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氣象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及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和關於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氣象強省建設的意見》(豫政〔2020〕41號),加快推進安陽氣象強市建設,助力安陽高質量發展,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趨利避害並舉,以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突出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努力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發揮氣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重要作用,建設氣象強市,為安陽打造“三區、五中心”,實現“一個重返、六個重大”,建設新時代區域性中心強市貢獻氣象力量。
(二)發展目標。抓好《河南省氣象局 安陽市人民政府共建新時代區域性中心強市氣象保障示範市合作協定》任務落實。到2025年,基本實現系統完備、開放融合、保障有力、人民滿意的氣象現代化,當好全省氣象事業發展排頭兵,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5%以上,暴雨等預報準確率比“十三五”時期提高5%,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顯著提升,氣象裝備和人才隊伍建設達到全省先進水平,氣象服務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能力全省領先。到2035年,全面建成氣象保障鄉村振興示範區、綠色轉型發展氣象保障示範區,基本建成氣象強市,氣象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成效顯著。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現代氣象業務建設,夯實氣象強市發展基礎。
1.加強安陽國家氣候觀象台建設。完善“一主五輔”台站基礎設施建設,立足黃淮海農田生態、農業氣象、環境氣象、太行山東麓暴雨、人工影響天氣等研究方向,建設X波段雙偏振都卜勒雷達、風廓線雷達、氣溶膠雷射雷達等多類型雷達監測網,建設大氣邊界層通量梯度觀測系統,加強對黃淮海平原典型農田生態系統和大氣環境的綜合立體觀測,開展黑碳氣溶膠、溫室氣體觀測以及碳達峰、碳中和氣象服務,把觀象台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特色鮮明、保障有力的國家級綜合觀測試驗基地和科研交流平台。(市氣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氣象監測精密度。發展綜合、智慧型、協同觀測業務。最佳化氣象觀測站網布局,更新升級鄉鎮氣象站,在關鍵區域加密布設氣象觀測裝備。建設太行山梯度觀測系統,開展大氣邊界層梯度觀測。建設城市智慧型氣象觀測系統,完善農業、生態、交通、旅遊等專業氣象觀測網。強化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深化社會化氣象觀測套用。(市氣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廣體旅局等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提升氣象預報精準度。實施精準化氣象防災減災工程建設。發展本地特色高影響天氣智慧型格線預報,提高氣象預報精準化水平。建立綜合監測與預報預警平台,提高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預警水平,預警時間提前45分鐘以上。加強10—45天預測能力建設,提高防汛抗旱氣象服務能力。(市氣象局、市應急局、市水利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等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提升氣象服務精細度。建成市、縣兩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強化氣象與自然資源、應急、水利、生態環境、農業農村、交通運輸等部門預警信息共享,健全重大災害預警信息“叫應”機制,建立權威、暢通、高效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實現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統一發布、規範管理。加強媒體、通信運營企業與氣象服務信息發布平台有機聯動,提升全媒體氣象服務產品製作,實現精細化氣象服務產品按需推送。(市氣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應急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局等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5.提升氣象信息化水平。升級市、縣氣象通信網路,完善氣象信息系統、數據安全實時監測監管平台等基礎設施,實現內外網物理隔離,加強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市氣象局、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局等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築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1.加強城鄉氣象災害風險防範。健全氣象防災減災體系,落實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職責,將氣象災害防禦管理納入鄉鎮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基於智慧城市建設,推動氣象與城市精細化治理深度融合。建設城市內澇氣象監測預警系統,完成市、縣兩級暴雨強度公式修編。開展極端天氣對供水、供電、供暖等安全運行的影響評估工作,建立風險預警聯動工作機制。推進城市街區通風影響評估工作,完成通風廊道規劃設計。加強區域性建設、重大規劃和重點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完成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加強防災減災示範鄉鎮、社區創建。將氣象防災減災教育納入全民科學素質和中國小科普教育體系,加強林州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市應急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氣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等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重點區域、行業氣象災害風險防範。完成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區劃工作,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加強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質災害易發區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做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安陽段氣象保障工作。完善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氣象風險預警業務體系。推進林州市、國家4A級以上旅遊景區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系統建設。將防雷安全納入各級政府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考核評價體系。(市氣象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廣體旅局、市水利局、市應急局等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提升生態文明氣象保障能力,服務美麗安陽建設。
1.提升生態氣象支撐保障能力。在“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重點區域建設符合管控要求的生態氣象保障示範工程。做好高分衛星氣象套用工作,保障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森林火險遙感監測。推進特色氣候小鎮、避暑旅遊目的地等建設。建設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監測、評價和預報系統。加強氣候承載力監測分析評價和風險預警工作,服務安陽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建立綠色GDP氣象評價指標體系。(市氣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文廣體旅局等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大氣污染防治保障能力。推進安陽市生態環境氣象中心建設,建設大氣污染防治綜合觀測基地,健全大氣邊界層監測預報服務體系,提升重污染天氣、森林火險預報預警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保障能力。鞏固基於氣象條件的科學精準治污成果,聯合開展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工作,推進第三方大氣污染防治效益評估工作。按照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適時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改善空氣品質。(市氣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應急局等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聚焦糧食安全重任,助力鄉村振興。
1.增強糧食生產核心區氣象保障能力。實施高標準農田氣象保障提升工程。在新建高標準農田內建設氣象信息服務站,加強永和農田生態試驗基地建設,完善農業氣象觀測站網,發展智慧農業氣象服務技術,提高糧食全產業鏈氣象保障水平。健全農業氣象災害防治體系,開展農業巨災保險氣象服務。(市氣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等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做優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品牌。服務鄉村振興示範縣、鄉、村建設,加強滑縣優質小麥、內黃尖椒、內黃花生、湯陰北艾、馬投澗小米以及設施農業、休閒農業等特色農業氣象服務,開展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認定,打造“氣候好產品”等國家氣候標誌和縣域特色氣象服務品牌。結合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建設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基地。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氣象服務提升行動,實現直通式氣象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覆蓋。(市氣象局、市農業農村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強作業能力建設,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
1.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現代化水平。推進中部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工程建設,建設安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地,在主城區周邊建設標準化作業站點,推進地面作業裝備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建立完善智慧型精準的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系統、指揮系統和安全管理平台。增強飛機、高炮、火箭空地一體化作業能力,探索大型無人機等作業新方式,提升保障糧食安全、防災減災、生態修復和污染防治服務能力。(市氣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等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健全工作機制和監管體系。各縣(市、區)政府要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構,完善人員隊伍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嚴格落實《地方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規定》,健全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加強作業裝備和彈藥購銷、運輸、存儲、使用安全管理工作。完善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制定安全事故處置應急預案。(市氣象局、市財政局、市應急局、市公安局等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創新協同融合發展,強化氣象強市建設支撐。
1.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以觀象台為支撐加強研究型業務建設,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多渠道、全方位加強高層次人才聯合培養,推進產學研融合發展。加強安陽市黃淮生態氣象重點實驗室和勞模(人才)創新工作室建設,創建省級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推進觀象台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設,打造中國小科普教育研學基地。深化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安陽師範學院、安陽工學院等院校合作,加強氣象業務前沿技術交流合作。(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氣象局等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綠色轉型發展氣象保障示範區,主動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原城市群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實施“百站提質”行動,提升基層氣象台站服務能力,建設美麗台站。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打造林州縣域治理“三起來”氣象保障示範市,建設南太行氣候資源保護開發示範區,服務林州全國鄉村振興示範樣板和全域旅遊目的地建設;建設滑縣高標準農田氣象保障示範區,穩固滑縣糧食生產能力和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建設內黃智慧農業氣象示範基地,服務內黃建設國家級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湯陰文旅氣象服務示範基地,服務湯陰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建設安陽市交通物流氣象服務中心、通用航空氣象保障示範基地,保障安陽機場和區域交通物流中心建設。依託安陽豐厚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氣象文化挖掘、保護和傳承,建設氣象主題公園,積極融入黃河文化“大合唱”,服務安陽文旅強市建設。(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廣體旅局、市氣象局等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市、區)政府要加強對氣象工作的組織領導,各部門要積極發揮職能,完善工作協調機制,細化政策措施,明確責任分工,突出解決氣象發展規劃、資金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等關鍵問題,加強跟蹤督辦,確保任務落實。(市直有關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政策支持。將氣象事業發展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與省氣象局聯合制定《安陽市“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統籌安排建設項目。各縣(市、區)政府、各部門要將氣象事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推動相關內容列入專項規劃。按照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相匹配要求,建立氣象領域穩定可持續的地方財政投入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現代化建設項目和基礎設施工程的支持力度。(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等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開放融合。深化與省氣象局合作,推進氣象與應急管理、農業農村、工業、水利、生態環境、交通運輸、能源、教育、旅遊等深度融合發展,形成發展合力。利用地方資源,支持氣象系統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將氣象高層次人才納入地方人才工程。(市直有關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法治保障。加強氣象依法行政,推進氣象領域執法事項逐步納入各地綜合執法範圍。制定完善氣象技術標準、規範和規程,做好氣象行業服務與監管工作。(市氣象局、市司法局、市市場監管局等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021年7月1日
主辦:市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