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

楚雄州人民政府於2022年7月11日印發楚雄州“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雄州“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7月11日
  • 發布單位:楚雄州人民政府
全文,解讀,

全文

第一章 規劃背景與發展基礎
第一節 規劃背景
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楚雄地處金沙江與元江兩大水系分水嶺上,境內多山,是以丘陵為主的地區,氣候多變,乾旱頻發,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同時也面臨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新情況。水利作為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必須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不斷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楚雄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當前,我州發展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與人民民眾對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需求相比,水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水利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位置,全面提高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和管理能力,實現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發展,更好支撐我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當前,我州經濟社會發展發生深刻變化,新發展格局正在加快構建,對水利發展布局產生了重大影響。“一帶一路”建設、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滇中一體化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意識更加強烈,對水利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舊的生產函式組合方式已經難以持續,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達到瓶頸,河湖生態環境問題長期積累凸顯,流域和區域水資源情勢動態演變,水旱災害、病險水庫等風險隱患依然突出,新階段水利發展直面嚴峻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努力實現供給予需求在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州水利發展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大規模建設了江河防洪、農田灌溉、城鄉供水等水利基礎設施,具備了由點向網、由分散向系統轉變的工程基礎;構建了水法規制度和水資源管理、河湖管理、工程管理的體制機制,具備了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規範化、法治化管理轉變的制度基礎;水利科技創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持續提升,具備了由傳統向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轉變的科技基礎。水利發展已經站到了新的起點,這就要求我們把發展著力點轉向提升發展質量,推動水利向形態更高級、基礎更牢固、保障更有力、功能更最佳化的階段演進。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州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深入推進州委、州政府的決策部署,加快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根據國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中共雲南省委關於制定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雲南省“十四五”興水潤滇工程規劃》《中共楚雄州委關於制定楚雄彝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楚雄彝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規劃要求,結合楚雄實際,特編制本規劃。
第二節 發展基礎
(一)基本情況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於滇中高原中部偏北,東靠昆明市,西接大理州,南連普洱市和玉溪市,北臨四川省攀枝花市和涼山州,西北隔金沙江與麗江市相望;地處金沙江與元江兩大水系分水嶺上,分水嶺以北為金沙江水系,以南為紅河水系。境內多山,山地面積占全州總面積的90%以上,盆地及江河沿岸的平壩所占面積不到10%,是一個以高中山和低山丘陵為主的地區,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壩”之稱。屬亞熱帶低緯高原季風氣候,蒸發旺盛,降水較雲南大部偏少,乾旱頻發,屬典型的滇中乾旱地區。全州多年平均降雨量879mm,為全省多年平均降雨1258mm的70%,全州水資源量61億立方米,僅占全省水資源量2140億立方米的2.9%。畝均水資源量為1201立方米/畝,不到全省畝均水量的1/2。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為16.5%。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州堅持興利除害生態並重、開發節約保護並舉、蓄引提並行,建設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截至2020年底,全州建成水利工程1.86萬件,其中水庫1129座:大(2)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27座、小(1)型水庫178座、小(2)型水庫923座。建成農村供水工程10308件,受益農村人口105萬。耕地有效灌溉面積177.04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72萬畝,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0.5136。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900平方公里,占全州土地面積的38.38%,受益民眾達138.69萬人。完成16條(段)中小河流治理任務。河(湖)長制工作從“有名”到“有實”轉變,全州有578條河流、1129座水庫、87座壩塘、140條渠道納入河(湖)長制管理。完成全州219條(段)4321公里河流管理範圍劃定工作。
(二)建設發展成效
“十三五”期間,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落實“十六字”治水思路,紮實推進水利各項工作,完成投資較規劃增加四成,圓滿完成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十三五”時期是我州水旱災害防禦成效最好、水利工程效益發揮最大、水資源監管最嚴、河湖生態改善最大、農村水利支撐保障最實、全面從嚴治黨力度最大的五年。在全州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全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和惠及民生福祉提供了堅實的水利支撐和保障。
堅持最佳化水資源配置,全力護航經濟社會發展。強化優質水資源供給,著力滿足人民民眾“喝好水”的美好生活需要。重大引調水工程建設強力推進。滇中引水工程楚雄段總長156公里,已全線開工,建設勢頭強勁。骨幹水源工程建設全面提速。續建的大姚紅豆樹、元謀壇罐窯、祿豐西河、武定仁和4座中型水庫和雙柏螃蟹沖等18座小(1)型水庫已全面完工開始投入使用;續建永仁直苴中型水庫正加快推進建設;新開工大姚桂花、南華小箐河、楚雄白衣河、雙柏白水河、元謀麻柳擴建5座中型水庫,楚雄響水箐等14座小(1)型水庫。新增水庫總庫容2.14億立方米,新增年供水量2.06億立方米。“十三五”期間,全州累計供應50億立方米生產生活用水。
堅持精準施策,全力打好水利脫貧攻堅戰。水利扶貧力度空前,充分發揮水利基礎性、先導性和保障性作用,精準施策。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加快完善貧困地區水利基礎設施。緊盯落實農村飲水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建成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1022件,惠及農村人口105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4萬人飲水安全全部達到脫貧攻堅標準,按現行標準解決了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5.6%,農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97.8%。解決所有脫貧摘帽的貧困縣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有序推進灌區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圓滿完成元謀大型灌區和蜻蛉河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推進8件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農業高效節水建設,完成元謀大型灌區丙間片11.4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項目。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升至0.5136。
堅持補強防洪抗旱短板,提升防洪抗旱安全保障能力。貫徹“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理念,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完善江河綜合防洪減災體系,持續開展災後水利薄弱環節建設,實施119.8公里河道治理,全面推進3座中型、204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成功應對了2016年“9•07”永仁萬馬河流域山洪災害、“9•17”元謀特大山洪土石流災害、“9•30”牟定強降雨洪澇災害,有效防禦了2018年“10•11”、“11•3”金沙江白格堰塞湖災害,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控制在0.4%。成功應對2019年、2020年的冬春夏連旱災害,投入抗旱人數50萬人次,解決38萬人、20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問題,乾旱災害年均損失率控制在0.15%。“十三五”期間,大中小型水庫無一垮壩,重要堤防無一決堤。
堅持節水優先,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落實以水而定、量水而行,著力推進從粗放用水向節約集約用水轉變。推進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州縣“三條紅線”指標體系,開展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制定實施《楚雄州“十三五”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施方案》。大力推進重點領域節水,2016年~2018年全州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6.05萬畝,完成全州622家公共機構節水型單位創建。初步形成農業節水減排綜合長效機制。姚安、大姚、元謀3縣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十三五”期間,全州最大年用水總量為10.41億立方米;萬元工業增長值用水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30.5%和30.9%。2016~2019年在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省級考核中連續3年為優秀(2018年未考核)。
堅持系統治理,持續改善河湖生態環境。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全面建立河(湖)長制,全州578條河流、1129座水庫、87座壩塘、140條渠道納入河(湖)長制管理,實現黨政領導擔任河(湖)長全覆蓋,各級河(湖)長累計巡河21.7萬人次;出台《楚雄州清水行動方案》、《楚雄州河湖“清四亂”行動方案》;實行“巡查員+保潔員+貧困戶”河湖管護模式,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聘用巡查員、河道巡查保潔員,落實了河湖管護責任,共聘請村(居)民小組巡查員6688名、河道巡查保潔員1337人、河(湖)長制社會 義務監督員767人;開展河湖“清四亂”鐵腕治理行動,共清理河道1425公里,清理垃圾1.24萬噸,拆除違章建築物1217平方米。2017~2020年全省河(湖)長制工作考核連續4年為優秀。實施坡耕地小流域、重點小流域、清潔型小流域的治理等工作,完成防治水土流失面積2580平方公里。落實《楚雄州水源地保護攻堅戰實施方案》,推進水源地安全達標建設。青山嘴水庫、蜻蛉湖成功入選第十八批國家水利風景區。
堅持改革創新,切實提高水利行業監管能力。縱深推進水利“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探索向基層下放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持續最佳化行政審批工作流程,推進水利建設工程領域改革,加強“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創新監管工作方式,全面提升政務服務質量。紮實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出台《楚雄州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在改革項目區建立健全了初始水權分配機制、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社會資本參與機制、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民眾全程參與機制、工程管護機制;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面積84.82萬畝,取得了“四省、兩增、三提高、四促進”的明顯成效,農業供水水價由0.06~0.08元/立方米調整為0.10~0.60元/立方米;完善價格機制和建管運營體制,元謀縣採用PPP模式建設11.4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姚安縣引入社會資本建設7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元謀縣、姚安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經驗先後入選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典型案例”。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明晰30.45萬件小型水利工程產權,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創新水利投融資機制,開展社會資本參與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營試點。PPP試點項目共籌集項目資金15.6億元。與企業組建項目前期公司籌集小石門水庫、滇中引水工程楚雄州二期工程項目前期費2804萬元。依法治水管理邁出堅實步伐,出台《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龍川江保護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全面開展小水電清理整改,整改類47座已安裝生態流量監測設施,立即退出類12座已全部完成退出。水利科技取得顯著成效,青山嘴水庫成為我省首件同獲“魯班獎”、“大禹獎”的水利工程。水利公共服務能力大幅提升,水利行政審批事項精簡為9項,審批時間精簡至10個工作日。構建水利建設市場主體信息管理平台,加強對水利建設市場主體的市場監管,完善水利建設市場主體業績備案管理制度。“十三五”期間,在連年乾旱、水資源分配緊張的情勢下,沒有發生因水事糾紛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在全州大規模、高強度水利建設進程中,沒有發生質量事故和安全生產事故。
“十三五”期間,我州千方百計加大水利投入,努力爭取中央、省級投資,不斷創新投融資方式,水利投資屢創新高,投資規模、建設規模、爭取中央、省級投資規模位居全省前列。5年累計完成投資327.76億元,是“十三五”規劃投資234.95億元的1.4倍,是“十二五”水利投資143.66億元的2.3倍。13項水務發展主要指標全部完成,目標任務總體完成情況良好,大部分指標超額完成。
第三節 存在問題
對照省委、省政府賦予楚雄的定位、目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及人民民眾對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和水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求,對標省內外水利發展先進州市,我州水利工作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短板。
水資源調配能力與高保障供水需求不協調,水資源供給矛盾依然突出。我州水資源承載力空間分布與生產布局不協調,水資源調配能力有待提高,應對枯水年、突發水污染事件和抵禦連續乾旱的能力不強。楚中、楚東、楚西地區,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問題較為突出。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國際公認的人均水資源量緊張值(1700立方米)八成;城市供水水源以中小型水庫為主,當地水庫調蓄能力和戰略備用水源建設不足,城鄉供水水源互聯互備體系尚未形成,與高要求的應急供水能力尚有差距;部分水庫淤積嚴重、難以發揮效益。楚南、楚北地區,尤其是山區工程性缺水亟待解決,存在季節性缺水問題;乾熱河谷區,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區域性乾旱頻發,部分河流水質污染嚴重,水質性缺水突出,供需矛盾日益顯著。節水意識不強、用水粗放、節水保障激勵機制不足,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為76立方米、25立方米,農業灌溉畝均用水427立方米,用水效率與省內外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防洪抗旱能力與高標準防洪抗旱體系要求不協調,水旱災害風險依然是最大威脅。流域性大洪水、局部強降雨、山洪、城市內澇、區域乾旱等災害時有發生,面臨嚴峻的水旱災害威脅。全州主要江河堤防整體達標率不高,超標準洪水防禦工程體系尚不完善,人工排洪通道未系統建設。縣級以上城區防洪達標率僅30%;縣級主要城區部分堤防的防洪標準僅達到10年一遇,與20年一遇防洪標準仍有差距。城市排澇標準不高,淹不起、淹不得的問題日益突顯。全州3000平方公里以上江河主要支流治理進展緩慢,中小河流有治理需求的達600公里以上,100餘座水庫、水閘安全隱患多,急需除險加固。山洪溝治理急需加快,群測群防體系尚不健全。大面積區域性和連續性乾旱頻發,低熱河谷區、分水嶺地區和邊遠山區缺水嚴重,全州為滇中重度乾旱易發區,平均5年即出現連續性大面積乾旱或3年出現季節性大面積區域性乾旱。水文監測、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監控、山洪、乾旱災害預警預報系統等非工程措施建設尚不完善,與智慧型高效的水旱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尚有差距。
農村水利發展與鄉村振興總要求不協調,農村水利基礎仍存在明顯短板。全州農田有效灌溉率僅35.3%,將近2/3的耕地缺乏有效灌溉條件。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僅0.5136,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565。灌區工程現代化改造處於起步階段,農業節水水平有待提高。規模化農村供水還需加強。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設標準低。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作相對滯後,水環境問題較為突出。農村地區生態空間管控意識不強,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保護力度不足。農村水利工程設施管護責任未有效落實。
河湖水生態環境與人民高品質生活需求不協調,維護健康河湖任務艱巨。地表水國控斷面達到或優於Ⅲ類的占比2/3。全州大部分工業廢污水排放量集中在楚中楚雄高新區、楚東祿武產業新區;龍川江小天城段、西觀橋段、綠汁江水文站段水污染仍然存在,加上污水收集與處理設施建設滯後,雨污分流不完善,水體環境容量嚴重不足;楚西蜻蛉河王家橋段、楚東菜園河、北甸河,生態用水被擠占,加上受乾旱影響出現河道斷流、水質下降、水生態環境惡化,“微容量、重負荷”問題突出。全州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約95%。部分飲用水水源存在個別時段溶解氧、總磷超標。重點監測的水庫多數存在總氮超標的現象,存在富營養化的風險。河湖水生態空間被擠占現象突出,存在違法侵占水域和岸線問題。山區性河流生態基流保證率有待提高,壩區河網水體流動性差。水土流失面積6319平方公里,占全州土地面積的22%,楚南、楚北山區局部水土流失危害較為嚴重,水土保持動態監測有待完善。河湖水生態修復治理不夠系統,缺乏多部門協同。綠水青山生態價值轉換通道還需進一步打通。
水利行業強監管、改革創新與高效能水治理能力要求不協調,實現水利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任重道遠。強監管基礎較薄弱,監測感知體系有待健全,水利工程數位化體系建設有待推進。水利行業強監管智慧管控、自動控制手段亟待建立。流域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統籌調度體系尚未健全。水文服務基層、服務民生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法治水利與執法能力建設仍需不斷加強,水價改革總體進展緩慢,水權市場不活躍和水市場發育不足。水利投融資機制有待不斷完善和創新。水利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水利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等制約了水利科技服務水利現代化建設。 第二章 面臨形勢與發展機遇
第一節 面臨形勢
隨著楚雄州經濟發展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新老水問題越來越突出,錯綜複雜的因素加劇水安全的風險。“十四五”時期需防範水安全領域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築牢水安全網。
供水安全。楚雄州正常來水年份缺水率20%以上,預計未來全州用水總量特別是城鄉工業、農業、生活、生態用水將進一步增長,2030年前後可能到峰值,供水總量不足的矛盾仍存在,結構性、區域性、水質性缺水問題凸顯。同時,鄉鎮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合格率偏低,飲用水水質風險較大。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要解決能否方便地喝上水的問題,而且還要解決能否喝上穩定優質水的問題。
防洪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防汛救災關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關係糧食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國家安全。特殊的州情水情,決定著楚雄州洪澇災害多發頻發,洪澇災害始終是心腹大患,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警惕。隨著楚雄州經濟成長、財富集聚,洪澇災害風險加大。龍川江流域下游及主要支流勐崗河、蜻蛉河地區人口密集,為楚雄州經濟核心區域,易受流域性洪水等威脅;西南部哀牢山一帶(包括南華兔街、雙柏鄂嘉、楚雄西舍路及馬龍河流域地區)、北部萬馬河流域一帶(大姚曇華、白草嶺等地)、東部武定(己衣)、祿豐(中村)、雙柏(白竹山)一帶等地區易受強降雨、山洪地質災害等威脅,一旦遭受嚴重損失,會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較大影響。
生態安全。當前楚雄州水生態環境狀況持續改善,出現穩中向好的趨勢,但治理和保護成效並不穩固,龍川江南華城區段、楚雄城區段、綠汁江祿豐董戶村段等流經重要城鎮河段水污染仍然存在,蜻蛉河、菜園河、北甸河水污染依然較重。一些地區經濟社會用水擠占河湖生態水量,近1/4國土面積存在不同程度水土流失,河湖水域、濕地等生態空間萎縮,水生態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糧食安全。“十三五”期間楚雄州糧食生產已連續5年實現穩定增產,連續5年超125萬噸。但糧食安全保障的基礎並不牢固,持續增產的難度進一步加大,保障糧食供求平衡的壓力絲毫沒有減輕。2020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68.3萬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28.9萬畝,全州有效灌溉面積177.04萬畝,全州耕地面積501.31萬畝。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在影響糧食生產的要素中水的增產效用最為突出,灌溉耕地的糧食產量通常是非灌溉耕地的2~4倍,實現糧食穩產、增產,關鍵在於水。目前,楚雄州農田水利仍然薄弱,全州近2/3以上耕地望天收,缺少有效灌排條件,現有灌區存在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減等問題。
第二節 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立足建設滇中崛起增長極、現代農業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發展定位,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積極對接“滇中崛起、延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的區域發展布局,著力構建“兩核、三群、四帶、多點、一體、兩屏”的生產力空間布局,全州水利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
(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水利發展指明新方向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確定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擘畫了未來五年我國水利發展的宏偉藍圖。
經濟發展方面,基於水利保障發展、拉動投資的作用,要求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明確實施國家水網等重大工程,推進重大引調水、防洪減災等重大項目。
鄉村建設方面,基於水利助力農業、振興鄉村的作用,要求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生態環境方面,基於水利改善環境、穩定生態的作用,要求實施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推進用水權市場化交易,強化河(湖)長制。
統籌發展和安全方面,基於水利調蓄雨洪、防災減災的作用,要求提升洪澇乾旱等自然災害防禦工程標準,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推進堤防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並將水利基礎設施安全納入國家經濟安全。
(二)新時期治水思路對水利工作提出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水工作的重要論述是新時代治水的根本遵循。明確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對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做出重要部署,發出了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圍繞推進防洪保全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目標,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綜合保障能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綜合施策,努力讓河流秀水長清。
(三)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明確了水利工作的主題
水利部“三對標、一規劃”專項行動明確了新階段水利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水利工作的主題。對表對標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水利發展亦進入新發展階段,而新階段水利工作的主題就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要重點抓好六條實施路徑。一要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進一步最佳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二要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構建國家水網。三要復甦河湖生態環境,加強河湖生態保護治理,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四要推進智慧水利建設,構建數字孿生流域,開展智慧化模擬,加快構建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智慧水利體系。五要建立健全節水制度政策,全面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安全利用水平。六要強化體制機製法治管理,不斷提升水利治理能力和水平。
(四)新時代雲南發展定位對水利工作賦予新使命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全面開創雲南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對水利改革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加快推進現代水網基礎設施建設,以基本消除雲南工程性缺水瓶頸,基本消除區域性、大面積乾旱為目標,大力實施“興水潤滇”工程,提升全省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禦能力。
(五)新時代楚雄發展定位對水利工作賦予新使命
省委省政府楚雄現場辦公會,明確了我州今後一個時期的奮鬥目標、發展定位、工作重點和實現路徑。主動服務和融入“滇中崛起、延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的區域發展布局,深入貫徹落實好努力建設成為“滇中崛起增長極、現代農業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這一發展定位,對水利改革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建設以“五大樞紐”為重點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即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強力強勢推進“兩新一重”項目,下大力氣做強做暢國際大通道,下大力氣鞏固提升國際大通道楚雄“五大樞紐”地位,下大力氣織密織暢綜合交通網、水網、能源網、數據網、商貿物流網,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慧型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鞏固提升水利樞紐地位,實施“興水潤楚”三年行動,建設一批水源工程、連通工程、灌區工程、飲水工程,推進滇中引水、小石門水庫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建成點線面結合的資源水網、民生水網、生態水網。
第三章 總體要求與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州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重要論述、“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圍繞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部署,緊緊抓住“兩新一重”等重大機遇,主動服務和融入“滇中崛起、延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的區域發展布局。緊緊圍繞滇中崛起增長極、現代農業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發展定位,深入推進州委、州政府“鞏固提升水利樞紐地位,實施‘興水潤楚’行動”等重大決策部署,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總體目標,基本解決工程性缺水瓶頸,基本消除區域性、大面積乾旱,加快推進現代水網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堅持水安全風險防控底線、水資源承載力剛性約束上限、水生態保護控制紅線,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保障民生。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人民共享,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解決民眾最關心的飲水、防洪、生態環境等問題,提升水安全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節水優先、高效利用。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把節水作為解決我州區域性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舉措,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建設節水型社會,形成節水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不斷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空間均衡、協同發展。堅持新發展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約束和規範各類水事行為,最佳化水資源配置,促進人口經濟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相均衡。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業,促進人口經濟與水資源水生態環境相均衡。堅持發展和保護內在統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促進城鄉水安全保障能力協同發展。
系統治理、綜合施策。堅持新時期系統治水觀,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以流域為單元,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鄉村,加強綜合治理,著力構建流域健康水循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預防為主,風險防控。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從注重事後處置向風險防控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降低安全風險轉變,建立健全水安全風險防控機制,提高防範化解水安全風險的能力。
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水利重點領域改革,完善水治理體制,發揮水利科技支撐作用,增強水利發展動力和活力。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二〇二五年,全面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水利基礎設施網路更加完善,水治理體系和水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穩步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構建水資源保障網、防洪保全網、幸福河湖網和智慧水利網,鞏固提升農村居民飲用水標準、加強美麗河湖建設等水利任務,初步實現洪旱無虞、飲水放心、用水便捷、親水宜居的水安全保障體系,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水平顯著提高。
供水目標。開源節流並重,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河湖水系連通性逐步提高,已建水源工程效益充分發揮,水資源調配能力增強,基本形成水資源合理配置格局。經濟社會發展供需水矛盾明顯改善,基本形成與農業產業化、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相適應的城鄉供水安全網。全州用水總量控制在16.58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6%,主要跨市縣河流水量分配基本完成。新增蓄水庫容1.5億立方米,引江水和當地地表水得到充分利用,水利設施新增供水能力2.6億立方米,人均供水能力提高到450立方米,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8%,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8%,農田有效灌溉率45%,供水安全係數達到1.3,多水源聯合調度的供水網路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鄉應急供水能力不斷增強。
防洪目標。重點城鎮和經濟區防洪能力明顯提高,龍川江、勐果河、漁泡江、禮社江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蜻蛉河、勐崗河、綠汁江、馬龍河等流域的中小河流和山洪災害防禦能力進一步提高,現有病險水庫安全隱患全面消除。洪水乾旱監測、預報、預警、調度體系進一步完善,重大水安全事件風險防範化解能力進一步增強。楚雄市城市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縣級城市防洪標準基本達到20年一遇,各類產業園區達到規定的防洪標準;5級及以上江河堤防達標率提高到70%。
生態目標。堅守水生態環境底線,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確保水質水量有保障、河湖水域不萎縮、生態功能不衰減、水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打造山青、水淨、河暢、湖美、岸綠的美好家園。河湖管理範圍劃定全面完成,涉水空間管控制度基本建立,主要河湖水域岸線得到有效管理,管控能力顯著增強;河湖生態流量保障體系基本建立,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達到90%;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保持率達到80%,江河湖庫水源涵養能力明顯提升,江河湖泊水質持續向好。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取得新成效,水美鄉村建設有序推進。
水利改革管理目標。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就,水權水價水市場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運營的多種模式改革創新全面開花,良性運行機制基本形成。水法規體系和水利規劃體系進一步完善。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步建立,河湖水域空間用途管制逐步落實。水利科技創新能力及人才隊伍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保障水利事業健康發展。
涉水事務監管目標。水旱災害、水文水資源、河湖生態、水土流失等監測預警體系基本建立,水利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河(湖)長制深入推進,主要河湖水域岸線得到有效管控,建成美麗河湖100條(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建立健全,水資源節約、開發、利用、保護、配置、調度等各環節的監管進一步加強。水工程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和管理智慧型化水平明顯提升,基本實現大中型水利工程安全監測全覆蓋,水工程安全風險防控能力明顯提升。水權水價水市場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政府主導、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水利投融資機制進一步完善。水文化建設取得新成效。水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明顯增強。
展望二〇三五年,建成洪旱無虞、飲水放心、用水便捷、親水宜居的水安全保障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基本實現高水平水利現代化。水資源保障形成新格局,州域互聯互通、互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體系基本建成,分質供水全面推行,糧食安全需水足額保障;防洪保全達到新高度,防洪排澇標準和水旱災害防禦能力達到省內領先水平;水生態環境開創新境界,河湖幸福指數全省領先,人與自然和諧的全域幸福河湖;智慧水利邁上新台階,水利對象互聯協同感知、信息資源全面共享、網路安全保障有力,現代化水利業務管理和套用場景全面形成,水利高質量發展動力強勁。
第四章 總體布局
楚雄州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壩”的特點,境內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五江六河”聚集全州主要人口和經濟總量。其中,金沙江、龍川江、蜻蛉河、漁泡江、綠汁江流域人口占全州近80%,創造經濟總量占全州近90%,在我州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力布局中處於特別重要的位置;剩餘的人口主要分布在禮社江、萬馬河、勐果河、馬龍河、沙甸河、勐崗河流域縣城或山區集鎮。
為主動服務和融入“滇中崛起、沿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的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水安全保障布局緊緊圍繞滇中崛起增長極、現代農業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發展定位,著力構建“兩核、三群、四帶、多點、一體、兩屏”的生產力空間布局,按“五江六河”(金沙江、禮社江、龍川江、漁泡江、綠汁江,蜻蛉河、萬馬河、勐果河、勐崗河、馬龍河、沙甸河)來分水資源匱乏經濟聚集區、水資源豐沛邊遠山區、乾熱河谷生態脆弱區統籌水安全保障布局,以國家水網工程規劃布局為總綱,以推進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為重點,加快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路,完善跨流域、跨區域調配水工程體系,加快區域骨幹河道治理,著力推進楚雄水網建設,全面提升區域水安全保障能力。突出供水、防洪、生態安全,豐富“五江六河”融合功能,充分考慮沿江沿河安全帶、生態帶、產業帶、交通帶等共建共享,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提升防洪能力,強化水生態保護修復,築牢沿江沿河供水、防洪、生態安全螢幕障,拓展沿江沿河經濟社會發展新空間。加快推進水利樞紐建設,以江河水係為基礎,輸水工程為通道、控制性調蓄工程為節點、智慧化調控為手段,系統構建供水保障網、防洪保全網、幸福河湖網和智慧水利網,形成供水動脈、防洪通道、生態格局、智慧網路。
第一節 水資源匱乏經濟聚集區
包括龍川江、綠汁江、蜻蛉河等流域的53個鄉鎮,國土面積、總人口、地區生產總值、糧食產量分別占全州的50%、70%、83%、66%,人均水資源量1310立方米,人均供水能力393立方米,是楚雄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區。該區域主要水問題是資源性、水質性、工程性缺水並存,水資源開發水平較高,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部分河流生態水量不足,水生態環境問題複雜。水安全保障布局是圍繞“兩核(楚雄高新區楚南產業發展核、祿武產業發展核)、三群(楚中城市群、楚東城市群、楚北城市群)、四帶(昆楚經濟帶、武易經濟帶、永武經濟帶、永雙經濟帶)”的要求,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促進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最佳化該區域水資源配置格局,增加外調水量,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關係,完善多源聯調的水資源配置體系;提高水資源供給和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加強節水型灌區建設,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復甦河湖生態環境,以提升水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實施一批水源工程、江河湖庫連通工程、引調水工程。抓緊推進小石門水庫、九龍甸水庫擴建、東河水庫擴建、滇中引水工程楚雄州二期工程、楚雄市城市水資源配置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開展蜻蛉河、元謀2個大型灌區續建和現代化改造,新建永仁、綠汁江2個大型灌區,加快實施中型灌區建設,推進一批中小型骨幹水源工程,推進青山嘴水庫生態綜合整治和修復,實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工程。
第二節 水資源豐沛邊遠山區
包括禮社江、漁泡江、綠汁江、勐崗河、勐果河、馬龍河、萬馬河等流域的34個鄉鎮,國土面積、總人口、地區生產總值、糧食產量分別占全州的31%、20%、12%、23%,人均水資源量達4782立方米,人均供水能力348立方米,是楚雄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欠發展區,該區域主要水問題是水資源豐沛但開發水平低,農村水利設施薄弱,農村飲水城鄉差距大,水土流失嚴重,山洪災害頻發。水安全保障布局是圍繞“多點(多點支撐)、一體(一體發展)”要求,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促進人水和諧發展。最佳化該區域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大開發流域水資源;推進城鄉一體化、農村規模化供水,保障農村供水安全;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完善防洪抗旱災害防禦體系,加大山洪災害防治和乾旱災害防禦,為鄉村振興提供水利支撐。重點建設白衣河、馬龍河等一批骨幹水源工程和跨流域引調水工程;實施10縣(市)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健全農村供水保障體系;實施一批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快實施山洪溝治理工程和山區骨幹中小型抗旱水源工程。
第三節 乾熱河谷生態脆弱區
包括金沙江、綠汁江、禮社江等沿岸區域的16個鄉鎮,國土面積、總人口、地區生產總值、糧食產量分別占全州的19%、10%、5%、11%,人均水資源量4369立方米,人均供水能力238立方米,是楚雄州生態文明建設的薄弱區,該區域主要水問題是氣候炎熱少雨,降雨時空不均衡,蒸發量大,水資源開發利用困難,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季節性、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區域性乾旱頻發。水安全保障布局是圍繞“兩屏(北部烏蒙山和百草嶺生態屏障、南部哀牢山生態屏障)”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劃定落實河湖空間保護範圍,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空間分區分類管控,實施河湖空間帶修復,打造沿江沿河沿湖綠色生態廊道。嚴格控制河湖排污行為,核定河湖水體對污染物的承載能力,倒逼岸上各類污染源治理。加強河湖生態保護治理,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配置,遵循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原則,“引水上山”築牢生活生產生態“水屏障”,建設沿江綠色經濟走廊,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乾熱河谷地區經濟社會跨越發展。重點是持續推進金沙江、禮社江水土流失和小流域綜合治理,抓好龍川江元謀段等生態修復與治理,實施觀音岩、烏東德大型水電站(楚雄州)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建設一批抗旱水源工程,合理開發乾熱河谷區。第五章 強化節約最佳化配置,保障供水安全
堅持節水優先,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合理配置水資源,按照“先節水、挖潛力、優配置、強備用”的思路,加快重大水源和水資源配置骨幹工程建設,加強常規水源與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構建節約高效、互濟聯調的供水保障網,全面提升城鄉供水安全能力。
第一節 全面實施國家節水行動
深入推進國家節水行動,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產、以水定人,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健全政府引導、市場調節、社會協同的節水工作機制,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產業結構、人口規模,長期深入做好節水工作,大力推進農業、工業、城鎮等領域節水。
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強化節水約束性指標管理,健全龍川江、綠汁江、蜻蛉河等河流主要控制斷面基本生態流量、區域流域水量分配、主要領域用水定額等水資源剛性約束指標體系,嚴格實行區域流域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強化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全面推行建設項目節水評價制度,嚴格水資源用途管制,在水資源緊缺和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地區,壓減高耗水產業規模,發展節水型產業。完善水資源監督考核制度,依託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取用水計量監測,加強重點用水戶監管,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取用水監管能力。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可用水量的地方,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對取用水總量接近用水量的地方,限制審批新增取水。
強化農業節水增效。根據水資源條件,推進適水種植,建立節水型農業種植模式。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力度,開展蜻蛉河大型灌區、元謀大型灌區及一批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建設節水灌溉骨幹工程,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推行噴灌、微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健全完善灌區量水測水設施,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2。
推進工業節水減排。嚴控高耗水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採用差別水價以及樹立節水標桿等措施,推動高耗水企業加強廢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在鋼鐵、單晶矽、化工等高耗水行業建成一批節水型企業。引導工業企業推廣套用高效冷卻、洗滌、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產工藝替代等節水工藝和技術,加大工業節水改造力度。推行企業和園區水循環梯級利用。
加強城鎮節水降損。積極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推廣海綿城市建設模式,新建小區、城市道路、公共綠地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集蓄利用設施,構建城鎮高效水系統。鼓勵非常規水源利用工程,加快污水再生利用,強化中水回用。實施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開展管網獨立分區計量管理。深入推進公共領域節水,強化公共用水和自建設施供水計畫管理,加大城市園林綠化節水灌溉設施建設改造,城市市政公共設施節水型器具推廣率達到100%。
健全節水機制完善節水監管機制,強化各級政府主體責任,逐級建立目標責任制,推動將節水主要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建立節水激勵機制,完善節水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強節水宣傳教育,向全民普及節水知識,強化節水教育培訓,充分發揮節水載體的節水示範引領作用。
第二節 增強水資源調蓄能力
圍繞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和重大戰略布局,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原則,統籌配置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充分挖掘現有工程供水潛力,適度超前、提速規劃建設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骨幹水源工程,系統提升資源化利用能力。最佳化水庫空間布局,新建、擴建一批供水水庫。加快推進小石門水庫、九龍甸水庫擴建等大型水庫建設,加快建設直苴水庫、小箐河水庫、桂花水庫等一批在建中型水庫,加快推進定遠河、羅申河、馬龍河等一批中型水庫,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小型水庫,著力提高水資源調蓄能力。開展洋派水庫中型水庫恢復正常蓄水位項目。充分挖掘水庫水源潛力,通過科學配置和最佳化調度,發揮各類水源調節互補的作用。建立完善水庫後汛期運行水位動態調控制度,科學利用雨洪資源。提高全州水資源調蓄能力和城鄉供水、農田灌溉保證率,有效緩解工程性缺水突出的問題,增強供水保障能力。
第三節 最佳化區域水資源配置
強化流域與區域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引水、連通、增效、提水並舉,構建東西聯通、江庫聯調、區域聯網的一體化供水格局。創造條件積極開展以滇中引水為重點的跨流域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滇中引水工程楚雄州二期工程。最佳化全州各區域之間、乾支流之間、流域之間關鍵性水系連通,加快推進漁泡江河庫連通工程岔河引水項目、麻柳水庫至丙令水庫連通等一批工程。加快推進水庫清淤工作,充分發揮現有水源的供水能力。推進大中型水電站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有序實施烏東德、觀音岩水電站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作為支流水利工程的有效補充,推進流域統籌配置水資源。
第四節 加快應急備用水源建設
考慮氣候變化引起的特大幹旱、連續乾旱的影響,對水源單一、供水水量緊張、應對突發事件能力不足的縣級以上城市,在現有供水水源挖潛改造的基礎上,統籌考慮在建和規划水源,合理確定城市應急備用水源方案。推動縣級以上城市實現雙水源、多水源供水。統籌推進河道型、水庫型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和水源互聯互備,提升各縣(市)應急供水保障能力,有效應對突發污染事故和特殊乾旱等供水安全風險。新建以鄉鎮和農村供水、灌溉為主要功能的小型水庫工程,配套機井工程與引、調、提水工程,因地制宜建設鄉鎮、農村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加強抗旱水源統一管理和調度,確保供水安全和糧食安全。
第六章 夯實農村水利基礎,助推鄉村振興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按照“強基礎、全覆蓋、抓升級、促融合”的思路,加強農村供水、灌區建設及改造、山區小水網建設等,系統推進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供水保障和灌排能力,改善農村水系面貌和人居環境,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一節 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
聚焦民生改善,最佳化農村供水工程布局。鞏固拓展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城鄉供水一體化為發展方向,以區域規模化供水為主體,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依託區內在建和擬建的跨區域調水工程、水庫工程等,進一步最佳化供水工程水源布局,健全農村供水工程體系,全面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提升飲水安全保障水平。對現狀水源不穩定的農村供水工程,採取節水、建設水源工程或實施管網延伸等措施,最大程度緩解因旱應急送水問題。採取建設水源工程、引調水或提水工程等措施,全力提升單純依靠水窖供水和依靠水窖輔助供水人口的飲水安全保障水平。
鞏固拓展農村飲水脫貧攻堅成果。對現有水源有保障的,採取老舊管網改造、配套淨化消毒設施、加強水源地保護等提升措施,補齊農村供水工程短板,鞏固拓展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成果。
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市供水管網向農村延伸,最佳化水網、水廠、入戶管網工程布局,注重發揮規模效益,全面提升農村供水質量。
第二節 推進灌區建設及現代化改造工程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按照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要求,以楚東、楚中、楚北、楚西地區為重點推進農業節水,進一步最佳化重構鄉村生態、生產空間格局,有效支撐國家糧食安全、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種子基地等為重點,與改善農村飲水條件、鄉村產業振興、改善生態環境、美麗鄉村建設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結合,加快推進永仁、綠汁江大型灌區建設,因地制宜新建一批節水型、生態型現代中型灌區,提高糧食產能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圍繞“設施完善、節水高效、管理科學、保障有力”的現代化灌區目標,加快推進已建蜻蛉河大型灌區、元謀大型灌區和其它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加強保障灌溉用水需求,助推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定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灌溉試驗站和農業用水計量設施以及取用水計量監控,逐步提高農業用水計量率。
第三節 加快山區小水網建設
以改善農村基本生活條件和保障糧食安全為目標,以乾旱易發區、糧食主產區等為重點,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小型水源工程、連通工程。通過科學配置和最佳化調度,發揮各類水源調節互補的抗旱作用。在光熱條件充足的山區、乾熱河谷區,建設一批光伏提水工程。在地下水條件較好的地區,建設一批水源穩定可靠的抗旱應急備用井。在人口相對分散的地區以水窖、水池、塘壩等為重點,提高雨水積蓄能力。在人口相對集中的集鎮,建設一批保障率相對較高的小(2)型及以上規模水庫,解決乾旱期民眾生活生產用水問題。
第七章 實施防洪提升工程,築牢防洪屏障
貫徹“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理念,按照“固骨幹、強弱項、消隱患、優調度”的思路,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影響和防洪保護對象的變化,統籌實施防洪提升工程,強化流域防洪調度及風險防控,構建更高標準的防洪安全網,整體提升洪澇災害防禦能力,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第一節 提升應對極端天氣下水災害風險的能力
完善城市防控極端天氣水災害的體系機制,加強城市外圍排水骨幹河道、泵站、水閘等水利排澇設施建設,採取城市暗渠復明等措施,推進城市防洪排澇系統建設,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完善城市暴雨洪澇預警和應急回響機制。科學調度流域骨幹水利工程,實行病險水庫汛期空庫運行,提前轉移出險水庫下游影響區人員。推廣洪水風險圖社會化套用,預置搶險力量,落實避災場所和轉移路線,堅決避免重大人員傷亡及重大經濟損失。
第二節 強化防洪薄弱環節建設
繼續實施中小河流治理。按照整流域推進、整河流治理的原則,分階段實施中小河流治理,優先解決城鎮河段防洪不達標、近年洪澇災害頻發、河堤損毀嚴重等問題。全面完成納入國家規劃的3000平方公里以上江河主要支流治理,繼續實施全州中小河流二期治理,適時開展中小河流三期治理,逐步實現中小河流治理全覆蓋。
完善山洪災害防治體系。繼續推進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和重點山洪溝治理工程,進一步提升山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最佳化自動監測站網布局,擴大預警預報信息覆蓋面,加強監測預警平台集約化套用。指導開展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成效,減輕山洪災害損失。
第三節 逐步消除防洪安全隱患
堅持以防為主,定期開展水庫、水閘等工程設施隱患排查和安全鑑定,健全水利工程隱患排查常態化工作機制。對病險程度較高、防洪任務較重的水庫,抓緊實施除險加固,完成以往已實施除險加固的小型水庫遺留問題的處理。實施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攻堅行動,全面完成現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推進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建立健全水庫(水閘)常態化除險加固和運行管護機制。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應同步完成水庫雨水情測報、大壩安全監測設施建設,健全水庫安全運行監測系統。落實病險水利工程安全度汛措施,有效防範汛期水利工程安全事故發生。對年久失修、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或嚴重影響生態安全的水利工程,按有關規定科學開展降等報廢工作。
第四節 強化水旱災害防禦工作
提升指揮調度體系,強化行政首長負責制,加強部門協同,完善指揮決策支撐系統,及時精準發布預警信息。建立流域聯合防洪調度機制,編制流域水庫群調度方案。全面開展水旱災害風險普查和風險等級劃分,加強普查成果運用。完善水文站網與防汛非工程措施,加快信息化、自動化、智慧型化建設,建立流域洪水一體化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完善防汛預案,強化預案演練,做好江河流域、各類水工程防洪調度。充實搶險救援物資隊伍。加強災害防治宣傳教育,增強風險防範意識。
第八章 加強河湖生態修復,維護河湖健康
以滿足人民民眾對宜居水環境、健康水生態的要求為目標,按照“重保護、促修復、保好水、治差水”的思路,通過強化河(湖)長制,保障河湖基本生態用水量,持續實施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工程,推動重要河流湖泊生態保護與修復,擴大優質水生態產品供給,構建幸福河湖網,為美麗楚雄建設奠定基礎。
第一節 強化河(湖)長制
全力推動河長制湖長制從“有名”“有實”向“有能”“有效”轉變,堅決打好“河湖革命”攻堅戰,以完備的河湖名錄、明晰的河(湖)長責任、系統的政策制度、科學的河湖治理、現代的技術支撐 5 大體系為統領,深入實施“一河(湖)一策”管理保護方案,突出抓好水資源管理、河道采砂管理、河湖“清四亂”、水土保持、小水電清理及生態流量監督,水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監管、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沿岸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黑臭水體治理、長江流域禁捕禁漁、水源涵養區保護、河道岸線管理保護。積極開展河湖健康評價工作,逐步建立河湖健康檔案,進行“一河(湖)一策”方案滾動修編,推動河湖系統治理。完善河(湖)長制信息管理系統,加強與各縣(市)河(湖)長制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充實完善河湖管理範圍劃定和岸線保護利用規劃成果、“一河(湖)一策”方案,逐步實現數位化、智慧化、精細化。豐富完善“四亂”問題監管手段,充分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APP等,提高河湖管理信息化水平。
第二節 保障河湖生態流量
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合理確定龍川江、禮社江、漁泡江、綠汁江、蜻蛉河等重點河湖生態流量,制定並實施全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方案,保障河湖基本生態用水量。完善生態流量調度與監管機制,制定河湖生態流量確定技術指引,研究出台河湖生態流量管理辦法,改善水工程生態流量泄放條件。建立健全生態流量監測體系,加強河湖生態調度,適時適度實施流域性、區域性生態補水,改善楚中、楚北等地區的河湖生態狀況。全面推進小水電清理整改,有序退出涉及自然保護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和嚴重影響防洪安全的違規小水電站。逐步落實小水電工程生態流量泄放措施。加快推進小水電綠色轉型升級,建設小水電綠色發展示範區。
第三節 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加強對森林植被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的管護和培育,重點突出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重要生態功能區、重要水源地、金沙江生態屏障區以及重要河流兩岸的水土流失預防保護和空間管控,實施沿江、沿庫、沿路、沿城水土保持。嚴格落實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依法有效強化人為水土流失監管。強化重要江河源頭區和重要水源地範圍的水土流失預防。在水土流失嚴重區域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在坡耕地相對集中和侵蝕溝相對密集的區域加強坡耕地綜合整治,在重要水源地上游開展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加快乾熱河谷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進度,加強楚南、楚北高山峽谷區水源涵養區治理,推進水源地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把水土流失治理與流域水環境整治、生態旅遊、農村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有機銜接。
第四節 實施河庫水生態保護與修復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流域生態保護,強化江河源頭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生態敏感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主要江河水源涵養。開展洋派水庫水生態綜合整治與修復,繼續推進青山嘴水庫水生態綜合整治與修復,推進龍川江、蜻蛉河中下游生態修復。因地制宜實施河湖水系連通,恢復區域水動力條件,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針對不同水源類型,結合河湖生態治理修復,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構建布局合理、生態良好、引排自如、循環通暢、蓄泄兼籌、豐枯調劑,多源互補、調控自如的江河庫生態水網,打造綠色生態廊道,保護和恢復河湖生態功能。
第五節 開展水美鄉村建設
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針對農村水系存在的淤塞萎縮、水污染嚴重、水生態惡化等突出問題,以河流為脈絡,以村莊為節點,通過水系連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養和河湖管護等多項措施,開展農村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提高防洪排澇標準,改善水生態環境、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縣域綜合治水示範樣板,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美鄉村,不斷增強農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第九章 建設智慧水利網,提升發展質量
按照“數位化、智慧化”的要求,加快水利業務工作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加強水安全感知能力建設,全面提升我州水利行業網路安全防護、整合共享、決策分析、運行管理水平,構建數位化、格線化、智慧型化的智慧水利體系。
第一節 水利監測體系建設
圍繞水旱災害防禦、河湖管理、水文水資源、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監督管理等主要業務需求,開展水利監測體系建設。建設完善水庫雨水情、大壩安全監測等設施,建立健全水庫安全運行監測系統。拓展江河、水利工程、農村供水、灌區量測水等實時監測範圍,充實最佳化水利感知站網,推進先進技術和儀器設備的套用,基本實現信息自動採集、傳輸、存儲。
第二節 水利信息網路建設
實施全州水利信息網路及視頻會商系統等水利信息化基礎設施改造和建設。實現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及州直有關水利單位信息網路互聯互通、重點水管單位及鄉級視頻會商系統覆蓋率80%以上。最佳化網路架構、拓展覆蓋範圍、擴大傳輸頻寬,推進5G、北斗衛星、商業遙感衛星在水利業務中的套用。
第三節 水旱災害防禦非工程措施建設
加快水旱情評估預警能力建設,開展山洪災害調查評價,推進試點建設全州中小型水庫洪水預報預警系統、水旱災害評估系統;推進預報及聯合調度系統建設;開展防汛搶險技術專家隊伍和能力建設,建設完善搶險技術支撐體系。
第四節 水利業務套用
積極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州級水利人工智慧支撐雲平台。建成水旱災害防禦、水利工程建設、節水、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利工程管理、城鄉供水、江河、水土流失、水利監督、水行政執法綜合管理等業務套用系統。推廣套用水利“一張圖”、全州水旱災害預報預警等公共服務產品,著力提升智慧水利水平。
第十章 嚴管理增能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圍繞水利重點領域,按照“建機制、強能力”的思路,健全監管體制機制,實現重點領域全過程、全要素監管,防範化解重大水安全風險,提升涉水事務監管和服務水平,不斷推進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一節 全力防範水旱災害風險
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制定完善預案,建立健全應急處置機制,妥善應對水安全極端情況和各種困難局面,最大程度預防和減少突發水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
加強風險隱患排查。加強水庫、堤防等水利工程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建立完善防汛抗旱監測預警體系,加強動態監控回響。開展水旱災害風險普查,統一建設普查信息化工作平台。
制定完善水旱災害防禦方案、預案。修訂完善大江大河重要支流防禦洪水方案和超標準洪水防禦預案、城市超標準洪水防禦預案、洪水調度方案、水利工程搶險應急預案、山洪災害防禦預案、水量調度應急預案等。開展相關預案的演練,確保預案方案科學合理、簡明實用。
建立健全應急處置機制。推進與水旱災害防禦相關的指揮、調度、會商、預警、預案、演練等事項的標準化建設,構建統一高效的水旱災害防禦框架體系。進一步完善水旱災害工作機制,建立水利防汛抗旱預警、調度和工程管理責任組織體系,強化跨部門、跨區域協調聯動,加強應急演練。加強搶險隊伍管理和防汛搶險技術支撐,建立水利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定額標準,加強州級水利抗洪搶險先進設備配置。
第二節 深化江河湖泊監督管理
以推進河(湖)長制為抓手,著力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監管,全面實現河長制由“有名”“有實”向“有能”“有效”轉變。
繼續深化河(湖)長制。落實屬地責任和部門責任,進一步發揮公眾護水在河湖治理保護中的作用。鞏固州、縣、鄉、村四級河(湖)長體系,落實河(湖)長動態管理,實現河湖管護責任全覆蓋。建立“河長辦+部門”協作機制,加強部門溝通協調,強化分辦督辦,推動形成河(湖)長牽頭、河長辦統籌、部門各司其職、分工負責、密切協作的工作格局。完善河(湖)長會議、河(湖)長巡查、信息共享、工作督查、考核激勵等制度。
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管控。加快劃定落實河湖空間保護範圍,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空間分區分類管控,保護河湖水域岸線資源、規範開發秩序。建立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範化機制,將清理整治進一步向中小河流延伸。
強化河道采砂監管嚴格落實河湖采砂管理責任制,按照批覆的河道采砂規劃、采砂計畫,嚴格規範河道采砂許可,加強河道采砂現場管理,嚴厲打擊非法采砂行為,維護河道采砂秩序。
第三節 嚴格節水和水資源監管
加強節水監管。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健全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嚴格落實規劃和建設項目節水評價。提高農業灌溉、工業和生活用水計量率。積極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
強化合理分水。落實分水到河,按照應分盡分原則,全面完成我州跨縣(市)江河水量分配,健全流域和區域、地表口地下用水總量管控指標體系和管控機制。加強水量分配方案內實施監管,完善水資源管控制度,嚴格落實“十四五”水資源管控指標。
加強水資源管理。強化用水總量監管,開展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工作,落實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考核。
強化入河排污口監管進一步推進入河湖排污口監管,在長江經濟帶入河排污口核查基礎上,建立入河排污口長效監管機制。
第四節 強化水土保持監督管理
建立系統完整、職責明確、嚴格高效、規範有序的監管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水土保持監管。看住人為水土流失,強化水土保持監測,實現監測與管理的有效融合。
健全水土保持行業監管。加強對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水土保持主體責任落實的監管。建立水土保持監督與檢查的長效機制。嚴格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從嚴水土保持方案審批。
加強人為水土流失監管。建立人為水土流失常態化監管機制,推進信息化監管全覆蓋。按照“屬地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則,明確水土保持違法行為的查處主體,及時發現並查處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限時進行整改,有效遏制人為水土流失。
提高水土保持監測支撐能力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全州覆蓋,定量掌握水土流失強度、分布和動態變化。加強監測站點建設,最佳化水土保持監測站網。加強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水土保持監管等工作的套用。
第五節 規範水利工程建設運管
推進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監管,壓實各方主體責任,加強安全規範運行監管,建立良性運行機制,確保工程安全運行並正常發揮效益。
強化水利工程建設監管。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全過程監管,全面提升工程建設質量。推行水利工程項目法人建檔立卡,提升建設管理水平。強化工程驗收管理,加快推進遺留項目驗收移交工作。
加強水利建設市場監管。加快水利建設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最佳化完善信用評價機制,建立健全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加強水利建設項目招投標活動監督和標後履約監管,推進項目電子化招投標。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動態化監管模式,健全工作制度和配套措施,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加強市場主體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和全面公開,強化失信懲戒措施,嚴厲打擊市場主體違法違規行為。
抓好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加強對全州水行政主管部門質量監督履職及在建水利工程質量管理情況的巡查和督導。最佳化質量監督工作措施,抓好重點水利項目現場質量監督。強化水利工程建設領域安全監管,構建更加嚴密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強化重點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治理,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工作。
健全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全面落實水庫大壩安全鑑定常態化工作機制。完善水庫水雨情測報設施及安全監測等設施配置。全面推行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管理標準化,重點做好“定標準、定人員、定經費、建平台、嚴考核”五項工作。探索小型水利工程運行管理規範化、經營管理集約化、維修養護專業化的管理模式。完善水利工程基礎信息資料庫。深入推動運行管理單位落實雙重預防機制,做好水利工程安全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加強對水利工程防洪、水資源、水生態調度的監管。
第六節 推進依法治水管水工作
以嚴格執法監管為抓手,進一步完善水法規體系,建立健全監管法制體制機制,提升執法和監管能力。
完善水法規體系。加強頂層設計,推進涉水重點領域立法,及時修訂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制訂完善涉水管理規程體系,劃清水利各領域監管“紅線”。完善各業務領域管人、管事、管業務、管成果等系列強監管配套制度和政策。
提升水政執法能力。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涉水違法行為,切實維護河湖管理秩序。強化綜合執法,健全水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進一步理順全州水政監察隊伍體制機制,加強水行政執法能力培訓和廉政建設,規範執法流程。推進“網際網路+水政執法”。
完善水利行業監督體系聚焦水利重點業務領域,進一步明晰綜合監管、專業監管、專職監管、日常監管四個層次的職責定位和任務分工,加強監管制度建設、隊伍建設、信息化建設,形成全面覆蓋、上下聯動、保障到位的監管體系。推進常態化、規範化、法治化監管。嚴格“查、認、改、罰”等環節,對水利系統依法履責實施行業監督。加強監管隊伍能力建設,推行清單式監管,實施年度水利重點監督事項的監督檢查。
第十一章 抓改革激活力,破解水利發展瓶頸
按照“破障礙、激活力、增動能”的思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發揮政府與市場的協同作用,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推進水權、水價改革,深化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改革,拓展投融資渠道,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激發水利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
第一節 深化水資源管理改革
健全水資源剛性約束指標體系。圍繞約束和規範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劃定水資源承載力約束邊界,建立覆蓋州縣(市)二級行政區的水資源剛性約束指標體系。
推進取水許可放管服改革。推進和完善水資源論證區域評估,探索推進取水許可告知承諾制。深化取水許可電子證照套用,實現取用水有關信息跨部門、跨地區、跨層級共享互認,提高取水許可管理政務服務效能。
抓實抓細用水統計調查制度實施。完善用水統計調查名錄,健全統計工作責任體系,改進統計調查方式方法,切實提高用水統計調查數據質量。
第二節 深化價稅改革
探索建立水價形成市場機制,穩妥推進水權改革,發揮價格槓桿作用,促進“節水產業”發展,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穩步推進水資源稅改革。根據國家資源稅費改革要求和統一部署,全面開展取水許可登記與計量核查,開展水資源費征管情況摸底調查,進一步提升取水計量監控能力,穩步推進水資源稅費改革。
持續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健全充分反映供水成本、激勵提升供水質量、促進節約用水的水利工程供水、城鎮供水價格形成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分級分類分檔制定農業水價。持續推進灌區供水成本核算和價格調整,原則上農業水價應達到或逐步提高到工程運行維護成本水平。著力完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統籌研判水價提高、用水量下降、省工省時、增產增收對農業生產成本收益的綜合影響,在農民可承受的前提下,把握好水價調整的時效,積極穩妥做好水價調整工作。具備條件的地區要全面建立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併合理制定階梯和加價幅度,切實增強農民水商品意識。加快供水計量體系建設,實施大中型灌區取水許可制度,加快實現灌區渠首和乾支渠口門取水計量。科學核定灌溉用水量、供水成本和價格,加強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總結元謀和姚安水價改革成功經驗,完善水價改革機制。
積極穩妥推進用水權市場化交易。以水權確權登記和水工程空間管控為主導,推進水資源和水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水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水流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加速推進水流自然資源資產化,建立河湖水域、岸線資源、砂石資源、水能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推行水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推進水利工程管理和保護範圍確權劃界,明晰所有權,落實管護權,界定收益權。加快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建立流域、水系(河流)為單元的行政區用水總量控制體系,探索建立區域不同取用水戶、行業水權初始分配製度。科學核定各取用水戶許可水量(或用水總量指標)。探索流域間、區域間、行業間、用戶間等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流轉方式。積極培育水市場,建立健全水權水市場交易平台,推動水權水市場交易平台互聯共享。
第三節 深化水利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改革
創新建設與運行管理體制機制,提高水利管理專業化水平,激發水管單位活力,促進工程建設與管理進入新階段。
深化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改革積極推行EPC工程總承包模式,促進設計、採購和施工的深度融合。鼓勵開展工程全過程諮詢,提高水利建設管理專業化水平。綜合運用DBOT(設計—建設—運營—移交)、BOO(建設—擁有—運營)、BOOT(建設—擁有—運營—轉入)、TOT(轉讓—運營—移交)、ROT(改建—運營—移交)和PPP等方式推進水利領域項目建設運營。
深化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養維護體制機制,探索社會化和專業化的多種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積極推動大中型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和維修養護市場化,培育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和維修養護市場,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託專業化隊伍承擔工程運行管理和維修養護。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以落實工程管護經費和人員為重點,積極推動全州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的物業化、專業化和市場化。完善部分水利工程打捆招標、集中招標、集中建設管理方式。
第四節 深化水利投融資機制改革
深化水利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堅持政府主導,發揮財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引導規範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投資水利建設運營,構建多渠道水利投融資格局。
加大公共財政投入。水利作為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堅持政府投資的主體地位,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撬動作用;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財政支持,完善州級財政補助機制,努力爭取各級財政部門逐年加大水利建設投入;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嚴格水資源費、地方水利建設基金、水土保持補償費徵收管理,積極運用地方政府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水利項目。研究州與縣(市)水利事權責任劃分,進一步完善州與縣水利建設支出責任。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繼續深化水利和金融機構合作,進一步加強與已簽約金融機構和有合作意向金融機構對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水利信貸規模。研究設立公益性水利項目財政貼息支持等政策。推動水利工程產權抵押和收益權質押等多種融資形式。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積極搭建地方政府水利融資平台。充分利用好省水投公司融資平台的功能,及時獲取省級資金。推進行業內資金整合與行業間資金統籌相互銜接配合,加大各級財政對水利投入。積極推進符合條件的水利項目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通過DBOT、投融建管營+特許經營、股權投資+工程總承包+經營、PPP等特許經營權協定的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水利項目建設運營。進一步規範水利工程資產管理,積極開展水利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工作,有效盤活存量水利資產,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探索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挖掘水資源水空間多維價值,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第五節 加強人才與科技創新
加大水利人才培養力度,推動水利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推進水利標準化建設,為水利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撐。
深化水利科技改革。推行科技管理體制轉變,創新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套用單位聯合攻關,建立“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機制。
推動水利科技創新。加強科研基礎平台建設,積極參與重大科技創新項目,著力加強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問題研究,加快解決水利高質量發展中關鍵核心技術及難題,全面提高行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全州水利重點科研平台建設,聯合相關高校及科研單位,開展重大水利工程關鍵技術攻關及重大水利科技問題研究,開展氣候變化對楚雄水情旱情影響、乾熱河谷區供水保障方案等重大水戰略研究。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推動跨行業協同創新,引進適用於我州水利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提煉自主研發的優秀科技成果,推廣套用於水利建設和運行管理,全面提高水利科技含量。改造蜻蛉河大型灌區灌溉試驗站,修編《楚雄州水文手冊》。
加大水利人才引進培養力度。統籌推進各類水利人才隊伍建設,暢通水利人才引進和流動通道,培養造就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業過硬的水利人才隊伍,著力加強水利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培育本土勘察設計大師,強化水利基層人才隊伍建設。
第十二章 投資規模及重大項目
按照“十四五”水利改革發展目標任務,遵循“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原則,綜合考慮規劃依據、開發利用條件、建設條件、前期工作基礎和地方積極性等因素,合理確定未來五年全州水利建設項目和投資規模,並提出實施安排及重點項目。
第一節 投資規模
經初步匡算,“十四五”水利建設項目共1332項,投資1339億元。按不同建設任務分類,其中供水類共807項,投資908.1億元,占總投資1339億元的67.8%;生態類共104項,投資353.5億元,占26.4%;防洪類共413項,投資74.2億元,占5.5%;信息化共8項,投資3.2億元,占0.3%。預計“十四五”期間大致完成770億元,約占58%。
第二節 重大項目
根據我州水安全保障發展重點任務,遴選出滇中引水工程楚雄州二期工程、小石門水庫等23宗重大項目,優先安排投資計畫。重大項目“十四五”總投資766億元,占“十四五”投資規模的57%。其中擬完成投資315億元。
第十三章 環境影響評價
第一節 環境影響分析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工程、防洪提升工程、水生態保護等。規劃項目所承擔的任務以及保障對象不同,其環境影響各異,其中水生態保護工程具有顯著的生態環境效益。規劃建設項目主要環境影響如下:
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工程主要包括重點水源工程、水系連通工程、新建大型灌區工程、山區小水網工程、大中型電站綜合利用工程等。工程實施的主要有利影響為:新增和恢復蓄引提水能力,進一步完善水資源配置體系,提高生活、生產、生態綜合供水能力,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6%,人均供水能力提高到450立方米,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8%,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8%,農田有效灌溉率45%。其不利影響主要表現為原有天然河道的水文情勢發生變化、水庫淹沒及占地、移民安置、水土流失、灌溉回歸水對水環境的影響及生態環境用水的影響。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應結合項目區域的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在分析河道內外環境需水的基礎上,合理確定項目開發任務。
防洪提升工程主要包括重要支流、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等。防洪提升工程的主要有利影響表現為:可進一步完善防洪排澇體系,提高重點江河和重要城鎮防洪排澇能力,保障重點地區防洪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其不利影響是改變河流水文情勢、防洪水庫淹沒及占地、移民安置、水土流失以及對水環境、生態環境和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影響。
水生態保護包括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重點河湖生態治理與修復、農村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等。水生態保護可有效管控涉水空間,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控制入河湖污染物排放,有效改善水生態水環境,有效控制和減少水土流失。通過規劃實施,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達90%;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5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達80%,江河湖庫水源涵養能力明顯提升,江河湖泊水質持續向好。水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
第二節 對策與保護措施
高度重視水利工程建設的不利環境影響,依法加強相關規劃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加強對工程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全過程監管,儘量減免規劃實施的不利環境影響。規劃實施過程中,各類工程的論證與選址選線應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和“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原則,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約束和生態空間保護要求,並與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相銜接。規劃實施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環境不利影響,可通過以下措施予以減緩或消除:
(1)堅持節水優先綠色發展。在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加強用水需求管理,嚴格執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態環境用水要求,維護河湖健康生命。
(2)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依法加強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落實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各項環境保護制度,嚴格執行“三同時”管理制度。
(3)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保護,嚴格按照《楚雄彝族自治州飲用水水源保護規定》進行分級防護,防止水質污染,確保供水安全。
(4)具有農業灌溉任務的水源工程應提高灌區灌溉水利用效率,同時強化區域農業環境管理,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大力推廣生態農業,努力減少和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降低灌溉回歸水對地表水體的影響。
(5)防洪排澇工程的江河堤防工程堤線、堤型選擇應儘量維持原天然河道的形態,避免大規模截彎取直、整齊劃一,儘量採用生態護岸,避免硬質護岸對河流生態系統的橫向阻隔。
(6)按照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與脆弱區、禁止開發區對涉及的受保護地區分類,明確水利建設等活動開展限度,將其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
(7)水利建設項目不得穿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衝區,風景名勝區的一級保護區,森林公園的生態保育區、核心景觀區,濕地公園的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等。經國家批准的重點建設項目因自然條件限制,必須穿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生態敏感區時,按相關法律法規辦理。
(8)最佳化和調整工程布局,慎重選擇施工場地,儘量避開保護動植物集中分布區和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對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及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予以保護,嚴禁破壞。
(9)最佳化工程選址和建設規模,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儘量減少淹沒占地及移民,從源頭上減輕移民安置難度;切實做好工程建設征地補償、農村移民安置、城(集)鎮及專業項目遷(復)建、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確保被征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0)加強規劃實施後可能影響的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和重要目標的監測與保護,及時掌握環境變化,採取相應對策措施。加強規劃實施的環境風險評價與管理,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環境風險問題,制定突發環境事件風險應急管理措施。
第三節 評價結論
本規劃實施後,其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對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作用。規劃項目建設造成的不利環境影響在採取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後將得以減緩、消除或改善。從環境保護角度看,本規劃是可行的。
第十四章 風險評估
為有效規避、預防、控制規劃實施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根據《雲南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雲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00號),對本規劃中的決策事項,可能存在社會穩定、生態環境、社會效益、法律糾紛、財政金融和公共安全等風險進行風險評估。
第一節 風險因素
社會穩定風險。“十四五”時期規劃新建水庫69座,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16座,小(1)型水庫50座,預計永久徵收土地2.2萬畝,搬遷0.7萬人。征地搬遷涉及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對人民民眾的財產權益和生存發展產生影響,處理不當容易引發群體上訪、集會、阻撓施工等社會不穩定事件。
生態環境風險。規劃項目中,少量工程涉及小範圍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區、基本農田等環境敏感區域;工程施工將增加水土流失;部分工程建設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陸域水循環過程、河湖水文情勢及水生態環境;工程蓄水可能產生滑坡塌岸,並可能對自然景觀和水生生物棲息繁衍環境、生物多樣性等產生影響。
法律糾紛風險。規划水利項目建設涉及政府、投資主體、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用水主體等多個利益相關方和多方契約合作關係,涉及重大利益調整和風險分擔,任何環節處理不當,容易發生法律糾紛。
財政金融風險。水利建設項目以公益性和準公益性為主,“十四五”期間計畫完成投資770億元。投資大、周期長,收益低,將加重州、縣政府的財政負擔,容易出現舉債過高,產生財政金融風險。
公共安全風險。規劃新建的水庫若汛期水庫洪水調度不當,或大壩安全出現問題,可能引發洪水災害,威脅下遊人民民眾的人身、財產安全。規劃項目中,部分新建工程具有城鄉生活供水任務,如供水水質出現問題,則威脅居民身體健康。
第二節 風險應對措施
社會穩定風險應對措施。強化項目前期工作,科學論證,合理設計,控制征地移民影響規模,從源頭上減少社會穩定風險。強化征地移民前期工作,深入調查,充分徵求移民意願,科學合理地進行建設征地移民安置規劃。嚴格落實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充分排查風險因素,科學評估風險等級,強化評估結論套用和地方政府維穩責任。建立風險監測和預警機制,實施監控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實施過程中的風險情況,做到“早發現、早處理”。
生態環境風險應對措施。堅持綠色發展和生態優先的理念,水資源配置要優先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態環境用水,逐步退還擠占的河道內生態環境用水。在工程前期論證階段要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最佳化工程設計,從源頭上減少工程建設的不利環境影響。依法加強規劃、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水土保持等前期工作,提出具體可行的環境影響控制措施和水土保持方案。嚴格落實“三同時”管理制度,加強建設、管理過程的環境影響監測的環境保護監管。
法律糾紛風險應對措施。強化政府及其下屬各部門的契約意識,維護政府信用。加強對投資主體監管,明確投資主體責任。嚴格執行項目“五制”建設和落實項目單位六項管理制度。規範合作行為,完善契約約定事項。任何形式的合作,應通過簽訂契約等形式,明確界定契約雙方的責權利關係、違約處理、爭議解決等內容,提前預防法律糾紛風險。
財政金融風險應對措施。創新水利投融資體制,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運營水利工程。鼓勵統籌城鄉供水,實行水源工程、供水排水、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等一體化建設運營。建立規模控制、預算管理和風險預警制度,全面動態監控地方政府性債務情況,及時應對和處理。
公共安全風險應對措施。重視專家論證會的意見,把好設計技術評審關。加強汛期水庫運行管理,嚴格依據設計調度規則進行水庫洪水調度。強化大壩安全監測制度,實時監控大壩安全。建立健全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制度,實時監測源頭水質。加快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規劃,從源頭上消除水質問題。
第三節 風險等級
《規劃》在增強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保護重點地區防洪安全、完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改善河湖生態健康、推進水土流失治理、水利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規劃存在的社會穩定、生態環境、法律糾紛、財政金融和公共安全風險具有可控性。在充分落實前述風險應對措施後,確定本次規劃綜合風險等級為“低風險”。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強化組織領導
建立州級部門協調、上下機構聯動的工作機制,州發改、財政、水務、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農業農村等部門切實增強責任意識,認真履行職責,加強部門溝通協調,密切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落實好本規劃各項工作任務。強化水利建設的主體責任,逐年落實年度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和工作要求,確保水利建設任務和年度投資計畫按期保質完成。
第二節 深化前期工作
統籌安排項目前期工作,加強項目儲備,形成推進一批、開工一批、論證一批、儲備一批的工作格局,確保項目科學有序實施。各項目業主要加強與發改、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文化和旅遊等部門溝通協調,主動對接,爭取支持,縮短支撐要件審批時間。全面加強前期工作成果質量管理,嚴格審查審批把關。州發改、財政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州級前期工作經費支持力度。
第三節 加大籌資力度
在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資金支持的同時,要多元化、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在力爭加大地方財力對水利投入的基礎上,把握政策、抓住機遇,加強與財政、發改部門溝通對接,全力爭取地方政府債券支持;在依法合規和防範風險的前提下,用足用好金融支持水利優惠政策,合理利用各類金融貸款。要積極引導社會和金融資本投入,多渠道、多層次籌集建設資金,有效破解項目融資瓶頸,保障工程建設投資需求。
第四節 加強質量控制
牢固樹立“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意識,認真落實水利工程質量管理和安全生產責任,加強項目實施全過程監管和社會監督。認真落實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契約管理制,建立健全項目法人負責,監理單位控制,施工單位保證和政府部門監督的質量管理體系,督促監督嚴格按照規劃要求、工程技術標準和規程規範實施,確保工程質量;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把安全生產關,及時消除安全隱患,確保生產安全。按照各自職責加強對水利建設項目工程招投標、設計變更、資金安排、征地拆遷等全過程的監督、審計和稽查,項目單位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切實管好、用好防汛抗旱水利建設資金,確保資金安全高效使用。
第五節 健全考核機制
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跟蹤分析和考核評估工作,適時開展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並及時提出規劃調整或修訂意見,確保規劃總體目標指標如期完成。強化目標指標監督考核,建立項目監督考核和行政問責,充分發揮紀檢、監察、審計、稽察的力量,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重點環節、重點崗位的監督考核力度,努力實現工程安全、資金安全、生產安全、幹部安全。

解讀

楚雄州人民政府日前印發了《楚雄州“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楚政通〔2022〕39號,以下簡稱《規劃》),對未來一個時期楚雄州水安全保障做出了部署安排。為切實做好《規劃》落實工作,現就《規劃》相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規劃》的編制背景
《規劃》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水利事業發展的重要論述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州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深入推進州委、州政府的決策部署,加快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根據國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中共雲南省委關於制定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雲南省“十四五”興水潤滇工程規劃》《中共楚雄州委關於制定楚雄彝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楚雄彝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規劃要求,經廣泛徵求意見建議後報州人民政府印發實施,為“十四五”期間水利事業的發展明確了目標任務。
《規劃》從規劃背景與發展基礎、面臨形勢與發展機遇、總體要求與發展目標、總體布局等15個章節組成,主要從全力護航經濟社會發展,全力打好水利脫貧攻堅戰等6個方面總結了“十三五”主要成就;從水資源調配能力與高保障供水需求不協調,防洪抗旱能力與高標準防洪抗旱體系要求不協調等6個方面指出了“十三五”我州水利工作存在的差距和短板;結合楚雄州經濟發展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新老水問題突出等情況,從國家、省、州政策中深入分析了我州水利發展面臨的形勢和機遇。
二、《規劃》的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規劃》提出六個基本原則,即:以人為本、保障民生;節水優先、高效利用;空間均衡、協同發展;系統治理、綜合施策;預防為主,風險防控;深化改革,激發活力。
《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到二〇二五年,全面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水利基礎設施網路更加完善,水治理體系和水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穩步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構建水資源保障網、防洪保全網、幸福河湖網和智慧水利網,鞏固提升農村居民飲用水標準、加強美麗河湖建設等水利任務,初步實現洪旱無虞、飲水放心、用水便捷、親水宜居的水安全保障體系,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水平顯著提高。
《規劃》提出楚雄州水利基礎設施的總體布局是:緊緊圍繞滇中崛起增長極、現代農業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發展定位,著力構建“兩核、三群、四帶、多點、一體、兩屏”的生產力空間布局,按“五江六河”(金沙江、禮社江、龍川江、漁泡江、綠汁江,蜻蛉河、萬馬河、勐果河、勐崗河、馬龍河、沙甸河)來分水資源匱乏經濟聚集區、水資源豐沛邊遠山區、乾熱河谷生態脆弱區統籌水安全保障布局,以國家水網工程規劃布局為總綱,以推進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為重點,加快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路,完善跨流域、跨區域調配水工程體系,加快區域骨幹河道治理,著力推進楚雄水網建設,全面提升區域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規劃》的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
“十四五”時期主要任務是構建“興水潤楚”1張網,建設4類重點工程和完成7項重點任務。
構建1張網。即構建州級“興水潤楚”網,依託滇中引水工程、不管河引水工程、龍鼻子引水工程和五庫(直苴、桂花、白衣河、馬龍河、鹽豐)總乾渠,連通我州龍川江、漁泡江、綠汁江,蜻蛉河、萬馬河、勐果河、勐崗河、馬龍河、沙甸河等河系,加強互聯互通,構建“一橫五縱”(一橫:滇中一期楚雄段、五縱:大姚、南華乾渠,雙柏、牟定乾渠,元謀、廣通乾渠,祿豐乾渠,武定、易門乾渠)、“一江二庫”(龍川江流域青山嘴、小石門大型水庫)的州級骨幹水網,重點打造楚東“一河一引”(東河引水至祿武新區,依託東河水庫擴建)的區域水網,楚南“一江一引四庫”(禮社江不管河引水工程+白衣河、馬龍河、上本、中石壩水庫綜合利用)的區域水網,楚北“一河兩庫”(萬馬河流域的桂花、直苴水庫及其輸水工程)的區域水網,楚西北“一江兩引一庫”(漁泡江流域龍鼻子、岔河引水工程+鹽豐水庫)的區域水網。
建設4類重點工程。確定“十四五”時期水安全保障建設供水、防洪、水生態、信息化4類重點工程,謀劃項目1332件、總投資1339億元,“十四五”期間預計完成投資770億元。根據我州水安全保障發展重點任務,從4類重點工程中,遴選出滇中引水、小石門水庫等23件重大項目,優先安排投資計畫。
完成7項重點任務。一是強化節約最佳化配置,保障供水安全。二是夯實農村水利基礎,助推鄉村振興。三是實施防洪提升工程,築牢防洪屏障。四是加強河湖生態修復,維護河湖健康。五是建設智慧水利網,提升發展質量。六是嚴管理增能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七是抓改革激活力,破解水利發展瓶頸。
為保障《規劃》落實,提出的五項措施包括:一是強化組織領導,二是深化前期工作,三是加大資金籌措力度,四是加強質量控制,五是健全考核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