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縣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德安縣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經德安縣政府研究同意,於2021年11月19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安縣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 實施時間:2021年11月19日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的重要機遇期。根據《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 助力江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意見》《九江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高質量氣象現代化助力九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德安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江西省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結合“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實際,編制了《德安縣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緊扣建設氣象強縣目標,緊扣高質量發展主線,牢牢把握氣象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定位,加強精密監測、精準預報和精細服務,大力推動新時代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更好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為德安縣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氣象新動能。
《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德安縣氣象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未來五年我縣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綱領,是“十四五”時期德安縣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依據。
一、發展環境和條件
“十三五”以來,在縣委、縣政府和省、市氣象局的正確領導下,德安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總體實施進展良好,德安縣氣象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推進經濟與社會發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作出了積極貢獻。氣象工作的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氣象事業發展、台站建設乃至氣象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氣象整體實力顯著增強。
(一)“十三五”時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1.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鄉鎮均成立了由當地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系,健全了“四位一體”的氣象防災減災機構。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鄉鎮政府公共服務清單,納入地方公共服務體系,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納入政府公共財政預算,列入對鄉鎮的年度考核目標。實現災害性天氣監控報警一體化和公共氣象服務產品發布一鍵式,突發性災害天氣預警準確率和提前量穩步提高。預警信息發布機制進一步最佳化,氣象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逐步提高,氣象信息發布手段更加豐富,發布時效性不斷提高,氣象信息覆蓋“盲區”逐步減少,公眾氣象科學素質、防災減災意識明顯增強。氣象災害致死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占GDP比重均呈下降趨勢。
2.公共氣象服務保障有力。公共氣象服務在質量、科技含量、效益等方面明顯提高。一是服務方式更加多元化。開通了“德安氣象”官方微博、“德安氣象”微信公眾號。二是服務內容更加精細化,開展了春運、春節、兩會、春播、中高考、國慶節等專題氣象服務。三是服務產品更加專業化,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森林火險等級氣象預報等服務,並開展了水稻、葡萄、早熟梨等農產品專項服務預報。四是氣象科普工作成效明顯。利用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科技日等主題氣象科普活動成為常態,深入中、國小開展“首席預報員進校園”氣象科普活動。
3.氣象為農服務成效顯著。建成GNSS/MET水汽、農田小氣候生態自動監測站,建立與各涉農、涉災部門的“六聯合”機制,針對水稻、早熟梨、葡萄等特色農產品開展“靶向式”的氣象監測和服務,聯合開展農業病蟲害氣象等級預報,保障生態農業生產,聯合省農氣中心完成了葡萄的品質認證並貼標。開展重要農事季節、作物關鍵生育階段的專項氣象服務,加強對春季低溫連陰雨、暴雨洪澇、高溫逼熟、農業乾旱、寒露風等的災前預測預警、災中跟蹤監測和災後調查評估,強化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靶向式、智慧型、信息化服務。
4.綜合氣象監測日益完善。布設更加完善的綜合氣象觀測網路,完成國家站站址的遷移,新增自動日照計、三溫三雨、智慧型視頻天氣現象儀、降水類天氣現象儀等新型觀測設備。升級改造3個六要素以上國家級地面天氣站、5個四要素以上省級骨幹站、7個其他區域站,新建1個GNSS/MET水汽監測站、1個農田小氣候站,提高了區域氣象觀測站觀測數據質量,實現了主要人口聚集區每10平方公里有一個站點,鄉鎮全覆蓋。氣象信息化支撐能力不斷提升,完成氣象廣域網和高清視頻會商系統升級改造,建立了雙鏈路、雙路由、雙核心氣象廣域網路架構。
5.預警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完成了突發事件預警發布系統建設,聯合應急管理、農業農村、林業等單位共享發布預警產品,並接入省氣象局12379簡訊平台。建成農村預警大喇叭81套,電子顯示屏40塊,專項服務產品2小時到達鄉鎮,預警信息5分鐘到達行政村,著力將氣象信息向“最後一公里”延伸,實現預警信息發布多渠道、廣覆蓋,預警信息的客群面和時效性得到全面提升。建立了德安縣暴雨雨強公式修訂。
6.氣象依法行政能力不斷加強。完善了氣象部門權責清單,事中事後監管能力進一步強化。大力發展區域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區域性和重大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業務。加強防雷安全社會監管,常態化開展片區防雷安全檢查和部門聯合檢查,依法依規推進“雙隨機一公開”執法檢查。氣象普法教育進一步增強,在安全檢查期間、世界氣象日和安全生產月等重要時節,開展專題普法宣傳活動,將氣象法律法規列入氣象幹部職工普法內容,利用“網際網路+”多方位立體式面向公眾宣傳法律法規,公眾法律意識得到進一步提升。
7.氣象文化建設更加豐富。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不斷傳承、豐富和發展氣象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學習型組織建設、氣象信息產品傳播、精神文明建設、氣象宣傳、氣象科普等工作成效顯著,有效提高了氣象軟實力,提高了氣象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幹部職工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連續五年保持市級文明單位,綜治先進單位等榮譽。
8.氣象事業發展環境更加最佳化。縣黨委、政府更加重視氣象工作,每年召開全縣氣象災害防禦暨氣象現代化工作會議,市氣象局與縣政府召開了局縣合作聯席會議,簽署了合作協定書,形成了政府主導氣象防災減災、共推共建氣象現代化的新格局。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快速增長,雙重計畫財務體制進一步落實,氣象建設項目納入各級政府規劃。
(二)“十四五”發展面臨的形勢和挑戰
1.新時代國家戰略對氣象工作提出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指明了新時代氣象事業發展的根本方向、戰略定位、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任務,是新時代氣象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綜合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對大力發展氣象服務有旺盛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決策部署,要求德安“十四五”氣象工作要對標“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高質量完成氣象保障城鄉融合發展、創新驅動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級戰略任務。
2.德安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氣象工作提出新要求。隨著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速,氣象災害的風險性、威脅性和敏感度越來越高,氣象防災減災和氣象服務需求越來越旺盛,提升氣象監測預警能力和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仍然是我縣氣象事業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要求“十四五”氣象工作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中心任務,不斷健全氣象防災減災體系,不斷提升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積極推動氣象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為德安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3.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對氣象工作提出新需求。氣象工作與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生活密切相連,直接關係到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德安人民小康生活要求提供更優質、個性化、可定製的氣象服務,要求氣象必須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加快推進氣象供給側改革,著力實現高質量發展,進一步發揮好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不斷提高氣象服務的針對性、及時性和準確性,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對氣象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
4.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對氣象工作提出新挑戰。“十四五”時期是全面推進氣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落實的五年關鍵期,面對改革形勢,既要主動落實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要求,又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氣象保障職能,促進專業氣象服務發展。深化業務科技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構建集約高效的業務體系,把堅持和強化氣象事業的公益屬性作為改革的主攻方向,促進人事、分配、保障制度與地方相協調,健全氣象業務服務體系、創新氣象社會管理方式,為德安氣象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打好堅實基礎。
5.大數據信息化高科技發展為氣象工作提供新機遇。當前,以大數據和移動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技術飛速發展,大數據、信息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運用大數據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提升政府服務和監管能力正成為趨勢。基於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氣象業務服務中深度套用,可實現設施、數據、套用等信息資源的集約化發展。實現氣象現代化的目標,需要把推進科技創新擺在氣象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為我縣氣象事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增添新動能。
(三)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三五”期間,我縣氣象事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面對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以下問題與矛盾仍然突出:
1.氣象服務供給能力仍然不足。與德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嚮往的新需求不相適應,精細化、個性化、智慧化服務水平有待提升。針對綜合防災減災救災、生態文明氣象保障、鄉村振興、重點經濟領域、區域協調發展的氣象服務產品質量不高、針對性不強、服務與需求不對等、趨利與避害氣象服務發展不平衡,需要不斷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氣象監測網路覆蓋面不夠廣、種類不夠多。氣象觀測站網布局不能滿足業務服務需求,觀測種類比較單一。生態氣象監測能力不足,不能適應綠色發展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觀測數據質量控制和套用水平不高,裝備保障能力建設滯後,觀測標準化程度不高,亟待構建新型氣象觀測業務模式。
3.氣象信息化基礎比較薄弱。氣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大數據套用能力、業務技術架構效率和網路安全防控能力有待提高。氣象數據收集整理、加工處理、集約共享、服務挖掘能力亟待提升。
4.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能力不夠強。氣象事業的科技型定位認識不足,科技創新對事業發展的引領作用發揮得不夠,氣象關鍵領域核心技術薄弱,“智聯數據、智慧型觀測、智慧預報、智惠服務、智創科技、智謀管理”水平還不高。人才隊伍不足,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高學歷、高職稱、領軍型、複合型人才匱乏,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
二、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更高層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堅持“政治與業務深度融合,軟硬實力同步提升”,緊緊圍繞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部署,以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建設智慧氣象為重要標誌、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為鮮明特色的更高水平的氣象現代化為目標,科學編制德安縣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通過實施一系列氣象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舉措,全面謀劃、推進“十四五”期間全縣氣象事業發展,為德安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奮鬥目標提供堅強氣象保障。
三、基本原則
堅持政治統領,融合發展。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確保氣象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堅持政治與業務深度融合,健全政治建設與業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機制,促進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聯動發展、互促共進。
堅持人民至上,安全發展。築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圍繞“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新要求,著力構建保障民生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堅持綠色優先,生態發展。堅持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優先,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與氣象服務,為生態氣象、綠色發展、打造綠色德安提供優質氣象保障。
堅持創新驅動,智慧發展。堅持科技型氣象事業定位,對標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突出科技引領,順應信息化、智慧型化趨勢,聚焦氣象科技攻關,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氣象套用,促進業務與科研深度融合,構建創新型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最佳化和創新資源配置,培育創新人才,提高氣象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智慧氣象服務水平。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全面深化氣象業務、服務、科技、管理等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適應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的多元開放發展機制,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規劃引領,重點發展。融入省市氣象事業發展總布局,著眼於全縣氣象事業發展全局和長期性,遵循氣象事業發展規律,全面規劃“十四五”事業發展目標任務,重點解決當前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引領全縣氣象事業“十四五”發展方向。
四、發展目標
通過規劃實施,到2025年,進一步完善全縣綜合生態氣象觀測站網布局,氣象預報預警的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穩步提升,災害性天氣預警精準水平和提前量大幅提高,氣象信息公眾覆蓋率不斷擴大,基於需求的智慧氣象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氣象防災減災機制更加完善,防災減災效益持續提升,基本建立“智聯數據、智慧型觀測、智慧預報、智惠服務、智創科技、智謀管理”的新時代氣象業務技術體制,逐步構建以智慧氣象為重要標誌,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為鮮明特色的更高水平的氣象現代化。
五、主要任務
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氣象服務、業務、科技和治理四大體系,更好地發揮氣象的基礎性、支撐性、先導性、公益性作用,全面提升我縣氣象防災減災能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
(一)完善保障有力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
1.提升氣象災害防禦能力。進一步完善縣級氣象災害防禦指揮機構運行機制,強化組織領導、指揮調度、綜合協調等職能。整合防災減災資源,完善多部門共建共享合作機制。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管理機制,進一步明確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的範圍、認定流程、氣象災害防禦責任等內容,建立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信息庫,實現氣象災害重點單位管理工作常態化、規範化。積極參與面向城市規劃、重大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行業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技術規範體系建設。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分擔和轉移機制,開展重大災害保險氣象服務。不斷完善氣象防災減災“六個一”建設,提升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的精準化、標準化、規範化。加強與應急部門的合作,推進綜合減災示範單位的創評工作,推進氣象科普宣傳和氣象預警信息向社區和鄉鎮的有效傳播。
2.提升生態文明氣象保障能力。拓展完善現有氣象站網生態氣候觀測能力,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脆弱區和敏感區等的生態氣候觀測網。圍繞“生態安全”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兩大需求,對接氣候適應型城市、特色農業發展等地方重點發展規劃對氣象服務需求,提升生態型人影業務能力,強化現代農業氣象業務,開展生態遙感業務套用,完善環境氣象業務,建立氣候資源分析與評估業務,建立生態氣象業務。建立完善氣象災害對生態系統影響評估、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重大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等生態氣象業務服務體系,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能力。
3.提升鄉村振興氣象保障能力。強化重要農事季節服務能力,針對農業生產各環節和農作物關鍵生育期氣象服務需求,做好春耕春播、秋收秋種等關鍵農事季節以及農業災害性、關鍵性天氣影響農用天氣預報服務,開展農業氣象災害等級預報和影響評估業務,提高農業趨利避害的能力。提升特色優勢農產品氣象服務水平。強化水稻、油菜、早熟梨、葡萄等特色農產品全生育期的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和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評估服務。完善特色作物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指標,開展特色農產品氣象品質評價服務,開展農作物的種植區劃、農業氣象風險區劃、農產品品質區劃。
4.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健全城鄉全覆蓋的氣象服務體系,綜合利用各種傳播載體提供分眾化、對象化、互動化精細氣象服務。發展基於需求和位置的精準智慧型公眾氣象服務,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開展易燃易爆場所等重點單位雷擊風險精細化預報產品,提升雷電監測預警業務能力。強化雷電災害風險區劃、雷電災害調查與鑑定、雷電防護技術研究等基本業務。加強防雷公共安全監督,強化防雷減災社會管理,切實維護防雷公共安全。進一步加大面向農村的雷電災害防護知識普及,著力提升民眾防雷減災意識。
5.提升專業氣象服務能力。推進專業氣象服務的供給側改革,加強航運、交通、水電、水利、生態、農業、林業、旅遊、保險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專業氣象服務能力建設,增加服務產品的有效供給,增強服務針對性,滿足各行業專業氣象服務需求。深化部門合作,建立多層次、寬領域、廣覆蓋的部門合作機制,建立重點行業氣象服務技術規範和指標體系,開展基於天氣影響的行業氣象服務業務。發展以氣象數據為核心的專業氣象服務,提升產品專業水平。推進專業氣象服務規模化集約發展,資源要素向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集約,提升專業氣象服務科技含量。
6.提升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滿足各涉災部門實際需求,建立完善應急救援預警與靶向式精準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和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整合、擴大預警信息簡訊發布渠道,對接“12379”預警簡訊、“12379”叫應業務、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手機簡訊全網發布機制。融入省級大數據中心,建設預警信息及決策服務產品的智慧發布能力。建立完善全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運行管理機制,加強與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社會媒體和基礎電信運營商等部門合作,構建廣泛覆蓋的信息傳播網路,建立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綠色通道”。
7.提升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能力。挖掘德安特色氣候資源,繼續推進“中國天然氧吧”“國家氣象公園”“中國氣候好產品”“江西避暑旅遊目的地”“氣候養生之鄉”“國家氣候標誌”“特色氣候小鎮”等品牌申報。圍繞宜居城市、氣候適應型城市、智慧城市及美麗鄉村建設等,開展城市通風廊道建設、洪澇排水設計等城市規劃和區域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開展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評估,對城鄉規劃、省級以上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等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
(二)完善智慧精準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
1.發展立體化、廣覆蓋、智慧型化的氣象觀測。深化地面氣象觀測業務改革,全面實現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針對不同觀測目的,健全廣覆蓋、立體化的多要素氣象觀測站網,完善生態氣象觀測和城市內澇監測布局,建立旅遊景區生態環境監測布局。完成縣級氣象裝備保障基礎建設,充分利用衛星遙感套用等技術和手段,加強對森林、公園、山地等重點生態區域的生態環境氣象監測。
2.發展語音互動、大數據分析、精準定向發布的5G+物聯網氣象服務。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用戶需求感知業務,開展用戶數據智慧型融合分析和挖掘套用,發展智慧型互動的氣象服務產品製作技術,使用戶在獲取氣象服務時更加方便快捷。發展基於用戶需求的精準氣象服務推送模式,大力發展以基於5G、用戶大數據、語音互動、量身打造為顯著特徵的多終端伴隨式無感氣象服務供給模式,建立5G+物聯網氣象服務平台。
3.發展氣候服務業務。建立氣候變化監測和預報業務,開展氣候變化影響分析和定量評估。開展氣候變化事實和影響研究,定量評估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和人類社會的影響,分析關鍵氣象因子貢獻率,合理利用氣候資源,趨利避害。開展適應氣候變化、綠色低碳發展、碳排放管理等地方規範、標準研究,構建完備的技術體系。
(三)完善協同高效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
1.完善縣級氣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完善以業務需求為導向,以業務能力提升為目標的研究型服務型業務體制。建立與研究型服務型配套的績效措施,制定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完善激勵政策,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增強創新活力。堅持面向現代科技前沿、面向社會重大需求、面向氣象現代化主戰場,堅持聚焦氣象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探索建立縣級科研新模式。建立並增強量化指標研究導向,基於外推技術,引入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技術,加強本地化算法研究,提高預報準確率,提升預警提前量,推進預報預測以客觀化技術逐步代替主觀經驗。
2.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完善以業務需求為導向,以業務能力提升為目標的研究型服務型業務體制。制定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機制,將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效率作為檢驗創新驅動發展成效的重要內容,加快科技資源、科技成果向提升氣象業務能力和服務效益的有效轉化。
3.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加快研究型服務型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強化綜合氣象業務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的培養。鼓勵跨單位、跨部門以及不同層級之間的科技人員交流。充分利用各種培訓資源,大規模開展各類崗位培訓、轉崗培訓、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培訓,為基層綜合型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四)完善現代氣象治理體系
1.完善氣象管理體制機制。深化氣象業務科技和氣象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深入貫徹落實省市縣政府合作協定,提升氣象現代化建設水平。健全聯動工作機制,深化與應急管理、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水利、林業、交通等部門合作,進一步擴大氣象服務領域,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面向在校學生、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普及氣象科學知識和氣象科學方法。
2.加強法規標準建設。強化氣象標準的實施套用和監督檢查,充分發揮氣象標準在業務、服務、管理中的效益。嚴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氣象政務和事務。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推行“網際網路+政務”,實行承諾告知制、容缺辦理、辦理事項“一次不跑”和“只跑一次”,壓縮審批時間,提高審批效率,增強氣象部門公信力。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提高監管時效。加大氣象普法力度,推動幹部職工帶頭學法守法遵法用法,提高法治意識和依法履職能力。加強全社會氣象普法宣傳,推進氣象法律知識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營造有利氣象事業發展的良好法治氛圍。
3.加強黨建和氣象文化建設。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深入貫徹全面從嚴治黨任務要求,準確把握和積極落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氣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動黨的政治建設和氣象業務服務深度融合,強化黨員幹部依法履職和制度執行意識,不斷壓緊壓實黨組織管黨治黨責任。重視和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氣象文化建設,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氣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強化學習型部門建設,實施氣象文化助力德安氣象事業改革發展,持續推進“七個一”陣地建設,不斷提升氣象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凝聚力,逐步建成具有時代特徵、人文底蘊、氣象特點的德安氣象文化。
六、重點工程項目
(一)城鄉一體化建設氣象保障工程
1.綜合生態智慧型監測站建設子工程。秉承生態綠色發展理念,在現有觀測站網基礎上,拓展站網布局和觀測要素,實現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脆弱區和敏感區的生態氣象觀測網路全覆蓋,生態氣象及生態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基本適應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需要。建設1-2個高標準生態氣象觀測站,開展對霧霾、負氧離子、酸雨、空氣品質、太陽紫外線的監測、溫室氣體濃度監測、大氣成分監測,為生態環境治理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
2.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提升子工程。為進一步完善氣象信息發布廣覆蓋、有效解決信息發布最後一公里問題,使德安人民能直接收聽到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宣傳報導、有關會議通知,提升改造全縣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為氣象防災抗災發揮眼睛作用,為突發應急預警事件信息發布提供強有力技術保障。在縣城、鄉鎮、村主要街道、學校、工廠、社區、集鎮、人員密集場所,以及洪澇災害、雷電災害易發區安裝、更新升級氣象預警喇叭。充分發揮防災預警第一聲音和權威聲音的功效。
3.現代農業氣象科技示範基地建設子工程。圍繞現代農業生產、農民增產增收、生活富裕,結合德安氣候特點,大力培植適宜氣候的農作物、糧食、油菜及特色農產品花生、蓮子、葡萄等優質農副產品。建立農業氣象科技示範基地,基地面積不少於30畝,用於開展適宜氣候的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和產品種植實險田。開展基於網際網路的自動化農業氣象觀測、農作物實景視頻觀測、遙感與作物模型多源資料耦合的作物動態監測、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研究與套用。
4.智慧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建設子工程。套用5G、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匯聚農業氣象科技示範基地作物觀測和試驗數據建設本地智慧型化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強化作物產量預報服務、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農作物氣候品質評價、病蟲害氣象條件智慧化預報服務等能力。建立多時間尺度,覆蓋關鍵農事活動的全程跟蹤服務機制,開展農業氣象數值預報產品本地化套用與服務,為現代農業生產提供精細化、定量化、智慧型化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與風險評估技術服務。
(二)智慧城市建設氣象保障工程
1.城市內澇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建設子工程。做好城市通風廊道、城市地下管廊建設等氣候可行性論證服務。繼續推進與住建部門的合作,做好城市暴雨強度公式修訂工作。開展城市積澇氣象風險預警和城市暴雨積澇風險普查。在城市重要排水地段建設4K高清攝像頭和高清視頻AI智慧型處理系統,建設雨量監測設備網,開展城市內澇氣象保障服務,開發城市雨洪模型,套用精細化降水預報格點產品,建立城市積澇氣象風險預警服務系統,開展24小時積澇預報預警服務。
2.突發應急事件監測能力提升子工程。提升現有突發應急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將應急、防汛、林業、農業、消防、交通、國土等防災涉災部門信息能有效兼容,使信息互通共享、防災應急處置協同高效。對博陽河、金帶河沿岸易發生洪澇災害點安裝四要素氣象自動監測站。在城區和寶塔園區、豐林工業新區、鄉鎮等重要交通要道、人員活動密集場所安裝高清適時監控預警設備。
3.生態型人影綜合保障能力提升子工程。實施人工影響天氣“耕雲”行動計畫,完成人影火箭作業系統升級改造,健全上下游和片區協同作業機制,建立改善空氣品質、森林防火、水庫增蓄、抗旱降溫、涵養改善等生態型人影作業服務常態化機制,開展人影作業生態效益評估。完成人影標準化作業點建設,繪製安全射界圖,完善作業裝備庫房、彈藥庫房、值班室、休息室、作業平台及相應的保障設施。
4.雷電災害防禦體系建設子工程。建立以農村為重點區域的雷電監測網,在國家站布設1套閃電定位儀以及大氣電場觀測系統,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築物、人員密集場所的防雷裝置的安裝。強化防雷減災工作納入政府科學發展考評和鄉鎮氣象工作考核。
(三)氣象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1.旅遊氣候資源開發能力提升子工程。在九仙嶺森林公園、博陽河、老山灣等風景區和萬家嶺、義門陳等紅色旅遊景點建設大氣電場儀和降水自動觀測站,形成全縣景區雷電、暴雨等氣象災害觀測網,建設旅遊景區氣象災害監測、中小山洪監測預警系統,開展景區雷電、中小山洪預警安全氣象保障服務。建設全縣生態旅遊全產業鏈氣象服務系統,包括4K高清攝像頭與氣象環境觀測周邊系統、4K高清視頻AI智慧型處理系統、5G傳輸系統、遊客行為大數據挖掘和雲處理系統、生態旅遊全產業鏈周邊服務對接與服務評價系統。
2.智慧氣象信息發布平台建設子工程。基於5G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LBS(基於位置的服務)、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構建智慧城市氣象信息發布體系。基於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開發面向多維度、多尺度的災害性天氣風險感知,向公眾提供量身定做的智慧氣象服務。研究基於智慧型終端的本地氣象服務接口技術,將精細化預報服務對接到本地各類APP、微信公眾號和新媒體平台,讓用戶不用另外下載或關注,即可獲取需要的氣象服務信息,提升跨平台氣象服務的權威性和可靠性。
3.專業氣象服務產品集約化製作系統建設子工程。基於5G技術的氣象服務系統,基於5G套用的氣象服務技術架構體系研究,融入省市縣集約化的公共氣象服務系統,開發交通、旅遊、航空等行業的氣象服務通用APP系統、行業氣象智慧網站和行業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系統,聯合交通(鐵路、高速公路、航空、航運等)、旅遊、電力、林業、農業、保險、健康等行業開展集約化專業氣象服務。
4.氣象信息化能力提升子工程。融入省市大數據發展行動,對接氣象大數據,提升綜合業務自動化實時監控維護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升級氣象通信網路,推進非業務網路向電子政務網遷移,最佳化升級地面網路頻寬。構建“全業務、全要素、開放性、一體化、可視化”的氣象綜合業務運行監控體系。升級信息安全系統,全面落實信息安全等級保護2.0有關要求。採用先進技術,提升網路安全威脅感知與預警能力,加強基於網際網路套用的監測、預警。針對不同信息安全風險,完善應急處置機制,逐步推進氣象核心業務軟硬體支撐平台國產化。
七、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層層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為德安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實施氣象規劃各項重點任務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進廉政文化建設、氣象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氣象精神,推動政治與業務雙融合、雙促進,為“十四五”氣象事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組織保障和精神動力。
(二)強化公共財政保障。科學合理劃分地方氣象的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形成合理授權、依法依規、運轉高效的氣象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模式,制定出台氣象部門事權和支出責任清單,將公共氣象服務項目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目錄。進一步完善雙重計畫財務體制,建立健全以公共財政為主、其他資金為輔,穩定增長的氣象事業投入機制。充分發揮重點工程對規劃實施的支撐作用,落實規劃重點項目建設配套經費,保障重點項目的實施。加強對項目經費的監督管理,嚴格財務監管制度,提高投資效益。
(三)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圍繞“強基礎、調結構、重科技、創特色、優管理”目標,以數據融合套用為基礎,以最佳化拓展氣象服務為重點,以研究型業務為常態,以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為特色,以提升氣象管理效能為保障,全面實施“智氣象戰略”,建設高度集約的“智氣象空間”,建立“數據智聯、觀測智慧型、預報智慧、服務智惠、科技智創、管理智謀”的新時代氣象業務技術體制。
(四)強化規劃實施管理。加強對規劃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成立規劃實施領導機構,明確職責分工,落實目標任務,加強督導、嚴格考核,形成工作合力。科學制定年度實施計畫,保障規劃目標和任務的完成。建立本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制度,健全規劃實施評價標準。建立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和動態評估評價機制,科學制定年度推進計畫,強化規劃實施評估工作,通過開展客觀評價評估,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督促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確保紮實有序推進規劃的順利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