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是為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經國務院同意提出的意見。由國務院辦公廳於2020年11月24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 發布單位:國務院辦公廳
  • 印發日期:2020年11月24日
  • 發文字號:國辦發〔2020〕47號
意見全文,內容解讀,解讀一,解讀二,

意見全文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國辦發〔2020〕4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近年來,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快速發展,作業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在服務農業生產、支持防災減災救災、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保障重大活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準確把握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基礎性、公益性定位,完善體制機制,強化能力建設,加快科技創新,提高作業水平,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防災減災救災、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人民民眾安全福祉提供堅實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發展。把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聚焦實施鄉村振興、主體功能區等重大戰略,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
堅持政府主導,統籌協調。落實地方政府屬地責任,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加快構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軍地協同、齊抓共管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格局,科學規劃,統籌資源,形成工作合力。
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加快成果轉化套用,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不斷提升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質量和效益。
堅持安全至上,防控結合。牢固樹立安全生產是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底線要求的觀念,緊盯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監管機制,落實監管措施,提高風險防範和安全作業能力。
(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形成組織完善、服務精細、保障有力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取得重要突破,現代化水平和精細化服務能力穩步提升,安全風險綜合防範能力明顯增強,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更加最佳化,人工增雨(雪)作業影響面積達到550萬平方公里以上,人工防雹作業保護面積達到58萬平方公里以上。到2035年,推動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科技、服務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二、做好重點領域服務保障
(四)強化農業生產服務。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乾旱、冰雹等災害評估與區劃工作。加大重點區域、重要農事季節的抗旱、防雹作業力度,強化動態監測和區域聯防,減輕災害損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中國氣象局、農業農村部和地方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以下均需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不再列出)
(五)支持生態保護與修復。針對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常態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工作計畫。提升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以及重要河流水源區的人工影響天氣保障能力。積極開展重點區域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發揮其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植被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庫增蓄水等方面的作用。(中國氣象局、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做好重大應急保障服務。完善應對森林草原火災火險、異常高溫乾旱等事件的人工影響天氣應急工作機制,及時啟動相應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加強強對流等極端天氣監測預警。根據重大活動需要,建立人工影響天氣試驗演練工作機制,制定工作方案,加強技術儲備,保障重大活動順利開展。提升軍民聯合應急保障能力。(中國氣象局、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應急部、國家林草局、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增強基礎業務能力
(七)提升監測能力。聚焦人工影響天氣重點作業區域最佳化探測裝備布局。統籌提升氣象衛星監測能力,加快補上雲降水空中探測短板,補充布設雲降水地面探測設備,構建監測精密、技術先進的“天基—空基—地基”雲水資源立體探測系統,為人工影響天氣監測預警、指揮作業和效果評估提供基礎支撐。(中國氣象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國防科工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提升作業能力。發展高性能增雨飛機,推進作業飛機駐地專業保障基地和設施建設,提升精準催化、實時通信和專業保障水平。加快地面固定作業點標準化建設,推進火箭、高射炮、煙爐等作業裝備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改造和列裝。推廣套用高效、安全、綠色作業彈藥。建設監測與作業一體化的智慧型物聯站點。探索大型無人機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新方式、新手段。(中國氣象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家國防科工局、中國民航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提升指揮能力。推進國家和地方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平台建設,提升指揮調度和區域協同水平。做好汛期氣候趨勢監測,提前研判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需求。發展多源融合雲降水同化分析和數值預報系統,提高作業條件識別和效果評估能力。加強空中交通管制部門與氣象部門的信息融合,建立智慧型識別、科學指揮、精準作業、定量評估的人工影響天氣一體化業務系統。(中國氣象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民航局、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
(十)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人工影響天氣科技創新體系。支持人工影響天氣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加大重大科技攻關力度,深入開展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雲降水和人工影響天氣機理研究,著力在雲水資源評估、作業條件監測預報、作業催化、效果檢驗和效益評價等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加快重大技術裝備研發,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新技術套用。加強國際交流,提高技術創新開放合作水平。(科技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科院、中國氣象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改善科學試驗基礎條件。建設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基地和重點實驗室。分類建設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示範區,持續開展人工增雨(雪)、防雹、消雲減雨、消霧、改善空氣品質等科學試驗,逐步提高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轉化成效。(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科院、中國氣象局、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加強人才和專業隊伍建設。圍繞重大科技攻關,加強人工影響天氣科技創新團隊和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培養相關專業科技人才。統籌各類專業隊伍集約發展,加強基層專業化作業隊伍建設,強化技術培訓,健全聘用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配強骨幹力量。健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人員勞動保護、人身意外傷害和公眾責任保險等保障制度,按規定落實津補貼政策,保障合理待遇。(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科院、中國氣象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健全安全監管體系
(十三)落實安全生產領導責任。嚴格落實《地方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規定》,健全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強化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確保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安全責任措施落實落地。制定安全事故處置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演練,依法組織開展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工作。(中國氣象局、應急部等負責督促落實)
(十四)加強重點環節安全監管。健全部門緊密協作的聯合監管機制,加強作業裝備、彈藥的生產、購銷、運輸、存儲、使用等安全管理,依法加強對作業人員的備案和培訓,落實空域申請、作業安全保衛、作業站點巡查等工作制度,切實消除安全隱患。(中國氣象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應急部、國家糧食和儲備局、國家國防科工局、中國民航局、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提高安全技術水平。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質量提升行動,加快列裝更高安全性能的作業裝備,限期淘汰落後和老舊裝備。作業裝備生產企業要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規範和要求組織生產。加強安全技術防範和信息化管理,推廣物聯網、智慧型識別、電子晶片、信息安全等技術套用。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智慧型化平台建設,實現對重點場所、重要裝備、重大危險源的遠程監控和實時風險監控預警。(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氣象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國家國防科工局、中國民航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完善保障機制
(十六)強化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國家人工影響天氣協調會議制度作用,全面加強對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統籌規劃、政策指導和區域協調。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本地區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將其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考慮,健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穩定人員隊伍,提升隊伍素質。(國家人工影響天氣協調會議制度各成員單位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完善聯動機制。加強中央與地方之間、部門之間、區域之間、軍地之間的溝通協調,建立上下銜接、分工協作、統籌集約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制,協同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程建設、科技研發攻關、業務運行保障以及監管、協調和服務等方面工作。優先保障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空域,按照有關規定對開展飛行作業實行收費優惠或減免。(國家人工影響天氣協調會議制度各成員單位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切實加大投入。將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相關經費列入政府預算。完善中央和地方共同投入機制,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最佳化投入結構,重點支持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運行和作業保障等。通過中央財政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支持人工影響天氣基礎科學研究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地方政府加強服務地方的套用研究和特色技術研發。(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科技部、中國氣象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依法依規管理。嚴格執行氣象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完善配套規章制度。加強對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各類組織依法依規開展人工影響天氣相關活動。加快推進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體系建設,提高規範化管理水平。(中國氣象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應急部、國家國防科工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加強科普宣傳。將人工影響天氣作為公益性科普宣傳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融入國家公園、國家氣象科普基地、防災減災基地和科普場館等內容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教育,提高全社會對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認識。對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中國氣象局、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應急部、中科院、國家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國務院辦公廳
2020年11月24日

內容解讀

解讀一

2020年11月,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意見》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準確把握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基礎性、公益性定位,完善體制機制,強化能力建設,加快科技創新,提高作業水平,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意見》從四個方面提出了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一是做好重點領域服務保障。強化農業生產服務,加大重點區域、重要農事季節的抗旱、防雹作業力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支持生態保護與修復,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植被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庫增蓄水等方面的作用。做好重大應急保障服務,完善應對森林草原火災火險、異常高溫乾旱等事件的人工影響天氣應急工作機制,及時啟動相應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二是增強基礎業務能力。提升監測能力,構建“天基-空基-地基”雲水資源立體探測系統。提升作業能力,發展高性能增雨飛機,推進作業飛機駐地專業保障基地和設施建設,加快地面固定作業點標準化建設,推進作業裝備改造和列裝。提升指揮能力,推進國家和地方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平台建設,提升指揮調度和區域協同水平。三是強化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人工影響天氣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加大重大科技攻關力度。改善科學試驗基礎條件,建設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基地和重點實驗室,分類建設科學試驗示範區。加強人才和專業隊伍建設,加強人工影響天氣科技創新團隊和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基層專業化作業隊伍建設。四是健全安全監管體系。落實安全生產領導責任,確保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安全責任措施落實落地。加強重點環節安全監管,健全部門緊密協作的聯合監管機制,切實消除安全隱患。提高安全技術水平,加強安全技術防範和信息化管理,推廣物聯網、智慧型識別、電子晶片、信息安全等技術套用。
《意見》要求,要強化組織領導,全面加強對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統籌規劃、政策指導和區域協調,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其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考慮。要完善聯動機制,加強中央與地方之間、部門之間、區域之間的溝通協調,建立上下銜接、分工協作、統籌集約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制。要切實加大投入,將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相關經費列入政府預算,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要依法依規管理,嚴格執行氣象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完善配套規章制度。要加強科普宣傳,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教育,提高全社會對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認識。

解讀二

為防災減災救災、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人民民眾安全福祉提供堅實保障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解讀《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出台,擘畫未來五年發展藍圖,明確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推進“十四五”時期及未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綱領和根本遵循。
如何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重點要做好哪些工作?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接受記者專訪,進行權威解讀。
應需而生,緊扣國家重大戰略,為未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記者:“十四五”即將開啟,在這個特殊節點上,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意見》,體現何種考量?
劉雅鳴:長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工影響天氣工作。2012年,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44號檔案”),為該項工作明確了發展方向、提供了行動綱領。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之年,也是謀劃“十四五”規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之年。此時印發《意見》,強調推進高質量發展,明確“十四五”期間的宏偉藍圖及到二〇三五年人工影響天氣事業發展的遠景目標,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認可,是推進引領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檔案,賦予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新使命新任務。
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進入發展最快、服務最廣、效益最突出的階段,服務領域由抗旱減災向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水安全等全方位發展並取得顯著服務成效。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迫切需要推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防災減災救災、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人民民眾安全福祉提供堅實保障。
在這樣的背景下,《意見》應需而生。它錨定二〇三五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發展目標,明確未來一段時間尤其是“十四五”期間人工影響天氣的工作定位、發展方向、重點任務、保障措施和部門職責分工等,為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記者:進入新發展階段,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面臨哪些新任務,急需在哪些方面實現突破?
劉雅鳴: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也提出新要求: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特色化、規模化的農業產業和蓬勃發展的農村新業態,呼喚進一步發揮人工影響天氣的趨利避害作用;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圖景中,從積極開發利用雲水資源、保障水資源安全到保護修復生態環境,都離不開人工影響天氣繪就的底色;在推進防災減災救災“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過程中,人工影響天氣在災前、災中、災後各環節的套用前景可期……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為人民民眾安全福祉提供堅實保障,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亟待實現五方面突破:
首先,保障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效益需要進一步發揮。農業農村發展呼喚高效增雨、精準防雹的保障服務,新時期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和政策制度的建立也要及時跟進。在季節性乾旱、森林草原火災等氣象災害及突發事件應對中,需要強化人工影響天氣作用,加強技術攻關和試驗演練。
其次,業務能力需要進一步強化。從現有業務能力來看,尚不能滿足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保障服務領域需進一步拓展,必須增強基礎業務能力,實現監測、作業、指揮能力全方位提高。
第三,科技能力和人才支撐需要向更高水平邁進。目前,我國人工影響天氣關鍵核心技術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在人工影響天氣雲降水機理研究、催化作業技術、效果檢驗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科技難題亟待突破。同時,與高質量發展配套的專業化人才隊伍尚未建立,隊伍結構、專業學科建設、管理機制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也需要進一步解決。
第四,安全監管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目前,人工影響天氣尚未完全納入地方政府安全生產保障體系。作業使用炮彈和火箭彈的運輸、存儲、使用等環節均存在較大安全風險隱患,相應的監管機制、平台等有待進一步健全,部門之間管理職責分工需要進一步明確。
最後,投入保障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在新形勢下,常態化作業、能力建設和科研支撐經費需求顯著增加,尤其在中西部地區更為突出。此外,近年來建設的重要裝備設施運行維持經費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需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障體系。
因時而動,聚焦四大重點任務,夯實一個保障機制
記者:面對《意見》提出的新要求,如何理解人工影響天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劉雅鳴: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來說也是如此。
在《意見》指導下,我們對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把握,那就是全力推動實現“五化”——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精準化,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安全管理科學化,中央地方投入規範化,政策機制保障體系化。
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確立了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錨定了二〇三五年的遠景目標。
到2025年,組織完善、服務精細、保障有力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將建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態勢基本形成;到2035年,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科技、服務能力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圍繞上述目標,我們將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有針對性地構建“4+1”工作布局:以四大重點任務為抓手——做好國家戰略和重點領域保障服務,增強人工影響天氣基礎業務能力,強化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健全現代化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監管體系;以一個保障機制為支撐——從組織領導、依法管理、聯動機制、資金投入和科普宣傳五個方面,完善人工影響天氣保障機制。
記者:在推進四大重點任務上,氣象部門將採取哪些具體舉措?
劉雅鳴:首先,做好保障服務,要把握好三個“面向”:面向現代農業“三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做好抗旱防雹作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面向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開展生態修復型人工增雨(雪)作業,築牢生態安全防線;面向綜合防災減災救災,提高在高溫乾旱、森林草原火災等突發事件中的應急救災型人工影響天氣保障能力。
其次,增強人工影響天氣基礎業務能力,依託氣象衛星、雷達等現有氣象觀測平台,構建監測精密、技術先進的“天基-空基-地基”雲水資源立體探測系統;重點發展高性能增雨飛機,推進作業裝備的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改造和列裝,建設監測與作業一體化的物聯網智慧型作業站點;著重推進國家和地方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平台建設,建立智慧型識別、科學指揮、精準作業、定量評估的人工影響天氣一體化業務系統。
第三,強化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重點完善人工影響天氣科技創新體系,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機理研究並實現五項關鍵技術突破;建設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基地、重點實驗室和試驗示範區,改善科學試驗基礎條件;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基層專業隊伍建設,保障各類人員合理待遇等。
同時,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法治思想,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強化安全監管體系,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組織管理體系。落實安全生產領導責任,壓實屬地監管責任;健全緊密協作的聯合監管機制,重點加強作業裝備彈藥的全流程管理,開展作業裝備質量提升行動,加強物聯網等安全技術防範和信息化管理。
記者:在完善人工影響天氣保障機制方面,有哪些具體要求?
劉雅鳴: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建立統領全局的保障機制的意義。
《意見》面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印發,因此在推行四大重點任務時,將涉及以下幾個問題:如何加強組織領導,以什麼為行動依據,如何保障部門職責分工清晰、協同配合有力,資金支持從何而來,以及如何保障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成果穩定、效益持續。而這一套保障機制正是為了把一個個環節打通。
在組織領導上,國家人工影響天氣協調會議制度將全面加強在業務發展、裝備安全、空域使用、重大服務、隊伍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指導、統籌規劃和區域協調。同時地方各級政府也要加強領導和協調,健全各級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在行動依據上,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不斷完善人工影響天氣相關管理政策和標準規範,加強監督和檢查,強化制度落實,協同推進標準體系建設。
中央與地方之間、部門之間、區域之間要建立上下銜接、分工協作、統籌集約的工作機制,支持人工影響天氣科技研發攻關和業務運行。
同時將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統籌考慮,完善中央和地方共同投入機制,將項目建設和運行經費列入政府預算,由國家支持人工影響天氣基礎科學研究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地方支持服務當地的套用研究和特色技術研發。
人工影響天氣高質量發展須有社會基礎,要將其作為公益性科普宣傳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融入國家公園、國家氣象科普基地等建設,以科普宣傳凝聚合力,營造氛圍。
記者:結合《意見》,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氣象部門將採取哪些具體舉措?
劉雅鳴:《意見》擘畫了未來5年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發展的藍圖,明確了到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特別是為“十四五”期間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提供了行動綱領。氣象部門將在全局工作中通盤考慮,切實落實《意見》要求。
中國氣象局將牢牢把握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認真對標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找準結合點、切入點,準確領會悟透《意見》精神實質,加強宣傳解讀,把思想、認識和行動統一到《意見》要求上來,把貫徹落實《意見》作為重中之重抓實抓好,從制度、規劃、科技、人才、投入等方面研究提出實質性舉措。
中國氣象局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強與有關部委的溝通,充分發揮國家人工影響天氣協調會議制度的作用,推動相關政策舉措落實落地,同時加強政策指導,嚴格督查督辦,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要認真研究,提高政治站位,主動擔當,逐條對照《意見》重點任務要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需求特點,推動出台本地貫徹落實舉措,逐級分解任務,細化實施方案,確保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中全面貫徹、全面落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