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怒江州“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已經怒江州人民政府同意,怒江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5月17日印發,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怒江州“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5月17日
  • 發布單位:怒江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前 言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十四五”時期是我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全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雲南省氣象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Ο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部署要求編制了《怒江州“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氣象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根本方向,緊緊圍繞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要求,服務怒江“兩區一勝地”的定位,闡明了“十四五”怒江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目標,提出了發展的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未來五年我州氣象事業發展的行動綱領。
一、“十三五”時期氣象事業進展與成效
“十三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及雲南省氣象局黨組的堅強領導下,我州氣象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一)氣象業務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建成六要素自動氣象站16個,雷達校準站3個,水域氣象站3個,高原特色農業氣象站5個,全州各類地面氣象觀測站總數達到107個。建成8個北斗衛星應急通信終端,開工建設怒江C波段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綜合氣象觀測網路進一步完善。完成雷達信息處理中心、省州縣(市)高清視頻會商系統、預報和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平台改造。智慧型格線預報業務化運行,預報產品最小時間解析度1小時,最小空間解析度3千米。全州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大幅提高至87.1%,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達到37分鐘。州局和貢山縣局完善了基礎設施,新增業務用房面積2100平方米。編制農業氣候區劃和氣象災害風險區劃,4縣(市)局全部完成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六個一”基本能力建設。發展氣象協理員和氣象信息員共284名,建立142家“直通式”服務信息庫。
(二)氣象發展保障體系更加完善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最佳化建設工程防雷許可的決定》(國發〔2016〕39號)、《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最佳化建設工程防雷許可的實施意見》(雲政發〔2016〕104號)檔案精神,梳理規範氣象行政審批事項,最佳化建設工程防雷許可,消除職責交叉和監管空白,防雷安全納入政府安全生產考核,防雷減災體制改革任務全面完成。電子政務建設疊代更新,電子政務外網協同辦公系統和氣象政務管理信息系統投入業務運行。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幹部職工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全州中央財政累計撥款8755.57萬元,地方財政累計撥款3740.61萬元,國家氣象事業和地方氣象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三)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全面加強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黨的領導貫穿和體現到氣象事業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層層壓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持之以恆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持續糾治“四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建立完善黨建組織機構、落實專兼職黨務人員。全州創建規範化建設黨支部6個,省級文明單位3個,州級文明單位2個,文明單位創建率達100%。
二、“十四五”時期氣象事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機遇
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新時代氣象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省委、省政府和雲南省氣象局高度重視支持怒江氣象工作。民眾生產生活與氣象服務關係越來越緊密,社會公眾關心關注氣象信息。我州建設脫貧致富示範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核心區、世界級高山峽谷旅遊勝地對氣象服務提出新要求,為氣象事業發展帶來新需求和新空間,怒江氣象事業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二)面臨的挑戰
我州處在青藏高原東南側,橫斷山脈縱谷地帶,形成高山峽谷的特殊地形。同處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控制之下,又受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影響,氣候覆雜多樣,給氣象工作帶來挑戰。面對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和怒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氣象在服務供給、科技支撐、職能發揮等方面面臨重大挑戰。
(三)差距與不足
對標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對照國內、省內先進水平和我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怒江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困難和瓶頸制約。主要表現在:一是基礎設施薄弱。瀘水市、福貢縣氣象部門業務用房面積小,功能布局不合理,各類業務平台難以建設或只能簡單建設,已不適應新時代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二是綜合觀測能力不強。自動氣象觀測站站點密度不夠,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不適應防災減災、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三是人才匱乏,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高水平的創新團隊缺乏,全州僅有碩士1名,副高級職稱4人,科研力量薄弱,幹部出現斷層。四是氣象預報及服務水平不高。氣象預報預測的準確率、提前量、精細化、針對性還有待提高。氣象服務供給不平衡不充分,服務產品和服務方式單一,專業專項氣象服務起步晚,發展緩慢,難以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精細化需求。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以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推進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觀測體系、預報體系、服務體系和治理體系,加快推進我州氣象現代化進程,為我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氣象支撐。
(二)基本原則
1.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服務人民。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和體現到氣象事業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在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中發展氣象事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滿足人民生產生活需求作為根本任務,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氣象服務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 堅持科技創新,人才優先。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秉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統籌配置氣象科技資源,深入推進研究型業務建設與發展,加強氣象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激發創新活力,營造有利於創新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
3.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動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需求側管理,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產品、豐富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益,打造高質量、高效益、特色鮮明的一流氣象服務保障體系,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等提供高質量氣象服務保障。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怒江氣象現代化建設水平和氣象事業發展質量達到省內中等水平,服務全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效益取得新提升。具體目標包括:
——初步建立現代氣象業務服務體系。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布局更為合理,氣象要素預報準確率較“十三五”提高2至4個百分點,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達到90%以上。氣象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氣象服務我州“兩區一勝地”建設成效更加凸顯。氣象服務公眾覆蓋率達到95%以上,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保持在92分以上,全州人工增雨(雪)作業可保障的區域面積達到6000平方千米以上。
——初步建立現代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立氣象科技創新機制,完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研究型業務布局進一步最佳化,科研與業務融合發展局面基本形成,氣象人才隊伍建設達到新水平,人才建設質量明顯提高。
——邊疆氣象治理體系建設實現新提升。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法治建設進一步加強,氣象社會管理能力進一步提高,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標準化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基層基礎工作持續加強。
四、構建面向需求、立體精密的綜合氣象監測體系
面向全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提高氣象服務能力與防災減災水平為目的,實施精密監測能力提升工程,最佳化觀測站網布局,補齊監測短板,填補監測盲區,強化運行保障能力,構建面向怒江全域、布局合理的氣象觀測站點體系,著力提高我州氣象綜合監測精密水平。
(一)最佳化綜合觀測站網布局
1. 完善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加強關鍵區、重點區自動氣象觀測站建設,實現六要素自動氣象站鄉鎮全覆蓋,有效填補自動氣象站觀測要素空白。提升自動氣象站觀測性能,使空間解析度和觀測要素更加切合氣象服務需求。針對地形複雜、易災偏遠鄉村,增補小型化、輕維護的自動氣象站,提高短時強降水等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
2. 完善天氣雷達監測網布局。提升雷達探測覆蓋率,增強突發性、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主動融入國家建設規劃,推進怒江C波段新一代天氣雷達和貢山X 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建設。積極推動在洪澇災害敏感區、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布局建設X 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開展雷達觀測產品研發與套用研究,進一步提高我州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精細化監測預警能力。
3. 完善綜合觀測功能。完善雷電監測網布局,補充建設三維閃電定位設備,進一步提高我州雷電災害易發區、生態保護核心區、重點旅遊景區雷電災害監測預警防禦的針對性,增強雷電災害防禦服務保障的精細化水平。開展高原山地無人機觀測試驗,利用無人機觀測,發展複雜地形氣象觀測能力、自然災害應急回響氣象觀測能力。
(二)發展套用氣象觀測業務
拓展峽谷特色農業、交通、旅遊等套用氣象觀測站網建設,最佳化農業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在綠色香料、中藥材、茶葉、水果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加密布設站點,增加觀測要素,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能力。新建4套自動土壤水分觀測儀,實現全州4個縣(市)自動土壤水分觀測全覆蓋。在常年易旱農業區域分海拔加密布設自動土壤水分觀測設備,滿足乾季農業生產氣象服務需求。根據交通、旅遊等行業氣象服務需求,推進保瀘高速、美麗公路沿線交通氣象觀測站建設,在重點旅遊風景區建設景區自動氣象觀測站。
(三)推進生態氣象監測網建設
1. 完善典型生態系統的地面生態氣象觀測。在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核心區和水源涵養區建設通量觀測系統和植被及物候自動觀測系統。選擇代表性強的均一生態下墊面,建設高光譜輻射觀測系統,為陸表生態氣象觀測和衛星遙感生態觀測地面真實性校驗提供有效手段。
2. 持續推進衛星遙感綜合套用體系建設。加強衛星遙感監測在我州生態氣象監測中的運用,建立完善面向森林、草原、湖泊、濕地、城市、農田等生態系統的衛星遙感監測評估業務,推動以衛星遙感生態監測為主、地面生態氣象觀測為輔的生態氣象監測系統建設。
(四)強化裝備運行保障能力
強化綜合觀測裝備技術保障能力,提升地面氣象觀測設備現場核查、計量校準、故障診斷和維修維護、技術支持能力,做好區域自動氣象站的運行保障。有序推進各類自動氣象站、閃電定位儀等業務裝備疊代更新。強化基層氣象台站業務基礎設施對觀測業務運行的基礎保障功能,最佳化基層氣象台站業務運行環境,加強備件管理,提升縣(市)級觀測設備現場維修、維護能力。加大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力度,確保氣象設備可用性、資料可用率、信息傳輸率有效可控。
五、構建精準精細的氣象預報及服務體系
著力提升數值預報產品檢驗評估與客觀訂正、災害性天氣客觀識別和智慧型預警、氣象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套用能力,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度。立足我州實際,持續建設和完善一流氣象服務保障體系,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提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能力,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一)推進數位化智慧型化,發展精準預報
1. 套用智慧型格線預報發展無縫隙預報業務。套用好從分鐘到年代際的智慧型格線預報無縫隙預報產品,提升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通過分鐘級降水預報能力提升強降水預警的準確率和時間提前量,通過智慧型格線預報1千米、逐小時更新的快速循環同化系統,發展快速滾動更新短時臨近預報業務,實現精細到鄉鎮、街道、村的強致災性天氣預警。提高中短期模式產品解釋套用能力,實現1—10天空間解析度1千米、時間解析度1—3小時天氣現象要素預報,提高中短期天氣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通過延伸期智慧型格線預報業務,實現11—30天空間解析度5千米、時間解析度12小時天氣現象要素預報,提升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提前量。
2. 提升氣候預測產品套用能力,發展多領域融合的影響預報與風險預警業務,推進水文、生態、環境等專業預報業務發展,推進基於位置的分災種、分行業風險預警業務建設。
3. 建立集約高效業務流程。基於智慧型格線預報業務平台,建立滾動製作、實時同步、協同一致的業務流程,完善州市關鍵點補充、省—州—縣(市)三級預警信息協同和業務套用的智慧型格線預報業務。最佳化崗位設定,實現多層級多業務崗位共在“一平台”上操作、共織預報數據“一條鏈”的業務運行流程。建成以智慧型格線預報產品為主線、以檢驗評估為導向的自動智慧型化預報業務技術流程。
4. 推進智慧型預報業務平台套用。套用好基於氣象大數據云平台,採用“雲+端”技術架構的智慧型預報業務平台,滿足我州現代預報預警業務需求。通過智慧型預報平台疊代升級,實現預報業務向客觀化、自動化、數位化、全程安全監控全面升級。提高預報多層級多業務崗位之間的協同能力,提高智慧型格線預報多時效多氣象要素產品的製作、發布能力。提高智慧型格線災害性天氣預報及誘發次生災害風險預警的可視化表達及語音識別提取能力。
5. 健全預報業務檢驗評估體系。完善降水、溫度等天氣現象實況產品實時檢驗評估業務,提升智慧型格線預報業務套用能力。以智慧型格線預報產品為主線,站點和格點相結合,完善傳統站點預報檢驗業務,建立多源融合降水和溫度實況分析產品、模式產品、客觀預報產品、預報預警產品全流程檢驗評估業務,建立以檢驗評估結果為導向的預報質量改進技術流程,提升預報偏差成因分析和訂正能力。強化有產品必有檢驗的業務管理,落實州縣兩級檢驗評估職責,加強上下聯動和檢驗評估結果的快速反饋,實現檢驗評估結果在智慧型預報平台實時共享。
(二)提升氣象大數據套用水平和信息化支撐能力
1. 構建氣象大數據系統。利用地面寬頻、無線通信、衛星通信等數據通信技術,實時獲取綜合氣象觀測網的觀測數據。推進部門間數據共享交換,加強生態環境、水文、民航等行業數據收集共享。推進完善“採集—平台—套用”全流程氣象數據質量控制,建立全州高質量、統一的氣象大數據資源集。開展全州區域自動氣象站數據質量控制和評估,製作歷史數據集。加強行業基礎信息“一張圖”套用支撐,集成地表覆蓋、農業氣象等基礎信息,實現線上精細化地理信息服務。建立健全氣象數據管理辦法,加強氣象數據全生命周期監管,加強數據質量保障,強化氣象數據有關權益的保護,實現統一歸口的數據管理,建立完善氣象數據依法合理有效利用、依法有序自由流動等制度。
2. 完善怒江數字氣象基礎設施。持續擴充、增強氣象雲計算基礎設施資源,建設集約布局、保障有力、綠色低碳的數據和算力基礎設施。增強我州氣象信息網路通信能力,提升氣象業務網省—州—縣(市)頻寬。加強省、州、縣(市)三級網路安全架構標準化改造和規範化管理,與業務系統同步建設整體防禦、智慧型防控網路安全保障體系。加強基於數據唯一標識的氣象數據產權管理,推動氣象數據有序流動與合法依規使用。參與省氣象局網路安全攻防隊伍組建,增強行業協同防守能力,支撐日常網路安全的監測處置、指揮調度和協同聯動,構建氣象行業聯防聯控體系。
3.加強信息技術融合套用。推動氣象數據融入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面向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需求,深度融入數字鄉村建設。圍繞提升政府治理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加大氣象數據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套用,全面提升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基於物聯網、新通信技術、北斗系統、衛星通信網等數據通信和傳輸技術,豐富氣象數據獲取渠道,提高氣象信息服務保障能力。依託氣象大數據云平台人工智慧支撐和智慧型套用數據集,推動人工智慧在數據分析、氣象預報和氣象服務中的深入套用。
(三)夯實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1. 構築氣象災害風險防範體系。開展全州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和風險評估,編制全州分災種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初步形成氣象災害風險定量化評估能力,建立氣象災害綜合風險管理業務流程,建設集重大氣象災害事件監測、災害風險預估、影響評估等功能於一體的怒江州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客觀分析全州各地主要氣象災害的風險水平,科學預判氣象災害風險變化趨勢和特點,為氣象防災減災提供基礎支撐。修訂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建立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部門應急聯動機制和社會回響機制,重點建立健全暴雨紅色橙色預警涉及的高風險區域、高敏感行業、高危人群停工停業停課機制。
2. 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布局,健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推進縣(市)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平台建設,提升指揮調度和區域聯合作業水平。加強作業裝備和彈藥運輸、存儲、使用等安全管理,依法加強對作業人員的備案和培訓,落實空域申請、作業安全保障、作業站點巡查等工作制度,切實消除安全隱患。推進火箭等作業裝備自動化、信息化更新改造,淘汰落後和老舊火箭等裝備,推進作業點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套用物聯網、智慧型識別、信息安全等技術,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智慧型化平台建設,實現對作業點、作業裝備、彈藥庫的遠程監控和實時風險監控預警。
3. 進一步提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建設怒江州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系統,提升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精細化水平。推進州、縣(市)兩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拓展發布手段,健全標準體系,提高預警信息接收時間提前量,提升預警信息精準靶向發布能力。依託新通信技術,構建融媒體氣象服務融合系統,開通應急廣播系統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功能,實現預警信息多渠道多形態發布,提升廣覆蓋立體化的預警信息發布能力。
4. 提高農村氣象及次生災害防禦能力。進一步完善鄉村氣象災害監測網、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渠道、鄉鎮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行政村氣象災害應急行動計畫。健全鄉鎮信息服務站,統籌建設氣象信息員、社區格線員、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員、駐村工作隊員等“多員合一”的基層防災減災氣象信息員隊伍。繼續推進農村防雷減災示範工作,完成全州農村防雷減災示範點建設。
(四)服務“兩區一勝地”建設
1. 加快現代氣象為各行業服務體系建設。面向綠色香料產業園、茶園、中藥材、草果等特色農業功能區建設和糧食生產,持續推進農業氣象直通式服務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全面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及氣象服務精細化水平。開發套用基於智慧型格線的精細化農用天氣預報、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精細化糧食產量預報等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產品,提高現代農業的氣象服務能力。強化有針對性的峽谷特色農業氣象服務,開展新品種引種氣候可行性評估工作和怒江草果“中國氣候好產品”品質評估氣象服務,助力發展“一縣一業”、“一村一品”。
2. 加強能源保供氣象服務。發展天氣氣候對電力保供影響預報預測業務,重點做好基於天氣氣候的電網負荷預測和極端天氣造成的電線覆冰預報預警,保障極端天氣下的電網安全。為水電行業提供建設期、截流期、運營期的全流程分時段精細化氣象服務保障。推進精細化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開展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風能、太陽能發電功率預報服務。
3.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服務。加強生態修復型、環境改善型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擴大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規模和效益,發展自然災害防治、空中雲水資源開發利用並舉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模式。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等林火重點防治區和主要乾旱區,建設標準固定作業點,開展地面煙爐人工增雨試驗,根據試驗成果在高黎貢山、碧羅雪山等自然保護地上升氣流區布設地面播撒裝置,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生態保護與修復、災害防禦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建立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業務服務流程,擴展生態氣象服務大數據,完善州、縣(市)一體化生態氣象綜合業務平台,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生態氣象監測評估及預報預警。推進《雲南省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條例》的宣傳貫徹與實施,健全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產業園區等氣候可行性論證技術體系。建立重點生態區域的氣候變化、氣候容量和生態修復效果監測分析評估業務系統,實施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影響評估。
4. 助力打造世界級高山峽谷旅遊勝地。拓展康養產業氣象服務,聚焦健康養生、康復療養等需求,積極開展“中國天然氧吧”國家氣候標誌評價、創建工作。提升智慧旅遊和交通氣象服務能力,構建“雲+端”智慧旅遊交通氣象服務體系;聯合相關部門初步研發能見度、暴雨、大風、冰雪等影響交通天氣預警產品,融合公路、鐵路、航空等行業信息,構建基於影響的智慧交通氣象風險預報預警業務。持續開展智慧型格線+氣象服務業務系統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豐富公眾氣象服務產品,加大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直播、短視頻發布力度。發展基於位置和場景、精準推送的普惠化、分眾式公眾氣象服務。建立重點景區、重點線路的旅遊氣象服務信息聯合發布機制,實現氣象預警、氣象預報、氣象實況、生活氣象指數、旅遊氣象指數產品等精準高效主動推送,提升氣象服務品質。
六、構建獨具特色的現代氣象科技創新體系
持續最佳化科技創新環境,發展研究型氣象業務,建立開放協同的氣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激活科技創新動力,著力提升災害性天氣客觀識別和智慧型預報、風險預警和影響預報、峽谷特色產業服務等科技支撐能力。提高氣象科普創作宣傳能力,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為新時期我州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引領和人才支撐。
(一)完善氣象科技創新機制
完善面向業務需求的科研項目立項機制,以科研項目促創新團隊建設,採取“高工+”模式,一名高級工程師帶領一個團隊、負責一個項目。建立以團隊績效管理為核心的科技人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研經費投入長效機制和科技資源統籌機制,健全完善氣象科技評價機制和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收益分配機制,激發團隊創新活力,鼓勵青年人才、基層人才參與科研。
(二)加強本地氣象預報預警技術的研究
1. 加強橫斷山區災害性天氣研究。強化青藏高原影響機理研究,聯合有關行業科技力量,開展青藏高原東南側降水科學試驗研究,綜合分析青藏高原對怒江流域降水、氣溫、濕度等氣候因素的影響,深入認識橫斷山區局地強降水的演變規律、形成機理及可預報性,重點突破暴雨、強對流、降水相態客觀定量預報技術,提升綜合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氣象科技協同保障能力。積極參與橫斷山區(低緯高原)災害性天氣研究中心開展的複雜地形區氣象要素高時空解析度監測及精細化特徵研究、非絕熱加熱監測及其對周邊天氣氣候的影響研究、西南季風水汽輸送關鍵區水汽監測及其變化特徵研究。
2. 發展格線化災害風險預警、影響預報業務。發展致災臨界氣象閾值指標和風險識別算法,建立和完善格線快速識彆氣象災害對服務對象可能出現的風險危害預估和評估技術。發展以中小河流流域、山洪溝、地質災害隱患點等為重點的格線面雨量監測預報技術,推進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由統計模型向水動力驅動模型轉變。
(三)加強氣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1. 加強氣象科技人才培養。進一步加大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力度,依託雲南省氣象部門“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畫”,加快培養選拔氣象領軍人才、首席氣象專家和青年氣象英才,落實中國氣象局關於進一步激勵氣象科技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充分激發全州氣象部門氣象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氣象學科和專業建設,推進基礎人才培養,著力加強業務一線和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強化青年人才培養。鼓勵青年人才參與重大業務建設項目,增加參與重大科技活動機會。
2. 強化高素質幹部隊伍建設。堅持黨管幹部的原則,落實好乾部標準,建設政治過硬、業務過硬的幹部隊伍。積極推行良性的幹部培養制度,做好人才儲備工作,進一步最佳化全州氣象部門幹部隊伍結構,加大選拔培養優秀年輕幹部的力度。堅持品德、能力、業績評價導向,不斷探索新途徑新方式,健全激勵擔當機制,大力選拔任用幹事創業的幹部,鮮明樹立鼓勵幹部擔當作為的良好用人導向,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公平競爭的良好氛圍。
(四)加強氣象科學普及與宣傳
依託現有基礎設施,建設氣象科普實體場館,推進“網際網路+”氣象科普信息化建設,完善氣象科普宣傳業務系統,提升氣象科普現代化水平。大力宣傳防災減災等氣象知識,引導公眾進一步加強對氣象的關注、理解和套用。完善氣象科普管理機制,提高氣象科普創作能力,推進科研、學術成果向科普產品轉化。充分發揮氣象學會等部門社團組織作用,開展系列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影響廣泛的氣象科普活動,擴大氣象科普社會影響力。
七、初步建立規範有序、協調發展的邊疆氣象治理體系
以加強氣象系統黨的建設,加強氣象法治建設為重點任務,著力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夯實基層基礎能力建設,初步構建共治共建共享、規範有序的現代氣象治理體系,推進氣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一)加強氣象系統黨的建設
1. 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強化氣象系統政治機關定位和氣象事業的政治屬性。提高政治站位,加強黨的組織領導,發揮黨的組織優勢。強化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推動各方面協調行動、增強合力,為高質量氣象現代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2. 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推進基層組織建設,完善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有序推進基層各項工作。與時俱進,鞏固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持續強化理論武裝,持續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3. 強化黨建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探索黨建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模式。分類建立黨建工作責任清單,推進黨建與業務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堅持黨建與業務同謀劃、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推進黨的建設和氣象事業相互促進、同步高質量發展,切實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二)加強氣象法治建設
完善氣象行政執法體制機制,建立責任明確、管理規範、投入穩定的執法經費保障機制。加強氣象執法機構建設,建設專兼職結合的氣象行政執法隊伍。構建氣象行政執法信息化體系,建立氣象行政執法主體及行政執法人員資料庫。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不斷最佳化營商環境。推進防雷安全重點單位全覆蓋檢查和防雷裝置檢測機構行業監管、區域性氣候可行性論證監管。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分類推進專業氣象服務發展,打造公眾氣象服務品牌。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和法治宣傳,推進“三項制度”落實。積極推動重點領域氣象標準的制修訂,強化“執行標準清單”實施。積極開展氣象法治文化建設,提升全部門幹部職工法治意識,進一步擴大氣象法治宣傳教育社會覆蓋面和滲透力。
(三)提升氣象台站基礎能力
1. 集中精力實施台站綜合改造攻堅,重點開展尚未進行綜合改造的基層氣象台站綜合改造攻堅建設。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推動台站業務技術用房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滿足氣象高質量發展需求。
2. 提高台站基礎設施保障力度。完善部分縣級基層台站附屬設施,開展配套基礎設施改造;落實台站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安全防護、防雷、消防、水電等規範化建設和老舊設施改造,杜絕安全隱患,確保台站安全可靠運行。
3. 升級改造重點業務基礎設施。對台站重點業務基礎設施開展安全建設,保障雷達監測、人工影響天氣等基層重點氣象業務安全運行。
4. 開展台站標準化業務支撐平台和業務運行環境建設。升級改造部分縣級台站業務平台,建設集監測、預報、預警和服務融合高效的綜合氣象業務平台,建設所需的供配電系統、信息網路系統等環境設施,對現有環境進行數位化改造,確保台站業務穩定高效運行。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建立健全規劃有效實施的保障機制,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確保規劃發展目標和各項重點任務順利完成。做好本規劃與怒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之間的銜接,做好本規劃與部門專項規劃、區域規劃之間的協調,確保總體要求一致,空間配置和時序安排協調有序。
(二)完善投入機制
完善與氣象部門現行領導管理體制相適應的氣象雙重計畫體制,建立相應的財務渠道,強化規劃實施與財政預算的銜接協調,增強預算約束性,更好地發揮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政府購買服務機制,鼓勵社會資源參與氣象服務供給,推動相關專業氣象服務納入本級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
(三)強化實施保障
加強監督檢查,完善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制度,健全規劃實施評價標準,將規劃約束性指標分解到年度進行督促檢查考核,加強規劃實施的諮詢和論證工作,規範氣象工程項目的建設程式,提高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

政策解讀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怒江州“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緊緊圍繞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要求,服務怒江“兩區一勝地”的定位,闡明了“十四五”怒江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目標,提出了發展的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未來五年我州氣象事業發展的行動綱領。
一、《規劃》編制起草背景和過程
根據怒江州委州政府和雲南省氣象局關於“十四五”規劃工作的總體部署,怒江州氣象局作為《規劃》編制的責任單位,負責《規劃》的編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兩次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規劃》編制工作於2020年6月啟動,大體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期工作階段(2020年6-12月)。怒江州氣象局對怒江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高度重視,成立由局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召開專題會議部署安排“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制定了怒江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明確了規劃編制任務安排和時間進度。
第二階段,文本編撰階段(2021年上半年)。規劃編制團隊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形成較為系統的“十四五”規劃編寫材料。按照總體思路,分類收集重要檔案資料,認真組織學習研討,擬寫規劃提綱,組織分工寫作;匯集各業務管理科室提供的重點項目,形成“十四五”重點工程,反覆修改完善、吸納意見,基本完成《規劃》文本編制。
第三階段,規劃修改完善階段(2021年下半年)。在全州氣象部門進行第一次徵求意見並進行討論、研究、修改。同時完成了與中國氣象局《全國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雲南省氣象局《雲南省“十四五” 氣象事業發展規劃》、《怒江州“十四五”規劃基本思路(徵求意見第二稿)》和《怒江州“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規劃(徵求意見稿)》等部門專項規劃的銜接。並完成《規劃》文本形成徵求第二次徵求意見稿。
第四階段,《規劃》徵求意見、審核階段(2022年1-4月)。2022年2月在第二次徵求怒江州氣象部門各職能科室和各縣(市)意見基礎上,2月20日領導小組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根據徵求到的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了規劃文本。2022年4月,徵求州發改委等14個部門的意見,徵求雲南省氣象局相關職能處室的意見建議;4月12-15日規劃辦充分研究、消化、吸收了部門的意見建議,進一步修改完善了規劃文本。
第五階段,報審階段(2022年4月至5月)。2022年4月,《規劃》按程式請州局法規科進行了合法性審核,並根據合法性審核意見對《規劃》文稿作了修改,提請法律顧問審核並出具法律意見書。5月,由州人民政府辦公室發文印發。
二、《規劃》編制主線
十四五”時期,我國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度調整期、百年未遇之大疫情持續影響期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這三個百年大局相互疊加、互動作用,塑造了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更趨複雜、更加多元、更多變化的時代背景。我州氣象事業發展進程中將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和新機遇。《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以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推進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觀測體系、預報體系、服務體系和治理體系,加快推進我州氣象現代化進程,為我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氣象支撐。
三、《規劃》的框架結構
《規劃》在體例結構上遵循了專項規劃的編制模式,在全面 總結“十三五”期間建設成果和對未來五年我州氣象事業發展面臨形勢分析預判的基礎上,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州氣象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規劃》共分為八個部分,全文約1.4萬字。分為三個板塊:第一至第三部分為總論部分,主要總結回顧“十三五”時期怒江氣象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從機遇和挑戰兩個方面分析了“十四五”時期我州氣象事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差距與不足。闡述了“十四五”時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第四至第七部分為主要任務,分別闡述了“十四五”時期怒江氣象事業發展的重點任務;第八部分為保障措施,從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投入機制、強化實施保障等三個方面為規劃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規劃對接部門和地方規劃,凝練重點工程,以專欄的形式,在相應的主要任務部分中體現。
四、《規劃》的主要內容
為推動怒江“十四五”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按照“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的工作思路,重點推動以下4項任務。
一是構建面向需求、立體精密的綜合氣象監測體系。提出最佳化綜合觀測站網布局,發展套用氣象觀測業務,推動生態氣象監測網建設,強化裝備運行保障能力。
二是構建精準精細的氣象預報及服務體系。提出推進數位化智慧型化,發展精準預報,提升氣象大數據套用水平和信息化支撐能力,夯實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服務“兩區一勝地”建設。
三是構建獨具特色的現代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提出完善氣象科技創新機制,加強本地氣象預報預警技術的研究,加強氣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氣象科學普及與宣傳。
四是初步建立規範有序、協調發展的邊疆氣象治理體系。提出加強氣象系統黨的建設,加強氣象法治建設,提升氣象台站基礎能力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