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市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經贛州市政府同意,贛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3月22日印發贛州市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贛州市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2年3月22日
  • 發布單位:贛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全文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0〕47號)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贛府廳發〔2021〕17號)檔案精神,加快推進我市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現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強化能力建設,完善體制機制,加快科技創新,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水平,實現人工影響天氣科學、精準、安全作業。到2025年,全市人工增雨防雹作業保障面積覆蓋率達到85%,作業裝備物聯網覆蓋率達到95%,作業信息實時監控率、地面作業裝備自動化率達到100%,人工影響天氣服務效益明顯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監測、作業、安全管理、隊伍、科研、重點領域服務能力達到省內領先水平。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人工影響天氣監測能力建設。聚焦人工影響天氣重點作業區,在於都、崇義、石城、定南縣和贛州蓉江新區各布設一套雨滴譜儀和微波輻射計等人工影響天氣探測設備,著力補強空中雲水資源監測短板。建設人工影響天氣特種觀測網,在會昌縣新建一部X波段天氣雷達、在興國縣新建一部新一代天氣雷達,聯合開展地基設備、衛星、飛機探測,構建“天基—空基—地基”雲水資源宏微觀監測網。強化與其它氣象觀測業務融合發展,實現觀測設備和監測數據的共享共用。
(二)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建設。實施贛南空中雲水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在贛州經開區建設飛機人工增雨贛州基地,爭取國家東南區域人影指揮中心落地贛州。基於市縣兩級、部門行業需求和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結果,最佳化全市地面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站點布局,建設18個“兩庫兩室一平台”和相關安防設施、氣象觀測設備的國家級地面人影標準化作業基地;建設若干個地面平整、安全射界圖、作業點標誌牌的省級地面人影固定作業點;建設100個左右視野開闊、安全便捷的地面人影流動作業點;布設40套左右碘化銀地面發生器,重點解決人影作業受空域管制限制、作業時機不易把握、山區交通不便、安全隱患明顯等難題,逐步實現不受空域限制、根據天氣自主作業目標。
(三)加強人工影響天氣指揮能力建設。依據我市乾旱、冰雹災害歷史數據,對重要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開展災害風險精細化評估,建立精細到鄉鎮的乾旱、冰雹等災害風險區劃。編制市縣人工增雨和防雹服務作戰圖、周年服務一覽表、年度工作計畫(“一圖一表一計畫”)。建設具有智慧型識別、科學指揮、精準作業、定量評估等功能的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指揮系統。健全人工影響天氣“五段式”(作業計畫、條件預報、監測預警、指揮實施、效果評估)實時業務流程,提高作業條件識別能力,推進作業實施由“三適當、三合理”向“定點、定時、定量”轉變。建設贛江、東江、北江源頭及生態涵養作業示範區,重點發展人工增雨、防雹等不同類型作業配套業務技術,形成套用示範效應。
(四)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能力建設。全面落實逐級管理、清單管理、風險管理等“三管理”和制度防範、技術防範、人員防範等“三防範”安全工作規範。編制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生產責任清單和人工影響天氣安全事故處置應急預案,確保全全責任措施落實落地。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定,補充完善地方標準,強化標準實施與監督,提高規範化管理水平。對現有火箭發射裝置、碘化銀地面發生器進行升級改造,加強物聯網、智慧型識別、電子晶片、信息安全等技術套用,實現火箭發射裝置安全鎖定系統加裝率達100%。建立彈藥專業化、規範化存儲制度,將彈藥存儲場所納入公共治安管理範疇。對現有彈藥、裝備儲存場所進行全面升級改造,配備具有防火防盜、人臉和指紋識別、多重報警設定等功能的智慧型安防系統,配備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的彈藥保險箱。加強作業裝備和彈藥購銷、運輸、存儲、使用等安全管理,完善作業公告管理、空域申請、安全射界圖管理等制度,切實消除安全隱患。
(五)加強人工影響天氣科研能力建設。完善氣象、科技等多部門協同的人工影響天氣科技創新體系,將人工影響天氣基礎研究、套用研究納入科技計畫,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加強科技人才培養,依託工程建設和科研項目,成立市級人工影響天氣科研創新團隊,圍繞雲水資源開發利用、作業條件潛力分析、作業條件監測預警、作業催化、效果檢驗評估等方面開展研究,形成相應技術指標。
(六)加強重點領域人工影響天氣服務。強化農業防災減災服務,科學調整抗旱、防雹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布局,大力支持糧食、重要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助力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展生態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植被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庫蓄水、河湖補水、空氣品質改善等方面的作用,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做好重大應急保障服務,完善應對森林火災火險、異常高溫乾旱、重污染天氣等突發事件的人工影響天氣應急工作機制,及時啟動針對性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根據重大活動需要,建立人工影響天氣試驗、演練和聯動工作機制,保障重大活動順利開展。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落實地方政府屬地責任,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制。各級人工影響天氣指揮機構要不定期召開會議,按照工作規則統籌協調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規劃布局、政策法規、安全監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重大事項。各地要將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任務,強化督查考核。
(二)強化隊伍建設。統籌用好地方事業編制,加快人工影響天氣崗位空編招錄,配齊配強骨幹力量,組成穩定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隊伍。落實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人員勞動保護、人身意外傷害和公眾安全責任保險等制度。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相關單位加強交流合作,大力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對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
(三)落實經費保障。市發改、財政和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應將人工影響天氣事業發展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支持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業務運行和作業保障,將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作業等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保障人工影響天氣順利開展。
(四)加強科普宣傳。開展多種形式的人工影響天氣科普教育,將人工影響天氣科普教育作為公益性科普宣傳的重要內容融入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氣象科普教育基地要主動開展人工影響天氣科普教育,運用報紙、廣播、電視、網路、新媒體等形式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對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