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楚雄州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楚雄州人民政府同意,楚雄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3月10日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雄州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3月10日
  • 發布單位:楚雄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前 言
氣象事業是黨的領導下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發展氣象事業意義深遠、責任重大。“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期,是開啟氣象現代化向更高水平邁進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楚雄氣象事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黃金期。規劃好“十四五”時期楚雄州氣象事業發展藍圖,認真謀劃氣象發展思路,豐富氣象發展內涵,提升氣象服務水平,對助推全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對氣象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楚雄州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兩次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雲南省氣象條例》《中共楚雄州委關於制定楚雄彝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制定,銜接雲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緊緊圍繞楚雄州“滇中崛起增長極、現代農業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目標定位,立足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闡明了“十四五”楚雄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目標,提出了發展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未來五年我州氣象事業發展的綱領指南。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間,全州氣象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得到較大提升,為保障楚雄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作出了應有貢獻。
(一)氣象防災減災和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明顯加強
州、縣市氣象災害防禦體系繼續完善,逐步構建了以“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新格局,基本實現觀測、預報和服務到鄉鎮,建立了鄉鎮、村氣象信息員隊伍,建立了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快速發布機制,發布渠道向鄉鎮、村覆蓋,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基本建立州、縣市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服務方式進一步豐富,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服務能力顯著提升。預測預報水平得到提高,重要天氣過程預報準確率達91%,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達86%,氣象服務滿意度明顯提高。
建立楚雄州短臨預報預警業務體系和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體系,在雲南省內率先探索推動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接入農村應急廣播系統,實現對楚雄市、武定縣287個村委會,4622個村組覆蓋,探索解決氣象防災減災信息發布“最後一公里”傳輸問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直接服務基層民眾。
爭取州政府、省人影中心投入近1500萬元,新建改造人工防雹標準化作業點70個,完成10門高炮自動化改造和35個作業點視頻監控建設,完成10縣市人影業務平台建設,建立了州到縣市有線和無線通訊指揮網路,人影3D指揮作業系統全面投入業務使用,人影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提升。在全省率先實施了“雙批准”機制,作業點管理進一步規範。
氣象探測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對因城市發展建設確需搬遷觀測站的祿豐、南華、永仁、武定等縣市完成觀測場整體搬遷,全州氣象探測環境評估平均達93.57分,排名全省第一。
不斷完善防雷安全監管體系,層層落實部門防雷安全監管主體責任,依法履行防雷監管職責,有效防範雷電災害事故發生。2016年至2020年全州防雷安全監管年年實現“全覆蓋”,檢查、抽查防雷安全監管重點單位1924戶(次),整改防雷安全隱患152個、風險103個,整改率100%。全州近5年未發生大的防雷安全事故。初步建成楚雄州雷電監測、預報、預警業務平台,在祿豐、大姚、元謀、武定等縣市雷電災害多發區建設農村防雷示範工程12個。
(二)基礎業務現代化建設取得進展
全州10縣市局完成防災減災業務用房建設,新建業務用房近1.5萬平方米,整體實現了“一流台站”的目標;4個縣局完成綜合環境改造,10縣市國家氣象觀測站全部完成新型自動氣象觀測站建設。楚雄現代天氣雷達項目順利推進,2021年投入業務試運行。建設完善6要素區域自動氣象站35個。建設楚雄州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指標體系及服務業務平台,建設高原特色農業氣象觀測站26個,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
(三)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積極向省級和州級科技部門爭取獲得3個科研項目支持,20餘項州局自設氣象科技創新項目完成研發任務通過驗收。1個項目獲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獲國家軟體著作權5項。不斷開拓創新,拓展服務領域,建立了全州科技服務集約化發展機制,全州氣象科技服務呈現穩中向好趨勢。
(四)氣象事業發展環境明顯改善
楚雄州氣象局以《雲南省氣象局楚雄州人民政府提高氣象對楚雄州實現跨越發展保障能力合作協定》為抓手,全面推進各工程項目落實落地。五年來共落實項目資金9500多萬元。“十三五”期間全州氣象部門固定資產淨增8786.35萬元,增加率為200.7%。通過項目的實施,台站基礎設施建設得到迅速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氣象部門黨的建設和氣象文化建設成效顯著,文明台站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率先建成氣象文明行業,全州省級文明單位達5個。通過積極融入地方發展,黨委政府更加重視氣象工作,氣象部門的地位也明顯提升。
(五)重點項目氣象服務及生態環境氣象監測取得新進展
完成楚雄、永仁2個機場選址氣象觀測站建設任務,並開展氣象資料服務工作。在楚雄、祿豐工業園區建設2個核心區氣象觀測站和3個多要素自動站,在園區管委會建設氣象服務站1個。生態氣象觀測取得突破,在楚雄、雙柏、大姚構建環境氣象觀測網,建設大氣負氧離子監測站8個。氣象服務工作為楚雄州打造“中國彝鄉·滇中翡翠·紅火楚雄”增添助力。自2019年1月1日開始,楚雄州城市天氣預報節目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雙柏縣成功申報“中國天然氧吧”城市。
二、“十四五”面臨的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新起點,機遇與挑戰並存。
(一)機遇與挑戰
1.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氣象工作的新要求
2019年12月在慶祝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對氣象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氣象工作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根本方向,必須牢牢把握“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必須牢牢把握“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高氣象服務保障能力”的戰略目標,必須牢牢把握“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戰略重點,必須牢牢把握“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戰略任務。新時代新發展,要求氣象工作更緊密融入國家和地方發展戰略,要求氣象提供更多、更優質、更現代化的氣象服務保障。
2.新時代全面提高災害防禦能力的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全面提高災害防禦能力,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把重大工程建設、重要基礎設施補短板、城市內澇治理、加強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等納入“十四五”規劃中統籌考慮。氣象部門要對照“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要求,補齊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短板,實現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發布準確及時,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新時代對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要求更加突出。
3.新時代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
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楚雄州作為全國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後,氣象事業的發展與全國先進地區相比,差距較大。氣象工作要達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任務要求,還需付出更大努力。
4.楚雄州經濟社會發展對全面提高氣象服務保障能力的新要求
“十四五”期間,楚雄州要堅定不移實施“一極兩區”目標,在充分融入滇中片區發展格局的同時,還要做好與滇西片區的協同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高質量服務的需求不斷凸顯。為充分發揮氣象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職能,需要在現有公共氣象服務供給模式下創新發展,滿足細分行業對氣象服務的專業性、針對性、定製化要求,同時在為各級政府和行業部門提供氣象服務的基礎上,積極引導社會資源和力量發展氣象事業,激發和釋放氣象服務社會化的活力。
5.新時代新技術迅猛發展對氣象工作的新要求
“十四五”時期,以人工智慧、量子信息、5G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套用,各學科先進技術交叉融合趨勢越發凸顯,信息技術與氣象業務的融合益發緊密,由此帶來氣象服務理念、模式和技術方法的持續變革,圍繞新技術、服務新經濟、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任務更加緊迫,氣象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創新發展、智慧發展的需求越來越高。
(二)差距與不足
1.監測精密有差距,綜合觀測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全州氣象監測和“監測精密”的要求有差距,在空間分布和監測要素等方面存在不足,自動氣象觀測站觀測要素單一,站點分布不均,監測環境條件有待改善。對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生產生活等套用缺乏有效信息支撐。雷達氣象監測存在盲區,垂直探測能力欠缺。部分重點項目園區、重大工程尚未建立有效的氣象監測服務保障,信息資料服務存在空檔。觀測裝備維持、保障能力有待加強落實。信息化集約水平、部門共享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監測信息套用水平不高,監測數據質量和數據價值亟須挖掘,信息資源共享、服務能力有待提升。
2.預報精準有差距,預報水平有待提升
天氣預報精細化水平和準確率與新時代社會公眾及各行各業對氣象預報的準確度的期望還有差距。個性化公眾服務產品還不夠豐富,基於影響的天氣預報和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還在探索階段,決策服務手段和方式還難以滿足滾動式的決策指揮保障需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和應急回響體系仍需完善。現代農業、交通、能源、重大工程、重點項目等專業專項預報服務能力亟待加強。
3.服務精細有差距,智慧精細化服務能力不足
氣象服務信息化水平不高,部門信息快速共享通道尚未建立,精細化的氣象信息服務平台匱乏,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和應急回響體系仍需完善,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和災害風險防範能力有待加強。氣象服務城鄉一體化與社會需求仍有差距,氣象服務供給不平衡不充分,難以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求,廣大農村、特別是邊遠的山區農村,氣象服務“最後一公里”傳輸問題依然存在。
(三)問題和困難
1.氣象防災減災投入不足
投入機制和渠道不順暢,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維經費投入不足,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體系、信息員隊伍建設機制有待完善。
2.氣象服務的軟實力不強
氣象監測專業化、預報預警精細化、氣象服務有效供給不足、短臨預報預警流程和機制不完善等短板仍不同程度存在,專業氣象服務產品的針對性、科技含量有待進一步提升。
3.氣象創新能力需要加強
綜合科技實力亟待提升,基層業務人員數量不足和綜合業務素質不高,科技創新能力不強。
4.氣象事業發展不平衡
楚雄州在滇中屬欠發達地區,州內各縣市發展不平衡,地方政府對氣象事業發展的投入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近兩年來,受經濟下行和國家政策調整的影響,地方財政支出持續大幅縮減,對氣象事業發展的投入不足,制約了事業的發展。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領會把握楚雄州“滇中崛起增長極、現代農業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目標定位,貫徹落實楚雄州委州政府和雲南省氣象局各項決策部署,進一步聚焦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氣象服務保障能力提升,緊緊圍繞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鄉村振興戰略、生態文明建設、智慧楚雄建設和創新驅動發展等重大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對標“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總要求,以推動楚雄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建設更高水平的氣象現代化為目標,提升氣象對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等方面的基礎性保障能力。
(二)基本原則
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為根本遵循,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牢把握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認真落實“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總任務。
1.堅持為民服務
堅持氣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無縫對接公眾需求,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著力推進“+氣象”的服務新模式普及套用,推動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實現氣象資源和產品共享共用,全面提升氣象服務產品供給能力和氣象服務保障民生和生產發展的能力。
2.堅持協調發展
加強部門協調聯動、信息共享,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和共享平台建設,強化災害信息報告、發布制度建設,尤其要加強邊遠山區、災害隱患區和人員密集區的災害預警信息傳播和接收能力建設,統籌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自媒體等新技術、新手段和應急廣播、大喇叭、吹哨子等傳統手段,確保信息到戶到人,有效解決災害預警“最後一公里”問題。
3.堅持改革創新
推動科研與業務深度融合,把科技創新、改革創新作為高質量氣象現代化建設的第一動力。最佳化完善業務運行和管理機制,進一步激發業務服務創新活力,瞄準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建設目標,靶向精準施策。
4.堅持需求牽引
聚焦“一極兩區”目標定位,圍繞楚雄州委州政府確定的“十四五”主要任務,深度融入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總體布局,統籌組織開展各項氣象保障服務,提高氣象服務的質量和效益。
5.堅持項目帶動
緊密圍繞楚雄現代化建設目標,積極推動新一輪雲南省氣象局與楚雄州政府合作協定簽訂,做好氣象現代化重點工程項目的落實。
(三)發展目標
“十四五”時期,氣象工作緊緊圍繞“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總任務,著力補短板,強化能力建設,健全監測體系,提升氣象信息化和預報預警能力,完善氣象服務手段和方式,到2025年建成結構完善、布局科學、功能先進,滿足新時代楚雄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氣象事業發展要求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現代氣象服務體系、現代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氣象治理體系。
1.持續提高基礎業務能力
建成布局科學、技術先進、功能完善、運行可靠的精密氣象綜合觀測系統。區域氣象監測空間解析度達10公里,時間解析度達10分鐘,監測手段全部實現自動化。
建立“無縫隙、精準化、智慧型”的氣象要素和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體系。預報預測準確率提高到93%以上,漸進式預警信息發布覆蓋率95%以上,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90%以上,氣象災害風險預警能力明顯增強。
建成面向經濟建設、面向民生的氣象數據和信息共享服務平台,形成統籌、集約、高效的氣象信息化業務體系。信息網路支撐能力顯著提升,核心業務科技支撐能力增強,“網際網路+氣象”模式深度融入社會治理服務體系,現代治理協同發展保障能力提升,氣象對服務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等方面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2.持續提高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健全城鄉氣象災害防禦體系,氣象預警信息基本實現全覆蓋。重大活動和重大突發事件氣象保障能力顯著提高。
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效益顯著提高,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穩定提升。公共氣象服務智慧型感知、智慧製作、智慧推送,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服務需求。
3.持續提高生態文明建設保障能力
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決策支撐能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與應急聯動能力顯著增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進一步加強,雲水資源利用能力顯著增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在防雹抗旱、生態修復與保護、重大活動保障等領域作用進一步凸顯,積極推進環境氣象監測工作。
4.進一步完善事業發展環境與體制機制
認真落實氣象法規,全面推進氣象法治建設,進一步最佳化楚雄州氣象事業發展環境,健全公共財政保障機制,全面落實雙重計畫財務體制,完善預算管理體系,推進以受益行業(企業)為主的多方力量加大對氣象事業發展的投入。
5.氣象文化建設邁上新台階
氣象文化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氣象台站環境保護及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積極推進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以先進文化凝聚奮進合力。
“十四五”時期楚雄氣象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指 標
現狀值
目標值
1
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分)
90.0
鞏固和保持
2
氣象服務公眾覆蓋率(%)
85%
95%以上
3
暴雨預警準確率(分)
88
90
4
氣象觀測要素覆蓋度(分)
74
95
5
強對流預警提前量(分鐘)
35
40
6
人影作業影響面積(萬平方千米)
2.12
2.92
7
人財保障能力(分)
75
85
四、構建完善天地一體、網路互連的綜合氣象觀測網,提升氣象綜合監測水平
面向楚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最佳化完善觀測站網布局,補齊監測短板,填補監測盲區,發展套用氣象觀測,強化運行保障能力,健全觀測業務體系,著力提高楚雄氣象綜合監測的精密水平。
(一)完善國家級地面氣象監測網
提升國家級氣象觀測站自動化水平,推進國家級台站自動化互備雙套自動觀測全面升級為雙新型自動站互備工作模式,觀測要素實現全自動化。
(二)提升區域自動站監測能力
繼續推進區域站升級工作,推進區域站網的全要素(六要素)自動化觀測,按照格點預報布局需求,將格點區域內的區域自動站升級為六要素及以上觀測站,提高區域觀測和服務能力。
(三)補齊雷達監測盲區
填補楚雄州雷達觀測不足,建設雷達觀測業務,提高短臨、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強化楚雄X波段都卜勒雷達業務運行套用的同時,根據短臨預警業務和行業氣象服務需求,積極爭取楚雄X波段都卜勒雷達升級為S/C波段雷達。在州內監測預警薄弱區域,建設1-2部X波段天氣雷達,強化對區域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監測全覆蓋。
(四)開展空中水汽觀測
力爭開展垂直水汽觀測、風廓線雷達觀測,在祿豐、雙柏、大姚擇點建設GNSS/MET水汽垂直觀測站點,提升垂直觀測能力。
(五)完善主要工業園區氣象觀測
完善楚雄、祿豐工業園區氣象觀測網建設,根據園區發展規劃和入駐客戶需求,增加觀測設備,強化與生態環境監測項目的結合,積極推進其他工業園區專業觀測網建設,為楚雄工業發展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保障。
(六)開展生態旅遊氣象觀測
開展與經濟建設、人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大氣環境、生態氣象、康養氣象等專業氣象觀測系統建設,繼續和地方政府聯合推進生態文明氣象保障服務建設,布設負氧離子觀測設備,建設全州生態氣象監測網和旅遊氣象監測網,建設完善旅遊康養氣象基礎資料庫,提高生態氣象服務水平和能力,促進生態旅遊高質量發展。
(七)開展現代農業氣象綜合觀測
圍繞楚雄州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開展對冬早蔬菜、花卉、核桃、野生菌、冬繁制種、畜牧業等優勢重點產業服務的農業氣象觀測,凝練為農服務指標,建立完善為農服務規程,面向農企和農戶靶向施策服務,為楚雄州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精準的氣象保障服務。
專欄1 綜合氣象觀測工程
最佳化全州自動氣象觀測站網,提升氣象要素觀測覆蓋率和站點空間分布密度,補充建設天氣雷達,實現全州天氣雷達全覆蓋。在祿豐、雙柏、大姚建設GNSS/MET水汽垂直觀測站點,提升垂直觀測能力。完善楚雄、祿豐工業園區氣象觀測網建設。開展生態旅遊氣象觀測,布設負氧離子觀測設備,建設全州生態氣象監測網和旅遊氣象監測網,建設完善旅遊康養氣象基礎資料庫。開展對冬早蔬菜、花卉、核桃、野生菌、冬繁制種、畜牧業等優勢重點產業服務的農業氣象觀測,為楚雄州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精準的氣象保障服務。
五、構建楚雄精準氣象預報體系,提高預報預警準確率
著力提升數值預報產品檢驗評估與客觀訂正、災害性天氣客觀識別和智慧型預警、氣象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套用能力本地化套用,實施楚雄氣象預報預警能力提升工程,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度,構建預報檢驗評估業務,為精細氣象服務做好支撐。
(一)提升災害性天氣短臨預報能力
完善無縫隙集約化預報業務體系,加強短時臨近預警和延伸預報業務,提升災害性天氣短臨預報能力,完善地質災害、水文氣象預報,開展暴雨、洪澇、冰雹等強對流天氣預警試驗業務。
(二)進一步推進預報業務精細化
開展以大數據、雲平台技術為支撐的客觀化精細化預報解釋套用,完善基於雷達、衛星、地面和探空觀測資料融合分析的強對流天氣自動識別和追蹤分析及外推預報技術,發展基於高解析度數值模式的強對流天氣機率預報解釋套用,推動短時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提高。
(三)推進州、縣市一體化預警預報業務
圍繞天氣監測分析、短臨預報預警、中短期預報以及州、縣市一體化預警預報等業務,探索發展雲化部署和共享的州、縣市天氣預報業務一體化系統平台。實現多級協同監測、預警和無縫隙預報製作與發布。
專欄2 氣象預報預警能力提升工程
加強短時臨近預警和延伸預報業務,提升災害性天氣短臨預報能力,完善地質災害、水文氣象預報,開展暴雨、洪澇、冰雹等強對流天氣預警試驗業務。完善基於雷達、衛星、地面和探空觀測資料融合分析的強對流天氣自動識別和追蹤分析及外推預報技術,發展基於高解析度數值模式的強對流天氣機率預報解釋套用,推動短時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提高。圍繞天氣監測分析、短臨預報預警、中短期預報以及州、縣市一體化預警預報等業務,探索發展雲化部署、共享的州、縣天氣預報業務一體化系統平台。
六、構建集約、安全、智慧型的氣象信息體系,提高氣象信息化水平
推進實施“網際網路+氣象”戰略,加強雲平台、大數據等技術套用,最佳化升級氣象通信網路,推進部門信息融入共享,提升信息傳輸技術水平,提高氣象信息覆蓋面。
(一)實施“網際網路+氣象”戰略
進一步推進實施“網際網路+氣象”,構建氣象業務和服務“雲+端”模式。以信息化為基礎,滿足不同用戶需求,加快構建和發展智慧氣象。進一步推進與相關部門、各級政府、企業等之間多種形式的合作,在“數字楚雄”“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等建設中充分融入智慧氣象,並發揮服務社會公眾的作用。
(二)推進氣象信息共享
依託“楚雄雲”,建設氣象信息服務新平台,積極開展與廣播電視等信息媒體的合作,推進氣象信息的服務精細化,推進預警信息與應急廣播系統的對接,推進預報預警信息進村入戶。推進5G網路在智慧氣象的套用,發展基於移動互聯的智慧氣象APP套用,實現氣象信息與生產、生活的高度融入。
(三)發展“智慧氣象”服務
對接氣象信息化工程,按照中國氣象局氣象現代化發展方向和楚雄智慧城市建設目標,依託智慧楚雄信息化平台和部門共享大數據,以實況監測格線化和精細化格點預報為支撐,融合雲圖、雷達、自動站、區域站、閃電定位等綜合觀測數據,面向政府防災減災的主要領域,圍繞“暴雨、洪澇、雷電、大風、冰雹、高溫、凍害、乾旱”等災害,開發面向套用的影響預報和靶向預警,重點在自動識別、智慧型預警、智慧型輸出上下功夫,提供“可視、直觀、精細、智慧型”的智慧氣象套用,努力打造州、縣市共用的楚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指揮作戰平台,建設智慧型化的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系統,推進農業氣象服務平台建設,提供農業氣象服務,提高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四)建設移動氣象應急信息系統
為滿足突發災害現場的應急指揮、應急觀測、應急現場服務等移動業務的需求,建設氣象應急信息服務系統,以北斗衛通系統為支撐,滿足突發應急事件現場數據傳輸和移動通話、應急現場服務等需求,提供音頻通話和低速數據傳輸的能力,提供現場氣象服務信息平台。
(五)提升氣象信息系統安全
升級氣象信息網路系統,夯實網路與信息安全基礎,嚴格執行氣象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加強信息系統整體安全能力規劃、設計和日常網路安全管理,完善信息系統安全防護體系,保障氣象數據收集網路安全可靠運行。按照《中國氣象局網路安全管理辦法》的要求,對全州信息網路系統進行安全升級,加強氣象網路安全基礎防護設施和網路安全防護能力建設,建立安全態勢感知系統,主動發現網路攻擊、敏感數據泄露、異常訪問行為等安全問題。內外網實行物理隔絕,增加配備相應的網路安全設備,構建信息資源安全池,確保氣象信息網路安全。
專欄3 氣象信息化工程
按照中國氣象局氣象現代化發展方向和楚雄智慧城市建設目標,依託智慧楚雄信息化平台和部門共享大數據,努力打造州、縣市共用的楚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指揮作戰平台。建設氣象應急信息服務系統,滿足突發應急事件現場數據傳輸和移動通話、應急現場服務等需求。升級氣象信息網路系統,嚴格執行氣象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加強信息系統整體安全能力規劃、設計和日常網路安全管理。確保氣象信息網路安全。
七、構建保障地方發展、周密精細的楚雄氣象服務體系
持續建設和完善全州氣象服務保障體系,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提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能力,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一)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1.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
堅持“政府主導、資源融合、科技支撐、依法運行”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和機制,推動氣象防災減災融入地方公共服務和綜合治理體系,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政府績效考核和公共財政預算。
2.提升氣象災害預警與回響能力
建立以預警信號為先導的應急聯動回響機制,健全州、縣市部門聯動、上下銜接、管理規範的公共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和應急回響機制。提升氣象災害等重大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的效率,實現預警信息接收廣覆蓋。繼續推進州、縣市兩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建設落地,加強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和接入,及早投入業務套用。
3.構築氣象災害風險防範體系
建立研究型業務,持之以恆加強氣象預測預報能力建設。套用好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建立分類別的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完善短時臨近預報業務,建立適應楚雄州實際情況的山洪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服務系統。加強對重大災害性天氣、重要農事季節關鍵性天氣的精細化預報技術和方法的研究,建立完善鄉鎮預報業務系統。開發並不斷完善農業氣象情報、預報、分析、評價業務服務系統。建立農業農村氣象災害預警系統。
4.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進村入戶建設
在楚雄州氣象部門已建成的包括電台、電視、手機簡訊、決策氣象信息發布平台、網際網路等氣象信息發布平台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建設農村氣象綜合信息服務系統,開展氣象信息進農村工程建設,開展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傳播與廣電部門應急廣播系統的銜接融通,建設基本覆蓋全州的新一代農村氣象預警傳播體系。
5.提高新時代應急保障能力
為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重大事件,提高氣象應急保障服務能力,建設應急氣象保障監測系統,配備氣象應急作戰車,搭載氣象應急保障監測服務設備,開展應急氣象監測服務。
專欄4 氣象防災減災工程
繼續推進州、縣市兩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建設落地,加強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和接入。套用好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建立分類別的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完善短時臨近預報業務,建立適應楚雄州實際情況的山洪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服務系統。加強對重大災害性天氣、重要農事季節關鍵性天氣的精細化預報技術和方法的研究,建立完善鄉鎮預報業務系統。開發並不斷完善農業氣象情報、預報、分析、評價業務服務系統。建立農業農村氣象災害預警系統。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進村入戶建設,進一步完善建設農村氣象綜合信息服務系統,開展氣象信息進農村工程建設,開展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傳播與廣電部門應急廣播系統的銜接融通,建設基本覆蓋全州的新一代農村氣象預警傳播體系。建設應急氣象保障監測系統,配備氣象應急作戰車,搭載氣象應急保障監測設備,開展應急氣象監測服務。
(二)加大公共氣象服務保障力度
1.強化鄉村振興氣象服務
加強現代農業氣象保障服務,提升鄉村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構建面向鄉鎮、村的氣象監測、預警和應急回響業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在鄉村均等化發展。布設智慧型農業氣象觀測網,加強涉農行業和農業氣象大數據服務及共享。強化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服務保障。
2.開展高原特色農業氣象服務
推動農業氣象服務監測網和服務平台建設,在特色農業主產區,尤其是冬早蔬菜、花卉、核桃、野生菌、冬繁制種、畜牧業等優勢重點產業園區範圍內,採集溫度、濕度、雨量、土壤溫濕度、作物生長實景等涉農數據,提供“直通式”農業氣象服務,提高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圍繞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不斷完善農業氣象服務系統,最佳化已建成的農業氣象服務平台,有針對性地提供農業氣象服務產品。根據楚雄州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建設的發展實際,擇機成立專業氣象服務中心,為州委州政府提出的“野生菌培育核心區”戰略目標提供精準氣象保障服務。
3.建設州級新一代氣象視頻編播系統
推動建設州級新一代氣象視頻編播系統,升級改造直播工作室,製作電視天氣預報、氣象短視頻等,滿足投放至廣電、網路、新媒體(抖音、快手等)等平台需求,擴大氣象科普宣傳覆蓋面。
4.推進人工影響天氣高質量發展
持續開展常態化生態保護人工增雨作業和農經作物人工防雹作業工作,積極推進以烤菸精準防雹為主的新型防災減災體系。升級改造楚雄州二道班基地為滇中、滇西片區人影彈藥周轉基地,引進新型煙爐等作業裝備,最佳化全州人影作業點布局,建成全州所有作業點視頻監控系統,加快全州作業點高炮加火箭作業模式建設,完成全州流動作業保障車輛配置。繼續推動高炮自動化升級改造,完善人影作業指揮3D系統升級,提高人影作業效率和安全性,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
專欄5 公共氣象服務保障工程
強化鄉村振興氣象服務,加強現代農業氣象保障服務,促進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在鄉村均等化發展。開展高原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不斷完善農業氣象服務系統,最佳化已建成的農業氣象服務平台,提供精準氣象保障服務。建設州級新一代氣象視頻編播系統,升級改造直播工作室,滿足投放至廣電、網路、新媒體(抖音、快手等)等平台需求,擴大氣象科普宣傳覆蓋面。推進人工影響天氣高質量發展,持續開展常態化生態保護人工增雨作業和農經作物人工防雹作業工作,積極推進以烤菸精準防雹為主的新型防災減災體系。升級改造楚雄州二道班基地為滇中、滇西片區人影彈藥周轉基地,引進新型煙爐等作業裝備,建成全州所有作業點視頻監控系統,加快全州作業點高炮加火箭作業模式建設,完成全州流動作業保障車輛配置。繼續推動高炮自動化升級改造,完善人影作業指揮3D系統升級,提高人影作業效率和安全性,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
(三)服務地方重大戰略發展工程
1.完善工業園區氣象監測
緊盯省級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完善工業園區氣象服務系統,針對用戶需求開展氣象保障服務,為園區建設提供優質氣象服務。
2.建立機場氣象服務系統
助力楚雄機場建設,緊跟楚雄、永仁等機場建設進程,完善機場氣象觀測站設施,建立機場氣象服務系統,開展機場氣象服務保障。
3.建立交通物流氣象服務系統
圍繞楚雄境內的骨幹公路、鐵路工程和物流網建設,著力氣候影響評價、工程建設期氣象保障服務等環節,建立交通物流氣象服務系統。重點聚焦交通物流大通道、能源大通道、農業投資、產業園區的氣象保障,為地方經濟發展戰略建設中的通路、通航、營商環境等領域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氣象服務保障。
4.強化氣候資源保護利用和氣候品質服務
推進《雲南省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條例》的宣貫實施,開展氣候變化對重大工程和產業園區等的影響評估,打造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候可行性論證、氣候標誌評價、衛星遙感套用等氣候生態服務品牌,實施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影響評估。
專欄6 重大戰略氣象保障服務工程
完善工業園區氣象服務系統,針對用戶需求開展氣象保障服務。完善機場氣象觀測站設施,建立機場氣象服務系統,開展機場氣象服務。圍繞楚雄境內的骨幹公路、鐵路工程和物流網建設,建立交通物流氣象服務系統。強化氣候資源保護利用和氣候品質服務。推進《雲南省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條例》的宣貫實施,開展氣候變化對重大工程和產業園區等的影響評估,打造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候可行性論證、氣候標誌評價、衛星遙感套用等氣候生態服務品牌。
八、構建規範有序、協調發展的楚雄氣象治理體系
著力深化改革,加強氣象法規和制度建設,強化依法履職能力,提高科學管理水平。構建現代氣象治理體系,提高氣象治理現代化水平。
(一)加強黨對氣象工作的領導
圍繞提高黨的政治領導力,突出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全州所有縣市局成立黨組,所有黨支部標準化建設全面達標。落實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有序推進基層各項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建培訓宣貫活動,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始終保持反腐倡廉的高壓態勢,嚴守紀律紅線。
(二)加強氣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強化黨建與業務的深度融合,推進重點人才培養工程,建立楚雄州氣象部門首席專家制度、縣級業務技術帶頭人培養制度等,加快構建結構合理、梯次配備、有序銜接的氣象人才隊伍。實施人才教育培訓工程,建立專業技術業務人員全員輪訓和重點培訓制度,全面提高人才隊伍綜合素質。聚焦業務科技重要關鍵領域,強化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完善團隊協作機制,最佳化團隊管理激勵機制,健全團隊考核評估機制,激發團隊創新活力。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積極發揮崗位聘用的激勵作用,推動業務、崗位、人才三者間的協調發展、相互促進。建立重點任務黨員領銜制,在業務崗位中專設黨員先鋒崗,成立黨員技術攻關團隊。
(三)加強氣象法治建設
依法規範氣象活動、依法履行氣象行政審批職能,依法管理氣象工作、依法發展氣象事業。深化“放管服”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佳化審批流程、壓縮辦事時限,提高行政審批和社會管理服務效能。加強防雷和升放氣球安全管理,健全重點監管對象清單更新制度,抓好防雷安全“雙隨機一公開”工作,依法依規開展防雷技術服務。著力強化以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風險評估、災情收集系統、預警信息發布機制、應急回響體系和隊伍建設為內容的氣象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能力,加強對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氣象信息服務、氣候可行性論證、雷電災害防護、氣象科普宣傳等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能力。
(四)加強新時代氣象文化建設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弘揚雲南氣象精神,凝聚氣象力量;持續開展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提升創建層次和水平。加強氣象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氣象文化宣傳力度,拓展氣象文化傳播途徑。
九、進一步夯實楚雄氣象發展基礎
加強氣象台站基礎能力建設,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夯實基層基礎能力,實施基層台站基礎設施提升工程,統籌氣象事業協調發展,滿足氣象高質量發展需求。
(一)提高台站基礎設施保障度
結合楚雄州創文明城市建設,對楚雄、牟定、大姚、元謀等觀測站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高台站環境質量,促進氣象文化建設提升。完善縣市級基層台站附屬設施,開展供水、供電、道路、護坡、堡坎、圍牆、觀測場、排水、排污、安防等配套基礎設施改造,杜絕安全隱患,確保台站安全可靠運行。
(二)開展台站遷建
按照省、州軍民融合規劃要求,適時啟動楚雄市國家氣象觀測站遷建,整合現有資源,建設楚雄市綜合氣象防災減災業務中心,推進楚雄“智慧城市”建設,加強互聯技術在智慧城市氣象服務中的套用。
(三)建設全州氣象科普基地
依託州、縣市防災減災指揮中心及觀測場、氣象台、雷達站、人影中心等部門資源優勢和氣象現代化建設設施,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融入現代科技手段,加強氣象科普場館、設施、資源、科普人員等能力提升建設,構建包含智慧型學習、互動式學習的新型宣教體系,兼具科普宣傳和職工培訓的功能。
專欄7 台站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適時啟動楚雄市國家氣象觀測站遷建,建設楚雄市綜合氣象防災減災業務中心。對楚雄、牟定、大姚、元謀等觀測站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高台站環境質量。建設氣象科普基地,依託州、縣市防災減災指揮中心及觀測場、氣象台、雷達站、人影中心等部門資源優勢和氣象現代化建設設施,構建包含智慧型學習、互動式學習的新型宣教體系,兼具科普宣傳和職工培訓的功能。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黨的全面領導
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部門黨的建設,推進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切實推動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有機融入氣象規劃、政策、標準制定等工作中,確保氣象現代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切實加強楚雄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落實,組織成立相關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
(二)加強制度保障,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全面推進依法治氣象各項工作,在氣象服務、業務、科技創新和行政管理體制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全面深化改革。加強氣象行政管理的規範化、標準化建設,紮實做好氣象行業技術標準的制定與推廣;健全氣象與各部門資料信息實時共享機制;聯合相關部門大力開展氣象執法大檢查,不斷提高氣象部門的法治化水平。
(三)加強多元投入,加大財政保障力度
拓寬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投入為輔的多元化投入渠道,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引導個人、企業、社會團體等依法參與氣象現代化建設。進一步明確各級財政投入比例,加大公共財政對氣象事業的支持保障力度,鞏固和提升公共財政對氣象部門投入的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對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重點工作項目的投入。
(四)加強監督檢查,有序推進規劃實施
加強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督和檢查,將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的重點任務工程納入縣市氣象局年度目標管理考核任務,規範氣象工程項目的建設程式,並定期督查指導,確保各項重點任務有序推進和重點工程的按時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