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 “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雲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已經雲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 “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18日
  • 發布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雲南緊緊圍繞“一個跨越”、“三個定位”、“五個著力”,奮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開局起步期,是我國氣象事業從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到全面建成氣象現代化體系的關鍵時期,是雲南加快建設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推進全省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五年。規劃好“十四五”時期氣象事業發展藍圖、全面提升氣象服務水平,對於助推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譜寫好中國夢的雲南篇章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雲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雲南省氣象條例》等法律法規和《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緊扣氣象強國建設目標,圍繞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要求,闡明了“十四五”雲南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目標,提出了發展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未來五年我省氣象事業發展的行動綱領。
一、“十三五”氣象事業發展奠定的堅實基礎
“十三五”時期,我省氣象事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氣象服務能力明顯增強,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果豐碩。
(一)氣象發展保障體系更加完善
省人民政府與中國氣象局簽署省部合作協定,雙方加大了對雲南氣象事業的投入,中國氣象局累計投資達7.12億元,省財政累計投資達4.35億元,有力保障省部合作重點任務和重點工程落實。氣象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全省氣象部門累計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46項、發表科技論文531篇、出版論著20部,獲得64項軟體著作權、18項成果專利授權,獲省部級科技獎勵10項;全省氣象科技人員中有正研級高級工程師35人、高級工程師318人,其中具有中級以上職稱人員所占比例達到60%。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堅持把黨建與業務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強化全省氣象部門黨建和黨風廉政建設制度建設和組織體系建設,層層抓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全省氣象部門5個單位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77個單位獲“省級文明單位”稱號。
(二)氣象業務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建成由3323個地面站、5個高空站、11個國家天氣雷達站、3個風雲氣象衛星直收站組成的綜合氣象觀測網,初步搭建了高原特色農業、生態、雷電、交通、旅遊等套用氣象觀測站網。智慧型格線預報業務化運行,預報產品最小時間解析度1小時,最小空間解析度3千米。全省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大幅提高至88%,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達到35分鐘。建成氣象信息基礎設施資源池,初步建成數算一體的雲南氣象大數據云平台,實現與省級業務系統融入對接,數據、算力、算法支撐能力大幅提升,數據傳輸、處理時效由原來的分鐘級提高到秒級。16個州、市氣象局改建完善了基礎設施,112個縣級氣象台站達到氣象現代化建設標準,新增業務用房面積近3.5萬平方米。
二、“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防災減災和氣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氣象工作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明確了重點任務、注入了強大動力。省委、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高度重視支持雲南氣象工作,在省部共推下,雲南氣象事業發展前景更加廣闊。民眾生產生活與氣象服務關係越來越緊密,社會公眾關心關注氣象信息,我省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對氣象服務提出新要求,為氣象事業發展帶來新需求和新空間,我省氣象事業發展機遇前所未有。
(二)面臨挑戰
我省北依廣袤的亞洲大陸,南臨遼闊的印度洋及太平洋,處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控制之下,又受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影響,氣候覆雜多樣,給氣象工作帶來挑戰。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全省氣象事業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和制約瓶頸,觀測站網布局和觀測能力有待提高,與面向地球系統觀測擴展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複雜山地天氣實況的精準反映能力不足,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準確率不高;氣象服務產品尚不能完全滿足需求,氣象服務精細程度有待提高;氣象信息網路和數據支撐能力不足,距離服務保障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求還有差距。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觀測體系、預報體系、服務體系和治理體系,加快形成我省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為服務保障國家戰略和譜寫好中國夢的雲南篇章提供一流氣象服務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服務人民。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和體現在氣象事業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在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中發展氣象事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氣象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根本方向,不斷增強人民民眾氣象服務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秉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統籌配置氣象科技資源,深入推進研究型業務建設與發展;提高氣象自主創新能力,著力突破氣象核心關鍵技術,加強氣象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激發創新活力,營造有利於創新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動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需求側管理,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產品、豐富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益,打造高質量、高效益、特色鮮明的全國一流氣象服務保障體系,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等提供高質量氣象服務保障。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雲南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效,服務國家戰略和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效益取得新提升。
——現代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一中心兩基地’科技創新平台”基本建成並發揮效益,研究型業務布局進一步最佳化,科研與業務融合發展局面基本形成,氣象人才隊伍建設達到新水平,人才建設質量明顯提高。
——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達到新水平。綜合氣象觀測初步實現站網覆蓋更全、裝備精度更高、數據分辨更細、產品套用更廣,地面氣象監測站平均間距達到10千米。預報預警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智慧型業務平台支撐能力顯著提升,無縫隙、智慧型型預報業務質量穩步提高,氣象要素預報準確率較“十三五”提高3—5個百分點,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達到90%以上,強對流預警信號時間提前量達到40分鐘。雲南氣象信息網路支撐及安全防護能力逐步提高。
——現代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新成效。氣象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更加牢固,具有雲南特點的氣象災種預報預警和氣象服務能力進入全國先進行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精細化氣象服務能力顯著提高,氣象助力鄉村振興全面發力,氣象服務我省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的成效更加凸顯,保障我省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更加有力,面向南亞東南亞氣象服務保障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氣象服務公眾覆蓋率達到95%以上,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保持在92分以上,全省人工增雨(雪)作業可保障的區域面積達到28萬平方千米,人工防雹作業保護面積達到3.2萬平方千米以上。
——邊疆氣象治理體系建設實現新提升。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法治建設進一步加強,氣象社會管理能力進一步提高,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標準化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基層基礎工作持續加強。
四、構建開放協同、獨具特色的現代氣象科技創新體系
建立創新在氣象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圍繞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要求,著力提升災害性天氣客觀識別和智慧型預報、風險預警和影響預報、氣象+特色產業服務、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效果等科技支撐能力,建設科技創新平台,構建現代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為新時期我省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引領和人才支撐。
(一)健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完善面向業務需求的科研項目立項機制,建立以團隊績效管理為核心的科技人員管理制度,賦予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績效分配權。探索實行科研項目“揭榜掛帥”制度。建立健全科研經費投入長效機制,建立科技資源統籌機制,完善氣象科技評價機制,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收益分配機制。
(二)加強氣象預報預警核心技術攻關
強化天氣氣候機理研究,發展智慧型數字預報技術。開展極端天氣、中小尺度災害天氣、多尺度氣候、青藏高原影響等機理研究,加強對氣候變化規律、機理和影響的研究。深入認識橫斷山區局地強降水和昆明準靜止鋒的演變規律、形成機理及可預報性,重點突破暴雨、強對流、降水相態客觀定量預報技術;完善全球和區域高解析度模式產品靶向檢驗評估和客觀訂正方法;套用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基於雷達衛星資料的短時強降水、冰雹、大風、雷電、大霧等災害性天氣的智慧型化分鐘級滾動更新短時臨近預報技術。構建多尺度災害性、極端性、高影響天氣以及重大氣候事件、異常氣候的客觀化、機率化預報,重點加強幹旱、洪澇客觀定量化監測預測、風險預估和評估技術研究。
發展格線化災害風險預警、影響預報業務。發展致災臨界氣象閾值指標和風險識別算法,建立和完善格線快速識彆氣象災害對服務對象可能出現的風險危害預估和評估技術。發展以中小河流流域、山洪溝、地質災害、城市內澇和農田漬澇等為重點的格線面雨量監測預報技術,推進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由統計模型向水動力驅動模型轉變。
發展智慧氣象服務技術。圍繞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需求,面向瀾滄江—湄公河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植被、水體、大氣環境因子定量化監測和污染物擴散影響研究。融合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一代數位技術,強化衛星遙感數據套用,構建適用於雲南省獨特地理和氣候條件生態氣象“核心算法”。強化氣象災害智慧型預警、精準靶向發布技術研究。開展雲南氣候容量評估和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糧食生產等定量影響評估技術研發。開展氣候變化對雲南生物多樣性影響研究、雲南重點生態區生態氣象條件評價與未來變化研究。
(三)推進雲南人工影響天氣關鍵技術研發
建設雲南省人工影響天氣科學重點實驗室,依託西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和相關規劃項目,建設大理洱海人工增雨作業試驗示範基地、曲靖人工防雹作業試驗示範基地、彌勒人工影響天氣效益研究基地,開展增雨防雹作業條件識別和催化等關鍵技術攻關;基於雷達、衛星、雨滴譜、降水量等觀測資料,開展人工增雨防雹效果物理檢驗和統計檢驗技術研究;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數值模式產品釋用研究。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科學作業和精準作業水平。
(四)壯大氣象科技人才隊伍
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人事人才政策,牢固樹立人才是氣象事業發展第一資源的觀念,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我省氣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為主導,全面提高隊伍整體素質。
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進一步加大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力度,組織制定並實施雲南省氣象部門“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畫”,與中國氣象局“新時代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畫”各層次梯隊有機銜接,加快培養選拔省級氣象領軍人才、首席氣象專家和青年氣象英才,落實中國氣象局關於進一步激勵氣象科技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充分激發全省氣象部門氣象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進科技人才的精準引進和有序流動。
強化高素質幹部隊伍建設。堅持黨管幹部的原則,落實好乾部標準,建設政治過硬、業務過硬的幹部隊伍。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和班子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幹部的激勵保護,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幹事創業。最佳化幹部隊伍結構,加大選拔培養優秀年輕幹部的力度。
最佳化人才發展環境。強化幹部培訓,加強黨性教育、黨的基本理論教育、專業能力和管理能力培訓。聚焦我省氣象事業業務科技重要關鍵領域,強化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完善團隊協作機制,最佳化團隊管理激勵機制,健全團隊考核評估機制,激發團隊創新活力。樹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積極發揮崗位聘用的激勵作用,推動業務、崗位、人才協調發展、相互促進。
(五)建設“一中心兩基地”科技創新平台
建設橫斷山區(低緯高原)災害性天氣研究中心。集合省氣象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相關高等院校資源,建設大氣科學領域區域科技創新平台。重點開展山地高影響天氣機理、高解析度數值模擬評估與訂正、智慧型預報等氣象核心技術攻關以及重大套用技術研發和套用等工作,推動橫斷山區(低緯高原)災害性天氣的科學認知水平和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提升,服務國家戰略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氣象科學輻射中心。
進一步加強大理國家氣候觀象台建設。圍繞國家氣候觀象台“一站四平台”的功能定位,提升大理國家氣候觀象台監測能力和研究水平。發揮大理國家氣候觀象台作為中國氣象局綜合氣象觀測專項試驗外場的作用,開展新型觀測裝備業務套用試驗。立足於川滇區域水分循環過程及其高原邊緣帶生態綜合觀測區,完善高山剖面、農田、洱海的立體綜合觀測布局,拓展觀測項目,提高觀測能力,聯合開展綜合觀測試驗,支撐青藏高原東南緣低緯高原複雜地形下的山地氣象科學研究以及水、熱、碳通量交換的監測評估。圍繞複雜地形區氣象要素高時空解析度監測及精細化特徵研究、非絕熱加熱監測及其對周邊天氣氣候的影響研究、西南季風水汽輸送關鍵區水汽監測及其變化特徵研究、區域生態氣象監測及服務等4個方向,建立由國家級、省級和台站人員組成的科研創新團隊。
加快推進昆明準靜止鋒科學研究試驗基地(彌勒)建設。把昆明準靜止鋒科學研究試驗基地(彌勒)打造成為定位準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具有區域天氣研究代表性的科學觀測試驗和綜合研究平台。重點針對昆明準靜止鋒,規劃構建覆蓋昆明準靜止鋒雲南省內活動區域的“1站2網”,建立並形成地基、空基、天基相結合的專項立體化綜合氣象監測網,開展昆明準靜止鋒活動區域的災害性天氣研究試驗,為提高我省東部地區天氣預報準確率提供基礎支撐。
(六)強化氣象科普宣傳
提升氣象科普現代化水平。大力推進氣象科普宣傳內容、表現形式、傳播方式、服務模式及運行機制的全面創新。依託信息技術手段,推進“網際網路+”氣象科普信息化建設,完善氣象科普宣傳業務系統。結合地方需求,推進全省氣象科普實體場館布局與建設。
形成氣象科普工作合力。完善氣象科普管理機制,推進科研、學術成果向科普產品轉化。加強氣象科普創新團隊建設,提高氣象科普創作能力。充分發揮氣象學會社團組織作用,探索跨行業、跨領域的科普合作。推進高質量的氣象科普活動和品牌建設,擴大社會影響力。
五、構建面向需求、立體精密的氣象監測體系
面向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最佳化觀測站網布局,實施精密監測能力提升工程,補齊監測短板,填補監測盲區,發展套用氣象觀測,套用先進技術裝備,強化運行保障能力,健全觀測業務體系,著力提高我省氣象綜合監測精密水平。
(一)最佳化綜合觀測站網布局
完善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加強關鍵區、重點區自動氣象觀測站建設,實現六要素自動氣象站鄉鎮全覆蓋,有效填補自動氣象站觀測要素空白,提升自動氣象站觀測性能,使空間範圍和觀測要素更加切合氣象服務需求。針對地形複雜、易災偏遠鄉村,增補小型化、輕維護的自動氣象站,提高暴雨、山洪、土石流等主要災害的氣象監測能力。
完善天氣雷達監測網布局,提升雷達探測覆蓋率,增強突發性、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主動融入國家建設規劃,推進國家天氣雷達建設。推動在洪澇災害敏感區、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建設X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開展雷達觀測產品研發與套用研究,進一步提高我省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精細化監測預警能力。
完善空基觀測站網布局,推進國家高空氣象觀測站建設,落實中國氣象局統一部署,推進常規氣球探空系統升級為北斗自動探空系統。針對滇中城市群、昆明準靜止鋒等關鍵區,發展由風廓線儀、微波輻射計、雷射雲雷達、衛星導航氣象觀測等構成的地基遙感垂直觀測,提高氣象要素的垂直監測能力。
完善全省雷電監測網布局,補充建設三維閃電定位設備,進一步提高我省雷電災害易發區、重點旅遊景區雷電災害監測預警防禦的針對性,增強雷電災害防禦服務保障的精細化水平。
加快空間氣象觀測系統布局,推進電離層測高儀和全天空氣輝成像儀建設。升級完善風雲衛星地面接收系統,建設完善風雲氣象衛星騰衝測距站。
推進氣候及氣候變化觀測能力建設。推進大理國家氣候觀象台和香格里拉國家大氣本底站業務能力建設。推動申報建設2個國家氣候觀象台。開展溫室氣體觀測,為提升雲南碳中和監測評估能力提供數據支撐。
開展高原山地無人機觀測試驗,利用無人機觀測,發展複雜地形氣象觀測能力、自然災害應急回響氣象觀測能力。
(二)推動生態氣象監測網建設
完善典型生態系統的地面生態氣象觀測,在滇西北高山峽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區、滇東南喀斯特地帶水土保持區、部分國家級氣象觀測站建設通量觀測系統和植被及物候自動觀測系統。選擇代表性強的均一生態下墊面,建設高光譜輻射觀測系統,為陸表生態氣象觀測和衛星遙感生態觀測地面真實性校驗提供有效手段。在迪慶建設冰川、凍土和積雪自動觀測設備。制定完善《雲南省高原湖泊生態氣象監測網規劃》,圍繞高原湖泊生態保護需求,完善滇池、洱海、撫仙湖等高原湖泊水陸生態氣象觀測網。
持續推進衛星遙感綜合套用體系建設,加強衛星遙感監測在我省生態氣象監測中的運用,建立完善面向森林、草原、湖泊、濕地、城市、農田等生態系統的衛星遙感監測評估業務,推動以衛星遙感生態監測為主、地面生態氣象觀測為輔的生態氣象監測系統建設。
(三)發展套用氣象觀測業務
拓展高原特色農業、交通、旅遊等套用氣象觀測站網建設。最佳化農業氣象觀測站布局,在烤菸、茶葉、咖啡、花卉、雲藥、雲果等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加密布設站點,增加觀測要素,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在國家級農業氣象觀測站建設遙測式區域土壤水分觀測系統和作物氣象自動觀測系統。更新國家農業氣象試驗站部分老舊設備,新建蒸散發觀測系統。對運行超過8年的自動土壤水分觀測儀進行升級疊代,新建89套自動土壤水分觀測儀,實現全省129個縣、市、區自動土壤水分觀測全覆蓋,在常年易旱農業區域分海拔加密布設自動土壤水分觀測設備,滿足乾季農業生產氣象服務需求。根據交通、旅遊等行業氣象服務需求,推進全省高速公路沿線交通氣象觀測站建設,在重點旅遊風景區建設景區自動氣象觀測站。
(四)強化裝備運行保障能力
提升省級技術裝備計量檢定、故障診斷維修、技術支持、觀測數據質量檢驗評估能力。強化州、市對一線觀測業務的技術裝備保障,氣象計量職責向州、市延伸。提升縣級觀測設備現場維修、維護能力,做好區域自動氣象站的運行保障。加強新建地面觀測裝備計量校準和現場核查能力建設。
推進國家天氣雷達雙偏振技術升級,積極申報雙偏振相控陣天氣雷達示範套用,提高天氣雷達觀測速度和多參數獲取能力。有序推進各類自動氣象站、閃電定位、衛星導航氣象觀測等業務裝備疊代更新。
強化基層氣象台站業務基礎設施對觀測業務運行的基礎保障功能。最佳化基層氣象台站業務運行環境,解決探空站涉氫設施老舊、功能運行不穩定等問題。
六、構建智慧型數字預報新業態、發展無縫隙精準氣象預報體系
以智慧型數字為特徵,著力提升數值預報產品檢驗評估與客觀訂正、災害性天氣客觀識別和智慧型預警、氣象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套用能力,實施雲南氣象預報預警能力提升工程,完善無縫隙預報業務產品體系,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度,完善預報檢驗評估業務,為精細氣象服務做好支撐。
(一)發展無縫隙預報業務
完善降水和溫度實況產品實時檢驗評估業務,提升業務套用能力。建立從分鐘到年代際的無縫隙智慧型預報業務,通過分鐘級降水預報能力建設,提升強降水預警的準確率和時間提前量,建立1千米、逐小時更新的快速循環同化系統,發展快速滾動更新短時臨近預報業務,實現強致災性天氣預警精細到鄉鎮(街道)。提高中短期模式產品解釋套用能力,提高預報準確率與精細化水平,實現0—10天氣象要素預報空間解析度1千米,時間解析度1—3小時。建立延伸期智慧型格線預報業務,實現11—30天氣象要素預報空間解析度5千米,時間解析度12小時。提升氣候預測產品套用能力。發展多領域融合的影響預報與風險預警業務。推進水文、生態、環境等專業預報業務發展。
(二)建立集約高效業務流程
基於智慧型預報業務平台,建立滾動製作、實時同步、協同一致的業務流程,完善省級集約、州市關鍵點補充、省—州市—縣三級預警信息協同和業務套用的智慧型格線預報業務。最佳化崗位設定,實現多層級多業務崗位共在“一平台”上操作、共織預報數據“一條鏈”的業務運行流程。建成以智慧型格線預報產品為主線、以檢驗評估為導向的自動—智慧型預報業務技術流程。
(三)建設智慧型預報業務平台
基於氣象大數據云平台,採用“雲+端”技術架構,建設由“運行支撐環境”、“智慧型化客觀預報系統”、“智慧型預報預警系統”、“智慧型產品加工製作系統”、“預報產品池”、“預報預警產品檢驗評估系統”、“氣象風險預警和影響預報”等7大模組集成的、滿足我省現代預報預警業務需求的智慧型預報業務平台。持續推進雲南智慧型預報平台疊代升級,實現預報業務向客觀化、自動化、數位化、全程安全監控全面升級。提高預報多層級多業務崗位之間的協同能力,提高智慧型格線預報多時效多氣象要素產品的製作、發布能力。提高智慧型格線災害性天氣預報及誘發次生災害風險預警的可視化表達及語義識別提取能力。
(四)健全預報業務全鏈條檢驗評估體系
以智慧型格線預報產品為主線,站點和格點相結合,完善傳統站點預報檢驗業務,建立多源融合降水和溫度實況分析產品、模式產品、客觀預報產品、預報預警產品全流程檢驗評估業務,建立以檢驗評估結果為導向的預報質量改進技術流程,提升預報偏差成因分析和訂正能力。強化有產品必有檢驗的業務管理,落實各級檢驗評估職責和省級業務單位檢驗評估系統開發工作責任,加強上下聯動和檢驗評估結果的快速反饋,實現檢驗評估結果在雲南智慧型預報平台實時共享。
七、構建集約、安全、智慧型的氣象信息體系
以構建雲南氣象大數據、建設雲南數字氣象基礎設施、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套用等為重點任務,實施氣象信息化工程,著力打造集約、安全和智慧型的雲南氣象信息體系,提升氣象大數據套用水平和信息化支撐能力,全面支撐氣象業務轉型升級。
(一)構建雲南氣象大數據系統
強化氣象大數據收集。利用地面寬頻、無線通信、衛星通信等數據通信技術,實時獲取綜合氣象觀測網的陸、海、空、天基觀測數據。加強紙質氣象檔案拯救與數位化利用能力建設,完成歷史紙質觀測記錄的數據提取。推進部門間數據共享交換,加強生態環境、水文、民航等行業數據收集共享。健全氣象數據匯交機制,推動社會化氣象觀測數據獲取。
建立高質量氣象大數據資源。推進完善“採集—平台—套用”全流程氣象數據質量控制,建立全省高質量、統一的氣象大數據資源集。開展氣象大數據挖掘和分析,研發高分辨、高質量的氣象數據產品。開展全省區域自動氣象站數據質量控制和評估,製作歷史數據集。開展複雜地形下天氣實況分析技術的研究,最佳化複雜地形下降水多源融合及實況分析技術,完善雲南實況分析產品。加強行業基礎信息“一張圖”套用支撐,集成地表覆蓋、農業氣象等基礎信息,實現線上精細化地理信息服務。
規範氣象數據管理。建立健全氣象數據管理辦法,加強氣象數據全生命周期監管。加強數據質量保障,實現數據質控與業務需求無縫對接。強化氣象數據有關權益的保護,實現統一歸口的數據管理,建立完善氣象數據依法合理有效利用、依法有序自由流動等制度,深化高價值氣象數據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共享共用。促進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氣象數字經濟發展。推進完善雲南數字氣象檔案館建設,進一步提高氣象檔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的自動化水平和安全保管能力。
(二)完善雲南數字氣象基礎設施
強化“雲+端”的基礎設施能力。持續擴充、增強氣象雲計算基礎設施資源,充分利用政府和社會數據中心資源,建設集約布局、保障有力、綠色低碳的數據和算力基礎設施,形成氣象基礎設施一朵“雲”。融入國家空天地海立體化網路,增強我省氣象信息網路通信能力,提升雲南氣象業務網省—州市—縣頻寬,升級省級業務網際網路頻寬,更好支撐“端”套用以及全省數據收集與服務。推進省級業務系統集約整合和融入氣象大數據云平台(天擎),推進省級業務系統與氣象綜合業務實時監控系統(天鏡)的融合,實現各項業務全流程監管,促進數字氣象基礎設施的高效利用。
健全整體防控的信息安全體系。加強備份能力建設和智慧型化監控運維,降低核心技術和關鍵數據的對外依賴風險,全面提升氣象業務安全。加強省、州市、縣三級網路安全架構標準化改造和規範化管理,與業務系統同步建設整體防禦、智慧型防控網路安全保障體系。加強基於數據唯一標識的氣象數據產權管理,推動氣象數據有序流動與合法依規使用。組建網路安全攻防隊伍,增強全省協同防守能力,支撐日常網路安全的監測處置、指揮調度和協同聯動,構建氣象行業聯防聯控體系。
(三)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套用
推動氣象行業數位化轉型升級。推動氣象數據融入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面向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需求,深度融入數字鄉村建設。圍繞提升政府治理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加大氣象數據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套用,全面提升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套用。基於物聯網、新通信技術、北斗系統、衛星通信網等數據通信和傳輸技術,豐富氣象數據獲取渠道,提高氣象信息服務保障能力。依託氣象大數據云平台人工智慧支撐和智慧型套用數據集,推動人工智慧在數據分析、氣象預報和氣象服務中的深入套用。
八、構建服務地方發展、普惠精細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
立足我省實際,持續建設和完善全國一流氣象服務保障體系,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提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能力,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一)夯實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1.構築氣象災害風險防範體系
組織開展全省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建立全省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資料庫、定量化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和模型,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編制分災種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建立氣象災害綜合風險管理業務流程,建設集重大氣象災害事件監測、災害風險預估、影響評估等功能於一體的雲南省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客觀分析全省各地主要氣象災害的風險水平,科學預判氣象災害風險變化趨勢和特點,為氣象防災減災提供基礎支撐。
加強滇中城市群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深化對城市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成果的運用,研發滇中城市群氣象服務保障系統。深化氣象部門與保險機構的合作,推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在巨災保險中的套用。
建設雲南省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系統,提升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精細化水平。
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布局,健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在重點水庫、乾旱地區、森林火險高危區、糧食生產和烤菸種植區等重點區域開展常態化人工增雨防雹作業,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增加庫塘蓄水、抗旱防雹減災、森林防滅火、農業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修訂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建立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部門應急聯動機制和社會回響機制,重點建立健全暴雨紅色橙色預警涉及的高風險區域、高敏感行業、高危人群停工停業停課機制。
2.進一步提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
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信息基礎資源池,運用大數據、雲計算、新通信、遙感等技術,為各涉災部門災害管理提供數據分析服務,提升基於大數據的突發事件綜合風險分析與預警決策能力。進一步完善預警信息發布雲平台,拓展發布手段,健全標準體系,提高預警信息接收時間提前量,提升預警信息精準靶向發布能力。
依託新通信技術,構建融媒體氣象服務融合系統,將應急廣播系統分批接入雲南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實現預警信息多渠道多形態發布。提升廣覆蓋立體化的預警信息發布能力。
3.提升決策氣象智慧型化服務能力
研發基於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的氣象服務產品,推進應急決策氣象智慧型化服務能力建設,建設應對氣候變化決策服務平台,提升精準高效的決策氣象服務能力。
4.提高農村氣象及次生災害防禦能力
進一步完善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完善鄉村氣象災害監測網、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渠道、鄉鎮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行政村氣象災害應急行動計畫。健全鄉鎮信息服務站,統籌建設氣象信息員、社區格線員、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員等“多員合一”的基層防災減災信息員隊伍。試點建立鄉村氣象災害風險防範標準及防禦重點區域管理制度。繼續推進農村防雷減災示範工作,完成全省農村防雷減災示範點建設。
(二)保障創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1.推進人工影響天氣高質量發展
加強防災減災型、生態修復型、環境改善型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完善雲南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建設。
強化高原特色農業氣象保障服務。在雲煙、雲果、雲糧等高原特色農作物種植重點區域和重要農事季節等關鍵時間節點,加大人工增雨、防雹作業力度,強化動態監測和區域聯防,減輕災害損失。
強化生態保護與修復。提升我省青藏高原南緣滇西北高山峽谷生態屏障區、哀牢山—無量山山地生態屏障區、南部邊境熱帶森林生態屏障區和金沙江瀾滄江紅河乾熱河谷地帶、東南部喀斯特地帶“三屏兩帶”及旅遊景觀保護區、九大高原湖泊和重要河流水源區等重點生態保護區的人工影響天氣保障能力。積極開展重點區域常態化、專業化人工增雨(雪)作業,發揮其在植被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庫增蓄水、森林草原防火滅火等方面的作用。
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增加高性能增雨飛機,擴大增雨作業影響區範圍。加強機場對飛機作業的保障能力,推進滇西、滇南、滇中駐地專業保障基地和設施建設,提升精準催化、實時通信、專業保障水平。合理最佳化作業點布局,在雹災多發區、高原特色農業主產區和生態保護區增設地面固定作業點。推進省、州市、縣三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平台建設,提升指揮調度和區域聯合作業水平。根據氣候趨勢預測和天氣過程預報,提前研判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需求和條件。
提升人工影響天氣安全作業能力。加強作業裝備和彈藥購銷、運輸、存儲、使用等安全管理,依法加強對作業人員的備案和培訓,落實空域申請、作業安全保衛、作業站點巡查等工作制度,切實消除安全隱患。提升現有地面固定作業點安全等級,推進火箭、高炮、煙爐等作業裝備自動化、信息化更新改造,淘汰落後和老舊火箭、高炮等裝備,推進作業點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套用物聯網、智慧型識別、信息安全等技術,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智慧型化平台建設,實現對作業點、作業裝備、彈藥庫的遠程監控和實時風險監控預警。完善制定人工影響天氣地方相關標準,提升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規範化管理水平。
2.完善生態氣象業務系統,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服務保障
提升生態文明氣象服務能力,建立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業務服務流程,制修訂相關業務服務規範標準。整合大理國家氣候觀象台、香格里拉大氣本底站等生態氣象地面觀測數據和多源遙感數據資源,擴展雲南省生態氣象服務大數據。完善省、州市、縣一體化生態氣象綜合業務平台,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生態氣象監測評估及預報預警。
3.提升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科技支撐能力
建立雲南溫室氣體觀測基礎資料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溫室氣體觀測、標校、質量控制方法和流程。組建相關研究團隊,開展區域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固碳釋氧服務能力的評估技術研發,形成我省碳達峰碳中和的氣候評估和預測業務服務產品。發展氣候容量評估和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糧食生產等定量影響評估,構建適應氣候變化的方法及決策支撐產品,研究實現適應氣候變化的對策和措施。
4.強化氣候資源保護利用和氣候品質服務
推進《雲南省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條例》的宣傳貫徹與實施,健全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產業園區等氣候可行性論證技術體系,開展氣候變化對重大工程和產業園區等的影響評估,打造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候可行性論證、氣候標誌評價、衛星遙感套用等氣候生態服務品牌,建立重點生態區域的氣候變化、氣候容量和生態修復效果監測分析評估業務系統,實施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影響評估。
(三)助力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
持續提升面向南亞東南亞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和服務能力,加大氣象開放合作,加強資源共享,促進與南亞東南亞國家“氣象科技相通”,提升氣象科技公共輻射力。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形成0—30天智慧型格線預報產品,提供南亞東南亞國家主要城市、港口、口岸和交通樞紐的氣象要素預報和危險天氣風險提醒。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智慧氣象服務系統,重點聚焦交通物流大通道、能源大通道、境外農業投資、跨境產業園區的氣象保障,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通路、通航、通商安全和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氣象服務保障,試點實施一批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伴隨式”氣象服務保障示範項目。在瀾滄江—湄公河合作、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關於推進區域氣象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意向計畫、雲南與周邊國家雙邊合作的機制下,拓展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氣象合作,建設合作與交流平台,接收南亞東南亞國家氣象業務、科技人員交流訪問。
(四)服務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
1.助力綠色能源開發利用
加強氣象與能源管理部門、電力企業等單位的合作,聯合做好電力保供氣象服務。發展天氣氣候對電力保供影響預報預測業務,重點做好基於天氣氣候的電網負荷預測和極端天氣造成的電線覆冰預報預警,保障極端天氣下的電網安全。為水電行業提供建設期、截流期、運營期的全流程分時段精細化氣象服務保障;對有調節性功能的水庫蓄水,提供汛期、枯期降雨量分析等專業氣象服務。推進精細化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開展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風能、太陽能發電功率預報服務。推進大壩、油氣管道、煤礦等能源安全生產和運營氣象服務產品研發,開展能源安全氣象預報預警服務。
2.服務打造綠色食品牌
聚焦優勢特色產業,強化鄉村產業發展氣象服務保障,提升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精細化智慧化氣象服務能力。加強高原特色農作物生長試驗研究,開發基於智慧型格線的精細化農用天氣預報、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精細化糧食產量預報等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產品,保障糧食安全。完善烤菸氣象業務服務支撐平台,提升國家級烤菸氣象服務中心供給效能。研發針對花卉、茶葉等特色作物的農業保險氣象指數。開展新品種引種氣候可行性評估工作,助力發展“一縣一業、一村一品”。
3.護航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設
拓展康養產業氣象服務,圍繞我省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聚焦健康養生、康復療養等需求,開展康養氣候資源普查,研發宜居氣候、康養氣候、度假氣候等指標,開發氣候康養、空氣療養、溫泉療養等康養旅遊產品。加強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氣候宜居城市(縣)等國家氣候標誌評價工作。提升智慧旅遊和交通氣象服務能力,構建“雲+端”智慧全域旅遊氣象服務體系,持續升級完善智慧旅遊交通氣象服務系統,加強與“一部手機游雲南”的深度融合,提供高體驗度的智慧旅遊氣象服務產品;融合公路、鐵路、航空、航運等行業信息,構建基於影響的智慧交通氣象風險預報預警業務。持續開展智慧型格線+氣象服務業務系統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豐富公眾氣象服務產品。發展基於位置和場景、精準推送的普惠化、分眾式公眾氣象服務。加大公共媒體發布合作力度,重點拓展廣播電視網路視聽等主要公共媒體發布渠道,實現與10個以上媒體合作發布氣象信息。加大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直播、短視頻發布力度。
九、構建規範有序、協調發展的邊疆氣象治理體系
著力深化氣象重點領域改革,加強氣象法規和制度建設,強化依法履職能力,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夯實基層基礎能力建設,實施雲南基層台站基礎能力提升工程,統籌氣象事業協調發展。構建現代氣象治理體系,提高氣象治理現代化水平。
(一)加強黨對氣象工作的領導
發揮黨的組織領導作用。圍繞提高黨的政治領導力,突出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提高政治站位,加強黨的組織領導,發揮黨的組織優勢,選優配強各級領導班子,推動各方面協調行動、增強合力,動員廣大氣象幹部職工為我省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推進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落實推進新形勢下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的措施,探索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模式。推進黨建與業務工作同部署常態化、制度化。建立黨建工作責任清單,延伸黨建與業務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加強黨的理論知識學習,健全完善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工作機制。
加強新時代氣象文化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雲南氣象精神,持續開展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提升創建層次和水平。加強氣象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氣象文化宣傳力度,拓展氣象文化傳播途徑。加強氣象文化人才隊伍、雲南邊境民族特色氣象文化品牌建設。建立完善氣象文化建設交流機制,最佳化氣象文化建設環境,鼓勵參與氣象文化創新,開創雲南氣象文化建設新局面。
(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深化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構建“雲+端”氣象技術體制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架構和業務布局,基本建立新型氣象業務體系,最佳化調整省、州市、縣三級氣象業務服務布局,建成觀測、預報、服務相互銜接、融合貫通的業務流程。強化氣象數據管理職能,釐清各單位數據管理及共享的職責邊界,推進建設統一的大數據資源,形成開放合作、協同創新的氣象業務發展生態。
深化氣象服務體制改革。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佳化氣象服務業務布局和業務流程,最佳化面向各行業各部門的氣象服務機制。促進公共氣象服務發展,打造“雲字牌”專業氣象服務品牌,持續提升我省產業發展的氣象服務能力。
深化氣象管理體制改革。統籌最佳化管理部門和技術支撐機構設定,構建集約最佳化協同高效的職能體系。落實氣象部門事業單位改革部署要求,進一步理順氣象政事管辦關係。推進氣象技術管理制度和體系建設,強化對重大規劃、重大項目、重大業務和重大科技的技術管理。加強綜合考核的統籌管理,建立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的綜合業務考核評價體系。
(三)推進氣象法治建設
推進完善氣象地方性法規。推進氣象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的制修訂。強化氣象執法及監督,推動氣象行政執法納入地方綜合執法體系,健全省級指導監督、州市級和縣級組織實施的氣象行政執法體系。完善氣象行政執法體制機制,加強氣象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完善州、市氣象執法機構,建設專兼職結合的氣象行政執法隊伍。強化氣象行政執法監督,全面推行氣象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全過程記錄製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
提高氣象社會管理能力。依法規範氣象活動、依法履行氣象行政審批職能,依法管理氣象工作、發展氣象事業。深化“放管服”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佳化審批流程、壓縮辦事時限,提高行政審批和社會管理服務效能。加強防雷和升放氣球安全管理,健全重點監管對象清單更新制度,抓好防雷安全“雙隨機一公開”工作,依法依規開展防雷技術服務。進一步完善標準化工作機制,加強重點領域標準制修訂,強化標準套用實施,充分發揮標準對氣象事業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
(四)提升氣象台站基礎能力
集中精力實施台站綜合改造攻堅,重點開展尚未進行綜合改造的基層氣象台站綜合改造攻堅建設。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推動台站業務技術用房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滿足氣象高質量發展需求。
提高台站基礎設施保障度。完善部分縣級基層台站附屬設施,開展配套基礎設施改造;落實台站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安全防護、防雷、消防、水電等規範化建設和老舊設施改造,杜絕安全隱患,確保台站安全可靠運行;推進省氣象局大院和部分州、市氣象局附屬基礎設施升級改造;總體提升省、州市兩級氣象台站環境質量。
升級改造重點業務基礎設施。對台站重點業務基礎設施開展安全建設,保障雷達監測、制氫用氫、人工影響天氣等基層重點氣象業務安全運行。
開展台站標準化業務支撐平台和業務運行環境建設。升級改造部分州市級、縣級台站業務平台,建設集監測、預報、預警和服務融合高效的綜合氣象業務平台,建設所需的供配電系統、信息網路系統等環境設施,對現有環境進行數位化改造,確保台站業務穩定高效運行。
推進我省國家氣候觀象台、大氣本底站建設。完善大理國家氣候觀象台、香格里拉大氣本底站基礎設施建設,啟動新增國家氣候觀象台建設,充分考慮新型探測設備測試、觀測業務拓展試驗等基礎設施功能配套,開展業務和科研所需場地、用房、配套設施及環境提升等建設,加強和推進研究型業務試驗基地建設;積極開展生態氣象服務試點站、農業氣象外場試驗基地等專業氣象基層台站建設。
十、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建立健全規劃有效實施的保障機制,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確保規劃發展目標和各項重點任務順利完成。做好與《全國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和《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銜接,做好與州市級規劃、專項規劃之間的協調,確保總體要求一致,空間配置和時序安排協調有序。
(二)完善投入機制
完善與氣象部門現行領導管理體制相適應的氣象雙重計畫體制,建立相應的財務渠道,強化規劃實施與財政預算的銜接協調,增強預算約束性,更好地發揮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政府購買服務機制,鼓勵社會資源參與氣象服務供給,推動相關專業氣象服務納入本級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氣象部門要主動加強與當地政府的溝通,爭取對氣象事業的支持。
(三)強化實施保障
完善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制度,健全規劃實施評價標準,加強規劃實施的諮詢和論證工作,規範氣象工程項目的建設程式,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規劃實施過程的監督,提高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

政策解讀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雲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圍繞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要求,闡明了“十四五”雲南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目標,提出了發展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未來五年推動我省氣象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為雲南建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和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作出更大氣象貢獻的行動綱領。
一、《規劃》起草的背景和過程
根據云南省委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關於“十四五”規劃工作的總體部署,雲南省氣象局作為《規劃》編制的責任單位,牽頭組織《規劃》的編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兩次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規劃》編制工作於2020年4月啟動,大體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期工作階段(2020年4月—2020年6月)。雲南省氣象局成立了由省氣象局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部署安排“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組建了專門的規劃編制團隊,制定了雲南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明確了規劃編制工作的基本原則、組織領導、進度計畫、保障措施等。
第二階段,基本思路形成階段(2020年6月至12月)。規劃編制團隊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兩次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加強與中國氣象局和雲南省發改、財政等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跟蹤關注中國氣象局和雲南省“十四五”規劃研究成果和編制進展,做好統籌銜接,提出了《規劃》的基本思路、規劃目標、發展指標和重點工程。2020年末,在省發改委的支持下,《規劃》作為省級一般專項規劃列入雲南省“十四五”省級專項規劃編制目錄。
第三階段,《規劃》起草階段(2020年12月—2021年5月)。規劃編制團隊多次召開內部討論會,就規劃目標、發展指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形成較為系統的“十四五”規劃編寫材料。按照總體思路,分類收集重要檔案資料,認真組織學習研討,提出規劃大綱並組織開展編寫工作。在做好與《全國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氣象預報業務發展規劃(2021—2025年)》、《綜合氣象觀測業務發展十四五規劃》、《氣象信息網路業務發展規劃(2021—2025年)》、《台站基礎能力提升規劃(2021—2025年)》、《公共氣象服務“十四五”發展規劃》、《生態氣象服務保障規劃(2021—2025年)》、《交通氣象保障規劃》等國家級氣象規劃以及《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規劃(2021—2025年)》、《雲南省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雲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雲南省“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規劃》、《雲南省“十四五”自然資源規劃》等省級規劃的銜接協調基礎上,形成《規劃》初稿。
第四階段,徵求意見和論證階段(2021年6月至10月)。《規劃》初稿形成後,規劃編制團隊通過網路徵集意見、書面徵求意見等多種形式,廣泛徵求社會各界和部門意見建議。規劃編制團隊充分研究、消化、吸收了部門和專家的意見建議,歷經20餘次修改完善。2021年10月,由雲南省氣象局組織部門內外專家對《規劃》進行論證,專家普遍認為,規劃內容系統全面,符合雲南建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和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總體要求和雲南人民的根本利益,對“十四五”時期的發展形勢分析到位,確定的發展目標、任務舉措科學合理,提出的重大工程具體可行,能夠為未來五年雲南氣象工作指引方向,在對個別內容進行修改完善的基礎上,可以報送相關單位審批、發布實施。
第五階段,報審階段(2021年11月至12月)11月,《規劃》完成了風險評估,按程式進行了合法性審核;11月3日《規劃》(送審稿)通過了中國氣象局審核。12月,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文印發。
二、《規劃》編制主線
“十四五”時期,我國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度調整期、百年未遇之大疫情持續影響期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這三個百年大局相互疊加、互動作用,塑造了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更趨複雜、更加多元、更多變化的時代背景。我省氣象事業發展進程中將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和新機遇。《規劃》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實事求是,以“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為基本出發點,研判形勢、制定目標、部署任務、組織工程項目。構建雲南更高水平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觀測體系、預報體系、服務體系和治理體系,力爭通過“十四五”的建設,使得雲南氣象業務服務的薄弱環節得到全面提升,提高氣象服務保障國家戰略和雲南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為雲南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方位的一流氣象服務保障。
三、《規劃》的框架結構
《規劃》在體例結構上遵循了專項規劃的編制模式,在全面總結“十三五”期間建設成果和對未來五年我省氣象事業發展面臨形勢分析預判的基礎上,提出“十四五”時期我省氣象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規劃》共十個部分,全文約2萬字,分為三個板塊:第一至第三部分為總論部分,主要總結回顧“十三五”時期雲南氣象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從機遇和挑戰兩個方面分析了“十四五”時期我省氣象事業發展面臨的形勢。闡述了“十四五”時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第四至第九部分為主要任務,分別闡述了“十四五”時期雲南氣象事業發展的重點任務;第十部分為保障措施,從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投入機制、強化監督檢查等三個方面為規劃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規劃對接部門和地方規劃,凝練重點工程,以專欄的形式,在相應的主要任務部分中體現。
四、《規劃》的主要內容
為推動雲南“十四五”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按照“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的工作思路,重點推動以下6項任務。
一是構建開放協同、獨具特色的雲南現代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提出健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氣象預報預警核心技術攻關,推進雲南人工影響天氣關鍵技術研發,壯大氣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一中心兩個基地”科技創新平台、強化氣象科普宣傳。
二是構建面向需求、立體精密的雲南氣象監測體系,提出最佳化綜合觀測站網布局,推動生態氣象監測網建設,發展套用氣象觀測,強化裝備運行保障能力。
三是構建智慧型數字預報新業態、發展無縫隙精準氣象預報體系,提出發展無縫隙預報業務,建立集約高效的業務流程,建設智慧型預報業務平台,健全預報業務全鏈條檢驗評估體系。
四是構建集約、安全、智慧型的氣象信息體系,構建雲南氣象大數據系統,提出完善雲南數字氣象基礎設施,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運用。
五是構建保障地方發展、普惠精細的雲南現代氣象服務體系。提出夯實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保障創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助力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服務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
六是構建規範有序、協調發展的雲南邊疆氣象治理體系。提出加強黨對氣象工作的領導,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推進氣象法治建設、提升氣象台站基礎能力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