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歷程
2022年2月17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2022年2月22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新聞發布會,邀請市科技局和市發展改革委、廣州實驗室、廣州海洋實驗室相關負責人解讀《規劃》內容、介紹落實舉措。
內容解讀
規劃是“十四五”時期推動廣州科技創新的重要指引性檔案,也是廣州科技創新整體實力邁向世界主要城市先進水平的行動指南。規劃提出,到2025年,廣州科技創新整體實力達到世界主要城市先進水平,創新之城更加令人嚮往,成為世界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先行之地、國際科技賦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範之都、全球極具吸引力的高水平開放創新之城。
具體目標:“輻射極”、“匯聚地”、“橋頭堡”
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廣州市科技創新的具體目標:創新驅動取得新成效,力爭推動廣州原始創新能力躋身世界前列、科技創新賦能老城市新活力更加充分、創新創業生態更加卓越,成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外溢的“輻射極”、全球高端人才的“匯聚地”、開放合作的“橋頭堡”,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強市。
具體包括以下五方面:
創新策源能力顯著增強。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重大進展,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建設全面提速,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有新突破,省級以上戰略科技創新平台數達320個,在若干重點領域產生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基礎與套用基礎研究整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發支出比重提升至15%。
技術攻關水平全面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邁上新台階,在呼吸疾病防治、智慧型網聯汽車等若干技術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一批戰略性領域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技術契約成交額超過3000億元,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0件以上,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數超過60家。
科技賦能發展成效顯著。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城市治理、民生服務等煥發新活力,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拓展前沿科技套用場景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突出,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繼續保持全國前列,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達1.7%,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5%。
創新人才資源富集湧現。集聚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引進海外人才數達1.8萬人,每萬名從業人員中從事R&D研究人員比重達150人年/萬人。與科技創新相匹配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流動機制更加健全。
科技創新生態國際一流。各類創新資源要素集聚成勢、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粵港澳科技合作全面深化,國際科技合作日益緊密,率先形成與全球創新資源融通共享的有效示範。全社會創新投入水平進一步提升、投入結構進一步最佳化,R&D投入強度突破3.4%,新增上市科技型企業數超過60家。全市各人群科學素質發展更加均衡,科普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24.5%。
△ “十四五”時期廣州市科技創新主要目標指標。
空間布局:
一軸核心驅動、四核戰略支撐、多點全域協同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廣州要構建“一軸四核多點”為主的科技創新空間功能布局,形成“一軸核心驅動、四核戰略支撐、多點全域協同”的點線面多層次格局,促進區域聯動、高效協同,強化與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的銜接,集聚高端創新資源,提升重大創新節點能級,輻射帶動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一軸:即科技創新軸。以中新廣州知識城和南沙科學城為極點,連結廣州科學城、廣州國際生物島、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天河智慧城、廣州大學城、白雲湖數字科技城、南沙慶盛片區、明珠科學園等全市域科技創新關鍵節點,打造科技創新軸。
四核:即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南沙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促進“一江兩岸三片區”良性互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南沙科學城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廣州科學城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智造中心和“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先行示範區。
多點:即新時代全市科技發展的關鍵節點。在全市範圍內推動重要片區、科技園區、創新型商務區組群式發展。中部以荔灣、越秀、天河、海珠、番禺區的重點片區為主體。東部北部以黃埔、增城、白雲、花都、從化區的重點片區為主體。南部以南沙區的重點片區為主體。
△ 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空間布局圖。
增強源頭創新供給能力
力爭取得一批從“0”到“1”的突破
規劃聚焦科學發現,注重增強源頭創新供給能力。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建設“2+2+N”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加強基礎研究的前瞻部署、多元投入、政策支持,布局具有重大研究前景和顛覆性潛力的前沿基礎研究,力爭取得一批從“0”到“1”的突破。
“2+2+N”科技創新平台體系:第一個“2”指廣州實驗室和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第二個“2”指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2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N”指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生物島、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等4家省實驗室,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等多個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台。
在構建科學高效的多層次實驗室體系上,整合優勢資源全力建設廣州實驗室。按照“戰略急需、支撐產業”的總體要求,加快推進生物島、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等4家省實驗室建設,推動以目標為導向開展跨學科、大協同攻關,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最佳化調整,支持我市高校院所、企業建設一批國家、省、市重點實驗室。
在高標準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上,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聚焦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明確中心建設目標重點和主攻方向,有效結合需求牽引、場景驅動、技術推動和引領示範等要求,推動具備產業技術研究與成果轉化條件和功能的重大創新平台納入中心建設體系,形成“1+9+N”體系布局,打造國家技術創新體系戰略節點。面向國家長遠發展、影響產業安全、參與全球競爭的細分關鍵技術領域,建好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
在統籌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集中力量建好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支持創新主體依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展科學前沿問題研究。適時籌備論證一批後備項目,形成梯次接續、有序推進的建設格局。強化科技基礎設施支撐,推動動態寬域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建設,加快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天然氣水合物鑽采船(大洋鑽探船)、航空輪胎動力學大科學裝置、慧眼大設施工程等建設套用。
在建設高水平科研院所上,聚焦前沿領域,依託國家級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中央企業等科研力量,以戰略科學家與頂尖領軍人才團隊為支撐,引進建設一批高水平創新研究院,鼓勵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多技術領域集成創新,促進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引導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行業龍頭企業匯聚高端創新資源建立新型研發機構,支持在穗科研機構創新發展,加強基礎研究及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和產業關鍵與共性技術研究,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
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廣州路徑”
規劃表示,落實科技強國行動綱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激發大院大所大平台和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潛能,奔著最緊急、最急迫的問題,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健全完善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孵化育成生態,補齊受制於人的短板,鍛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長板。
其中包括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行動。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廣州路徑”,深入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畫,積極開展重大專項部省市聯動,推動優勢科研力量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重點研發計畫以及省重點領域研發計畫。支持人工智慧、積體電路、智慧型網聯汽車、生物醫藥、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新能源、新材料、深海、空天科技等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研發,成體系解決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卡脖子”問題,力爭形成一批領跑、並跑的原創性成果。
強化人才支撐
建設頂尖創新人才高地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規劃表示,強化人才第一資源,引進更多能夠把握世界科技大勢、善於統籌協調的世界級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加快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全方位培育、引進、用好人才,形成“才源廣進”工作格局,營造近悅遠來、拴心留人的人才發展環境。
為此,廣州將深入實施“廣聚英才計畫”,拓展引才視野和渠道,發揮重大創新平台的“磁場效應”,多形式發現培養吸引諾貝爾獎獲得者、已開發國家院士、兩院院士和國際一流戰略科學家落戶。堅持“高精尖缺”定位,依託省重大人才工程以及市級人才計畫重點專項,聚焦前沿領域,造就一批符合產業發展導向,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和自主創新能力,善於凝聚力量、統籌協調的國際一流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廣州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堅持黨管青年原則,構建全面、系統、長效的青年發展政策體系,加快建設青年創新型城市。加強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強化高等院校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能力,發現一批創新思維活躍、敢闖“無人區”的青年才俊。持續向國家、省重大人才工程選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進一步加大科技計畫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最佳化提升“菁英計畫”留學項目,面向海內外吸引優秀博士來穗從事博士後研究,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加快建設全省首批、全市首家省級博士博士後創新示範中心。新建一批青年創新人才工作站,打造“人才基地+青年眾創空間”平台體系,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建設青年創新創業平台。
同時,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面向產業需求,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體系,推動校企聯合培養高技能人才,支持企業設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推進現代學徒制和新型學徒制,加強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技能人才評價多元化,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競賽和崗位練兵活動。
深化開放合作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當前,許多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都是通過科技創新合作完成的,科技創新合作已成為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途徑。規劃指出,深化開放合作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並給出了3方面重點任務。
一是共建廣深港和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著力推動“雙區”建設、“雙城”聯動,主動對接、主動支持、主動服務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州創新合作區,支持以南沙科學城為主要承載區共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進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天河智慧城、廣州大學城—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與光明科學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中山翠亨新區、珠海西部生態新區以及橫琴、前海合作區等對接合作,匯聚粵港澳大灣區高端創新要素並在廣州集成創新和成果轉化,建好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落實廣深科技創新合作框架協定,攜手共建省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台。發揮廣佛極點帶動作用,推動產業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共建廣佛科技金融合作示範區。
二是構建區域協同創新新格局。強化廣州在珠三角城市群中戰略支點作用和發展優勢,加強穗莞、穗珠科技創新合作,共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構建廣佛肇清雲韶創新創業生態圈,帶動珠江東西兩岸城市產業對接,引領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加強與國內先進城市區域創新交流合作,形成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
三是推動穗港澳科技創新聯動發展。以橫琴、前海等重大平台建設為契機,探索構建更加靈活高效的穗港澳科技合作機制,著力突破穗港澳三地制度層面的制約和障礙,推動形成創新要素流動暢通、科技設施聯通、人員交流順通的穗港澳科技創新合作體制機制。全力打造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創新粵港深度合作園開發建設合作模式。積極推動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加強與港澳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共建聯合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開展前沿技術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