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河北省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是依據《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全國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有關部署要求制定的規劃。由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21年12月3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河北省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 印發機關: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印發日期:2021年12月3日
  • 發文字號: 冀政辦字〔2021〕149號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解讀,

印發信息

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北省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冀政辦字〔2021〕149號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省政府各部門:
  《河北省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12月3日

規劃全文

河北省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依據《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全國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有關部署要求,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與形勢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時期是我省氣象史上改革發展投資規模最大、氣象災害防禦效益最明顯、公共氣象服務普惠成果最多、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提升最快的五年。五年來,我省氣象部門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唐山考察時關於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指示要求,緊扣省委“三六八九”工作思路,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辦好“三件大事”,打好三大攻堅戰,深化氣象改革創新,激發活力,挖掘動力,重大氣象工程提速實施,關鍵領域改革破冰推進,全省氣象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氣象服務效益凸顯,諸多領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
  氣象服務保障“三件大事”落地實施。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共建氣象災害監測站網,開展區域災害聯防、信息共享,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效益明顯。圍繞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成立雄安新區氣象局,推動省部聯合印發河北雄安新區智慧氣象發展規劃。圍繞籌辦2022年冬奧會,建成了站點布設多、氣象觀測要素全的雪上項目賽場綜合氣象觀測系統,賽事精細化預報與智慧服務系統投入業務套用。
  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凸顯。構建了嚴密、高效的氣象災害防禦體系,氣象災害風險防範應對能力有效提升,出版了《河北省主要氣象災害風險地圖集》,初步完成8個災種綜合災害風險區劃,“六個一”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實現縣級全覆蓋,河北省氣象災害防禦決策支撐平台實現了省、市、縣三級套用,氣象災害防禦基礎資料庫達36類116種、40萬餘條。順利完成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等重大活動氣象保障。
  氣象服務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堅持緊貼決策和公眾需求,建立了省、市、縣黨政“一把手”重大氣象信息直通渠道,以及由市級氣象部門直連省級通信運營商的手機簡訊全網快速傳送機制,廣播電視插播機制覆蓋11個設區的市,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90%,普惠服務產品56種,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較“十二五”提高2.9分。開展環境、人工影響天氣、農業、交通、旅遊等氣象服務,有效支撐生態修復、環境改善、農業生產及經濟社會發展。成立了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冀中南國家級飛機增雨基地和冀東、冀西北飛機增雨保障基地建成並投入使用,實現年均增雨30億立方米、防雹面積800萬畝。依託河北省環境氣象中心,開展了霧、霾、沙塵、酸雨等污染氣象條件預報和擴散能力、減排效果、環境承載力評估等,重污染天氣預警準確率達87.5%。大力發展為農氣象服務,建成1個省級農業氣象中心和11個省級農業氣象分中心,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持續完善,農業生產趨利避害,災害損失大大降低,直通式服務覆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和85%以上種養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保障了我省糧食穩定在700億斤以上。
  氣象核心業務能力明顯提高。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建成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站,新建風廓線雷達2部、微波輻射計9部,地面氣象觀測全面實現自動化,鄉鎮覆蓋率100%。初步構建了智慧型格線預報業務和技術體系,自主研發了模式釋用產品和智慧型協同技術,0-72小時格點預報解析度達1小時、1公里,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超過85%。集約化的統一基礎數據環境基本建成,高性能計算集群投入業務運行,運算能力達160萬億次/秒,省級大數據資源池提供產品近300種,“一網、兩池、四平台、多套用”整體架構初具規模。
  (二)存在的不足。
  “十三五”期間我省氣象事業得以快速發展,但對標黨和國家對氣象工作的要求以及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還存在一定不足。
  氣象防災減災能力仍需加強。應急預案等制度有待完善,氣象公共服務業務需要進一步規範,聯防聯控機制亟待健全,“分時、分眾、分區、分災種”進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靶向推送還不夠精準,基層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有待加強,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六個一”建設發揮作用不夠。
  服務重大戰略服務民生能力有待提高。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和冀西北綠色產業、縣域特色產業振興等能力不強。與雄安智慧城市、數字城市相適應的智慧氣象業務服務體系亟需建立。冬奧會賽事氣象預報、服務能力及信息化水平與國際標準還有差距。民生氣象服務產品精細化程度不能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
  氣象觀測預報預測業務存在短板。立體精密的氣象觀測網需進一步完善。暴雨山洪災害易發區地面氣象觀測密度不能滿足防災減災服務需求,垂直大氣探測能力不能滿足預報需求,小尺度災害性天氣捕捉有遺漏,海洋氣象監測能力不足。天氣雷達監測存在盲區,新型觀測資料質量控制和套用水平不高。無縫隙、全覆蓋智慧型數字預報業務尚需完善,數值預報套用技術研發力量薄弱,天氣預報、氣候預測精準水平尚不能達到社會期望。
  氣象科技創新發展的動力不足。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氣象融合的深度與廣度不夠。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的創新團隊缺乏。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
  氣象參與社會治理能力存在差距。運用市場思維、開放思維、法治思維,深度參與社會治理,內激活力,外生動力,氣象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氣象參與社會治理的標準和政策還不健全,權利和義務不清晰。
  (三)“十四五”面臨形勢和挑戰。
  “十四五”時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全面開啟氣象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的重要機遇期,是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轉折期,氣象工作面臨諸多新形勢,機遇與挑戰並存。
  新時代氣象工作新要求為氣象事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氣象工作提出了“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新要求,我省氣象事業亟需加快氣象科技創新,充分利用快速發展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進一步破解發展難題、增強創新動力、厚植髮展優勢,推動我省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氣象現代化。
  “三件大事”加快實施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新需求。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和冬奧會籌辦等重大國家戰略和國家大事的加快實施,特別是省部合作在雄安新區共建“全國智慧氣象示範區、氣象科技創新引領區、綠色生態氣象保障先行區”的目標定位,為氣象事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寶貴機遇和戰略支撐,亟需河北氣象工作實現更大作為。
  防災減災救災複雜形勢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近年來,氣象災害突發性、極端性顯著增強,隨著經濟社會承災體體量持續高速增長,極端氣象災害的巨大破壞性成倍擴大,氣象災害仍然是制約河北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補齊防災減災工作短板,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對河北氣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新期待。隨著河北省“三區一基地”功能定位的進一步落實,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大工程項目的深入實施,綠色生態產業、糧食安全、縣域特色產業、健康河北、文化旅遊、能源交通等民生工程建設推進,政府和社會對智慧型化專業化的氣象服務需求越來越廣泛,對氣象服務新業態提出了更高期待。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牢牢把握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根本方向,牢牢把握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以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推進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為主線,以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建設氣象強省為目標,大力發展以智慧氣象為標誌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業務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和治理體系,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服務雄安新區建設發展,服務2022年冬奧會,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更加堅實的氣象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全省氣象部門貫徹落實到位,確保河北氣象事業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始終把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我省氣象事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
  堅持科技創新。以科技為牽引,加強技術融合,以雄安新區智慧氣象服務、冬奧精細化預報技術為引領,驅動氣象服務模式創新、氣象業務技術創新、氣象科研機制創新,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提高氣象自主創新能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業務、服務、科技創新以及區域協調發展,堅持業務發展整體推進,氣象服務突出區域特色,科技創新方向聚焦,運用系統觀念全面推進我省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以業務技術體制改革為契機,全面深化氣象改革,破除制約氣象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補齊發展短板,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後勁,助力京津冀氣象協同發展。
  堅持需求導向。智慧氣象深度融入國家戰略,精準聚焦生命、生產、生活和生態領域的服務需求,著力解決有限服務能力和無限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更加牢固,建成普惠精細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氣象防災減災深度融入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氣象服務保障水平與國家氣象事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人民民眾生產生活需求基本適應。基本建成覆蓋京津冀立體精密智慧型氣象監測網和無縫隙全覆蓋的智慧型數字預報體系,建成以智慧氣象大腦為中樞的智慧型氣象觀測網。初步建成開放協同的科技創新體系、規範有序的氣象治理體系。基本實現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氣象事業整體實力和現代化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領域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提升。預警信息分鐘級發布,廣覆蓋、快傳播,推動政府、部門和社會的氣象災害防禦責任落實到位。年人工增雨(雪)達33億立方米,人工防雹作業保護面積保持在800萬畝以上。
  智慧氣象服務提質增效。公共氣象服務智慧供給,基本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服務需要,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行業氣象服務提質增效,鞏固優勢拓展新領域。氣象保障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重大活動科技支撐能力顯著提升。
  綜合觀測能力大幅提升。天氣監測網更加完善,具備五條廓線(風、溫、濕、水凝物、氣溶膠)大氣垂直探測能力的台站數量增至12個。災害監測網更加密集,天氣雷達探測區域覆蓋更廣,山區暴雨災害高發區行政村雨量監測站覆蓋率達到95%。
  天氣預報更加精準智慧型。智慧型格線預報更新頻次更高,未來0-12小時逐1小時更新,12-72小時逐3小時更新,4-10天逐12小時更新,11-30天重要天氣過程預報逐5天更新。0-30天降水、氣溫等要素預報準確率較“十三五”平均提高3%,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達65分鐘,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達90%。
  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建成智慧型觀測技術、資料分析處理、數值預報模式套用、氣象服務等科研團隊。數值預報模式套用技術基本支撐我省預報業務,複雜地形下精細化預報技術在全省得到推廣套用。資料分析處理技術實現觀測資料全覆蓋,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開展智慧型精細氣象服務。
  建成雄安新區智慧氣象全國樣板。建成以智慧氣象大腦為中樞的雄安新區氣象觀測基準網、氣象感知泛在網和氣象物聯網,主要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評分達到95分。智慧氣象服務實現起步區全覆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達到92分以上。
河北省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表_頁面_1
三、構建普惠精細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
  發展壯大智慧氣象服務,面向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以普惠精細為特徵,構建現代氣象服務體系,加強“氣象+”賦能智慧城市建設、行業和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形成多行業多領域融合發展新業態,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提升氣象服務質量和效益。
  (一)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健全氣象災害防禦機制。深入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組織責任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各級氣象災害防禦指揮部統籌協調作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聚焦重大氣象災害,做好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深化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六個一”建設,完善河北氣象災害防禦決策支撐平台,推進市、縣兩級指揮部全面落地套用,實現部門間災害應急聯動的快速回響。健全氣象防災減災法規標準制修訂製度、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管理制度,修訂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標準、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推進依法防災。加強防雷安全監管和技術支撐。
  拓展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開展我省主要氣象災害的風險普查和精細化風險區劃。完善分災種的氣象災害致災閾值體系,利用衛星遙感等多元監測手段,發展多災種全鏈條綜合監測技術,實現風險早期識別和氣象災害評估。開展基於預報的風險預警業務,聯合水利、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完善山洪、地質災害、城市內澇、乾旱等氣象風險預警。探索開展氣象巨災保險、氣象指數保險,推動氣象災害風險轉移。
  提升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升級完善基於雲架構的新一代河北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充分利用大數據、5G等新技術,提高精準靶向快速發布能力。與宣傳、廣播電視、應急管理、通信管理等部門共同構建廣覆蓋、立體化的預警信息發布網,提高預警信息“最後一公里”覆蓋率。健全預警信息發布和社會傳播標準規範,強化預警信息傳播效果評估,推動預警信息準確、及時、快速發布傳播。
  強化應急處突氣象保障作用。強化極端氣象災害和其他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突氣象保障能力建設,為各級黨委、政府做好科學應對提供針對性氣象服務。加強重大災害救援現場精細化氣象要素高時空解析度監測預報服務產品研發。最佳化部門協同、省市縣聯動的應急處置氣象保障服務流程,進一步完善應急處突氣象保障預案體系。加強重大活動精細化氣象決策支撐能力建設,做好重大活動氣象保障。
專欄一:智慧氣象——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程
  1.氣象災害防禦。提升完善省、市、縣三級“六個一”工程建設,建設雷電防禦重點單位及防雷設備監管系統,建設防雷檢測機構線上監測系統。完善省、市、縣氣象災害防禦決策支撐平台。開展特色農業、林果、海水養殖等氣象指數保險,探索開展氣象巨災保險。
  2.氣象災害風險預警。開展暴雨、乾旱、高溫、低溫、大風、冰雹、雪災、雷電、颱風等氣象災害的風險普查,開展基於衛星遙感的氣象災害風險識別和氣象災害評估,完善基於預報的山洪、地質災害、城市內澇、乾旱等氣象災害風險預警系統,完善基於雲架構的河北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
  (二)增強氣象助力經濟社會發展保障能力。
  服務交通保暢。圍繞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和我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需求,面向公路、鐵路、民航、物流等領域,完善智慧交通氣象保障綜合服務平台,提供精細化交通氣象服務。完善與公安機關交通管理、交通運輸等部門間信息共享及災害性天氣應急聯動合作機制,全面提升氣象保障交通安全、便捷、智慧型、高效的能力。針對沿海經濟帶和海洋經濟發展需求,開展我省港口作業、海洋運輸、海上搜救、海洋牧場等氣象服務,提升海洋氣象服務能力。依託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定位,加快發展商貿物流氣象服務、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等自貿片區氣象服務。
  服務綠色能源。面向我省能源轉型,深入開展風能太陽能資源實時監測和預報預警業務,為我省清潔能源發展提供精細化氣象服務。完善與電網、發電廠(站)信息共享和合作機制,針對電線舞動、電線覆冰、雷擊跳閘等電力氣象災害,發展預報預警業務,強化電力負荷預測業務,為電力部門提供精準的氣象服務產品。加強風能太陽能等清潔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可行性評估。
  服務鄉村振興。聚焦國家糧食安全和我省“四個農業”發展,持續推進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開展基於風險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與評估,完善農業病蟲害發生髮展和防治氣象預報技術。開展面向我省糧食種業繁殖基地的農業氣象服務。建立集約共享智慧型化的“雲+端”現代農業氣象業務系統,實現全省農業氣象服務“一張網”。推進11個省級農業氣象分中心能力建設,實現農業氣象服務與我省山前平原農產品主產區、黑龍港節水農業區、燕山—太行山特色農業區、壩上生態農業區和沿海高效漁業產業帶緊密對接,開展精細化氣象服務。推進農業氣象服務標準化建設,擴大和提升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的覆蓋面和智慧化水平。深化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評估,助力品牌農業發展。
  服務冰雪經濟。聚焦2022年冬奧會和後冬奧期賽事經濟、會展經濟、論壇經濟等,建立冰雪經濟氣象服務中心,做好針對冰雪旅遊區域和雪場運營的精細化氣象服務。拓展體育運動氣象服務,細化服務人群和服務項目,探索建立不同體育項目分眾化氣象適宜度指標體系。
專欄二:智慧氣象——現代產業氣象保障工——(1)助力生產發展
  1.交通氣象服務。建設氣象實況、預報、預測的專業氣象服務數據集,完善高速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等交通運輸氣象綜合服務平台。
  2.綠色能源氣象服務。建設風能太陽能資源實時監測和精準預報預警業務系統,建立電力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服務模型,最佳化電力負荷氣象預測系統。
  3.鄉村振興氣象服務。建設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系統,搭建農業病蟲害防治氣象預報服務平台。建設糧食產區、種業繁殖基地、特色農業等農業氣象服務系統。
  4.冰雪經濟氣象服務。建設雪場賽道雪質監測預警氣象保障系統,搭建冰雪經濟氣象服務平台,開展冰雪經濟氣象服務創新成果中試與孵化。
   (三)強化氣象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服務能力。
  持續推進公眾氣象服務均等化。依託河北公眾氣象服務雲平台,打造河北公眾氣象服務品牌。加強氣象要素實況監測服務和常規天氣要素預報預測服務。持續豐富生活類氣象產品,形成民生熱點氣象服務系列產品。發展基於位置場景、精準推送的普惠化、分眾式氣象服務,最佳化用戶體驗。公眾氣象服務產品嵌入主要媒體、主流資訊、生活服務平台、政務服務等,實現氣象服務觸手可及。推動農村地區氣象信息傳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氣象服務覆蓋率。推進氣象服務與城市精細化治理深度融合,提高城市氣象信息服務能力。
  推動科技成果向科普產品轉化。加快氣象科研業務資源的科普化進程,進一步提升氣象科技成果轉化為服務產品、科普產品的能力。研發具有河北文化特色的系列氣象科普產品,統籌集約現有資源,推動氣象科普向高質量多元化發展轉型升級。深化與地方部門和社會資源的合作,推動氣象科普融入式發展,提升全民氣象科學素質。
  發展京津冀康養旅遊氣象服務。圍繞健康河北建設,發展康養休閒氣象服務。聯合衛健、疾控等部門,開展氣象條件預報預警和健康氣象風險服務效益評估。發展全程化伴隨式智慧旅遊氣象服務和旅遊景區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服務。推動3A級以上旅遊景區建設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傳播設施,實現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面向各級旅遊部門責任人全覆蓋。發展自然物候景觀、特色天氣現象景觀、自然地理特色景觀等精細化氣象監測預報業務。發展生態旅遊資源氣象評價業務。開展創建天然氧吧、宜居城市等國家氣候標誌業務。
專欄二:智慧氣象——現代產業氣象保障工程——(2)促進生活富裕
  1.氣象科普宣傳服務。建設網上數字氣象科普館,升級3-5個基層氣象科普館,開發具有河北文化特色的科普文創產品。
  2.康養旅遊氣象服務。建設康養專業氣象服務系統,升級天氣氣候敏感性疾病氣象條件預報預警系統。建設旅遊景區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傳播設施,建設旅遊景區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分析研判系統。建設自然景觀氣象監測預報平台。
   (四)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能力。
  加強典型生態區氣象評估。圍繞我省典型生態區,開展生態系統的生態質量與生態服務價值評估。充分利用地面氣象觀測和衛星遙感資料,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氣象保障能力建設。加強氣候變化背景下氣象災害風險、致災機理及演變規律的研究,完善現有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指標和方法。開展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評估和預測業務,全面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科學水平和決策諮詢能力,服務京津冀區域生態安全。加強重大規劃和重點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
  發揮綠色生態遙感監測效益。針對山水林田湖草等典型生態系統,開展多源衛星遙感監測業務,建立覆蓋綠色發展示範區的衛星產品數據集。開展生態質量遙感監測和動態評估,加強森林草原、湖泊水體、城市熱島的動態監測與評估。開展基於遙感技術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生態系統的氣候影響評估。
  強化大氣環境治理氣象服務。加強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在環境氣象中的套用,基於邊界層多源融合分析技術,提高重污染天氣預報準確率、精細化和時效性,提高細顆粒物、臭氧等污染天氣的氣象條件預報能力,完善京津冀重污染天氣會商和預警預報機制。提升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能力,增強氣象條件對污染防治效果的科學定量評估能力,為“一地一策”精準治污科學施策提供技術支撐。
  加強人工影響天氣綜合能力建設。持續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程建設,強化對農業生產、生態修復、水源涵養、地下水壓采、森林草原防(滅)火、重大活動等氣象服務保障能力。持續提升人工影響天氣業務能力,在全國率先建立雲水資源評估和催化條件預報預測業務,開展飛機增雨催化試驗,推進雲模式和催化作業模擬系統的套用,探索大型無人機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新方式、新手段,強化“地空天”氣象觀測資料融合處理分析套用。加強基礎支撐能力建設,完善石家莊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科學實驗基地實驗室建設,建設飛機探測技術保障平台,完善我省人工影響天氣飛機駐地、專業保障基地設施建設,全面開展地面固定作業點標準化建設,建設監測與作業一體化的智慧型物聯站點,加強重點環節安全監管,加強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作業隊伍專業化建設。
專欄三:智慧氣象——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工程
  1.遙感監測氣象評估。建設壩上、沿渤海、環首都、燕山-太行山等重點生態區的生態遙感監測與氣象評估平台,建設極端氣候事件生態系統影響評估系統,建設城鎮氣候資源承載力、生態建設氣候效應評估系統。
  2.大氣環境治理氣象服務。建立中長期污染天氣預報系統,建設大氣細顆粒物(PM2.5)、臭氧(O3)等污染天氣的氣象條件預報系統,建立精細化減排調控效果評估系統。
  3.人工影響天氣服務。繼續實施京津冀生態支撐區、水源涵養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地下水壓採區等區域生態修復人工增雨工程,建設糧食主產區、特色農產品產區的人工增雨(雪)防雹氣象服務保障工程。升級改裝機載雲降水探測設備,持續推進石家莊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科學實驗基地雲室、風洞建設,建設雲模式和催化作業模擬系統。升級改造省、市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平台。開展全省地面固定作業點標準化建設,補充建設固定作業站點,推進火箭、高射炮、煙爐等作業裝備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改造和列裝,建設監測與作業一體化的智慧型物聯站點。
  四、構建智慧精準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
  加快智慧氣象業務建設步伐,以面向氣候系統為方向,以立體精密為特徵,最佳化觀測站網布局、發展先進技術裝備,構建現代氣象觀測體系;以無縫隙全覆蓋為方向,以數字智慧型為特徵,以數值預報為核心,完善預報業務體系;以氣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方向,以智慧精細為特徵,以大數據云平台為載體,創新智慧氣象服務技術、打造氣象服務支撐平台,構建氣象服務體系。
  (一)構建立體精密的氣象觀測。
  最佳化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建設國家氣候觀象台,觀象台研究型業務基本建立,“一站四平台”功能基本實現。升級全省國家氣象觀測站,增補蒸發觀測設備。常規氣象觀測站(原國家地面天氣站)升級為6要素、適度增加固態降水觀測設備,全面整治常規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優先在暴雨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加密建設地面雨量監測站,增建S波段和X波段雙偏振都卜勒天氣雷達,提高雷達探測覆蓋區域(距地1公里高度)。針對我省強對流天氣高發區,升級全閃探測站,新建甚高頻閃電測繪陣列。在太行山、燕山山脈雨雪轉換區布設斷面氣象觀測站,提升山地地形立體觀測能力。升級我省3個探空站,建設地面北斗探空接收站。建設由風廓線雷達、毫米波測雲儀、微波輻射計和雷射雷達等構成的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網,提升大氣垂直探測精度。在唐山、秦皇島、滄州沿海建設地基遙感觀測站,增強海洋氣象觀測能力。依託人工影響天氣現有基礎觀測設施,補充完善“地空天”雲水資源立體探測系統。持續運行並不斷完善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
  完善套用氣象服務觀測網。統籌建設“地空天”一體化觀測站網布局,結合我省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和大城市群三大空間格局特點,推進“一站多能”觀測站建設、按套用功能組網,建成城市垂直觀測、城市群協同觀測和農業、生態、交通、能源、海洋、冰雪等套用氣象觀測網。加強高影響天氣、重大災害性天氣和重大活動的綜合氣象野外觀測能力。在我省典型生態區建設衛星遙感真實性地面檢驗站。依據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願景,在基準氣候站和森林、草原、濕地等不同生態類型區以及重點城市,補充建設溫室氣體濃度監測站和陸-氣通量監測站,組成溫室氣體監測網。
  發展先進技術裝備。完成天氣雷達雙偏振改造,升級風廓線雷達,提高天氣雷達多參數獲取能力,增強雷達對氣象目標的監測、跟蹤、識別性能,強化天氣雷達晴空探測模式套用。發展智慧型氣象觀測設備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高精度、低功耗、高集成、智慧型化、高可靠性的新型氣象觀測設備,滿足不同場景氣象觀測需求。收集社會化氣象觀測數據,開展社會化視頻圖像氣象要素智慧型判識技術套用。開展先進技術裝備套用示範。
  增強觀測裝備計量能力。加強地面觀測新建設備計量校準和現場核查能力建設,更新省級各類氣象計量檢定裝置和標準器,建設地市計量檢定實驗室和移動核查校準系統,建設全自動智慧型化氣象計量系統,提高氣象計量業務信息化水平。
  健全觀測裝備保障體系。加快推進全省綜合氣象觀測設備智慧型化監控、維護、維修、倉儲等能力建設,提升各級氣象裝備保障能力。加強省級和地市級裝備測試能力建設,建設省級大型裝備測試中心,實現氣象裝備自身健康狀態監控和評估。逐步推廣購買裝備全生命周期維保服務。因地制宜,分類推進觀測裝備的社會化保障工作。
  專欄四:智慧氣象——氣象業務核心能力提升工程——(1)立體精密監測
  1.最佳化氣象觀測站網。建設饒陽國家氣候觀象台,補充氣象觀測設備和多圈層氣候觀測設備。增補蒸發觀測設備121套。升級269個(常規)國家氣象觀測站。加密建設3762套暴雨山洪易發區地面雨量監測站。升級全閃探測站,新建VHF閃電測繪陣列。在太行山和燕山的雨雪轉換區布設斷面氣象觀測設備50套。加密建設新一代天氣雷達,新建S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1部,升級改造現有天氣雷達,升級廊坊大廠風廓線雷達,在探測盲區補充建設X波段天氣雷達14部。完善12個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站,在唐山、秦皇島、滄州沿海布設風廓線雷達、毫米波測雲儀、微波輻射計、雷射雷達、岸基GNSS/MET水汽站,新建港口大霧監測站。
  2.完善套用氣象服務觀測網。建設我省糧食主產區農業氣象觀測站30套,增補區域土壤水分觀測設備50套。在現有塞罕壩生態氣象監測站、雄安新區國家氣候觀象台、饒陽國家氣候觀象台、邢台大氣環境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及11個設區的市,補充建設溫室氣體監測站和陸-氣通量監測站各1套。開展高影響天氣、重大災害性天氣綜合氣象野外觀測試驗。建設衛星遙感真實性地面檢驗站2套。布設太陽輻射站10套和大氣電場儀120套。
  3.發展先進氣象技術裝備。更新省級氣象計量檢定裝置和標準器1套,建設12個地市級計量檢定實驗室和移動核查校準系統,建設1套省級全自動智慧型化氣象計量系統。
  (二)發展智慧型精準的氣象預報。
  發展數值預報模式。融入國家級區域高解析度數值預報系統研發,為中國氣象局中尺度天氣數值預報系統(CMA-MESO)模式發展貢獻河北力量。基於北京快速更新循環數值預報系統(CMA-BJ),強化本省多源資料同化技術開發,充分考慮與國家級區域數值模式高頻次快速循環更新及時的兼容性。重點發展河北高時空解析度數值預報技術,提升數值預報模式的預報時效、輸出頻次、預報性能,實現逐小時快速循環同化,滿足我省專業氣象服務需求。建設適用河北的高解析度區域氣候模式,實現多時間尺度、多氣象要素的精細化格點預測,提升重要天氣過程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氣候預測準確率,強化氣候模式本地化預報性能的檢驗和評估。
  強化智慧型預報預測技術。基於多源預報融合的智慧型客觀預報技術,提升智慧型格線客觀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發展基於深度學習的多模式集合預測產品釋用技術,建立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河北省智慧型氣候預測系統,開展多時間尺度、多氣象要素的精細化格點預測,實現災害性天氣、轉折性天氣、極端天氣事件的精細化預測,提高預見期的預測水平,滿足生態環境預測、臭氧預測等氣象服務需求。發展海上強對流、海霧、海上大風等海洋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技術,加強海洋氣象數值產品釋用,發展海洋氣象預報訂正技術,建立與陸地格線預報融合的海洋氣象智慧型格線預報業務。
  發展短時臨近客觀預警技術。繼續改進綜合分析集成臨近預報系統,發展分鐘級滾動更新的臨近(0-2小時)預報技術,提升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短時(2-12小時)預報預警的技術支撐能力。發展強對流天氣快速識別和客觀預報技術,完善災害性天氣監測和短時臨近預報預警系統。開展野外觀測試驗,強化局地暴雨等強對流天氣物理過程的研究,提高複雜地形下災害性天氣發生機理的科學認知,為提升數值模式對華北暴雨預報準確性提供技術支撐。
  完善短中期智慧型預報業務。發展融合多種機器學習算法的數值預報客觀釋用技術,延長暴雨(雪)、颱風、寒潮、霧、霾等災害天氣預報預見期。提高0-10天無縫隙智慧型化氣象預報更新頻次,增加產品種類。開展覆蓋數值預報、客觀預報方法、主觀預報等產品的全流程精細化氣象預報質量檢驗評估。
  提高延伸期預報精細化水平。發展高解析度區域氣候模式的精細化動力降尺度氣候預測技術,提高11-30天氣象要素和災害性天氣過程預測的精細化水平,強化延伸期氣候模式預測結果的檢驗和評估。
  專欄四:智慧氣象——氣象業務核心能力提升工程——(2)智慧型精準預報
  1.數值預報模式套用。新一代河北睿圖模式系統,建設多源觀測資料和數值預報資料的收集整理及存儲子系統,升級基於三維變分資料同化的快速更新循環預報子系統,建設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的預報檢驗評估子系統,完善中尺度模式預報產品加工處理子系統。INCA預報系統改進,完善相關算法,構建重點區域百米級INCA預報場,建立突發事件快速支撐系統和高精度三維預報產品的顯示系統。高解析度區域氣候模式的模擬系統本地化示範套用,構建延伸期-月-季一體化多模式集合預測系統。
  2.客觀智慧型預報預測。建設華北平原暖區暴雨、北上颱風、強對流、大霧等災害性天氣智慧型預報預警系統。建設無縫隙精細化客觀化預測系統,建設多尺度災害性、極端性、高影響天氣以及重大氣候事件預測系統。建設智慧型天氣預報、氣候預測平台。
  3.山地、海洋專項預報。建立山地氣象預報業務系統。建立區域洋流、海浪和風暴潮同化系統,建設海上強對流、海霧、海上大風及熱帶氣旋等災害性天氣監測自動識別系統,建設海洋氣象預報檢驗系統。
  (三)發展智慧精細的氣象服務。
  創新智慧氣象服務技術。推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在氣象服務領域的套用。發展智慧型決策氣象服務,實現決策服務精準分析、實時跟蹤、自動製作、快速分發。推進“河北決策氣象”手機APP和微信小程式等移動服務能力建設,完善面向黨委、政府和決策部門的定製服務、信息提醒、意見反饋、效能評價等。建立由用戶需求感知挖掘技術、智慧型分析服務技術、定製化產品智慧型加工製作技術、數位化按需服務提供技術、氣象服務效益評價評估技術等構成的智慧氣象服務技術體系,努力實現氣象服務產品的精細化。鼓勵社會力量和企業參與智慧氣象服務科技研發。
  打造氣象服務支撐平台。依託氣象大數據云平台河北中心,構建支撐智慧氣象服務發展的集約化數據環境,形成上下貫通、內外共享共用的氣象服務數據資源池。建設基於開放式基礎框架的智慧氣象服務引擎,承載各級氣象部門防災減災管理、專業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活動保障、輔助決策支持、企業服務支撐等業務,建設智慧氣象服務外掛程式,與政府和部門決策指揮、智慧生活場景、公共服務渠道等對接、融合。
  挖掘融媒體氣象服務潛力。完善橫向聯合和縱向聯動機制,堅持集約化發展,打造規模效應,完善與社會媒體的融合機制,開展貫通廣播、電視、報刊、網路、“兩微一端”等各種傳播渠道的融媒體服務業務,實現“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渠道傳播”,推進融媒體氣象服務向寬領域、多層次、深融合方向發展。
  加強氣象行政管理技術支撐。利用氣象信息化建設成果,深入開展網際網路、大數據、區塊鏈、智慧型化等技術在氣象行政管理中的套用。利用新技術手段延長業務、行政管理半徑,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科技含量和服務精度。開展氣象信息、氣象輿情信息跟蹤和氣象服務產品質量評估,強化氣象業務管理技術支撐。
  專欄四:智慧氣象——氣象業務核心能力提升工程——(3)智慧精細服務
  1.智慧精細服務。建設智慧型化氣象信息加工製作系統。建設智慧型融媒體氣象服務平台。升級公眾氣象服務雲平台。
  2.行政管理技術支撐。建設業務項目管理、氣象信息傳播、氣象輿情監控等氣象行政管理系統,搭建河北省氣象行政管理支撐平台。
  (四)強化信息化和氣象大數據共享套用。
  提升信息化基礎支撐能力。升級氣象通信網路及硬體設施,擴充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提升氣象信息系統的集約化水平。擴充河北氣象高性能計算集群運算能力,滿足精細化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環境氣象數值模式、氣候預測模式等需求。升級全省電視天氣預報會商(會議)系統,建設省、市雲視頻會商系統,滿足預報業務需求。強化信息網路安全防護,提升安全技術防護能力、運營管理能力,保障氣象雲業務安全。強化安全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立本地、同城與異地備份相結合的容災備份體系,提升信息系統的恢復能力。
  推進氣象大數據共享。建設氣象大數據云平台河北中心,實現大數據資源、計算資源、算法資源集約,支撐科研業務服務,滿足中試環境需求,完善“雲+端”氣象技術體制。強化數據安全,實現氣象大數據安全存儲。對現有數據業務系統進行自動化、智慧型化升級改造,實現信息與國家氣象大數據中心充分共享、及時交換,基本實現省、市、縣三級業務按需供給、高效套用。強化氣象綜合業務實時監控與質量控制,實現氣象數據全流程實時質量監控管理。
  強化歷史資料信息化。繼續對已有館藏紙質氣象觀測資料實行信息化處理,完成對館藏氣象觀測記錄簿、航空危險天氣報告觀測記錄簿、農氣簿、建國前資料及歷史沿革等紙質氣象檔案全部信息化,力爭館藏科研、文書等檔案全部實現信息化。強化氣象檔案工作的信息化和規範化,實現檔案收集、整理、保管到利用為一體的信息系統管理,提升檔案資料的共享服務能力。加強電子元數據集建設,開展檔案整理、編目和元數據著錄工作,形成我省紙質氣象檔案和電子檔案元數據集。開展氣象檔案編研工作,重點開展百年氣象站以及重大活動氣象保障等專題檔案資源庫建設。
  加強探測資料融合分析套用。發展新型綜合氣象探測數據質量控制技術、標準數據集生產技術、精細化三維大氣實況產品分析技術,形成基於多源資料融合的高解析度歷史觀測資料業務產品。開展衛星、天氣雷達和自動站資料以及雷射雷達、風廓線雷達、微波輻射計、風梯度塔等新型觀測資料融合分析套用,形成高解析度實況觀測格點業務化產品,強化重大(突發)災害性天氣實時監測分析,實現“觀測即服務”。
  專欄四:智慧氣象——氣象業務核心能力提升工程——(4)氣象大數據套用
  1.信息化基礎支撐。升級省、市氣象通信網路,擴容省級存儲資源池和計算資源池,擴充省級氣象高性能計算集群,峰值運算能力達1PB。升級省、市、縣三級電視天氣預報會商(會議)系統,建設省級超高清演播系統。完善省、市、縣三級網路安全防護系統。建設氣象信息備份系統。
  2.氣象大數據云平台。建設氣象大數據云平台河北中心,實施現有氣象業務系統“雲化”改造。完善河北氣象數據安全保障系統、河北氣象綜合業務實時監控與質量控制系統(天鏡·河北)。
  3.歷史資料信息化。開展歷史氣象資料信息提取,建設人工影響天氣基地河北數字氣象檔案館。
  4.資料融合套用。建設地面氣象觀測、地基遙感、衛星監測等觀測標準產品加工處理平台。
  五、氣象助力辦好“三件大事”
  緊緊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高質量推進2022年冬奧會籌辦工作,積極開展氣象服務,滿足河北高質量發展需求。
  (一)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
  強化氣象服務助力協同發展。深化京津冀區域氣象合作,建成氣象監測一張網,加強上下游地區的聯合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服務,建立重要天氣聯合會商制度。圍繞加快建設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範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共同開展針對性、實用性、精細化氣象服務業務,滿足協同發展需求。
  提升首都“兩區”服務能力。聚焦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共同開展生態氣象監測,共同開展氣候變化對重點區域地表植被、濕地生態系統影響評估,共建首都“兩區”氣象服務系統。依託冀西北、冀東飛機增雨(雪)基地,共同建設“空地”一體化人工影響天氣業務體系。配合“藍天、碧水、淨土”工程實施,共同深入開展空氣品質氣象條件預報工作,助力冬奧會和當地經濟發展。大力推進氣象助力清潔能源、冰雪經濟、文化旅遊、醫療康養、生態農業等綠色產業發展。
  (二)打造雄安新區智慧氣象樣板。
  聚力共築雄安智慧氣象發展基礎。構建以氣象觀測基準網和氣象感知泛在網為基礎,以氣象物聯網為紐帶的智慧型氣象觀測業務體系,開展“地空天”一體化連續觀測,提供時間解析度為分鐘級、空間解析度為百米級的快速更新的三維氣象要素數據集。利用綜合分析集成臨近預報系統,開展快速滾動更新的0-12小時預報。建設智慧氣象大腦,搭建高水平的雄安氣象綜合業務支撐平台,實現對天氣氣候變化的智慧型感知、智慧型識別、智慧型推演、智慧型預報。
  智慧氣象融入雄安智慧型城市建設。實現氣象數據資源與雄安新區“一中心、四平台”共享融合,打造開放式的智慧氣象服務引擎,實現“智慧運行、智慧型處理、即時套用”,為城市規劃建設運行提供優質氣象服務。開展白洋淀流域分災種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自動識別業務系統,加強強降雨等災害性天氣預測預報,強化氣象、水文以及相關各地雨水情等信息共享,建立預報預警聯合會商機制,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智慧氣象服務助力雄安生態良好。充分發揮氣象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中的作用,持續開發白洋淀流域空中雲水資源,開展雄安新區及周邊空氣品質氣象監測、氣象條件預報、大氣環境評估,加強雄安新區溫室氣體濃度和陸-氣通量監測,針對“千年秀林”、都市農業開展精細化生態氣象服務。圍繞白洋淀濕地、白洋淀流域12條河渠水生態,開展氣象、遙感監測與服務,為打造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提供有力氣象保障。
  智慧氣象服務高端高新產業發展。面向雄安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新材料等戰略新型產業,以及雄安金融島、總部區、創新坊、科學園等功能片區,大力發展專業化、個性化、精細化、定製式的國際化智慧氣象服務。探索出雄安新業態和新模式下專業氣象服務新途徑,打造全國智慧氣象服務新高地。
專欄五:智慧氣象——雄安新區智慧氣象服務示範工程
  1.雄安新區智慧氣象基礎業務示範。建設一主八輔雄安新區國家氣候觀象台,建設城市、森林、湖泊、濕地、農田等套用氣象觀測站,布設網路化X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建設智慧型預報產品數據集、“氣象+”套用數據集。建設氣象泛在感知設備,制定物聯化氣象觀測設備標準和物聯化接入協定。建設雄安新區智慧氣象大腦。建設雄安新區氣象綜合業務支撐平台。研發新一代智慧型高效開放的預報、預測業務系統。
  2.雄安新區智慧型城市氣象服務。建設雄安新區公共氣象服務引擎。建設雄安新區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中心。構建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雄安新區智慧交通氣象服務系統。
  3.雄安新區綠色發展氣象保障。建設城市多尺度氣候模擬系統。建設“千年秀林”火險監測預警及火險等級預報系統。建設雄安新區環境氣象業務系統。開展雄安新區生態質量氣象評價,開展雄安新區生態需水及水資源供需平衡氣象服務,開展白洋淀及上游生態水資源改善氣象服務。
   (三)做好冬奧會氣象服務保障。
  服務保障賽會賽區賽事。瞄準冬奧會“精彩、非凡、卓越”辦賽要求,打造技術過硬的冬奧氣象預報服務與裝備保障團隊,科技冬奧科研成果在冬奧會氣象服務中得到充分套用,為張家口賽區賽程調整、變更等賽事運行提供“百米級、分鐘級”精細化觀測與預報支撐,為冬奧會各類參與人群提供高質量氣象服務。做好冬奧雪務及交通、安保等城市運行領域氣象服務保障,確保完成冬奧會火炬傳遞以及開閉幕式等賽會重大專項活動氣象服務保障任務。
  用好冬奧氣象服務遺產。充分利用冬奧會氣象服務保障技術儲備、人才儲備、裝備儲備,大力打造我省山地氣象學研究創新高地。加強冬奧氣象預報技術成果推廣套用,繼續開展山地複雜地形下預報技術研究,提高我省山區氣象要素預報和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精細化程度,複雜地形下的氣象要素預報和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六、構建開放協同的現代氣象創新體系
  堅持創新在氣象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面向氣象科技前沿,面向經濟發展,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生命安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科技人才興氣象戰略,推動河北氣象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
  最佳化氣象科技創新主體布局。圍繞氣象科技強局目標,大力發展研究型業務,強化產學研用結合,在觀測技術和裝備智慧型化、數值預報模式套用、高影響天氣監測預報預警、災害性天氣發生機理研究、數據質量控制和資料同化、氣象災害防禦、氣候變化影響、農業氣象災害防禦、人工影響天氣、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環境氣象監測預報等重點領域強化科學研究,聚焦制約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核心科技問題,明確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組建開放型研究團隊,協同集中攻關,提高自主自強科技創新成果的產出能力。
  打造氣象科技特色創新高地。發揮河北省氣象與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合作創新平台、邢台大氣環境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科學實驗基地和雄安新區智慧氣象示範區等資源優勢作用,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相關企業間的合作,在智慧氣象服務、大氣污染治理、人工影響天氣等領域打造獨具河北特色的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創新高地。
  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落實國家、省科技體制改革要求,以改革舉措激勵創新促進發展,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強化科技創新法人單位主體責任,依據相關規定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推進省級科技創新平台建設。
  (二)加強氣象關鍵技術攻關。
  發展數值預報模式套用技術研發。發展河北睿圖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套用技術,最佳化短臨多源實況數據快速融合技術,發展高解析度區域氣候模式的精細化動力降尺度氣候預測技術,強化模式預報性能檢驗和評估。發展融合多種機器學習算法的數值預報客觀釋用技術,提高暴雨(雪)、颱風、寒潮、霧、霾等災害天氣預報預見期。
  加強智慧型觀測和數據融合分析。開展地基、空基、天基、海基智慧型觀測技術和多種觀測設備間的智慧型協同觀測技術研究。強化新型觀測資料質量控制及多種觀測資料質量互控技術研究。研發新型觀測設備多源數據融合分析套用技術,提高新型觀測資料的套用。
  強化天氣機理研究和科學試驗。針對太行山、燕山、壩上、環渤海等特殊地形開展綜合科學觀測試驗,研究暴雨、強對流、高溫、霧霾、颱風等高影響天氣、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關鍵物理過程、演變機理和可預報性,為提高極端氣象災害監測預測預警能力提供理論依據。
  加強精細化氣象預報預測技術攻關。基於冬奧技術成果,繼續開展山地氣象精細化預報技術研究,提升複雜地形下的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引入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技術,發展客觀預報預測技術,加強多尺度氣象預報檢驗評估與訂正技術。
  發展智慧氣象服務技術。研發氣象塊數據技術,構建雄安智慧氣象大腦,建設世界先進水平的雄安新區氣象大數據網。面向智慧工地、智慧交通、智慧防災、智慧商貿、智慧康養等領域,開展智慧氣象服務示範技術研發。開展雄安新區氣候安全、生態環境、大氣環境容量監測評估技術研究。
  研發人工影響天氣關鍵技術。構建“天基-空基-地基”雲水資源立體監測系統,開展針對不同天氣系統、複雜地形下的自然雲降水形成過程、降水效率以及氣溶膠與雲降水的相互作用研究,開展降水人工作業條件、催化回響及效果綜合評估技術研究。利用雲室、風洞和室內試驗平台,開展雲物理機理和催化作業技術研究。針對不同特色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技術試驗示範區,開展服務套用研究和特色技術研究。
  (三)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
  強化政策引導。完善崗位管理機制,最佳化崗位考核體系,全面推行代表作和國內同行專家評價制度,選拔一批省級氣象傑出人才、領軍人才和優秀人才。利用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等開放式平台和京津人才輻射優勢,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智方式,帶動和培育現有人才。適當放寬人才招聘專業條件,利用雄安和冬奧特色科技創新高地吸引人才。
  強化頂層設計。實施好氣象科技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加大專業技術人才橫向縱向交流力度。發揮法人單位主體作用,健全人才工作機制,落實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自覺將“選、育、管、用”人才貫穿日常工作全鏈條,推動氣象人才高質量發展。
  強化教育培訓。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增加網路同步教育課堂培訓模式,豐富網路課件教育資源,落實好全國氣象部門幹部教育培訓規劃要求,把學習新思想新理論新知識始終放在首位,引導人才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築牢黨性根基,豐富專業知識,提高綜合素養。強化中國氣象局氣象幹部培訓學院河北分院特色專業及配套能力建設,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七、構建規範有力的現代氣象支撐體系
  (一)構建現代氣象法治體系。
  推進地方氣象立法和規範性檔案的制修訂。開展《河北省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立法工作。完善氣象標準體系,穩步推進業務、服務、管理方面的氣象標準制修定,增強標準的可操作性,提升氣象部門的標準化工作水平。
  推進氣象法治高效實施。完善氣象法治工作體制機制,健全“雙隨機”抽查、質量考核、信用評價、聯合懲戒等措施,繼續將氣象災害和防雷安全納入地方、部門安全生產責任制考核。推進聯合執法、委託執法、綜合執法等執法模式。加強法制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建立完善、高效的氣象行政執法培訓和保障體系,提高氣象法治建設的保障能力和水平。
  開展嚴密的氣象法治監督。完善氣象行政執法有關制度,強化對權力運行的監督,通過完善法制監督、層級監督、專門監督、政務公開、社會監督等監督措施,對依法履行行政許可、行政檢查、行政處罰等職責進行全過程監督。實施法律風險防控專項,全面防範在人、財、物、工程、科研、行政管理、氣象服務、智慧財產權、國有企業經營等領域的法律風險。
  (二)夯實一流氣象基礎設施。完善台站基礎設施,最佳化台站環境,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台站,實施“一站多能、特色台站”建設。加快推進雄安新區氣象局、雄安新區和饒陽國家氣候觀象台基礎設施、中國氣象局邢台大氣環境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基礎設施、河北省人影氣象檔案館、氣象裝備業務保障用房和基層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氣象科普基礎設施融入當地科技場館建設,實現集約式發展。
專欄六:智慧氣象——氣象設施綜合提升工程
  1.氣象台站基礎設施。繼續完善河北省基層氣象台站供水、供電、供(保)暖、道路、業務系統運行環境等基礎配套,構建標準化、集約化、開放型的綜合氣象業務支撐平台。試點開展被動房建設,建設一批區域特色鮮明、氣象文化濃厚的氣象文化示範台站。建設饒陽國家氣候觀象台業務用房。
  2.雄安新區氣象局。建設雄安新區業務用房、辦公用房及配套基礎設施。開展雄安新區國家氣候觀象台基礎設施建設。
  3.科學試驗基地。建設邢台大氣環境野外科學試驗基地的試驗用房以及配套基礎設施。完善冀西北、冀東人工影響天氣基地的飛機駐地專業保障基地和設施。
  4.其它基礎設施。建設河北省人影氣象檔案館、氣象裝備業務保障用房。實施河北省氣象局電力增容工程,完善省、市、縣動力環境設施。完善基層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氣象局史館、科普館,完善氣象科普基礎設施,支持邢台氣象小鎮建設。
  (三)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
  積極對接中國氣象局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用好中央預算內財政資金,確保生態氣象保障工程、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保障工程、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海洋氣象綜合保障二期工程等項目河北落地。積極爭取地方各級政府對氣象的支持,建立與氣象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相銜接的財政投入分級負擔機制,推進氣象事權全面融入投資項目改革,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氣象服務機制和清單。創新公平準入條件,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氣象現代化項目建設。
  本規劃工程總投資規模21.3424億元,中央投資11.7407億元,地方投資9.6017億元。詳細投資概算見附屬檔案。
  八、加強規劃推進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協調落實。繼續加強和完善氣象部門與地方政府雙重領導的管理體制。完善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國氣象局省部聯席會議制度,分別落實規劃任務,共同承擔規劃責任。以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為統領,做好規劃橫縱之間的銜接。建立規劃實施動態評估與修訂機制,確保規劃的落地實施。
  (二)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全面深化氣象服務體制、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氣象管理體制改革,構建開放的新型氣象服務體系、先進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適應氣象現代化的管理體系,形成體系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規劃落實體制機制。
  (三)擴大開放合作,推進共建共享。加強和深化與相關部門、行業、高校、科研業務機構的交流合作,強化重大氣象科技攻關,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氣象協同共建共享機制,借力助推河北省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四)強化評估監測,確保落地見效。發揮規劃設計的引領作用,增強規劃設計的約束性。堅持問題和需求導向,客觀科學落實工程項目。堅持有投資必問效,對工程項目進行全程跟蹤監測,實現立項、建設、驗收、套用、評估流程化管理,確保工程項目發揮效益。
  附屬檔案:河北省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智慧氣象工程項目表

解讀

  按照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關於編制“十四五”規劃的部署和要求,2021年12月3日,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河北省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一、出台背景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既面臨重大機遇,也面臨新挑戰。省氣象局圍繞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和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作為根本遵循,緊扣氣象強省建設目標,圍繞加快科技創新、提升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能力,對標銜接中國氣象局《全國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組織編制了《規劃》,在充分徵求意見和反覆修改完善的基礎上,經省政府審定同意後,以省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實施。
  二、主要內容
  《規劃》分為4大板塊,共8部分。
  第一板塊,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第一部分)。回顧了“十三五”期間河北氣象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經驗,對“十四五”時期氣象服務於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進行了分析,為科學制定《規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奠定基礎。
  第二板塊,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第二部分)。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氣象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遵循的五項基本原則,以及“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提升、智慧氣象服務提質增效、綜合觀測能力大幅提升、天氣預報更加精準智慧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建成雄安新區智慧氣象全國樣板”等六個方面的發展目標。
  第三板塊,主要任務(第三至七部分)。以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推進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為主線,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氣象事業發展的五項主要任務:
  構建普惠精細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面向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打好“氣象+”賦能行動攻堅戰,強化民生氣象服務,科學應對氣候變化,提升氣象服務質量和效益。
  構建智慧精準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構建立體精密現代氣象觀測體系,發展數字智慧型、無縫隙全覆蓋的精準預報業務,打造以氣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方向,以智慧精細為特徵,以大數據云平台為載體的氣象服務體系。
  氣象助力辦好“三件大事”。緊緊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高質量推進2022年冬奧會籌辦工作,積極開展氣象服務,滿足河北高質量發展需求。
  構建開放協同的現代氣象創新體系。面向科技前沿、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瞄準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體制,建設高水平氣象人才隊伍,提高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構建規範有力的現代氣象支撐體系。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強氣象法治建設、加強行業管理和社會管理,統籌氣象事業協調發展為重點任務,構建規範有序氣象治理體系。
  第四板塊,保障措施(第八部分)。從加強組織領導、完善體制機制、擴大開放合作、強化評估監測等方面提出了確保規劃落地見效的保障措施。
  三、出台意義
  《規劃》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闡明了“十四五”時期全省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提出了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是我省開啟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是未來五年我省氣象發展的行動綱領,為助推新時代全面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