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已經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同意,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6月27日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6月27日
  • 發布單位: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解讀,

全文

前 言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根據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氣象發展規劃管理辦法〉的通知》(氣發〔2019〕84號)、《雲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西雙版納州氣象局組織編制了《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緊扣氣象強國建設目標,圍繞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要求,闡明了“十四五”西雙版納州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目標,提出了發展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是今後五年我州氣象事業發展的行動綱領和確定重大工程布局、建設項目安排以及政府投資的重要依據。
一、“十三五”氣象事業主要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十三五”期間,西雙版納州氣象事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和氣象服務能力明顯增強,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果豐碩,事業發展成效顯著。
(一)氣象發展保障體系更加完善
“十三五”期間,中國氣象局累計投入3986萬元,地方財政投入1429萬元,有力保障了雲南西雙版納(勐臘磨憨)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等重點項目建設和人工影響天氣、區域站運行維護等重點工作開展。依法履行社會管理職能,規範了氣象行政審批工作,建立了防雷安全監管長效機制。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不斷加強,組織申報中國局和省局科技項目立項4項,爭取立項經費187.5萬元,全州氣象科技人員在《雲南氣象》、《西南農業學報》、《熱帶農業科技》、《雲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等期刊上發表科技論文10篇,制定地方標準1項;全州有研究生3人,本科59人;科技人員中,高級職稱5人,中級職稱34人,其中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占比達到55%。州氣象局先後與應急管理、水利、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文化旅遊、教育體育、鐵塔公司等部門和單位合作加強公共氣象服務、氣象防災減災、生態文明、科技等工作。全州氣象部門爭取地方公益崗8個,政府購買服務崗位2個。全州氣象部門4個單位全部獲“省級文明單位”稱號。
(二)氣象業務水平不斷提高
氣象災害防禦體系逐步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基層氣象災害防禦體系逐步健全,州政府調整充實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領導小組,全州建起了31個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組建了356名氣象信息員隊伍,勐臘縣勐臘鎮獲全國標準化氣象災害防禦鄉鎮,勐臘鎮曼它拉社區、新城社區和勐海鎮象山社區獲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氣象監測網路日趨完善。完成3個國家級地面觀測站標準化改造,降水現象儀、日照自動觀測設備、三溫三雨融合觀測設備和輻射自動觀測設備投入業務運行,完成21個六要素國家地面天氣站升級改造,新建成4個茶葉高原特色農業氣象觀測站,磨憨、打洛2個口岸自動氣象站,完成1部C波段新一代雙偏振天氣雷達建設,基本構建了覆蓋全境的溫度、氣壓、濕度、風向、風速、降雨量、日照、能見度、天氣現象、雷電、高空水汽等立體天氣氣候監測網路。2020年12月29日,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審核。
預報預警業務水平顯著提升。智慧型格線化預報平台、短臨預報預警一體化業務平台、一鍵式發布平台、MICAPS4、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風險服務系統等現代化業務系統投入業務使用。預報預警準確率明顯提高,暴雨預警準確率90%。
網路通訊能力全面提升。州縣(市)氣象區域網路實現電信、移動雙鏈路,網速全面提升,省—州專線達100M,州—縣(市)達50M,極大提升了台站網路通訊能力,全州2個二級系統在公安部門等級保護備案,13個一級系統在省局備案,完成州氣象局網路安全二級等保改造,實現了網際網路與業務區域網路物理隔離,南糯山無人站建成北斗通訊終端。
(三)氣象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公共氣象服務平台更加完善。初步形成了電視、手機簡訊、網際網路、電子顯示屏、微信公眾號、橡膠氣象APP等多種傳播手段的公共氣象信息發布體系,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及時有效的預報預警信息,為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組織開展災前防禦和災後救助提供準確、及時的氣象保障服務。
高原特色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建成全省首套橡膠林內氣象梯度觀測系統,編制完成了“橡膠白粉病流行天氣適宜度等級”地方標準,完成“FY-3華南經濟作物遙感監測套用示範項目(FY3氣象衛星在橡膠監測中的套用示範子系統)”建設。建成基諾山、老曼峨、賀開、那卡等4個古茶樹集中片區茶葉專業自動氣象站,實現了古茶樹生長氣象要素的連續動態實時監測,與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合作,開展茶葉採摘、收曬指數等普洱茶氣象服務指標研究工作,為茶葉氣象服務提供了保障。
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和作業能力進一步提升。州、縣(市)政府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領導小組得到調整充實,人工影響天氣年度工作計畫納入地方政府管理,全州人工影響天氣地方政府領導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縣(市)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平台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人影物聯網、作業空域申報系統、作業信息管理系統、三維人影作業指揮系統規範運行。全州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常態化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抗旱減災、森林防火、大氣污染防治等多個重點領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專業氣象服務領域不斷拓寬。與景洪電站、西雙版納農墾電力公司、雲南華潤電力(西雙版納)有限公司和南果河水電站開展水電氣象預報服務,與西雙版納機場實現氣象信息共享合作,與人保財險西雙版納州分公司開展橡膠等政策性農業保險服務,與雲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開展熱帶作物科研及防災減災工作,與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西雙版納州分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景洪市“中國天然氧吧”創建成功,景洪城市天氣預報走進中央媒體,勐臘縣、勐海縣通用機場氣象觀測站相繼建成並投入觀測服務。
農村防雷示範工程成效顯著。農村防雷設施(設備)成效化,標準化、示範化建設成效顯著,全州共投入農村防雷示範工程建設經費189萬元,建成西定鄉章朗村委會、曼來村委會、布朗山曼班老寨、打洛鎮勐板村委會帕亮一隊等農村防雷示範工程4個。
(四)存在的問題
“十三五”時期,西雙版納州氣象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對標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對照國內先進水平和州委、州人民政府重大發展需求,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困難和瓶頸制約。主要表現在:一是人才隊伍建設、科技創新能力、自我發展保障能力、地方公共財政支持保障機制等氣象發展保障體系有待健全和提升;二是地面觀測站網不能滿足氣象基本業務、防災減災救災服務、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和國家氣候安全的需求;三是氣象業務水平和能力與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保障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康福祉的需求不相適應;四是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和社會發展需求不相適應;五是專業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氣象為農服務和人工影響天氣等能力建設有待提升;六是基層黨建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十四五”氣象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是我國氣象事業從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到全面建成氣象現代化體系的關鍵時期。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確指出,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同時要求廣大氣象工作者發揚優良傳統,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高氣象保障服務能力,發揮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十四五”時期,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將其作為新時代西雙版納州氣象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為西雙版納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氣象服務保障。
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服務提出新需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對西雙版納全力打造“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西雙版納新發展定位。西雙版納搶抓深度融入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重大機遇,發揮沿邊區位、生態資源和民族文化獨特優勢,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對外開放新高地建設,打造世界旅遊名城,著力抓好民族團結、生態保護、對外開放、基礎設施、產業體系、城鄉融合、創新驅動、邊疆治理等重點領域工作。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服務西雙版納現代經濟體系建設,保障重點工程,生態文明、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等對西雙版納氣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氣象業務技術呈現高質量協調發展新格局。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技術在氣象領域套用不斷取得突破,“雲+端”的氣象技術體制和以大數據為中心的統籌集約的新型氣象業務體制已確立,氣象大數據云平台(天擎)、綜合業務實時監控系統(天鏡)、綜合氣象業務信息化平台(天元)基本建成;氣象綜合觀測業務向著“廣覆蓋、細分辨、高精度、深套用”方向發展,預報預測業務向著“全覆蓋、無縫隙、精準化、智慧型型”方向發展,氣象服務業務向著“普惠化、個性化、跨領域、融入式”方向發展。“十四五”時期,要抓牢科技快速發展的機遇,強化創新驅動,有序推動業務服務與科研的深度融合發展。
低碳發展對氣象保障服務提出了新要求。“碳達峰、碳中和”等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和國家氣候安全,迫切需要提升綜合氣象觀測能力,建設地基、空基生態系統氣象觀測站網,開展氣象要素、地-氣通量(能量、水、碳、動量、臭氧)及碳水同位素觀測,形成與衛星遙感觀測互補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氣象綜合立體觀測體系。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要求,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氣象創新體系、觀測體系、預報體系、服務體系和治理體系,加快推進我州氣象現代化建設,為服務保障國家戰略和建設西雙版納“一城兩區”提供一流氣象保障服務。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服務人民。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和體現在氣象事業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氣象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根本方向,把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作為氣象事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民眾獲得更準確、更豐富、更有用的氣象服務。
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緊扣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秉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統籌配置氣象科技資源,深入推進研究型業務建設與發展;激發創新活力,以科技創新引領業務發展,著力突破氣象核心關鍵技術,加強氣象科技成果轉化套用。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對標提高氣象保障服務能力,發揮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戰略目標,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改革,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產品、豐富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益。為全力打造西雙版納“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提供高質量氣象服務保障。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西雙版納氣象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效,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效益明顯提升,形成氣象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強化研究型業務建設,現代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依託西雙版納新一代天氣雷達、勐臘國家氣候觀象台建設,推進研究型業務布局,形成科研與業務融合發展局面,氣象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
——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更加完善。根據《全國氣象現代化發展綱要(2015-2030年)》,構建滿足需求、技術領先、功能先進、保障有力、充滿活力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實現廣覆蓋、高精度、多元化、智慧型化;預報預警業務智慧型業務平台更加完善,無縫隙、智慧型化、精細化氣象預報預警水平顯著提高;氣象信息網路支撐及安全防護能力進一步提高,氣象信息化、集約化、標準化建設成果顯著。
——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建設,構建完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氣象服務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提升,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更加牢固;熱區特色現代農業精細化氣象服務能力顯著提高,氣象助力鄉村振興全面發力,保障“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更加有力,瀾滄江·湄公河區域國家開放合作氣象服務國際平台初步建立;生態氣象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大氣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顯著提高。
——構建規範有序、協調發展的邊疆氣象治理體系。落實財政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雙重計畫體制和相適應的財務渠道;氣象社會管理能力進一步提高,標準化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基層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氣象高質量發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四、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根據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目標,提出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氣象事業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建設項目。(一)強化研究型業務能力建設 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大力加強研究型業務能力建設,完善氣象科技項目管理辦法,建立研究型業務創新團隊建設與管理辦法和科研技術指導管理辦法,設立科研項目基金,建立科研項目申報機制。加強與雲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建立科技項目聯合申報機制。健全氣象科技成果轉化認定和套用機制,提升科技成果推廣套用效益。推進創新型人才和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品德、技術、業務能力出眾的研究型業務人才,構建結構合理、梯次配備的優秀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依託西雙版納新一代天氣雷達、勐臘國家氣候觀象台建設,推進研究型業務布局,搭建氣象科技創新平台,組建2個研究型創新團隊,培養2名以上能夠帶領科技創新團隊、組織重大項目科技攻關、解決事關氣象業務服務中關鍵科技問題的學科帶頭人,培養4-5名以上能夠在科技攻關、氣象業務服務中起關鍵作用的科技業務骨幹。
(二)構建面向需求、立體精密的氣象監測體系
根據國家地面觀測站網統一規劃布局要求和業務發展需求,完善地面氣象觀測站網、健全大氣垂直觀測站網、發展套用氣象觀測站網、提升氣象災害監測能力。
完善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加強關鍵區、重點區自動觀測站建設,推進多要素自動氣象站建設,實現地面氣象監測站平均間距小於等於10千米,使空間範圍和觀測要素更能滿足氣象服務需求。
完善天氣雷達監測網布局。完成南糯山713天氣雷達系統升級改造,加強西雙版納新一代天氣雷達和南糯山713天氣雷達業務運行,完善天氣雷達運行保障機制,研發新一代天氣雷達本地化業務套用系統,提升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系統監測預警能力。
健全大氣垂直觀測站網布局。按照雲南省氣象局統一安排,完成景洪風廓線雷達、雷射雷達/雲雷達、微波輻射計、勐臘風廓線雷達等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站和西雙版納空間氣象觀測(中高層大氣、電離層)、西雙版納大氣成分觀測站等建設。
完成勐臘國家氣候觀象台建設。高標準完成勐臘國家基準氣候站遷建和勐臘國家氣候觀象台建設,圍繞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更好地發揮國家氣候觀象台在碳達峰、碳中和觀測和評估中的作用。
推動生態氣象監測網建設。建設地基、空基生態系統氣象觀測站網,開展氣象要素、地—氣通量(能量、水、碳、動量、臭氧)及碳水同位素觀測,形成與衛星遙感觀測互補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氣象綜合立體觀測體系。按照雲南省氣象局統一安排,完成熱帶雨林(勐臘)生態氣象監測站、典型城市生態系統(景洪)生態氣象觀測站等項目建設。
全面提升氣象觀測現代化水平。利用5G網路、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完善雲、天氣現象等觀測項目的自動化觀測,實現氣象觀測裝備智慧型化和觀測協同化。加強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提升觀測質量管理規範化、工作標準化和流程制度化水平。加強信息網路安全建設,完成州縣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改造和測評,實現網路安全物理隔離,提升氣象業務網路安全和通訊保障能力。
(三)構建現代智慧型、無縫隙精準化預報業務體系發展無縫隙預報業務。加快發展現代智慧型氣象預報業務,建立無縫隙精準化預報業務體系。發展智慧型化實時動態更新短時臨近預報技術,建立“實況監測+短臨預報”的短歷時強降水及誘發次生災害智慧型“靶向”預警服務業務和預報平台,建立精準“靶向”預警(1小時、3小時、6小時)綜合雨量閾值,確定不同等級預警信息“內部崗位回響規定”和“對外聯動預警規定”,提升高影響天氣的氣象災害滾動預報預警能力。建設西雙版納智慧型預報業務平台。基於氣象大數據云平台,採用“雲+端”技術架構,持續推進州氣象台智慧型預報平台疊代升級,實現預報業務向客觀化、自動化、數位化、全程安全監控全面升級。建設滿足西雙版納現代預報預警業務需求的智慧型、協同、開放“一張網”的業務平台。建立集約高效業務流程。基於智慧型預報業務平台,建立滾動製作、實時同步、協同一致的業務流程,完善省級集約,州關鍵點補充、省州縣三級預警信息協同和業務套用的智慧型格線預報業務。最佳化崗位設定,實現多層級多業務崗位共在“一平台”上操作、共織預報數據“一張網”的業務運行流程。
(四)構建安全、智慧型的氣象信息體系以省級氣象大數據云平台(天擎)、綜合氣象業務信息化平台(天元)建設為支撐,健全全州整體防控的信息安全體系,推進氣象行業數位化轉型升級。完善州、縣(市)數字氣象基礎設施。依託省級氣象大數據云平台(天擎)、綜合業務實時監控系統(天鏡)、綜合氣象業務信息化平台(天元)建設,加強“網際網路+”時代的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信息安全機制等全面深度融合,強化全州氣象信息網路通信能力建設,提升氣象業務州—縣(市)頻寬,州、縣(市)級區域網路主幹頻寬達到1000Mbps, 州氣象局區域網路接入桌面頻寬達到1000Mbps,州氣象局實現雙核心交換機互備。
健全整體防控的信息安全體系。推動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推進氣象部門開展網路安全等級保護2.0標準合規性建設,構建“數據安全、網路安全、業務安全”的整體網路安全防護體系,提升網路安全態勢整體監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對網路和數據對外出口的管理、核心觀測數據監管,提升數據安全。加強智慧型化監控能力建設,全面提升氣象業務安全,健全整體防控的信息安全體系。
強化數據支撐能力。依據《氣象資料共享管理辦法》、《氣象數據管理辦法》等有關要求,提昇州、縣(市)級數據收集水平和質量,不斷增加氣象相關領域數據收集數據量、收集種類和收集時效,支撐建立更加完善的長時序氣象大數據集。提高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新一代天氣雷達、風廓線雷達、自動土壤水分、大氣成分觀測等數據的可用率。推動州級業務系統集約整合和融入氣象大數據云平台(天擎),實現各項業務全流程監控,促進數字氣象基礎設施高效利用。(五)構建服務地方發展,惠普精細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立足西雙版納實際,持續推進氣象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提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能力,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1.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發展全時全域全要素的綜合氣象觀測,提高氣象災害精密監測能力,建立健全暴雨、強對流、高溫、乾旱等分災種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強化分區、分時段、分強度預報預警。建立以州級為主、多級聯動基於影響的預報和預警業務,發展農業、林草、能源、交通、旅遊等高敏感行業氣象風險預警服務。持續提高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氣象風險預警能力。推動氣象數據融入“數字西雙版納”、“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智慧農業”建設,完成西雙版納自然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建立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精準直達的“綠色通道”,提升預警信息覆蓋面和時效性,加大氣象數據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套用,全提升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完成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強化普查成果套用。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通知》精神,按照《雲南省氣象局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實施方案》、《西雙版納州氣象局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實施方案》及相關工作部署,有序推進我州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工作,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全州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評估主要氣象災害的致災因子危險性等級,建立主要氣象災害州、縣(市)危險性基礎資料庫,編制主要氣象災害危險性區劃等專業圖件;完成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編制各類氣象災害的風險區劃產品。強化普查成果的套用,開展氣象災害風險大數據分析,建立分災種氣象災害承災體信息及針對特定承災體的致災閾值,基於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和致災閾值,綜合承災體數據,完善針對承災體的氣象災害風險綜合評估和預警業務;利用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產品,開展針對防災減災決策部門、重點行業用戶的氣象災害影響服務,拓展氣象災害風險產品在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重大工程的氣候可行性論證領域的套用。強化大氣污染防治氣象保障服務。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州委、州政府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決策部署,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要求,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氣象保障服務工作,強化冬、春季天氣氣候監測、評估和研判,加強與西雙版納州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部門會商、信息共享,制定其實可行的《大氣污染防治應急人工增雨實施方案》,適時開展應急人工增雨作業,有效增加降水量,降低大氣污染物濃度,提升空氣品質。研究大氣污染物傳播擴散與氣象條件相關性,建立大氣環境衛星遙感監測業務體系,提高大氣環境氣象預報預警和監測能力。切實履行防雷安全監管職責,完善易燃易爆場所、雷電易發區的礦區和景區等防雷安全重點對象信息,實現防雷安全重點對象監管“全覆蓋”。全力做好農村防雷減災示範工程建設,進一步提升西雙版納雷電災害防禦能力。健全氣象防災減災體制機制。繼續推動各級黨委政府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機制。構建與綜合減災相適應的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健全州縣(市)兩級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領導機構,完善與減災委、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委員會、防汛抗旱指揮部、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抗震救災指揮部、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等機構之間的工作協同制度,全面提升氣象災害防禦組織指揮和統籌協調職能。建立與“屬地管理為主”原則相適應的氣象防災減災能力考核評估機制,推動將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加強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建設,明確鄉鎮政府氣象防災減災管理職能,發揮氣象信息服務站災害防禦作用,統籌建設“多員合一”的基層氣象信息員隊伍。加強基層氣象災害預警服務能力建設,提升氣象災害防禦和快速應對能力。加強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建設,推進氣象防災減災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立健全以氣象預警信息為先導的氣象災害防範應對機制,推動建立和完善重大氣象災害停工停課停業制度。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綜合減災社區的認定和預警服務機制。強化氣象科學普及與宣傳。依託西雙版納新一代天氣雷達、勐臘國家氣候觀象台建設和國家基層台站基礎能力提升建設,推進全州氣象科普場地布局與建設,整合資源,新建或完善一批氣象科普場地;大力推進氣象科普宣傳內容創作,開發現代氣象科普宣傳產品,推進“網際網路+”氣象科普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世界氣象日”、“科普日”、“科技活動周”、“民族節日”等活動做好氣象科普宣傳。
2.構建智慧農業氣象服務體系
圍繞西雙版納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和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氣象服務,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和水平,確保西雙版納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加強大數據、物聯網、智慧型格線預報新技術在農業氣象服務的套用,強化高標準農田氣象服務,建立農業氣象災害監測定量化評估和影響預報業務,根據州政府最佳化農業生產力布局需求,開展精細化農業氣候資源和農業氣象災害普查及區劃研究和成果套用,為西雙版納最佳化特色農產品種植結構提供技術支撐。推動農業氣象災害高風險區域農業保險,研發災害性天氣指數保險產品,增強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防禦能力。
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建立或最佳化橡膠、茶葉、熱帶水果等特色產業專業觀測網和農業氣象關鍵指標,最佳化服務產品和服務手段。加強高原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分中心建設,完善業務規範和流程,改進或研發橡膠、茶葉氣象服務平台,發展直通式智慧型農業氣象服務新模式,探索開展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和質量溯源,提升農業氣象服務標準化和品牌化,助力發展“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打造西雙版納“氣候好產品”。
3.提升專業氣象服務能力持續拓展專業氣象服務新領域、新方式。強化資(能)源氣象服務能力建設,充分挖掘西雙版納氣候資源優勢,繼續開展風能太陽能氣候資源評估等新能源套用產品建設,助力地方生態新能源產業發展;根據水電氣象服務需求,增補建設水電氣象觀測站,不斷提升水電氣象服務能力,實現服務覆蓋水電生產全過程。不斷提升旅遊氣象服務水平。提升旅遊氣象服務產品品質,持續推進勐海、勐臘“天然氧吧”申報認證工作和“國家氣候標誌”氣象品牌標誌申報認證工作;推動氣象數據融入西雙版納智慧旅遊平台“一部手機游雲南”;深挖西雙版納天氣氣候特色,加大西雙版納熱帶雨林旅遊氣候研究,助力西雙版納雨林度假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和野象國家公園建設。拓展康養產業氣象服務。圍繞西雙版納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聚焦健康養生、康復療養等需求,開展康養氣候資源普查,加強天然氧吧、避寒勝地等氣候宜居評價服務,開展宜居氣候、康養氣候、度假氣候等指標研發及監測評估,為氣候康養、空氣療養、溫泉療養等康養旅遊產品提供服務支撐。加強交通氣象服務能力建設。增補建設濃霧(團霧)監測站、水運航道氣象觀測站、航空氣象觀測站,深入了解分析行業需求,繼續加強航空、高速公路、鐵路氣象保障服務建設。
4.提升“一帶一路”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加強邊境地區氣象監測網路建設。構建西雙版納水陸口岸和瀾滄江流域觀測站網,組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氣象災害監測預測預警分中心,加強與寮國、緬甸等周邊國家合作和共享,建立災害性天氣聯防聯動機制。提升“一帶一路”氣象保障服務能力。依託國家天氣雷達和地面自動觀測網,圍繞“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道、昆曼運輸大通道、泛亞鐵路中線建設,探索中國寮國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氣象服務、“瀾滄江·湄公河”三國巡航氣象保障服務、泛亞鐵路中線沿線氣象災害防禦薄弱區和致災區氣象服務模式,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人員出境提供優質的氣象預報預警服務,提升“一帶一路”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和水平,助力西雙版納建設成為面向東南亞的重要樞紐。
(六)推進人工影響天氣高質量發展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制。深入貫徹落實《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雲政辦發〔2021〕17號),加快構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軍地協同、齊抓共管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格局,形成組織完善、服務精細、保障有力的西雙版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完善統一指揮、高效協同的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和作業流程,有效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增雨抗旱、防災減災救災、生態治理和高原特色農業等重點領域的保障作用。強化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進一步提升全州人工影響天氣能力水平,根據抗旱防雹、水庫蓄水、森林防火、生態保護和修復等的需要,新建或調整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布局,依託普洱飛機增雨作業基地建設,建成飛機、火箭、煙爐等“空—地”多平台作業體系。推進人影現代化業務體系建設,完成州級人影作業指揮平台建設,實現一體化人影作業指揮系統在全州業務運行。推進人影安全體系建設,重點推進地面固定作業點標準化建設,加快裝備彈藥物聯網系統、人影專用無線通信網及管理平台建設,同步推進固定作業點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完成人工影響天氣彈藥存儲、運輸保障體系建設。完成全州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作業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人工影響天氣效益評估系統。進一步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的科技水平和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防災減災和為生態服務的職能和作用。
(七)構建規範有序、協調發展的邊疆氣象治理體系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政治站位,加強黨的組織領導,發揮黨的組織優勢,持續推進縣(市)氣象局黨支部規範化建設。選優配強縣(市)氣象局領導班子,落實縣(市)氣象局黨建工作責任制,有序推進縣(市)氣象局各項工作。鞏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強化創新理論武裝,持續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強新時代氣象文化建設。加強氣象文化基礎設施、氣象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氣象文化宣傳力度,拓展氣象文化傳播途徑,提升文明單位創建層次和水平。深化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構建“雲+端”氣象技術體制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架構和業務布局,基本建立新型氣象業務體系,最佳化調整州、縣二級業務服務布局,建成觀測、預報、服務相互銜接、融合貫通的業務流程。深化氣象管理體制改革。統籌最佳化管理部門和技術支撐機構設定,構建集約最佳化協同高效的職能體系。推進氣象部門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理順氣象政事管辦關係。完善雙重計畫財務體制,爭取全州氣象部門全部納入地方預算單位管理,建立合規的地方經費財務渠道,積極推進落實同城待遇政策。強化對重大規劃、重大項目、重大業務和重大科技的技術管理。加強綜合考核的統籌管理,建立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的綜合業務考核評價體系。完善氣象地方性法規。強化氣象執法及監督,推動氣象行政執法納入地方綜合執法體系,完善氣象行政執法體制機制,加強州級氣象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建設專兼職結合的氣象行政執法隊伍。強化氣象行政執法監督,全面推行氣象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全過程記錄製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提高氣象社會管理能力。依法規範氣象活動、依法履行氣象行政審批職能,依法管理氣象工作、依法發展氣象事業。深化“放管服”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佳化審批流程、壓縮辦事時限,提高行政審批和社會管理服務效能,加強防雷和升放氣球安全的社會管理,健全重點監管對象清單更新制度,繼續做好防雷安全“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完善防雷安全責任,依法依規開展防雷技術服務。完善氣象台站基礎能力提升建設。實施氣象台站配套基礎設施改造和相關業務設備購置,最佳化氣象台站業務運行環境,解決氣象台站設施老舊、功能運行不穩定以及工作環境等問題,提升氣象台站對業務運行的基礎保障能力。
五、保障措施(一)強化組織領導,明確實施責任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實施責任,強化制度、規劃和政策的綜合協調,促進規劃聯動,統籌推進實施。成立西雙版納州氣象事業“十四五”規劃編制領導小組,積極與州發改委、地方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繫,做好“十四五”重點工程項目的對接、申報和實施。(二)強化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和建設牢固樹立人才是事業發展第一資源的觀念,全面提升氣象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強化高層次人才隊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用好現有人才,培養一批視野寬、業務精、能力強、結構優的氣象人才隊伍,“十四五”全州氣象部門本科以上學歷到達90%,中、高級職稱比例分別達到55%和10%,其中副高增加2-3名。通過重大業務科研項目、重大氣象服務項目以及進修訪問、學術交流、崗位練兵等多種途徑,培養一批在綜合氣象觀測、氣象預報預測、氣象服務、氣象防災減災等業務和科研重點領域的骨幹人才隊伍,為西雙版納氣象現代化建設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保障。(三)深化氣象改革,提升氣象法治化水平大力推進氣象服務體制改革、氣象業務體制改革、氣象管理體制改革和氣象法治建設,強化法治政府建設各項制度的落實,依法履行氣象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一網通辦”,規範氣象行政審批,不斷最佳化營商環境。切實履行防雷安全監管責任,提升“網際網路+監管”能力,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堅持以氣象法治保障氣象改革發展,推動各級政府在氣象現代化建設政策支持、財政保障等方面責任制度化和法治化。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和《雲南省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條例》等法律法規,切實做好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氣象災害防禦、氣候資源保護工作。強化標準工作,把標準作為履行公共服務、業務管理、行政管理和市場監管等工作職能的關鍵環節來抓,切實發揮標準的技術門檻作用。(四)完善投入機制完善與氣象部門現行領導管理體制相適應的氣象雙重計畫財務體制,建立相應的財務渠道,強化規劃實施與財政預算的銜接協調,增強預算約束性,更好地發揮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政府購買服務機制,鼓勵社會資源參與氣象服務供給,推動相關專業氣象服務納入本級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氣象部門要主動加強與當地政府的溝通,爭取對氣象事業的支持。(五)加強監測評估完善對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制度。“十四五”規劃編制領導小組對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分析,特別對重要發展目標進行監測,對戰略重點任務實施情況進行分析,對重大項目進展情況進行跟蹤。並及時報告“十四五”規劃落實進展情況,選擇重點行業、確定年度重點任務,開展重點督查。實行編制領導小組自行組織評估和引入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十四五”規劃實施中期階段,組織對規劃重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進展進行中期評估,規劃實施期滿,開展總結評估,為編制下一個五年規劃打好基礎。建立規划動態修訂機制,當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或其他重要原因,使實際經濟運行、社會發展與規劃目標發生較大偏離時,或省氣象局、州人民政府調整相關指標等,需要對規划進行修訂或調整的,適時開展規劃的修編和調整工作,確保規劃的科學有效組織實施和督促檢查落實。

解讀

一、背景依據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生導性社會公益事業。在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確指出,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同時要求廣大氣象工作者發揚優良傳統,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高氣象保障服務能力,發揮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推動西雙版納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服務保障國家戰略和西雙版納“一城兩區”建設,根據《雲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雲政辦發〔2021〕62號)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西政發〔2021〕4號),州氣象局組織起草了《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二、任務目標
《規劃》緊扣氣象強國建設目標,圍繞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要求,闡明了“十四五”西雙版納州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目標,提出了發展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規劃》提出了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9項主要指標,具體如下表:
序號
指 標
現狀值
目標值
1
地面氣象監測站平均間距(千米)
14.3
12.5
2
四要素以上自動氣象站占比(%)
40
60
3
氣象災害監測率(%)
43.2
70
4
強對流預警提前量(分鐘)
35
45
5
氣象服務公眾覆蓋率(%)
85
95
6
人工增雨作業影響面積(萬平方千米)
0.62
0.80
7
二級以上信息網路系統達到網路安全等級保護2.0標準率(%)
0
50
8
標準化固定作業點個數
0
6
9
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
90
92
三、主要內容
《規劃》分前言、正文、附表。正文共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氣象發展保障體系等3個方面9個小項總結了“十三五”期間,西雙版納州氣象事業發展主要成就,並從6個方面分析了存在的問題。第二部分從十八大以來,國家領導人對氣象工作做出新定位、提出新要求等四個方面分析了氣象發展面臨的形勢,重點分析了我州“一城兩區”、生態文明建設等對氣象保障服務的要求。第三部分提出了《規劃》編制的指導思想、3項基本原則和“十四五”發展的9項主要指標。第四部分從推進人工影響天氣高質量發展等7個方面提出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氣象事業主要任務,根據主要任務提出了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等9個重點工程建設專欄,勐臘國家基準氣候站遷建等21項建設任務。第五部分從組織領導等5個方面提出了保障《規劃》實施的措施。
四、涉及範圍
本《規劃》明確了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目標,提出了發展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是今後五年我州氣象事業發展的行動綱領和確定重大工程布局、建設項目安排以及政府投資的重要依據。
五、執行標準
無。
六、注意事項
(一)與相關規劃相銜接。本《規劃》與《雲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雲政辦發〔2021〕62號)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西政發〔2021〕4號)以及地方各專項規劃相互銜接。
(二)規劃目標的落實。規劃目標、指標落實到年度具體工作目標中及項目上。項目資金納入年度預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