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的重要機遇期。根據《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助力江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意見》《江西省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九江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高質量氣象現代化助力九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施意見》和《修水縣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我縣實際,編制了《修水縣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修水縣氣象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項目規劃和保障措施,是未來五年我縣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綱領,是“十四五”時期修水縣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依據,對於增強氣象服務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一、“十三五”工作成效
“十三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市氣象局的正確領導下,修水縣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總體實施進展良好,氣象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推進經濟與社會發展和保障人民安康福祉作出了積極貢獻。氣象工作的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氣象事業發展、氣象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氣象整體實力顯著增強。
(一)氣象現代化工作機制更加有效。連續6年在全省縣級氣象現代化建設評估中排名前10,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在全省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推進會上作典型發言。一是政府主導力度加大。成立了修水縣氣象現代化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氣象現代化工作推進會和聯席會,適時召開氣象災害防禦、重點項目建設等專題會議,並將氣象防災減災指數、三農氣象服務等工作納入對鄉鎮政府的目標管理績效考核。2019年與市氣象局簽訂了《共同推進修水氣象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合作協定》。二是政策支持基礎夯實。先後出台《修水縣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修水縣氣象災害應急預案》《修水縣氣象災害防禦規劃》《修水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管理辦法》等檔案,為氣象現代化建設繪製了藍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將氣象為農服務、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裝備保障、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科普等工作列入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目錄清單,並列入財政預算。2019年縣財政投入專項資金完成了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建設。預警信息發布機制進一步最佳化,公眾覆蓋率逐步提高,發布手段更加豐富,發布時效性不斷提升。三是部門協作聯動加強。氣象與應急管理、水利、農業農村、林業、自然資源、交通、生態環境等部門簽訂氣象災害應急聯動和信息共享協定,組建了11人的氣象災害防禦專家隊伍,形成強大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合力。
(二)氣象災害防禦體系更加健全。充分發揮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先導作用,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2017年榮獲中國氣象局與人社部聯合表彰的全國氣象系統先進集體。2016年、2020年分別獲得全市“氣象工作先進縣”和“抗洪救災先進集體”。一是氣象災害監測網路更加完善。建成了由69套自動氣象站組成的高密度氣象觀測網路,實現了區域自動站鄉鎮全覆蓋和落地升級改造。二是氣象災害防禦標準化鄉鎮創建成效顯著。建立了以鄉鎮為主體、延伸到村、服務到田的“直通式”氣象服務網路。建成國家級標準化氣象災害防禦鄉(鎮)1個,省級23個,2018年被江西省氣象局和江西省農業農村局認定為江西省標準化氣象為農服務縣。三是氣象信息覆蓋“盲區”逐步減少。公眾氣象科學素質、防災減災意識明顯增強。氣象災害風險區劃、評估、預警能力持續提升,初步建立了氣象災害風險轉移機制。氣象災害致死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占GDP比重均呈下降趨勢。
(三)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更加廣泛。一是農村氣象服務保障有力。涉農、涉災部門建立了“六聯合”機制,針對蠶桑、茶葉等特色農產品開展“靶向式”的氣象監測和服務,聯合開展農業病蟲害氣象等級預報,保障生態農業生產。開展重要農事季節、作物關鍵生育階段的專項氣象服務,加強對春季低溫連陰雨、暴雨洪澇、高溫逼熟、農業乾旱、寒露風等農業氣象災害的災前預測預警、災中跟蹤監測和災後調查評估。以“江西微農”服務載體為基礎,開展本地化服務套用,強化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靶向式、智慧型、信息化服務。開展了糧食產量動態預報預測服務,以及糧食安全氣象綜合決策服務,促進農業增產增收。開展了精細化農業氣候資源區劃、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建立水稻、蠶桑、油茶、茶葉、油菜等特色農產品專題服務產品,開展“茶樹種植低溫凍害氣象指數保險”等惠農行動。提高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和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挖掘糧食等作物增產的氣候潛力。完善農村防雷設施。印發了《關於加強新農村建設雷電災害防禦工作的通知》,開展雷電災害調查、鑑定,在上杉鄉、黃沙鎮、黃龍鄉等地開展農村防雷示範工程建設,免費為農村居民提供防雷技術指導。農村防雷意識大大提高,減少了農村雷電災害造成的損失。做優做實氣象+扶貧模式。開展氣象科技扶貧,協助做好省科技廳重點科研項目“再生稻氣候適宜性研究”在扶貧村的試驗工作;完成上奉鎮暴雨洪澇氣象風險預警指數研究並投入套用。二是生態氣象服務深入開展,綜合生態觀測能力有效提升。在大椿鄉等地建設茶葉生長氣象觀測站7個,在東滸寨景區建設負氧離子監測站1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有效拓展。開展了修水通用機場、風力發電等政府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氣候可行性認證和氣象保障支撐服務,完成了修水縣城市暴雨強度公式修訂,開展修水寧紅茶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打造特色農產品“金字招牌”,成功創建“中國天然氧吧”。生態人影作業能力有效提升。建設人影標準化作業基地2個,建成移動指揮系統2套、移動作業設備和碘化銀地面發生器各2套,積極組織開展農業抗旱、森林防滅火等生態人影作業,受到上級部門和社會公眾的高度肯定,被央視和省級媒體多次報導。三是公共氣象服務質量提高。暢通信息發布渠道,氣象、移動、電信、電視台等部門建立了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綠色通道”和電視插播機制。強化預警信息傳播,創建“修水氣象”微信公眾號,啟動智慧氣象建設,安裝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44塊和農村氣象預警大喇叭363套,開通了“12379”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實現氣象信息發布多渠道、廣覆蓋,著力將氣象信息向“最後一公里”延伸。預警信息的客群面和時效性得到全面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充分利用布設在各鄉鎮村的電子屏大喇叭等設備開展疫情防控知識宣傳,被新華社、江西衛視等媒體廣泛報導。氣象科普宣傳形式多樣。組織氣象、科技、民政、教體、應急管理等單位,利用世界氣象日、送科技下鄉、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等開展氣象科普進農村、進社區、進園區、進校園活動,組織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深入中、國小校開展“首席預報員進校園”氣象科普活動。氣象服務產品更加貼合公眾需求。開展了氣象生活指數及行業指數預報;開展春運、春節、兩會、春播、中高考、國慶節等專題氣象服務。開展環境污染氣象條件預報和空氣品質預報、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森林火險等級氣象預報等。四是氣象標準服務有效建立。建立服務對象資料庫,制定氣象災害服務的標準流程,依據不同災種、不同級別的氣象災害開展服務。建立農業氣象綜合資料庫,開展農村主要產業對氣象的要求、不利條件、應對措施、服務方法以及各種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髮展全面調查,在建立資料庫的基礎上制定農業氣象服務流程和周年服務方案,全過程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跟蹤氣象服務。
(四)氣象災害預警能力大幅提升。以數值預報產品為基礎,完善鄉鎮精細化常規要素預報和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系統,基本形成集約化、現代化氣象預報預測預警業務體系。預報空間解析度達到5公里,時間解析度達到1小時,預報的準確率較2015年提高3%,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89%,暴雨等災害性天氣24小時預報準確率提高4%,預警提前量達到43分鐘。完成綜合預報預測服務體系建設,實現了監測、預報、服務的無縫隙對接。
(五)科技和人才隊伍培養取得長足進展。氣象科技創新體制進一步健全,開放包容、眾智眾創的氣象科技創新機制更加完善。修訂完善預報預警業務流程、強化數值預報產品釋用,提高預報能力水平。12篇氣象論文在正式學術期刊上發表,多個課題成果在工作中推廣套用。現有氣象職工本科及以上學歷占90%,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名、高級職稱4人、綜合業務帶頭人1名,氣象人才總量穩步增長,高層次人才、優秀人才數量明顯增加,人才創新創業環境更加最佳化。4人次參加全省氣象部門縣級綜合業務競賽獲獎10餘項,其中1人獲全能第一名,榮獲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和市勞模稱號。2人分獲全省氣象部門“十佳青年”和“愛崗敬業十佳女職工”稱號。
(六)氣象依法行政能力不斷加強。加強防雷安全社會監管,先後出台《修水縣防雷減災重點單位管理辦法》《關於調整防雷裝置設計審核等權力事項的通知》,明確了監管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職責。規範防雷重點單位安全管理,常態化開展防雷安全聯合檢查,推進“雙隨機一公開”執法檢查。氣象普法教育進一步增強,通過安全檢查、世界氣象日和安全生產月等重要時節,開展專題普法宣傳活動,將氣象法律法規列入普法學習內容,利用“網際網路+”多方位立體式面向公眾宣傳法律法規,公眾法律意識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十三五”工作不足
(一)氣象服務供給能力與新需求不相適應。氣象服務供給能力與修水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新需求不相適應,精細化、個性化、智慧化服務水平有待提升。針對綜合防災減災救災、生態文明氣象保障、鄉村振興、重點經濟領域的氣象服務產品質量不高、針對性不強、服務與需求不對等、趨利與避害氣象服務發展不平衡,需要不斷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二)氣象監測網路覆蓋與新要求不相滿足。氣象觀測站網布局不能滿足業務服務需求,觀測自動化程度不夠;監測手段不足,周邊雷達監測網點不能完全覆蓋我縣山區,存在盲區。生態氣象觀測站布局不夠完善,不能適應綠色發展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裝備保障能力建設滯後,觀測標準化程度不高,亟待構建新型氣象觀測業務模式。
(三)氣象信息化基礎與新業務不相融合。氣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大數據套用能力、業務技術架構效率和網路安全防控能力有待提高。氣象數據收集整理、加工處理、集約共享、服務挖掘能力亟待提升。
(四)氣象科技人才創新與新發展不相匹配。氣象事業的科技型定位認識不足,科技創新對事業發展的引領作用發揮得不夠,氣象關鍵領域核心技術薄弱,“智聯數據、智慧型觀測、智慧預報、智惠服務、智創科技、智謀管理”水平還不高。人才隊伍總量不足,人才隊伍年齡結構矛盾較為突出,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
三、“十四五”工作規劃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更高層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和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實省、市各項決策部署,堅持“政治業務深度融合,軟硬實力同步提升”的工作思路,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部署,以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建設智慧氣象為重要標誌、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為鮮明特色的更高水平的修水氣象現代化為目標,科學編制修水縣“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通過實施一系列氣象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舉措,全面謀劃,推進“十四五”期間我縣氣象事業發展,為修水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奮鬥目標提供堅強氣象保障。
(二)基本原則。堅持政治統領,融合發展。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確保氣象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堅持政治與業務深度融合,健全政治建設與業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機制,促進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聯動發展、互促共進。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築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圍繞“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新要求,著力構建保障民生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持綠色優先,生態發展。堅持服務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優先,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與氣象服務,為生態強縣、綠色發展,爭當三省九縣發展龍頭贏得江西地域大縣應有位置提供優質氣象保障。堅持創新驅動,智慧發展。堅持科技型氣象事業定位,對標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突出科技引領,順應信息化、智慧型化趨勢,聚焦氣象科技攻關,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氣象套用,促進業務與科研深度融合,構建創新型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最佳化和創新資源配置,培育創新人才,提高氣象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智慧氣象服務水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全面深化氣象業務、服務、科技、管理等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適應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的多元開放發展機制,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堅持規劃引領,重點發展。著眼於我縣氣象事業發展全局和長期性,遵循氣象事業發展規律,融入全市氣象事業發展總布局,全面規劃“十四五”事業發展目標任務,重點解決當前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引領我縣氣象事業“十四五”發展方向。
(三)發展目標。通過《規劃》實施,到2025年,全縣綜合生態氣象觀測站網布局進一步最佳化,氣象預報預警的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穩步提升,災害性天氣預警精準水平和提前量大幅提高,氣象信息公眾覆蓋率不斷擴大,基於需求的智慧氣象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氣象防災減災機制更加完善,防災減災效益持續提升,基本建立“智聯數據、智慧型觀測、智慧預報、智惠服務、智創科技、智謀管理”的新時代氣象業務技術體制,逐步構建以智慧氣象為重要標誌,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為鮮明特色的更高水平的氣象現代化。氣象整體實力達到全市先進水平,部分領域達到全省領先水平。
1.完善保障有力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一是提升氣象災害防禦能力。進一步完善縣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運行機制,強化組織領導、指揮調度、綜合協調等職能。整合防災減災資源,完善多部門共建共享合作機制。健全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管理機制和信息庫,實現氣象災害重點單位管理工作常態化、規範化。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技術研究,構建主要氣象災害影響評估模型和致災標準,逐步實現對主要氣象災害損失的實時動態定量評估。積極參與面向城市規劃、重大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碳中和、碳達峰等重點行業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技術規範體系建設。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分擔和轉移機制,開展重大災害保險氣象服務。因地制宜開展氣象防災減災服務省市縣一體化平台的本地化套用,提升精細化、智慧化、標準化服務水平。不斷完善氣象防災減災“六個一”建設,提升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的精準化、標準化、規範化。推進綜合減災示範單位的創評工作,推進氣象科普宣傳和氣象預警信息向社區和鄉鎮的有效傳播。二是提升生態文明氣象保障能力。拓展現有氣象站網生態氣候觀測能力;持續採用“基地+站網”、“自建+共建共享”模式,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脆弱區和敏感區等的生態氣候觀測網。組建修水生態氣候分中心,圍繞“生態安全”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兩大需求,對接氣候適應型城市、特色農業發展等地方重點發展規劃對氣象服務需求,強化現代農業氣象業務,完善環境氣象業務,建立氣候資源分析與評估業務和生態氣象業務。圍繞茶、桑、林、水和城市生態安全,提升生態型人影業務能力,建立完善生態質量氣象評價、生態功能與價值評估、氣象災害對生態系統影響評估、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氣象景觀和物候景觀預報、重大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等生態氣象業務服務體系,提高生態文明試驗區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建立聚焦核心技術、保障有力的科技支撐體系,完善政府主導、職責法定、部門協同的良好運行機制,培育優良生態氣象文化。三是提升鄉村振興氣象保障能力。強化重要農事季節服務能力,針對農業生產各環節和農作物關鍵生育期氣象服務需求,做好春耕春播、秋收秋種等關鍵農事季節以及農業災害性、關鍵性天氣影響農用天氣預報服務,開展農業氣象災害等級預報和影響評估業務,提高農業趨利避害的能力。提升智慧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完善與“一鄉一園”相適應的農業氣象觀測站網,完善包括農田小氣候、實景監測、農作物生長狀況、社會化農情災情等在內的基礎數據集,建設本地農業氣象大數據平台;對接全省一體化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系統,提升智慧農業服務能力,打造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品牌。提升特色優勢農產品氣象服務水平。強化茶葉、蠶桑、油菜、菊花等特色農產品全生育期的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和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評估服務。建立集約化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服務平台,完善特色作物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指標、農事建議知識庫,開展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服務,開展農作物的種植區劃、農業氣象風險區劃、農產品品質區劃。四是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健全城鄉全覆蓋的氣象服務體系,綜合利用各種傳播載體提供分眾化、對象化、互動化精細氣象服務,建設氣象服務移動端,構建基於雲端的智惠公眾氣象服務平台,發展基於需求和位置的精準智慧型公眾氣象服務,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開發易燃易爆場所等重點單位雷擊風險精細化預報產品,提升雷電監測預警業務能力。強化雷電災害風險區劃、雷電災害調查與鑑定、雷電防護技術研究等基本業務。加強防雷公共安全監督,強化防雷減災社會管理,切實保障防雷公共安全。進一步加大面向農村的雷電災害防護知識普及,著力提升民眾防雷減災意識。五是提升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滿足各涉災部門實際需求,建立完善應急救援預警與靶向式精準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建立完善與省級、市級相配套,市、縣兩級銜接順暢、規範統一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整合、擴大預警信息簡訊發布渠道,對接省市“12379”預警簡訊、“12379”叫應業務、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手機簡訊全網發布機制。規範氣象、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社會媒體和基礎電信運營商等部門合作,構建廣泛覆蓋的信息傳播網路,建立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綠色通道”。六是提升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能力。挖掘修水特色氣候資源,圍繞宜居城市、氣候適應型城市、智慧城市及美麗鄉村建設等,繼續推進“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氣候好產品”、“國家氣候標誌”等品牌創建。開展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評估服務,對城鄉規劃、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等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服務。
2.完善智慧精準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一是發展立體化、廣覆蓋、智慧型化的氣象觀測。深化地面氣象觀測業務改革,全面實現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完善觀測質量管理體系,“強化骨幹站本地保障,區域站社會化保障”的氣象觀測綜合保障網路。強化氣象防災減災數據、行業與社會數據和地理空間數據等的融合套用。建設X波段雙偏振都卜勒天氣雷達,提升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和手段,加強對森林、水庫、河流、濕地等重點生態區域的生態環境氣象監測。二是發展精準無縫隙的智慧型氣象預報。構建支撐無縫隙預報預測的氣象模式體系。建立精準化、無縫隙、全覆蓋、智慧型型的氣象預報預測業務體系,發展基於大數據套用和人工智慧的短臨預報預警技術,發展基於人工智慧和本地化氣候特徵的格線要素預報技術,大幅提高鄉鎮預報的準確率。三是發展語音互動、大數據分析、精準定向發布的5G+物聯網氣象服務。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用戶需求感知業務,開展用戶數據智慧型融合分析和挖掘套用,發展智慧型互動的氣象服務產品製作技術,使用戶在獲取氣象服務時更加方便快捷。套用好基於人工智慧的天氣預報摘要說明,實現對短時,短期,中期等天氣特徵的天氣摘要智慧型化輸出。建立基於氣象災害與影響的氣象服務指標庫和決策庫,搭建智慧氣象服務引擎和開放式架構的智慧氣象服務平台,形成智慧氣象服務支撐能力。發展基於用戶需求的精準氣象服務推送模式,大力發展以基於5G、用戶大數據、語音互動、量身打造為顯著特徵的多終端伴隨式無感氣象服務供給模式,建立5G+物聯網氣象服務平台。
3.完善協同高效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一是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完善以業務需求為導向,以業務能力提升為目標的套用型業務體制。加強專業氣象套用技術學科交叉融合創新,按照“套用型、服務型”定位,加強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完善激勵政策,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增強創新活力。二是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制定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機制,將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效率作為檢驗創新驅動發展成效的重要內容,加快科技資源、科技成果向提升氣象業務能力和服務效益的有效轉化。加強科技成果的技術集成、中間試驗和推廣示範,構建“業務、科研、再業務”良性循環。三是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加快套用型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青年人才培養,支持鼓勵業務人員參與創新,促進業務科研融合型人才的發展。
4.完善權責清晰的現代氣象治理體系。一是完善氣象管理體制機制。深化氣象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釐清氣象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清單。深入貫徹《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助力江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意見》精神、落實與九江市氣象局的《共同推進修水氣象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合作協定》,提升氣象現代化建設水平。健全聯動工作機制,深化涉農、涉災部門間的合作,進一步擴大氣象服務領域,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二是加強氣象法治建設。落實《江西省氣候資源保護和利用條例》,強化氣象法規和規範性檔案執行。嚴格依法管理氣象政務和事務,最佳化營商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提高監管時效。加大氣象普法力度,推進氣象法律知識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營造有利氣象事業發展的良好法治氛圍,提升全民氣象法治意識。三是最佳化台站發展環境。依法加強氣象設施和探測環境保護管理,加大氣象探測環境改善力度,最佳化避免危害氣象探測環境行政審批制度,實現氣象探測環境長期、有效保護。四是加強黨建和氣象文化建設。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深入貫徹全面從嚴治黨任務要求,準確把握和積極落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化對氣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動黨的政治建設和氣象業務服務深度融合,強化黨員幹部依法履職和制度執行意識。加強意識形態和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氣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氣象文化建設,實施氣象文化“七個一”建設,不斷提升氣象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凝聚力,逐步建成具有時代特徵、人文底蘊、氣象特點的修水氣象文化。
(四)“十四五”項目規劃。
1.修水縣綜合防災減災救災氣象保障工程。
建設目標:一是升級改造現有觀測站網,建立滿足天氣、氣候、生態和大氣環境觀測業務要求的觀測系統;建立重點區域立體監測體系和智慧城市氣象觀測系統;升級閃電定位觀測裝備。二是建設X波段雙偏振都卜勒天氣雷達,加強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監測能力。三是建設交通、旅遊、電力、林業、農業、保險、衛生健康等行業的集約化專業氣象服務系統。四是建立精準靶向發布業務體系,開展預警信息發布效果評估的關鍵技術套用,配合完善省市縣三級預警信息發布平台穩固運行的監控技術和手段,提升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
2.修水縣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氣象保障工程。
建設目標:一是按照江西省人工影響天氣“耕雲”行動計畫的部署,實施碘化銀地面發生器組網建設,完成2-3個高山站的碘化銀燃煙爐基地建設;完成人影火箭作業系統升級改造,升級人影作業指揮系統,健全上下游和片區協同作業機制,建立改善空氣品質、森林防火、水庫增蓄、抗旱降溫、涵養改善等生態型人影作業服務常態化機制,開展人影作業生態效益評估。推進人影標準化作業點建設,完善作業裝備庫房、彈藥庫房、值班室、休息室、作業平台及相應的保障設施,實現標準化作業點全覆蓋。二是在現有觀測站網基礎上,依託地基、空基、天基立體氣象觀測系統,拓展站網布局和觀測要素,實現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脆弱區和敏感區的生態氣象觀測網路全覆蓋,建設2個以上負氧離子觀測站。生態氣象及生態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基本適應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需要。三是建設1套藍天指數儀,提升旅遊氣候資源開發服務能力。
3.修水縣鄉村振興氣象保障工程。
建設目標:一是開展農田小氣候、土壤溫濕度、作物長勢等自動化綜合觀測,套用作物遙感觀測技術,構建天地空一體化的農田生態觀測網,提升農業氣象觀測自動化水平。二是針對水稻、蠶桑、茶葉、油菜等農產品,建立完善1個特色農業氣象示範園區,建成特色農作物農田小氣候、作物實景觀測,提升農業氣象科研成果轉化能力。
四、 保障措施
(一)強化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全面落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化對氣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推進黨建與業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為加快推進新時代修水氣象事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二)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圍繞“強基礎、調結構、重科技、創特色、優管理”目標,以數據融合套用為基礎,以最佳化拓展氣象服務為重點,以套用型業務為業態,以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為特色,以提升氣象管理效能為保障,全面實施“智氣象戰略”,建設高度集約的“智氣象空間”,建立“數據智聯、觀測智慧型、預報智慧、服務智惠、科技智創、管理智謀”的新時代氣象業務技術體制。完善氣象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完善人才引進和柔性流動機制、人才考核評價機制、人才激勵機制,為修水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業務技術支撐和人才培養保障措施。
(三)強化規劃實施管理。加強對規劃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成立規劃實施領導機構,明確職責分工,落實目標任務,加強督導、嚴格考核,形成工作合力。科學制定年度實施計畫,保障規劃目標和任務的完成。建立本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制度,健全規劃實施評價標準。做好與相關專項規劃、區域規劃之間的銜接聯動。建立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和動態評估評價機制,科學制定年度推進計畫,強化規劃實施評估工作,通過開展客觀評價評估,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督促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確保紮實有序推進規劃的順利實施。
(四)強化公共財政保障。科學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氣象的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制定氣象部門事權和支出責任清單,將公共氣象服務項目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目錄。進一步完善雙重計畫財務體制,建立健全以公共財政為主、其他資金為輔,穩定增長的氣象事業投入機制。按照氣象現代化高質量發展要求,理出重點工程項目清單,明確項目隸屬關係,確定項目資金需求,分級落實資金來源。加強對項目經費的監督管理,嚴格財務監管制度,提高投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