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義縣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武義縣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武義縣建設 “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武義視窗”的關鍵期,是氣象現代化向更高水平邁進的戰略機遇期。做好“十四五”時期武義縣氣象防災減災、公共氣象服務、生態氣候安全保障、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工作,事關武義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事關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事關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武義縣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對於增強氣象服務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義縣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 發布地區:武義縣
檔案信息,主要內容,

檔案信息

索引號:
$('.td-title').addClass('td1');$('.td-title').next().addClass('td1');$(document).ready(function(){$(".bt_content img").bind("mousewheel",function(){var o=this;var zoom=parseInt(o.style.zoom,10)||100;zoom+=event.wheelDelta/12;if(zoom>0)o.style.zoom=zoom+'%';return false;});})123307234716515558/2021-233671
發布機構:
氣象局
-
-
文號:
-
公開日期:
2021-11-01 09:55

主要內容

一、武義氣象事業發展現狀及形勢
(一)“十三五”期間氣象發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時期,武義縣氣象局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切實履行氣象服務和社會管理等各項職能,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深化氣象改革和氣象法治建設,氣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1.氣象監測預報能力穩步提升
加密氣象監測網路,到“十三五”末,全縣共有區域自動氣象站46個,天氣實景監測點15個,氣象站點平均間距由十二五期間的6.5公里縮小到5.8公里,氣象監測設施覆蓋環境、農業、交通等各行業,建立了14個部門參與的氣象監測設施規劃建設和資源共享聯絡機制。繼續加強氣象預報預警能力建設,十三五期間我縣氣象信息預警時間平均提前30分鐘以上,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85%以上,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達到80%;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提升到84%,24小時氣溫預報準確率提升到76%。
2.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日益完善
實現省級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鄉鎮全覆蓋,建成省級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社區)93個,氣象災害防禦全國標準化鄉鎮2個。氣象工作納入鄉鎮(街道)“三定”方案,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職能基本明確、隊伍健全,氣象鄉鎮(街道)協理員、村(社區)信息員、部門聯絡員和重點單位聯繫人隊伍500餘人。氣象防災減災救災機制不斷完善,行業氣象設施和信息共建共享機制更加健全,與應急管理、農業農村、水利、自然資源、電力、生態環境、交通、文廣旅等部門的合作持續深化,安全生產和重大活動的氣象保障更加有力。
3.氣象服務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目前武義縣的氣象預報服務產品共4類36項,服務領域已擴展到農業、水利、環保、旅遊、交通等十多個行業。氣象信息的傳播方式涵蓋了報紙、電話、廣播電視、手機簡訊、電子顯示屏、氣象網站、微博微信等渠道,81個農村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農村應急廣播插播系統實現了氣象災害預警在城區、鄉鎮及邊遠山區全覆蓋。建成1支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隊伍,在新宅、柳城建設2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大力開展茶葉低溫氣象指數保險、宣蓮、蜜梨等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助力農業減災增效。2018年我縣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2019年新宅鎮森林小鎮、柳城牛頭山森林公園入選浙江省100個避暑勝地,並分別獲得“最受喜愛避暑勝地”網路評選第3名、第10名。
4.氣象綜合改革效益逐步體現
深化氣象行政審批和防雷減災體制改革。2017年,以實現“最多跑一次”為目標,將氣象涉及的防雷許可等項目納入審批中心綜合視窗受理,列出“最多跑一次”項目清單,進一步提升氣象審批服務效率;與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建立對氣球管理聯合執法的管理機制,提升氣象行政監管水平;助力“無證明城市”建設,取消開具氣象資料證明等事項,實現讓數據多跑,讓民眾少跑。
5.氣象事業發展環境持續最佳化
“十三五”期間武義縣編辦同意設立地方氣象機構“武義縣氣象災害防禦中心”(加掛縣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縣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牌子),為全額撥款一類事業單位,核定編制4人,“國家氣象+地方氣象”格局基本建立。2018年,氣象工作被納入武義縣各鄉鎮“三定”方案,為做好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人才隊伍結構和質素繼續最佳化,在職人員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達100%,其中碩士4人,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6人,其中副研級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人。武義國家氣象站被中國氣象局認定為“百年氣象站(50年站)”。
(二)“十四五”期間氣象發展形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準確把握“十四五”氣象發展新形勢,抓住高質量發展新機遇。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明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加快建成氣象強國的戰略目標,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戰略重點,加快科技創新,著力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戰略任務,為新時代氣象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1.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對武義氣象工作提出新要求。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氣象高質量發展,要大力推動氣象轉變發展方式、最佳化事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2.新時代地方黨委政府和社會公眾對武義氣象事業發展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及今後一個時期,武義正處在深化“三篇文章”的疊代期、新舊動能轉換的提速期、新發展格局構建的視窗期、城市能級躍升的關鍵期、改革系統集成的突破期。地方黨委政府和社會公眾對更高水平的趨利避害氣象服務保障需求更加迫切,全力推進“三篇文章”再深化、“二次跨越”再出發對氣象服務保障的要求更高。
3.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對武義氣象事業發展提出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兩個堅持”、“三個轉變”新理念,“統籌發展與安全”新要求,對氣象部門更好地發揮基礎服務保障作用,提出了新要求。必須緊扣強化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風險預警、救援保障、風險防控和社會管理工作,努力為武義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貢獻氣象力量。
4.新時代數字革命和信息技術發展對武義氣象發展帶來新機遇。
新一輪科技革命正以不可阻擋之勢重塑全球產業鏈,萬物互聯、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套用日新月異。信息技術與氣象工作的融合正日趨緊密,由此帶來氣象服務理念、模式、技術方法的持續變革以及氣象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成為推動氣象事業發展的新動力。必須把氣象信息化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提高武義氣象科技水平。
(三)“十四五”期間面臨的問題及挑戰
“十三五”時期,我縣氣象事業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和制約瓶頸,有待於深度破題。如氣象服務供給不充分、不平衡,氣象服務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不相適應;精準化精細化的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能力難以有效滿足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要求;綜合氣象觀測信息化、智慧型化、社會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人工智慧、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度融合套用有待進一步加強;氣象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科研成果在實際套用中的效益發揮不足,人才保障機制不完善,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以數位化改革為引領的氣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十四五”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四五”期間,武義氣象事業發展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充分貫徹落實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國氣象局共同推進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和防災減災救災“第一道防線”示範省建設合作協定,充分貫徹落實武義縣委、縣政府和省、市氣象局各項決策部署,加快科技創新驅動武義氣象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高氣象賦能武義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二)發展目標
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提出的“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重要指示精神作為根本遵循,緊緊圍繞武義縣委縣政府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等重大決策部署,以推動武義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建設更高水平的氣象現代化為目標,將氣象監測預報能力提升、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核心技術突破等作為攻堅任務,以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和重大改革舉措為抓手,全面推進武義氣象事業發展,為武義縣實現“後發趕超”到“跨越趕超”、“下山脫貧”到“興城共富”、“後陳經驗”到“源頭智治”三大躍遷,努力譜寫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水平治理的奮鬥新篇章做出武義氣象貢獻。
到2025年,全縣防災減災救災“第一道防線”的智慧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服務保障平安武義、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等富民強縣行動的貢獻更有成效,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更具活力,初步建成以智慧氣象為重要標誌的適應需求、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綜合服務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和社會治理體系。
表: 武義縣氣象“十四五”規劃發展指標
武義縣氣象“十四五”規劃發展指標
序號
目標
主要指標
2020年基值
2025年目標
1
監測精密
氣象觀測站網平均間距
5.8公里
5.0公里
2
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率
93.3%
100%
3
災害性天氣監測率
85%
90%
4
預報
精準
格線預報空間解析度
5公里
1公里
5
突發強天氣有效預警時間
30分鐘
60分鐘
6
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
84%
86%
7
24小時氣溫預報準確率
76%
80%
8
服務精細
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
88%
92%
9
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社區)建成率
30%
70%
10
防雷安全智慧化監管水平
30%
80%
11
優勢農產品精細服務覆蓋
40%
≥90%
三、“十四五”主要任務
(一)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1.最佳化面向重大氣象災害決策的監測預報預警服務
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建設多源資料庫,製作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譜,依託上級氣象部門力量,建立完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系統,建設以部門大數據共享為主、多種手段補充的氣象災情實時快速獲取平台。針對重大災害性天氣過程實現決策服務要素信息的自動監測、統計、分析,利用政務平台構建決策服務智慧型推送平台,提升決策服務信息化水平。
2.構建面向社會的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
完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城市內澇等氣象風險降水量閾值,實現分等級的氣象風險預警產品智慧型化製作及實時共享。發展颱風、強對流、高溫熱浪、低溫冰凍等災害的氣象風險預警技術,建立成災模型和致災閾值指標庫。加強氣象與大數據的深度融合,實現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產品的智慧型化製作,並實現向敏感地區、行業、人群用戶靶向推送。
3.增強面向公眾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
基於省市縣一體化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為核心的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機制,推進預警信息發布業務標準化體系建設。強化對重大社會活動保障和特殊行業人群的精細化預警服務,建立健全預警信息發布效益評估體系。開展基於5G、物聯網等高新技術探索預警信息精準發布。深化部門和社會媒體合作,將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接入應急指揮平台,擴展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加強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網路安全防護。
4.健全氣象災害風險防範社會化的組織體系
健全氣象災害防禦部門聯動制度,將氣象災害應急指揮和統籌協調職能納入鄉鎮(街道)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領導機構職責。健全分災種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體系,推進氣象災害應急行動計畫向村(社區)延伸和普及。融入社會治理體系、防汛防台體系,深化村(社區)、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責任人隊伍等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關鍵責任主體的標準化建設,實現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社區)建設提質增效.將氣象工作納入“四個平台”和全科格線建設體系,推進基層綜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針對教育、旅遊、交通等重點行業,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社會應急回響機制。
5.健全趨利避害並舉的氣象科普宣傳教育體系
更新完善武義縣氣象科普館及戶外科普設施,建設氣象科普公園或氣象科普示範村,繼續開展紅領巾校園氣象站建設,全縣建成農村文化禮堂氣象科普點10個,紅領巾校園氣象站3個。面向公眾加強針對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科學解析、標準的宣貫解讀和防災避險知識的宣傳,有效提升公眾氣象科學素養和防災減災救災的意識和能力。
(二)提升智慧型智慧的氣象業務能力
1.增強氣象綜合觀測能力,做到“監測精密”
織密氣象監測覆蓋格線,全縣地面自動氣象站點平均格線間距從5.8公里提升至5.0公里,高風險區域提升至3.0公里。完善氣壓、濕度、能見度等各監測要素布局,採用神經網路、深度學習等人工智慧技術,開展天氣現象智慧型判別。圍繞“智慧茶園”加密建設的茶葉小氣候監測站點,組建不同海拔、分區域、分品種的茶葉監測網。完善氣象數據採集處理支撐環境和氣象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融入5G、北斗等通信網路技術,加強氣象雲採集系統(SMOS)、“天鏡”系統的套用水平。
2.提升精細化格線預報水平,做到“預報精準”
加強災害性天氣監測識別,開展強對流天氣潛勢預報技術和短時臨近客觀智慧型預報預警技術的研究和套用,提高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和提前時效。依託省局智慧型格線預報系統,完善與武義天氣氣候特點和地理環境相適應的本地釋用技術。基於智慧型格線精細化預報和實況要素資料,構建面向決策、面向行業、面向公眾等滿足個性化、專業化需求的業務產品支撐體系。
3.最佳化公共氣象服務水平,做到“服務精細”
將精細化氣象監測預報預警信息融入“智慧城市大腦”,實現氣象信息對城市生命線工程、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和基層社區的精準服務。瞄準氣象敏感行業的服務需求,提升應急、農業、交通、旅遊等領域的氣象監測服務能力,加強“氣象+行業”數據融合,開展分眾化行業服務。健全重大社會活動氣象保障服務機制,做好省運會武義分會場氣象保障服務,提升氣象保障服務專業化、定製化和精細化。針對高影響天氣和突發事件提供應急氣象保障服務,為相關部門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三)提升服務地方重大戰略的氣象保障能力
1.提升“鄉村振興”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構建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農業氣象觀測體系,推進智慧型監測、高效試驗的觀測站點建設;融入現代農業生產全鏈條,開展精準農業氣象服務;做精做細茶葉等武義特色產業的全產業鏈精細化服務,提升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氣象服務水平;最佳化農業氣象指數保險業務,推動自然災害巨災保險並發揮氣象支撐作用;開展鄉村旅遊氣象服務建設,深化基於位置信息的個性化氣象服務。
2.提升綠色生態發展氣象保障能力
建設支撐生態氣象業務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省市縣一體化生態氣象監測網路信息體系;加大重污染天氣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建設生態質量氣候影響評估系統,開展氣候波動、氣候變率、極端氣候事件等對我縣生態的影響評估;助力武義“大花園”“全域旅遊”建設,做好“中國天然氧吧”後續文章。
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建設人工影響天氣智慧化作業指揮系統,實現實時作業狀態跟蹤、作業調度指揮、作業情況展示、作業決策會商等機器輔助能力,實現全流程實時監管。開展作業裝備現代化提升改造,提升作業隊伍裝備技術保障力量。
(四)構建規範有序的現代氣象治理體系
1.強化依法行政提升氣象社會治理能力
根據“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的要求,主動適應部門管理方式的轉變。嚴格依法辦事,加強氣象行政許可管理、氣象行業管理,依法履行各項管理職能。明確氣象行政執法的許可權和責任,不斷強化氣象行政執法體系和隊伍建設,加強氣象執法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推行政務公開,健全行政監管系統和問責制度,重視民眾輿論監督。
2.深化重點領域氣象管理改革與發展
充分融入政府運行的政務服務模式,打造優質高效的氣象政務服務體系。通過“打通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方式,減少申請材料,提高辦事效率,實現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全過程監控、“好差評”閉環,政務服務由網上、掌上“可辦”向“好辦、易辦”轉變。與各部門協同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套用浙江投資項目線上審批監管平台開展防雷項目審批與監管,開展“標準地”區域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服務。不斷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實施升放氣球資質審批告知承諾制改革。探索多領域政務服務氣象信息免證明。依託掌上執法平台,強化“網際網路+監管”,加強氣象行政執法檢查“全覆蓋”。開展基於“浙政釘”的氣象決策服務、行政管理、業務管理等微套用建設,著力推進機關內部“最多跑一次”改革。
3.深化對內重點領域改革與發展
深化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構建“雲+端”氣象技術體制和以大數據為中心的新型氣象業務體制。深化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制改革,全面融入社會綜合治理,充分發揮基層格線員在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作用。深化事業單位改革,統籌用好國家和地方編制資源,強化重點領域編制保障。
(五)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
1.聚焦研究型業務技術攻堅
加強武義天氣氣候過程演變規律研究,深化武義特殊自然地理條件對颱風、強對流、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影響分析,建立和完善相關觸發機理、增消幅度指標,提升主要災害性天氣過程預報預警的提前量、精準化水平和快速動態定量評估能力。
2.加強新時代創新人才隊伍培養
落實新時代高層次人才隊伍培育計畫。加強局-校、局-企合作,積極參與省市氣象部門創新團隊工作任務,充分吸收和利用外部先進技術優勢,提升人才培養和產學研結合水平。營造科研氛圍,破解業務關鍵技術難題,培養氣象科技骨幹人才。發揮 “導師幫帶制”作用,參與地方人才工程培養計畫,激發人才幹事創業活力,提升氣象骨幹人才能力和水平,向高層次人才邁進。
(六)強化黨建引領完善氣象管理體制機制
1.加強黨的建設推動“黨建+業務”融合發展
緊扣“圍繞中心、建設隊伍、服務民眾”機關黨建核心任務,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黨建強業為目標,加強黨的建設、強化理論武裝、夯實基層基礎、提升作風效能、狠抓紀律建設,為推進武義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進一步完善“黨建+業務”融合機制,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業務,紮實推進黨建和業務的深度融合,切實做到黨建與業務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實現體制融合、機制融合、制度融合和工作融合。進一步創新融合載體,開展“黨建+業務”新品牌、“黨建+學習”新思路、“黨建+網際網路”新模式、“黨建+陣地建設”新氛圍的四大行動計畫。
2.加強氣象文化發展與建設
打造氣象文化陣地,形成團結奮進、積極向上、和諧文明的文化氛圍。加強思想建設,鞏固氣象職工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加強氣象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豐富氣象文化載體;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部門文明創建水平;完善工作機制,加強氣象創新文化建設;堅持服務為本,加強氣象服務文化建設;完善氣象制度體系,加強氣象法治文化建設。
3.強化廉政建設和執紀監督
堅持不懈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強化政治監督保障制度執行。紮實推進“清廉武義氣象”建設,實現“五清建設”總體目標。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格自查自糾,持之以恆糾“四風”。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深化運用“四種形態”,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四、“十四五”重點工程
(一)氣象監測預報能力提升工程
1.格線化監測能力提升
升級地面自動氣象站網,老舊站改造提升,對建站10年以上的18個區域站進行更新改造。加密地面自動氣象站網,最佳化各氣象要素布局,新建全天空儀15個,新建地面氣象觀測站點20個(兩要素及以上),實現全縣氣象觀測站點布局平均格線間距5.0公里,高風險區域3.0公里。除溫度、雨量、風向、風速四要素外,完善氣壓、濕度、全天空儀等監測要素布局。共享水利部門雨量站,實現雨量要素觀測平均格線間距3.0公里,災害高發易發區行政村全覆蓋。最佳化完善自動站數據氣象雲採集系統(SMOS),同步建設阿里雲採集備份系統。
2.智慧型格線預報能力提升
建立基於氣象大數據的智慧型預報綜合服務平台、氣象預報雲服務體系、氣象智慧型預報監控系統。建設智慧型格線預報預警本地化業務系統,實現基於多源模式的智慧型分析檢驗、重大過程智慧型格線預報、智慧型氣象影響預報、智慧型氣候監測預測等業務套用。開展強天氣機理和預報預警技術研究、加強智慧型格線預報業務套用研究;研發數值預報訂正業務系統。
3.災害性天氣預警能力提升
充分運用衛星、雷達、大數據等現代技術,結合武義本地實際,提升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水平。建立和完善雷電、大風、暴雨、冰雹等短臨強天氣預警產品和小流域山洪、地質災害風險預警產品。完善武義縣預警信息發布中心運行管理機制,建立健全以“全面覆蓋”為目標的突發事件預警發布系統,推進預警發布系統向基層延伸。加強新媒體在預警信息發布中的套用,開展融媒體環境下預警信息智慧型推送,實現預警信息精準靶向發布,高效提升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加強氣象科普宣傳陣地建設,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二)鄉村振興氣象服務工程
1.推進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提標升級
高標準推進省級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社區)建設,強化預警傳播、災害防禦、科普、美麗鄉村保障等建設內容,到2025年完成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社區)建成率達70%。將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融入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的創建和評估工作。
2.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
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製作分災種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完善一體化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系統,推廣套用精細到鄉鎮的主要氣象災害風險“五色圖”產品,發布氣象“安全碼”。
3.提高農業農村氣象服務數位化水平
開展基於武義縣農業3大主導產業(茶葉、中藥材、食用菌)、3大基礎產業(糧油、蔬菜、畜牧)以及特色產業(宣蓮、蜜梨等)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關鍵技術體系。調優農業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圍繞“智慧茶園”等建設農業新型監測點6個。開展武義縣茶葉數位化智慧型化服務工作,挖掘氣候資源,助力“武陽春雨”品牌推廣。推進茶葉、中藥材等氣象服務聯盟,建設特色農產品全鏈條氣象服務示範基地2個。
4.鄉村旅遊氣象服務體系建設
建設完善鄉村旅遊氣象監測資料庫和鄉村旅遊氣象服務產品體系;結合美麗鄉村示範點建設,實現特色鄉村旅遊產品的本地化;利用省市縣媒體資源及宣傳矩陣,加強鄉村特色旅遊品牌宣傳。
(三)綠色生態發展氣象保障工程
1.生態氣象服務能力提升
完善生態監測站網建設,新建1-2個清新空氣監測站或增加監測要素擴建原有站點。根據我縣氣候特徵和生態優勢,結合“溫泉康養名城 綠色智造基地”發展定位,開展氣候康養研究。助力武義“大花園”“全域旅遊”建設,做好“中國天然氧吧”後續文章。
2.人工影響天氣能力提升建設
實現實時作業狀態跟蹤、作業調度指揮、作業情況展示、作業決策會商等機器輔助能力。加強作業點標準化建設,結合新技術和新手段深化物聯網技術套用,實現作業過程、作業裝備和人員動態全流程實時監管。建設標準化人影業務用房,作業裝備現代化提升改造,使作業裝備具備遠程控制、自動發射、作業信息自動化採集上傳、作業狀態實時監視等功能,並配備性能相當的信息採集設備。
3.氣象與全科格線融合體系建設
開發與基層治理綜合信息平台相融合的“氣象+格線”管理平台,實現預警信息格線發布一鍵直達、應急回響叫應智慧型留痕、氣象防災減災信息收集分析、氣象災害防禦需求和效益反饋等功能,進一步完善我縣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常態化開展氣象災害防禦科普培訓及宣傳,充分發揮格線員隊伍在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中的基礎性作用,強化格線員隊伍在預警信息再傳播、氣象災害防禦的重要節點功能,形成基層社會治理與氣象防災減災的工作合力。
五、保障措施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強化組織保障
強化隊伍保障。加強黨組織建設,黨建等機構建設不斷健全,專兼職黨務幹部不斷充實。加強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堅持專兼結合。強化責任保障。緊緊抓住黨建責任制這個抓手,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完善黨建工作格局,構建系統規範的黨建工作落實推進機制、科學有效的黨建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形成責任清單明晰、推動落實有力、考核獎懲嚴格的黨建責任體系。
(二)強化創新驅動,加強人才建設
牢固樹立人才意識,創新人才培養、培訓、考核、激勵和使用機制,激發人才工作活力。完善地方氣象與國家氣象協調發展的雙重人力資源保障機制。落實用好地方相關人才政策,營造人才成長有利環境。穩步提高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增添事業發展動力。
(三)擴大開放合作,推進共建共享
堅持“開放強業”,不斷深化合作、擴大開放、共享資源、共同發力,拓展氣象事業發展空間,形成良好的開放發展格局。加強向黨委政府和上級氣象部門的工作匯報,積極推動部門合作、局校合作,深化聯合會商、聯合預警、設施共建、資源共享和應急聯動等,重點推進重大氣象科技攻關、氣象監測設施共建共享機制,努力動員全社會力量,充分運用公共資源。
(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
密切跟蹤國家和地方的改革進程,堅持以解決制約武義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主線,統籌推動氣象改革納入武義縣委社會事業領域改革總體框架。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推進氣象業務技術、氣象安全監管、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專業氣象服務、氣象科技體制等重點改革。推進氣象“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進部門數位化轉型,聚焦智慧氣象和政府數位化轉型,全面完成“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建設、“證照分離”改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牽引推動氣象各項改革任務落實落地,帶動氣象服務轉型發展和深層次變革,促進氣象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附表:武義縣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表
附表:武義縣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表
單位:萬元
武義縣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表
序號
項目名稱
建設內容和規模
施工期限
項目
總投資
-
合計
-
-
1220
氣象監測預報能力提升工程
-
-
650
1
格線化監測能力提升
18個區域站更新改造,新建全天空儀15個,新建地面氣象觀測站點20個,實現全縣氣象觀測站點布局平均格線間距5.0km,高風險區域3.0km。
2021-2025年
300
2
智慧型格線預報能力提升
建立短時臨近強天氣智慧型分析預警、智慧型格線預報集約化檢驗、智慧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影響預報、智慧型氣候監測預測等業務系統。
2021-2025年
50
3
災害性天氣預警能力提升
建立和完善雷電、大風、暴雨、冰雹等短臨強天氣預警產品和小流域山洪、地質災害風險預警產品;推進預警發布系統向基層延伸;加強氣象科普陣地建設。
2021-2025年
300
鄉村振興氣象服務工程
-
-
360
1
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提標升級
高標準推進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社區)建設,強化預警傳播、災害防禦、科普、美麗鄉村保障等建設內容,到2025年完成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社區)建成率達70%。
2021-2025年
50
2
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
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製作分災種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推廣套用精細到鄉鎮的主要氣象災害風險“五色圖”產品,發布氣象“安全碼”。
2021-2022年
60
3
現代農業氣象觀測系統建設
建設6個茶葉小氣候監測站。
2021-2022年
100
4
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數位化智慧型化建設
開展農業氣候區劃和農產品氣候品質評估,開展茶葉數位化精細化氣象服務。
2021-2025年
100
5
鄉村旅遊氣象服務體系建設
特色鄉村旅遊產品的本地化。
2021-2025年
50
綠色生態發展氣象保障工程
-
-
210
1
生態氣象服務能力提升
新建1-2個清新空氣監測站或增加監測要素擴建原有站點。
2022-2023年
40
2
人工影響天氣能力提升建設
加強作業點標準化建設,建設標準化人影業務用房,作業裝備現代化提升改造。
2024-2025年
150
3
氣象與全科格線融合體系建設
開發與基層治理綜合信息平台相融合的“氣象+格線”管理平台。
2022-2024年
2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