中華老字號品牌。大力發展中醫器械和中藥製藥設備,持續提升中藥製造現代化、智慧型化水平。
  高端醫療器械。重點發展體外診斷器械、心臟病相關器械、影像診斷裝備和骨科矯形器械等具有較高附加值的高端醫療器械,加快推動醫學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新型植入裝置、家庭醫療監測和健康裝備、可穿戴設備、基層適宜的診療設備、移動醫療等產品研製。依託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突破高端醫學影像、手術機器人等高端醫療器械及核心零部件開發技術。鼓勵推廣使用信息無障礙的通用及特定產品、技術和服務。完善醫藥醫械臨床試驗服務外包體系,加快培育醫藥醫械專業孵化器、研發外包、檢驗檢測等服務機構集群,打通藥學研究、臨床前安全性評價、臨床研究、技術轉讓和諮詢等研發服務鏈,建設全鏈條的研發外包服務中心。
  智慧醫療與健康服務。促進信息技術與智慧型醫療、基因分析、醫用機器人、3D生物列印等生物醫藥領域技術融合,推動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在生命健康領域實現數據化、信息化、智慧型化套用。探索建立安全可控的健康醫療大數據平台,引進醫療數據技術服務提供商,對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套用數據的挖掘與跟蹤,實現對患者健康情況的遠程管理與監控。推進智慧醫院建設,發展智慧型診療、智慧型多學科會診,推廣套用人機協同臨床智慧型診療方案。推進智慧健康養老示範建設,推廣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
專欄11 建設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群
  深入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鼓勵本地生物醫藥龍頭企業與粵港澳大灣區內知名醫學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聯合建設生物醫藥科研中心、生物醫藥檢驗檢測中心、醫療器械製造業創新中心、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平台,共同研發生物醫藥領域亟需的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以國際一流產業園為標準,新建或擴建一批適合前沿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項目的孵化載體。
  支持新藥和創新醫療器械研發及申請。探索建設醫藥註冊申報服務中心,打通國家藥監局“點對點”藥品申報通道,在醫藥企業註冊落戶、技術孵化、新藥申報、金融支持等方面提供全過程專業服務。搭建生物醫藥產業數據平台,動態更新廣州生物醫藥企業註冊申報、審批情況等信息。重點在獲得藥物臨床試驗批件、藥品註冊申請受理書、藥品註冊批件/新藥證書等階段加大資金、諮詢服務等支持力度。積極推動創新藥、通過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及創新醫療器械進入醫保目錄。
  建設一批重點平台載體。加快大分子藥物公共服務平台、藥物篩選及早期安全性評價平台、蛋白表達分析測試平台、幹細胞產業轉移服務示範平台、醫療器械質量及安全測試平台建設。謀劃建設醫學轉化中心,打造從細胞培養與存儲、細胞分析、細胞製備擴增到治療控制評價的研發孵化平台。推動影像設備生產企業、醫療機構、社會資本或國有資本聯合建設第三方醫學影像中心,開展區域協同的遠程影像診斷、第三方影像診斷、影像會診和教育培訓等服務。支持企業建立跨境研發合作平台,開展新藥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挖掘全球創新成果,實現創新藥走向國際市場。
  推動集群發展機構發展。推動廣州市生物產業聯盟等集群發展促進機構發展,完善其聯繫政府、自治自律、推動創新、促進發展等職能,積極參與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打造集國際性、專業性、學術性和套用性於一體的非營利服務型聯合體。
  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加快培育以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國際生物島為產業集聚中心的“兩城一島”產業空間布局,構建研發在生物島、中試在科學城、製造在知識城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支持南沙區、越秀區、荔灣區建設產業發展集聚區。大力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創新區、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產業基地、廣州國際醫藥港、廣東醫谷、廣藥白雲山國際醫療器械創新園等特色園區。
  5. 現代高端裝備。
  智慧型裝備。產業鏈上游重點推動高端感測器、高速大扭矩電主軸、刀具、轉台、精密光柵部件、控制執行裝置、伺服和執行部件等高性能關鍵功能部件以及中高檔數控系統等研發和產業化,提升數控系統與基礎製造裝備的可靠性及穩定性。產業鏈中游重點發展具有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各類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各細分領域智慧型專用設備,以及套用於不同金屬、高分子及複合材料的增材製造設備和專用材料。產業鏈下游加快推動智慧型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裝備、雷射切割與焊接裝備、新型智慧型物流裝備等智慧型成套裝備在汽車製造、醫療健康、建材生產、航空航天、船舶及海工裝備、核電等領域的融合套用,重點支持半導體裝備及儀器儀表設備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端儀器設備和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
  船舶及海工裝備。面向高端船舶製造、工業級無人船、新型環保類電動船等高價值船用設備和配套產品,重點發展包括可燃冰在內的能源開採儲運裝備、資源開發利用裝備、深海探測設備、海上作業保障裝備等海洋工程裝備及關鍵系統。突破高端船舶設計建造技術、船體結構輕量化技術、船型最佳化節能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推動設備集成化、智慧型化、模組化設計製造。
  軌道交通裝備。重點研發生產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有軌電車、市域快軌等新制式整車裝備,突破車體、轉向架、減震裝置、感測器等零部件製造技術瓶頸,開發列車網路控制系統、減震系統、空調系統等軟體系統,延伸發展車輛檢測、維修、養護裝備等業務。大力發展土壓平衡式盾構機、混合式盾構機、混凝土攪拌機等施工機械裝備。
  商業航天。以建設先進的系列化運載火箭產業基地為牽引,聚焦低成本高可靠運載火箭、網際網路衛星星座、海上發射平台、航天商業化套用等核心環節建鏈強鏈,打造南方航天城,力爭成為中國商業航天第一極。重點發展先進航天動力及矢量控制、新一代航天電子、低成本高可靠結構及分離、微小衛星、衛星導航等關鍵設備與系統,著力突破運載火箭重複使用、組合動力飛行器、海上發射、中低軌衛星星座組網、太空網際網路路由與安全等關鍵技術,積極推動衛星運營與套用服務、航天技術成果轉化。支持高性能無人機專用晶片、飛控系統、動力系統、感測器等關鍵技術研發突破,做大做強無人機產業,加快無人機在物流、農業、測繪、電力巡檢、安全巡邏、應急救援等領域推廣套用。
專欄12 建設現代高端裝備產業集群
  協同打造高端裝備產業集群。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為主軸,聚焦智慧型裝備產業鏈,聯合深圳、佛山、東莞等地市,共同打造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端裝備產業集群。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零部件、整機共性及核心技術,培育一批單項冠軍(隱形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打造百億規模的行業龍頭企業。
  著力提升產業鏈配套能力。以黃埔區智慧型裝備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為龍頭,在黃埔區、白雲區、南沙區、花都區等布局高端裝備產業基地,推動一批優質項目落地,提高產業鏈韌性。重點完善關鍵零部件、工業軟體等產業鏈關鍵環節,鼓勵關鍵零部件及整機裝備自主化、產業化,扶持工業支撐軟體的開發與套用。
  打造高端裝備協同創新平台。落實首台(套)裝備、重大短板裝備扶持政策,加快製造業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加快省級CPS離散製造數位化、智慧型家電、高檔數控工具機及關鍵功能部件等創新中心的組建工作,形成跨地域、跨行業協同攻關格局。
  節能環保裝備。重點研發餘熱余壓回收利用技術和設備,發展節能泵、氣體壓縮機節能通用裝備,推動節能高效燃氣輪機、餘熱鍋爐、制冷機、高效換熱器、蓄能器等核心裝備的研發和生產。圍繞高效節能電器及電氣機械,重點發展高效節能變頻調速電機,著力支持輸配電設備製造、電動機製造,積極推廣套用自動控制系統等設備。重點發展節能高效污水處理、城市深層排水系統、污水處理廠中水再利用、河湧水環境修復等技術和設備。推動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和專用設備製造,重點發展PM2.5(細顆粒物)、臭氧、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因子和燃煤電廠廢氣、汽車尾氣等的污染防治技術和設備。
  新能源(儲能)裝備。加快突破電解水制氫技術、光化學制氫技術,推進氫氣提純、液態儲氫等技術和產業化,積極布局生物質制氫技術,重點發展氫氣製造設備、站用高壓儲氫罐、高壓氫氣加注設備,開展氫燃料電池關鍵技術攻關,有序推進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核電裝備研發製造,重點發展第四代大型先進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氣水分離再熱器、快堆及後處理技術裝備及核電站核島其他主設備,積極開發核電用防輻射材料和核燃料加工設備。加快風力發電機變流器純水冷卻設備的生產製造,推動實現風電關鍵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產。積極發展以太陽能與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為代表的熱能利用裝備、太陽能高溫熱發電系統等熱發電裝備。加強光伏電池生產設備和輔助材料、光伏檢驗技術及檢測裝備創新研發,推動光伏生產裝備、電站集成和運營維護智慧型化。發展智慧型輸變電成套裝備、配網自動化設備、微電網系統以及智慧型化檢測裝備等。推動儲能技術裝備產業化發展,聚焦低成本、長壽命、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市場化套用要求,攻關儲能關鍵材料、單元、模組、系統和回收技術短板。積極開發儲能系統集成與智慧型控制技術,加快壓縮空氣、液流電池等長時儲能技術商業化以及飛輪儲能、鈉離子電池等技術規模化發展。重點開發分別適用於長時間大容量、短時間大容量、分散式以及高功率等模式套用的儲能技術裝備。積極開展儲能技術套用示範、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套用示範。
專欄 13 建設新能源產業集群
  建立新能源產業平台。通過政企合作、政校合作等方式,統籌接入粵港澳區域性新能源交流中心、交易中心、分析檢測中心,協同打造新能源公共研發服務平台。打通氫能交易渠道,探索建立氫能交易平台,推動氫能交易多元化,打造全國“氫能價格交易指數”。
  推動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以城市公共充電站、分散式公共充電樁(群)、公共服務領域專用充電設施為主要載體的充電設施服務網路,推動充電裝備、設施和服務本土化。
  加快智慧能源套用。以國家“網際網路+”智慧能源示範項目為依託,著力培養“網際網路+能源”新業態,構建實現全市能源信息互聯互通以及政府、企業、公眾等互動、共享、套用的能源互聯平台。藉助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和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智慧能源套用平台,推動能源信息互聯共享體系、智慧型化綜合用能解決方案、基於能源大數據中心的智慧能源套用,實現能源智慧型化、精細化管理。
  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依託廣州開發區新能源綜合利用示範區、番禺節能科技園、各新能源汽車基地等,建設若干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基地,推動形成黃埔區、番禺區、增城區、南沙區、白雲區、越秀區“多園互補”的優勢明顯、配套齊全、特色鮮明的新能源產業基地和集聚區。重點構建以黃埔氫能產業創新核心區、南沙氫能樞紐、番禺乘用車製造及分散式發電研發基地、從化商用車生產基地和白雲專用車生產基地的“一核、一樞紐、三基地”的氫能產業布局。
  (二)轉型發展五大特色優勢產業。
  以工業網際網路平台賦能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為主線,推動紡織服裝(含箱包皮具)、美妝日化、智慧型家電(含燈光音響、安防設備)、珠寶首飾、食品飲料等五大特色優勢產業向高端化定製化轉型升級,培育一批新的“廣州製造”品牌,打造時尚之都,建設現代都市消費工業集群,助力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1. 紡織服裝(含箱包皮具)。
  聯合汕頭、佛山、惠州、汕尾、東莞、中山、江門、湛江、潮州和揭陽等地市紡織服裝專業鎮,強化紡織服裝原材料及輔料、製品研發與製造、設備製造等產業鏈優勢環節,重點發展高智慧型感知、運動、防護服等功能服裝和生態服裝。鼓勵“帶貨達人”“網紅主播”等整合冬粉需求,參與紡織服裝企業商品設計與品控環節,發展“網紅定製”服裝服務。鼓勵企業對標或聯合國際知名箱包皮具設計企業,加大對皮具外形、箱包造型、鞋楦、鞋靴樣板等前端設計環節的投入力度,支持企業深度挖掘消費需求,適應和引領消費升級趨勢。重點發展時尚箱包、皮具、高檔汽車坐墊、家具裝飾等製革品,根據人體腳型、運動機理、美學原理等發展中高端皮鞋類產品,個性化定製或柔性定製中高端箱包產品。加快紡織服裝企業智慧型化改造,推動服裝設計、製造、管理、倉儲、物流配送等環節數位化轉型。
  2. 美妝日化。
  重點打造以化妝品生產為主導的全產業鏈,提升化妝品生產、研發設計、展示展銷和綜合服務等產業鏈重點環節。護膚產品領域重點發展含清潔皮膚及補充皮膚養分等功能在內的面部護理、身體護理、手部護理和護理套裝,如膏霜、乳液、洗面用品、沐浴露、面膜等,促進產品系列化、功效多元化發展。彩妝產品領域重點發展面部、眼部、唇部和指甲全套彩妝產品及彩妝工具,提供彩妝解決方案。香水產品領域重點突破包裝、瓶型、顏色和香味設計瓶頸。
  3. 智慧型家電(含燈光音響、安防設備)。
  搶抓消費升級機遇期,聯合佛山、惠州打造全球領先的智慧型家電產業集群,鞏固擴大傳統家電產品優勢,推動家電產品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突破感測/控制器、人機互動、數據加密等關鍵核心技術,發展設備兼容性好、用戶使用便捷的智慧型家居系統,鼓勵家電品牌企業與軟體開發商合作,推出更好的智慧型家居解決方案。突破智慧型溫控、油脂自動分離、非紫外線臭氧消毒、空氣源熱泵等關鍵技術,發展以智慧型衣物護理機、空氣淨化器、中央空調機組為代表的生活家電產品,低噪音高吸力油煙機、嵌入式灶具、蒸微一體機、嵌入式冰櫃等為代表的高端廚電產品,無線吸塵器、掃地機器人、擦窗機器人等為代表的室內清潔家電產品,智慧型馬桶、集成吊頂等為代表的衛浴類家電產品等。按照數位化、專業化、時尚化的思路,發展話筒、效果器、時序器、調音台、功放器、光束燈、雷射燈等舞檯燈光音響設備。積極發展防火牆門鎖、網路攝像頭、紅外幕簾等智慧安防設備。
  4. 珠寶首飾。
  鼓勵珠寶飾品產業向品牌化、個性化、時尚化發展,發展珠寶首飾加工、鑲嵌和定製服務,拓展舊金回收、寶石零售、首飾清洗、設計起版等,提升珠寶產業區域特色經濟和品牌優勢。完善鑽石產業鏈供應鏈,打造有全球競爭力的粵港澳大灣區鑽石產業生態圈,發揮廣州鑽石交易中心世界鑽石交易所聯盟成員作用,加強與世界鑽石交易所聯盟、世界鑽石理事會、金伯利進程等國際機構及機制的合作,舉辦廣州國際鑽石行業峰會。
  5. 食品飲料。
  大力發展飲料製造、特色食品製造和健康食品加工。鼓勵飲料骨幹企業加大風味型、功能性飲品開發力度,突破非熱殺菌、無菌灌裝等核心技術,開發漿果果汁、植物蛋白等高附加值飲品,加大果渣、茶渣等副產物資源化再生利用,推動飲料產業高端化發展。深度挖掘廣州特色食品,推動廣式蜜餞、臘腸、臘肉、廣式海產品等特色食品產業精品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圍繞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開發以能量棒、即食燕麥、代餐奶昔等為代表的健康食品,支持方便休閒食品向多品種、營養化、高品質方向發展,積極發展風味獨特、營養健康的休閒食品,支持綠色食品健康溯源平台及體系建設。
專欄14 建設現代都市消費工業集群
  增品種,提品質。套用網際網路技術,引導企業充分對接市場需求,開展柔性化生產。引導智慧型家居、燈光音響、化妝品等領域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縮短產品疊代周期,加強市場分析預測,把握市場機遇,創新產業、服務業態和服務方式,提高市場開拓能力。鼓勵企業採用國內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通過SC(食品安全生產)、ISO(國際標準化組織)、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高產品檔次和技術水平。
  加大品牌宣傳培育力度。實施“名品名企名家名區工程”,引導企業把主要產品與廣州文化進行有機結合,提升文化品位。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發揮既有的品牌優勢,以優勢促名牌,以名牌帶優勢。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收購海外品牌,支持自主品牌在境外的商標註冊和專利申請,促進自主品牌跨國經營與國際化發展。
  推進消費模式智慧型升級。以琶洲網際網路聚集區為核心載體,積極培育移動支付、新零售、共享經濟、平台經濟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在南沙新區片區設立“區中園”,深化與港澳在航運物流方面的合作。
  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在白雲區、花都區、番禺區、黃埔區、從化區、增城區、南沙區等重點布局發展現代都市消費工業,加快推動“產、學、研、銷”一體的規模化個性定製生產基地建設。
  (三)融合發展五大製造服務業。
  瞄準“微笑曲線”兩端,按照“高端化、規模化、融合化”的思路,把服務型製造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加快整合生產性服務業資源,大力推廣服務型製造新模式,加快發展定製服務、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系統集成、現代物流等,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動製造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1. 定製服務。
  加快培育引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規模化個性定製龍頭骨幹企業,建成較完整的規模化個性定製產業體系和發展生態。暢通定製服務渠道,鼓勵日用消費品、紡織服裝、家居建材、電子終端、機械裝備和汽車等領域企業通過客戶體驗中心、線上設計中心,結合大數據技術,挖掘分析客戶需求信息,搭建定製設計和用戶參與設計的供需通道。提升定製服務能力,加快零件標準化、部件模組化和產品個性化重組,推進生產製造關鍵環節組織調整和柔性化改造,提升對消費需求的動態感知設計、製造和服務能力。支持開展大批量定製服務。打造定製服務品牌,支持企業利用工業網際網路、VR/MR(混合現實)、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做響“定製之都”品牌。
專欄15 建設定製家居產業集群
  重點發展仿真和虛擬設計製造、參數化智慧型設計、網路協同設計等技術,推動銷售設計網路化、生產排程數位化、製造執行信息化、流程管理智慧型化,實現線上、線下與前端、後端全面協同的全價值鏈的規模化個性定製。
  全面推動實施“定製計畫”,培育引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定製家居龍頭骨幹企業,推廣一批歐派、索菲亞等定製家具品牌,加快建設一批體現“廣作”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的家具品牌,打造一批集總部經濟、展示體驗為一體的產業集聚園區,持續推進廣州家具產業高質量發展,建成較完整的規模化個性定製產業體系和發展生態。將廣州打造成為世界先進、國內領先的規模化個性定製產業創新策源地、套用示範地、產業集聚地,助力廣州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定製之都”。
  2. 工業設計。
  強化創新設計引領,加強汽車、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等產業的產品外觀、結構、功能等設計能力建設。支持工業設計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需求等方面的研發套用,不斷深化設計在企業戰略、產品開發、品牌策劃、綠色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推動工業設計服務領域延伸和服務模式升級。實施工業設計能力提升行動,積極培育國家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推動工業設計研究院建設,鼓勵優勢企業建立獨立工業設計中心,加快培育第三方設計企業,支持工業設計企業專業化發展。積極參與珠三角工業設計走廊建設,推動從化區生態設計小鎮、白雲區廣州設計之都建設,支持舉辦世界生態設計大會、廣州設計周。探索發展眾包設計、雲設計、協同設計等新型模式,增強自主創新設計能力。
  3. 檢驗檢測。
  聚焦新能源和智慧型網聯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石化與新材料、生物醫藥與健康、高端裝備、都市消費等重點產業,加快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打造集研發設計孵化、檢驗檢測認證、標準制修訂、培訓配套服務於一體的檢驗檢測產業鏈。加強計量、檢測技術、檢測裝備研發等基礎能力建設,發展面向設計開發、生產製造、售後服務全過程的分析、測試、計量、檢驗等服務。推進專業檢驗檢測認證平台建設,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新技術行業提供線上線下產品檢測、計量檢測服務。打造全國領先的智慧型網聯汽車測試基地、無人機測試基地,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檢驗檢測機構,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完善檢驗檢測機構(實驗室)資源庫、檢驗檢測服務信息庫、認證資源庫、認證服務信息庫、儀器設備資源庫、標準資源庫等信息庫建設,建立檢驗檢測數據第三方抽查機制,確保檢驗檢測數據的公信力。
  4. 系統集成。
  依託汽車、高端裝備、數字核心產業領域技術和服務沉澱,大力培育系統集成服務商,通過總承包、總設計等系統集成服務,整合供應鏈,促進產業鏈上下游聯動發展。圍繞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需求,開展智慧型製造服務診斷,提供生產管理提升、運營最佳化、智慧型化生產線集成等專業化、系統化、集成化的系統解決方案。重點發展先進重大裝備、成套設備等交鑰匙工程和高新技術、新興戰略產業領域的總集成總承包服務。鼓勵製造企業延伸價值鏈,發展專業化生產性服務,提供產品安裝、調試、集成、故障診斷等服務。發揮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在系統集成服務作用,拓展系統集成服務新業態。
  5.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積極推進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建設保稅物流集散中心,布局建設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物流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園。加快發展冷鏈物流、電商物流、應急物流等現代物流新業態。推動人工智慧、物聯網、5G技術等新技術在物流行業套用,加快物流中心智慧型化、無人化升級。打通機場、港口、鐵路物流及信用信息節點,推動交通、海關、邊檢、商務等公共部門信息開放共享,提升物流供需匹配效率。健全現代物流公共平台體系,探索高效物流模式,大力推廣多式聯運、甩掛運輸、共同配送、統一配送等先進物流組織模式。
  四、實施深度融合的“八大提質工程”
  (一)實施數字經濟提質工程,推進兩化兩業融合。
  1. 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推動基礎通信運營企業加大5G網路建設和試點投入,支持重點行業領域建設5G專網,推廣“一桿多用、智慧燈桿”。打造省級5G產業園,加快建設廣州科學城和中興廣州知識城、廣州軟體谷等5G核心產業基地以及慶盛人工智慧產業園、琶洲網際網路產業園等關聯產業基地。推動數據中心提質增效,向規模化、一體化、綠色化、智慧型化方向發展,布局建設低時延類小型或邊緣數據中心。加快廣州開發區省級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建設一批“5G+工業網際網路”示範園區,打造一批“5G+工業網際網路”典型套用場景。以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廣州)為牽引,推動汽車、高端裝備等重點行業建設運營一批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及以下其他服務節點。推進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和行業性、功能性平台建設。建立數字新基建重點項目庫,開展一批重點套用試點示範項目。完善數據要素市場流通運營模式、交易模式、技術支撐、安全保障,推動建立協同高效、安全有序的數據要素流通體系。
專欄16 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行動計畫
  全面建成高水平全光網路。推動完善骨幹光纖網路布局,推動廣州網際網路交換中心等平台協同發展。建設千兆光網城市,全面推進新建住宅光纖到戶,主流小區具備千兆寬頻,滿足4K/8K電視、虛擬現實等業務傳輸需求。推進百兆光纖進農村,實施鄉村信息基礎設施振興工程,農村光纖用戶普遍提速到100兆以上。
  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網路。大力發展5G網路,建成全國區域創新套用高地,統籌編制5G站址規劃,全面推進5G規模化建設。加快建設智慧燈桿。支持車聯網、自動駕駛、超高清視頻、人工智慧、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等新技術套用場景。
  推動新型網路建設。逐步構建以數據中心為核心的未來網路,全面布局基於IPv6的下一代網際網路,推動通信網路、業務及終端支持IPv6,推進骨幹網、城域網、接入網、網際網路數據中心和支撐系統的IPv6升級改造。建設超高清互動數字家庭網路。
  推進套用網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窄帶物聯網,推進面向5G技術的物聯網建設。大力推進工業企業內外網建設,構建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體系。支持建設運營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鼓勵工業企業、信息化企業建設二級節點。支持廣州超算中心拓展大數據業務。
  2. 加快製造業數位化升級。推動信息技術在製造業深化套用,重點抓好“雲端+終端”工業大數據平台、工業作業系統及其套用軟體、智慧工業雲與製造業核心軟體等的研發與推廣套用。大力推動智慧型製造裝備與智慧型製造工業軟體研發套用,提升國產智慧型技術及產品的質量,培育智慧型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堅持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並行推進,分行業分類施策開展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開展國家級、省級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搭建企業上雲公共服務平台,為平台服務商和工業企業提供精準對接平台,推動企業“上雲上平台”。推動“製造+5G”,支持5G與製造業深度融合,通過典型套用帶動5G系統及終端設備產業發展。推動產業鏈群整體智慧型化轉型,支持先進制造業集群實施智慧型化改造,開展智慧型製造新模式推廣示範。
  3. 推動服務業數位化轉型。推動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積極開發工業APP。發展融資租賃、信息增值等新興服務。加快發展數字商貿和數字文創,鼓勵企業發展“新零售”商業模式,利用數位技術提升文化傳播影響力。推進發展數字金融,促進數字與金融融合,利用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豐富金融科技業務及產品服務,拓展金融服務載體,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水平。
  4. 推進農業數位化發展。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建設國際種業中心,提升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功能。加快推廣智慧型化無人機農場,打造“農業+人工智慧”“農業+5G”等數位化套用的新場景。推進農業數據資源共享,促進數字資源協同管理。發展為農信息服務,鼓勵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專家加強線上技術指導服務。發揮網站和新媒體作用,發布政策信息、實用技術、市場動態、價格行情等信息,為農戶生產經營提供服務,依託重點企業建設農村電商服務平台。
  5. 拓展數位技術套用場景。充分利用5G、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在交通、教育、醫療、金融、商務、政務等領域探索建設套用場景項目,滾動發布數字經濟領域優質套用場景。全力打造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共建套用場景,推動國內外技術創新、產業發展和新型智慧套用等成果在廣州率先落地。
  (二)實施產業鏈群提質工程,推進產業鏈上下游融合。
  1.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篩查重點產業鏈缺鏈、斷鏈環節,制定產業鏈重點環節招商目錄。加強與深圳、佛山、東莞、惠州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產業協同發展,統籌協調產業鏈關鍵節點布局。發揮產業鏈工作聯動協調機製作用,圍繞重點產業加強靶向招商、產業鏈招商,引進一批產業鏈龍頭企業及項目,推動現有龍頭企業、重大項目釋放更大產能。維護產業鏈運行穩定,分行業做好產業鏈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最佳化企業服務和針對性解決方案,培育生態主導型企業,增強產業鏈關鍵環節和優質企業根植性,留住產業鏈重點產能、核心環節、關鍵產品。持續實施技術改造,圍繞重點產業分年度安排實施一批國家、省、市三級技術改造項目,推動產業智慧型、綠色、服務、高端發展。
  2. 形成“萬千百”產業集群梯隊格局。瞄準國際國內先進水平,聚焦基礎好、優勢強、潛力大的重點產業,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全國競爭力的產業集群。聚力打造智慧型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全力建設綠色石化、現代高端裝備、半導體與積體電路、超高清視頻和新型顯示等超千億級產業集群,積極培育紡織服裝、美妝日化、食品飲料等若干百億級產業集群,形成“萬千百”產業集群梯隊格局。積極組織集群促進機構參加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廣東省特色產業集群數位化轉型試點,開展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試點示範和廣東省特色產業集群數位化轉型試點。
專欄17 “萬千百”產業集群創建行動計畫
  聚力打造萬億級產業集群。打造智慧型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汽車產業(含汽車及零部件、智慧型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等)總產能達到500萬輛,年產值實現1萬億元,形成較為完備的世界級汽車零部件產業供應體系和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打造“智車之城”。聚焦生物製藥、化學製藥、現代中藥、高端醫療器械、智慧醫療與健康等領域,打造世界一流“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高地”。
  全力建設千億級產業集群。兼顧傳統與新興、優勢與特色,推進建設和提質升級綠色石化、新材料、現代高端裝備、新能源、半導體與積體電路、超高清視頻和新型顯示、軟體和信創、工業網際網路、都市消費、定製家居等千億級產業集群。集群產值規模占全省比重位居前列,集群創新引領能力和綜合影響力明顯增強,地標性特徵更加鮮明,集聚帶動效應更加明顯。
  積極培育百億級產業集群。著眼產業發展的根植性,積極培育紡織服裝、美妝日化、箱包皮具、珠寶首飾、食品飲料、遊戲電競等若干百億級產業集群。建成一批專業園區載體,壯大一批龍頭骨幹企業,孵化一批行業單打冠軍,打造一批“廣貨”地標品牌,培育一批優質拳頭產品,產業集群化、生產智慧型化、品牌高端化、環境友好型發展成效顯著,打造“廣州製造”新名片。
  (三)實施技術創新提質工程,推進科技與產業融合。
  1. 聚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支撐,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廣州路徑”,著力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聚焦海洋、生命、信息等國際重點前沿領域,積極對接國家和省戰略資源,加大核心技術前瞻性研究,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多技術領域集成創新,以創新優勢引導產業資源集聚。實施重點領域專項研發計畫,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人工智慧、智慧型網聯汽車、新材料、新能源等關鍵領域,積極參與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以建鏈、強鏈、補鏈、延鏈為重點,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精準遴選一批產業上下游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重大裝備攻關需求,編制發布全市重點產業關鍵基礎技術和產品創新目錄,解決一批“卡脖子”短板問題,突破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體、基礎材料等領域瓶頸,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探索完善與產業需求匹配的技術創新鏈條,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融通發展。
  2. 打造重大科技創新平台。以中新廣州知識城和南沙科學城為極點,以“一區三城”為主陣地,連結廣州科學城、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天河智慧城、南沙慶盛片區、南沙明珠科學園等關鍵節點,集聚國際一流的人才資源、科技基礎設施、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科技型企業,最佳化科技創新空間布局,形成引領廣州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軸。匯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形成以廣州實驗室和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引領,以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2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骨幹,以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4家省實驗室、十餘家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台為基礎的“2+2+N”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圍繞重點產業領域,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製造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以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龍頭企業牽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投資機構等組建一批國家級、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高水平建設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金髮科技)、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聚華顯示)、省智慧型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廣汽集團)、省機器人創新中心(國機智慧型)等,力爭在前沿產業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創業孵化鏈條,對創業項目及初創企業提供精準孵化服務,推廣創客空間、眾創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創客實驗室等新型孵化模式,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3. 構建開放型協同創新網路。瞄準產業發展前沿,依託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縱深推進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構建產學研有效銜接、跨區域通力合作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全面增強創新資源集聚能力、創新策源能力和創新成果轉化能力。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契機,加快黃埔穗港智造特別合作區建設,推進“一區三城”與深圳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等區域重大創新載體聯動,共同推進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等省實驗室建設,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點從資金撥付、人員簽注、設施共享、數據使用等方面突破體制機制障礙,鼓勵穗港澳大學和科研院所互設機構,開放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享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用科研數據資源,推動港澳科技科研成果在廣州落地轉化。在重點產業領域廣泛開展國際技術交流與項目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城市合作,鼓勵科研機構、高校院所等積極承擔和參與國際重大科技合作項目,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立海外研發機構、全球創新中心。
  4.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路徑。推動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試點,吸引國內外創新成果到廣州進行二次開發、轉移轉化。主動對接工業和信息化部,加快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製造業創新成果產業化試點(廣州),推動工業和信息化部7所部屬高校等科技創新資源在穗轉化。加快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等建設,高效運營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探索在環大學城、環中大等區域打造開放式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加快建設重點領域研發成果中試及套用推廣公共服務平台,探索建立符合國際規則的創新產品政府首購制度,為重點領域的重大創新產品提供套用場景,支持材料及零部件首批次、軟體首版次、裝備首台套套用,鼓勵高新技術企業互購創新產品,探索建立基礎產品市場套用疊代機制,最佳化建設質量檢驗、認證認可等基礎服務體系。構建專業化國際化成果轉化信息平台,推動科技成果與企業技術需求有效對接,培育和引進高端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最佳化技術契約認定登記服務機構建設。建立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的公共服務平台,加強企業與國防科研院所、軍事院校合作,推進創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基地,實現軍民兩用技術成果的雙向快速轉化。
專欄18 科技創新重點行動
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提升行動
  加快建設廣州實驗室和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平建設生物島、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等省實驗室,高水平建好鵬城國家實驗室廣州基地、張江國家實驗室廣州基地,推進全國首個航空輪胎動力學試驗大科學裝置建設。圍繞生命、海洋、材料、信息等重點領域,新建一批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企業創新中心。
  積極發揮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自主創新示範區、廣深港澳科技走廊的核心增長極作用。加快推進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南沙科學城等建設,全力建設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依託南沙科學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把中新廣州知識城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支持廣州科學城建成國際一流的中國智造中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協同創新引領區、黃埔硬科技創新先行區,推動國家超算廣州中心繫統升級,提升人工智慧算力。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
  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試點,加快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製造業創新成果產業化試點(廣州)、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等,推動環五山、環中大、環大學城等重點區域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加速國家、省、港澳及境外科研成果在穗轉移轉化。
  加快建設重點領域研發成果中試與套用推廣公共服務平台,編制發布全市重點產業關鍵基礎技術和產品創新目錄。
  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信息庫,用好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等服務平台,推動科技成果與企業技術需求有效對接。
  積極培育和引進高端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最佳化技術契約認定登記服務機構建設,拓展技術交易契約登記網路。
創新企業主體培育提升行動
  分層分類服務科技創新企業做強做優做大,跟蹤服務一批高精尖企業,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獨角獸企業,推動一批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升級為高新技術企業。
  積極推動企業自主設立產業創新研究院,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加大對國有企業科技創新考核力度,引導和鼓勵民營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在境外收購、併購高技術企業和研發機構,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給予稅收優惠。
  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高水平建設共性技術平台,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未來產業培育行動
  謀劃布局量子科技、區塊鏈、太赫茲、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納米科技、天然氣水合物等一批引領型未來產業,以技術疊代推動“換道超車”。
  聚焦量子通信、量子測量、量子計算等領域,積極研發量子通信技術,開展量子通信網路運營,推動量子通信產業化,探索開展量子精密測量和量子計算機研究,推動量子測量套用成果的產品化和量子計算機的物理實現。
  加快區塊鏈技術創新、功能拓展、場景設計,實現區塊鏈算法理論創新和共性技術突破,重點推動多重共識算法、非對稱加密算法、分散式容錯機制、智慧型契約、分散式存儲、點對點傳輸技術、異步算法等領域的基礎研究,發展公有鏈、私有鏈、聯盟鏈等區塊鏈技術,布局區塊鏈產業套用。
  加快發展太赫茲積體電路、融合天線與前端的一體化太赫茲系統,基於太赫茲6G通信技術的地面通信、空間通信、微小尺度通信技術以及面向國家安全大流量快速安檢的太赫茲成像技術。
  開展幹細胞基礎醫學研究,發展幹細胞製品(藥物)、無血清幹細胞培養基、幹細胞規模化製備生物反應器、基於幹細胞的功能性化妝品原料等產品,研究血管支架、人工關節和脊柱、人工耳蝸、心臟起搏器等高端植介入產品及新型體外快速診斷儀器和試劑的核心關鍵技術。
 
 (四)實施主體壯大提質工程,推進企業融通發展。
  1. 深化“三個一批”企業培育工作。做強一批龍頭骨幹企業。推動製造業骨幹企業入庫發展,打造更多過百億超千億製造業領軍企業,推動更多大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中國500強。積極引進大型央企、民企、外企來穗設立總部或區域總部,布局重大項目。實施企業創新能力和質量效益倍增計畫,支持重點企業開展兼併重組,提升企業國際化發展能力。壯大一批“兩高四新”企業。完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機制,實施“專精特新”專項培育行動,完善“兩高四新”企業培育庫。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能力強、成長性好、專注於細分市場、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引導成長為製造業單項冠軍。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上雲上平台”等專項工作。培育一批“小升規”企業。開展“小升規”行動,加強“小升規”扶持政策宣傳,落實獎勵政策,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困難,推動一批企業實現“小升規”“規升巨”。採取切實措施,積極促進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
  2. 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鼓勵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協同,支持骨幹企業通過技術輸出、資源共享、供應商管理等方式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形成功能互補、協作緊密、關鍵環節自主可控的產業配套能力。支持龍頭骨幹企業圍繞產業鏈建設小微企業雙創載體,以數據和資源賦能支持中小企業。依託龍頭企業建設科技創新社區,以“前孵化—孵化—加速產業化”全孵化鏈條為主線,推動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積極承辦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合作論壇,推動大中小企業相互採購、配套集成、抱團發展。
  3. 支持民營經濟加快改革發展。提升民營企業發展的市場環境、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和政務環境,繼續完善市領導與民營企業家懇談會制度,開展市領導掛點聯繫重點民營企業工作,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加快推進民營骨幹企業培育,探索建立民營企業家培育長效機制。最佳化民營企業服務,持續開展民營企業服務周、“中小微企業日”等活動,豐富活動形式,提升活動檔次。
  (五)實施灣區協同提質工程,推進城市與區域融合。
  1. 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深化區域協同發展。利用好“雙區驅動”機遇,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行動計畫,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深度參與珠江東岸高端電子信息製造產業帶和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建設,共建若干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群。積極對接香港、澳門,持續深化穗港澳全面合作,建好穗港、穗澳各類合作產業園,規劃建設粵港深度合作園,探索建設粵澳合作葡語國家產業園。加強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比翼雙飛”,深化產業規劃和項目布局對接,共建智慧型網聯汽車和智慧型裝備產業集群,深度開展生物醫藥產業合作,促進兩市人員、物資、信息、技術、資金自由高效便捷流動。強化廣州—佛山極點帶動,高水平推進廣佛全域同城化,加快建設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聯手打造先進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四個萬億級產業集群,與佛山、惠州共建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慧型家居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化廣清一體化,推進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建設,輻射帶動梅州、雲浮、韶關、河源等“入珠融灣”。深化與中山、肇慶、江門、珠海、東莞等城市合作,推動與湛江、汕頭、汕尾、揭陽、潮州、茂名、陽江對接合作,參與東西翼生物醫藥、石化等產業集群建設,協同構建世界級沿海產業帶。
  2. 立足超大內需市場,推動暢通國內大循環。深度融入國內市場,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暢通循環。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最佳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有機結合需求牽引和供給創造。統籌推進“新基建+新產業+新消費”,支持廣州優勢企業參與國內建設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最佳化產銷對接,提升“廣貨”市場占有率和美譽度。依託京廣、貴廣、南廣等高鐵線路和珠江—西江黃金水道,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和高鐵經濟帶建設,深化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長三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的戰略對接,加強與海南自由貿易港聯動,構建更廣範圍的功能互補、梯度發展、協調共進的產業布局體系。
  3. 有序推進國際合作,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主動向全球開放市場,深化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合作,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落實國家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和放寬外資股比限制等政策,全面實行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依託廣州開發區建設“一帶一路”合作創新示範區,深化中以、中日生物醫藥產業合作、中瑞生態設計合作和中沙產能合作。圍繞重點產業領域制訂招商計畫,開展定向招商、產業鏈招商和園區招商,集聚一批投資額大、產業關聯度高、支撐“十四五”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實施新一輪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行動,加強與沿線海港空港合作,辦好南沙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鞏固傳統優勢產品出口,支持高附加值、自有智慧財產權、自有品牌產品出口。依託廣州鐵路貨櫃中心站推動中歐班列擴量增效,發展跨境電商、海外倉、保稅物流、外貿綜合服務、數字貿易等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優勢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到境外建設研發與生產基地,實現裝備、技術、品牌、服務、標準走出去。
專欄19 區域合作重點領域
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合作
  落實協同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行動計畫,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深度參與珠江東岸高端電子信息製造產業帶和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構建。
  促進穗港澳規則深度銜接,以“灣區通”工程為牽引,積極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多樣化實現形式,推動南沙建設內地與港澳規則相互銜接示範基地。
廣深“雙城聯動,比翼雙飛”
  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推進“一區三城”與深圳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聯動,共建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等省實驗室。
  加強產業規劃和項目布局對接,聯合培育智慧型網聯汽車先進制造業、國家智慧型裝備產業集群,開展生物醫藥產業合作。
廣佛全域同城化
  高質量、高規格、高起點推動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建設,做好頂層設計,創新同城化利益協調機制。
  大力推進“廣州服務+佛山製造”聯動發展,加快打造先進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四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廣清深度一體化
  配合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建設任務,加快籌組合作區管理機構,推進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建設。
  配合探索推進“廣州總部+清遠基地”“廣州總裝+清遠配套”“廣州前端+清遠後台”“廣州研發+清遠製造”“廣州孵化+清遠產業化”等合作模式。
  (六)實施三品戰略提質工程,推進先進制造與消費升級融合。
  1. 增品種,豐富產品多樣性。增加多元化產品供給,適應消費升級需求,依託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廣個性化設計、柔性化生產、智慧型化服務,創新產品品類,培育重點領域消費細分市場,提升食品飲料、日用化工等有效供給水平,支持發展一批嶺南特色食品,鼓勵定製家居、時尚服飾、化妝品、珠寶、智慧型終端等向設計時尚化、技術高端化、品牌國際化突破。強化產品創新支撐,打響“廣州原創”“廣州設計”品牌,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工業設計中心,積極推廣批量定製與模組化、數字樣機與仿真、產品綠色與生態化、產品人文與情感化創意等先進設計技術,鼓勵企業套用設計雲平台進行協同設計,套用工業網際網路增強用戶體驗設計,加大智慧型製造新產品設計的支撐。
  2. 提品質,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升級標準體系,推進產業和產品標準化建設,鼓勵制定高於國家和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制定實施節能減排、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行業標準,培育一批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廣州製造”認證產品和領跑標準。開展先進標準化體系建設試點,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合作,融會貫通國際高水平質量標準,創建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加強質量管理,加快建設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市,發揮市長質量獎引導激勵作用,推廣套用國際先進質量管理模式,培育一批質量管理標桿企業。推動規模以上企業完善計量檢測管理、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工程質量管理等綜合質量管理體系,打造規範化、標準化、精細化生產運營模式,增強產品和服務質量穩定性與可靠性。推進質量檢驗檢測和認證,加快國家質檢中心、全球質量溯源實體中心等平台建設,發展第三方質量檢驗檢測和認證服務,完善驗證結果通告和處理制度。推行產品認證制度,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清真認證、有機認證和註冊等領域的國際合作。
  3.創品牌,提升製造美譽度。提升品牌競爭力,鼓勵企業實施商標品牌戰略,建立品牌管理體系,圍繞研發創新、設計創意、生產製造、質量管理和行銷服務全過程制定自主品牌發展戰略,增強品牌設計、創新和行銷能力,打造有特色的品牌和產品。培育中高端自主品牌,依託公共媒體資源宣傳和講好廣州區域品牌故事,創新發展“老字號”品牌,不斷提高品牌文化附加值,打造更多具有全國乃至國際影響力的名企、名品、名牌,擦亮“廣州製造”新名片,與港澳、深圳等共塑“灣區製造”品牌。打造國際化品牌,引導企業積極註冊境外商標,支持一批優勢企業和自有品牌“走出去”,通過全球資源整合、業務流程改造、產業鏈提升、資本運作等方式,加快提升國際競爭力。鼓勵有實力的企業積極收購國外品牌和將自主品牌進行商標國際註冊。大力提升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廣州國際品牌節等展會輻射面與影響力,精心辦好更多高水平展會,打造“中國製造”展示地。
專欄20 “廣州製造”品牌打造行動
企業品牌提升行動
  圍繞重點行業,建立廣州市企業品牌培育庫,開展梯度培育企業行動,多渠道宣傳推廣企業及產品。
  推動企業走出去,組織重點企業赴國內外先進城市參加國際一流的行業展會,拓展國內外市場。
產品品牌發展行動
  推動規模化個性定製發展。發揮國內領先的“網際網路+”定製家居生產基地優勢,通過個性化設計、柔性化生產、智慧型化服務,鼓勵家居、智慧型家電、時尚服飾、智慧型終端等行業協同創新,滿足用戶需求,加快建設“定製之都”。
  振興廣州“老字號”。挖掘知名老字號傳統技藝和品牌內涵,培育打造一批中華老字號大品牌,建設一批老字號傳承、體驗項目,鼓勵利用網際網路、新零售拓展銷售渠道,打造獨具嶺南特色的“老字號”新地標。
  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運營專業機構、品牌設計創意中心,構建設計創新資源共享平台。整合共享各行業設計資源,建立企業自主設計沙龍、工業設計中心、設計集聚區及國際化的創新設計公共服務平台。
品牌服務構建行動
  支持第三方完善品牌評價標準和培育服務。整合政府、高校、媒體、協會、行業標桿企業資源共同建設品牌評價實驗室,完善品牌無形資產價值評價標準和規範體系,構建聯動粵港澳大灣區的質量品牌評價機制。建立品牌創新培育基地,推動品牌培訓、培育、評價、發布、交流傳播等品牌規範化建設工作。
  建設一批體驗中心。在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北京路步行街、天河路等重要商圈,建設定製消費體驗中心和展示中心,形成線上引流、線下體驗互動的個性化定製消費體驗空間,擦亮全球“定製之都”名片。
  強化品牌保護和支持。建設廣州知名品牌庫,對涉及品牌庫企業的智慧財產權侵權行為,加大打擊和索賠力度。
  (七)實施綠色低碳提質工程,推進產業與生態融合。
  1. 加快工業綠色低碳改造。積極在工業領域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部署,最佳化工業用能結構,發展新興和低碳產業,嚴格實施“雙控”目標考核。嚴格執行國家投資管理規定和產業政策,科學調整落後產能淘汰標準,完善市場退出機制,有序淘汰轉移高耗能、高排放企業。支持推動高效節能裝備、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垃圾焚燒裝備等節能低碳技術和設備的研發和產業化,推動節能低碳技術與大數據、“網際網路+”、物聯網融合,為產業綠色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加強工業節約用水、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監測,實施工業重點用能單位能源“雙控”目標考核,推動工業企業實施節能技術改造,推廣“能效之星”產品。組織實施一批綠色製造技術改造重點示範項目,推進電力、石化、紡織、鋼鐵、造紙、建材等高能耗企業節能技術與裝備套用,實施燃煤工業鍋爐(窯爐)節能改造、餘熱余壓利用、節約和替代石油、電機系統節能、系統節能等節能改造。
  2. 構建完善綠色製造體系。採用先進適用的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淘汰落後設備,建立資源回收循環利用機制,推動用能結構最佳化,加快推動廠房綠色化技術改造,合理布局廠區內能量流、物質流路徑,建設一批綠色工廠。繼續開展綠色設計示範試點,鼓勵套用輕量化、模組化、集成化、智慧型化等綠色設計共性技術,採用高性能、輕量化、綠色環保的新材料,開發推廣具有無害化、節能、環保、高可靠性、長壽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綠色產品。重點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代表性強的循環經濟示範園區、低碳工業園區、生態工業園區等,推行園區綜合資源能源一體化解決方案,推進園區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物交換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建設一批綠色園區。在重點優勢行業選擇一批影響力大、代表性強、實力雄厚、管理高效的龍頭企業,按照產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培育形成綠色供應鏈。
  3. 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在汽車、電力、石化、電子信息、生活垃圾處理等領域,建設引進產業鏈關鍵項目,合理延伸產業鏈,實現項目間、企業間、產業間首尾相連、環環相扣、物料閉路循環,促進原料投入及廢物排放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以及危險廢物的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充分發掘再生資源潛在效益,進一步最佳化各類廢棄產品拆解、分選回收和配送等環節,提高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率和利用價值。
  4. 強化工業安全生產。指導工業行業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充分發揮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將安全技術改造納入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支持範圍,提升工業企業本質安全水平。鼓勵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加大安全技術改造投入,採用先進工藝及裝備,降低安全風險,消除事故隱患。組織開展民爆行業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支持民爆企業開展自動化和智慧型化改造,力爭將生產、倉儲運輸環節工作人員降至最低,實現少(無)人化操作,最大限度降低民爆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制定實施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規範和運營管理辦法,明確充電基礎設施規劃、審批、建設、監督以及平台建立等各環節所涉單位的工作職責與工作細則,建立健全充電基礎設施運營服務與安全保障體系。督促民爆、充電基礎設施企業健全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定期開展應急救援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5. 加強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全面落實環境保護、節約能源資源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強化環境風險防範及應急管理要求,加強項目生產運行過程中的環境監測和事故防範。積極落實環境影響評價相關要求,在發展目標方面,提出循環經濟及綠色製造相關要求;在重點產業方面,提出綠色石化、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產業綠色發展思路;在空間布局方面,提出集約高效產業載體建設要點。總體上,規劃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符合環境保護等相關要求,環境影響風險可控。
  (八)實施營商環境提質工程,推進政府服務與市場主體融合。
  1. 加速對接港澳及國際規則。對標世界銀行和國家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投融資、貿易、仲裁等營商規則體系。重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體制機制“軟聯通”,擴大粵港澳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優先在食品藥品安全、環保、通訊、交通、通關、工程建設等粵港澳三地共識度高的領域實現突破,在商事制度、投資貿易、要素流動、行業監管等方面探索制定規則銜接清單,推動試點商事登記確認制、落地商事登記“跨境通”,支持南沙區建設內地與港澳規則相互銜接示範基地。
  2. 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實施政務服務流程再造,動態調整行政審批備案事項,探索涉企經營許可事項“證照分離”改革,促進“準入”與“準營”同步提速。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全面提升“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水平,深化“一件事”主題套餐服務、“一窗式”政策兌現、“一站式”公共服務改革。鞏固提升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完善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和領導掛點聯繫企業家服務企業機制。支持黃埔區創建國家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支持南沙區、廣州空港經濟區營商環境改革先行先試。深化“獲得電力”3.0改革,最佳化電力接入報裝及外線工程審批流程,推動廣州供電服務“e電通”套用,加快綜合智慧電網套用體系建設,推進能源物聯網、智慧燈桿等深度套用。最佳化稅收營商環境,持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提升納稅繳費便利度,規範和降低港口航運、公路鐵路運輸等物流收費,全面清理規範涉企收費。完善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加快中國(廣州)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建設,為企業智慧財產權申請、授權、交易、維權提供一站式服務。
  3. 提升產業監管能力,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嚴格落實“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推動構建權責明確、公正公平、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全生命周期產業監管體系,提升產業監管能力。率先在安全生產等重點領域健全“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探索建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觸髮式監管、沙盒監管和包容審慎監管機制。加快工業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在行政審批、公共資源交易、財政性資金使用等領域信用信息共享、公開和套用機制,紮實推進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息“雙公示”工作,確保“應查必查、獎懲到位”,加快創建越秀區國家級信用監管示範區。
專欄21 全面最佳化營商環境工程
營商規則國際化銜接工程
  爭取率先在廣州實現粵港澳三地企業“一次認證、一次檢測、三次通行”,加快在數字貿易、服務貿易等領域的規則探索,實現以制度型開放為突出特點的高水平開放。
  支持黃埔區探索對接港澳投資貿易規則,率先建立開放互通的區域創新體系。鼓勵南沙自貿區推進與港澳在商事制度、行業監管等方面標準規範與規則的有效銜接,最大限度降低邊境內制度性壁壘。
企業服務提質工程
  全面最佳化市場主體準入準出機制,健全“審管分離、事權集中、服務高效、監管有力”的新型審批服務機制,推進“證照聯辦”改革,促進“準入”與“準營”同步提速,實行企業簡易註銷登記,縮短市場主體退出周期,降低退出成本。
  強化市區聯動、部門聯動、信息共享,建設“一口受理、多端辦理、集中反饋”的服務平台,形成企業訴求快速反應、處置、反饋、評估的運行體系。
項目落地保障工程
  聚焦主要產業招商目標及用地需求,建立產業用地出讓聯動機制,提高產業用地出讓效率。
  最佳化項目審批流程,建立“政府明晰告知、企業信用承諾、監管有效約束”的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符合標準的企業投資項目可先建後驗。
  完善供電、供水、燃氣等已入駐的市政公用服務視窗建設,推動排水、通信等接入服務進駐政務服務大廳,提供“一站式”服務。
  建立重點建設項目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梳理省、市、區重點建設項目痛難點,將需解決的問題困難清單化、項目化,通過聯席會議平台快速回復和解決。
  五、塑造集約高品質產業新空間
  (一)構建“一核引領、一廊貫通、三區五極、多園支撐”產業發展新格局。
  依託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聯動深圳打造兩大區域發展引擎,以“1+4”廣佛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為基礎,促進廣佛產業深度融合,深度參與珠江東岸高端電子信息製造產業帶和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共建若干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群,推動區域產業協調發展。銜接全市國土空間規劃,堅守工業發展空間底線,最佳化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空間格局,打造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新載體,形成“一核引領、一廊貫通、三區五極、多園支撐”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1. 一核引領: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核心區。
  充分發揮中心城區產業優勢,圍繞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聯動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番禺區、黃埔區、天河區、白雲區等全生產要素,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促進服務業和製造業深度融合,打造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核心區,帶動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快構建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一江兩岸三片區”空間格局。珠江南岸琶洲核心片區(含廣州大學城)重點聚焦網際網路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領域,依託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等重大創新研發平台以及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等院校資源,集聚一批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原創性技術研發成果,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珠江北岸廣州國際金融城片區發揮金融、貿易等現代服務業優勢,推動數字賦能,大力發展數字金融、數字貿易、數字創意以及都市消費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現代服務業出新出彩,打造金融科技先行示範區、粵港澳金融合作示範區。珠江北岸魚珠片區著重布局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頂級節點等新型國際化信息基礎設施,推動人工智慧、5G、區塊鏈等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以區塊鏈為特色的中國軟體名城示範區。
  2. 一廊貫通: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
  依託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聯動深圳、佛山、東莞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創新資源,重點打造“一區三城”創新格局,集聚創新型企業、創新型人才、創新型成果,搶占關鍵核心技術制高點,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串聯全市產業協同發展,打造產業聯動、空間聯結、功能貫穿的創新經濟帶。
  3. 三區五極:打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引擎。
  重點發展廣州開發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加速建設番禺經濟技術開發區、白雲民營科技園、廣州臨空經濟示範區、花都經濟開發區、從化經濟開發區五個區域產業發展極,充分發揮“三區五極”輻射帶動各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圍繞重點產業平台,聯動周邊優勢產業,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鏈群,加速匯聚區域內創新、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最佳化各區產業空間格局,引導新增產業用地連片布局,盤活存量用地空間,共同推動形成“極點帶動、鏈條聯動、區域協同”的高品質產業發展空間。
  4. 多園支撐。
  以工業產業區塊為核心載體,加強其他產業園區及村級工業園等支撐作用。最佳化提升一批重點產業園區,分批次有步驟推進村級工業園改造,加快實現產業園區布局最佳化以及質效提升,打造產業定位清晰、配套服務完善、主導產業集聚、創新能力提升、運營品牌壯大、產出效益倍增的高品質產業園區,為全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提供有力空間支撐。
  (二)打造協同發展的空間布局新模式。
  1. 建設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核心區,以兩化融合引領高質量發展。
  圍繞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聯動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番禺區、黃埔區、天河區、白雲區,構建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核心區,打造全國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發展創新源。
  越秀區重點打造“一崗一路一山”,鞏固提升黃花崗科技園,打造環市路數字經濟創新帶,建設花果山超高清視頻產業特色小鎮,重點發展數字創意產業,推動生物醫藥與健康、總部經濟發展,打造數字創新服務集聚區。
  荔灣區依託白鵝潭商務區、海龍廣佛高質量發展科創示範區、廣州國際醫藥港等發展平台,加快建設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醫藥健康綜合試驗區,形成以總部經濟、數字經濟、生物醫藥與健康、特色製造為引領的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體系。
  海珠區以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區為核心,加快建設中大國際創新生態谷,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與健康、新材料、都市消費、交通裝備等產業,努力建成數字經濟示範區、產城融合引領區。
  天河區重點提升中央商務區和天河智慧城,加快建設廣州國際金融城和廣州軟體谷,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與健康、新材料等產業領域,加快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建設天河智谷片區數字生態示範區、天河智慧城數字經濟科技創新區、天河中央商務區數字經濟高端商務區,努力建成國家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地、粵港澳大灣區軟體產業先導區。
  白雲區重點發展高端軟體、雲計算、人工智慧、新一代通信網路、物聯網、數字創意六大產業,打造粵港澳數字創新高地。
  黃埔區重點發展5G、工業網際網路、高端工業軟體、人工智慧、信息技術套用創新、區塊鏈、網路安全、遊戲電競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前瞻布局量子通信、6G、空天地一體化通信網路、虛擬工業設計、虛擬數字人等未來產業,打造集“硬體+軟體+服務”為一體的數字經濟產業生態,成為數字經濟先行先試新典範。
  2. 聚焦打造區域增長極,推進各區產業高質發展。
  聚焦廣州開發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白雲民營科技園、番禺經濟技術開發區、花都經濟開發區、從化經濟開發區、廣州臨空經濟示範區等全市重點產業發展平台,促進產業空間集聚發展,打造輻射帶動各區產業發展的動力引擎。
  黃埔區重點開發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生物島、黃埔港等四區四中心,提升永和、雲埔、西區等先進制造業組團,加快建設中國新材料CID(中央創新區)、積體電路產業園、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魚珠片區)等重要載體平台,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兩大世界級創新型產業集群,培育壯大新材料、綠色能源、高端裝備三大戰略新興產業集群,鞏固提升汽車製造、健康食品、高端日化三大傳統產業集群,培育發展量子通信、腦科學與類腦、太赫茲等未來產業。
  南沙區依託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打造南沙科學城創新核心,加快黃閣汽車城、萬頃沙智慧型網聯汽車產業園、慶盛科技創新產業基地、大崗先進制造業基地、龍穴造船基地等重點平台建設,鞏固提升智慧型網聯與新能源汽車和現代高端裝備兩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培育壯大人工智慧、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生物醫藥與健康(含高端醫療器械)、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謀劃海洋經濟、空天經濟兩個未來領域。
  增城區圍繞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區多園”的空間發展格局,重點發展新能源整車及零部件製造、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與健康等先進制造業。
  白雲區重點建設廣州民營科技園“一核三園”,聯動白雲湖數字科技城及廣州西岸,培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提升高端裝備、都市時尚、美麗健康、新材料等支柱產業,布局第三代半導體、智慧型汽車及自動駕駛、類腦智慧型、雷射電漿等未來產業。
  番禺區重點推進番禺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打造廣汽智慧型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大學城)兩大核心,大力發展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積極培育數字經濟與人工智慧產業集群,鞏固提升珠寶、燈光音響、通用設備製造等優勢產業。
  花都區依託花都經濟開發區,重點提升花都國際汽車城及周邊零部件基地,加快建設花都智慧型電子產業園、西部先進制造業基地、花都臨空高科技產業園、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等產業園區,形成以汽車產業為主導、新一代電子信息及臨空型先進制造業為動力、都市消費產業為特色的產業集群。
  從化區重點建設從化經濟開發區,促進先進制造業空間集聚發展,以明珠工業園、高技術產業園為核心,重點推動定製家居、日化、食品、交通裝備、機械製造等傳統產業發展,加快推進5G、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型裝備等新興產業發展。
  廣州空港經濟區圍繞廣州臨空經濟示範區,重點布局臨空先進制造業產業,以飛機維修和檢測、生物醫藥與健康、精細化工、科技研發和技術服務為核心,打造國家臨空經濟創新發展先行區。
表2 重點產業區發展方向
  區
  功能定位
  發展方向
  重點產業平台
  越秀區
  打造成為數字創新服務集聚區。
  重點發展以超高清影視、動漫等為特色的數字創意產業,推動生物醫藥與健康、總部經濟發展。
  黃花崗科技園、環市路數字經濟創新帶、花果山超高清視頻產業特色小鎮
  荔灣區
  打造成為生物醫藥高質量發展區、都市消費產業特色區。
  重點發展總部經濟、數字經濟、生物醫藥與健康、特色製造。
  白鵝潭商務區、海龍廣佛高質量發展科創示範區、廣州國際醫藥港
  海珠區
  努力建成數字經濟示範區、產城融合引領區。
  做大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做優人工智慧、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提升發展都市消費、交通裝備等傳統優勢產業。
  琶洲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中大國際創新生態谷(含生物島)
  天河區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軟體產業先導區、國家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地。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與健康、新材料等產業領域。
  廣州國際金融城、天河智慧城、天河中央商務區、廣州軟體谷
  白雲區
  打造國家民營經濟改革創新試驗區、粵港澳數字創新高地、灣區先進制造增長極、未來產業發展高地。
  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提升高端裝備、都市時尚、美麗健康、新材料等支柱產業,布局第三代半導體、智慧型汽車及自動駕駛、類腦智慧型、雷射電漿等未來產業。
  白雲湖數字科技城、民科園“一核三園”、廣州西岸
  番禺區
  努力建成國際新能源智聯汽車產業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示範基地。
  圍繞智慧型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產業打造集整車、發動機、零部件、研發、配套等於一體的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積極培育數字經濟與人工智慧產業集群,鞏固提升珠寶、燈光音響、通用設備製造等優勢產業。
  廣汽智慧型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大學城)
  黃埔區
  打造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標桿、數字經濟先行先試新典範。
  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兩大世界級創新型產業集群,培育壯大新材料、綠色能源、高端裝備三大戰略新興產業集群,鞏固提升汽車製造、健康食品、高端日化三大傳統產業集群,培育發展量子通信、腦科學與類腦、太赫茲等未來產業。
  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生物島、黃埔港等四區四中心,永和、雲埔、西區等先進制造業組團,中國新材料CID(中央創新區)、積體電路產業園、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魚珠片區)
  南沙區
  努力建成順應未來趨勢、把握創新機遇、匹配高端定位、體現南沙特色的“國際一流的智慧型製造基地、全國領先的海洋產業高地、粵港澳大灣區製造服務融合標桿”。
  鞏固提升智慧型網聯與新能源汽車和現代高端裝備兩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培育壯大人工智慧、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生物醫藥與健康(含高端醫療器械)、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謀劃海洋經濟、空天經濟兩個未來領域
  南沙科學城、黃閣汽車城、萬頃沙智慧型網聯汽車產業園、慶盛科技創新產業基地、大崗先進制造業基地、龍穴造船基地
  花都區
  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智慧型製造高地。
  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主導,大力發展晶片製造、新一代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飛機維修、飛機租賃等臨空型先進制造業,打造珠寶、皮革皮具、化妝品等都市消費產業。
  花都國際汽車城、花都智慧型電子產業園、西部先進制造業基地、花都臨空高科技產業園、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新華工業園、花都湖數字經濟帶、化妝品總部集聚區
  增城區
  打造成為全國平板顯示產業引領區、國家汽車零部件製造基地、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先進制造業集聚區。
  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製造、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超高清視頻顯示、半導體及積體電路、信創產業),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與健康等先進制造業。
  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區(涉及核心區、新塘、永寧、仙村等區域)、北區(涉及中新、朱村等區域)、東區(涉及石灘、增江等區域)
  從化區
  打造成為廣州北部綠色製造基地。
  重點推動定製家具、日化、食品、交通裝備、機械製造等傳統產業發展,推進5G、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型裝備等新興產業發展。
  從化經濟開發區(明珠工業園、高技術產業園)
  空港經濟區
  打造成為國家臨空經濟創新發展先行區。
  以飛機維修和檢測、生物醫藥與健康、精細化工、科技研發和技術服務為核心,重點布局臨空先進制造業產業。
  廣州臨空經濟示範區
  (三)建設集約高效的產業發展新載體。
  以城市產業空間革新為抓手,開展“先規後建、邊試邊治”城市產業空間革新計畫,推動工業用地高效率利用,推進園區載體高質量發展。面向重點產業發展需求,以工業產業區塊及產業園區為主要載體,最佳化增量工業用地空間布局,提升存量工業用地利用效率,推動產業空間利用模式轉型,構建精細化、差別化的全生命周期產業監管機制。
  1. 堅持底線思維,落實工業產業區塊發展空間。
  嚴守工業產業區塊底線,推動空間布局最佳化。嚴格保護全市621平方公里的工業產業區塊,有序開展對工業產業區塊內的用地管理、規劃最佳化、監督評估,引導全市工業用地集聚布局,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以“剛彈結合、動態最佳化”為原則,對工業產業區塊進行分級管控,重點管控一級控制線,保障全市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空間,可結合各區實際發展需求適當調整最佳化二級控制線。
  加強規劃銜接和用地支撐,嚴格落實產業發展空間。在市區兩級國土空間規劃中落實工業產業區塊的發展要求,加強對工業產業區塊的用地規模支撐,最佳化工業產業區塊的國土空間詳細規劃,提升產業用地效率,切實保障產業發展。
  加強產業發展指引,明確產業空間錯位發展方向。加大工業產業區塊的產業導入,結合各區產業發展方向、產業發展基礎、產業發展優勢條件等,明確各區產業區塊主導產業,提出錯位發展的產業布局指引,引導全市產業空間布局最佳化、協同發展。
  動態調整最佳化工業產業區塊,維護產業發展空間底線。建立工業產業區塊動態評估及調整機制,根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要求,結合工業發展情況,按占補平衡原則適時最佳化各區工業產業區塊。定期對工業產業區塊管理工作進行整體評估,以評估結果為依據,適當調整全市工業產業區塊總體規模、各區工業產業區塊規模指標及劃定方案。
  2. 促進增量集約利用,優先保障重點產業發展空間。
  推動新增工業用地集中連片供應。以工業產業區塊、產業園區等為核心載體,推動新增工業用地在工業產業區塊及產業園區內集中連片供應,著重保障重點產業的用地需求,通過空間集聚打造產業鏈上下游聯動發展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提升工業用地利用效率。最佳化容積率管理,鼓勵新增工業用地提高容積率,原則上新增一類工業用地容積率不低於2.0。針對多元化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推動土地利用向多功能混合、立體化開發轉變,探索摩天工廠、工業總部等空間組織模式。加大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力度,提升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水平。
  從供地向供房轉變。探索符合企業發展階段和特點的空間供應模式,針對初創企業、中小微企業、重點產業鏈配套企業,推進各類孵化器、加速器、中小企業總部等多元化產業空間供給。以產業用房供應為主,鼓勵建設標準化工業園區,促進產業服務設施共享,降低企業用地成本。推動工業廠房分割轉讓落地實施。
  3. 推動存量提質增效,促進產業和空間“雙轉型”。
  促進零散工業用地逐步向工業產業區塊及產業園區集聚。探索以地換地、以地換房、以房換房、園區代建、設施共享、統一運營等方式,推動工業產業區塊外的零散工業用地及工業企業集中進園進區塊,實現產業空間集聚發展。
  鼓勵產業更新與城市更新同步推進。有序推進舊廠房改造,原則上以“工改工”“工改新”為主,適當控制“工改商住”比例。加強舊城鎮、舊村莊改造中的產業功能導入,通過城市更新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著重加強中心城區核心區和重點功能片區的產業用地保障,騰挪整合產業空間,預留充足的產業發展用地,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探索通過空間置換、微改造、臨時更新等方式盤活存量用地,推動產業空間提質增效。
  推動低效工業用地及園區轉型升級。制定差異化用地分類管控和產業扶持政策,加快低效工業用地有序清退和轉型升級。堅持政府引導、市區聯動、企業主體、多方參與、市場運作,加大工業園區提質增效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建設一批產業高端、用地集約、集群發展、配套完善的新興產業園區。擇優選取一批產業園區作為提質增效試點,以試點園區帶動全市低效園區改造提升。鼓勵企業通過加建、改建、擴建、技術改造等方式挖掘存量工業用地潛力,提升用地容積率。探索通過產權分割、出租運營等方式引進上下游配套企業,推動產業鏈群建設。
  創新村級工業園改造政策。加快制定出台村級工業園改造政策,創新村級工業園臨時更新路徑和管理機制,打造一批生態優良、產業高端、功能完善、運營專業、經濟效益可觀、社會效益顯著的典型示範園區。加大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資金支持力度,整合提升產業發展空間和園區服務配套,降低村集體、企業改造成本,提升改造主體積極性。
  4. 加強工業用地管理,構建全生命周期產業監管機制。
  探索多元供地制度。以集體土地制度改革為契機,積極探索建立市區兩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整備制度,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留用地統籌區建設、城市更新土地一二級開發聯動等多元化供地方式,拓展全市工業發展空間。
  降低企業用地成本。落實新型產業用地(M0)新政策,鼓勵新型產業用地、普通工業用地分割轉讓,有序推進“先租後讓、彈性出讓”工業用地供應制度,實行差別化土地價格。對於重點扶持產業、重點攻關技術企業、重要科研創新機構等給予地價優惠,降低企業用地成本。
  最佳化工業用地審批流程。探索工業用地管理許可權下放,充分發揮各區主體作用,加快推進新型產業用地(M0)、普通工業用地分割轉讓實施細則落地,簡化工業用地提升容積率、工業產業區塊內工業用地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村級工業園“工改工”“工改新”項目實施方案審定等審批流程,縮短工業用地供應和建設時間,提升審批效率。
  加快完善產業監管制度。落實《廣州市產業用地指南(2018年版)》《廣州市工業用地項目土地利用績效評估辦法(試行)》《廣州市工業用地產業監管工作指引》等檔案規定,加強產業用地生命周期和全要素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綜合效益。按照“市區聯動、部門聯動、過程聯動、信息聯動、獎懲聯動”思路,貫徹落實項目準入、用地供應、供後監管、退出機制等關鍵環節的監管要求,引導各要素向先進生產力集聚。搭建全市統一的工業用地資料庫和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共享平台,關聯來自多個部門的產業用地及企業的空間、項目、產出、稅收、建設等數據,對工業用地及企業開展動態監管。探索建立以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為重點的工業企業激勵退出機制,根據土地利用績效評估結果,在用地、用電、用水、用氣、排污等資源要素上給予企業差別待遇,倒逼企業轉型升級、高效利用土地資源,並將評估結果納入企業信用體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
  發揮市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領導小組統籌作用,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要求,協調製造業發展全局性工作,審議全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專項和重要工作安排,指導全市各區、各部門開展工作,協調跨地區、跨部門重要事項,推動製造業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加強對重要事項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健全市區兩級聯動協作機制,各區切實履行屬地責任,結合實際制定具體落實措施,做到組織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確保規劃目標任務有計畫、按步驟落實。完善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加強與財政、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等相關政策銜接,推動核心要素資源向重點行業領域傾斜。建立跨地區合作機制,強化重點行業跨地區政產學研合作紐帶,實現城市間產業鏈協同合作,共建若干重點產業集群。加強規劃宣貫工作,廣泛宣傳相關政策措施和重點工作安排,總結推廣產業集群、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發展的經驗和成效,提高社會關注度、知曉度、參與度。
  (二)建立“鏈長制”。
  建立全市重點產業“鏈長制”,動態調研梳理產業鏈發展現狀,全面掌握產業鏈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平台等情況,統籌推進產業鏈招商引資、平台建設、人才引育、政策支持等重大事項。全面實施以市領導為“鏈長”和以龍頭企業為“鏈主”的雙鏈式“鏈長制”,系統制定全市重點產業鏈“1+X”政策體系,制定21份重點產業鏈行動計畫,可建立完善重點產業鏈“一份產業鏈圖譜和清單、一張產業龍頭企業和重點項目表、一套產業鏈創新體系、一張產業區塊或重點園區地圖、一張產業鏈招商清單和工作計畫、一個產業鏈戰略諮詢支撐機構或綜合公共服務平台、一個信息數據共享機制、一套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一個政策支撐體系”等內容。實行鏈長負責制,探索建立定期通報督導機制,及時通報各產業鏈推進滯後問題及責任人,每年全面總結評估各產業鏈推進情況,實施獎懲激勵。各區結合實際,參照制定區級“鏈長制”工作機制。
  (三)加大要素支持。
  推動土地、資金等關鍵要素向先進制造業傾斜。強化土地要素支持,“十四五”時期全市用於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產業用地面積力爭不少於 240平方公里。以城市產業空間革新為抓手,加強621平方公里工業產業區塊管理,保障製造業發展空間載體。加快產業用地政策創新,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和低效園區提質增效,推廣多元化產業用地供應模式,設立“產業用地用房儲備庫”,解決引進項目用地問題,實現從“項目等地”到“地等項目”。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整合財政資金,運用資本金注入、投資獎補、貸款貼息、政府產業基金投資、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保險補貼等方式,加快發展支柱產業、特色優勢產業、製造服務業,重點扶持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成長性好、技術領先的成長型企業。擴大企業融資渠道,完善企業債券“直通車”機制,深入實施企業上市“領頭羊行動”。成立“產業導入扶持基金”,爭取省、市、區國企“以投促引”,解決引進項目融資難問題。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發展技術要素市場、數據要素市場,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加大就業保障力度,完善勞動力資源流動和共享制度,促進勞動者多渠道就業,暢通人才服務“綠色通道”,建立科技人才激勵機制,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
  (四)強化評估督導。
  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重點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工作,按照《廣州市推動構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實施方案》,開展動態監測和綜合評價,重點評價工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占本區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以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本區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建立評價結果公開通報制度,向各區通報全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結果,及時發現規劃執行中的新問題、新情況,確保各項目標和任務順利完成。發揮重點工業區的引領帶動作用,科學確定發展目標,重點開展評估工作。
  附屬檔案:1. “一核引領、一廊貫通、三區五極、多園支撐”發展格局示意圖
  2.各區主要預期指標表
附屬檔案1
“一核引領、一廊貫通、三區五極、多園支撐”發展格局示意圖
附屬檔案2
各區主要預期指標表
  區
  工業增加值(億元)
  工業增加值占本區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本區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025年
越秀區
29.1
  -
  0.9
-
15
荔灣區
262.8
  -
  24.2
-
10
海珠區
189.4
  -
  9.1
-
20
天河區
297.4
  -
  5.6
-
25
白雲區
379.5
550—600
  16.9
15
10
番禺區
641.5
900—1000
  28.2
30
20
黃埔區
2094.5
2850—3000
  57.2
60
20
南沙區
669.4
950—1050
  36.3
35
15
花都區
710.6
950—1050
  42.2
45
10
增城區
342.1
600—650
  32.2
35
10
從化區
106.2
-
  27.5
-
10
全市
5722.5
 8000—8600
  22.9
23—25
15
六個重點工業區占全市比重(%)
84.5
>85
-
-
-
  備註:1. 六個重點工業區為標註*的區;
  2. 各區工業增加值預期指標是根據全市工業增加值發展目標,參考近年來各區工業增加值占全市比重,結合各區工業增長趨勢綜合測算確定;
  3. 各區工業增加值占本區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是在“十三五”期間各區工業增加值占本區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基礎上,結合各區發展實際,按保持比重基本穩定的原則確定;
  4. 各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本區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是根據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不低於15%目標,結合各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現狀,劃分為10%、15%、20%、25%四個等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