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市做好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工作方案》已經肇慶市人民政府同意,肇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11月3日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肇慶市做好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工作方案
- 頒布時間:2022年11月3日
- 發布單位:肇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解讀,
全文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關於印發廣東省人民政府與中國氣象局聯席會議紀要的通知》(粵辦函〔2021〕33號)和《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廣東省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先行示範省建設的實施意見的通知》(粵辦函〔2021〕311號),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大力發展智慧氣象,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更加有力地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我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氣象保障。到2025年,氣象綜合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突發災害性天氣有效預警提前量達50分鐘以上,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85分以上,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服務覆蓋面70%以上,氣象災害對GDP的影響率低於0.15%,因氣象災害死亡人數比“十三五”期間降低10%;到2035年,氣象科技水平與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建成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氣象深度融入民生保障和行業發展,實現氣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氣象綜合實力與粵港澳大灣區先進水平保持一致。
二、加強氣象災害風險治理,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一)根據不同部門、不同格線管理人員所需,以主動訂閱或被動接收等方式,通過粵政易、一鍵通、微信群、微信卡片信息推送、微信小程式、簡訊、語音外呼等多種渠道,提供天氣精細化格線預報以及分鎮街預警服務,氣象防災減災信息更深入、更精準地傳播。
開發行業氣象服務平台,在城市供水、供電、供氣等方面,提供中長期氣候預測、區域短時強天氣預報等行業共性氣象服務,為供電與供氣行業提供雷暴潛勢預報、閃電定位、防雷檢測等服務。制定高溫災害對供水、供電、供氣的影響和評估預警技術標準。面向城市供電運行,基於供電負荷數據,構建城市氣象負荷預測模型,充分利用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產品,為電力調度提供精細化預報服務。
交警、公路、交通運輸、海事、氣象等部門共同建立惡劣天氣交通事故個例庫,建立、完善惡劣天氣交通預警處置工作機制,在高速公路等主要道路、軌道交通沿線高影響天氣路段與港口建設交通氣象自動站,共享部門視頻監控,構建防範化解惡劣天氣道路安全風險體系。
氣象部門牽頭組織修編縣級以上暴雨強度公式,會同有關部門共同開展城市公共設施重點隱患區域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整理隱患點台賬。開發城市內澇監測預警系統,實現內澇區域周圍1公里人群靶向接收預警信息,將氣象服務產品融入肇慶市數位化城市管理平台。氣象部門參與重大活動、重要賽事的活動方案與應急預案制定,提供天氣預報預警服務。對有高影響天氣的活動或賽事,採用遞進式氣象服務模式,有效對接活動主辦方,減少氣象因素對活動或賽事造成的影響。[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廣旅體局、市應急局、市氣象局、肇慶海事局、市公路事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認真組織實施《肇慶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與《肇慶市防汛防旱防風防凍應急預案》有效對接。強化鎮村一級氣象災害應急管理屬地責任,下沉氣象災害防禦主體責任到鎮(街道)、社區(村),把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納入自然災害防治體系,細化氣象災害應急措施,建立颱風、暴雨、洪水預警信號及強降水短臨預警與市縣鎮村四級防禦行動掛鈎機制;完善輔助決策氣象服務支持系統,提升氣象保障防災減災的精細化管理能力。完成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區劃工作,形成肇慶氣象災害風險地圖,以及各類風險點、隱患點及其致災閾值清單,並將普查和區劃成果套用到鄉村基層氣象災害風險防範中。[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資源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應急局、市氣象局、省水文局肇慶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的氣象安全保障。壓實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主體責任,提高氣象災害風險防範意識。推動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多災種災害監測和氣象安全預警防控體系。強化以風險研判、監測預警、應急支撐、能力評價為一體的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氣象安全保障服務。督促全市危化場所、在建工地、醫院、學校、旅遊景點和交通運輸等氣象災害重點防禦單位進行風險研判評估與隱患排查,並督促其進行氣象科普,提高其氣象災害防範意識,督促其編寫有效應對氣象災害的應急預案和氣象災害應急演練,屬地氣象部門針對性地開展氣象監測預警服務。[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文廣旅體局、市衛健局、市應急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發展智慧氣象服務,提高經濟社會發展保障能力
(四)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5G通信等技術,增強公眾氣象服務供給能力。通過智慧多媒體顯示屏、微信公眾號、小程式等方式,逐步推出自動感知、個性定製、按需推送等智慧氣象服務。在高要生態氣象探測基地建設集展覽展示、場景體驗、4D影院等功能,以防禦颱風、暴雨、雷電等氣象災害為主要科普內容,涵蓋應急、天文、地質災害、地震、海洋、交通安全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性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在四會古邑綏江碧道畫廊、封開賀江省際廊道等,利用河畔、田野、山坡、魚塘,建設集氣象、天文、水文、農業、生態、地質等鄉村防災減災主題公園;在旅遊區入口或廣場等人流密集區,建設集氣象要素觀測、顯示、聲音預警一體化設施,不斷滿足人民民眾生活、休閒、旅遊等對氣象的精細化需求。
建立基於政務雲的新一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與“數字政府”有效對接,建設大數據精準分區與靶向預警簡訊系統,面向偏遠山區建設北斗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利用北斗衛星廣播、手機簡訊、預警大喇叭等多種傳播渠道,同時充分套用各類公共場所如客運站、碼頭、廣場和車廂、景區、醫院、商場和居民小區的廣播、電子顯示屏等渠道實時傳播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建立西江流域(肇慶段)災害性天氣預警聯防機制,實現災害信息智慧型互通,提高西江流域災害天氣智慧型協同聯防服務能力,並形成先進經驗推廣套用到珠江流域。端州區、鼎湖區、肇慶高新區構建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工信局、市交通局、市應急局、市政數局、市氣象局、肇慶海事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進一步完善基於氣象自動站雨量的強降雨巨災指數保險機制,創新開展我市特色農產品政策性農業氣象指數保險,落實肇慶市農業天氣指數保險產品研發項目,開展淡水養殖、嶺南水果、蔬菜、花卉苗木、茶葉等五類農業產品的天氣指數產品研發,推動氣象指數由颱風、暴雨巨災保險向農業政策性保險、洪水保險、水產養殖商業性保險的套用,延伸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鏈條。探索開展高要羅氏沼蝦育苗養殖氣象影響條件研究與套用。打造鄉村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名片,深度挖掘肇慶獨特的氣候資源優勢,開展國字號“宜居宜游地”等氣候標誌和“生態康養”等嶺南生態氣候標誌的地方特色品牌創建,鼎湖區創建國字號“宜游宜居”類氣候品牌,封開縣創建國字號“氣候養生之鄉”品牌。推進肇慶特色農業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保障項目建設,開展“嶺南氣候生態優品”品牌創建工作,將生態氣候資源品牌創建與鄉村綜合防災減災、鄉村振興等工作相融合,賦能經濟建設,助力鄉村綠色發展。圍繞貢柑、砂糖桔、麒麟李、杏花雞、文㞧鯉、麥溪鯇、羅氏沼蝦、羅非魚等特色優質農產品,深度挖掘背後獨特的氣候資源優勢,創建“氣候好產品”,持續提升肇慶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服務全市“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特色經濟發展。[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廣旅體局、市氣象局、肇慶銀保監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在高要區、四會市、廣寧縣、德慶縣、封開縣、懷集縣各建設1個臭氧觀測地面站。開展近地臭氧濃度觀測,監測人類工業活動對近地臭氧濃度的影響,提高臭氧監測預警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提升環境預警應急能力。將高要區溫室氣體觀測站與珠三角各地進行聯網,並推動我市北部、西部各建設1個溫室氣體觀測站,為“碳達峰碳中和”氣候評價提供數據支撐。完善生態環境、氣象等部門的污染天氣聯合預警機制,探索研發多樣化的環境氣象服務產品。[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發改局、市環境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推動人工增雨標準化作業點建設和人工增雨裝備更新,將人工增雨工作經費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開展燃氣炮增雨效益研究。[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發改局、市公安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強化智慧氣象融合發展。堅持“數據共享、技術共研、流程共融、系統共建、成果共用”理念,推進智慧氣象與各部門各行業的對接。深挖氣象服務需求,建立典型氣象服務套用場景(見附屬檔案),構建“部門+氣象”的智慧服務新業態。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形成氣象與各部門融合發展、互為支撐的良好態勢。(涉及示範套用場景建設,由各地、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建設高質量氣象現代化
(九)按照《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東省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的通知》(粵府〔2021〕67號)要求,推進行政村自動氣象站建設,提升我市氣象觀測站網密度,實現自動氣象站和雨量站行政村(社區)全覆蓋。加強高要區、四會市X波段雙極化相控陣天氣雷達的研究套用,加快推進廣寧縣、德慶縣、封開縣、懷集縣X波段雙極化相控陣天氣雷達建設,並與珠三角各地市完成雷達組網,形成近地層空域的協同式精密化相控陣雷達觀測系統。在四會市、懷集縣各建設1部風廓線雷達,監測上空風向、風速和溫度等氣象要素隨高度的變化情況,反演出大氣風場垂直結構和輻散、輻合等信息,利用其較高的時空解析度和探測精度,提升雷雨大風、局地暴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監測和預報預警能力。針對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城鄉積澇、地質災害等開展基於影響的風險預報預警服務。[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發改局、市科技局、市資源局、市水利局、市應急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依託數字政府,利用政務大數據云平台,建立“雲+端”的業務模式,推動預警終端發布管理系統上政務雲,保障氣象信息安全和網路安全。[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政數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保障措施
(十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完善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系。各地、各部門要建立工作協調機制,突出解決氣象發展規劃、資金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等關鍵問題,確保任務落實。有關部門要按照責任分工,細化政策措施。[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加強政策支持。各地、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政策措施,有效銜接各項改革,確保氣象部門人才隊伍穩定、業務水平提升。切實加大對氣象事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按照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求,健全完善財政投入保障機制。修訂氣象現代化水平指標體系和監測評估辦法。推進氣象地方立法和標準化工作。引進培養一批高層次人才。[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司法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加強規劃引領。各地要將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建設相關要求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關規劃,科學編制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各有關部門要在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建設項目中充分考慮氣象觀測、預報及套用能力的融入,使氣象事業發展規劃與珠三角核心區西部增長極和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新都市建設、應急管理、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軍民融合等工作有機銜接。[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發改局、市財政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加強科普宣教。完善氣象防災減災全域科普宣傳教育體系,因地制宜建設氣象科普場館(所)和教育基地,加強氣象科普示範校園建設,提升氣象科普教育供給能力。將氣象災害防禦科學普及工作納入各級綜合科普體系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融入中國小義務教育體系,推進氣象科普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提升社會公眾防災避災和自救互救能力。[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教育局、市氣象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解讀
2022年11月4日,肇慶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肇慶市做好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現就《工作方案》解讀如下。
一、起草背景
肇慶市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全力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責任重大。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2020年9月,中國氣象局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召開省部合作聯席會議,簽署了新一輪省部合作備忘錄,共同推進廣東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先行示範省建設;2021年1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先行示範省建設的實施意見》(粵辦函〔2021〕311號),要求各地、各部門要認真組織實施。因此,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印發《肇慶市做好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對我市加快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編制依據
本工作方案根據《中國氣象局 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先行示範省建設合作備忘錄(2021-202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關於印發廣東省人民政府與中國氣象局聯席會議紀要的通知》(粵辦函〔2021〕33號)、《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廣東省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先行示範省建設的實施意見的通知》(粵辦函〔2021〕311號)進行編制。
三、主要內容
本工作方案由六個部分內容組成:
(一)總體要求明確目標任務,到2025年,氣象綜合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突發災害性天氣有效預警提前量達50分鐘以上,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85分以上,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服務覆蓋面70%以上,氣象災害對GDP的影響率低於0.15%,因氣象災害死亡人數比“十三五”期間降低10%;到 2035 年,氣象科技水平與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建成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氣象深度融入民生保障和行業發展,實現氣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氣象綜合實力與粵港澳大灣區先進水平保持一致。
(二)加強氣象災害風險治理,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1.強化城市安全氣象保障:構建“格線+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新模式,開展面向城市供水、供電、供氣等生命線安全運行的氣象保障服務,提升重大活動和重要賽事氣象保障水平。
2.強化基層氣象災害風險防範:強化鄉鎮(街道)氣象災害應急管理屬地責任,做好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建立颱風、暴雨、洪水等預警信號及強降水短臨預警與市縣鎮村四級防禦行動掛鈎機制。
3.強化重點單位氣象安全保障:推動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建立健全重點單位多災種災害監測和氣象安全預警防控體系。
(三)發展智慧氣象服務,提高經濟社會發展保障能力。
1.增強公眾氣象服務供給能力: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5G通信等技術,增強公眾氣象服務供給能力。
2.健全靶向預警發布機制:建立基於政務雲的新一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提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建設。
3.氣象助力鄉村振興:開展我市特色農產品政策性農業氣象指數保險。推進“宜居宜游地”“生態康養”等氣候品牌創建,創建“氣候好產品”。
4.生態文明氣象保障:建設臭氧觀測地面站和溫室氣體觀測站,為“碳達峰碳中和”氣候評價提供數據支撐。完善污染天氣聯合預警機制。強化人工影響天氣服務能力。
5.智慧氣象融合發展:與各部門各行業融合發展,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示範套用場景建設。
(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建設高質量氣象現代化。
1.提供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強化精密氣象監測網建設,開展基於影響的風險預報預警服務,
2.提高新一代信息技術套用水平:依託數字政府,利用政務大數據云平台,建立“雲+端”的業務模式。
(五)保障措施。
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政策支持、加強規劃引領、加強科普宣教4個方面保障措施,確保工作方案有效實施。
(六)附屬檔案。
結合我市實際,提出了氣象與各部門各行業融合的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示範套用9個場景建設內容,包括服務建築工地裝備設施防風避險場景、服務旅遊景區氣象風險管理場景、加強基層防災減災體制機制建設場景、服務惡劣天氣高速公路應急處置場景、服務地質災害預警防禦場景、服務城市內澇場景、服務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場景、服務強降雨誘發山洪災害防禦應對場景、服務農業與鄉村振興場景。由牽頭負責部門與相關縣(市、區)政府共同推動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