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詳情
濟源示範區“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河南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豫政辦〔2021〕82號)《濟源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濟源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濟政〔2021〕5號)和《濟源產城融合示範區管理委員會關於加快推進氣象強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濟管〔2021〕10號)等檔案精神和要求,結合濟源實際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一、發展環境
(一)“十三五”時期發展成效
1.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再上新台階
綜合觀測體系更加健全,監測自動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建成土壤水分站4個,氣象自動區域站31個,國家站地面觀測實現自動化,農業、生態等重點領域氣象觀測能力進一步提升。氣象預報預警精準化建設穩步推進,暴雨預報準確率提高15%,預警信息覆蓋率提升到90%,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量達35分鐘,短期氣候預測準確率穩居全省前列。
2.重大氣象服務能力實現再提升
有效應對2019年8月4—5日暴雨引發山洪、2021年汛期8輪次強降雨等重大氣象災害,為各級黨委政府部署防災減災和人民民眾避災贏利了先機。成功保障黃河小浪底首屆半程馬拉松比賽、穿越壯美太行國際徒步大會、中國白銀文化節等重大活動,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有效發揮。
3.生態氣象保障效益實現新突破
融入保障鄉村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深入開展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運輸、水利、農業、旅遊、健康、疫情防控、供暖、能源等領域氣象服務,氣象服務公眾覆蓋率突破90%,公眾滿意度保持在86分以上。開展冬凌草、蔬菜制種等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涉農氣象保障能力不斷提升。成立濟源市生態環境氣象中心,健全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機制,開展精細化環境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王屋山獲評“避暑旅遊目的地”,率先在全省完成轄區集聚區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完成中部區域人影能力建設項目,現代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逐步完善。充分發揮氣象助力脫貧攻堅保障作用,圓滿完成對口幫扶脫貧任務。
4.科技創新邁出新步伐
組建預報業務創新團隊,成立創新工作室,4項科研成果榮獲地廳級獎勵,獲計算機軟體著作權1項。加強幹部人才隊伍建設,找準人才隊伍建設弱項,足額落實人才引進補助政策,完善人才引進、交流、培養辦法,人才隊伍素質穩步提升。
5.氣象事業發展打開新局面
建立健全防災減災組織和責任體系,成立濟源示範區氣象災害防禦及人工影響天氣指揮部。深化部門合作,與應急管理、水利、河務、自然資源和規劃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雙重計畫財務體制進一步落實,國家、地方氣象事業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協同推進“放管服”改革和氣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濟源防雷減災體制改革任務。氣象法治建設推進有力,氣象標準化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
6.黨建引領作用發揮新成效
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民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顯著提升,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進一步發揮。按時組織開展黨支部、工會換屆選舉,基層組織能力進一步增強。省級文明單位稱號保持,連續三年榮獲平安建設優秀單位,首創省級健康單位。嚴格履行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全力推進管黨治黨落細落實,良好的政治生態持續鞏固發展,連續5年保持零上訪、零事故、零案件,部門大局和諧穩定。
(二)“十四五”發展形勢
1.機遇與挑戰
錨定“兩個確保”對氣象工作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時期,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歷史機遇為濟源氣象強區建設提供新機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保障民眾生命安全,助力經濟轉型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等各方面對氣象服務提出新需求。
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氣象工作提出新挑戰。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暴雨、寒潮、大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廣發頻發強發並發,氣象災害仍然是制約我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2021年濟源持續遭遇大暴雨、黃河海河流域暴雨洪澇,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風險。
科技創新為氣象強區建設提供新動能。隨著計算機、通信、智慧型感測器等新技術的迅速疊代發展,衛星、雷達和智慧型化氣象監測技術不斷創新,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北斗、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業務、科研、服務領域的深入套用,多領域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為持續提升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水平,有效應對氣象災害風險和挑戰提供了新動能。
2.差距與不足
氣象科技創新整體效能不高。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氣象災害發生髮展機理和預報預警的技術仍存在局限,科技創新投入不足、成果轉化率低;缺乏高能級創新平台和高層次領軍人才。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度融合套用不夠。監測精密方面存在短板。氣象災害多發易發區觀測站網稀疏,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捕捉能力不足。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過程的垂直連續觀測能力不足。氣候系統多圈層及其相互影響的動態觀測缺乏,區域和城市碳監測能力不夠。預報精準方面存在差距。颱風、西南渦、黃河氣旋等高影響天氣系統預報能力不足,極端性、突發性、局地性災害天氣的預警、預報準確率和提前量不能滿足需求。基於影響的預報和風險預警業務發展緩慢。服務精細方面存在薄弱環節。氣象服務有效供給不足,氣象服務機制有待最佳化,公共氣象服務沒有完全納入各級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亟待健全。二、發展藍圖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關於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和河南氣象精神,服務濟源在“兩個確保”大局中“奮勇爭先,更加出彩”,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氣象事業發展高質量,為高質量高水平建設國家產城融合示範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濟源,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濟源出重彩的絢麗篇章提供高水平氣象服務保障。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全力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實,確保氣象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為促進氣象改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2.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提升氣象防災減災救災氣象保障能力,踐行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宗旨,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為實現氣象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障。
3.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突出科技引領,堅持創新在氣象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實現“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切實增強氣象為濟源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的能力,最佳化創新資源配置,提高氣象關鍵支撐能力。
4.堅持協調發展、聚焦融合。著眼於氣象事業發展全局,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高度融入國家和濟源區域重大發展戰略,深化氣象多領域合作,提高共享共用水平,培育氣象發展新格局,統籌濟源氣象事業協調發展、各氣象業務領域協同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夯實氣象強區基礎。基本建成與濟源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大幅提升,災害性天氣監測率、天氣預報準確率、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達到全省先進水平,科技創新取得明顯進展,氣象保障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大氣污染防治、韌性城市建設效益更加顯著,氣象裝備和人才隊伍建設進入全省前列。
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氣象強區。氣象服務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能力顯著增強,全面建成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及氣象保障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氣象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三、發展任務
“十四五”期間,濟源氣象事業必須牢牢把握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堅持趨利避害舉,在濟源防災減災、經濟發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夯實氣象強區發展堅實基礎
1.提升氣象監測精密度。最佳化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加密布設多要素氣象觀測站,升級改造氣象應急觀測裝備,建設X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提升垂直立體氣象監測能力。完善農業、生態、交通、旅遊等專業氣象觀測網,發展綜合、智慧型、協同觀測業務。深化社會化氣象觀測套用,積極開展志願氣象觀測站招募工作。
2.提升氣象預報精準度。完善綜合監測與預報預警一體化平台,提升短時強降水、大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預警能力。提升集合預報技術在強致災天氣預報中的解釋套用能力,發展數值預報業務套用能力,建立本地預報預警指標。完善精細化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城市內澇、道路結冰等定量化氣象風險評估和預警業務,提高分災種、分區域、分行業的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能力,提高災害性天氣預警水平,預警時間提前45分鐘以上。
3.提升氣象服務精細度。最佳化面向災害決策的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開發針對防災減災、城市生命線系統、市民生活、經濟發展等相關的套用場景,提升高影響天氣智慧服務能力。建成濟源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強化氣象、自然資源和規劃、應急管理、水利、交通運輸等部門共享聯動,建立18+1水庫及城市內澇氣象風險監測預警,為風險預警、精準治理、智慧防汛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建立城市氣象防災減災標準體系,實現城市氣象防災減災精細化管理。
4.提升氣象信息化水平。加強氣象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數據採集支撐環境建設,升級氣象通信網路,完善氣象信息系統、數據安全實時監測監管平台,引進“天鏡”系統本地化,實現通信業務全流監控。建立網路安全設備防禦監控系統,實現內外網物理隔離,建立有效的應急機制和預案,完善保障氣象信息安全的長效機制。
(二)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1.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開展基於場景、基於影響的服務,提高極端暴雨(雪)、大風、乾旱等災害全天候、高精度的綜合立體監測服務能力。提升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精準度,延長氣象災害預見期。做好防汛抗旱、風雹雷電災害、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山洪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險等氣象服務,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2.提升城市運行“生命線”智慧氣象服務能力。基於智慧城市建設,推動氣象與城市精細化治理深度融合,開展濟源新型智慧城市氣象服務。加強城市內澇和城市小氣候氣象服務產品開發,開展極端天氣對供水、供電、供暖等安全運行的影響評估,提高運行智慧氣象服務水平。推進城市街區通風影響評估,配合完成通風廊道規劃。加強區域性建設、重大規劃和重點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修編城市暴雨強度公式,提升城市重點區域、重點部位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3.提升農村氣象災害風險預警能力。健全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將氣象災害防禦管理納入各鎮(街道)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完成主要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和精細化風險評估及區劃,加強承災體數據的共享共用,形成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數據“一本賬”。加強風險普查成果在城鄉規劃、金融保險等方面的深度套用。提升氣象科普基地軟硬體水平,推進將氣象防災減災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和演練,提高災害監測預警、綜合防範和應急救援保障服務能力。
4.完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健全遞進式氣象服務機制。完善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修訂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提升快速回響、高效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範應對能力。推動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納入數字鄉村建設。加強氣象信息員、社區格線員、災害信息員的共建共享共用。
(三)提升鄉村振興氣象保障服務能力
1.增強糧食生產氣象保障能力。實施鄉村振興氣象服務專項、高標準農田氣象保障提升工程。圍繞濟源糧食生產、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需求,完善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路,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範能力,提高主要農作物農用天氣預報精細化程度和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標準化保障能力。開展農業災害保險氣象服務,保障糧食安全。
2.做優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品牌。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實施氣象服務提升行動,實現直通式氣象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覆蓋。重點圍繞錦田種苗綠色智慧型園藝產業園、綠茵種苗蔬菜種業+高山蔬菜複合種植,建設十字花科蔬菜制種氣象災害防禦綜合實驗基地和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開展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認定工作,增加寺郎腰大蔥、衛佛安西瓜、邵原富硒南瓜等優質特色農產品附加值,打造“氣候好產品”等系列氣候標誌品牌。
(四)創建生態文明氣象保障服務示範
1.提升生態氣象支撐保障能力。在“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重點區域建設符合管控要求的生態氣象保障示範工程。提升高分衛星氣象套用能力,加強森林火險遙感監測。建設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監測、評價和預報系統。加強氣候承載力監測分析評價和風險預警,開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工作。
2.提升大氣污染防治保障能力。推進發展濟源生態環境氣象中心建設,提升環境氣象預測預警水平。鞏固基於氣象條件的科學精準治污成果,聯合開展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工作,提升重污染天氣、細顆粒物和臭氧預報、森林火險預報預警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保障服務能力,適時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改善空氣品質,助力保障服務碳達峰碳中和濟源試點建設。
3.提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氣象保障能力。深入開展黃河生態資源治理氣象服務,切實提升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圍繞小浪底水庫、黃河北岸灌區等工程,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氣象貢獻率評價,提升氣候資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以濟源厚重優秀歷史文化資源為依託,積極融入古濟水“護源”“溯源”和濟水源綜合保護開發工程,推進濟水氣象文化挖掘、保護與傳承工作。
(五)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氣象保障示範
1.加強全域旅遊氣象保障支撐能力。配合實施“大景區”提升計畫,加快完善王屋山、黃河三峽、五龍口、九里溝、小溝背等景區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助力完成王屋山國家 5A 級景區、小浪底北岸新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創建工作,提升景區氣象災害監測保障能力。
2.提升全域旅遊氣象服務能力。主動融入太行山旅遊協作圈,實施“旅遊+氣象”戰略,豐富特色旅遊氣象服務產品供給,推進旅遊城市、旅遊景區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系統建設,推進天然氧吧、特色氣候小鎮、旅遊避暑目的地等建設,助力提升智慧旅遊管理水平。持續做好穿越壯美太行國際徒步大會、小浪底觀瀑節等重要旅遊節會活動服務,打造“樂居樂遊樂養”的旅居慢城和“花園式”休閒養生度假旅遊目的地氣象服務示範。
(六)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走在前
1.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現代化水平。實施中部區域(濟源)人工影響天氣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地面標準化固定作業站點建設。推進地面作業裝備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建立智慧型精準的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系統和安全管理平台。
2.實施人工影響天氣能力提升工程。開展人工影響天氣“耕耘”行動計畫,以建立人工影響天氣研究型業務、趨利型服務、減災型保障為主攻方向,以提高科學作業、精準作業、安全作業能力為重點,實施人工影響天氣重大戰略實施保障行動、現代化提升行動、安全提升行動等“三項行動”,強化人工影響天氣在防災減災救災、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活動中的服務保障作用。
3.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制和監管體系。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構,完善人員隊伍管理體制和財政保障機制。加強作業裝備和彈藥的購銷、運輸、存儲、使用等安全管理,加強對作業人員備案和培訓,制定完善安全事故處置應急預案。
(七)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
1.建立研究型業務創新體系。圍繞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需求,深化業務科技體制改革,轉變業務技術發展方式,建立研究型氣象業務模式。強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套用,加強天氣氣候變化規律及風險應對措施研究,將重大災害性天氣預報預測、生態氣象、農業氣象、人工影響天氣等技術科研攻關項目納入科技研發計畫,形成業務科技問題凝練、科研開發、業務轉化套用等各環節有機銜接、上下游左右岸互動的業務技術創新鏈,推進業務系統疊代升級。
2.加強人才培養和創新合作。建立高層次氣象人才培養動態分析機制,制定有針對性人才培養措施,健全創新團隊運行管理模式。加強上下部門和橫向部門合作,探索開展特色的科技創新工作。利用地方資源,支持氣象系統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將氣象系統幹部教育培訓納入地方黨校培訓體系,將氣象高層次人才建設納入地方人才工程。
(八)強化氣象治理效能
1.健全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加大雷電防禦宣傳檢查和整治力度,完善雷電防禦基礎設施,將防雷安全納入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考核評價體系,有效防範因雷電災害引發的重特大事故發生。
2.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重大戰略氣象保障職能。深化氣象業務科技體制改革,重構集約貫通的業務流程,大力培育和發展專業氣象服務,發展研究型業務。深化氣象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完善雙重領導管理體制,推進氣象“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的考評機制。深化氣象服務體制改革,加強行業社會管理,構建競爭有序的現代氣象市場體系。
3.加強氣象法治建設。全面推行氣象行政規範性檔案合法性審核機制。推動氣象法治文化建設,強化法治宣傳的精準性、實效性。探索開展基礎性、關鍵性氣象標準制定,加強標準化技術支撐能力建設。
4.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依法全面履行氣象社會管理職能,深化氣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全面落實防雷安全監管責任,推動建立政府防雷安全責任體系,創新開展“網際網路+”監管工作,提升氣象社會監管信息化程度。加強對防雷檢測資質單位管理力度,規範防雷檢測技術服務市場。加強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全面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5.健全氣象科普宣傳教育體系。完善氣象科普業務布局,建立相應的業務流程、標準和規範,針對農村、社區、學校、企業、機關等重點人群加強氣象科普宣傳,推進氣象科普標準化發展和社會會化發展。
四、重點項目
堅持系統觀念,強化整體效能,圍繞支撐氣象基本業務發展、保障國家戰略需求,統籌實施三項重點工程項目,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一)濟源精準化氣象防災減災工程
以氣象預報“精準化”為核心,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建立大數據分析處理中心,健全立體化、精細化、智慧型化、全天候、全時域綜合觀測及信息保障體系,完善精準化氣象預報預警業務體系,建立普惠均等優質均衡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提升氣象災害防禦的預警時效和預報精度,提升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實現監測精密到鄉鎮、預報精準到村和社區、服務精細到人。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實施生態環境及大氣污染治理氣象保障工程,提升現代交通、旅遊、能源供給、物流業發展、重大活動保障等能力。
(二)濟源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工程
構建精準化、標準化、直通式、智慧型型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為管委會決策部署、部門應急聯動、社會公眾防災避災提供重要支撐。建設與預警管理部門實現標準化對接的預警信息共享發布平台,建設智慧型化、可視化的預警產品加工製作平台,面向薄弱地區、重點地域建設直通式信息發布渠道,面向廣大公眾建設基於位置的精準化突發事件預警發布渠道,運用新興技術拓展智慧型型發布渠道,提高預警信息覆蓋面,打通信息發布“最後一公里”。
(三)X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建設項目
對713天氣雷達樓進行功能布局最佳化、基礎設施維修和氣象文化宣傳提升,更新X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一部,充分發揮其速度快、精度高和穩定性好及現代化監測預警作用。加強雷達樓科技場館基礎設施建設,以保護傳承黃河文化和繼承弘揚愚公移山精神為主題,結合氣象防災減災、濟源優秀歷史文化,積極打造國家氣象科普基地。五、保障措施
(一)堅持黨的領導,助推高質量發展
加強黨對氣象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同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黨的建設與發展規劃整體部署,堅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氣象事業發展高質量。
(二)加強組織協調,落實保障措施
各開發區、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要加大對氣象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強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建立健全規劃有效實施的組織保障機制。充分利用各類公共資源、社會資源,共同發力推動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實施。
(三)強化資金保障,完善投入機制
堅持和完善雙重計畫財務體制,明確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的支出事項和投資預算,合理安排支出規模。統籌協調重點工程投資渠道,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加強氣象資金使用管理和績效評價,確保資金安全,提高投資效益。
(四)嚴格監督檢查,確保規劃實施
氣象部門會同發展改革和統計、財政金融等有關部門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督促檢查,完善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制度,將規劃約束性指標分解到年度進行督促檢查考核。完善社會監督機制,創新監督方式方法,確保規劃的落地實施。
政策解讀
關於《濟源示範區“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解讀
一、編制背景和意義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十四五”時期,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期,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是濟源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絢麗篇章的關鍵時期,也是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氣象強區建設的轉型攻堅期。依據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河南省氣象局、示範區黨工委、管委會等決策部署的要求,制定本規劃。
二、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
2.《河南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3.《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豫政辦〔2021〕82號)
4.《濟源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濟源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濟政〔2021〕5號)
5.《濟源產城融合示範區管理委員會關於加快推進氣象強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濟管〔2021〕10號)
三、主要內容
主要五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發展環境,主要從六個方面全面總結了“十三五”時期發展成效;圍繞“十四五”發展形勢,認真分析機遇與挑戰,深刻剖析差距與不足。
第二部分:發展藍圖。主要包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三項內容。主要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和河南氣象精神,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堅持協調發展、聚焦融合,並分別制定了到2025年和2035年的發展目標。
第三部分:發展任務。包括以下八項主要任務:一是夯實氣象強區發展堅實基礎;二是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三是提升鄉村振興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四是創建生態文明氣象保障服務示範;五是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氣象保障示範;六是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走在前;七是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八是強化氣象治理效能。
第四部分:重點項目。堅持系統觀念,強化整體效能,圍繞支撐氣象基本業務發展、保障國家戰略需求,統籌實施三項重點工程項目,即:濟源精準化氣象防災減災工程,濟源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工程,實施X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建設項目,旨在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主要從四個方面規定了組織實施濟源市“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保障措施,即: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助推高質量發展;二是加強組織協調,落實保障措施;三是強化資金保障,完善投入機制;四是嚴格監督檢查,確保規劃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