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信息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豫政辦〔2021〕82號
各省轄市人民政府、濟源示範區管委會,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12月31日
規劃全文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發展氣象事業意義深遠、責任重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河南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全國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和《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氣象強省建設的意見》(豫政〔2020〕41號)等有關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
一、發展形勢
(一)“十三五”時期發展成效。“十三五”期間,我省大力推進氣象事業發展,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合力推動我省率先在中部地區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實現地面觀測自動化,初步建成空天地一體化綜合觀測網,進一步提升農業、環境等重點領域氣象觀測能力。暴雨預報準確率提高15%,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到35分鐘,短期氣候預測準確率穩居全國前列。氣象預警信息覆蓋率提升到96%,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平均為86分。有效應對2016年“7·19”豫北特大暴雨、2018年“溫比亞”颱風暴雨、2020年“7·19”淮河史灌河流域嚴重洪澇、2021年“7·20”鄭州特大暴雨洪澇、黃河流域歷史罕見秋汛等重大氣象災害,成功保障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重大活動,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有效發揮。趨利避害並舉,助力脫貧攻堅,打造一批“氣候好產品”,農業氣象服務智慧化水平逐步提高,氣象服務保障鄉村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效益凸顯。32項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獲批,8項科技成果獲省部級獎勵,《氣象與環境科學》入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形成《河南省氣象條例》《河南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河南省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河南省氣候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條例》4部地方性法規和《河南省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辦法》《河南省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河南省防雷減災實施辦法》3部政府規章組成的地方氣象法規體系,制修訂標準37項。創建一批國家氣象科普基地、全國氣象科普示範學校、綜合減災示範社區。雙重計畫財務體制進一步落實,國家、地方氣象事業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十四五”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實現“兩個確保”(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關於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我省氣象強省建設提供了總綱領、總遵循、總指引。
錨定“兩個確保”對氣象工作提出新要求。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歷史機遇為“十四五”時期我省氣象強省建設提供新機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保障民眾生命安全、助力經濟轉型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等各方面對氣象服務提出新需求。
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氣象工作提出新挑戰。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暴雨、寒潮、大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廣發頻發強發並發,氣象災害仍是制約我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風險。
科技創新為氣象強省建設提供新動能。隨著計算機、通信、智慧型感測器等新技術的飛速發展,衛星、雷達、智慧型化氣象監測技術的不斷創新,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北斗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業務、科研、服務領域的深入套用,多領域、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為持續提升氣象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水平,有效應對氣象災害風險和挑戰提供了新動能。
(三)“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問題。氣象科技創新整體效能不高。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極端氣象災害發生髮展機理和預報預警技術存在局限,科技創新投入不足、成果轉化率低,缺乏高能級創新平台和高層次領軍人才。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度融合套用不夠。監測精密程度存在短板。氣象災害多發易發區域觀測站網稀疏,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捕捉能力不足;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過程的垂直連續觀測能力不足;缺乏氣候系統多圈層及其相互影響的動態觀測,區域和城市碳監測能力有待提升。預報精準程度存在差距。颱風、西南渦、黃河氣旋等高影響天氣系統預報能力不足;極端性、突發性、局地性災害天氣的預警、預報準確率和提前量不能滿足需求;基於影響的預報和風險預警業務發展緩慢。精細服務存在薄弱環節。氣象服務有效供給不足;氣象服務機制有待最佳化,公共氣象服務沒有完全納入各級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亟待健全。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關於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融入氣象強國建設,服務“兩個確保”,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為經濟強省、文化強省、生態強省、開放強省和幸福美好家園建設提供高水平氣象服務保障。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黨的領導,服務人民。全力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實,著力提升防災減災救災氣象保障能力,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貫徹新發展理念,為實現氣象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障。
2.堅持科技興業,創新驅動。突出科技引領,堅持創新在高質量氣象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最佳化資源配置,提高氣象關鍵技術支撐能力,切實提升氣象高質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3.堅持系統觀念,協調發展。著眼氣象事業發展全局,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高度融入國家和區域重大發展戰略,統籌市、縣級氣象事業協調發展。
4.堅持深化改革,依法治理。發揮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最佳化氣象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加強氣象法治建設,全面推進氣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多領域合作,提高共享共用水平。
(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夯實氣象強省基礎。基本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氣象科技創新高地初具規模,全省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大幅提升,實現氣象公共服務優質均衡,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預報準確率、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更加牢固,鄭州都市圈融合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和碳達峰碳中和氣象服務保障走在前列。
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氣象強省。氣象服務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能力顯著增強,智慧氣象發展水平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氣象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十四五”時期河南氣象事業發展主要指標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img/0/02d/MmNzUjZyUWOmdzNyYDZwkTOkVTOzczM0MWMzIGNkJGOzcTZyQWZhRDNiJG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三、瞄準“四個一流”,建設科技創新高地
(一)打造一流創新平台。推進黃河氣象創新研究院落地我省。融入黃河實驗室,建設極端天氣氣候研究實驗室。加強河南省·中國氣象局農業氣象保障與套用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統籌建設一批市級氣象套用技術重點實驗室。推進安陽國家氣候觀象台、鄭州農業氣象野外科學試驗基地(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和鶴壁國家綜合氣象觀測專項試驗外場建設。建設中國氣象局飛機人工增雨和科學實驗鄭州基地、中部區域商丘積層混合雲試驗示範基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水源涵養地增雨和盤石頭水庫增蓄等外場試驗基地。推進建設黃河下游(濮陽)氣象研究套用中心。建設河南省氣象防災減災中心(鄭州國家氣象科技園)。
(二)發展一流關鍵技術。加強大城市重點區域極端災害性天氣機理研究和監測、預報預警技術研發。加強農業、水文、環境、交通、旅遊、能源等重點領域氣候風險早期預警、災害性天氣影響預報和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技術研究。開展氣象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技術研究,發展農作物智慧型化觀測技術、精細化農業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智慧型風險預警技術、作物模型與遙感數據耦合技術。加強流域天氣氣候變化規律及風險應對措施研究,發展氣候變化對黃河流域生態系統影響的定量化評估技術。開展中部區域人工影響天氣關鍵技術研究,發展積層混合雲人工增雨技術。發展溫室氣體監測和客觀評估、風能太陽能資源綜合利用監測評估預測技術。
(三)建設一流人才隊伍。實施新時代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畫,形成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領軍人才、首席專家和青年英才人才梯隊。推進鄭州大學等高校大氣科學學科建設,打造中部地區氣象人才培養基地、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基地。建立健全與人才政策相適應的科技資源統籌和創新團隊管理機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加強省、市、縣級氣象人才交流,加大基層氣象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
(四)創設一流創新制度。推進科研力量最佳化配置和資源共享。發揮省科技攻關聯合基金引領作用,推進氣象科研開放聯動。最佳化科研項目組織管理,建立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制度。建立成果分類評價制度,健全科技成果業務準入機制。推動值班型業務向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等研究型業務轉變,引導科技成果向業務服務轉化套用,加強科技成果本地化套用。
四、堅持趨利避害並舉,提升精細服務能力
(一)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1.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提高極端暴雨(雪)、大風、乾旱等災害全天候、高精度的綜合立體監測能力。建立高影響天氣預測模型。提升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精準度,延長氣象災害預見期。做好防汛抗旱、風雹雷電災害、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山洪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險等氣象服務工作。
2.強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能力。推進省、市、縣三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能力提升工程建設。完善廣覆蓋、立體化的預警信息發布手段,推進精準靶向發布技術套用,建設集約化預警信息發布渠道資源池。健全預警信息社會傳播機制,加強預警信息傳播效果評估。
3.提升氣象災害風險防範能力。完成我省主要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和精細化風險評估及區劃,加強承災體數據共享共用,形成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數據“一本賬”。加強風險普查成果在城鄉規劃、金融保險等方面的深度套用。
4.完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健全遞進式氣象服務機制。完善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提升快速回響、高效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範應對能力。推動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納入數字鄉村建設內容。加強氣象信息員、社區格線員、災害信息員隊伍共建共享共用。
(二)提升經濟發展氣象服務能力。
1.服務國家能源安全。推進河南省風能太陽能氣象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建立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可開發量估算模型,發展大比例接入情景下的全流程監測評估預報技術。推進氣象台站屋頂光伏建設,研發分散式光伏氣象服務技術。開展面向發電設施和輸電線路安全的氣象災害預警業務。
2.服務金融保險。推進河南省巨災保險氣象研究中心建設。完善保險標的氣象風險評估技術,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動態管理平台。開展農業巨災保險、城市巨災保險氣象服務試點。加強政策性農業保險和商業保險氣象服務。發展天氣指數保險、主動服務型保險。
3.服務交通強省建設。發展交通高影響天氣風險分析預報預警技術,提高交通氣象災害風險防範能力。開展物流氣象災害風險研究,提高中歐班列(鄭州)、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商貿物流氣象服務水平,提升“一帶一路”建設氣象服務能力。
4.助力文化旅遊強省建設。推動氣象服務納入旅遊安全保障體系。開展特色旅遊氣候資源評價,強化氣象景觀資源開發和利用。開展旅遊景區災害及其次生災害風險排查,強化旅遊安全氣象風險預警。推動4A級以上旅遊景區建設氣象監測及預報預警信息傳播設施,實現各級旅遊主管部門責任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全覆蓋。
(三)增強民生福祉氣象服務能力。
1.推進氣象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區域、人群之間氣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公共氣象服務社區全覆蓋。開展面向民眾的衣食住行游購娛學康等個性化、定製化氣象服務。
2.提升民生氣象服務供給能力。推進自動感知、智慧型研判、精準推送的智慧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通信運營企業、主流媒體、相關行業官方媒體平台的氣象信息傳播,提升突發氣象災害社會輿情快速回響和權威科學信息正向引導傳播能力。推動氣象信息服務產業化發展。
3.加強氣象科普。打造氣象科普品牌,挖掘、整理和傳承黃河氣象文化,形成一批精品氣象科普產品。將氣象防災減災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推進氣象科普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進企事業單位,提高全社會防災避災意識和能力。推進氣象文化科普公園(中心)建設,建設鄭州、許昌等11個國家級氣象科普教育基地。鼓勵社會力量對氣象科普加大投入,推進氣象科普和產業融合發展。
(四)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服務能力。
1.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能力。推進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建設,開展森林等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氣象評估業務。開展生態敏感氣象要素、關鍵生態要素預報預測業務,構建生態風險評價與預警體系。加強氣候承載力監測分析評價,開展乾旱等氣象災害和高溫、寒潮等高影響天氣對生態系統的影響預估和風險預警。推進各地生態審計和生態質量氣象評估工作。
2.提升生態環境氣象服務能力。健全大氣邊界層監測預報服務體系。鞏固基於氣象條件的科學精準治污成果,深化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工作,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效益氣象評估工作。提升重污染天氣、森林火險和突發環境事件氣象應急保障能力。強化市級大氣污染防治氣象保障服務,實現省、市、縣三級生態遙感服務業務化。
3.提升國土空間開發氣象支撐能力。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氣候可行性評估業務,推進國土空間規劃、通風廊道、電力、交通等重大規劃和重點工程對生態影響的氣候可行性評估工作。提升我省重點生態功能區及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的生態質量狀況遙感評估能力,開展黃河河南段重點生態區水土流失、灘涂治理和礦區生態修復氣象影響評估。建立面向國土空間開發的精細化氣候評價體系,研製氣象災害綜合風險地圖。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img/4/fad/MmNwUDMzYWM4MDOygDMwEDZ3EWYkBDMlZDZ3gjY4ETYxAzN4MWMzIGNkFGO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五、發展智慧型數字氣象,提高精準預報能力
(一)發展智慧型數字預報業務。
1.發展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業務。建立完善快速滾動更新的0—2小時逐6分鐘和3—24小時逐1小時間隔、水平解析度1公里的分類強對流和氣象要素預報業務系統。構建短時強降水、大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模型。提升複雜下墊面強對流天氣監測識別能力。
2.發展精細化智慧型格線預報業務。構建上下聯動、省市一體、滾動更新的天氣預報“一張網”。發展1—10天空間解析度1—3公里、時間解析度1—3小時、更新頻次3—6小時的短中期氣象要素格線預報業務,開展不同時效預報能力評估。開展短中期災害性天氣格線預報業務,探索數值天氣預報與人工智慧深度融合的組合預報技術,進一步提升暴雨(雪)、寒潮、大風、大霧等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能力。
3.開展季節要素的格線預報業務。建立完善連續性強降水、強降溫、高溫、乾旱等高影響天氣氣候事件的客觀化預測業務系統。發展春季透雨、霜凍、伏旱、倒春寒、連陰雨等農業氣象災害和關鍵農時季節氣候事件的區域特色客觀化預測業務。發展動力與統計相結合、多模式集合訂正等多技術融合的月、次季節、季節氣候預測技術。
(二)開展影響預報預警業務。完善基於影響和風險的精細業務技術體系,提高分災種、區域、行業的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能力。發展客觀定量化致災臨界氣象條件分析技術,量化敏感行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致災閾值指標。推進氣象預報預警與水文、地質、環境、城市管理等多領域跨學科融合,發展精細化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城市內澇、道路結冰等定量化氣象風險評估和預警業務。
(三)構建智慧型協同業務平台。基於氣象大數據云平台,套用物聯網、雲計算、5G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智慧型、協同、開放的省、市、縣三級一體化業務平台,實現海量數據分鐘級顯示,利用增強現實技術構建不同氣象災害場景下虛擬現實平台。基於全球氣候預測業務系統,最佳化完善多尺度要素精細化氣候監測、延伸期次季節要素精細化格線預報、災害性天氣過程事件預報等功能。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img/4/8f2/MmN3UDNykTZwMjZxgzMmNTY1MzMkVjN1Y2N3IjNkdDOihTMhFDM3gzYxIj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六、最佳化綜合觀測站網,提升精密監測能力
(一)最佳化天氣觀測站網。
1.完善地面氣象觀測站網。最佳化地面站網布局,加快鄉村、城市街道、重點防控區自動氣象觀測站建設,提高地面氣象觀測要素覆蓋度。建設大別山、太行山和伏牛山梯度觀測系統。升級氣象應急觀測裝備。深化社會化氣象觀測套用,發展規模化志願氣象觀測。
2.完善天氣雷達網。完成新一代天氣雷達技術升級和雙偏振改造。在黃河流域、淮河流域、易災偏遠地區、災害高影響地區增補S波段、C波段和X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相控陣天氣雷達,構成高密度協同的氣象雷達監測網。
3.提升垂直氣象探測能力。升級鄭州、南陽、盧氏L波段雷達探空系統,加裝北斗導航探空系統。架設風廓線雷達、雷射雷達、毫米波測雲儀、微波輻射計等氣象裝備,提升大氣風、溫、濕、水凝物和氣溶膠的廓線垂直連續探測能力。發展以無人機、飛艇等為載體的空基移動監測系統。
4.提升遙感監測能力。推進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河南數據與套用中心氣象分中心建設。升級鄭州、鶴壁、鎮平氣象衛星地面站,新建商丘風雲四號B星、開封新一代風雲三號衛星地面站。開展省級遙感產品真實性檢驗業務,強化遙感產品服務能力。
(二)完善氣候及氣候變化觀測站網。建設安陽國家氣候觀象台,新建南陽國家氣候觀象台,提升氣候系統多圈層及相互作用觀測能力。推進溫室氣體觀測網建設,開展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濃度和通量觀測業務。建設臭氧立體觀測系統。強化風能和太陽輻射觀測系統建設。
(三)完善多領域套用氣象觀測站網。
1.構建生態氣象監測網。組建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植被生態氣象自動觀測網。在寶豐、西峽等百年氣象站建設物候自動監測系統。開展黃河中下游濕地、農田和草地生態系統氣象、物候動態、土壤理化性質監測。建立鄭州城市、南陽濕地、濟源森林生態氣象和遙感監測套用基地。
2.升級農業氣象綜合觀測網。加快推進農業氣象觀測自動化,加強作物氣象自動監測系統建設。升級土壤水分觀測系統,增補建設遙測式土壤水分監測系統。推進鶴壁5G+農業氣象與虛擬數字農田建設。
3.完善多領域智慧型氣象觀測網。升級雷電探測系統。推進酸雨觀測自動化改造,升級氣溶膠等特種觀測設備,建立省級環境氣象移動監測平台。建設鄭州都市圈協同觀測和智慧城市泛在感知觀測網。加快交通、旅遊套用氣象監測網建設。
(四)提升觀測裝備保障能力。
1.提高觀測裝備技術水平。升級氣象觀測站網設備,加強智慧型化、小型化、低功耗、可靠性的新型地面氣象觀測裝備的本地化套用,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在氣象要素判識和遙感圖像識別中套用。提升鶴壁國家綜合氣象觀測專項試驗外場、安陽國家氣候觀象台等新技術、新裝備試驗和驗證能力。
2.提升觀測裝備計量能力。發展新型氣象觀測裝備計量技術,省級氣象計量檢定取得專項計量授權資格,更新省級各類氣象計量檢定裝置和標準器。提升市級移動計量車載標準器的檢定能力,建設駐馬店、商丘、新鄉、鄭州、洛陽等5個市級計量檢定實驗室。
3.健全觀測裝備保障體系。完善氣象觀測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運行信息化平台,推廣裝備全生命周期維保服務,建設上街地面氣象裝備保障實訓基地。推進市級保障能力建設,分類推進觀測裝備的社會化保障工作。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img/3/d25/MmN1UTMwkTY5kDOiRjMlZmM2ImMhRjMlhDM3AjZyUWOmdzNyYDZ3gjY4AT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七、激活氣象數據潛能,推動信息化建設
(一)提升氣象大數據發展支撐能力。統籌地面寬頻、衛星廣播、移動通信等資源,建立安全可靠的低延遲交換系統,實現氣象大數據全網調度和觀測數據直傳入雲。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氣象大數據融合創新,建設高質量基礎數據集。構建氣象大數據交換共享平台,實現套用驅動數據同步,支持跨區域業務協同。構建數據質量保障體系,實現數據質量控制與業務需求無縫對接。完善數據管理和開放共享制度。推進智慧型算法核心組件集成,實現產品統一線上計算、加工的“數算一體”服務。
(二)建設數字氣象基礎設施。建設集約共享、高效可靠、綠色低碳的氣象基礎設施雲平台、大數據云平台和氣象綜合業務實時監控運維平台,提高存儲能力,提升“雲+端”業務運行和管理水平。構建以大數據為中心的新型氣象數據業務運行模式,實現統一監控、調度、分析和運維全省氣象基礎資源。加強氣象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數據採集支撐環境建設,最佳化市、縣兩級信息網路架構。
(三)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套用創新。構建“5G+套用場景”等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建立安全可靠的多類型氣象信息採集、發布渠道。最佳化觀測數據處理,推動形成基礎觀測數據質量評估方法體系,改進數據質量控制流程。開展觀測、預報、服務全鏈條銜接貫通的集約化格線實況業務,實現多源資料融合,建設高時空解析度格線化氣候實況產品數據集。
(四)健全整體防控的信息安全體系。推進網路安全設備防禦監控系統建設,建立保障氣象信息安全應急機制,提升整體防護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推進容災備份機房建設,實現核心數據異地同步備份。完善氣象信息系統、數據安全實時監測監管平台和基礎設施,實現省、市、縣三級氣象業務及數據全流程、全要素、全生命周期實時統一監控,建設數據安全、網路安全、業務安全的安全管理與風險防控體系。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img/8/c54/MmN0UDOwMGNxATOhlTOmFmN3QGZyQDNkhzM4IDOwcDMmJTZ5Y2N3IjNkZDO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八、開展特色服務示範,實現四個走在前列
(一)聚焦鄭州都市圈融合發展,開展城市氣象服務先行示範。
1.提升城市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服務能力。開展城市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城市氣象災害風險底數,查明各類災害性天氣致災因子、劃定風險區域並確定致災閾值。推動智慧型格線預報和風險預警業務結合,研發高解析度智慧型格線的氣象影響預報預警產品,開展分災種、分區域、分行業的精細風險預警服務。
2.提升城市運行氣象服務保障能力。融入城市精細管理,開展供電供暖負荷預測和城市生命線氣象災害影響評估,提升城市水、電、氣、暖、交通、通訊等氣象服務保障水平。強化重大活動精細化氣象服務保障,建立常態和非常態氣象服務保障流程和機制。針對城市內澇、內河洪水等氣象次生災害,建立氣象、應急、住房城鄉建設、水利、自然資源等多部門聯動機制。在鄭州都市圈主要城市構建暴雨內澇監測和預測模型,建設河湖水庫防汛氣象監測預警系統。
3.推進氣候適應性城市建設。細化氣候可行性論證項目指導目錄,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區域發展規劃及重大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科學評估其氣象災害風險防禦能力,定期開展評估和績效考核。合理規劃城市地下空間,定期修編城市暴雨強度公式。統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做好沿黃生態區氣候生態品牌創建工作,推動氣候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開展生態環境、生態宜居、氣候舒適度、空氣環境質量等監測評估,提升城市休閒旅遊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4.健全城市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各地、各部門修訂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切實履行氣象災害防禦責任。建立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部門應急聯動機制和社會回響機制,相關部門制訂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聯動閾值指標和防禦指南。建立健全高風險區域、高敏感行業、高危人群針對重大氣象災害高級別預警信息的自動停工停業停課機制。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img/1/8a7/MmN5UjY3EGM1kDZxYDM5cTY1gzNzczN2kTO4IGNykTZwMjZxgzM4IDOwYD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二)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開展流域氣象保障示範。
1.提升黃河流域洪水防禦氣象保障能力。開展黃河流域河南段自然災害風險普查,編制分災種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研發基於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災害性天氣監測識別和智慧型報警技術。提升黃河小花間、下游灘區致洪暴雨等主要氣象災害監測以及中長期預報能力,構建黃河流域防洪安全氣象示範防線。建設上下游、左右岸、乾支流一體化格線降水預報系統,提升調水調沙和洪水資源化氣象服務能力。完善黃河流域中小河流、山洪和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業務。
2.提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氣象服務能力。開展流域級旱澇趨勢和降水預測方法研究。加強氣候變化對黃河流域水資源及下游流域濕地影響評估。建設河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氣象保障系統,開展流域及水庫匯水區空中雲水資源分析評估,開發生態氣象質量監測預測、生態安全氣象風險預警、生態環境氣候承載力評價、生態功能價值氣象評估等技術,開展流域氣候變化生態監測評估。
3.提升黃河流域氣象中心服務支撐能力。推進黃河流域氣象中心建設,最佳化黃河流域氣象中心運行機制,完善信息共享、災害聯防和聯合會商等工作制度,建立集約化業務流程,實現流域氣象服務規範化發展。開展流域氣象預報服務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建設黃河流域智慧氣象服務平台,推進氣象、水利、環境等多領域數據融合套用,提升流域水文氣象、氣候變化應對、氣象災害聯防一體化氣象服務水平。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img/c/91d/MmNmVDNmJ2N4AjMwI2NkFzNjljM0cTZihDMjRTMwkTY5kDOiRjM5UGMzUW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三)聚焦保障糧食安全,開展鄉村振興氣象保障示範。
1.提升高標準農田氣象服務保障能力。推動氣象設施與農田水利、電網等同規劃同建設。深度融入農業現代化示範區、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著力做好小麥、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生產全鏈條氣象服務。強化中長期天氣預報、年景預測等在糧食作物播種、田間管理、生產布局中的套用。提升乾旱、漬澇、大風、凍害、冰雹等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和主要病蟲害氣象預報能力。建設黃淮平原糧食生產核心區(商丘)氣象服務中心、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周口)氣象服務基地、種子培育氣象服務基地和農業氣象試驗示範基地。
2.強化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供給。推進花生氣象服務中心建設,積極拓展茶葉、蘋果、烤菸、山藥等特色優勢作物氣象服務。發展適合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精細化、特色化農業氣象服務。推進農產品氣候品質認定,建立農產品生產全過程氣候溯源體系。
3.創新農業氣象服務方式。加大農業氣象服務客戶端研發和物聯網套用,實現數據採集、產品加工製作、信息推送、田間數據監控、互動交流等多項功能融合互通的個性化氣象服務。推進全省氣象為農服務基礎數據“一張網”和基礎產品“一張圖”建設。形成針對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通式、個性化服務新模式。建立關鍵農事活動全過程跟蹤服務機制。
4.實施美麗鄉村氣象建設行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助推生態旅遊、生態農業等美麗經濟發展。深入挖掘分析優勢氣候資源,塑造鄉村生態旅遊氣候品牌,構建鄉村旅遊氣象服務體系。發揮中國氣候好產品、中國天然氧吧、避暑旅遊目的地等氣候品牌優勢,助力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等鄉村旅遊高質量發展。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img/3/4c0/MmNjVzMkJjZ5QmM2EDZkFjNhZGNhdTMkJ2NhBTN5QWM2ATZ2gDMjRTMwgT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四)聚焦綠色低碳發展,開展碳達峰碳中和氣象保障示範。
1.提升碳達峰碳中和數據監測能力。搭建支撐我省生態保護、碳達峰碳中和等氣象數據資源庫,健全大氣邊界層監測、預報服務體系,建立濕地生態氣象質量評估指標體系,開展森林生態、植被生態、城市生態、水資源及水環境生態、溫室氣體等氣象監測評估,為碳交易提供數據支撐。
2.提升碳達峰碳中和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建設碳達峰碳中和氣象科技創新平台,開展碳達峰碳中和領域氣象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研究碳減排、碳零排、碳負排等關鍵技術的氣象領域問題。強化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氣象服務能力,開展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提升生態碳匯氣象服務能力。
九、加強空中雲水資源開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現代化
(一)提升人工影響天氣基礎業務能力。配備人工影響天氣高性能增雨飛機,建設中部區域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飛機保障和實驗基地。推進監測與作業一體化綜合站點建設,建立智慧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系統。加強人工影響天氣綜合觀測、雲水資源開發、作業效果評估等工作。
(二)強化人工影響天氣服務保障能力。建立完善氣象和應急、農業、林業、生態、航空等相關行業合作機制,提升飛機探測和增雨(雪)作業保障能力。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需求分級區劃和災害評估。最佳化人工影響天氣監測網路和作業布局,加強生態修復、水庫增蓄、大氣污染防治等試驗作業,提升黃河重點生態區、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及地下水超採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保障能力。
(三)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制和安全監管體系。健全省、市、縣三級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構,完善人員隊伍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完善人工影響天氣安全多部門聯合監管和常態化監督檢查機制,推動各級、各部門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加強物聯網、智慧型識別、電子晶片、信息安全等技術套用,提升作業站點、運輸車輛、彈藥庫等關鍵部位和場所安全監管和防控水平。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img/6/aa0/MmNkVTOkJjNxQWYwQjZjZTY1YzM5ADOkVTOkFjNwUmN4AzY0EDM5EWO5kj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十、全面深化氣象改革,提升氣象治理效能
(一)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完善雙重計畫財務體制,出台氣象事權清單,推動落實與氣象事權相適應的支出責任。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改革,建立基本公共氣象服務清單制度,健全公共氣象服務政府購買機制。鼓勵專業氣象服務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和跨區域、跨層級聯動發展,建立氣象服務市場監管機制和信用評價制度。規範氣象數據資源的提供、使用、反饋和評估。最佳化省、市、縣級業務布局,完善支撐研究型業務發展的體制機制。
(二)加強氣象法治建設。依法履行社會管理職能,推進氣象立法、執法、普法工作。加強公共氣象服務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地方氣象法規制度體系。加強氣象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全面落實“三項制度”(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構建氣象行政執法信息化體系。加強氣象標準化建設,完善工作機制,促進多元參與,提升實施套用水平。
(三)加強行業管理和開放融合。完善專業氣象服務社會參與、開放合作、效益評估工作機制,營造有利於多元主體參與氣象服務和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促進專業氣象服務市場發展與壯大。強化各類氣象觀測設備的準入、備案及數據匯交等行業管理。深入推進防雷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提升雷電災害應急處置能力、防雷安全監管能力。各地要嚴格落實基層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防禦設施建設責任。
十一、重點工程
(一)河南省精準化氣象防災減災工程。以氣象監測服務精準化為核心,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建立健全立體化、精細化、智慧型化、全時域綜合觀測及信息保障體系,完善精準化氣象預報預警業務體系,健全普惠均等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實施生態環境及大氣污染治理氣象保障工程。
(二)河南省氣象防災減災中心(鄭州國家氣象科技園)工程。新征土地100畝,推進黃河氣象研究院落地,建設氣象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新一代天氣雷達監測、信息處理業務系統,開展鄭州都市圈城市生態和邊界層等特種觀測,打造氣象綜合觀測科學實驗基地。建設具有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精細化服務和大數據分析功能的現代化業務基地。建設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農田生態遙感中心、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河南數據與套用中心氣象分中心,打造河南衛星遙感套用基地。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科普體驗館。打造現代氣象業務示範區、氣象科技創新領航區、氣象人才集聚區、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示範區。
(三)鄭州都市圈智慧氣象工程。建設立體綜合、智慧型協同、泛在感知的鄭州都市圈氣象觀測體系。重點推進多波段天氣雷達網建設,彌補天氣雷達監測盲區。建設鄭州等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系統,最佳化升級自動氣象觀測站網,在大城市人口密集區加密布設自動氣象站,實現3公里格線全覆蓋。建設省、市、縣三級一體化衛星遙感監測套用體系。在氣象災害易發區、防禦關鍵區建設北斗應急通信系統,提高氣象數據應急通信傳輸能力。
(四)河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能力建設工程。提高流域綜合防災減災、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生態保護等氣象保障能力,建立完善對主要生態類型的生態、環境和氣候關鍵要素監測體系,建設生態安全氣象風險評估預警系統,開展典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氣象保障示範建設。開展氣候資源精細化普查與定量化評估,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氣候可行性論證綜合業務體系。
(五)高標準農田氣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夯實鄉村振興氣象保障全國示範省基礎,持續提升高標準農田氣象保障能力。實現全省萬畝方及以上高標準農田氣象監測預警服務全覆蓋,建設智慧型化農業氣象監測網路。開展精細化農用天氣預報。建立完善精準化農作物生長全過程服務體系,高標準農田應對乾旱、冰雹等氣象災害防禦體系,糧食主產區農業氣象科技創新體系。
(六)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提升工程。推進省、市、縣三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完善廣覆蓋、立體化的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建立高時效的監測預警一體化服務平台、預警融媒體服務產品快速製作平台,建成“雲+端”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實現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及研判分析“一張圖”、預警信息發布與服務“一張網”,提升預警信息精準靶向發布能力。
(七)中部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程。科學合理開發空中雲水資源,促進中部區域糧食生產,推動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和生態環境改善。配備高性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飛機,升級改造新型火箭發射系統,建立完善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系統、空域申報系統、區域聯防工作平台,提升飛機和地面立體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改善空氣品質科學實驗和效果評估。
(八)基層氣象台站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工程。升級氣象綜合業務服務平台,完善氣象災害監測應急處置裝備,布局建設氣象科普場館,強化極端氣象災害防禦和應對。綜合改造86個氣象台站,促進台站基礎設施、儀器裝備、人才技術、氣象文化、科普陣地等協調發展。
十二、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對氣象事業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突出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堅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為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二)加強組織協調。各地、各部門要建立完善工作協調機制,突出解決氣象事業發展資金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等關鍵問題,確保任務落實。加強對省、市、縣三級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形成體系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規劃落實機制。
(三)強化資金保障。堅持和完善雙重計畫財務體制,按照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原則,明確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的支出事項和投資預算,合理安排支出規模。統籌協調重點工程投資渠道,最佳化投資結構,強化綜合預算管理,加強資金使用管理和績效評價。
(四)強化檢查考核。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制度,健全規劃實施評價標準體系,將規劃約束性指標分解到年度進行檢查考核。建立規劃實施檢查機制和評價機制,提高建設質量,確保規劃順利實施,發揮投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